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1
引言
随着物联网的推进,嵌入式系统以不可阻挡的势态迅猛发展,作为进军物联网桥梁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也被高校重视起来,高校是劳动力市场供给方,是培养和供应嵌入式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校也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前沿性,同时也加大与合作企业教师引进的力度。这里以《嵌入式系统》课程为切入点,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肯定了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的优点,总结出面向市场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亮点,为其他课程进行课程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双向的,有对有错,有优点也存在缺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经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继承和发扬,有优势同时存在不足之处,这里进行分析:
(一)传统教学优点
在信息技术不成熟的时代,传统教学的优点就体现出来,教学老师是占主导地位,由于学生从外界所能获取的信息较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老师上课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教师情感;老师上课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器材成本低,易推广实施;老师所讲的教学理念容易实施,老师上课的权威性就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学生依赖老师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这种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强化知识的积累过程,学生能在此环境下静心学习,能掌握知识的要领,对知识的记忆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传统教学缺点
传统教学的优点是不能否认的,但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里要辩证地去对待,要根据大环境的变化实时应对,信息时代下,传统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能重视传授知识,忽略学生个体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教学内容上,单一的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轨;在教学形式上,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的传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在某一种程度上,压抑着学生内在学习的潜力,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学习情绪,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从而阻挡学生学习的通道。
二、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的优点
高校所做的培养方案一定要跟上市场的节拍,不能忽略市场的需求,对于高校的人才储备库,要能根据社会需求自动调整,而不是传统的一套,或者把传统的部分全部丢弃,全部重新洗牌,这种做法都是片面的,要能根据所需实时进行调整,传统好的部分是可以借鉴的,做到有智慧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
(一)所学有所用
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要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所学有所用,应用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就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有目的地学习。
(二)超越教材
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不脱离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实际要求,使学生读活书,活读书,提升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超越教师和教材。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传授知识绝不意味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三)理论融合实训
把理论与实训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技能,从理论到实训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知识架构。
通过所学有所用、超越教材、理论融合实训等环节可以使学生有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并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能与市场无缝的链接,更好地融入市场。
三、面向市场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亮点
嵌入式系统课程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嵌入式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嵌入式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高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安徽新华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经过近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探索出教、学、做、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以下4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新路,让学生感觉专业课学习的乐趣,学习知识不是低年级点对点的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点到面的学习能力,甚至是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最大地调动内在的潜能。
(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兴趣小组、等多个环节建设,形成较为完善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设计型、综合型、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占总实验项目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同时,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强化实验内容建设。
(三)组建实践就业相结合的平台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引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虚拟实验室,提供学生模拟企事业技能操作环境的场所。在原有基础上,精心调整和设计新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和创新试验三个层次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
(四)融入CDIO工程理念
在《嵌入式系统》授课过程中,融入CDIO工程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科研意识强的师资队伍。老师要站在科研和教学的最前沿,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奉献给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加强内在的能力,将教学融入到科研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打造一支开放型、多元化、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在安徽新华学院这所具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已经具备教学改革的试验环境,可以用教改实践成果验证课程改革整体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就关于当前学前教育提出了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因此应将学前教育发展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其发展过程中坚持公益性及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具有质量的基础学前教育[1]。”由此可见目前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国据统计目前残疾儿童数量大约在900万人(0~14岁儿童)其数量占儿童总数的2.66%,残疾儿童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多;(2)农村多于城市;(3)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多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4)教育条件普遍低于正常儿童;(5)家庭对其关注度少等。这样的现状就迫切要求将关于残疾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紧抓主要矛盾,从学前教育开始做起,以学前体育为其一基点,更好的构建全纳教育体系。
1 特殊儿童学前体育教育现状
1.1 学前教育仍以慈善型教育为主
对于残疾儿童而言,仍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行走在阳光下,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使其在内心形成了高高的心墙,父母、家庭、社会的一些区别对待使他们幼小的心灵特别敏感,以至于躲避与外界交流,因此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行走于阳关下。很多残疾儿童被父母放弃,福利院、孤儿院似乎成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所在,而这就使慈善型教育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变成了社会有钱人,有地位人给予的施舍和福利,在教育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学前体育教育就成了天方夜谭的奢望。
1.2 权益型教育虽被普及但程度范围仍很小
我国颁布了《特殊教育法》等法律及文件,使特殊教育发展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果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殊教育虽取得了进步,但特殊儿童教育仍存在缺失,教育虽有政府法律保障,但是落实效果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权益型教育模式成为特殊教育的福音,但覆盖面小,效果明显差与普通教育,地区差异存在,城乡差异存在等系列问题在不断的提醒着权益性型教育的低普及程度。
1.3 融合体育教育模式虽被推广,但特殊体育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据调查统计,我国有部分特殊儿童在普通的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融合体育教育模式也在此得到推广,特殊儿童在配有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医务人员及心理辅导师等组成的专业人员教育下,教育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效果也更为理想
1.4 教育思想内化程度差
残疾儿童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家庭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在大多数人心中总是会认为他们只要能够自理,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表现了,因此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特殊群体也应该要去接受教育,更不用说是学前体育教育了。从众多表现中可以清晰可见,特殊儿童学前体育教育思想并未形成固有观念,内化程度低。
1.5 教学环境并未得到相应保障
据相关数据分析显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中,存在教育师资不足,教师队伍专业性相对低,教学相关的一些硬件条件不达标,康复中心并未被及时配备,体育教学场所、设施不齐全,体育用品数量不足等问题参差不齐,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
2 特殊儿童学前体育教育现状整改措施
2.1 大力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保障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安置
1997年,“托幼一体化”被最早提出,主要是针对正常儿童0~6岁学前整体性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儿童逐渐成为应被重视的一个重要群体。“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平衡,是一??逐渐在量变中发生质变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而儿童的思维发展也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实现更应注意整体性,连续性及前瞻性。托幼一体化模式不仅要在普通学前教育中开展,还应在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体系中推行,以整体性,规范性及科学性为主导,合理引导特殊儿童进行早期治疗及培训与学习,做到专业性康复。以量变引发质变,使特殊儿童发展过程能在合理、科学的情况中开展。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可以使学前体育得到更好的开展,而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可以有效促进身体机能的强化,增强新陈代谢等,使特殊儿童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托幼一体化”的推动可以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安置提供保障,整体性、规范性及科学性的教育方式将会给特殊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合理引导他们成长。
2.2 形成“特殊-融合-针对”教育模式,将特殊教育大众化
特殊儿童因为身心方面的某些缺陷,使其有些方面异于正常儿童,这就要求教育应该首先考虑其特殊性,先进行特殊性教育,针对其各自特点,进行阶段性的特殊培训康复教学,这里就需要学前体育教育要单独适应个体发展,形成一对一的特殊学前体育教学,通过阶段性的特殊性养成后,接着要进行融合性学前体育教学,就是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众所周知,体育可以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合理的学前体育的教学,可以使特殊儿童更好的融入普通儿童,例如分组试体育游戏教学,可以使具有相同特殊性的儿童与正常儿童一组,组织不同的游戏,发挥特殊儿童优点,扬长避短,使儿童在游戏中建立自信心。在融合中有针对性,使特殊儿童适应相对的正常学习生活状态,然后根据其各自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由于主体的特殊,而使主体更好的适应正常生活,树立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是教育的重点,形成这样的模式教学更好地将特殊教育大众化。
2.3 加大政策投入,合理优化学前体育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学前体育教育之所以推进困难主要是因为教学环境相对较差,据调查显示,全国除了少数特殊教育机构具备完整的教育体系及教学环境,大多数特殊教学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环境都相对有欠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投入较少等系列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的政策倾向将有效的引导教育的发展,提高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企业进行特殊教育投资,杜绝利用特殊事业作秀的行为等。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办园品位为核心,以整合教育资源为原则,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力实施集团化管理的战略,促进全区学前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总体目标
通过组建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内教育资源同享受,规章制度同完善,园务管理同规范,教师专业同成长,保教质量同提升,形成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让全区适龄儿童在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享受基本同等的学前三年优质教育。
三、基本原则
1.优质资源全覆盖的原则。以城区优质幼儿园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通过帮、扶、带,让城区一些幼儿园成功的办园经验直接运用到集团内其他园,缩小园际之间保教保育质量上的差距,初步形成城乡间、园际间优质均衡发展的格局。
2.城乡管理一体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村和城区地域的校本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城乡资源互补;实行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奖惩考核标淮,规范办园行为和教学行为,提升保教保育质量。
3.办园模式多样化的原则。遵循学前教育规律,根据各幼儿园实际,鼓励创新思路,探索多种形式,科学有效地推进各成员园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四、组建模式
我区集团化办园采用“城区园加农村园”的模式,实行“多法人联动型”管理。根据幼儿园分布、办园条件、师资力量等情况,将全区41所幼儿园组成六个集团,以区实验幼儿园、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区实验小学幼儿园、区三水幼儿园、区东桥幼儿园、区罗塘幼儿园为牵头园,分别组成区学前教育集团。牵头园园长为集团总园长,各成员幼儿园的法人、园名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保持人、财、物独立。
五、组建方案
全区共组建六个学前教育集团。
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六、工作要求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集团采用“多法人联动型”管理、“捆绑”考核的模式,各集团要制定适合本集团的《章程》,明确集团的宗旨、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及权利和义务。制定集团的三年发展规划、目标达成要求及常规管理和考核方案。总园长要经常深入各所属幼儿园了解园务管理情况,每月召开一次集团工作例会,指导和通报近期的园务工作,使管理者对园内的各项工作更为全面的了解,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综合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并跟踪督查落实,引导管理者多角度综合化思考问题,努力提高园长的管理水平。
2.园本研修,促进成长。集团努力实施科研兴园的战略。一是发挥名师效应。让优秀的教师变“单位人”为“集团人”。积极推行优秀教师“带教制”,集团骨干教师实行走动式教学,除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安排一定的时间到集团内其他园开展“区域带教”,实现优质师资共享。二是强化教育教学管理。集团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园务管理及保教保育工作研讨会,指导所属园做好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一月一次的“同课异构”,一学期一次的教学评优,一年一次的综合考核工作,从而不断提升各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三是抓实园本培训。以集团为单位设立教研中心,有计划地对保教保育人员、园长进行园本培训,共同解决《3一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过程中疑难问题。通过教师座谈、专业阅读、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等园本研修活动,推动教师间教学互动,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组织教师提升学历、外出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通过师徒结对、班班结对、园园结对,充分利用园园通、QQ群等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三是开展课题研究。集团要指导各幼儿园申报符合本园实际的课题,引领教师靠实研究。做到园园有立项课题,人人参与研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办集团刊物或网站,为教师提供展示教科研成果的平台。
3.因园制宜,打造特色。集团要把推动集团发展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幼儿园结合起来,注重优质园文化的培植和发展,大力塑造集团的文化品牌。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本集团内幼儿园改善环境,并从办园理念、办园文化、园本教材的开发等方面加强业务指导,力争实现“一园一品牌,一团多特色”。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规划协调、组织实施集团化办园的工作。总园要加强配合,协同做好相关工作,确保集团化办园工作有序推进,迅速到位。
2.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学前教育集团督导评估制度。制定集团化办园督导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从幼儿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保教保育质量、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垓。考核结果既作为对集团总园长奖励的依据,又与中心小学、幼儿园教育工作年终考核和校长、园长年终绩效考核挂钩。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4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增加了对西部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全面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2007年,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又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使得重庆相对落后的学前教育面貌有了较大改变。但是作为西部典型的农业大市,重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学前教育存在着较大城乡差距。笔者对重庆市2008年以来的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调研,综述如下:
(一)办园条件不均衡
重庆市城区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差距明显。主城每个区都有市级示范园,以一、二级幼儿园为主,园舍漂亮,配套设施完善,有专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地,每个班至少配备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主要存在乡镇中心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农村小学附设模式、农村家庭作坊模式、慈善模式等。[3]据调研,重庆市农村地区主要以乡镇、村级政府和村民自办以及农村小学举办的幼儿园为主,乡镇幼儿园以三、四级为主,村级幼儿园大多未达到等级水平,作坊式幼儿园居多,一些教室由几平米的房舍改造而成,一名教师包干一个班甚至全园;办园条件简陋,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配套设施不全且已老化。
(二)经费投入不均衡
由于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学前教育是以家庭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其中政府投入以区县一级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投资规模偏小。重庆市有独立建制幼儿园410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994所,民办幼儿园3111所,公办园仅占24%左右,且80%集中在主城区。公办园由政府投入硬件建设,同时向家庭收取一定赞助费,办园经费得到有效保证。城区的民办园大部分达到一、二级办学水平,实行“成本核算,收费备案”制度,生均月收费1000元左右,幼儿园的有序发展基本得以保障。由于重庆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差异明显,以财力较好的江北区为例,自2012年9月起区政府加大对辖区幼儿园办园的各项补助,其中饮用奶工程补助一项按照每两人每天1.5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而一些贫困区县、乡镇政府财力有限,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较少。[4]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不足,尚未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60%的区县农村幼教建设投入长期处于真空状态,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只能靠收费维持运转。以2010年为例,城区幼儿园生均获教育财政总投入2718元,而农村幼儿园获得的生均总投入仅1233元。农村地区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城区,农村地区民办园、私立园一般收费较低,仅能维持幼儿园基本运转,有的可以说是步履维艰。所以在经费匮乏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幼儿园普遍发展迟缓,部分幼儿园仅仅起到“看管”作用。
(三)师资力量不均衡
重庆市城乡幼儿园教师配置明显不均衡。2010年以来城区学校教师年龄集中在20~35岁之间,教职工取得相应上岗资质,师生比不超过1∶9,每个班按两教一保配置,大专以上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大幅提高,85%以上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二级及以上园有专业的音体美教师,还有部分园开设外语课程,聘请外教。2010年以来乡镇幼儿园中中专以上学历和具有学前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比例略有提升,但学前专业毕业的教师不足30%,大部分班是一教一保甚至一名教师包干一个班,师生比超过1∶25,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村级幼儿园教师80%以上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且尚未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90%以上都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培训,没有专门的保育员,一名教师肩负全班甚至全园幼儿的保教。
二、西部地区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基于对重庆市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从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探析西部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素。
(一)教育理念方面的原因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来源于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最关键的是取决于教育层和决策层,如果决策者没有建立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则均衡发展就难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短时间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也造就了区域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不均衡,包括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加之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人们接受了城市教育好、农村教育差的现状,学前教育阶段更是如此。近些年虽然西部地区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幼儿园经费投入和师资建设的各项扶持,但城乡学前教育差距依然很大。因此,教育决策者必须明确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就是城乡学前教育物质资源和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
(二)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原因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占GDP总量4%这一目标长期以来没有落实,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仅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左右,而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同年十一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阐明了当前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建设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政府主导、成本分担、以县为主。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长期欠发达,县级财政能力十分有限,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之中,这导致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到学前教育的经费远远不足以支持大部分幼儿园的运转。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首要问题。从总体上讲,现行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合理,特别是经费投入渠道不合理,很难达到均衡发展。
(三)教师队伍构成方面的原因
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当前城镇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在教育质量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其中教师队伍的差距是重要原因。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工资差距较大,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普遍偏低,且居住条件、生活环境都与城镇幼儿园教师相差很多。据调查,90%以上的高校学前专业师范生不愿意去农村幼儿园工作,有些学生宁愿选择城镇民办幼儿园也不愿意到农村公办园。优秀的学前师范生基本留在城镇幼儿园,进入农村幼儿园的很少。农村学前教师队伍尚不够稳定,一旦有向城市幼儿园调动的机会,有经验的农村学前教师便会离开农村。从2011年起,重庆市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师大部分学历水平偏低、工资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参与进修机会少等问题,造成他们总体素质水平、教学水平及管理能力均较差,这是农村学校幼儿园无法与城镇幼儿园真正在质量上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西部地区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从制度上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第一个阶段,制定法律是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早在1979年就颁布了《儿童保育法案》,英国于1989年颁布了《儿童法案》,世界各国通过学前教育立法旨在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教育法》等多项教育法律,但是还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方面的法律。虽然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等规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有一章是专门关于学前教育的,2011年重庆市出台《重庆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学前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明显滞后于其他教育阶段。因此,我国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投入体制、管理体制、以及政府的责任;明确学前教育国家标准,根据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问题,重点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农村学前师资的培养,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只有纳入法制轨道,学前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早日实现。
(二)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重点向西部农村地区倾斜,从经费上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整个教育经费总量中所占比例非常低。以2009年为例,学前教育投入经费仅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1.39%。同期国际平均水平是3.8%,有的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7%、8%,有的甚至高达11%。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要实现西部地区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从国家到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向农村地区倾斜。一是资金支持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由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校附设幼儿园)办分园、设幼儿班(点);二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城乡低保家庭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保教费和生活费资助。同时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的资金办园,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地区普惠制幼儿园建设,从资源上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普惠制幼儿园是解决当前城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有效途径之一。[5]重庆市城区从2011年开始加快普惠制幼儿园建设,以财力雄厚的江北区为例,截至2012年该区普惠制幼儿园已达60所,占全区幼儿园的60%。但是在重庆广大农村地区845个乡镇中,还有314个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乡镇、村级普惠制幼儿园几乎是空白。因此,西部农村地区县、镇(乡)政府财力薄弱,需要省、市级政府统筹资金,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广发展普惠制幼儿园的经验,建设一批镇、村级普惠制幼儿园公办园、民办园。省市级政府可根据区县、乡镇实施情况,按在园幼儿人数计算,每人每年200~400元的标准补助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省、市级财政分区域确定补助比例。同时,设立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工作较好的区县,给予适当奖励性经费,专项用于改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等。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待遇,从质量上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5
张掖市甘州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继出台了《甘州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甘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甘州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设定了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序、高效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一体化办学
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甘州区不断创新管理模式,2013年,区教育局制定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13个“联校办学管理委员会”和5个“划片招生对接捆绑区”,建立捆绑发展联合体,积极探索推行大分片管理模式。
在实施“一体化办学”改革中,甘州区采取了“联校办学”、“联片办学”、“对接捆绑发展”三种运行模式。城区学校分别与1所或多所农村学校对接,组成办学联合体,实行大学区办学,抱团发展;乡镇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实行区域内联片办学;城区初中和划片招生学校实行对接捆绑发展,实现生源均衡。
同时,区上把统一发展规划、师管理、学管理、统一质量评价、统一捆绑考核“五个统一”作为确保区域“一体化”办学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在办学联合体内部,探索创新硬件建设和经费投资渠道,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教育质量一体化评价制度,促使各成员学校缩小差距;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生源输送等方面的提前对接,促进共同发展。
为推动“一体化办学”改革,甘州区还制定下发了《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方案》,探索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补充机制,将教师合理流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与区域“一体化办学”试点改革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行校长轮岗、教师交流、择优选调、筑巢引凤等多种人才引进和资源配置方式。
2013年,甘州区13所城区学校与26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137名城乡教师进行了对口支教和交流学习;15名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进行了轮岗交流;引进外县区优秀人才18名,从农村中小学选调49名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2014年,区上进一步完善了联合体内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机制,组织216名城乡教师进行对流,并选拔74名农村教师补充到城区缺额学校任教。
作为一所区属学校,甘州区南关学校从2012年就开始在一体化办学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根据区教育局“一体化”办学的部署,由南关学校牵头,张掖三中、三闸中心学校、花寨中心学校、安阳中心学校组成办学联合体,实行一体化办学。
办学联合体实行“管理委员会”管理体制。南关学校与各联合体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对口定期交流。由南关学校选派教师赴张掖三中、三闸中心学校、花寨中心学校、安阳中心学校支教, 联合体对口学校选派教师到南关学校顶岗学习并执教。交流期间,教师的业务考核在任教学校进行,并报送原学校备案。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南关学校一体化办学联合体各校在学校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育人环境、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入学等方面逐渐形成一体化特色,并且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同学科教研、学科优质课教研、德育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办学的目标,达成了“捆绑式”发展的目的,5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比实施一体化办学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通过实施“一体化办学”改革,开展“送教下乡”、“跟班培训”、“挂职锻炼”等活动,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像南关学校这样的办学联合体的活力不断释放,甘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点:教师队伍建设
在推进一体化办学改革的同时,甘州区还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据了解,为缩短新聘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适应期,更好地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甘州区从2007年开始,要求新聘教师上岗前,必须在城区学校接受半学期的实习和带班实践,开展岗前教学“练兵”。 同时,启动实施“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读书工程,将提高教师内驱力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眼点。
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区上积极探索“行政+学会+基地”县域教师培训模式,利用成立的语文、数学、英语、史地、物理、生化、音乐、体育、美术、班主任、学前教育、心理健康等12个学科研究学会,积极组建学科专家团队,扎实推进走教、评课、说课、送课等教研活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学科能力提高计划、中小学骨干班主任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体艺素养提升计划。
2014年,组织1900名教师在学科研修基地参加集中研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12次,受训教师达2426人次;34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体艺素养提升行动;积极承办省教育厅国培项目校本研修和远程研修整合项目,组织3326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员网络研修和校本整合项目试点。全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累计达9000多人次。
此外,为了优化城乡师资配置,完善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机制,强化教育人事管理,还选拔了74名农村教师到城区缺额学校任教,考核认定100名区级骨干教师,并落实区级先进个人表彰一次性奖励1000元激励机制,启动实施教师2年一次体检工作。在捆绑发展联合体内部,进一步落实优秀人才限额外聘任政策,29名教师聘用到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在高效课堂建设方面,甘州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搭建多元化的教科研平台,坚持以科学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引领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
2014年,举行了全区初中7个学科优质课评选工作和小学教师说课比赛;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12次,受训教师达2426人次;青西中学、大成学校、西街小学、区一幼被确定为省级“金色教苑”基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参加甘肃省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历史等5个学科优质课比赛的8位教师全部获奖,省市区级立项课题200多项。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甘州区不断完善制度约束和人文管理,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仅2014年,就对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7名个人和负有管理责任的相关学校进行了严肃处理,清理在编不在岗教职工49人。
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机制,调整交流5名城区教师,选派17名教师分赴甘南、肃南民族学校支教,并公开引进和选聘18名应届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新增71名教师在进行岗前培训后全部分配到基层教育工作岗位。教师队伍更趋合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教育均衡发展的总目标:社会满意度
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目标,紧扣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时代脉搏,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事业亮点不断涌现,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德育工作成效显著。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甘州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学习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倡扬孝道、感恩母亲”、“24字人知人晓工程”等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搭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2014年,张掖二中通过省级文明单位验收,6所学校通过全市“快乐校园”验收,青东小学等3所学校通过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验收。全区各学校利用世界读书日、纪念孔子诞辰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首届校园读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读书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立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际,甘州区持续加大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全区办学条件。2014年,争取项目资金5233万元、教育基建项目15个,建设校舍面积3600平方米,完成新墩镇中心学校、农场学校、张掖五中、农二中4个扩容改造项目。区级配套资金5032.5万元用于学校项目建设,完成民族小学、西关小学校容改造项目建设,甘州区第二幼儿园土建项目全部完工……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建设、校安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全方位改善了甘州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学校办学层次的整体提升。
为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甘州区还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力度。 2014年,全年完成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投入资金623.7万元,新建计算机教室24个,新增“班班通”学校26所,完成“校校通”改造升级工程, “人人通”建设任务效果明显,中小学教师开通教育个人空间,3万多名学生建有个人空间。 2015年,又投入省级资金1232.7万元,为47所中小学配备计算机2246台,为37所中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42间,为7所学校配备65寸触摸平板电视74台,装备多媒体“班班通”教室74间。
学校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围绕现代学校建设,甘州区积极挖掘学校文化建设内涵,逐步形成以绿色学校创建为看点,以家长学校建设为重点,以传统文化建设为支点,以节水型学校创建工作和节能宣传周为抓手,以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为契机,深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校园文化创建机制。
2014年,全区学校环境教育率达到100%,张掖五中、青西中学创建省、市级绿色学校通过省、市级验收;共创建家长学校227所,全区家长学校创建率达100%;张掖一中等3所学校通过市级文化示范校验收;4所学校通过市级“节水型学校”创建验收工作并被命名;青西中学代表张掖市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甘肃赛区选拔赛,取得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3所学校通过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验收。
阳关体育运动特色鲜明。为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甘州区制定下发了《甘州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甘州区校园足球布点学校经费管理使用细则》。2014年,组织开展了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阳光少年”评选推荐及甘州区第二届“区长杯”校园足球联赛等活动,并承办了甘肃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联赛;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创建校园足球布点学校22所,增加校园足球非定点学校6所;4所学校通过市级阳光体育运动示范校验收。
各学校依托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运动项目、社团组织、校园活动,着力打造阳光体育品牌。甘州区民族小学代表甘肃省参加2014年“谁是球王”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西北赛区比赛小组循环赛,获得娃娃组第二名,南关学校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阳光快乐示范校。
教育治理力度不断强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甘州区还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强化教育督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全区中考及小学学业水平测试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完善小学学业水平评价机制。落实中考招生改革,进一步调整学科分值,全面落实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省级示范性高中35%的招生名额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政策措施。
2014年,完善了5个一级督学责任区,10个二级督学责任区,并聘请63名兼职督学,完成对全区30所中小学、2所幼儿园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对创建的4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进行评估验收,修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对有偿家教、乱收费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各类教育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甘州区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8所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和“省级一类幼儿园”复评验收;22所城乡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
同时,高中教育实现了特色化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6%。2014年全区参加普通高考5687人,上线5195人,上线率91.35%。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区职教中心参加全省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综合排名全省第二;完成了“全市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为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甘州区对民办学校校(园)长和办学投资人进行了业务培训,落实100名民办幼儿教师参加国培计划;依法审批“金安润园幼儿园”和“甘州区爱尔贝幼儿园”;对56所民办幼儿园、学校、非学历教育机构开展专项督查。
为民办实事,推进教育公平。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甘州区将教育公平放在突出位置,深化阳光入学、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机制,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强力推行城区中小学对口招生、整体划拨政策,切实规范招生秩序,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择校、择班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执行方面,2014年,甘州区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1375.92万元,实施学校130所(含教学点14个),供餐学生春季学期23476人,秋季学期22388人,供餐率100%。
为方便学生上下学,甘州区则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部门监管”的校车运营模式,确保校车安全运行。全区73辆专用校车,覆盖14个乡镇,接送41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学生5488人,专用校车接送率达89.2%。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2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会利用各种方法、开发幼儿的智力,利用科学的、健康的方法,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刺激,逐步的完善大脑各部分组织,并进行教育。学前智商,不仅仅是家长关心的重点,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重之重。对于人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打好扎实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适当的、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着积极影响。
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改正教学目标;应注重加强家庭教育,积极让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应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发展,提前做好教育的准备;应注重课程改革,做到和谐发展。
二、针对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园所数量增加显著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起步,幼儿园园所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在农村,大多数乡镇都办了中心幼儿园、简易园,甚至有的幼儿园就办在了家门口。通过调查问卷显示42.5的家长选择了家庭所在地距离子女所造幼儿所近的学校。便利的上学方式更加激励家长送孩子接受幼儿教育,提高了升学率。调查显示09年与06年相比升学率明显增加了30个百分点。
2、示范园和中心园的建设成绩显著
自2003年湖南省《湖南省示范性幼儿园标准》的修订,重新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与2008年教育颁布的《关于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结合,各地区幼教事业发展迅速,发达地区更有建立两所中心园,建设成绩显著。
3、办园主体多元化,民间资本投入热情高
自2003年起我国的幼教事业就在迅速的发展,各地区幼儿园创办主题新颖、创办主体多元化。主体基本包括公民、政府、集体、企业、村民组织等主体。其中,私有的民间主体创办越来越多,表现投资热情高涨。
4、民办园数量多,但质量普遍较差
近些年,一些商人渐渐将商业手段用到了幼儿园上。创办多所幼儿园,以盈利为目的,减轻管理成本,追求最高的利益,这就使教学设施的配备装置得不到保证,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幼儿园只会一味的满足家长不合理的意见,没有为幼儿园的长期考虑出发,甚至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替孩子着想,影响了办园的质量,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5、缺少0-3岁早期教育机构,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近几年我国的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才开始建立。政府对幼儿早期的发展教育缺乏重视。对这一方面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因为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的缺失,使家长也不得不将孩子提前得送进幼儿园。这些孩子虽然在教育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但教学的质量却仍是个未知数。
三、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建议
1、加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公办幼儿园数量不多。许多商人将幼儿园作为赚钱手段,以营利为目的,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存在许多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所以,为了加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
2、加强学前教育事业管理
我国现在的学前教育事业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应该对无证办园以及不合格的幼儿园加强管理。民办幼儿园课程安排不合理,甚至将小学课程,写字、算数、英语等都安排在课程表上,教学任务重大。我国应该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合理的安排课程时间与任务。
3、完善学前教育发展
首先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各级政府要不断的提高责任感,完善学前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政府的领导下,带动民办企业的发展,监督民办幼儿园的合法性与规划性。
4、促进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学前教育不够完善,基本都是针对3至6岁儿童的智力开发,缺乏0至3岁教育机构。政府应该加强幼儿早期的教育入学体系,完善早期教育机构体系,大力培养师资力量,为我国的儿童优质教育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孙爱月.当代中国幼儿教师教育[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23(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