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结合的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结合的文化范文1
【关键词】英美文化习惯 高中 英语教学 结合
语言学家拉多曾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学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次,高中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英美文化习惯的灌输是非常重要的。
一、英美文化对高中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外语,广义上来说,就是学习哪个国家的文化,一方面是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语言知识。高中英语学习,英美文化习惯和高中英语语言知识,两者同样重要。因此,高中英语学习必须要尽量多的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比如,过去中国人见面常常用“吃了吗?”打招呼,那是因为在中国长期以来吃饭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这样与英美人打招呼,他们会以为这是在请他吃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讲授语言中蕴藏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有效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内容的缺陷,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运用和掌握语言的能力。
二、英美文化对高中教学的作用
学习英语不能不注意中国和西方的差异文化,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常常发现毫无恶意的语言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则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如果了解了这些不同的英美文化背景,就不会产生这些误会了。
英美文化除了对口语教学及交际至关重要外,对英语教学中的其他内容,如听力、阅读及翻译写作也有影响。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听力训练上花费的工夫不少,但成果却不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英美文化了解太少。如与英美文化有关的材料,即使内容简单,有时也只是听明白了字面意思不能了解真正的内涵。
英美文化在英语阅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中同样也会给阅读理解带来困难。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典故和名人名句。中国人的典故多出自《论语》、《孟子》、唐宋诗词、四大名著及民间传说等等。而英美人用典故也多源于文学名著、民间传说及《圣经》、莎士比亚、名人演讲等等。
翻译及写作能力同样离不开英美文化知识。比如,汉语中常说“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气壮如牛”,而英语则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用“马”代替了“牛”。原因是中国人向来用牛耕地劳作,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成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的好帮手。由此可见,若想确切得学好翻译及写作,必须了解双方的文化知识。
三、英美文化习惯和高中英语教学的结合
在高中英语具体教学中,由于历来对于英美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分数,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却不能真正流畅地运用这一语言,不能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进行交际。如何改进这一状况,下面方法可以试一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
学习语言是为了很好得使用它,语言运用不仅要准确,而且要得体,要能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正确地使用。外语学习者如果有一种使用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兴趣和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就能更主动地学习。英美文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有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起教师教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贯穿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与母语进行对比,使学生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二)加强教师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渗透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门课程中,做到随时遇到随时教授。新课标实施后,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革,每一单元都有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并且在考试题目方面也有所增加。这样,学生学习英、美等国文化背景知识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然后才能在教学中随时把各方面的知识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顺利地进行交际,真正掌握英语。
(三)引导学生阅读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章。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能够出国留学亲身体验异国文化毕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阅读就成了一条重要的了解文化背景的途径。中国经济信息的快速发展,阅读信息交流渠道极为方便。在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教材,在自编教材的练习中多使用真实材料,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文章时,引导学生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知识。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外籍教师
当前学校都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了解英美文化。另外,从学习外语的角度来讲,与讲本族语的人接触十分必要。因此,可充分利用外籍教师,通过与外教课上、课下的接触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
四、小结
综上所述,英美文化习惯是在英、美国家产生并延续下来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英语教学和学习意义重大,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随时渗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到一门纯正的外语。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英美文化教学,那么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就可以学生和教学结果产生双重效应,使英美文化习惯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然.英美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陕西教育,2005(01).
中西结合的文化范文2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吸纳;融合;对接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迅速转向为卖方市场,中职生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势。令人堪忧的是,在就业率一路高攀的同时就业巩固率却一路下滑。我校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一年后依旧在原公司就职的学生不及四成,留下的四成学生中,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不容乐观,三年内得到职务提升或者向技术岗位转移的尚不及两成。造成这种局面和结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由于校企文化的差异,学生从学校环境来到企业环境十分地不适应,学生在校学习时所处的情境与进入企业后的工作场景存在巨大反差,从而导致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企业也反映,学生与员工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企业对于中职毕业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度,尤其在组织纪律、团队意识、责任心等方面。自2010年开始,我校开展了关于校企文化对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通性与差异性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师生共同追求、价值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的总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大多数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对外企业形象体现的总和。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两者有相通之处:都属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都能在学校和企业内部起到导向、规范和凝聚的作用,其核心价值是在各自的范畴内培养社会或企业的可用之才。[2]中职教育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其文化内核是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结合与融合。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表现为:校园文化的目标是培育人、塑造人;企业文化的目标是激励、凝聚员工不断创新,激情进取,创造最高的效率和效益;校园文化倡导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文化环境,而企业文化则更重视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纪律。[3]校企文化在目的和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两者不能相互代替。
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都是这一区域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或形成的一种取向。学校或企业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或经营,形成了这所学校或这个企业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学校行为还是企业行为,一旦积淀成文化,就可作为运行力存在,作用和影响其成员活动的行为趋向和行为效果。但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变的过程。这种流变,能够带动其内部成分的互动和变迁。因而,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流变,进而带动学校成员和行为的变迁。
中职校企文化对接的内涵及途径
校企文化对接的实质是在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校园文化向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制约要素,要使企业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中职教育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因而,校企文化的“对接”蕴涵了三层含义:一是中职学校对企业文化应主体主动性面向,而非任其自然发展;二是中职学校对企业文化应选择性吸纳和融合,而非两种文化简单叠加;三是中职学校对企业文化应以开放性姿态,多层次、全方位吸纳和融合,而非零敲碎打。
文化从结构上分析,具有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四层面。校企文化对接是以四层面为对接切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吸纳与融合。其中精神文化为两种文化的对接重点,吸收、融合企业的价值、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对接支撑;物质文化为对接基础,突出职业特色,营造逼真的职业氛围。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以活动为载体建设与传播,校企文化的对接,基于教学活动、班级管理活动和社团活动全面开展。
1.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建立“现代职业人”的自我身份认知
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的基本途径,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元素,开展职业理念塑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现代职业人”的自我身份认知。
(1)嵌入企业文化课程。
与订单企业共同设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企业课程模块。如,我校市场营销专业订单班――“真维斯销售精英班”嵌入的企业课程包括七个模块:“真维斯”文化;心理素质;布料服装;销售技巧;店面设置;团队精神及逻辑思维,将企业文化课程的内容纳入整个中职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从参与订单式培养的那一天起,就接触订单企业的整体概念,就开始了解、认识、学习订单企业的经营理念、目的、方针、行为和形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建立对于目标行业和目标岗位的价值认同。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以及群体意识的凝聚,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德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学会做人”和开展职业指导为重心,从职业理想、职业荣誉、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作风、职业纪律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德育课每学期安排四五个价值观教育模块,在部分专题教学设计中,也适时适当地嵌入价值观教育内容,如,“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培养责任感”,“做文明人”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增强职业意识,为“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做好准备。通过就业双选会、走访企业等多途径获取鲜活的案例和信息,对收集的案例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育形式,使德育课程教学更好地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3)改革专业课程教学
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尽量使教学实施过程与企业组织生产过程对接,学生不断地接受强化,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企业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环境布置等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样可以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悟。
2.班级管理中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加强学生“职业化”行为的训练和模拟
加强对于学生“职业化”行为的训练和模拟,使他们能够熟练过渡到企业生存环境之中,无疑是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对中职学生管理教育的同时,注重吸纳和融合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强化诸如守纪、敬业、合作等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学生管理中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并将其精髓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形成班级文化的新元素,可进一步规范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
例如,我校电子技术专业订单班――“乐金显示南京班”,建班之初便根据韩国乐金显示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主旨,凝练了“进取,责任,参与,创新”的班级精神,要求班级每位成员都要有责任意识和进取心,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要具有创新精神。
班级管理中,根据乐金显示公司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组织学生学习乐金显示公司的人事制度和管理模式,建立了既符合班级实际,又与企业相关联的管理模式,并根据企业的考核方法制定和完善班级考核细则。通过模拟企业管理,学生切身体验到企业员工和负责人的角色感受,真正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养成协助管理、服务他人的习惯,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模拟企业招聘面试和管理的场景,引导学生讨论“招聘面试的注意事项”,“假如你是企业的人事经理你会招收什么样的员工”,“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等,通过转换角色和身份的思考与体验,强化学生职业行为意识,并以“准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3.社团活动中仿真企业经营运作,历练学生形成目标岗位的职业素养和品质特性
社团活动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最活跃因子,改变传统社团的管理形式和活动内容,社团活动中仿真企业经营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它在学生职业素养和品质特性培养方面的作用。
社团活动仿真企业经营运作,即通过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使社团拥有相对传统社团管理模式的独立领事权力,具有的高度自主性、民主性,并能按照自身的理念和目标运行,包括社团经费,管理模式、人文建设、人事任免等相关事项都在所属单位的监督下按照社团自身的能力和要求去运行。社团除了可以获得学校社团建设经费,还可通过运营自己的商业获得利润作为社团发展的经费并通过竞争激励机制,使社团具有更为实际的价值导向,更为明确的运作目的。
(1)设立企业化社团组织管理结构。
企业化模式的组织管理机构,目的是使社团经营更加规范,责任更加明确。如我校蝶艺坊手工制作公司下设五个部门,各部长通过面试招聘相应成员。①插花部。负责学校礼仪用花的制作和修护,组织社团成员的插花创作实践,主办插花艺术交流与展览等工作。②财务部。负责会费收缴和日常经营活动的财务管理。③销售部。负责校内、外销售企划及网上售卖相关事宜。④后勤部。主要负责活动期间的后勤服务等。⑤人力资源部。发展会员,建立对外关系,包括协调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
(2)确立优胜劣汰的晋升制度。
参照企业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加强对员工管理的模式,建立社团星级成员制。每学期末组织对每位成员开展考评,确定成员的星级是升还是降,不同星级成员享有不同的待遇,这里的待遇主要指学校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在社团发展中贡献突出的成员享有与学生干部一样的待遇,反之,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成员则会被开除会籍。如果成员确实由于个人发展原因需要离开社团,则需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离开社团。
(3)绩效考核,经济兑现。
每年年末对各社团进行星级评估,评比等级划分为一星级至五星级。考评结果作为学校管理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考评优秀的社团将在来年加大对它的资金注入以资奖励,而考评为不合格的社团则缩减经费投入甚至不再提供经费支持。同时,对社团成员的考核也参照企业管理模式,靠拢企业的价值取向。将学生劳动考核的百分制折算成薪金制,获取酬劳决定于对企业的贡献。劳动纪律、产品质量等问题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虽然只是个模拟的奖金发放,但酬劳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心理上将过失放大,扣10元和扣1分在成绩考评上是相同的,但对人的心理作用却是不同的。这一形式对劳动纪律约束和提高质量意识有明显的效果。
社团活动经营运作虽仿真于企业,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效率管理理念等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历练学生形成目标岗位的职业素养和品质特性。
关于中职校企文化对接的思考
教育的一个任务就是促成受教育者社会化,校企合作,吸纳企业文化慢慢地融合到校园文化中来,这种交融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此环境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好地纠正了中职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但在中职校企文化的对接中,学校还应注意对外来文化的管理和本土文化属性的保持。
1.校企文化对接中要吸纳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
总体而言,企业文化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客观存在一些负面的元素,如,过于强调服从、安守和淘汰等等。这些文化元素与学校的育人文化是相悖的。因此,学校应对外来文化进行管理,选择性吸纳,适度的融合,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同样,因为学校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学校面对的企业是纷繁复杂的,面对的企业文化也是纷呈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这是群体文化的个性。但从群体文化的共性看,不同的企业文化虽然在具体内容方面是不同的,但就其文化理念而言也有着共同的内容,如价值理念、效率管理、创新精神等,学校吸纳企业文化应以核心价值观为主,核心价值观是中职校学生进入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西结合的文化范文3
【关键词】李安;中西文化差异;融合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01-02
一、李安电影对“家”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李安从第一部电影《推手》开始,就喜欢用“家”这一主线来表述故事。看似固定在某一地点上的“家”,其实渗透着中西方关于“家”这一文化载体的不同内涵。其“家庭三部曲”的主要场景,大多体现在中国式的家庭中。中国家庭注重的是“同堂”的传统,这是一种“家国天下”的体现。然而在西方国家中,“家”主要以夫妻为主体,其子女成人后大都各自组建自己的家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喜宴》中,儿子伟同并未跟父母住在一起,二老飞到美国参加儿子按照西方习俗举办的婚礼,母亲为没有举办中式婚礼而落泪。“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更是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在中国家庭文化中,饮食占据重要位置,餐桌上的所有事物都渗透着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渊源,一双筷子、家人围坐着一张桌子吃饭、先老再幼等诸多“规矩”,都有可追根溯源的文化内涵。
而在《冰风暴》里,美国家庭中“子女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想要严厉却力不从心的父亲正好诠释了西方崇尚自由的家庭观念。子女并不因家庭的存在而有较强的集体思想,他们有独立的选择,不是家庭必然的附属,这种观念使本该有的家庭温暖被忽略了。西方家庭中,父亲对于子女的管教显得束手无策,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是怀疑和不信任,对自我的满足和对自身的认同使家庭关系显得脆弱。直到生命消逝,人们才从自私中醒悟,决定相互温暖和依赖,最终得以自救。影片最后“回归家庭”的团圆结局,正是李安在影片中反衬西方家庭文化中缺少亲情和爱的表现,呼吁“家”的重要性。
二、李安电影对“父”与“子”关系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他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家庭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父”与“子”的关系显然大为不同,李安对于这种差异有自己的理解。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主为“父”,即“父权”,这是中国的传统。在李安的电影中,大多有父亲这一角色。最早的“家庭三部曲”其实也叫“父亲三部曲”,这三部电影中都有父亲这一典型的家庭角色,虽境遇不同,但他们均为传统的中国父亲。三部电影中的父亲分别是太极大师、大厨等,在各自的领域受人敬仰。不管是从《喜宴》中伟同为迎接父母到来而改变家中摆设,特别换上了父亲的书法作品,还是从《饮食男女》中父亲每周为家人相聚所准备的饭菜,都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中,父权是家中唯一而带有专治性质的,就好比“君权”,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最高,具有儿女和家族命运的决定权。《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父亲从未露面,但李慕白却充当着这种近似父亲的角色,坚持想要引导玉娇龙走向正途。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家庭是以夫妻为单位组成,中国文化中的“父权”就不存在了。《冰风暴》中的父亲一直想要严厉管教子女,却总在管教之后心生不忍,就这样反反复复,再加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文化,导致父亲无法建立权威的现象,更没有“家中父为大”的局面。《喜宴》中,艾伦在提到自己父亲的时候,随意的口气和长久未曾见面的事实,也证明了其父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李安电影里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是威严的,且受到子女的仰望,而在西方文化中父亲似乎是一种挑战、反叛,甚至带有“弑父”的情节。比如说《绿巨人》中,当儿子得知自己是父亲的实验品之后所做出的行动,能看出李安所表达的中西方文化中父子关系的差异。
三、李安电影对爱情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影片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爱情是保守的,而西方文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自由的。《卧虎藏龙》中,俞秀莲对李慕白的情感来自外界的压力,直到最后他们的爱恋才被彼此放到明面上来承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命为大”,直接掌管着儿女的婚姻大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种情况被普遍延续。
再看《理智与情感》,同样是阶级化严重的“封建社会”,面对父母安排的婚姻,两位女主角的爱情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思想。大姐较为理智和克制,妹妹较为热情和直率,两人选择的恋爱对象和情路的坎坷,大多也是来自于社会的等级划分和现实的阻碍。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阻碍与《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四、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凸显与融合
(一)李安电影将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好莱坞。李安在台湾的生长经历和在美国的求学过程,注定他是属于世界的。李安进军好莱坞,他的影片运用了好莱坞典型的叙事结构和单一的线性情节,在受众的观影体验上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儿时的熏陶,使李安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把中国的古典美学融入到西方的叙事方法中,向全世界观众灌输着中国的文化和古典的美感。
李安电影镜头的运用如同中国国画的渲染手法,讲究中国古典美学寓情于景的含蓄,也讲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他总是通过细节向观众述说着镜头表面下的深意,与此同时,李安也喜欢长镜头的环境描写,把人物所处的大环境用一种大景别的长镜头慢慢表现出来,观众不知不觉地走入他所描绘的世界。如《断背山》中用大景别的长镜头表现两个牛仔的放牧环境,蓝蓝的天空、延绵的绿色山脉、满眼的星辰、流淌的河水,两个牛仔无聊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自然柔和的氛围中滋生出的爱恋,是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异曲同工的安排还出现在《冰风暴》中,冰风暴在短时间内打破了人们的生活,它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似乎是在这种冷漠的社会背景下酝酿已久的。而在《绿巨人》中,绿色基调奠定了影片的悲剧性和压抑感。
李安喜欢没有声音的画面,并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在没有台词的画面中,凭借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加上环境所表现的情感基调,两者合二为一所表现出的张力和内在的情愫,正是李安所喜爱的。
(二)李安电影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反思、交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早已显现,李安作为一个导演,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在电影中体现出来。从第一部影片《推手》开始,李安就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传承中国的传统美学,也对中国封建思想进行批判;既表现西方的开放和自由,也在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公正看待问题。“家庭三部曲”的故事均发生在具有典型中传统文化“父权”的家庭中,却也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推手》中,父亲与儿媳之间的摩擦,起因便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双方无法相互理解,直至最后矛盾升级,父亲离家出走。《喜宴》中,父母来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却不知道新娘是“假”的。西方开放的恋爱环境,同性恋已被社会逐渐接受,相比中国传统的恋爱观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显而易见,但反思和交融在李安电影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比如《喜宴》中,李安对人们在闹洞房中的表现是坚决批判的。《冰风暴》中,李安对于西方的性自由观念,以及“派对”等也是持批判态度的。《推手》中,儿媳开始学习太极,以及父亲偶尔去儿子家小住,表现了西方人在接受中国的文化,同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化解了家庭中的尴尬。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喜宴》《饮食男女》以及李安的其他影片中。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中国视角的“家庭三部曲”,还是西方电影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等,传统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被瓦解,再被重塑,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的电影中冲击碰撞之后,大多重组,最终走向平衡。
(三)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不管是赞赏的眼光还是批评的声音,李安电影在国际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华人导演,能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的并不多,且受到观众如此推崇的更是屈指可数。李安的经历造就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文化融合的探索。李安的电影在西方引发了“中国热”,或者说是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毕竟并不是所有华裔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出的中国元素,都会被西方乃至全球的观众接受和吸收。
李安在好莱坞的大环境中,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对于文化的公正和客观的诠释,是他被世界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中国观众对李安持完全批评的态度,这一部分人认为,在很多中国题材的电影中,李安运用了好莱坞的叙事手法,并且对传统中国的再现有失水准。比如《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最后对俞秀莲“莎士比亚式”的告白。但是,这种方式使得绝大多数西方观众深刻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情感,并且感悟到中国武侠世界儿女情长的无奈和神圣。
李安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他在思考和探索之后找到的平衡,一种影片外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平衡,更是内在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所要达到的平衡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莫娃,付慧敏.阅读李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金洪申.家庭伦理与爱情伦理协奏曲――李安电影综论[J].电影文学,2007(02).
[4]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3).
[5]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中西结合的文化范文4
关键词:语言;文化;习语;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36-01
语言教学中,如何吸取他习语中的精致养分,是语言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视角,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课题。
一、英语的文化性及学习英国文化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语言,就好比打开了这个国家的一扇窗户。因为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文化的烙印。正如林纪诚先生所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中独立发展,自主自灭的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不时地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外国学生在窗前看书,她听见有人喊look 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看”,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儿砸着她。她既生气,有害怕,往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 look out?”(你没听见我喊当心吗?)她回答说:“Yes, and that’s what I 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这个笑话充分说明英语很强的文化性,尤其表现在英语习语中。Look out 这个词组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很容易被理解为向外看,但是当你融入到英国文化中时,就不会这样望文生义了。还有这样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位从美国来北京教英语的女教师,听说人民大学校园内有一个英语角,便去那里观光一番,当有人事后问她感官如何时,她说:“我好像去了一次海关,移民局或警察局。因为他们老是问:‘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What does your husband do?How 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这些问句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提问的内容涉及到英美人所谓的私事,违反了他们的说话规则,使他们误解中国人爱干涉他人的私事,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
由此看来,外语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我们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学生往往机械的模仿,学了什么,用什么,对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心中全然无数。
二、英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习语的作用及重要性正如高尔基所说:“它能很好的教我们学会文字的节约,语言的压缩性和形象性等等,把人们所有生活上的和社会历史上的经验都典型的予以具体化了。”习语的创作和使用离不开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它的比喻和联想是由其民族的背景和现实所决定的。不了解习语所依赖的民族环境是无法理解其真实含义的,有时会导致极端错误的理解,如:Traveling is his cup of tea.旅游是他的最爱;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对于以上习语的理解,若只停留在字面上,是晦涩难懂的。因为这些习语与英语民族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cup of tea”是在历史上,当茶叶传入欧洲各国后,受到人们的亲睐,通常泛指喜爱的东西。“love my dog”够在西方人眼中是忠实的朋友,没有贬义,这与中国人对狗的观念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了解习语总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习语在不同的文化内涵差异渊源中产生、发展,从而为英语教学“披荆斩棘”,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的错误是很容易改正的,但另外一些与价值、信仰、观念有关的错误,却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改正。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更加相信这样的观点——“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然而文化差异是可以逾越的,注意习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就能轻松自如的跨越这道鸿沟。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结合习语中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意识呢?
首先,英语学习者要培养对目标文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要善于观察、虚心求教。再者,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作为教学的中间体,既是学习者有事知识的传播者,因此对于英语教研人员有以下建议:第一,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阅读报刊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其重要性是人人皆知的。第二,英语教师应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习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并且应同本族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是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点。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特别是习语的正确使用。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开展英汉习语文化比较研究。当今,科技交流平凡,文化交流日盛,在这种形式下,我们不仅要把语言与文化的探讨深入下去,而且应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因素蕴含在语言中,特别是在语言的习语中。因此,在习语中了解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穿插习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地学习英语,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中西结合的文化范文5
关键词:合作学习;化学课堂;解决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化学中合作学习的模式也应运而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不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合作学习方式正在被一些中小学教师所误解,下面就目前化学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本人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探讨。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安排同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等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但这样的安排并不是盲目的,座位的安排、小组的分配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按照学生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良性竞争环境,为课堂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小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可以学习的内容变换小组。如,解决一道难度适中的计算题时,可以让同桌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实验课上,以固定的小组成员围坐一起,互相协助完成实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组合,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分工、分时间合作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是教学中经常应该使用的方式,而且它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态度与精神。
二、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某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而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过程,在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教学目的;或是在一节课中安排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合作学习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硫酸”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巩固对浓硫酸性质的学习,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多种方法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等体积且外形相似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吗?”此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的难度在于“多种方法”。像这样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以寻求多种解决方案的学习任务,适合课堂合作学习。另外,实验课是化学教学中最好的合作学习场所。
三、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匆忙的时间中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活动就已经停止,教师已经在总结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把合作学习的时间当成闲聊的机会,在激烈的讨论假象下等待教师的结论,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探究、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有发言、更正、辩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四、组内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
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但也有组织困难――纪律,对于一场看似热闹非凡的合作学习,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场“假热闹”。有些学生之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共同的讨论与交流,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有的学生沉默寡言,对别人的一切漠不关心,也不参与其中,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没有丝毫的兴趣。针对这样的一种怪像,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教师要积极应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组内有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明确责任,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努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五、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分数至上”理论的影响,教学评价只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样,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得到高分,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从而不利于他们的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应该以团队作为考核评价的新型方式。把个人间的竞争改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和认可学生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际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良好健康的竞争只会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在竞争中,教师重视的是成员的参与、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协调。在一段时间的小组竞争下,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非常默契,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
总之,合作学习的能力与默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大脑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不是一个需要被填充的容器。”当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热情被点燃时,课堂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努力学习的精神,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
中西结合的文化范文6
一、常见问题
问题一:合作小组的成员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不知道如何与组内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有时在公开课、研讨课能看到合作学习的方式,但细看便知是临时性的组合,学生缺乏平时的有效训练,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
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老师的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由于缺乏必要讲解,学生无法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三: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对。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为了合作形式而展开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方式单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同时,由于没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学生兴趣渐无,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可想而知。
问题四: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有了问题,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问题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表现活跃,个性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较慢,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表现的机会。
问题六: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课堂中,教师对合作小组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课堂上合作学习表面热闹,实则无效。
二、解决策略
1.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同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等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对于座位的安排、小组的分配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按照学生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良性竞争环境,为课堂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小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可以学习的内容变换小组。如,解决一道难度适中的计算题时,可以让同桌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实验课上,以固定的小组成员围坐一起,互相协助完成实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组合,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分工、分时间合作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是教学中经常应该使用的方式,而且它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态度与精神。
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硫酸”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巩固对浓硫酸性质的学习,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多种方法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等体积且外形相似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吗?”此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的难度在于“多种方法”,像这样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以寻求多种解决方案的学习任务,适合课堂合作学习。
3.给予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
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首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真看书,专心思考,同时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探究、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有发言、更正、辩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进步。
4.明确学习任务,丰富评价方式
针对课堂上“假热闹”以及“事不关己”等现象,教师在构建小组时,引导组内明确分工,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组内有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明确责任,人人有事可做,主动展开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可以以团队作为考核评价的新型方式。把个人间的竞争改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和认可学生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际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良好的竞争环境下,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会更加默契,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