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1
中心词汇:陕西榆林、沙区、生态农业、优化形式
榆林风沙区位于黄河中游,毛乌素沙地南缘,陕西省的北端。包括榆林市的神木、府谷、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和佳县七县(区),北部的95个乡镇,总面积2.44万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6.8%,农业人口100万。是国度“三西”(山西、陕西、内蒙西部)动力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局部。该区地域宽广,地势相对平整,交通较为便利,休息力充足,光热条件好,是陕西省未来主要农业消费区。该区中低产田比严重,选择典型试区是探求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途径,对榆林风沙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树立生态农业及农业继续动摇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试区概略
榆林市位于东经108度56分09秒-110度24分23秒,北纬37度48分15秒-38度55分14秒之间,为半干旱干草原自然天文景观。年平均气温8.1℃,大于10℃活动积温3217.6℃,年日照时数2925.5小时,年降水量414.mm,且70%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均蒸发量1905mm,为降水量的4.6倍;年均风沙日81天,沙暴日年均11.5天,春季风力最大,平均为4-8级,最微风力可达11级。灾祸多,主要是干旱、微风、冰雹、霜冻。该试区地处榆林城西18km处,总面积1800hm2。土壤以风沙土为主,大批为草甸土、泥炭土、盐碱土等,依据土壤样品分析,PH值7.8-8.2,土壤耕层无机质含量最高为3.0%,最低0.2%,平均0.7%;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平均0.04%;碱解氮含量平均35ug/g;速效氮含量在20-60ug/g之间;速效磷含量在10ug/g以上的耕地仅占14%,缺磷面积在80%以上,沙地土壤结构无清楚层次,肥力低,排水不利,保水力差。
2研讨方法
停止农林水优化结构的研讨。对试区内农田、路途、排灌系统、林带停止实地调查,与农民、乡村指导、专家座谈,对外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完成可继续开展的阻碍因子作一简明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农田基本结构中存在的效果,确定井、渠、林、路占地比例和配置方式,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依据林带特征选择代表性的林带作典型测定。实测各林带走向、带宽、间距、高度及树种组成、长势、高度、胸径等;实测主要树种近五年内的胸径生长量。
在试区内选择7年生协作杨林带停止小气候观测。林带株距2m,行距3m,林带平均高度为7.6m,胸径8.8cm,平均带宽为10m,枝下高1.6m,林带为稀疏结构,疏透度为0.40,观测采用了DEW6型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测之下林带背风面及空旷处的气温、湿度。观测为固定时间,每隔2小时观测1次,天天停止5次,取其平均值为观测值。
3结果与分析
3.1农林水优化形式的研讨试区原有人工开挖的2眼马槽井,其宽6m,深4m,区分长400m和200m;1条排水渠,12条沙地引水支渠,将100.7hm2土地联系成面积不等的14块方田,最大的8hm2,最小的的2.4hm2,沙渠宽窄不一,弯曲不畅,引、排水十分不畅。田间路途无固定线路,桥、涵、路不配套,严重影响耕作。防护林带树种以旱柳、小叶杨为主,结构不整,且长势弱,经济效益和防护效益均不理想。为此,在深化调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造原有渠、林、路。围绕低产水地改造56.7hm2,旱地改水地44hm2,沙荒地开发56hm2。近年来,共打农灌井25眼,以井定路,以路定渠、定林。方田树立田面平整,地块连片成方,构成了井、渠、田、林、路、电、排,科技综合配套的农林水优化形式方案。实施方案后,试区共有干、支、渠22条,衬砌U型渠道18.76km,修垫路途17.8km,挖排水渠33km,架设10kv输电线路11.85km,架设380v输电线路5.63km,装置50kvA变压器4台,建桥、渠涵修建物58座,沿井、渠、路两旁植树造林,构成主副林带17条。主林带距普通200m,副林带距250-300m,建成29块3.4-5.33公顷的网格农田林网。不只改善了原有农田基本结构,充沛应用了土地资源,而且把排灌、交通、耕作、绿化和防护等多功用结合起来,提高了土地应用率和单位土地的全体效益(见表1)。
注:井指榆林沙区人工开挖的马槽井
榆林风沙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较好,但年降水量分配不均,无霜期短,春旱秋早霜,是开展农林消费的限制因子。微风则是加剧灾祸的破坏性因子。农林水一致规划,实施“规模推进,配套实施”,不只占地少,且能充沛应用渠坡路边空隙地植树造林,做到“渠直路端,树成行,田成方,渠井结合,规划合理”。斗渠以下各级渠道配套,修建物完全,到达“过路有桥,分水有闸,引水有门”,林、路、渠结合,林、粮、药、果平面种植,既起防护作用,又可防风固沙,修养水源,增加蒸发,抑制土壤盐份,林草自身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2农田防护林体系树立的研讨实验区停止农林水总体规划、改造的同时,停止了农田防护林体系树立的研讨,农田防护林带设计采用了“窄林带、小网格”沿渠路配置,大苗上带的技术措施,添加经济林和四旁树木的比重,改造原有林分;对成熟、病虫害严重的长势弱的林木全部实行分段砍伐;对种类适宜、长势旺盛的幼树增强抚育管理;沿井、渠、路边坡栽植协作杨、旱柳,构成防护林带18条,总长21.3km,大小网格29个,庇护农田百余公顷;林下栽植紫穗槐,田间种植粮、菜、药、果、草等,营建平面结构;农田周围的荒沙地经过整地客土,营建葡萄、梨、杏等经济林园;农田的沙地营建防风固沙林,构成了点、带、网、片相结合,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相结合,功用完全,优势互补,效益多样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见表2)。
注:防护林包括农田防护林、护渠护路林、居民防护林等
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2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优质化,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问题接踵而至,而且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发程度的加大,农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发展生态农业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对于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教训,结合生态环保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生态农业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严格按照生态学的相关科学原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并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还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并实现增值效应,加速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换,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而且,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品种多样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再者,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以及滥用,而且还特别注重对一些可更新的资源采取增值措施,对不具备更新的资源则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从而确保相关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为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前提
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需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要前提,坚持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发展目标,通过采取相应的生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需要坚持以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协调好农产品地区性以及结构性过剩问题,对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做出合理的战略调整,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农产品的污染问题,确保人们的安全消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无公害粮食生产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区重点建设的生态农业,对于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构建全面的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完善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农产品改良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认证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产品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避免以破坏农业生产可再生资源以及降低环境质量作为代价来盲目追求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努力协调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经济的现展理论和相关科学技术,从而建立一种具备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的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生态农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生态农业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等严峻的发展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退化。具体而言,生态农业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生态农业满足了市场经济多层次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通过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并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活动,同时结合农业发展的地区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加工业为发展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一体化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为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尊重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内外部发展条件,努力完善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3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为了适应不断膨胀的社会需求,农业发展以多元化方式发展起来。而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不得忽视,生态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通过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方面,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有着一套复杂的系统理论,它包含农、林、畜、生态、资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与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对这套理论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没有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的内在联系。看待生态农业需要以一个综合的思维角度,对各学科进行分类,整合,评价,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生态农业技术条件方面,生态农业有着一个复杂的系统关系,它包含各种组成充分,这些成分也相互影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各种组成成分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说,在一个整体的生态农业环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组成充分,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成分发展缓慢。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而简单依靠一些经验,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的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的引进等问题。
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生态农业满足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它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发展目标依然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太过单一,根本无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随着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崭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挑战,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实验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生态农业试验点不断涌现,并创造出较为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
通过这些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生态平衡,实现生态与农业的相互融合。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能力转换,相互组合,适应优化,依靠现代化技术支持,发挥可持续能源的效率,实现多样性优势,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技术推广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一方面,新技术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改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不足,丰富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理论。谈到将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有效整合,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发挥事物内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内部能够和谐有效地开展开,有利于整体的全面发展。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整合就是让生态技术存在于生态农业中,又有效推动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三、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
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思维。转变传统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大众的认可与支持。生态农业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要。也可以这么说,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产业化投入,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利用技术的手段使得生态农业理论更加丰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理论铺天盖地,可谓是层出不穷。可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却是参差不齐的。当下可持续发展是时代主流,每天都有新的发展问题在出现和发展,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着先进的理论。通过理论的学习,寻找适合生态农业的给养,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过程的总结,是无法孕育出新的发展方式的。没有正确的理念的支持,就没有正确的发展目标。而理念还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过去的理念,到现在可能已经过时了。而一旦理念与现实不符,任何努力都只是徒然。
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4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19-01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S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 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 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 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 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5
关键词:生态农业;推广;创新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农业走上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也就是投入大量的能源,农业动机械、化肥和农药等,以获得农业的高产。这种做法,实现了农业高产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新型生态农业,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创造出更具效益的农业价值,既能对农业发展起着增长作用,解决现面临的“三农”问题,又能对生态环境起着保护作用,实现农业对生态平衡的效益作用。并朝着资源多功能分配和利用,循环式发展,多种产业共同受益的方向发展。所以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是个衡量尺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开始了生态农业的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新型生态农业还需不断深入发展,遍及各个县市。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推广历程,依然处于试点阶段,可以说生态农业在我国的推广步履缓慢,这其中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生态农业推广缓慢的技术创新内因。
推广学认为,影响一项创新被采用速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的特性。这里所讲的创新特性强调的是指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或者说是潜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创新特性,而非技术专家或行为变革者所理解的创新特性。要想推广我国的生态农业,必须先了解它的技术创新特性。研究表明,影响创新采用的创新特性主要相对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和可观察性。
1、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
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一项创新的采用较未采用前的状况的改进程度。创新优越性与创新采用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潜在采用者感到创新的优越性越明显,其采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指的是生态农业与以往其他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相对优越程度。下面主要从效益性因素来分析。
这里所说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生态农业的三个效益是较为明显的。
我国1993年开始建立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首先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51个县中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的,1994~1997年平均年增长分别为8.4%、7.2%和6.8%,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分别高2.2%、0.6%和1.5%。其次是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经过5年的努力,试点期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3.4%,土地荒漠化治理率达60.5%,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其三是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拓宽了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领域,缓解了新的就业压力。
但是,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国2 400多个生态村和生态试点中,几乎没有一个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能在当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纵观我国所有的亿元村镇,均是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致富的。而追求生态建设的村镇,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网建设、太阳能建设、沼气利用、生物链建设上了,工业往往发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现阶段,由于各种限制,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还无法“显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从而大大缩小了农民对生态农业优越性的实际体验。
2、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潜在采用者认为创新与其需要、既有的观念、以往及现在的经验等相适合的程度。从创新采用导致的不确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着采用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小,从而对采用者的冲击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来说,相容性往往会影响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的认可。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毕竟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实质内涵、它的优越性和他的技术要求,推动起来也容易被动和盲目。此外,我国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的阐述比较复杂,科技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够,尤其是未总结出一套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短时间内就出效益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这些也是影响生态农业相容性的原因。
3、生态农业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例如,何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如何协调系统和组分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系统的组织作用等等问题,这都是很难掌握的。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同时,由于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缺乏具体的优化组合技术,又受系统复杂多样性的影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实现技术的有效组合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如农业资源保护增殖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都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要真正掌握生态农业的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4、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从宏观上来说,对于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县或省,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事业,建设面广,综合性强,单纯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生态农业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把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结合起来,按照各自的业务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以弥补生态农业可实验性较差的不足。
5、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创新的采用结果对其他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程度。有些创新被采用后不易为人所知,有些创新的采用则一目了然,尽人所知,通常,对大多数创新来说,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生态农业毕竟是农业,无论是生产过程或是最终产品,外观上和其他农业的区别不大,其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导致其可察性在短时间内不够明显。各种生态农业类型1999年比1995年粮食产量增长幅度远没有环境效益的增幅大,单从粮食产量这种可察性方面来看,生态农业的可察性就比较低。不过,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和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成功,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从当前的农业生产来看,新型生态农业已有所体现与发展。林下养殖酒是一个典型例子,将养殖业与林业种植相结合。改变了过去仅仅以林业为主或仅仅以养殖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形成了具有多种物质循环的关系和物质多级利用的农业生态系统。首先,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副产品在林业中得到普遍利用,这使得养殖产业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又开发了林业生产。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向生态农业的调整力度,将能很有效的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农村劳动力外流,由于农村土地有限,收入少,使得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在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很普通。如果新型生态农业在各乡镇各村发展起来,不仅仅是现有的粮食种植为主,同时,蔬菜、花卉、烟叶、果树等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种植业与饲养业以及其他有利产业结合发展,使人民真正走上“小康”富裕之路。
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6
关键词: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市场
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重要前提,同时绿色食品作为生态农业构建成果的重要载体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1生态农业是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提
绿色食品的生产研发尤其注重市场导向原则,并且严格检测产品安全、监督生产环境。在整个研发环节中必须始终依靠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合理规范的耕作技术作为绿色食品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前提。生态农业在国内的广泛推行,给绿色食品的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有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其次,借助对农村地区科教文卫等多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农民自身素养的提升,为绿色食品项目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条件;最后,借助对“因地制宜”准则的落实,对生产结构及农业整体布局进行科学优化和调整,从而令农业生产更加有序、合理,最终有助于农业生态的改善与提升。除此之外,有助于全面展现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生产力水平,进而全面增强农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在深加工、精细化作业等方面进行拓展。当前,我国越来越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整体治理,同时注重对农药、化肥等的科学利用,大力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展开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上述各项策略满足了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需求。
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功的载体、纽带
2.1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两者间存在紧密联系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获得更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目标。之所以要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不断改善,并营造更佳的生态环境是为了给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凸显出两种基本倾向,具体而言:①不注重农业生态效益,仅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由此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加剧,通过破坏环境换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行为在今后势必会遭到自然的报复;②尽管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了生态效益,却对经济效益缺乏足够的分析。绿色食品不仅是有效提升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的关键渠道,同时也是把生态效益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成果的重要载体。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两者间存在紧密联系:前者促进了后者的研发生产;反之,后者又推动了前者的建设和发展,两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因此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功的载体和纽带。
2.2推广绿色食品有助于加快生态农业建设进程
良好的生态环境、严谨有序的质量标准及生产操作规范对于绿色食品的开发至关重要。施行绿色食品的相关标准与规范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削弱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等环境的破坏力。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能够起到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普及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有助于推动生态农业建设进程的加快,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对绿色食品有益
国内劳动者在悠久的农业耕作中,有效应用并归结出不少典型的生态模式。比如:采取措施提高抗灾害能力的生态模式。这一模式注重农业生物的有序性及多样性,进一步有效防治了病虫害的出现,也有助于控制因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又如,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是养殖业、种植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利用;清洁工艺模式:各工厂排放出的余热,释放出硫、氮化合物等经由回收与净化加工利用,此兼顾环境与生产的工艺即为“清洁工艺”,很多工艺共同组成了整个工程体系,从而成为“清洁工程”。上述各模式给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但能够直接运用到某种食品的开发上,同时还可按照普遍原理及某些特殊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重组设计,最终构建起崭新的生态模式。
4结束语
综上,文章主要对生态农业建设与绿色食品的发展、两者的作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论述,指出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绿色食品的生产、研发提供了技术、物质等条件;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又对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不断推动生态农业向更高水准演进,并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玉香.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14(8).
[2]师国强.绿色食品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