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供水一体化意义范文1
引言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在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城乡水资源得到优化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提高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是提高和完善城乡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不断进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陕西省水资源情况概述
1.1 水资源方面存在的缺陷
依据国家对水资源利用的标准划分陕西省属于极度缺水区域,同时陕西又是一个大省,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极低。而且在陕西省的水资源情况方面又存在缺陷:(1)可用水资源总量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特别低;(2)在时间分布方面变化比较大,年内的降雨量并不均匀,大约有70%以上的降雨出现在夏季的7-9月份,春季和秋季降雨量不足50%,冬季最少降水量大约只在2%-3%。夏季若降雨量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若没有降雨时则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的情况;秋季时若有持续的连绵大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溃涝灾害;冬季和春季很少出现降雨,干旱现象频频出现。整年的降水量参差不齐,悬殊过大。因此出现各个地域持续干旱、洪涝或者旱涝持续交替的现象的主要因素;(3)陕西省榆林市的水资源主要以黄河水系供应,水流域面积超过了100km2,水资源的总量大约为40.84亿平方米,其中自产的水资源为30%以上,占据总水量的80%左右。但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写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地下水资源开采过于严重,关中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已达到了90%以上,有部分地区严重超采水资源,造成了当地地下水位迅速下降,严重的出现地沉的现象。
1.2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的作用
城镇中人口比较集中,用水量也相对比较多,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用水程度的提高等都是影响城镇居民用水量增加的因素。城镇居民的用水量多少以及用水的规律严重影响到供水方式的形成。建立有效的供水措施和方式有助于对水资源管理的加强,进行优化配置,进而达到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以及集中供水为农村使用自来水造就了有力的条件,结束了以前家家户户担水、挑水用的情况,村民不用再喝不卫生也不安全的水资源。自从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措施,使村与村、乡与乡有了连接,没有了界线,互相合作广泛的吸收资金,想方设法进行水资源的开采并进行有效管理,水量充足,供水得到了保障,方便了人们用水,水费的收取到位率明显有了提高。
2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服务的路径
2.1 以合适的路径进行创新
在我国已经有很多省市在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方面开创了新路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以引以为鉴。比如:位于浙江省宁绍平原东端的宁波市,为了使水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使城乡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推出了“五水共治”工程。其中“五水”包括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共水、抓节水,将这五水进行一手抓,可以说是一石多鸟的措施,不但使投资得到了扩大还使环境得到了保护和优化。榆林市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中根据自身的情况不妨借鉴相关措施。
2.2 各区域进行供水系统联网管理与经营管理一体化的构建
联网管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机:对供水管线和污水收集管线的辐射。供水管线主要指在经济技术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城市的公共供水工程逐步向周边的县、城乡、村进行辐射,县域的公共供水工程向周边的乡、村进行管线的辐射,乡镇的公共供水工程可以向周边村进行管线的辐射,以达到提高公共供水覆盖率的目的。同时,对污水进行收集的管线要随着供水管道的延伸而延伸。进而对经济技术进行比较,对污水进行集中的回收以及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一体化作用,进而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物质基础的奠定得到实现。
从经营方面来说,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组织保障,可以通过供水协会进行省、市、县以及乡的相应组织来完成。供水协会可以是省、市、县或者乡村供水协会,供水协会可以以股份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但是大部分股份需要由地方政府掌握。协会的运行依靠收取的水费维持,保持协会的收支平衡,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小的供水协会慢慢加入到较大的供水协会中进行统一管理,不但可以保证水量和水质,还对乡村供水协会中不可预期的种种风险进行化解。为实现城乡的供水一体化进行了风险的化解和经济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2.3 对水量和水质进行一体化管理
可以说,水资源的量和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出现人为的将水量和水质进行分割那必然会造成水资源体制性的缺水现象出现。目前,我国在对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着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质的规划需要尽快统一。水污染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给我国的环保部门进行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作赋予了职能,赋予了对各个流域和子区域的水质进行设定标准的权利,依据此法规对水环境的功能区进行划分。同时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规范方面也赋予了国家水利部门相关的规划职能,比如,对水功能区域的划分、水资源保护区域的设置、对水质监测的加强以及对水域容纳污水总量控制的实施和就排污总量的限制向环保部门提出意见的权利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套并行的对水质监管的功能区和两套规划。而目前我国的法律在这两者之间协调和衔接的方式和方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最终造成了水质规划的统一性无法实现。
(2)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需要得到落实。我国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对于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或流域的管理机构就水域的容纳污水的能力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的要求以及水体自净的能力进行核定并向环保部门进行该水域排污总量限制意见的提出。但是法律法规中所提到的水域的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导致《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纳污能力以及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并不能得到切实的执行,最终导致水资源的保护措施无法得打落实。
对于上面所说的关于水资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在对水量与水质管理进行一体化方面问题的解决,我国采取措施对当下部门间的职能交叉或者授权冲突等问题进行切实的解决,比如:实行对普通法律的调整、流域特别法的创设、单项行政法规的制定、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的文件等措施。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水量水质依法进行法律地位的确立,以达到水量和水质管理的一体化早日得到实现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近几年我国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不断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对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的推行,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日后,水行政主管部门还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对水量与水质管理一体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而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现、体制的解决以及饮水安全的确保得到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亚华.对我国水管理改革进展的评价――水法及相关法规在黄河流域管理中的实施对话[R].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2006.
城乡供水一体化意义范文2
一、郫县公共服务的做法与成效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村级自治、农民受益,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公益性、经营性、福利分开;办事与养人分离;精干高效与利民便民统一;公共服务产品管理与产品生产脱钩;经营单位转企改制;内部问责与群众评价结合。以“四有”标准:即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
(一)确立了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
打破了无限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观念,将公共服务分为公益性、经营性和福利性三种不同类型。公益由政府全额承担,经营全面推向市场,福利由财政适当补贴。郫县将过去由政府承担的70多项公共事务,有三分之一以上推向市场,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政府将人财物集中投向公益项目,增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力。
(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基层组织体系
1、突破“用人必须养人”的机制。一是由养事必养人向养事与养人分离转变。凡是非政府组织能够承担的服务项目,全部实行人事外包,收到了政府既不养人又有人办事且能办好事的效果。实行“三个分离”,即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职能与政府的服务职能分离,凡是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生产的产品全部交给市场;直接从事公共服务产品生产的单位与政府分设,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转为民办性质的服务组织进入市场;服务的监管机构与服务产品的生产机构脱钩,以增强监管组织的独立性。
2、上下联动全程,限时办结提升质量。积极探索建立在全县范围内统一接件、并联审批、全程、限时办结的运行机制,推进“镇事村办、全程”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镇政务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服务站(点)分别扮好“中转站”和“代办员”、“送达员”角色,需送上一级审批的,一律实行全程服务,统一实行限时办结。
3、突破城乡界线,积极推进“三个延伸”服务,努力破解服务难题。一是服务载体延伸到村。以村党总支为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建立了村民大会、户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三会组织”和民主监事会制度,村级公共服务组织为村委会新增组织机构,填补了基层公共服务组织资源的缺失。二是服务阵地延伸到村。从全县位置居中、活动阵地在300平方米以上的86个村(社区)中,每村划出不少于30平方米的场所用于建设便民服务站(点),60%的村(社区)服务网点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三是服务职能延伸到村。整合各种资源,拓宽村级公共服务范围,新增村级警务室、医疗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农资销售网点。村级服务平台除办理涉农审批事项外,还将劳动保障与就业、民政、、残联等纳入服务内容,不断增强村级公共服务站(点)的综合功能,保证村民“进一道门、办一切事”。
4、创新方式招聘人员,健全制度便民办事。本着“以事定人、按岗定责”的原则,根据村级公共服务对象数量、服务区域和服务项目需要,实行定员、定岗管理,每个村(社区)公共服务组织配备2-3名服务人员。各村(社区)按照政事分离的思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服务人员,实现村“两委”干部与服务组织人员“两分开”
(二)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全域现代交通网。郫县围绕“城乡路网一体化、公路等级标准化、管理养护规范化、城乡客运公交化”发展目标,抓好路网升级和公交化改造,统筹推进城乡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一体化,逐步构建全域交通网络体系。
2、推动城乡信息对称。加快城乡信息技术建设,大力实施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小区工程;实施“ADSL宽带进村入户、WLAN无线上网”工程,实现全域村村通宽带,便民信息服务站(中心)覆盖所有行政村;协调网络运营商,按需建设基站等硬件设备,手机全县无缝满覆盖,实现了城乡信息互通共享。
3、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统筹城乡硬件建设,每年投入资金上亿元,推进全县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新建了学校广播、闭路电视系统和多媒体电教室,远程教育装备达到了全覆盖;全面完善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的设备设施;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公平的天平逐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城乡中小学的硬件配置渐趋均衡;以实现教育共同体为载体,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构建集群式发展的平台,集群内学校在管理、经费以及教学教研、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打破校际界限。
4、确保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初级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郫县着力健全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近几年,投入上亿元,启动县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完成镇卫生院技术升级和风貌改造,实现郫筒镇80%的社区建档居民享受健康随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全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99.9%。
5、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郫县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为目标,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重点文化工程,逐步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郫县已经基本形成“一县两馆”、“一镇(街)一站”、“一村(社区)一室”的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三、 郫县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公供服务供给不平衡
1、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过大,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低下。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设施、师资水平、学生的升学率城乡差别悬殊。城乡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均等使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低下。农民文化素质低与城乡教育制度不公平、农村教育公共品的长期缺失有直接关系。
2、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从政府的投入比重看,财政投入大多集中在城市医院,农村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地区由于资金匮乏,许多镇卫生院的软、硬件条件都不到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一些基本的医疗器材。农村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等“三低”现象。
(二)供需不对路
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忽略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与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不相一致,导致现行农村公共服务出现供给过剩、供给不足和供需不对路的现象。
(三)公共服务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郫县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形式主要是市场化,即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外包的形式。相对而言,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基层自治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相对不足,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相对较为欠缺。这种对市场化服务供给方式的依赖具有一定的风险。
三、解决郫县公共服务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完善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县镇两级政府承担着向全部的农村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任务,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应当重点向镇级政府倾斜,特别是向经济基础薄弱的镇政府倾斜,着力解决镇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进一步强化政府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明确村级自治组织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共同投入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
城乡供水一体化意义范文3
【关键词】供水现状 供水管网建设 城乡一体化
1.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已是当务之急
1.1全县供水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县河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给水水源,加上本区域内的工农业、生活污染难以控制,饮用水源的保护时常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与困难,尤其时逢枯水季节,水质难免出现波动,造成我县面临无好水可取的困窘局面。地面的急剧沉降,给城市基础设施、防洪防汛、交通和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部分水厂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水压不稳定,已面临抽不上水,供水困难的危险局面,高峰停水,定时供水现象时常存在,已严重危及到全县农村的供水安全。
1.2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必要性。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指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近几年, 我县积极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推动乡镇水厂改造扩容, 输入管道延伸入户,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供水模式弊端已日益明显, 迫切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需求, 彻底消除供水的安全隐患, 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全县小水厂均来自河道取水, 由于生活工业污染排放, 水污染相当严重。取水口或被住宅区包围, 或离工业园区较近, 水源污染更加难以控制,供水管网分散互不相通,水厂设施简陋、无净化工艺、无消毒措施, 供水水质难以保证。二是我县原有早期铺设的供水管道材质低劣, 管网普遍老化,管网漏损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已出现流经三级管网的自来水到户后就变成水质严重超标的不合格自来水,严重影响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三是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水厂建设各自为政, 缺乏统筹规划及其相适应的实施机制, 造成重复投资, 有限的建设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四是部分水厂发展后劲不足, 大多数水厂规模小, 成本高, 管理水平低, 难以做到良性运行。
2.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策和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要打破区域,打破界限,确立全县“一盘棋”,对全县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调配、统一供给、统一核算、统一核价、统筹盈亏”的运营体制,以实现资源共享、联网联营、盈亏共担、均衡发展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领导,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投资、建设的进程。确立乡镇供水网络与县城供水网络相连接,实现 “联网、、联供、联营”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余缺互济、应急互助的一体化供水要求。 三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要从形成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出发,及早梳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重点抓关键,内部挖潜提素质,降低漏失求效益,确保供水求稳定,循序渐进求实效。 四是加强安全供水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既要抓扩面,使更多的百姓用上自来水,又要高度重视供水安全,使群众用上“放心水”,要把安全供水能力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强化水质检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标。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投入提高供水水源保证率,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综上所述,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目标,必须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着眼点和落脚点归结到这项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上,顺应民意、强势推进,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这项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条件
3.1政府重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工程实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已经决定。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3.2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功在政府、利在百姓的好事,把好事办好,严格工程管理是关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长远需要,做到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策划论证和设计。二是坚持质量标准。从工程使用材料,适用规范到建设,到水质、水压标准等方面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三是严格落实材料招标采购制度、投资预算审核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工程决算审计制度、质量责任制度等工程建设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以上措施保证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
3.3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共建共享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难点在于资金问题,实践证明:只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作全局,树立发展意识,牢记服务宗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把握机遇,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 (四)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效益的落脚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综合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效益;二是老百姓作为自来水这一特殊商品的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三是供水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利益。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的落脚点。 实践证明,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的社会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改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习惯,缩小了城乡差别,减少疾病流行,真正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为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明显的环境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降低农村污染物排放,推动了清洁乡村工程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的开放度、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过来,乡镇城乡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供水事业的发展。
4.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具体措施
4.1政府重视、出台政策、明确职责。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面广量大,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一民心、民生及实事工程,在明确了一级供水管网为实施主体并投入,镇负责政策处理;二、三级供水管网由镇为实施主体并负责政策处理;二级供水管网的建设资金由县政府投入。三级供水管网由镇的建设资金由镇投入后,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每年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列入了政府的实事工程,力争用较短时间,全面完成全县的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
4.2加快供水管网工程建设步伐。为了遏制地面沉降,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采取的优质自来水通过一、二、三级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供应,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途径。
4.3实施二级供水管网联网工程。水压、水质及高峰用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县农村的供水状况大为改善,受到了广大农村用户的拥护和肯定,但我们在感受成就的同时,也看到目前的供水管网在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供水主管网发生意外,就被迫停水,这将直接导制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全面无水供应的局面,对居民与生产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我们做供水管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能够有一个安全、稳定的供水环境,能喝上保质、保量、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4.4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供水安全。为了能全面的、有效的、合理的对新建供水管网进行管理,以使新建供水管网产生最佳效能,为全县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安全的、保质、保压、放心的优质自来水,各镇自来水管单位通过采取以下几项目措施,确保安全供水:
(1)建立完善供水企业的岗位责任、财务管理、服务承诺、考核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并通过对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与工资挂钩,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效能和工作积极性。
(2)做好对供水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企业人员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
(3)建立供水管网巡查机制,成立供水管网巡查小组,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巡查,并建立巡查台帐。
(4)建立供水管网的检漏机制,成立检漏小组,配备专用检漏仪器,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检漏,并把检漏情况记录在案。
(5)各站成立应急抢修队,并由单位领导直接负责。要求在接报或发现供水管网漏损后,应急抢修队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一小时内关闭漏损管网的控制总阀,制定抢修方案,抢修材料的准备,确定抢修所需时间,完成向供水单位办公室报备停水区域,并由供水单位办公室向停水区域内用户发出停水通知,抢修工作完成后把抢修现场清理整洁。
(6)建立供水管网水压的监测点,每天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备案,以对整个供水管网进行监测,随时掌握供水管网运行情况。
(7)建立应急预案,针对不可抗力造成的部分面积或全面各停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启用战备用深井,同时对战备深井所网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4.5为做好水质保障工作。一是通过县卫生防疫部门,按国家标准对农村供水管网自来水定期进行化验检测,对农村供水管网的水质检测每月不少于1次;二是加强对供水管网末梢水的定期冲洗,对因供水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的自来水,及时冲洗,对抢修施工中的二次污染,抢修完毕后,要进行排污和消毒;三是对部分屋顶水箱存在的二次污染情况,则是进一步加快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工作。
5.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使农村吃上放心自来水
城乡供水一体化意义范文4
3月9日下午,在工作之余,一群青年员工习惯性的集聚在职工书屋,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成为国网彭水县供电公司读书蔚然成风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目前,公司的职工书屋建设不断完善,根据职工的需求和爱好,投入专项资金,又新购了100余份图书及报刊杂志,丰富了读书内容,拓宽青年员工知识面,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自觉地把读书当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已成为该公司青年员工追求业余文化生活的新风尚。
加强书屋建设,创树优秀企业文化
为增强全员文化素养,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职工队伍,该公司加大资金投入打造职工书屋,近年来,该公司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团委积极组织全体青年员工开展“提升综合素质,推动职业发展,塑造快乐人生”为主题读书活动,积极倡导员工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所有职工都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职工书屋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好职工书屋,不断扩大职工流动书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关键是要把“职工书屋”打造成内聚合力、外树形象的职工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挥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功能作用。该公司在不断完善发展职工书屋上下功夫、在发挥作用上做文章、在服务职工上有作为。公司工会专门制定了职工书屋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明确规定,每年定期对职工书屋图书资料进行盘点清理,并建立台帐,并根据职工读需求增购新书,丰富藏类别。目前,该公司职工书屋共藏书 1600余册,各种书籍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科技等多个类型,每年的借阅量达到400多人次。
丰富读书内容,沐浴书香快乐
职工书屋的书籍越来越多,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已把这里当成了快乐驿站,每天利用下班时倘佯在书海里吸取知识营养,觉得很快乐。嗅着淡淡的书香,品读精金典的文字,一种独特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运检部青年员工朱小文在谈到职工书屋给自己读书带来的便利和益处时,高兴地告诉笔者。
为了满足职工的读书欲望和兴趣,该公司职工书屋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职工的阅读需求和爱好,耐心细致地做好图书推荐工作,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职工书屋服务质量。并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勤写心得体会的最佳读者活动,每次赠送一本新书作为奖励。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更加贴近职工需要和职工生活,深受职工欢迎和喜爱。许多员工说:“工会把书屋建设得如此好,这些畅销书籍对于我们来说,真可谓精神。”
培养读书兴趣,促进素质提升
“吃完饭后我们一起看书吧?”每天下班后,公司青年员工都会相约到职工书屋看书学习。
职工书屋通过不断完善建设后,成了职工平日里最爱去的休闲场所。职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业务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去年安全演讲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杨益说,是书屋培养了我爱读书的习惯,更是通过勤读书使我开阔了视野。
城乡供水一体化意义范文5
[关键词] 干旱缺水地区 水务一体化 改革 实践
我国水务一体化的改革实践近二十年,30余个省、自治区、自辖市开展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或自行摸索总结,或借助于咨询机构的帮助,陆续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具有不同适应性的改革模式[1],成立了各级水务局,水务企业。通过对水务资产横向或纵向重组,以资本为纽带,实施以城市供水企业为主体的对区域集约化经营 [1]。在西部缺水地区也进行了这种模式的实践。文中以西部某市为例,分析实践水务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提出现实的意义。
1.案例
1.1 某市基本情况
该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2009年城镇人口11.54万人,农村人口15.7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4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该市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属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社会经济发展以草畜、马铃薯为支柱产业,工业发展缓慢,主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马铃薯加工业集群、草产品和清真肉制品加工业集群、热点联产产业集群、建材化工产业集群等产业。近几年该市新发现储量较大的岩盐资源、煤炭及石灰岩等矿产资源,截止2007年底,探明该市煤炭储量13.3亿吨,远景预测112.7亿吨;石灰岩3.1亿吨,石英砂16亿吨,岩盐储量丰富,初查储量10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市政府拟通过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就地转换和增值,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该市干旱少雨,多年平均年降雨量430mm~560mm,蒸发强烈,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50mm,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000万m³,人均占有量为146m³,水资源严重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用水,优化配置当地水资源显得尤为必要,水资源必须高效利用,这也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符,转变现有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该市水资源短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客观需要。
1.2 原水资源管理模式
该地的原水资源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原水资源管理模式
该市在水资源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主要有市水务局、住建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直接参与灌溉、防汛、污水处理等涉水事物管理,用水对象包括居民生产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用水比例依次为17%、9%、74%,具体用水量见表1。
图1中水源1、水源2为地表水,水源3为地下水,该市水资源利用以地下水为主,含矿量高,可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水资源利用程度见表2。
1.3 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该种模式管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如表1该市工业用水仅是居民生活用水的53%。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供水量满足不了城市用水需求。工业生产与农业灌溉争水现象时有发生。地方政府为有效开发地方矿产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人均生活水平,水资源短缺成为最主要制约因素。
(2)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容易形成重复投资,且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导致社会资源被浪费,这是国内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该市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矿化物浓度高,受地方财政、人力、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水厂处理后的饮用水,硫酸盐、浊度均等项超标,达不到安全饮用水标准,影响居民的安全饮水。
(4)城市水厂资产规模小,市场规模小,单位能耗大,实际经营不经济,水污染得不到很好的处理。
现有水资源管理呈现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污染加重[2]。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用水量,必须通过改革现有管理模式,统筹调配区域内外的水资源,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符合现行的水务一体化改革及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3]。
2.水务一体化实践
2.1 实践模式
该市采用成立水务公司、整合水务资产的方式施行改革,统筹水资源调配。该种管理模式已施行半年,并不断被完善。现有管理模式见图2。
图2 水务一体化实践模式
该市的供水企业单一,改革前,供水业务仅由一家公司管理,如图2中的水厂1、水厂2、水厂3及供水管网。本次水务一体化改革采用分步的原则,由一家具有良好管理平台和技术力量的大型水务公司对原水、供水的资产进行纵向整合,后续将对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业务逐步整合。图2中的水源1仍在建设程序中,由水务局继续管理。经过资产、债务、业务、人员的整合,该市供水总量上有所增加,如图中的水源4及水厂5。水务公司在管理该市供水业务过程中,接受当地政府、水务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监管,这从职能划分上明确了涉水部门的职责。
2.2 效果分析
(1)增加城市供水总量。依靠大型水务公司项目储备,该市供水系统增加两个水源,均属跨区域调水,水源4将相邻地区丰沛水资源调送至本市,增加41%供水量;在满足所在区域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将相邻行政区域水源5(未在图2中标出)调至本市,增加70%供水量。可缓解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为该市矿产资源就地转换、增值提供支撑条件。
(2)提高服务水平。大型水务公司具有良好的管理平台,能够进行专业化管理,增加水处理等环节投入,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有利于提高供水水质、降低漏损、改进服务水平。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经过业务整合,减少了涉水职能的交叉,可实现对输配水网的科学调度,节约大量电力,区域供水可实现统一规划和减少,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避免城乡供水分布不均[1]。
2.3 存在问题
新的模式管理依存原有的管理格局,其固有的某些问题没有随着资产的划转、体制的转变而消解,尚待解决。
(1)图2中的水源1、水源2、水源3承担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等公益性的任务,划转到水务公司的资产涉及的债务较多、还本付息任务较重,水费相对较低,公司盈利能力弱,仍处于亏损局面[4],需要当地政府以及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2)图2中水源1还在建设程序内,仍由市水务局管理,水源4、水源5建成可为该市增加40%(在该市2007年供水量基础上)供水量,但目前距建成需要四到五年。此外,现有水务公司管理的水源受降雨量影响较大,因此城市供水量暂时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当地行政、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2.4 发展策略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本土性很强,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行水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考虑通过实行工程措施增加供水量,还需要将水务公司的利益与当地居民、政府、企业的利益统筹考虑,使水务公司与当地形成共生关系,以实现双赢[5]。水务公司仅是从融资、技术、业务、人员管理等方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政府需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等水行政执法工作,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宣传,监管规范供水市场,用户需加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理念。
3.结语
推进区域水务一体化是遵循水资源自然属性和利用规律的客观要求,对于解决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利用尤为必要。对西部某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前后模式的对比分析表明,水务一体化改革可通过统一调配区域内外水资源增加城市供水总量;通过加强供水企业人员专业素质、增加供水环节财力投入提高供水水质、提升供水企业服务水平;建立居民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优先原则较好地缓解争水矛盾。水务一体化改革的顺利进行还需政府部门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对用户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国融大通水务改革研究课题组.我国水务一体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C].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19-22
[2] 卢新民,贾鹏飞.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S1)
[3] 陈克森,王春安,刘宁,倪化秋.新水法对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影响的必然性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03,(09)
[4] 王永林.太仓水务一体化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利:2010(22)
[5] 李化,翟.基于人水和谐理念下的城市水务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2)
城乡供水一体化意义范文6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信息技术;现实应用
1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业务需求分析
1.1水利工程相关政务以及信息的工作
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不仅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还关联着所在地区的社会效益,为此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以及日常维护管理进程中,既要把握好工程项目有关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以及存储等环节的工作内容,还需要把握好信息数据的公开披露、对外等工作环节,并且接受社会广大民众的共同监督。在此层面上农村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相关科技把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数据信息系统定义成为外部网络系统与内部网络系统。借助内部网络能够完成政务相关工作的公开与透明,有助于树立农村水利相关部门的优良社会形象,强化廉政工作建设的具体落实效果。并且也可以借助内部网络作用使得水利工程项目的所有部门间可以实现行之有效的沟通以及交流,针对项目工程管理进程之中的具体状况实施实时的跟踪和迅速的处理应对。水利相关单位能够借助外部网络把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和社会广大民众密切联系起来,基于互联网系统搭建水利外部信息网站,既能实现广大民众对于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进一步了解,并且也能基于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提升水利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水平,自觉自愿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和批评,实现政务公开透明的工作方式,方便广大群众、基层水利主管部门能够应用外部网络设立的政务信息查询系统实施有关信息的查询和调用。水利信息(如中小型水库)的信息查询系统如图1所示。
1.2数据信息的远程申报和统计工作
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所在区域通常距离大城市有较远的距离,其在工程项目的作业管理进程中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必须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上报,而其施工过程中很多必须进行汇总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工作。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关的水利主管部门设立一系列健全的信息数据网络处理系统,可以及时地与分散在各个村镇区域内的所有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关联,方便对水利工程项目最近生成的各类数据信息实施第一时间的采集和汇总工作。农业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1.3地形地貌信息的网上查询工作
借助于先进的电脑科技以及互联网技术,水利主管部门综合本身所具备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数据库生成了一类专门提供给水利主管部门的内部工作人员查询的水利工程查询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借助此网络信息平台查询和调用数据信息。水利信息查询系统包括了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所有业务中生成的数据信息、水利工程地形图等要素,可以非常直观地给查询人员提供图像或是相应的统计表格,用来体现有关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相关的数据内容,并且相关的查询类业务也能够依靠外部网络向广大民众进行公开,群众能够清晰准确地掌握实际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例如河道部分的走势图、灌溉区域的分布图、滞洪区域的分布图以及水闸装置的分布图等信息。农田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如图3所示。
1.4水利工程资料库的管理工作
因为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事关重大,其建造和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信息也非常关键,对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所生成的资料信息实施采集、归纳以及保持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不过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数量非常多,因此生成的数据信息资料的规模和数量也相当巨大,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水利工程相关资料库的科学管理,保证农村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生成的资料信息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除此以外,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够达成水利工程资料信息库的行业内共享,便于水利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数据信息实施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属于新时代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关键基础性项目之一,在加速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确保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等层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期伴随着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规模以及数目的持续增加,怎样实现工程项目应用效果的最优化是现代化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总体目标。在现阶段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工程项目的施工品质和建设目标间还是存在某些差别,造成以上问题的因素除去农村地区的自然地质环境、地理气候因素等外部原因,水利工程建筑技术的相对滞后也给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品质以及后续运营过程的效益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这是现阶段国内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关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平存在明显距离的关键性原因。
3信息科技在农村水利现代化工程项目中的执行策略
现阶段,结合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实际情况,常规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不但无法保证项目建设的品质以及作业效率,同时也会对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把领先的信息科技投入到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之中,是加速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层面发展的关键战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发展进步以及推广使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也渐渐朝着智慧化以及自动化方向改变,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系统不但能够突出电脑设备的优势,还能够依据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地对工程项目进行响应及决策,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升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现代化灌溉区域的建设应用方面
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不但明显提升了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造品质以及施工效率,还能为领先的管理方式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以及重点环节,灌溉区域的建设工作品质以及效率近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在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灌溉工程的水利使用因数,基层的产业部门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内容。3.1.1依靠领先的信息化技术对灌溉区域实施精确的计量操作在水利工程项目灌溉区域的建设进程中,计量作业的精准程度、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对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品质以及施工效率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以灌溉区域计量工作信息化以及自动化为焦点,依据整体灌溉区域、整体水渠先主体后局部的总体思路,配套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灌溉区域水利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并且为后续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灌溉系统如图4所示。3.1.2全方位推行试点,提升管理效果基层部门在推进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进程中,可以应用试点作业的模式,即借助现阶段领先的信息化技术来激发相关领域改革的动力,随后在取得相关经验的前提下推行“干渠测量+以管道代替沟渠+水库调蓄+农田管网一体化”的高效灌溉方式,实现优化以及改善产业管理模式,最终帮助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3.2城乡供水系统一体化工程的实际应用
基层的相关部门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首先,立足于问题的导向,补足工程进行中的短板。农村地区水利工程实际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区域自然环境及气候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针对广大群众居住地点比较分散、饮用水比较困难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数量较多,为此相关部门为了从本质上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建造的品质以及后期经营效益,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模式来弥补工程技术方面的短板,这是目前基层有关部门达成“城乡供水系统一体化”工程建设目标的关键战略。其次,应用现代化互联网相关技术来对城乡供水相关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监控工作。近年来,国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在持续进步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供水系统能否顺畅运行对广大民众的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常规的建设技术不但很难对于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实施合理的监管,同时也对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带来了比较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善相应的问题,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智能监管新体系,应用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来进行智能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的监控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属于维系民众生产、生活的关键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怎样保持水利工程实际效益的最优发挥成为了相关建筑施工单位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相关科研人员持续实践和攻关,明确了把信息化技术投入到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程中,不但可以弥补常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还能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加速信息科技和水利工程项目的结合,成为目前基层部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永聪,徐海华,李雯雯.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标准化,2018,12(10):134-135.
[2]王树成,张建东,.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7(15):133-136.
[3]赵东雅,徐涛涛,陈金国.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2(3):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