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籍测绘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籍测绘实施方案范文1
按照《__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监察局开展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按照工作步骤进行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措施到位
(一)成立机构、明确工作任务
根据《通知》的要求,我局即成立了由局分管领导为组长,局监察室、利用处、耕保和测绘地籍处等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各自的业务范围进行了工作分工,下设了土地评估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组、经营性测绘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组、督导协调工作组,明确了各个工作组的职责,保证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向全市的土地评估机构、经营性测绘机构发出了相关通知,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利用网络等媒体进行了宣传发动,提高了对专项整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定方案,明确工作内容
结合工作实际,我局研究制定了《__市国土资源局开展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具体提出了专项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为:一是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情况;二是土地估价机构和从业人员高评低估、出具虚假或失实估价报告情况;三是在地价评估中暗箱操作,高额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四是估价机构内部制度建设情况;五是查出违规违法行为。要求坚决纠正和查处国土资源部门公职人员利用土地评估机构、经营性测绘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违法经营和干预其正当执业行为的违规违纪行为。同时规定了专项整治工作的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提出了专项整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具体要求。我局及时将《实施方案》下发到各会员单位并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有力推动了专项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专项整治自查开展情况
(一)中介组织基本情况
目前__地区涉及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有10家,主要从事土地挂牌出让、资产处置及征地拆迁等涉及土地评估工作方面。银
川市管理注册的经营性测绘机构中介组织共有39家。
(二)自查基本情况
1.土地评估机构情况。10家涉及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其中全国A级2家,业务范围是全国;全区B级1家,__市B能7家,业务范围是__市地区。
2.经营性测绘中介组织情况。目前__市地区经营性测绘中介机构共计39家,其中具有乙级资质15家;具有丙级资质12家;具有丁级资质12家。
三、整治措施
结合此次自查自纠工作,针对我局所管理的土地评估和经营性测绘中介组织我们将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一)加强年检,严格把关。强化机构和执业人员的资质审查和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对违反有关规定、不符合条件的机构要及时吊销或降低其资质等级,对执业人员不符合注册条件的暂缓或取消其注册执业资格,并向社会公告。
(二)强化制度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将重新修订行业自律公约,组织全市注册执业的中介机构联合签约,共同遵守执行;二是组织中介机构签订“放心中介”联合宣言,开展“十佳中介机构”评选活动,着力塑造行业形象和中介机构执业品牌;三是建立行业“黑名单”公示制度,对违规执业、不诚信执业及其他不良行为的机构列入“黑名单”范围,记入其信用档案,并及时向社会曝光。对一年之内有两次不良行为记录的机构,督促其在三个月内停业整改,整改合格后准予再执业;对屡教不改的机构,撤销其注册执业资格。通过建立健全中介机构的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管理,推进行业诚信建设,树立诚信经营理念,遏制行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地籍测绘实施方案范文2
一、调查范围
镇建成区调查总面积1.97平方公里,东起棉花采购站,西至傲维纸品厂,南起长江大堤,北至平湖五组黄湖支渠内全部土地。
二、调查任务:全部土地调查任务8月底结束
对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是采用全数字调查法,在调查区内测制1:500地籍图;二是查清调查区每宗地的座落、权属、界址、面积、用途及他项权利等基本情况,摸清建成区土地资源家底,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业、服务业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取得真实、准确数据和信息,同时利用MAPGLS软件进行数据建库,形成与全国联网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镇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管理网络。
三、调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这次土地调查,遵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将城区列为19个街坊,先对各调查街坊进行控制测量和详细的现状测量,测绘1:500现状图作为权属调查工作底图开展权属调查,根据权属调查资料对宗地进行地籍堪丈,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属性资料录入,建立数据库和镇建成区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四、调查工作的组织及要求
(一)组织领导。土地调查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任务重,为了按时按质完成镇地籍调查工作,镇政府决定成立地籍调查领导小组,由分管土地管理工作的副书记张俊普同志任组长,国土所、社区居民委员会、平湖村、福星村、房管所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国土所。组建三个调查专班,每班班长由国土所干部担任,其他人员由聘任人员和被调查单位负责人负责组建,每班三人,具体从事调查工作。
(二)调查要求。
第一步:拟订工作方案和进行资料收集,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清理、收集原有的历史土地登记资料和其他可利用的资料,包括非农业用地清理资料,土地登记资料,保证土地现状调查与原有成果资料的衔接,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系统性和现实性。
物质准备:国土所保证调查所用资料、表格、卡片,添置内、外业调查仪器设备及器材,并由专人负责领取及使用管理。
宣传发动:政府组织召开统一的调查动员大会,镇调查办张贴市政府《公告》,利用电视,印制宣传单进行大力宣传,让相关部门、用地单位和广大群众统一思想、消除误解,明确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做工作,保证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员培训及工作试点:组织聘用人员学习土地调查知识和技术规程及具体操作方法,达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操作程序和方法,确保调查成果质量,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对调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
第二步:实行全市统一的坐标系(即80西安坐标系),布设各调查区控制点,测绘1:500地形图、地籍图、地籍测绘主要是在平面控测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GPS和计算机技术,采用全数字法,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地点、线、位置、形状,数量和地上附着物的基本情况。
第三步:权属调查是整个土地调查工作的关键,它是对土地使用者宗地位置、土地权属来源、权属界线、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实、调查、记录,权属调查工作主要完成,制作调查工作底图,确定调查区,划分调查街坊,编制地籍号,发送指导通知,现场调查核实,界址调查,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等,土地权属问题处理按照枝土调办发(2007)3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四步:按照《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统一使用中地公司MAPGTS软件进行数据建库,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MAGTS地籍信息系统软件,建立镇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五、配套措施
镇土地调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在调查工作和成果质量管理中采取如下措施:
(一)聘用工作人员由国土所直接管理,采取计件报酬制,每完成一宗地15元,外业10元每人5元,内业5元,预计需要资金4.5万元,由政府调剂解决,土地调查资金由权属调查单位管理使用,具体使用程序由国土所列出聘用工作人员的完成工作数量并计算报酬额,由权属调查单位发放。
(二)建立班长责任制,各调查权属调查单位行政首长负责管理全班工作人员,做好工作人员考勤、记录和工作量完成记载、提供报酬基数,组织完成分配给的调查任务,出现质量不合格由各班长负全责,返工不给报酬。
地籍测绘实施方案范文3
一、目的和意义
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省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贯彻落实《物权法》,保障物权人合法权利的基础;是促进中心城市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目标
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全面查清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准确的各类现势性土地数据;全面查清全省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建立和完善我省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全省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满足规划编制、土地宏观调控、科学决策以及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措施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以1∶10000比例尺为主,开展城镇、村庄以外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省农村集体土地及农、林、牧、渔场每一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我省已部署开展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基本一致。各地要继续推进和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同时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开展补充调查,做好地类衔接工作,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从现有的土地分类(三大类)衔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十二大类)。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照图件、数据和实地三者相一致的原则,获取全省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汇总形成全省各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按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对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查清城市、建制镇、独立工矿、集镇、村庄内部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每宗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等状况;统计汇总各级行政区的城镇、村庄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以及村庄内部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数据。已经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的县(市、区),应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要求,对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进行补充、完善。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逐片落实经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基础上,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对我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进行补充调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成果,并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变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登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依法调处原历史遗留和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不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及时依法进行裁决。
5.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采用GIS软件建立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
(2)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省、市级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
(3)省、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应使用国土资源部测评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开发、管理。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网络和数据中心平台,建立全省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包括影像、图形和属性)的省、市、县三级互联、互享机制,满足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存储、查询、汇总、分析、更新以及省、市、县三级数据汇交和交换等需要。
6.成果汇总
土地调查获取的各类成果要按要求进行整理汇总。首先进行县级调查成果的整理、汇总,再通过对本辖区各县级调查成果进行接边、整合,形成市级调查成果和省级调查成果。
(1)数据汇总
借助数据库技术,按照要求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在县级数据汇总基础上,通过接边、整合,形成市级和省级相关数据成果。
(2)图件编制
在县级标准分幅图件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土地调查图件成果进行逐级整理,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要素内容的系列图件成果,主要包括省、市、县、乡四级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是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二是对土地利用结构、集约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土地变化趋势;三是分析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城镇、村庄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
(4)报告编制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编制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综合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成果分析报告)以及专题报告(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建立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在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完成后,制定成果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其他业务管理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成果应用部门对地籍成果使用和更新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的土地调查成果更新制度,继续采用3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成果变更工作,保证成果准确、客观、现势;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快速更新中的作用;加大地籍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地籍管理人才的培养,健全地籍管理队伍,为快速更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基本保障。
三、技术依据、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一)技术依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07年)。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2007年)。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2007年)。
5.《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
6.《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3年)。
7.《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
8.《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9.《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源部2001年)。
10.《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9)。
12.《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6年6月)。
13.《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规范(试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5年7月)。
14.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
15.其他有关土地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的文件、规定等。
(二)技术路线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目标要求,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综合应用“3S”技术,通过全野外调查,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获取准确翔实的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并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土地利用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技术方法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采用遥感技术获取影像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DOM),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底图。
(2)采用全野外调查方法,应用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仪器设备进行新增地物补测。
(3)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借助GIS软件,依据外业调查信息,在数字正射影像图中直接完成对外业调查信息的转绘和录入工作。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1)应用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在开展1∶500、1∶1000、1∶2000大比例尺的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解析法、内外业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充分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及权属调查,准确确定宗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
(2)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勘测定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大比例尺图件成果,通过调查和数字化手段,完成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以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为底图,将基本农田上图。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将已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套合到正射影像图中,制作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按照有关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土地权属变更情况信息;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方法,完成调查信息的转绘;整理、编制土地权属变更调查成果。
5.土地利用数据库与管理系统
(1)采用空间数据库和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多源影像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2)利用全省国土资源广域网,在“金土工程”总体框架下,扩展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形成各级互联的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更新、传输、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省、市、县、乡、村五级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省、市、县、乡、村五级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省、市、县、乡、村五级飞入地面积汇总数据;
5.省、市、县、乡、村五级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数据;
6.省、市、县、乡四级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汇总数据;
7.省、市、县三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县(市、区)外业调绘原图及外业成果图;
2.各县(市、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3.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省、市、县、乡四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5.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图件;
6.土地权属界线调查底图及成果图件;
7.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相关记录簿册
(1)外业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争议原由书及相关文字记录;
(3)相关修改情况记录。
2.综合报告
(1)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4)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3.专题报告
(1)省、市、县三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省、市、县三级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成果
1.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省、市、县三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3.省、市、县三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5.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通知》和国土资源部的工作部署,我省应于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调查工作任务(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全省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2007年1月~6月
1.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准备工作,省政府下发《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省国土资源厅完成《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补充技术规定》制定工作;
2.开展业务培训与舆论宣传;
3.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进度;
4.启动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5.开展全省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6.市、县(区)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包括本辖区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7.开展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试点工作。
(二)2007年7月~12月
1.基本完成全省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工作;
2.基本完成全省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3.完成基本农田现状分析工作;
4.基本完成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工作;
5.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培训;
6.设区市政府部署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三)2008年1月~4月
1.全面完成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2.完成省、市级土地调查数据接边汇总及分析工作;
3.完成省、市、县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4.完成省、市、县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
5.完成基本农田上图、建库任务;
6.完成省、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
7.各市、县(区)继续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四)2008年5月~6月
1.整理相关成果资料;
2.向国家申请验收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3.各市、县(区)继续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4.推广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试点工作经验,建立全省快速更新机制。
(五)2008年7月~2009年12月
各市、县(区)继续全面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2009年底前全省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地籍调查。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领导机构
为保证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的要求,省政府拟成立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局、统计局、海洋与渔业局、测绘局等单位一名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由省国土资源厅分管副厅长担任。省民政厅、农业厅、林业厅、省国土资源厅各一名业务处室负责人为联络员。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审定实施方案、经费安排和重大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负其责,确保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2.职责分工
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包括:
(1)负责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培训;
(2)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
(3)审查各设区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及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
(4)负责调查工作的检查监督与技术指导;
(5)负责市、县(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验收;
(6)开发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7)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工作,及时提供相关适用资料。省民政厅负责提供各级民政勘界相关资料;省建设厅负责督促、指导各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提供建设、规划相关资料;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提供海域勘界相关资料;省测绘局负责提供基础测绘相关资料。
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检查督促所辖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3)对所辖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行预检,督促有关单位按照省级检查、验收意见和设区市级预检意见整改到位;
(4)对辖区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设计书;
(2)组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作业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
(3)对本县(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自检,上报设区市预检、省验收,按照省、市级检查意见完成整改工作;
(4)全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二)确定作业单位
本次调查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作业单位,以合同方式规范调查行为。各地应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作业单位资质审查和调查人员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培训和考核后的专业队伍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三)宣传培训
各级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报道调查内容及工作进度,宣传典型经验及做法,提高全社会对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省国土资源厅要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开展土地调查规程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明确要求、统一方法,确保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技术保障
1.明确技术要求
在国家统一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土地调查相关规范、标准基础上,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明确我省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
2.建立质量监督检查和技术咨询制度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调查组,由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技术骨干组成,负责监督检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针对问题向市、县(区)提出整改意见。为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聘请省直有关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及调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技术问题的研究、咨询。
各市、县(区)应成立相应的调查组,组成相应的专家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监督检查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3.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各地应严格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做好检查验收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基础资料的质量检查监督。委托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航空摄影的成果、正射影像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和相关资料进行检查验收。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对作业过程的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能够按时提供合格的航摄成果、正射影像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
(2)实行调查成果分阶段检查制度。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试点验收、外业验收、内业验收暨总验收。各县(市、区)外业调查工作必须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试点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开展外业工作;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后,方可转入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完成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成果总验收。
(3)实行严格的分级验收制度。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省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的要求,我省采取省、设区市、县分级负责检查验收的办法,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县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组织验收。在检查验收时,发现人为篡改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不通过,调查的所有成果必须按步骤重新进行核实、修改;若连续三次发现同类性质问题的,该成果不予验收,同时要追究主要当事人的责任。
(五)经费保障
根据《通知》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各市、县政府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将调查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土地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省政府将安排部分经费用于省级土地调查工作,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适当补助。
地籍测绘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数据衔接;时点更新;质量保障;安全保密;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乌鲁木齐市城镇地籍数据库不但要满足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第二次城镇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的要求,更重要的还需要满足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权”各业务管理的应用、内外一体化更新工作的需要、日常办公管理的工作需要、社会共享服务等需要。上报数据是某一时点静态的现状数据,生产和管理系统衔接的数据则是与日常生产紧密结合的实时更新的数据。在新的生产和管理系统未正式上线前,数据规整建库与院日常更新是同步进行的,本次数据整合项目必须保证数据规整建库工作的顺利开展,按时完成上报,同时又能与新的生产和管理系统无缝衔接。因此,数据整合项目经过需求目标相结合、梳理、分析,制定了时点数据提取和更新方案,并且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了质量保障和安全保密措施。
2、数据整合衔接方案
数据整合项目实施必须指定数据整合的时点,已有数据整合应与整合期间更新数据的整合分步实施,才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因此,本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阶段性整合、阶段性时点更新实现整合数据与日常更新数据的衔接,以此确保日常测绘从旧生产平台切换至GIS新生产平台时,上线的所有数据均为最新时点的整合后成果。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衔接方案图
2.1、阶段性整合模式
数据整合与日常更新无缝衔接,按照分阶段模式逐步过渡:
第一阶段:沿用原生产模式进行日常更新采集
是指新的生产模式试运行上线以及初始时点数据整合完成前。即2011年8月31日前。
第二阶段:原生产模式与新的生产模式并行
是指新的生产模式试运行上线及初始时点数据整合完成后,且日常更新完全切换到新的生产模式前,即2011年9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
第三阶段:完全用新的生产模式进行日常更新采集
是指日常更新完全切换到新的生产模式后,即2011年10月31日以后。
2.2、阶段性时点更新
初始时点到统一时点成果的形成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时点更新的周期主要取决于新的生产管理平台上线的时间。实现数据无缝衔接需要确定以下几个过渡时间点,此次数据整合需要确定两个时点:一个是数据整合初始时点,另一个统一时点。
(1)初始时点成果整合
初始时点是指数据整合工作开始时间,该时点的数据是整合工作开始前的现状数据。本项目获取的第一批数据时间是2011年7月5日,因此,可作为初始时点。
(2)初始时点成果整合完成后的时点过渡
初始时点成果完成后仍需一段时间的过渡,方能将所有采用旧的生产模式形成的更新数据全部整合完成。更新周期逐步由15日缩减至7日直至最后一个采用旧生产模式形成的更新数据完成整合。
(3)数据整合的统一时点更新
统一时点是指数据整合工作结束时间,该时点的数据是日常生产完全切换到新的生产管理模式下的时间,即原生产模式下产生的数据全部完成整合的时间,定为2011年10月31日。该时间每延后一天,采用旧生产模式形成的更新数据随之增多,也意味着过渡时间的延长。因此,数据整合与日常更新能否尽快衔接,需要数据整合建库工程与生产管理平台改造升级工作紧密配合才能完成。
图2 数据整合总体工作流程图
2.3、时点更新数据的提取
整合项目中更新数据的提取通过软件自动实现,由用户主动触发,根据旧生产管理系统中记录的相关信息提取更新的地籍图号列表,然后从存储地籍图的服务器文件目录中拷贝相应的地籍图数据。
提取旧生产模式形成的更新数据所需的关键信息来源信息为地籍图的:调图时间、完成时间、地籍图号。关键信息存储在院OA系统中的图幅信息表中,如下表。
字段名 字段中文描述 类型 是否为空 默认值 主键 外键 备注
MAPAREAID 片区ID号 VARCHAR2(50) 否 是 是
MAPNUMBER 图幅号 VARCHAR2(50) 否
MAPSTATUS 片区图幅状态 NUMBER(10) 否 0 0为正常,1为调图
2为质检,3为入库
REQUESTTIME 申请时间 DATE 否 sysdate 片区生成时间
ACCEPTTIME 批准时间 DATE 否 sysdate 图幅下载时间
SUMTIME NUMBER(10) 是
MAPTYPE 图幅类型 NUMBER(10) 否 0 0正式,1相邻,2草图
ISBORROW NUMBER 否 0 0为正常,1为被借图,2为例外放行
SENDTIME 提交数据质检时间 DATE 否 sysdate
DATAINTIME 片区入库时间 DATE 否 sysdate
表1 片区图幅信息表
提取更新数据的规则,根据用户指定的时间范围,提取MAPLIST表中DATAINTIME值在指定时间范围,MAPSTATUS=3,MAPTYPE=0的MAPNUMBER值,形成列表。然后根据列表中MAPNUMBER从数据文件存储位置拷贝文件名=MAPNUMBER的文件到客户指定的位置,并自动创建数据目录。
2.4、双系统并行的数据衔接问题处理
数据整合与日常更新时,初始建库数据入录城镇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会存在Walk土地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和SCS外业采集系统并行的情况。针对此情况,作业室可能遇到如下三种情况:
(1)项目范围数据在初始建库的数据库中为最新,作业员就需要在walk平台下进行项目的生产。
(2)项目范围的数据在初始建库时点之后,并且数据还未更新到数据库中,作业员还在采用SCS软件进行项目生产。
(3)项目范围跨了两个生产平台,即范围覆盖到初始数据库,也覆盖了旧的生产平台数据。如出现这种情况,作业室如发现此情况,需要立刻告知项目组,项目组尽量在不耽误生产的情况下,优先进行改覆盖范围的数据,把CAD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最终要求作业员采用walk软件进行项目作业,并在把该信息反馈到数据室,把OA的CAD数据从服务器中撤下来。
3、质量保障及安全保密措施
4.1、质量控制
4.1.1、质量控制工作原则
整个数据整合项目按照统一、规范的作业标准作业;坚持质量控制贯穿作业全过程,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以便质量跟踪检查;明确质量检查指标,责任落实到人;遵守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和建立健全的检查组织,严格遵守作业员自检、作业员互检、项目负责人专检和质量检查组内部预验的“三检一验”制度。
4.1.2、质量检查工作方法
质量检查方法包括全检、抽检两种主要类型,采用自动检查和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有不同的检查方法。
矢量数据检查方法:本项目中矢量数据采用自动检查和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检查规范配置质检模板,使用统一质检平台对数据进行自动检查。
影像数据检查方法:本项目中影像数据主要采用人工检查的方式,使用ArcMap或ArcCatalog软件浏览检查空间参考、波段、位数、显示等是否符合要求。
4.2、安全保密措施
本项目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文件的要求,加强管理、合法使用,并对保密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做好安全保密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设立专门的资料保管组,负责原始数据、资料及最终成果的保管及备份工作。这部分数据的使用、更新及销毁等工作过程详细记录。项目启动时,由专人获取数据,并做初步筛查后交由资料保管组保管并登记。
数据管理过程中,原始资料由各作业组负责人到资料室提取,数据放入权限目录,供作业人员使用。作业完成并通过质检组检查无误后将成果数据提交资料保管组保管并登记。
项目完成后,项目成果经院方确认并通过验收后,由资料保管组对原始数据、最终成果及作业员过程数据进行销毁。工作用机设置访问密码,离开工作场地时关闭电脑及电源。网络管理人员负责保证作业设备之间数据的流动只能在局域网内部互相进行,同时封闭无关设备的USB接口,避免作业人员与外界交换数据。
4、结束语
乌鲁木齐市城镇地籍调查数据规整建库成果已正式入库,并顺利投入到日常测绘更新工作中使用。经过了数据整合、时点数据顺利衔接更新以及严格的数据质量检查和保密措施控制,数据成果更加规范,能够满足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各项管理和其他政府部门对基础数据的应用需求。本项目数据成果形成的基础图形数据可通过直接数据访问、定制化地图服务等多种方式与业务审批系统进行挂接,为业务审批提供可靠的依据,且这些经过规范化处理的成果能够很好的支撑各种关联查询和分析统计需求,提高审批效率。同时这些项目成果数据是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数据源,为“数字乌鲁木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乌鲁木齐市城镇地籍调查数据规整建库】实施方案[内部资料].
地籍测绘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数据库 建设 信息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is in high LiuZhen rural cadastral information system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fully mastered a lot of basic data,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ccurate data material, for high LiuZhen 1:500 rural cadastr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vide the good data to support, thus pushing the high LiuZhen cadastr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cess, fully know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high LiuZhen rural land use status, grasps the real land based data,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land investigation, land statistics and land registration system,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service, satisfy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and and resources administrative needs. Using GPS-RTK tachometer, measuring method and, field surveying and mapping method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state boundary location points and related features, and carry out the state-owned land and collective land construction land use large scale investigation, compiles the most detailed cadastral plans, the purpose is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use, update the collective land construction land use database, establish a high LiuZhen rural cadastral information system database.
Key words: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的及意义
全面查清高刘镇农村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更新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数据库。为高刘镇地籍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从而推动了高刘镇地籍信息化管理进程。
概况
高刘镇地处合肥市肥西县西北,距合肥市中心11公里。境内地形为丘陵地形,年平均气温15.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镇域面积192.53平方公里,人口9.2万人,辖22个行政村、1个街道、1个社区。
数据库建设情况
采用CAD绘图软件和南方公司生产的CASS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软件以及北京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运用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为调查底图,采用电子数据转换建立满足一定拓扑关系的图形数据库和以权属调查等为非图形资料建立属性数据库并将两者互相挂接,建立高刘镇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1)地类划分
为了更进一步细化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现状,本次建库按照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进行分类,主要体现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继承性原则。
调查内容
数据库方案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和处理; 调查底图输出;数字化图形转换;坐标系统; 图形接边和编辑;图形拓扑关系建立和检查;属性数据录入;图形和属性连接;质量控制;数据库建立成果整理,图表输出和报告编写。
数据库建设为1:500比例尺,实地调查测绘了建设用地,包括公共事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乡村企业用地和其它类型用地(包括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GPS等技术手段指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了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编制地籍图,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
数字化方式:GPS、全站仪等测量数据编辑和录入。
测量数据编辑:将外业测量数据,如测量草图中的边长,角度等按其测量方法计算坐标,编辑成图,最后汇总数据库。
数据库检查:在数据入库前,建立单位应根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建库规范对入库前的数据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合格后可以入库。
数据入库:按照《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数据库字典和数据索引;建立元数据库,其内容和标准要符合要求;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库转入调查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融合集成;根据软件各功能对数据库进行测试。
调查程序
(1)外业调查
参照《城市地籍调查规程(农村部分)》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规定,工作主要是查清调查区内部各类用地的实际使用情况,一是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二是土地所有权状况;三是土地的其他相关权利状况。调查的基本单元为宗地,调查的结果是取得一份合格的宗地调查资料,为地籍测量提供合法的依据。
在调查实施阶段,调查人员在进入实地调查前,由乡镇土地管理所的配合下与各村(组)负责人联系,根据调查区域的工作计划、调查工作进度,向土地使用者发送《指界通知书》,约定调查日期,保证调查工作的进行。调查实施阶段的工作程序为现场调查-表格填写-权属界线确定-界址调查-设定界标-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绘制宗地结合图-权属争议的处理-资料整理与审核-资料和成果的立卷-权属调查资料移交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地籍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籍工作的核心,是测定土地的权属、位置、面积及使用状况的专业性测量工作,本次地区的测量工作是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技术要求执行的。
地籍测量由控制测量、地籍要素测量、界址点测量和地物测量四部分组成。控制测量包括测量的一般规定(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控制网精度指标的确定)、平面控制测量(地籍控制点测量、地籍图根控制点测量)和控制测量成果的记录和平差计算;地籍要素测量采用全站仪测量,包括地籍要素测量的内容、地籍要素测量精度、地籍要素测量的准备工作(资料准备和测量仪器设备)和地籍要素测量的方法(采用全站仪坐标法、全球定位系统GPS RTK动态测量方法、钢尺交会法);界址点测量包括界址点测量方法和界址点测量基本要求;地物测量的精度符合地籍图的地物精度要求。
(2)内业整理
采用CAD绘图软件和南方公司生产的CASS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软件。以1:500、1:1000地形图为底图,根据宗地草图、外业测量资料数据,将外业测量的界址点数据、量测的尺寸数据等成果输入计算机中,编辑成符合要求的数字化地籍图。建立起地籍图数据库、地籍宗地数据库。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是准确表述宗地的图件,因此每宗地要有一张宗地图存入宗地档案。宗地图的编绘方法是:建立地籍图相关的地形图数据库、建立地籍宗地数据库和其属性数据库;采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按宗地图的要求编辑,形成宗地图图形文件或栅格文件,最后打印出各宗地图。
运用北京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随时掌握和更新土地资源现状、权属、数量、质量分布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和图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国土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快速提供准确、详实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满足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建议
在总结本次数据库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需要,根据本次确定的分类方法进行,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法,完成调查地区内建设用地的数量、分布和权属调查工作,分析调查地区建设用地的结构与整理潜力,获得相应的理论为今后安徽省农村集体土地利用及规划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实现土地资源数据快速更新。
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登记发证的有关制度,加大登记发证力度,实现登记发证全覆盖。与此同时加大对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力度,完善权属争议的调处机制,保证登记发证的顺利实施。
后记
地籍测绘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地籍测量 控制测量 RTK CORS 导线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058-02
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且不同于一般地形图测绘,地籍控制网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的需要,还要以厘米级精度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可以说地籍控制点的高精度是保证整个地籍测量质量的前提和关键一环。地籍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静态GPS相对定位测量、GPS-RTK测量等方法,而随着GP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更多的新方法应用于城镇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如城市CORS系统等。笔者根据从事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并结合实际工作,对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控制测量方法的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1 地籍控制测量常用方法的及其优缺点
1.1 静态GPS控制测量
静态GPS控制网具有定位精度高,控制范围大,平面和高程可同步推算,选点灵活,不需要通视及全天候作业等特点,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常用于基本控制测量,即首级控制网。有时为了提高整网的可靠性及均匀性,城市一级(或二级)控制网也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静态GPS网可通过GPS高程拟合(即利用已知高程点建立区域水准面模型推求待求点高程)的方法求得,但由于受基线解算等因素影响,求出的高程精度相对较低。而在已建立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地区,可较长时间观测待求点WGS84坐标,内插似大地水准面,可得到较高精度的高程值。
1.2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作为城镇地籍控制测量最为经典的方法之一,仍广泛应用于城镇地籍控制测量。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施测的范围多为建成区,导线测量能充分发挥优势,其特点是:(1)相对精度较高、检核条件多,能在测量过程中有效避免粗差的出现;(2)布设灵活方便,只需相邻两点相互通视,特别适合城镇地籍测量隐蔽地区及城市建筑区的控制测量;(3)可同时进行三角高程导线测量,同步传递高程等优点。导线测量每站需观测水平方向折角、垂直角,斜距及测距时主站的气压、温度、仪器高、觇高等,利用这些观测要素通过改正来推算待求点值。根据不同等级精度也规定了所有仪器能达到的测角、测边精度,起始数据精度,导线总长等指标,从而保证了最弱点中误差。影响导线精度的因素有设备系统误差、外界观测条件、作业人员技能等,所以在导线测量作业前,尽量根据技术要求选定好作业人员和设备,并做好设备的检校。
1.3 GPS-RTK控制测量
利用GPS-RTK技术实施控制测量能够实时提供待求控制点的三维坐标,具备灵活、快速、省时、省力及精度高等优点,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RTK定位的误差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同测站有关的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和气象改正因素;二是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包括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因此,利用RTK进行控制测量时应遵循GPS作业的基本要求。首先,基准站应选择在地势较高且开阔没有遮挡的地方,以便增大基准站电台的发射距离及基准站能够接收到更多的GPS卫星信号;其次,基准站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线及大面积水域等,以避免电磁波干扰或水面及建筑物等带来的多路径效应;第三,基准站应架设稳定牢固,避免观测期间晃动,影响测量精度。为了保证控制点精度,还应考虑以下因素:(1)点校正应选择精度较高、分布均匀高等级控制,校正点分布均匀;(2)最好能利用双基站法对每个待定点进行两次观测,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既可提高精度又可确保成果的可靠性;(3)对测点精度进行合理设定,可对测点须达到的测量精度进行设定,在实际测量中若低于设定精度,则停止观测;(4)加强检核,每次作业前测量已知点或重复点,在误差许可范围内再继续作业。
1.4 CORS控制测量
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作为GPS技术在测绘、导航等行业发展利用的方向,在我国许多地区迅速发展并部分建成使用。
CORS系统提供的网络RTK定位精度一般在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城镇地籍控制测量要求,在已建成CORS系统的地区或城市,利用其进行控制测量作业非常便利。CORS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RTK测量作业方式,其主要优势体现在:(1)采用连续基站,用户可以全天候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2)缩短了初始化时间,有效工作的范围较大;(3)不需要另架设基准站,真正实现单机作业,减少设备购置费用;(4)数据监控系统完善,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误差和周跳,增强差分作业的可靠性;(5)数据链通讯方式固定可靠,可以减少噪声干扰;(6)精度高,与单个参考站RTK测量相比,CORS提供的网络RTK测量采用多个参考站联合解算数学模型,其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远高于单个参考站RTK;(7)作业效率高,相对于静态GPS测量的先外业联合观测后内业数据处理模式,CORS在服务范围内作业可得到即时坐标,更省时;(8)建立CORS系统后,可长期提供稳定、统一的参考坐标系,并规范基础测绘数据等。
利用CORS进行大比例地形地籍图测量控制测量作业,也受到GPS测量限制条件的影响,在建成区作业并不适宜。
2 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几种控制测量方法应用比较
以江苏某新城1∶500数字化地籍测量项目为例。测区位于江苏某城市东边,以居民区和山地、丘陵地、水库区为主。布设四等GPS网一个作为测区首级控制,施测四等控制点12个;并布设城市一级GPS网作为首级网加密,施测一级控制点81个。二级、图根控制点测量采用导线测量、江苏CORS系统控制测量等方法进行。及为了检验各种作业方法在不同环境精度及相互精度,通过二种以上方法测同一组控制点进行比较分析,操作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2.1 江苏CORS系统与静态GPS网点比较
在不同范围选择四等或一级GPS静态测量网控制点,与利用江苏CORS系统提供的网络RTK检测进行对比,共检测控制点25个,其较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最大较差为:dx=4.6 cm,dy=-4.2 cm,dH= -5.3 cm。平均较差为:dx=-1.22 cm,dy= 1.14 cm,dH=2.16 cm。由较差计算得的中误差为mx=±1.58 cm,my=±1.67 cm,mH=±2.55 cm。从较差和中误差来看,江苏CORS系统提供的网络RTK测量结果精度完全符合《城市测量规范》要求,可作城市二级以下控制测量,可否作城市一级或更高等级控制测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2.2 GPS类方法与常规方法对比
利用全站仪实测相互通视的GPS静态网点、CORS控制点及RTK控制点相邻点对的边长和高差,与点对测量坐标反算值进行比较,共检测点对62对。统计结果如下:边长最大较差为5.57 cm,最小为0.02 cm,平均为1.69 cm,间距中误差1.83cm;高差最大较差为7.05 cm,最小为0.04 cm,平均为2.42 cm,高差中误差2.66 cm。几种方法的对比结果,平面差值在许可范围内,个别RTK控制点高差较值稍大,考虑城镇地籍测量对高程一般不作要求,因此几种方法皆能满足城镇地籍测量中控制测量的需要。
2.3 几种方法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比较
分别在建成区、山地、丘陵地、水库边4类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导线测量方法施测的控制点和利用RTK施测能得到固定解的控制点对,每组地形条件检测20对,共80对。在不同地形条件下,RTK测量与导线测量较差区分较显著,在建成区由于建筑物的遮挡和反射,较差值最大;在较开阔的丘陵地,较差值最小;山地由于山体对部分卫星信号遮挡,较差值稍大;大面积水域对RTK测量值影响并不明显。在距离较短的点对,RTK测边误差比导线较高,但点位误差却较小,可以得出在短距离测量中,导线测量相对于RTK测量精度较高。
3 结语
通过几种常用控制测量方法在大比例地形地籍图运用分析和比较,笔者认为每种作业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不同的等级及不同地形条件适用不同的作业方法。概括来说,静态GPS相对定位测量适用于等级控制点测量,导线测量适宜于建成区或较隐蔽区域,RTK或CORS适宜于开阔、遮挡物少地区。在实际作业中,可根据测区情况选用适宜的方法,也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以提高作业效率,满足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1] 贾峻峰.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