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成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路建设成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建设成就

道路建设成就范文1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技工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隶属于江苏省交通厅,是江苏省交通行业仅有的几所高职院校之一。面对当前形势,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致力于教学改革,不断拓宽办学思路,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明显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的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前身是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开办于1989年,是学校传统主干专业,毕业生遍布全省各地,在江苏省交通建设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学校自升级为高级交通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来,该专业结构陈旧,知识体系老化,中技痕迹明显等问题凸现,某些方面还停留在十年前中技校的水平,专业设置单一,已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交通建设和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专业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基础。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是学校传统主干专业,是省重点专业、省特色示范专业,目前在校生1,100余人。1997年、1999年分别被评为交通运输部A级专业和重点专业,2006年,本部门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2008年被镇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公路施工与养护高技能人才工作室”。20多年来,为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技能型人才。

(二)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按企业生产要求配置实训设备,专业现有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000多平米,建有13个功能齐全的实训室,系交通工程试验室被评为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试验室。学校注重营造情境化的生产实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配合新校区实训楼建设和落成使用,以学校交通工程检测中心为平台,两年内新增2,000平方米的实训面积,投入300万元新建3个标准实训室,即桥梁结构实训室、路基路面结构实训室、施工工艺实训室,打造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学校计划两年内新增南京交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中腾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镇江扬子交通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江苏省镇江市路桥工程总公司、苏州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等5家专业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建成可容纳300~500名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及以上的顶岗实习,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实体+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学校依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深化校企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和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积极组织校企人员走访、互访,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同时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中交集团二航三公司、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交流,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学校每年组织专业合作委员会召开两次会议,诚邀合作企业来校座谈,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出谋划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校企共建适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用工要求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为基础,通过与企业广泛交流合作,开展满足市场需求、符合企业生产要求、适合专业发展的市场调查研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人事主管来校共同商讨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专业招生结构与规模、校企共建实训项目等具体事项,共同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为学校的长期发展和专业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平台。校企人才互动,与大中型企业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教师以挂职锻炼、假期生产实践等多种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邀请一线技术人员来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工程型”教师团队。

3.“专业+实体+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阶段培养计划,构建阶段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遵循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规律,把学生从掌握专业基础技能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入到掌握专业核心技能阶段;每年由校办交通工程检测中心提供不少于20个固定实习岗位及100人次实训机会,通过校办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培养锻炼,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情境;或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及以上的顶岗实习,从而形成“专业+实体+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实现校企互利双赢。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培养方向、规化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依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增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从“学校教育模式”到“校企合作模式”的转变。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订单式”培养的规模逐步扩大,校企合作成效明显,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到30余家,聘请12名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毕业生遍布全省路桥施工、监理企业。

(四)师资队伍建设。1.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引、培并举增强教师队伍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组成一支由行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工作顺利开展。依托校办实体和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培养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道路与桥梁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59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85%,具有研究生学历26人。全国交通中等职业教育优秀专业带头人1人,全国交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2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2人,江苏省交通系统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1人。一是学校积极培养与引进优质师资,并注重专任教师的培养和锻炼,每年安排教师利用假期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使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专兼结合、技能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团队。

(五)毕业生情况调查。近3年学校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学生高级工合格率95%以上,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生遍布省内外交通运输行业,一直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5%以上。调查的方式有如下两种:1.企业问卷调查。主要调研对象是从事公路施工与养护工作的项目负责人、技术总工、骨干技术人员等,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其对公路施工与养护行业现状、发展认识以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观点。2.毕业生跟踪调查。调研对象是正在从事公路施工与养护行业工作的毕业生。调研内容主要是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环节。

(六)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由于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交通建设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江苏交通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推进以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需要大量的铁路、水利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而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专业设置单一,目前仅设置公路施工与养护、监理等公路方面的专业,铁路、港口、水利等方面的专业尚未设置,因而要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适应江苏省大交通建设的格局,设置符合目前交通形势发展的铁路、港口等方面的专业,为企业培养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设。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不应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注重工作过程、实践过程的形象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真实性,突出职业化特点。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共同参与,以“模块化”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主导,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为前瞻,结合实践过程、实践案例制定专业课程新标准,构建“讲、学、做”三位合一的课程新体系。

(二)课程建设。根据道路桥梁工程系现有专业的核心能力,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公路工程测量、土质与筑路材料、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路基路面施工与养护技术、桥涵施工与养护技术5门课程,突出5门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土质与筑路材料》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全国得到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深入开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核心课程采用分模块、分阶段教学,不同模块、不同阶段分别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指导,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三)精品课程建设。本专业在进一步优化原有3门市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积极与企业合作,两年内再建设市级以上精品课程2门。2012年6月~2014年6月,进一步优化《土质与筑路材料》、《公路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路基路面施工与养护技术》三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加强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研讨、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包开发、教学组织、实践性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方面的建设。力争两年内再建设《公路工程测量》、《桥涵工程施工与养护技术》两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进行两门课程的职业功能分析;完成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内容界定、教学模式研讨、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包开发、教学组织、实践性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方面的建设。

四、结语

道路建设成就范文2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城市道路;贵阳市

上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逐步推进了城市建设。水土流失也开始“进城”了,城市水土流失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1世纪的头10年,我们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了脚步。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鼎盛时期[1],在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项目,特别是城市道路的建设,使得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城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已经构成严重的威胁[2]。各类项目的建设是引起城市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1. 城市水土流失研究现状

1.1 城市水土流失研究现状及其成果

水土流失是自然和人为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化的建设战略的实施, 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水土流失已从山区、丘陵的农村进入城市[3]。1995年,我国政府针对深圳市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首次提出城市水土保持问题。随后,水利部在部分城市开展了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对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探索。目前不少大城市政府已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4]。

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研究源于深圳市,经过20对年城市城市水土流失的研究,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对城市水土流失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内陆地区,也重视和加强了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目前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及特点为:(1)城市水土流失是以人为加速水土流失为主,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项目、不够重视防护行为引起的水土流失,是“人为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治理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需要社会管理、法律措施等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防治城市流失,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一定困难。(2)城市水土流失危害大。水土流失使城市排洪沟淤积,暴雨时容易形成城市洪涝。(3)城市道路建设是城市水土流失的最主要部分。城市道路为线性建设项目,一般为连接城市中心区和郊区,或连接城市的各片区,是城市建设的“三通一平”前期工程,所经过的地区比较复杂,水土流失防护比较困难,引起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1.2 我国主要城市水土保持经验

我国经过20年城市水土流失的研究,城市水土保持主要经验为:(1)重视“城市流失流失”的危害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城市水土流失危害的共识。山区水土流失所带来灾害及对环境的影响已被世界各国确认为四大公害之一。而城市水土流失是一个新课题。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和教育, 使居民有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危机意识。(2)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城市水土流失防治不仅是一门自然学科,它需要城市水土保持法制监督, 城市水土保持法律体系的健全。(3)科学规划。精心编制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水土流失治理区划。(4)资金保障。城市水土保持要求标准高,单位面积的工程量大,需要很大的投入。因此需有稳定可靠的资金,以保证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为此,除了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还应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资,建立城市水土保持基金[3~5]。

2. 贵阳市城市水土流失

2.1 贵阳市城市水土流失现状

贵阳市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中国大西南的交通枢纽。位于贵州省的中部,是国西南部喀斯特高原山区。贵阳市总土地面积8033.90km2,喀斯特面积6830.2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5.02%。其中,无石漠化面积2761.11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37%;潜在石漠化面积2192.05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7.29%;石漠化面积1877.09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3.36%。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622.50k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32.64%,土壤侵蚀量645.22 万t/a,土壤侵蚀模数2460.34t/(km2•a),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6]。

2.2 贵阳市东站路和桐荫路道路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贵阳市东站路道路工程位于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片区, 为城市快速道路,设计车速60 km/h。道路全长12.1 km,其中中间是桥3915 m高架立体设计。主体工程主要由道路工程、立交工程、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1座长1875 m长的隧道)等组成。项目动用土石方为384.46万m3,主要产生的土石方为路基边坡的开挖和隧洞开挖产生的土石方,项目弃渣55.80万m3。本项目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是路基区和隧道工程区。本项目的建设在预测期内新增水土流失量总量11385.66t,主要为路基区的水土流失最大。

贵阳市桐荫路道路工程地处贵阳市的南明区、小河区和花溪区境内,为城市主干道Ⅰ级,设计车速60 km/h。该道路全长19.276km,设置大桥4座,总长约1616米,置隧道2座,总长1.1km,主体工程全线拆迁建筑物92347m2;永久性占地约为158.34hm2。项目动用土石方为总挖方397.56万m3,弃方51.17万m3。在预测期内项目的建设,新增土壤流失总量21819.91t。

2.3 贵阳市东站路和桐荫路道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为了防治贵阳市东站路和桐荫路道路工程的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在挖方边坡上边缘布设截水沟,在路基两侧布设边沟,在填方边坡布设排水沟。在边坡进行综合骨架护坡,在骨架内植草,比较平缓的边坡进行植物护坡,在中央分隔带绿化面积约,公路两侧种植行道树。贵阳市东站路道路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为4616.76万元,桐荫路道路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为9022.67万元。到了设计水平年,贵阳市东站路和桐荫路道路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均达到了预定的防治目标。由于布设了较为完善、系统、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这两个项目水土流失均得到有效的控制。

3.结论及建议

道路建设成就范文3

关键词:小城镇 道路路线 道路横断面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043-01

小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具有组织生产、交流信息、流通商品等多种功能,发展小城镇的经济是缩小城乡差异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小城镇建设的标准规范不健全,难以适应当前小城镇发展实际问题最为突出。小城镇的道路设计标准几乎为空白,现行的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技术较不规范,质量差异较大,有些道路参照农村公路设计标准,有些参照城市道路的设计标准,还有些同时执行这两种标准,这将影响小城镇的道路交通的正常发展。该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道路路线设计问题,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设计指标体系,为工程实践提供必要指导。

1 小城镇道路路线设计概述

道路是由路基、隧道、路面、涵洞、桥梁等设施组成的三维空间实体[1]。道路路线的设计是指道路中线空间位置的设计与各部分几何尺寸的确定[2]。进行道路路线的设计时,一般解剖成路线的纵断面、平面、横断面、交叉处等几个方面来设计。

1.1 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道路路线的指标体系作为道路路线设计的重要依据,将推动道路设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结合小城镇道路现状,其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包括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1.2 道路路线设计要素控制

在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中,涉及多种控制要素,如:道路分级、车辆速度、车辆类型、年限、抗震、设防、建筑界限等。

根据小城镇道路网的交通与服务功能,可以将小城镇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巷道这四个等级。主干道是交通性的干道,应保持车速30~40 km/h,取双向2~4车道,交叉口要保持大于500 m的间距,并在路段一定距离处设置停车的场所;次干道是城镇服务最广泛的干道,根据道路网络情况可将次干道分为交通性次干道和综合性次干道两种;小城镇的支路侧重于服务功能,支路主要包含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保证道路系统整体的可达性和通达;巷道是供非机动车和行人集散的道路,有独立的设施通道和红线宽度,具有一定的分流功能,是公共活动中心和居民区的内部道路。

设计速度是在良好的交通、气候条件下,当各路段的各项道路设计特征符合相应规定时,驾驶者能舒适、安全行驶的最大车速[3]。设计速度是小城镇道路的几何设计基础,对道路的弯道超高、弯道半径、行车视距、道路侧向净宽、横断面尺寸、纵断面坡度等要素都有重要影响作用。小城镇的道路设计速度一般远低于城市行车速度。设计速度直接影响道路工程的整体造价,一般设计速度越高,其工程造价也就越高。

设计车辆是选取的道路设计中代表性的车型,其载重量、外廓尺寸、运行性能是小城镇道路交叉几何设计、几何设计、路基宽度设定的重要依据。小城镇的道路设计年限一般按如下规定,主干道20年;次干道15年;支路与巷道在10~15年之间。小城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0.05~0.4之间时应进行抗震设计,超过0.4的小城镇要专门研究道路抗震问题。

1.3 道路路线设计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

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包含设计要素控制、横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平面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景观设计等方面。

2 小城镇道路路线指标体系设计

2.1 小城镇的道路平面设计

小城镇道路的平面设计包含平面的线形设计、弯道的特殊设计、行车视距等内容。平面线形由平曲线和直线组成,对行车质量要求和设计速度较低的生活性次干道,平曲线采取圆曲线;对设计要求较高的交通性次干道和主干道,在圆曲线与直线间还应设缓和曲线。道路的弯道特殊设计主要是弯道的加宽设计和超高设计。建议小城镇道路的最大超高值为2%,曲线半径不大于250m时,应设置曲线内侧的加宽。行车车距受路面状况、车速、障碍物情况、驾驶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分为会车视距、停车视距、超车视距。小城镇一般不允许超车,现只考虑停车视距和会车视距,停车视距根据公式计算可得,会车视距取停车视距的2倍。

2.2 小城镇道路的横断面设计

根据车行道的布置形式不同,可将城镇的道路横断面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我国现行的小城镇道路以一幅路和三幅路使用较多。

小城镇道路的机动车道有以下三个宽度推荐值,分别是:3.0 m、3.25 m、3.5 m;非机动车行车道的宽度推荐值有3.5 m、4.5 m、 5.5 m、6.5 m、7.5 m等几种,但最小不小于3.0 m。路侧带包含设施带、人行道、绿化带三种。根据具体情况,小城镇的步行带一般取0.75 m;设施带取0.5~1.5 m;绿化带一般取0.8~1.5 m。分车带包括两侧路缘带和分隔带,其最小宽度一般为1.5~2.0 m。小城镇的道路路肩应铺筑路面,路肩最小宽度为1.25 m。

2.3 小城镇道路的纵断面设计

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包含竖曲线设计、纵坡设计、平面与纵断面配合设计等方面。考虑非机动车安全行驶的要求,小城镇的纵坡的坡度一般在2.5%~3.0%,坡长在200~300 m。竖曲线在设计速度为40 km/h、30 km/h、20 km/h时,其最小长度分别为35 m、25 m、20 m。平面和纵断面组合的设计要点主要有:与满足行车安全,与景观、周围环境协调,保证路面顺畅的排水,引导驾驶员视线等。

2.4 小城镇道路的平面交叉口设计

根据道路周围建筑、道路规划等具体情况,平面交叉口主要有T型、十字型、Y型、X型、各路交叉、错位交叉、畸形交叉等类型。

小城镇的平面交叉口设计要点:相交的道路不宜过多,型式尽可能简单;斜交路口改用接近90°;保证主、次干道的直通性,不宜有两条以上的路段交会情况;避免多路交叉或畸形交叉。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速度按相交直行道路的设计速度的0.5~0.7倍来进行计算。平面交叉口的拓宽设计需解决拓宽道路位置、拓宽道路数、拓宽道长度三个问题。环形交叉口分为普通环形交叉口(中心岛直径大于25 m)和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中心岛直径为5~25 m)两种。

3 结语

该文根据小城镇的道路交通量、道路等级、平纵线形的控制指标、交叉口形式尺寸等具体情况,提出了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具体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的指标体系是参照城市的道路设计规范计算或修正得出,大的指标体系框架已经建立起来,接下来可根据建设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修正。

参考文献

道路建设成就范文4

[关键词] 实践导向;课程模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92-2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电子产品几乎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了更好地掌握电子知识、了解电子线路的构成,开设电子线路课程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与过去相比,电子线路课程的知识更为丰富、系统,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强,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我国开设的电子线路课程仍然存在着不足,对我国电子行业的指导作用仍然无法满足需要。

一、电子线路课程存在的不足

发展到今天,电子线路课程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课程分布不合理

当前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以理论课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实践课程。而电子线路课程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其知识体系非常庞大,且不易理解。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讲清楚这些复杂的知识,更无法梳理出清晰的结构,致使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所学的知识,而只是坐在教堂里自己去想象整个电子线路的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抽象、难学,学习兴趣不高,使本来就无法理解的知识更难被消化吸收。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考试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数,可是却在真正看到电子线路时却不知所措,所学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使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

(二)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活动开展受限

在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相关的设备和仪器作为辅助工具,以此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然而,很多高校的教学设施不完善,甚至极度缺乏。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几组简单的线路小仪器。这不但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更让学生无法获取更为专业的知识。加上实践课本来就少,实践资源有限,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实践课更加的难以开展,进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三)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缺乏实践理论

教师是教授学生知识的重要媒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以及知识结构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的数量。然而,当前高校在电子线路教学的师资力量是非常缺乏的,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坏。不仅如此,当前的教师的知识构成大多也都是从课堂上获取的,他们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理论在传授给学生时,学生获取的也仅仅是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知识。很多著名的教授甚至也没有相关的实践知识,而只是自己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对实践中的电子线路并不能了解透彻,这使得学生无法获取更为有效的资源。

除此之外,高校的教师选拔体系存在着极大的不足,理论考核是教师能否入职的重要标准。而那些实践知识丰富的电子工人、工程师因为无法通过理论考试或者学历受限而被挡在了高校的大门外,这使得学校浪费了一批有非常宝贵的经验丰富的教学人才。

二、完善电子线路课程的几点建议

基于当前电子线路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使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高校应该大力完善电子线路课程,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完善:

(一)合理分配教学课程在,增加实践课的比重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实践课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获取知识,而不是只一味的在课堂中讲抽象的专业理论。高校可以适当削减理论课的次数,相应地增加到实验室中去鼓励学生亲身试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不仅如此,高校还应该增加一些社会课程,鼓励学生们“走出去”,到电子厂进行学习,以此增加他们的实践经历,让他们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使他们学习更有方向性。

(二)大力完善教学设施

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个更为有效、方便的教学条件,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教授知识。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设备更新完善的力度,提高教学设备的先进性,使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内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这门抽象、复杂知识的效率。

(三)完善师资队伍,鼓励专业人员开展教学活动

高校应该致力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保证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理论,进而保证其教学水平,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不仅如此,高校还应该放宽对社会的专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要积极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性人才来课堂授课。通常情况下,这些专业性人才都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经验与教师的理论体系相结合,可是使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专业性人才进行授课时,教师也可以从中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保证学生获取更为有效的知识。

结论:

理论知识是需要指导实践工作的,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知识的作用。电子线路课程是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需要以实践为导向,因此,高校应该大力完善电子线路课程,使其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继红,王宇浩.基于实践导向的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探讨[J].2010,(09).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道路建设成就范文5

【关键词】就业能力;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

0 引言

工业工程集管理科学和工程科学为一身,是一门主要研究工业系统的效率与发展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起源于对于时间和动作的研究,许多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方法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同时工业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运用于实际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工业工程的教学也应该专注于实践教学,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技能,这对于该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还尚属年轻,其课程体系和各教学环节的设置尚不十分完善,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落后于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发展。因此,目前研究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模式,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 研究思路

根据我院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经过项目小组的讨论,首先形成了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即:

第一,研究企业所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根据就业能力需求,建立能够提升相应能力的课程群,利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按照该课程群的修读逻辑关系建立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体系结构和培养计划;

第三,按照核心课程群的课程设置,讨论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成;按照企业经营过程,设计课程实验体系,划分课程实验模块;

第四,对全部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找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2 基于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就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就业,所以项目研究的起点围绕就业展开,通过企业调研找到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能力框架。为了能够科学地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探索,首先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如下三个步骤进行了研究[1]:

(1)通过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经典模型及其维度和指标,并确定工业工程专业就业能力问卷,为探讨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框架奠定理论基础;

(2)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问卷,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可就业能力初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

(3)在企业中发放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构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

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了知识、通用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其中通用素质包括个人内在素质、分析与领导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工作完成能力,专业素质包括物流和生产系统的分析能力。

3 建立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必须满足课程之间的修读关系,因此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构建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1)通过工业工程毕业生的调研已经得到了该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模型结构,在工业工程课程的设置上,将主要采用了标杆分析和模块化建设的思想,从国内知名的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出发,通过前期对该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对我院现有该专业课程体系提出调整建议。

(2)在课程的设置中,参照以上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来明确每一门课程在工业工程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贡献,力求每一门课程都是必须而不多余。按照一般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进行了选择。

(3)由于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修读逻辑关系,所以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我们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2]。研究结果表示,该专业的课程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和工程技术相关,一类是和管理理论相关。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识图、管理学、工业工程导论;第二阶段专业课程为AUTOCAD,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三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因工程学;第四阶段专业可称为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制造系统。

(4)最后不可忽视的是还要对课程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可以建立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功能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功能评估权重值,表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重视基础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各专业制定和评价教学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3]。

4 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环节的构建既要达到工学实践(实验)数据要求的准确性,又要满足管理学要求的柔性,而且还要能够适应不断推出的多学科交叉性、复杂性以及服务性;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专家座谈、到相关高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2)根据学生在该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基本顺序,尝试建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在校学习和寒暑假在内的整个四年时间,并把教学中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三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学习阶段和运用阶段。

(3)学习阶段的工业工程各主干及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是以上三阶段中最复杂的,因此我们根据企业建立及生产开发的流程,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首先理顺了各门实践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以此建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课程体系,使该体系真正能够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出发,实现系统化[4]。

(4)对于各个模块,都有各自不同的构成内容,并在该模块内形成教学系统。由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模块是最为重要,且涉及课程最多,因此我们特别针对该模块分析其内部各项实验的系统关系。

(5)综合课程设计则可以将以上实验模块群应用于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企业,让学生熟悉生产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并能够从整体角度了解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各管理阶段的应用,我们以工业工程实验所涉及的台钻为基础设备,发散性的对实验群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规划,该课程设计中各项实验内容都对应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5 总结

本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首先分析专业就业能力,其次建立专业课程结构,最后讨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块设计,以上步骤为实践性教学改革提出了具有尝试性的新思路。当然,实践性教学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专业发展相并行,这样才能真正为实践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国彦,朱雪春,卢荣花.基于企业视角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探索[J].科技信息,2013 (5):10-11.

[2]李国彦,卢荣花.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4):28-30.

道路建设成就范文6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课程建设;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14-02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

1.中国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国家宏观就业形势严峻。21世纪前二十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持续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2.中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最近这些年,由于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引进了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提供人才短期培训,很多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大量的竞争对手。

3.某些“好”专业更受人才市场青睐。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4.海归学子对中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强劲对手。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具体问题

1.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目前,各省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写教材,组织授课,但授课情况参差不齐。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省市组织专家精心编写教材,并对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对授课情况督导检查;而一些尚未对就业指导工作引起重视的地区则对就业指导课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没有统一的教材。由于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和明确的评价机制,从而无法有效地促进就业指导课的开展。

2.教学方式方法急需创新。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组织上有别于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对方式方法创新和课堂的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就业信息量和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多由学生政治辅导员兼任。政治辅导员是高校专职的学生工作干部,也是高校党政干部的后备力量。其特点是年轻、流动性大。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可以分为助学、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政治思想教育、党建、团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等12项之多,在现行的学生管理体制下,这些工作全由政治辅导员来负责。担任繁重工作的辅导员,精力自然十分散,在每一方面都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也不例外,因而使得个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难以提升。

三、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策略

1.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近年来,高校学生职业意识不断增强,对就业的定位、打造、发展都十分重视,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帮助低年级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发展自己提前“铺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识自我合理定位掌握就业基本技能,培养就业基本素质,顺利实现就业。

2.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目标。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调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这门课程要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3.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结构。(1)基础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就业的基本知识,这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高校培养的人才的最基本内容。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目的是通过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学习,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中期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毕业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是帮助大学生选择职业。(2)拓延性课程。拓延性课程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而开设的,主要为选修课程,目的是使有知识拓展需要的学生都能随时学习,而不受时间限制。这些课程主要是为弥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不足而开设的。具体课程应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组织管理学、领导学、人际交往学、心理学、营销学、职场学等。(3)实战性课程。实战性课程是在拓展课程基础上开发的,是给少数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实体公司或建立虚拟公司的形式,给学生一个职位,模拟现实情景,在实践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也可以通过创业基地等形式,孵化和支持学生创业。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状况,开发和设计实战课程。(4)现代化网络课程。除实体课程之外,学校也要开设相应的现代化网络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不受地点限制,随时都能学习“充电”。课程内容可更加多样化,而且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课程设计上要跳出现有课程模式,多设计互动性和实战性较强的科目,使学生在虚拟中锻炼实际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4.利用社会资源,创造实践机会。(1)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学校应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具体负责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要认真制定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工作。(2)校内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拓展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不再单纯将其作为资助贫困生的辅助渠道,而是作为培养学生正确工作观念和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举措纳入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范畴。(3)校外就业实践基地的开辟。学校要主动出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实践教学基地要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反馈和督查,在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应有权益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4)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课堂实践性教学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和演讲等,还可以邀请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校友走进课堂进行模拟面试并点评;课外实践性教学包括要求学生使用度评估、生涯人物访谈、校园招聘会观摩、招聘信息分析、校友职业发展调研等。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包括体验式实践、参与式实践、研究式实践和参观考察式实践等。

5.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1)逐步建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职业化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明确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这个队伍的发展前景,稳定这支队伍,使一部分教师愿意专职从事这个职业。其次,高校要把就业指导教师纳入教师系列管理,评审教师职务,在当前情况,可以单独设定条件,使这个职业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探索创新,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破解实践难题的教师进行奖项,营造良好氛围。(2)逐步提高现有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主要需要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和培养。培训内容应体现系统性和方向性,主要包括就业指导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应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国内外经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预测等)、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文化状况)、自然条件等;内部环境主要培训就业指导支撑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培训方式上要通过集中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边工作、边提高,逐步实现专业化。

四、建立与日常就业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提高指导课程的指导性

1.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与招聘程序的收集整理。校园招聘是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在日常的招聘接洽就业指导人员有机会与用人单位招聘主管面对面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的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通过参加用人单位举办的宣讲会和招聘会,就业指导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用人理念、招聘流程与方法,将这些信息归纳整理后用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上将会有较好的效果。

2.就业指导个案辅导的开展。作为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接受学生咨询前,最好接受一些比较正规的训练,以具备相应的资格。将日常的就业指导咨询个案中涉及隐私的部分进行必要处理后,可作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素材。

3.就业工作调研的分析。现在,不少学校都开展就业工作调查研究,包括采集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学校就业工作意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等,这是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就业指导课程吸收这些调研成果作为分析和预测的依据,会大大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陈德明,祁金利.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志华.课程论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8,(1).

[3]王北生.教育的应用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