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籍测量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籍测量方法范文1
关键词:变更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一般来说,地籍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了初始地籍调查与变更地籍调查两个部分的内容。初始地籍调查主要是对于申请登记的总体权属、用途以及界址位置进行调查,并且完成相关地图的绘制和档案的建立。变更地籍调查则是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后,通过对地籍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进而保证地籍资料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并且通过核查来减少地籍调查的误差,提高地籍调查的准确性。变更地籍调查工作相对来说较为繁琐,并且变更范围较大,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变更的任务较为紧急,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地籍测量是对于地籍平面进行测量,主要包括了交通、水域、附属设施、房屋、行政境界等,并同步的进行地图的绘制与修编,为后续土地登记与设定提供基础。
2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主要是土地管理部门通过组织人力,对于土地的使用者、所有者、土地级别、利用类别、境界等进行查清,实现对土地使用的确权。
首先,土地资源管理人员要做好对宗地权属的明确,并且确定权属界限。通过对于相关权属材料的,对于宗地现存的权属进行确定,并且将界址点进行喷涂,在制作出工作地图,纳入调查材料当中。在进行权属界标的设定上,要保证明确、美观、准确与稳定,并且保证界标的中心靠近建筑物的垂直投影点。另外,在界标的喷涂上要保证距离地面保证足够的距离,字体美观、正规、容易辨认。在出现纠纷时,要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合理用地的原则来进行解决,减少矛盾。
其次,宗地图的绘制。绘制宗地图时,要对于界址的位置、点、线进行明确的记录,作为后续土地所属权判定的直接资料,尽量保证以现场绘制为主要绘制形式。宗地图上要表明门牌号、宗地号、宗地使用者名称、界址点、界址类型、边长等。另外,还要对于建筑物、检查日期、检查人员等相关资料进行详尽的记录。
最后,对于相关权属资料进行归档和整理。在进行权属状况审定时,要做好现场的核查,并且对于相关产权人员的证件进行出师。如果权属调查过程中,土地使用者人员不在现场,则要出现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委托证明。宗地的明明要保证命名通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项目齐备。例如,行政单位需要填写行政名称,相关集体、外资、个体等都要按照实际情况填写。针对于不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则要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并且做好详尽的填写。
3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后续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保证地籍测量技术水平,才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合理。
第一,定位技术的应用。通过GPS卫星定位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位置测量的结果,改变了传统测量的不足,提高了测量的成功率和测量效率。在GPS控制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选择方便接收信号,视野开阔,地籍稳定的区域,并且保证远离大功率干扰设备。进行图根级测绘时,需要应用GPS-RTK定位技术,对于整体测量精度进行高度的保证。并且保证足够的观测次数,减少观测误差。
第二,野外的数据采集。在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时,要保证采集草图的符号标准,并且与地籍图具有一致性。针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符号,可以采用替代法和自定义的方式来进行标注。草图的绘制要尽可能的与实际地籍要素向一致,保证低级要素关系明确、准确。草图上好做好相关的标注,对于一些编号、界址点等信息内容做好标注。在采用全站仪采集时,要保证所测长度小于350米。野外数据采集是地籍测量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具有较高工作难度的一环。野外数据采集采集需要积极的应用先进的测绘技术,并且克服野外的艰苦环境, 保证测绘的效果。
第三,内业数据采集。在进行内业数据采集时,要采用专业的采集软件,并且对于采集数据进行编辑。在地籍图的标示上,要保证界址点、线、街道、地籍号、土地类别、街道名称、门牌号等信息的有效标注。与此同时,相关符号的标注也要遵守有个规范,保证地籍图内业数据的科学、准确。在完成地籍图的编辑之后,要对于编辑图的大小进行设定,并且结合实际内容的多少来选择合适的大小,一般主要以A3、A2为主要的选择。
第四,外业数据采集。外业数据采集工作,需要对于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汇总,通过相关检测设备的使用,结合最新资料,保证所采集资料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另外,还要对于资料上标注的重点内容,实行外业重点测量。一般来说,GPS-RTK定位技术也是外业测量的主要技术选择之一,并且也要严格的按照平面控制来开展。GPS-RTK定位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保证相位中心和特征点重合,并且保证测量的精度符合其测量要求。在进行外业测量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对于地籍图进行完善,并且针对于地籍图中的不足进行改善和调整。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测量第五的正确、完整,并且与实际物理位置的关系相一致。
4结束语
变更地籍调查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并且与初始地籍调查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相关测绘人员需要具有专业测绘能力,并且具备足够的权属调查知识能力,可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应用,进而保证权属变更工作的顺利完成。地籍测量工作是完成权属调查的重要手段,两者需要紧密的连接,相互配合,进而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相关城市的地籍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数据库的建立更是为地籍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推动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相关工作者必须要争取的看待变更地籍调查工作中的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切实的做好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邵金强.浅议地籍调查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14(06)
[2]张辉.基于城镇地籍图的地形图修测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4(Z1)
[3]赖康,黄志行.日常地籍调查中测绘方法的探究及应用[J].科技资讯.2013(11)
[4]姜丽娟.关于土地勘测定界项目权属调查[J].城市建筑.2013(10)
地籍测量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cadastral function, the technical route and the basic economic and basic methods. Discusses the commonly used in cadastral survey of several contro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precision differences. For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provide the techn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Key Words: cadastral; technology; methods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地籍测量的含义及作用
1.1 地籍的含义。由政府监管,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称之为地籍。地籍按发展阶段有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根据特点和任务,地籍又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而按其特点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1.2 地籍测量的作用。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依法认定权属界地址和利用现状的技术手段,是地籍档案建立的信息基础。地籍测量应尽可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为原则,除能为地籍管理和地土税收提供测量保障外,还必须为国民经济建设各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提供服务。
2 地籍测量的技术路线
2.1 采用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野外全解析数字地籍测量一步到位工作模式,同一地块调查和测量工作由同一小组完成,大幅度减少工序衔接问题。
2.2 采用国内优秀的商业化测图系统软件CA SS 5.1和自主开发测量软件相结合,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提升调查成果的科技含量。
2.3 采用统一提供的软件将地籍调查成果全部录入计算机,地籍测量数据按照统一规定格式加工处理,为建立南昌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2.4 采用、套作、技术,即将权属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资料建库、数据加工等工序在时间上作一定的穿插作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2.5 为确保工程实施进度和成果质量总体达到优级,采用 ISO 9001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调查和测量工作。
3 地籍测量的基本经济
3.1 平面控制测量
为了限制误差的累积和传播,保证测图和施工的精度及速度,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即先进行整个测区的控制测量,再进行碎部测量、控制测量的实质就是测量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1)选点 在D 级G PS控制网点的基础上采用G PS进行控制点加密,每个自然村平均布测4个E 级点,共布测28个点,联测D 级 G PS 控制网点坐标作为G PS控制网起算数据。
2)外业实施与数据处理。首级控制网用中海达G PS(单频和双频)接收机进行观测,然后用中海达H D S2003数据处理软件包进行解算,先进行G PS网的三维无约束平差,然后在坐标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得到平面直角坐标平差值、基线向量改正值、点位误差、基线精度等一些指标本次外业观测、质量检核、室内平差均严格按照“GPS工程规范“”进行,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工程规范” 中对E 级平面控制网的要求,可作为平面首级控制。
4 地籍测量的基本方法
4.1 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 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利用G PS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在一些大城市中,一般已经建立城市控制网,并且已经在此控制网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已不能满足要求,有些控制点被破坏,为此迫切需要利用G PS定位技术来加强和改造已有的控制网作为地籍控制网。
4.2 界址点坐标测量。在界址点和地物点测定前,传统的方法在首级控制网下加密一、二级导线和图根导线,随着 G PS设备的普及,用 G PS 快速静态模式布设导线,是一种高效率地选择。在变更地籍测量时,当原有已知点破坏较多时,也可选择G PS快速静态模式加密导线,但应注意的时观测时间应大于15分钟。布网时要有足够的起算点,起算点分布要均匀。现在界址点解析法测量方法主要是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 PS-R TK 法采用G PS-R TK 方法时,由于每个界点测量都是孤立的,没有检核条件,建议每个界址点需认真测定二次。
4.3 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在控制点A 上架设仪器,并以控制点A和点B 定向,由于全站仪的广泛应用,该法已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或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
4.4 利用全站仪的界址点测量。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 TK 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测量。所用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的平面坐标,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在测量过程中注意画草图,由于全站仪的测量的坐标精度高,且又能如实记录数据,方便地向计算机传输数据,所以也是数字测图的主要方法。在部分界点和地物点无法用仪器直接施测时,可在图根点或界点上用钢尺测量取栓中采用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等几何方法求其坐标,量取栓距时应注意要有多余条件检核,以排除粗差,对作为起算点的界址点应量取至少1~ 2 条界址边长,检核其精度。
4.5 白纸成图法。白纸成图法包括大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作业模式,它是一种图解成图法,在建立图解地籍时,最初图解地籍测量是建立在平板仪测图技术基础上的,由于平板仪测量法不能提供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数据,而只能得到图解资料,因而只能提供图解地籍,随着解析测量方法以及摄影测量法的广泛采用,平板仪测量法已逐步被取代。
地籍测量方法范文3
关键词:地籍测量 关键技术 内外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43-02
1 地籍测量技术概述
地籍测量成果直接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社会经济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对国民经济影响极为深远。多年来,我国地籍测量成果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数据还成为国家实施土地监管、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地籍测量为各级人民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特别是每年的变更调查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数据。
地籍测量中充分发挥了“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最后全面获取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第二次地籍测量的全国性展开,将推动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传统的地籍测量的技术方法推进了一大步。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为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存在了一定的条件。如何合理选择有效的地籍测量技术方法,实现更高效、无偏差的地籍测量就要先了解各种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特性,才能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设计,才能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地籍测量工作。
2 地籍测量技术比较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从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野外法,另一种是内外业一体化法。
而对于外业调查中对于补测地物的处理方法有二种:(1)简易补测法;(2)仪器补测法。
2.1 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根据地籍测量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来划分的。全野外法是指外业部分的时间和调查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部分内业解读,输出工作底图,然后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内业部分解读主要是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对行政界线、行政村名矢量化,这种矢量化主要是对照权属协议书和原土地变更数据库,不对地类进行预判,内业作业完后没有内业作业的检查。
2.2 内外业一体化法
内外业一体化法是现在国内比较先进一种技术方法。内外业一体化法是指内业部分的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全部内业解读,进行内业检查再输出工作底图,然后进行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流程如图1。
内外业一体化方法主要是作用于内业解读方面,同时辅助于外业调查的的方法充分预判,除了对行政界线和行政村名的矢量化,还包括对各地类和地类范围的预判以及自然村名,图斑预编号,和线状地物的确定等,在进行了内业充分预判后的同时,还对预判结果进行了内业的专业检查。
从人员的技术要求来看,内外业一体化法明显要比全野外法的人员技术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对外业调查要点的掌握,同时对内业数据处理软件也要精通;而全野外法作业人员在和内业作业人员进行交接数据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数据质量上得不到保证,作业速度上也远远比不上内外业一体化法。可以看出全野外法主要是适用于数字正射影像比较模糊,根据影像特征无法完全判读,对地类地物判读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全野外法,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内业作业时间。
2.3 补测地物方法
(1)简易补测法:简易补测法是地物补测的主要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几何原理,采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主要有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线法等,适用于补测地物较小或较规整,而且四周有较多的与影像对应的实地明显地物点作为控制的地区。
(2)仪器补测法:仪器补测法是指利用测量仪器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的方法。由于外业调查范围比较广,作业环境比较差,而且费用比较高,所以该方法主要用于简易补测无法完成的情况。仪器补测的方法有平板仪法,全站仪法和GPS补测法。这三种方法主要都是采用补测地物附近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或控制点作为已知点,测量已知地物到补测地物的坐标增量,再插入到工作底图上。
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各有各的特点,两者要互相结合,在不同地点采用合适的地物补测的方法。
3 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主要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内外业工作量的多少的不同,而且还反映在对作业成果的检查上,从作业效率上来说,内外业一体化法要优于全野外法,全野外法是体现在室外作业的工作量较大,而内外业一体化法主要是内业作业时间较多。全野外法采用的是先内业少预判(即只在工作底图上作业权属界线与权属名称),对于地类的确定、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全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先充分内业预判(对地类,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和权属界线等都矢量化,线状地物宽度须外业采集),外业作业还可以对内业情况进行检查和修改,大大的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全野外法的缺点是外业作业工作量太大,外业中除了对线状地物宽度采集和自然村名等反映在调查底图上外,还要对地类范围等的确定;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只要在室外对室内作业内容的修改少量采集就可。这大大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对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从上面可以看出,对于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有三点优点:一是内业的充分预判,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二是内业作业对地类判别,在外业还可以对其范围,地类,位置等的正确性做一次检查;三是对于外业调绘情况的反映在内业矢量数据上更为方便,并能对预判数据再做一次检查和修改。
地籍测量常采用的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综合法。具体流程图如图2。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1)内业预判,容易出现内业作业标准不统一,矢量化精度达不到要求,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对于矢量化数据线型及颜色不一致的情况,处理的方法是统一内业作业标准,加强内业质量检查;对于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有明显错误的,室内立即修改。但对于内业把握不准的,外业调查后再作修改。
(2)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解译比较明显、容易判断的线状地物、林地、居民地以及较大的河流、湖泊,无法判断的地方作好标注,进行全野外调查以及对解译的地类图斑进行全野外核实和补充,与权属调查同时进行,依据影像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记录在《地籍测量记录手簿》上,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界线、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
(3)外业作业时对于行政村合并情况较多的,但却与市民政局提供的村合并和村名称不符,处理方法就是按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为准,对于实地行政区界线与权属文件不符时,应签写新的权属协议。
实践证明,对于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地籍测量的作业方法采用本文设计的方案,既先对影像进行分类,能充分在室内预判的影像,先在室内充分判读,对于影像比较模糊的图幅,采用部分预判的方法处理,这样在室内节省了时间,在野外也有减少了工作量,在进行地籍测量时,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方法范文4
关键词:地网 电阻系数 测量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1-0042-01
1、引言
接地技术最初是为了把雷电产生的雷击电流通过避雷针引入到大地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同时,接地也是保护人身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当某种原因引起的相线和设备外壳碰触时,设备的外壳就会有危险电压产生,由此生成的故障电流就会流经PE线到大地,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在电子通信领域,大量设备之间信号的互连要求各设备都要有一个基准‘地’作为信号的参考地,避免信号之间的互扰等电磁兼容问题。良好的接地系统不仅要保证人员的安全而且要保护工厂和设备的安全,还要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并降低雷电或故障电流的破坏的可能性。由大地与接地电极构成的地网子系统是防雷接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接地电极
2.1 接地电极及电阻
接地电极由接地线、接地电极和导线和接地极之间的连接或焊接三个基本部件组成。接地电极的电阻存在于三个地方:
(1)接地电极本身以及与之相连部分的电阻:接地电极以及与之相连部分的电阻一般都非常低,接地棒由高传导性/低电阻材料制成,例如铜或包铜。
(2)电极和周围土壤的接触电阻:如果接地电极上没有油漆或油脂等,并且接地电极和土壤紧密接触,那么这部分电阻一般可以忽略不计。(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局测试规定)
(3)电极周围大地的电阻:地极由相同厚度的同心壳层组成的土壤包围着。距离地极最近的这些壳层占据的区域很小却形成最大程度的电阻。越靠外的壳层占据的区域越大,但形成的电阻越小。最终到达某点时,其它的壳壳层对该电阻产生的影响就非常微弱。
2.2 影响接地电极的电阻的四个因素
2.2.1 接地电极的长度/深度
把接地电极插入地下更深是降低电阻的最有效方式。因为大地是分层的,电阻系数会随着层以及层的深度变化面变化。土壤在电阻系数不是固定的,而是很难预测的。除此之外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当安装接地极时,要确保它在冰冻以下,因此对地电阻不会随着周围土壤的冻结而急剧增加。
总体来说,把地极插入下的深度增加一倍,则会降低40%的电阻。可能有时候会出现不能把接地钉再往深处埋插的情况,比如当遇到石头、花岗岩等时。这种情况下,可以以选择其它的方法,例如在接地电极上围上水泥就是可行的选择。
2.2.2 接地电极的直径
增大接地电极的直径仅会很小程度的降低电阻。例如如果把接地电极的直径加倍,电阻最大只能降低10%
2.2.3 接地电极的数量
降低接地电阻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多个接地电极。这种方法是把多个接地电极插入地下,且并联在一起来降低电阻。每一个地极都有自己的影响范围,为了能使其它的接地电极发挥作用,与其它接地电极的间距应该至少是电极插入地下的深度。如果接地电极之间没有适当的间距,接地电极的影响范围就会相互交叉,而使降低电阻的作用非常小,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通常接地电极之间的间距是电极长度的1.5~2.5倍为宜。
3、地网系统设计和地阻测量的方法
3.1 土壤的电阻系数
为什么要测量土壤的电阻系数?在选择通信基站时,测量土壤电阻系数是为了找一个电阻最低的点。一旦选定地点,测量土壤的电阻系数就能够提供设计和建造能够满足接地要求的地基所必需的信息。
影响土壤的电阻系数的因素包括土壤的成分。土壤很少是同质的,土壤的电阻系数会随着地理或深度不同而变化。影响土壤电阻系数的第二个因是潮湿度或土地中的含水量。潮湿度会发生季节性地变化,并随着底层土壤的特性和常年地下水位的深度而不同。当潮湿度增加时,电阻系数会相应的降低,反之亦然,土壤的电阻系数变化可达50倍。
测量土壤电阻系数―四极法。该测量方法使用了世界通用的由美国标准管理局的FRANKWENNER博士在1915年发明的WNNER方法。
公式如下:ρ=2πAR
其中:ρ=深度为A时土壤的平均电阻系数,单位为Ω・cm
A=电极之间的距离,cm
R=仪器测得的电阻值,Ω
3.2 地网系统设计
在大多数地方,铁塔塔脚使用铜线单独接地。在铁塔的边上是站点的机房,里面放置基站和传输等设备。在机房里面放置1个室内接地铜排,通过接地线与站点主接地排相连。机房内部沿4个边角布置接地线,直接连接室外机房地网,并接到室内接地铜排。室外机房地网沿机房四周布置,并通过2根接地线相隔一定距离与铁塔的地网相连,保证两个地网连成一体。
3.3 测试方法
针对每一种接地应用场景,可以使用下面三种方法进行测试:无辅助极测量、3极降电位法测量、选择性测量。
无辅助极测量:针对站点铁塔,分别测试每一个塔脚和机房的四个脚的接地线;针对机房防雷,测试每一根接地棒以上对单个接地线或接地棒的测量,并不是整个地网的真实地阻,只是确认站点是接地的,说明与地网的电气连接是好的,电流可以通过接地线传到地网。
3极降电位法测量:通过3极降电位法测量整个系统的地阻。按照接地极法的测试规则,使用该方法测试的地阻就是整个地网系统的地阻,地阻最少应该每2年测试一次。
选择性测量:验证地网每个部分是否正常、连接是否良好,如果某一个接地线地阻明显比其它的要高,那就要查找原因了。
4、结语
地网系统的设计需要从选址就开始考虑并且不能忽视地网施工完成后的定期维护保养,每个国家的地网设计各有不同,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仪器测量的检测,我们能更深入的了解地网系统的设计特点和理解各国地网设计规范,为实际地网设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验证手段。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方法范文5
关键词:地基基础;建筑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 言
地基基础质量与工程建设的安全紧密相连,因此从事地基基础质量检测的工作者责任重大。但在接触了一些从事地基基础检测的建设,道路以及水电系统等单位后,发现他们对地基基础质量检测的规范性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为了不断提高我们的检测水平以及加强我们对检测规范的理解,所以本文将提出地基基础质量检测中的常见问题,以供同行间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桩基静载试验
桩基静载试验是一项方法成立,理论上无可争议的桩基检测技术。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它是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判定某种动载检验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因此,每种地基基础设计处理规范都把单桩静载试验列入首要位置。采用桩基静载试验时应该注意基准桩与基准梁的合理使用,具体内容为:
2.1基准桩
在静载试验中,如果基准桩和基准梁使用不当将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广大的试验工作者应不断加强对此的重视。由于基准桩需要使用小型钢桩打入一定的地表深度,而且为了不受到地表振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使用砖块等替代物替换基准桩。
2.2基准梁
由于基准梁的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而另一端则简支于基准桩上。因此,基准梁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刚度,而且应该避免气温、振动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等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夜间工作的时候应避免大能量照明器具(如碘钨灯)对基准梁烘烤,尤其是局部照射从而引起的变形影响;而白天工作的时候则避免太阳直射部分的基准梁而引起的强烈变形。
声波透射法
3.1前期准备工作
声波透射法可以对已埋声测管的混凝土灌注桩桩身的完整性进行检测,还可以判定桩身的缺陷程度并确定其位置。此方法进行现场检测的前期准备工作如下:
第一、采用标定法来确定仪器系统的延迟时间。
第二、计算声测管和耦合水层声时修正值。
第三、测量桩顶的相应声测管外壁间净距离
第四、在将各声测管内注满清水的情况下,检查声测管畅通以及换能器在全程范围内升降顺畅。
3.2注意事项
声波透射法的应用,以下几个问题应值得注意:
第一、配备检定合格的温度计和测定耦合水的温度,以便用于声测管及耦合水层声时修正值的计算。
第二、配备检定合格的长度计量器具。
第三、确保用于灌注声测的耦合水为清水,如果是浑浊水将会明显加大声波衰减和延长传播时间,使得声波检测结果存在误差
第四、实测时,传感器必须从孔底向孔口移动。
第五、实测过程中应及时查看实测结果,如果发现异常点和段应及时采用检查、复测、细测等方法排除干扰和确定异常。但是不允许将不能解释的异常带回室内。
第六、对于参与分析计算的剖面数据,首先应分析并剔除声测管埋置不平行的结果数据。
第七、对于临时性钻孔声波透射的特殊情况,在不能确定钻孔情况或者钻孔保持等间距的条件下,不适于开展声波透射工作。因为钻孔是否平行将会对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锚杆载荷试验
4.1试验方法
锚杆分为全粘结型和非全粘结型,因此锚杆载荷试验要根据锚杆的类型以及其适用条件等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载荷试验中的反力作用是否在锚杆拉力的影响范围外,对于更准确的判断锚杆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作用区域在锚杆拉力影响范围之内,那么锚杆的拉力将不能在实测结果中得到准确的反映。这样的错误检测结果将会误导设计,从而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
4.2判定试验的标准
判定锚杆验收试验是否合格的一个标准是:第一,让锚杆在最大荷载试验下所测得的弹性位移量,应超过该荷载下杆体自由段长度理论弹性伸长值的80%,这是在有自由段的设计时,对施工完成的锚杆的自由段长度的一个保证。第二,且小于杆体自由段长度与 1/2 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值。如果测得的弹性位移大于“杆体自由段长度与1/2 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值”,那么说明了在设计中有效的锚固段注浆体与杆体的粘结作用已经遭到破坏,锚杆的承载力受到严重削弱,甚至危及工程安全。所以,这个判定标准是对锚杆安全和工程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
五、低应变检测法
5.1检测法介绍
低应变法作为是检测桩身完整性的方法之一,是根据低应变的适用性来确定桩身波速平均值的前提下,以及实测的桩身应力波速度时程曲线来判定桩身的完整性,具有快速、精准、实惠三大特点。因此该方法在实际工作的操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检测工作者对此方法更是青睐有加。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低应变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以及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和位置。而在该规范中没有任何有力的依据表明可以利用单桩波速来判定混凝土强度。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却有很多检测人员才用低应变法计算单桩波速以此来判定桩身的强度。
5.2具体检测方法
确定桩身波速平均值是低应变检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在已知桩长和明确桩底反射信号情况下,我们在地质条件、设计桩型、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中,选择不少于 5根Ⅰ类桩来计算桩身波速值以及它们的平均值。
第二、当无法根据第一条的情况进行确定,可以根据本地区相同桩型以及成桩工艺的其他桩基工程的实测值,并结合桩身混凝土的骨料品种和强度等级综合确定波速平均值
第三、根据相关规定中提供的应力波纵波速度和灌注桩混凝土强度等级关系的推荐值,我们可以确定桩身波速平均值。
六、特征值、标准值
特征值和标准值始终贯穿在地基基础检测过程中,因此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但是这两个值很容易引起混淆,因此根据相应的规范我们做出以下的理解:
6.1“两值”的概念
特征值: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以及《建筑地基处理规范》JGJ79-200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也是实际的地基承载力的允许值。
第二、标准值:荷载和材料强度的标准值的确定是在通过试验取得统计数据后,并根据其概率分布和结合工程经验,取其中的某一分位值(不一定是最大值)进行确定。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标准值不仅是荷载的基本代表值,也是设计基准期内最大荷载统计分布的一个特征值。标准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规定,取其概率分布的 0.05分位数。
6.2“两值”间的关系
特征值 = 标准值(常指极限状态)/ 安全系数。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是指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安全系数后的承载力值。而在《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中,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则是指取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值的一半取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极差在不超过30%的情况下,取平均值为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高应变亦同;但是,对桩数为3根或 3 根以下的柱下承台,又或是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 3 根时,应取低值。
参考文献
[1] 褚清顺. 声波透射法与反射波法在基桩检测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10.09:17-19
[2] 李熹. 水下摄像技术在既有结构基桩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水运(下半月刊). 2011.02:16-18
[3] 张超. 基桩常见问题及低应变在其检测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11.06:23-25
地籍测量方法范文6
关键词:城市地铁;测量;技术
1城市地铁施工测量的特点
地铁工程的施工测量有他自己的一些特点,可其他建筑工程的施工测量的特点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实现全面性的设计解析。城市地铁施工一般是在建筑工程以及地下官网都比较密集的地方,所以在其施工测量工作中要应用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以及对实测控制点三维坐标的建立,并且具体施工测量放样工作要严格按照施工过程中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对三维坐标的建立。其次,我国城市地铁工程的施工要有专们的施工控制网。而城市地铁工程师在城市的控制网之上进行建立的,所以在具体测量工作中会用到专门的高程控制图以及平面图,并且实际测量工作中,对其精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要保证各个施工工序之间的有效衔接,有效避免城市地铁工程施工放样工作和有关城市的数据资料之间发生矛盾。再者,我们要实现对城市地铁工程的全局性规划设计,并实现分期性的施工建设。由于在城市地铁工程呢施工建设中的测量工作量比较大,并且要投入很大的资金成本,测量施工周期也非常长,所以在城市地铁的施工测量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对城市地铁工程实现总体规划设计以及分期施工建设的主要原则,处理好城市地铁工程施工局部以及整体、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效关系,实现对施工测量控制网的科学合理布置,最终实现对施工路线的准确衔接。
2城市地铁地面控制测量
在城市地铁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中,地面的测量工作是为后期地铁工程施工建设做准备的,所以一定要控制好,以此保证城市地铁工程分段施工的有效性。而在此项工作中最为核心的是建立健全城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系统,并且保证地面控制点三维坐标建立的精确度,以此为后期城市地铁工程地下施工测量工作打好基础。针对地面测量工作主要包括有对地面高程的测量以及平面的测量。具体分析如下:1)针对于平面的控制测量。要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地铁工程施工规划网中各个线路施工建设的先后顺序,严格的按照施工线路的延伸,以及和其他线路的交叉情况,在线路的交叉或者延伸的地方,必须要保证两个以上施工控制点相重合。平面控制网通常情况下是由两个等级组成的。这两个等级中首级控制网是卫星定位控制网,而次级网是精密导线网。塔们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1、表2所示。2)而针对于高程控制测量。在城市地铁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中,对其高程控制网的施工布置为水准网,通常情况下分为一等和二等两个等级,其中水准网和城市二等水准精度实际要求相同。而加密水准网是二等水准网。高程控制网应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并应与现有的城市高程保持一致。
3城市地铁联系测量
城市地铁施工的联系测量是将地面控制测量的空间三维信息传递到地下控制测量的重要纽带,城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的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地铁地下控制测量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同样也包括对高程的测量和对平面的测量。在这其中,城市地铁工程平面联系测量主要包括地面近井导线测量,是通过钻孔、斜井以及竖井等等方式来进行测量的。
4城市地铁地下控制测量
城市地铁工程的地下测量主要是指直接对城市地铁工程施工的全部测量工作,是地铁施工的直接标准。主要包含有城市地铁工程的施工导线、高程以及具体车站的施工测量。针对于施工管线的位置以及实际埋设深度和施工材质性质等等都实际走向在测量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管道进行施工测量。具体的施工测量内容主要包括有:1)以地面标志在管道上的点到相应的位置和高程平面坐标和高程测量;2)城市地铁工程施工管道点的计算;3)城市地铁工程地面设施以及具体地形的施工测量;4)城市地铁工程系统测量结果表的制作。针对其地下管线平面控制测量通常可以应用极坐标法、线串联法以及GPS静态、动态RTK测量方法,平面位置测量误差为5cm,高程3cm深公差。针对城市地铁工程地下管线施工的一般和水平测量,也可以测量全站仪的高度和坐标,是纵横角测量。二是城市地铁工程地面设备测量、带状地形图可以用EPSW电子平板数字地形测量。控制结束后进行测量,对测量数据采集及时进行处理和计算,并举例说明图纸的编制和准备工作。城市地下管线图纸的测绘测量。在应用有关绘图软件获取相关的测量数据之后制作城市地下管线图纸。之前传统的一些测绘方法是存在很多弊端的,通常情况下要求建立人工的测量三维坐标,然后有关人员通过手工绘制好管线图。现阶段通常使用比较多的是专业绘图软件,其测量的误差小于0.5mm。针对城市地铁工程的地下管线绘制测绘图包括绘制管线图编辑、确定比例尺到地形图、标注管线信息和输出结果。对于城市磁铁工程地下管线的编制要求:1)要保证框架,协调编制和高程与城市基本地形图的比例;2)编制的线图应清晰,误差小于0.5mm,准确标记数据,当腺应该明确;3)管道编译标签和颜色应该遵守的规则规定,简洁清晰。最后,实际工作中将测绘信息转化为地理信息系统(GIS),方便施工人员随时、数字化地实现城市地下管线的三维动态管理。
5城市地铁施工变形监测
城市地铁工程施工变形的监测,1)首先是对其地表沉降情况的监测。由于在地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其所在地区的地表会受到施工过程的影响,进而发生变形,所以在施工中要及时的对地表变形进行测量监控。我们可以通过对基点的埋设实现地表变形测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基点的选择要保证其在地表牢固,并且视野开阔的地方。在地面使用冲击钻打孔,埋设直径为30mm左右的圆头钢筋,要特别注意,实际埋设的深度要大于250mm,并且在孔的周围用水泥浆进行填充。在具体测量工作中,我们可以应用精密水准测量法,联测附近的水准点,以此有效确定其基点的实际高程。与此同时,更要有效控制好基点观测的误差,保证误差控制在0.3mm以下。并且绘制相关的沉降变化图表。2)对于城市地铁工程的隧道拱顶沉降的监测工作中。可以应用Leica1800全站仪来实现对拱顶的测量,还要和Leica反射镜进行配合。对于测量点的设置要注意在受到扰动的建筑工程智商,要保证测点设置的可靠以及牢固性,固定好膨胀螺栓。在对施工测量的工作,要制作趋势图,根据变形的时间变化,并且绘制在城市地铁工程施工开挖距离的曲线图,将各个阶段的实际变形情况做好分析汇总,最终形成城市地铁工程隧道的支护变形分布图。
6城市地铁铺轨基标测量
城市地铁工程铺轨的基标测量工作的,其铺轨基标是高标准轨道混凝土整体道床的轨道铺设控制点,保证地铁工程轨道轨迹测量的精确度是确保整体地铁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在相关的规定规范中明确指出:对于城市地铁工程轨基的测量工作,平面上的轨道测量要保证其误差小于2mm,在轨道方向,远视其必须是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保持其直顺,用10m弦量允许偏差1mm,而曲线上,远看起来要更为的圆顺,使用20m弦量正矢,按照曲线的半径圆曲线,将其误差控制在1~3mm,而高程的标高误差控制在2mm,缓和曲线的误差范围控制在2~5mm,在延长18m的距离范围内,没有在1mm以上的三角坑。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地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地铁建设工程过程中,对测量技术要求很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升施工精度,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为地铁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故而我们在以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其控制,以保证整体工程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