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文1

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中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做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就因为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依照群体意识,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没有面子,不能面对他人,没有面子,就“没脸见人”,就无法在社会和群体中生活,甚至会被社会和群体所抛弃。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谈判时“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深远,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请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二是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尚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

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在谈判中,一定要把握好原则与细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取得谈判的成功。

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力开展,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英语就是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应运而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思维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坚持旅游英语的跨文化意识,才能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及习俗的差异

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国的文化大体上趋向于礼、智、仁、爱等方面,而西方文化则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因此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为深远。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习俗,中西方的两种语言也因此带上了各自国家的风俗习惯与特点。由于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中西方人们对于同一种表达方式甚至是同一个词的理解也不相同,这种中西方的差异性在待人接物、对待各种利益时表现明显。

(二)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历史制度的差异往往是影响文化差异性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相似,文化间的差异就不大,社会制度差异很大,文化间的差异也就不能小。比如,在人权方面,中西方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英国与美国对人权主义的理解和我国不同,因此,正义、自由、民主等一些人权方面的概念,都会因为彼此的立场不同而不同,这种社会制度的差异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在民主观念、法律观念、科学观与价值观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具体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导致的词汇空缺

词汇的空缺主要是因为原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语中没有表现出来,也就是在对应语言方面出现了偏差。词汇空缺主要包括词语的空缺或词义的空缺两种。比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都是我国独有的,“春节”被翻译过来就是Spring Festival,这种只按照字面意思的翻译,就会忽略掉春节时期每家每户放鞭炮、贴春联以及包饺子等传统的文化信息。还有,因此,文化上的空缺必然会影响翻译时的词汇偏差,进而不能准确的向外国游客传达我国的文化信息。

(二)中式英语的出现

“中式英语”主要指的是混合起来的、既非汉语又非英语的一种语言文字,也可以被叫做“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中式英语的常见表现是拼写错误、语法不对以及带有中文习惯。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摆脱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语法的语言表述方法,这种中式英语一旦说出来,不但是本国人听不明白,外国人也常常是不知所云。

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处理技巧

(一)增译与减译

在我国的很多旅游资料中,其中所涉及到的背景和内容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概念,翻译人员想要将这部分信息准确的传达出去,就需要根据外国游客的实际理解力适当的增译或者减译。比如,向外国游客介绍诗人李白,可以适当的对李白的身份、功绩和地位做出良好的补充,因此可以用“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来进行描述。这样翻译出来比较适合外国人的理解能力。还有,峨眉山的一块石头上有坡书写的“云外流春”四个字。因为峨眉山的云层壮观,水质也较好,坡才将泉水比喻成云外流动的春天,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To its left is a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Yun Wai Liu Chun”written by Su Dong-po(1037-1101),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这样的翻译有两点好处,一是向外国游客清楚的介绍了坡,二是让外国游客明白了“云外流春”这四个字的具体所指。

对于减译来说,如果原文中包括的关于历史考证或古地名的内容过多的话,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不然会使外国游客搞不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直译与意译

对于旅游景点的名称,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音译、直译加意译等方法翻译出来,但不管采取哪一种办法,都要求翻译者拥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指导正确的方向。比如,安徽黄山,翻译过来是“Huangshan Mountain”或“Yellow Mountain”。但苏州的“拙政园”就不能将其翻译成“Zhuo Zheng Garden”,而是应翻译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对于我国行政区划名称的具体翻译,基本上采用音译的方法就可以。比如上海(Shanghai)、北京(Beijing)等。此外,对于外国游客比较熟悉的食物,像馒头、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等,采用音译的方法也完全可以。因此,“海南”就只能翻译成“Hainan”,而不能翻译成“South of Sea”,如果使用完全音译的方式翻译这些名称,还需要增加一些注释以便于外国人能够真正理解。此外,除夕之夜,我国人民在各自的家中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而且饺子一定要在除夕晚上12点之前包好,等到“子时”吃,这是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隐含着“更岁交子”的意思,因为“子”是指“子时”,“交”与“饺”谐音,因此,子时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着未来的一年会幸福美满。如果仅仅将吃饺子翻译成“eat dumplings”,就无法传达出饺子在我国的除夕之夜所特有的意义。为了化繁为简,只取了饺子的拼音“jiaozi”,这一词语目前已经广泛被外国人所接受。

(三)适时变通

从事旅游翻译的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变则通,通则久。针对不同类型的外国游客要给与不同方式的讲解和补充,并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出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四、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具体的旅游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作为旅游英语翻译者,一定要重视并掌握中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方式和技巧,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使得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更加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而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旅游景区英文译法规范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2515114。

杨海晶(1980-- )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商务英语教研室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岩,荆怀芳,孙洁.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语翻译的探讨[J].时代报告,2012(6).

[2]王滨.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中国商贸,2012(15).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

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际对待冲突的差异及解决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99.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文4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而文化差异体现在文化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这些文化层面包括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和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意识形态方面,即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承和文明演绎的差异,在意识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的主要方面甚至是对立的。当今世界,随着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日益紧密,文化差异的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发显著。适应对象国特定文化环境的产品往往能取得巨大的销售成功,反之,不能把握对象国文化环境特点及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销售活动往往难以展开。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弘扬中国文化,增加贸易顺差。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频繁,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迅速,西方人通过不同渠道不断地理解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钦佩和向往之情,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如旗袍、剪纸、刺绣、脸谱等在西方国家的销路很好。中西方虽有文化差异,但是在贸易融合环境良好的今天,也为国际贸易的出口产生巨大的积极推动力。

第二,体现中国文化,避免贸易摩擦。中国文化讲究“合”,主张“以和为贵”,中国追求的是“友谊第一”的长期贸易合作关系。因此,在贸易中谦虚有礼,不喜欢争强好胜,崇尚集体主义。别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中方往往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很少直接予以拒绝,而是迂回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谈判活动与交往往往相当愉快。

第三,理解双重文化,全面分析问题。在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时,运用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理解,能更好的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在某些问题上,更容易产生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将中西方文化汇总,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利于企业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二)消极影响

第一,不同宗教信仰影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程度。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因为没有认识到宗教信仰差异而导致贸易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贸易产品的选择上、在交往谈判中的举止行为等等可能因不了解宗教习惯导致贸易前功尽弃。

第二,不同的消费习惯影响货物销售滞畅程度。因为各国的教育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消费习惯也千差万别。如果不给予重视,投其所好,可能会引起产品的滞销。

第三,不同的市场差异认识影响贸易机会选择。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市场认识差异可能影响到对贸易机会的选择。对于同样的贸易机会,一些国家会认为它存在着很大的市场进而努力发展贸易,而有些则会因为没有市场潜力而果断放弃。

三、应对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对策

(一)培养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

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进行文化理解的培训、文化应用的培训、实地文化考察的培养,相互交流的培训等。

(二)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本土化发展

对于价值观及风俗习惯对国际市场营销所带来的影响,最行之有效地方法就是“本土化”。中国“本土化”战略涉及的内容颇多,比如:技术本土化、品牌本土话以及高级人才本土话等。技术本土化和品牌本土化有助于拓宽企业的利润点。在对外贸易中,高级人才本土化显得最为重要,高级人才在当地往往有广泛的商业人际关系,而且对风俗习惯、文化以及价值观念有很好的理解,引进这类人才,能有效避免由文化差异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能大大提升市场开拓的速度,提高对外贸易合作的成功率。

(三)善于利用宗教信仰

企业的决策人应该了解东道国的宗教信仰,要利用宗教为其服务,而不是让宗教成为其拓展国际市场的绊脚石。首先,不同的宗教节日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出口销售日程,企业要了解宗教节日才能抓住推销商品的旺销时机。其次,各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要求和禁忌。企业要重视这些宗教的要求和禁忌,业务经营才会成功。最后,宗教组织本身往往在经济事务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企业要占领东道国市场,就不得不根据产品的特点、迎合不同教派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四)针对文化差异做好贸易的后续交流

在双方企业达成贸易意向签署合同后,针对合同后续履行的贸易后管理也必须加强重视。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方的人情管理和西方的法律管理需要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对于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国家,如果合同出现争端,不应完全依赖法律机制,更多地依赖于双方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相对于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人与事情分开处理,出现问题依靠法律解决。就要求我们在前期的贸易合作交流中,要形成对该企业比较全面地认识,相关法律条款要全面合理地签订,经过日后不断地合作,努力打造企业之间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文5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ir root causes; then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governance practices based respectively o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finally, with reference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with the strategy of culture conformity and compatibility.

关键词: 公司治理;中西比较;文化差异

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Sino-West comparison;cultural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36-02

作者简介:李秋孟(1989-),女,四川南充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

0 引言

许多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其中包括经济制度,国家政策,市场性质以及文化元素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际上,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很难照搬到他国的公司治理系统中是因为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考虑借鉴别国优秀的公司治理模式经验之前,你首先应该考虑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探讨公司治理的模式。因此,只有针对一个国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因素来对公司治理机制进行改革才能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实现其高效,稳定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中西方公司治理及其差异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得出了许多切实有用的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鲜有专门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全面阐述中西方公司治理的不同理念和不同模式。因此,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入手来对它们所对应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凭借西方先进的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来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公司治理策略进行整合,从而使其能对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化提供具体的措施与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 基于公司治理模式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不仅仅是公司领导者为追求效率最大化而采取的管理模式,它还是与各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由于社会制度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陈述文化元素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影响时有必要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从他们之间的差异的来比较分析各自所实行的公司治理模式。

西方文化主张 “非平均”观念。这种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他将一个人应得的东西与他的贡献相联系。这一观念在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中体现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上。由于人信息不对称,就很有可能产生经纪人“偷懒”的行为。这就涉及了财富的分配与其所做出的贡献挂钩以激励或者约束经纪人的行为。西方文化还强调“法治”,这一观念是建立在人是利己、排他等“性恶”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需要法律来解决矛盾。“法治”观念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法人治理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方的文化中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也决定了其必然通过法制而不是通过道德约束自我、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平均主义、集体主义,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一主张就是该价值观的体现。这一观点体现在我国公司治理的资本市场上,国有股权比例高导致自理效率低下,大股东控制股东大会,对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和经历市场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公司的治理水平。并且,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性论上突出“性善”,国人将“行善”作为至高的道德行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甚至将“行善”与人类走向最高信仰的路径联系在一起,止于至善。而一个充满善意的公司,必定是由善良者设计的公司,具有善意的治理结构。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进行公司治理的过程中是往往更加重视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期待用道德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而非正式的制度制约。不过目前我国的股份制改造都是依据“公司法”在进行的,法规是比较完善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公司治理总体的模式上强调“法治”文化。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公司治理模式

对应上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都有着各自对应的公司治理模式。西方国家如英美等国家资本市场发达,资本积累充分,企业融资以股权资本为主,股权相对分散,并且一直遵循着“投资者”和“股东至上”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哲学。所以他们采取了以市场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它的特点体现在市场监督控制上,主要依靠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和激励企业经营者,即通过证券市场对公司和经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控制并间接通过非执行董事、接管、破产、经营者激励等措施实施控制。外部市场监控在公司中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在激励措施上美国倾向于物质型激励,并且在企业中对员工的激励是通过正式制度进行协调的,这样把员工之前的关系就建立在了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不像中国重视人情和非正式关系。

反观我国由于私有企业发展时间历史较短,国有经济的存在,以及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实行单层董事会制,由股东大会、懂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构成。股东大会任命董事,组成董事会。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与职工代表选举的监事组成监事会,监督董事和总经理。我国《公司法》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职权划分互相重叠,没有创设监事会履行职责的程序性保障制度,也缺少监事会对董事会行为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在资本市场方面,我国股票市场上可流通股少,机构投资者投资较少,大股东控制着股东大会致使小股东的权益不能被有效保护。在经理人市场方面,激励的竞争机制和不完善的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会迫使经理人员过度追求利益或者是过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都使得经理人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虽然许多公司都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但大多是“形似而神不似”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还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直接导致公司治理效率的低下,影响公司的发展。

3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与自身文化相适应的策略

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强调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信息对称及制度至上的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强调和谐、集权、含蓄、人治等。这必然会导致在中国推行现代公司治理模式时会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反应到公司治理的结果就是上述问题: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与中国文化的不匹配,进而造成公司治理的效率不高,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文化的公司治理模式,这要求我国在建立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时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并把现代公司治理文化因有机的融合进来;二是在我国文化元素中需求适合公司治理模式发展的相关要素,为我国建立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文化环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形态意识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不应该也不能试图去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应该主动积极的选择和整合那些能够支撑公司治理模式的文化基因,来为建立适合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服务。

3.1 优化股权结构,推行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通过推行股权分置改革来实现全流通,使股票价格反映企业真实地经营业绩,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实现大股东相互制衡,同时防止股权过于分散,导致内部治理和控制系统失效。除此之外,股东还可以通过利用“用脚投票”使得经营者感受到来自外部市场被收购接管的压力,充分转劣势为优势。

3.2 加强市场监督,重点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在我国大环境下看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像美国那样规范发达的金融资本市场,对公司经营的监督也不能依靠股东在证券市场上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这一市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监督还是要以加强公司内部治理为主。这方面借鉴日本公司治理模式改革的经验,如完善内部相关法规,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等。此外,我国在明确国家证券管理部门监管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管理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使信息需求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3 探索和完善经理人激励及其约束机制 我国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发展资本市场,培育经理市场,加强经理市场信誉机制。同时积极推进经理人各种激励机制,如经理人持股这种能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契约治理能力的方法。这样使得管理层在以提高企业价值为前提,能更多的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或者解放对自己过分的束缚,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最后由于我国与西方文化的存在差异,所以在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搬美欧模式,需要结合我国自身的文化特征来完善现有的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创新型的激励机制来适应我国的文化基因。

4 结论

文化传统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基础,对制度运行的效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制度被借鉴到一个新的地方,如果不能与本地的文化传统想兼容的话,那就失去了借鉴它的意义,甚至有可能还会危害到原有一些有利制度的运行。现代公司治理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这两者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对应的情况。如果不对现代公司治理理念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左的因素进行调节的话,就会影响企业治理效率,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然而并不存在一种通用的最优的公司治理模式,这也要求在选择一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一个国家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我国来说,在选择公司治理模式时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公司治理模式,而是必须正视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继承、吸纳适应国外优秀公司治理模式的文化要素,并且针对这些文化特点使得借鉴来的公司治理模式“本土化”。因此公司治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实现文化与模式的妥协与契合。这也要求推行特有公司治理模式的人具备跨文化思维,这样才能使自己所推崇的公司治理模式很好地为我国公司服务。

参考文献:

[1]钱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J].经济研究,1995(1).

[2]胡汝银.中国需要公司管制革命[J].中国经济政治评论,1999(10).

[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小约翰·科利,等.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李维安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68.

[8]青木昌彦.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l:55.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文6

关键词:浅析;体育文化;差异

体育是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文化的给养中发展。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体育的不同。体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社会的进步,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东西方体育的差异,能够更清晰地辨别文化的不同,有利于清晰地辨别两者的差异,有利于对体育文化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比较和借鉴优秀的文化,积极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为我国文化和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就有200多余种解释。文化是一种彰显国家软实力的符号象征,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地理环境条件、历史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分支,亦是如此。东西方在自然观、思维方式、发展观、人生价值、民族性格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中西体育文化在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人文价值取向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体育的不同。它是抽象出来的概念,是一个区域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下来的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领域中形成的、不同于其它地區的独特形态,包括物质文明及其态度、精神文明及其价值论、政治文明及其方法论,体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社会的进步,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东西方体育的差异,能够更清晰地辨别文化的不同,有利于清晰地辨别两者的差异,有利于对体育文化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比较和借鉴优秀的文化,积极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为我国文化和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中西方形成各自独立的文化体系。从中国的地理环境来看,东部是大海、西北荒芜沙漠,西南耸立着青藏高原,内部有大河流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在中国这些自然条件为中国的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独立的农业文化,自给自足的环境同时阻碍了对外交流。在这种开阔又相对封闭的大地上生存的人们,经济能自给自足,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心理上要求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在这种自然发展下,中国人的发展观和思维方式具体封闭的特点。

与此相反的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地区,该地区主要由岛屿构成。这些岛屿,夏季少雨,土地贫瘠,农业不像东方大河流域那么发达,经济不能自给自足。因而,古希腊发展商业、航海与贸易来缓解人口压力和资源枯竭的威胁,进而生成了商品经济之上的西方开放式的文化体系、向外型的民族性格以及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心理。在这种模式下,古希腊人富于冒险、外向自信、崇尚独立、锐意进取。西方体育的这些文化特点,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强调突破身体极限,达到最佳运动成绩。追求战胜自然、他人,崇尚竞争、对抗、冒险和刺激。通过与自然与他人较量,去超越对手,超越自然障碍来实现自身价值。所以,体育一直向当前发展的,不断完善,更加具有对抗性。体育文化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一样,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并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也影响人的价值观念。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历史方面的差异

自然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阴阳”学说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领域的辩证思想,是对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的辩证论述,包含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互换等几方面。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无论是“五行”还是“阴阳”之说,都强调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主张的是“道法自然”,强调尊重“天意”。

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就有“五行”和“阴阳”的说法。“五行”认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个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物质“气”,而他们形成了世界万物。相反地,以古希腊为历史源头的西方文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分立的、不连续的,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强调“天人对立”,主张去认识、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主张天人相分。主张人和自然是“自我”和“非我”,人应该去战胜自然。这种“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为西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这些思想反映到体育上,造就了中西方体育形式、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体育理论是建立在力学、解剖和生理学基础上。

在体育形式上,东方传统体育多是动作悠缓、精神安逸的形式。这和中国文化背景是相一致的,是宇宙观的自然体现。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如养生术、气功、太极拳等中都充满着“天人合一”、“阴阳之道”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动作的内部结构和谐统一。与此相反,西方体育多采用动作剧烈,神经兴奋的运动形式。在健身理念方面,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人是由“气”组成的,存在着“阴”和“阳”两种状态。要求“气”要充盈,而且阴阳平衡。阴阳和(相对平衡)则寿,阴阳离(相对不平衡)则夭。崔晓宇等认为中西体育文化由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在这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体育能够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这本就是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人文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文化的角度讲,西方体育滋生于基督教文化,带有浓郁的批判性;中国传统体育则更多的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内敛性。两个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体系,造就了东西体育的两大基本范畴,使其形成了各自为伍的形式规则与美学差异,体现着各自的文化涵义。君子之为之也,确然不动其心,俨然不改其容,未得之而不慑,既得之而不骄;小人之为之也,俯身伸臂,挟巧取奇,苟得而无愧,岂非观人之道欤!由是言之,圣人取以为礼,宜矣!”

四、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传统观念的差异

中国在体育指导思想中渗透着儒家仁爱、调和、大同和严格的等级观念,而且还进一步将体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把体育视作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维持情操的手段和体现“德”、“礼”的方式。中国文化高度重视伦理规范与道德教化,形成了以“重德”、“明礼”为主的伦理型文化。礼仪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体现在中国体育运动之中。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新的成绩,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在于通过比赛来增进友谊,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比如:中国文化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忠诚等内涵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武之人均强调“德艺双修”、“习武先习德”。在“重德讲礼”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了过分内向、含蓄,习惯于忍让、依赖的性格,缺乏对抗与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竞技运动的竞赛性。

中国古代对待竞技的胜负也持有顺其自然的态度。体育锻炼是个人的事,通过自我锻炼、自我修养去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愉悦。不求外力,不用与别人较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而,体育是朝向平稳的、缓慢的、缺乏竞争性的个人模式发展。思维方式上,与中国文化相一致中国体育也有重“道”求“稳”的特点。从事体育活动目的在于健身、防病、延年益寿和内在精神的培养。排斥竞争、对抗,不求最佳成绩。在“道法自然”、“天人和一”的理念指导下,追求内心的修养,与自然相和谐,按“道”去行动。

五、中西体育文化在体育思维方式的差异

古代奥林匹克尽管是建立在对古希腊诸神崇拜与祭祀的基础之上,但是古希腊的神与人同一的,是人化的神,人们在对神崇拜的同时更注重于对神的超越与突破,注重体格的健壮,形体的健美,体现人的创造能力与主动精神。现代奥林匹克是在对古代奥林匹克的不断挖掘与发现中展示出来的,它不但体现了古代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充分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实效性,体现体育对于社会的教育价值。中国则长期处于稳定的农业文化形态,缺乏自然实证科学的社会基础,中国文化的理性思辩只是停留在直观的理论思辩层面,强调和谐与统一,而缺少与实践相关的实证分析研究。

六、结语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融与整合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层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这也是长期的历史大战的自然选择。文化多样化问题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多元化。所以,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融与整合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性,善用异种文化的特质弥补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异化现象,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互补,才能为世界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以西方競技体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携带下席卷全球,充分展示了以自由、平等为内涵的文化魅力。但是西方体育文化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样难免会出现各种弊端。其人们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人类成绩、不断超越的同时,显露出违背人类自身发展的弱点。暴力事件、兴奋剂的使用、赛场作弊等等几乎成为现代体育赛场的另一主角。这类事件严重影响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元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抵制,任其发展甚至会成为体育自身的毒瘤。另外,奥运会标准或价值的单一化、奢侈化的趋势,使得奥运会外在规模与内在价值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上任伊始就提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要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人性、更干净、更团结。”东西方体育在文化特质上有着显著差异,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地域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代表西方文化的竞技体育在异种文化面前表现迥异:同种文化会得到很好的接纳,并使之得到良好发展;当兼容性强的异种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融合时,竞技体育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当保守的异种文化与竞技体育发生冲击时,各种文化交融的不适会抑制竞技体育的发展。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融合,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遵循发生、发展、繁荣、衰退、消亡的自然规律。只有不断吐故纳新,同异种文化相互交融、补充新鲜血液,才能长青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曹胜高.东亚文化特质在全球环境下的出路[J].长白学刊,2006(1). 

[2]林肖.从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析中西体育文化之异同[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郑雪荣.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探究体育的差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 (S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