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

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西点军校 武警合训学员 领导力 培育

中图分类号:E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14-01

在研究了西点军校学员领导力培育模式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社情,针对武警部队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判断总结出符合武警“合训学员”未来发展的相应意见。

一、着眼部队实际,搞好顶层设计

首先是确定培育方向。新时期新要求新挑战,学院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培育出适合部队未来建设发展的基层指挥人才。而作为学员指挥能力核心的领导力,院校则应该对学员的这方面能力着重进行培育。针对当前院校关于学员领导力培育方向不够明确的前提下,首先应该将所能收集到的教育资料进行整理,并成立一个负责学员领导力培育的职能部门,该部门可以通过分析基层部队现状,收集学员毕业后任职情况,根据收集到的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学员领导力培育的整体方案,其中包括培育的目标、课程安排和教学任务、制度规定实施细则等。

其次要进行反馈调节。学员领导力的提升对其毕业后的任职就业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学员领导力培育的规划设计,将学员的领导力所构成的几点要素设置相应的指标,并对学员各要素的培育状况进行数据记录,根据数据所反馈的实际情况,总结学院在这方面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对学员领导力培育方案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学院关于学员领导力的培育水平。

二、强调思想教育,增强人格魅力

军校在狠抓学员军事和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学员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未来的基层指挥官,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军事基础,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必要性。西点军校就针对学员的素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最理想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强烈的道德感,广的知识面,高超的业务能力和适应作战指挥的良好身体素质”。培育“合训学员”的领导力,就是要锻炼学员的责任感,培养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敢于直面困难并能够妥善处理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一位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指挥员注定会受到别人的爱戴,也能够更好的影响下属,使下属对领导者产生了信赖,这为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所以提升学员的人格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通过学员自身锻炼和外来因素影响共同发挥作用。所以,针对这方面情况,应该在学员所有所接触到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着重强调责任、纪律、使命等核心价值观,强调诚实守信、正义善良的个人修养和品德。

领导力的培育注定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有所体现,要重视学员领导力的培育并将学员领导力的培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心工作来抓,在学员的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将其领导力提升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来进行。在培育的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的根据学员自身情况的不同,抓住学员的特点,通过理论教育、问题研讨、环境氛围熏陶等办法,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比如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制作领导力有关的黑板报,利用校园电视台等媒介来营造一个良好的领导力培育氛围,让学员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对领导力的认识认同;在连队里设置模拟岗位,让学员管学员,并利用连务会等时机,连干部根据学员管理实际情况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并根据自身带兵实际传授带兵经验;在学员里设置学员思想品德评估制度,结合学员自身表现做出评比,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学员能够自觉注重自身思想品德的提升。

三、增强实战教学,抓住培育重点

作为培育部队基层指挥官的院校来说应该坚定不移的坚持从实战出发训练学员教授学员。结合学员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的锻炼他们需要掌握的相应的能力素质。

一是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于学员来说,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说是最需要掌握能力素质中的一种,在部队的实际应用就是指部队指挥员通过对方法技巧的使用,使部队内部、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一致,将官兵全部凝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从而完成组织的利益和既定的目标。

就当前实际情况来说,部队的工作任务相当繁杂而且对于标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许多工作的开展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顺利完成的,而需要各个部门协作配合。“合训学员”作为未来的基层领导者,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对日后在基层单位一些工作的组织开展可能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也或许会因此而影响到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

根据各军校学员毕业后任职情况反馈来看,各军校所培育出来的学员文化素质水平的确十分优越,但也存在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都还达不到岗位任职需要,对学员在基层任职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院校应该针对性的对学员进行训练,增强学员这方面的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任职岗位上能够妥善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带动下属更好的开展所安排的任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树立大局观念。学员应该学会以大局为重,做事谦虚谨慎,以一颗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人或事,善于换位思考,不将自己的主管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为了完成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前行。第二,设置关于沟通协调的教授课程。通过老师的教授,和学员对于所学课本的掌握,对于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开展与沟通和组织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辩论赛、新闻小组等等,给学员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大场合下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二是决断力 、执行力。决断力就是指人们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分析、判断及处理的能力。“合训学员”作为未来的部队基层指挥员,对于所担负任务的决断会直接影响该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领导者决断力的强弱也就直接影响了领导活动的绩效。军人就应该雷厉风行,个人的执行力就是指个人的办事能力,对于部队来说,执行力就是战斗力。所以,院校培育学员的这方面能力应该根据新形势下的军革,转变教育理念,锻炼学员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第一、加强体育锻炼。“练练练,练为战”通过体能训练能够增强学员的体魄,对于群体性的体育训练活动不仅可以使学员之间有着一股“比学赶帮超”的训练热情,还可以增强学员之间的集体荣誉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锤炼了学员的战斗精神。

第二、提供模拟任职岗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点的模式,设置相应的模拟任职岗位,由学员来管理学员。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担任模拟任职岗位,通过在模拟岗位上的实践锻炼,对于所面临问题的决策,所担负任务的处理增强自身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第三、基层当兵锻炼。“合训学员”大部分是由地方高中通过高考这一途径考入合训院校。他们对于真正的基层部队还没有任何实实在在的认识,学院可以根据安排,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让学员进入基层部队体验生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基层部队的情况,并将所看到的实际情况与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相结合,对比进行反思总结

第四、野外驻训。战争是残酷的,学员训练应该紧贴实战展开,通过野外驻训,可以使学员能够锻炼自身在艰难环境下的心理素质。通过环境的不利因素培养学员的决断力,为日后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军校;高等教育;新生导学模式;网络导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15-04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军事院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造就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军事人才的重任。作为现阶段我军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学子,经过层层选拔后跨入军校大门,开始崭新而富有挑战的军旅生涯和大学生活。然而,由于大学生活与学员熟悉的中学生活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军校还具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诸多特点,以及当今“90后”生源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新生对军校生活不适应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表现为新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习目标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对未来就业情况等问题感到迷茫和忧虑;对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对高强度的日常训练感到厌倦,甚至产生倦怠和抵触情绪;对军校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不理解、不习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等等。长此以往,会导致有些学员学习、训练的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会诱发焦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既不利于学员自身的成长,也给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因素。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1.1 军校教育的特殊性

军事院校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教育训练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诸多特点。首先,受前苏军教育模式的影响,为更利于管理、抵御外界不良影响、培养军人所需要的特殊品质,我国军校的院校环境基本是封闭性的。其次,在日常管理上,军校强调整齐划一的行动和令行禁止的高度服从意识,按军队的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员的言行举止,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员的言行举止做出统一的规范。再次,军校教育不仅围绕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专业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视政治素质和体能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高强度的军事体能训练是军校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的这些与地方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对于刚刚接触军校教育的新生来讲是较难很快适应的。

1.2 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异性

高等教育与新生所熟悉的中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别,表现为较强的专业性、精深性、阶段性、自主性等特点,学习内容也更为精细、复杂和高级,因此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对新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学员转变原有的学习动力,由原来的主要来自于升学和来自于家长、学校的外部压力,转变为自身内部的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员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条件等的变化,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不断进行调整,培养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的学习成就。但是这种转变仅靠学员通过自身的不断摸索来完成较为困难,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1]。

1.3 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

目前,高校的教育对象主要为“90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具有不同于以往教育对象的特质,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们适应军校生活带来影响。如受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不愿意受拘束,因此新生往往对军校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和严格的纪律要求较难适应;信息时代资讯发达,使得学员视野更开阔,思维也较为发散,对军校相对刻板的教育训练模式较为抵触;受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广度,而深度不够,不适应目前我国军校“专才”式的培养模式;现代社会学习方式更为多元化,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体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得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更为灵活多样,目前军校普遍采用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因素都给“90后”新生适应军校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为了使新生顺利过渡,更快更好地适应军校生活,需要引导新生了解军校的教学训练模式和学习生活规律,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及学习目标,了解未来分配情况等;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根据自身特点转变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态度和意识。因此,对于军校新生进行“导学”是十分必要的。

2 “新生导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对新生的“导学”是以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为理论基础的。这种认知现象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以他们对某事物的第一印象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们后来获得的有关此事物的信息[2]。

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3]。

“新生导学模式”借助“首因效应”,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导学模式帮助学员在军校生活开始之初,就建立起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正确、积极的认知,转变学习观念和态度,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并鼓励学员探索并形成适合环境和自身的、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训练方法。“导学”中的“导”即疏导、引导。“学”不仅仅指学员的学习、训练,还包括学员的发展和核心竟争力。具体来讲,对于军校新生的所谓“导学”,就是引导学习、引导训练、引导实践和引导发展[4]。

3 “新生导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教导员制”“本科生导师制”和“学长制”并行导学

1)教导员制。学校可以区队、专业或班级为单位,配备教导员,其兼具普通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身份和职责。即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受学校委托全面负责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等工作,同时也是学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在新生入学之初,教导员可通过专题讲座、与学员座谈、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新生介绍军校生活的特点,帮助其理解并自觉遵守军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培养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引导新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顺利过渡并适应军校的日常生活。

2)导师制。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英国,首推于牛津大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把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推广到燕京大学。与此同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率先开始实施大学生导师制。此后,大批国内高校纷纷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设计,导师制与学分制、班级制共同构成大学本科教育的三大教育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一般由本专业教师担任,每名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带多名学员,根据每名学员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依照学生个人能力以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意在发掘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个性化的人才。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5]。

军校的新生导学模式可借鉴导师制,在新生开始正式的军校生活前,聘请本科生导师或者本专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在专业方面对学员进行导学。

一是介绍学校的教学训练运行规律,有关转专业、成绩记载方式、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学籍管理规定也需要让学员有足够的了解。只有学生对这些规律了解得比较透彻,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大学的学业。

二是介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并导入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理念,帮助学员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引导学员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思考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从而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为后续学习过程中选课等做好准备。

三是学业方面,引导学员了解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特点、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前景、专业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本校该专业的开设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模式、专业研究水平等,使学员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引发兴趣,提升学员的专业认同感;向学员介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鼓励学员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课程等各种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引导学员着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科研实践方面,结合专业特点介绍科研和实践活动情况,激发学员参与科研活动及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员在日后的学习中注重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是职业规划方面,向学员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及毕业学员的分配及工作情况,引导学员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未来是否继续深造等进行规划。

导师的导学可通过授课、讲座、与学员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除了在学业等方面给予学员引导外,导师自身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广博专业知识也会感染和陶冶学员,使学员“尊其师,信其道”,从而增进学员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学员对专业学习的热情甚至收到启迪人生的效果。

3)学长制。“学长制”最初出现于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的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进行交流,实现良性互动[6]。利用学长制对军校新生进行导学,可从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员,同新生开展座谈、交流活动,结合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和亲身经验,使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时了解军校的学习、生活的基本规律及各种事项,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奋斗目标,充分激发个体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并针对新生在入学之初出现的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是自我封闭、焦虑等行为或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帮助和引导。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也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新生,充分调动新生的积极性。

3.2 “面对面导学”与“网络导学”等多种方式并行导学

在上述提到的几种面对面的导学方式之外,学校应借助校园网,开设“新生导学”网络模块。该模块应包括院校及专业的相关情况介绍,各项纪律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导师与教授导学讲座,优秀大学生自我陈述,标准学习规划参考案例,适合本专业学习的优秀学习资源及获取途径的介绍等内容。同时要开设新生交流互动平台,如讨论区、答疑区等,聘请专业教师、教导员及优秀高年级学员为新生进行网络答疑。通过这种方式,旨在为新生提供一个进行入学教育,转变学习观念,尽快熟悉学习训练环境,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为学员创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可以随时补充知识、随时接受导学的环境[6]。

3.3 通过“新生研讨课”实现直接导学与学员自主探究并行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1959年始于哈佛大学。国外高校中,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已经非常普遍。我国的新生研讨课始于清华大学,2003年11月,清华大学首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本科教学中。此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国内学者张红霞给“新生研讨课”下的定义为:“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主导教师,专门为全校大本科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术品质、感受研究的乐趣、接触著名教授、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认识大学和熟悉学校环境、资源,以此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阶段的转换过程。新生研讨课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越是高层次的大学,教学和考核方法越灵活多样,一般不用常规教材,考核方法多为‘通过’与‘不通过’两级。学生参与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总课时数一般小于20,普通大学可以略多。”[7]

因此,在专业导学方面,除了通过不同方式对学员进行直接导学外,还可以导学为目的,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将学员自主探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贯穿其中。如在“新生研讨课”中,教师可从学员熟知的、与专业相关的事件或现象入手,以讨论、探究的形式,一步步启发学员探究原因,追本溯源,最终归结为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做铺垫。同时使学员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和专业学习所特有的智力发展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式学习和更高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再如,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本专业特点,给学员提出待解决问题和小课题,让学员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汇报各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从而体会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小组成员间也会发生思想的碰撞,培养学员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讨论结果的汇总和汇报可以锻炼学员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最终将问题导入日后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使学员充分体会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也体验到科研活动的独特魅力。

4 “新生导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4.1 导学活动要实现常态化

导学活动始于新生入学,其初衷是使新生顺利适应军校的大学生活。但是也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新生在入学伊始经过新生导学活动,过渡较为顺利,对未来的学习训练生活充满信心,满怀希望,但是随着军校生活的逐渐展开,新的、更多的困难开始出现,凭借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给学员造成困扰;或是学业等方面的一些新的问题,学员没有以往的经验可参考。如学业方面,新生及低年级学员往往对大学的学习方法陌生、对专业内涵无知、对未来发展茫然,以及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应试教育思维和方式,对大学的学习不适应;之后的一段时间,学员较为关注的问题一般转变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规划、课程的选择等问题;而高年级学员则更关注分配去向问题或对是否深造进行思考。这些出现于不同阶段的问题都可能引起学员的迷茫和困顿,甚至容易产生倦怠和抵触的情绪,影响学员的积极性。因此,导学活动不应只关注新生的入学阶段,而是应该将“新生导学模式”的“导学”思想贯穿学员的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针对学员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导师、教导员和学长的指导和帮带,借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对学员进行不定期的、不同形式的导学活动。

4.2 导学活动要整合各种资源

导学活动首先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人才资源,通过知名教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优秀学员及有成就的毕业生,以授课、座谈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引导和帮助。其次,要创设多种平台和载体,建立实践体系,如利用院校现有的教育训练中心、专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平台等,把学员将来从事的专业体验、情景体验等与学员现有的学习训练紧密融合,使学员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鼓励其进行充分的体验式学习。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可以随时补充知识、随时接受导学的环境,从而培养学员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多重资源整合运用,而非采用教育灌输、单项接受的方法手段,才能更好地达到导学的目的,实现导学过程的科学化和导学效果的最大化。

4.3 导学活动要以学员为主体

导学活动要始终以学员为主体,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给予学员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充分发掘学员的能动性和发展潜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要持有平等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关系,注重与学员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融,把引导发展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同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结合起来;要全面关注学员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全面协调地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8]。

参考文献

[1]汪家惠,贾天钰.新生第一年导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4-15,45.

[2]刘波.浅谈首因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理论,2012(21):243-244.

[3]马燕.浅析“首因效应”[J].科教文汇,2009(31):62-63.

[4]薛勇.基于有效导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22-123.

[5]徐全红.本科生导师职在“导学”[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4.

[6]张晓芬.面向大类招生的“新生导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03-306.

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学员 自主学习 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96-03

On the Military Academy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Situation

Hua Feng Sun Dejun Zhang Erk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450001,China)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quality that students learn how to study.It is t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Though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has studied and mastered the cognitive degree, the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bout independent study.Opinions and proposals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Students;Indepent Study;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nking

自主学习,就是学员依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通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创造性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学会学习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培养学员学会学习,是建设信息化军队和打赢信息化战争赋予军校的使命和任务。为了全面掌握军校学员的自主学习状况,我们基于前人对影响军校学员自主学习的主客观因素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了当前军校学员开展自主学习的基本情况、特点和规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1 对学员自主学习情况开展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军校学员自主学习情况,在广泛征求教员、学员、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综合运用了多种科学调查方法,设计了一份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主观看法和客观认识并重的《军校学员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学员的学习特点,从不同层面对军校学员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能够涵盖到军校各类型各专业学员。

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对学员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对隶属单位、学习阶段、专业划分和类型等的调查;二是调查被调查者对于自主学习的认知水平,以及被调查者当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状态,重在调查学员对自主学习的重视程度,了解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水平;三是了解学员认为的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问题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进行自主学习的动机、过程、方法、环境、结果等方面进行设计;四是让学员评价自我的自主学习能力,了解学员对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认识,征求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我们基于900名学员进行了抽样调查,面向不同类型、专业、年级的学员,其中本科学员500人(大一、二、三、四年级各125人);研究生学员300人(研一、研二各150人);以及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100人。调查共回收问卷898份,其中有8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9.78%,有效率99.44%。本次问卷调查数据,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与有关结论

根据对调查问卷填写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项结论。

2.1 自主学习的总体情况堪忧

从图1可以看出,学员对自己自主学习情况的评价整体不高,满意度仅仅为18.38%,不满意率高达35.52%,还有很大一部分学员对此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这说明,当前学员自主学习的总体情况不佳。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学员们分析了很多当前自主学习的问题:“自主学习的条件不足,时间随意性过强、缺乏稳定性,自主学习资源匮乏,自主学习场所拥挤;时间不足、过度零碎,自主学习的系统性难以保证;自主学习的配套制度落实不足,有些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自主学习缺乏合理目标的有效牵引、缺乏激发学习动力的机制和措施,缺乏适度的指导和帮助,自主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行为缺乏时间、地点和内容的自由,更加无法实现自主;自主学习与军校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冲突;各级管理、约束过多,学员没有真正管控自我时间的机会,无法培养自我约束、自主成长的能力”。对自主学习的现状,不少学员持有类似的观点,甚至存在一些不满、抱怨的情绪。

2.2 自主学习方式在学员中有一定认同感,学员对自主学习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式学习提出的,是一种“自我指导、自我激励、自我管控”的学习。以下是问卷调查反映的学员对自主学习有关问题的一些认识和理解,75.83%的学员表示,自己对自主学习的有关概念和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75.36%的学员表示,自己在学习中有一定自主性。在对自主学习作用的认识上,17.61%的学员认为,自主学习是加深对课内知识理解的有效手段;11.80%的学员认为,通过自主学习中的合作和交流,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友情得到加深;21.73%的学员认为,自主学习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14.57%的学员认为,自己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从挫折到成功的宝贵经历,在心态调整方面得到了积极的影响,很高兴有这样的体验;11.64%的学员认为,自己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并掌握了一套自己得心应手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提升了学习成才的自信心;20.17%的学员认为,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自己长远的发展十分有利。学员们普遍对自主学习持十分积极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值得采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够提高自己很多方面的能力,能让自己取得收获。

2.3 学习动机、氛围和方法是影响学员自主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2.3.1 学习动机影响自主学习效果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5.19%的学员对自己的学习得心应手,认为需要再进一步努力的高达45.99%,这些学员在学习中明显缺乏自信心,他们在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怀疑自己,产生无助感和消极、倦怠的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的目的和动机方面,56.43%的学员表示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学习,49.72%的学员表示为了个人前途发展而努力学习,大多数学员十分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学习是为了未来发展,而不是仅仅获得毕业证书。但是一些学员在实际行动上的表现与自己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相符合,究其原因,学员们普遍将其归咎于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学习枯燥、时间不足和精力不足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军校在教学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和对学员自由时间的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见表1)。

2.3.2 学习氛围对学员自主学习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学员认为制约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自主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在军校严格执行部队一日生活制度以及各种勤务、集体活动和突发安排较多的背景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往往被分割得十分零碎,学员虽然进入军校初期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学习动力,但因为在各种事务中耗费了精力,学习过程时常受到干扰和打断,学员很多时候的学习体验都是断续、不顺利的,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必将受到影响,进一步制约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此外,学习兴趣高低、学习计划是否科学可行和学校整体学术气氛好坏等都是影响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问卷反映,教员授课的方式方法、学员的自我管控能力的高低并不是影响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军校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从思想认识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学习行为引导和学术氛围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提供更加适宜学员进行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氛围,端正学员学习态度、赋予学员更多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自主确定学习地点、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3 学习方法对学员自主学习的影响

对阅读习惯的调查显示,43.72%的学员有一边阅读一边划出重点的习惯,29.67%的学员选择“单纯的阅读,不使用任何标注”,仅有16.47的学员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在阅读中或阅读完成后记录心得和感悟,这表明学员大都尚未真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效率较低,没有很好的达到通过阅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的目标。图3表明,记笔记、依据复习资料备考、多做练习和认真听课等传统学习方法被大部分学员广泛采用,相比之下,自主学习理论倡导采取课后整理、精读教材、交流讨论、自学和查阅文献等学习策略,这些策略并没有很多人采用。学员大都仍采用传统、老旧的学习方法,很少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倡导的学习方法,这亦是制约军校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教员课堂上引导学员自主学习上需进一步加强

问卷表明,62.65%的学员不希望教员采取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主要原因是灌输式教学课堂形式死板、气氛沉闷,既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也限制学员个体思维的发散和彼此思维的碰撞;学员们大都希望教员多使用先进教学手段,主动引导学员自主学习,这说明学员迫切希望教员在引导学员自主学习方面能够有所加强,积极主动引导学员进行科学思维,而不是单纯地满堂灌输知识。对讲课方式的选择上,56.42%的学员认为,教员应“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阐述和对自主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员拓展知识面”。谈到课堂上思维的状态,47.71%的学员认为,自己很难跟上教员的思路,容易开小差,有些“吃不消、听不懂”,教员还得进一步加强对学员自主思维的引导。

3 对提升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

从上述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员对自主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对自主学习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学员在自主学习方面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氛围和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3.1 进一步确立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端正学员学习动机、改革现行管理方式,改善当前学员自主学习状况

由于大学之前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学员很自然地适应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加之当前军校管理模式下学员生活由集体统一安排,日常管理对学习活动的干预很多,学员跟随集体的安排完全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前军校人才培养为追求“宽口径”,设置必修课程较多,加上公差勤务和大型活动、集体安排较多,学员的自主学习时间被复习备考、集合站队和零散事务等挤压,学员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因此,不少学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匮乏,感觉自己是在紧迫的时间安排中被督促、被动地完成任务,很难有真正“大学式”自主学习的体验,长期下来,慢慢失去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养成抄作业、抄答案、抄数据的坏习惯。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目标,基本学习考试难度又不大,一些人对学习抱“及格就好”的态度,学习十分不努力,学习缺少主动性,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上课和自习时间用来消遣娱乐,考前疯狂突击的现象常有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学员对自主学习的态度,引导学员重新审视自主学习这件事情,树立信心、摆正态度、明确动机,引导学员主动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自我学习目标、明细个人学习计划,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课后请教和查阅资料、在线学习等方法手段,创造性地探索知识、积累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在改革管理模式方面取得突破,倡导“收放结合”的管理模式,给予学员一定的自由时间进行开放学习,并适时“收回来”,对学员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以免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之类的问题,从机制上确保学员在学习行为的主体地位。

3.2 教员应由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着力引导学员培养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员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这不代表教学活动是教员的个人表演。传统模式下教学活动以教员为中心开展,讲什么、学什么基本完全由教员决定,学员作为教学活动服务对象的地位则显得边缘化。教员应当树立“服务学员”和“教会学员如何学习”的教学理念。首先,要明确服务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初衷,教员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宰者,确定教学内容应当兼顾课程要求和学员兴趣,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兴趣动力,学员愿意学、想学、主动去学是提升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符合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规律,影响学员思维发散,制约学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所谓的“教会学员如何学习”,主要指帮助学员完成“积极有效”的学习体验,并从中培养学员自主学习所需的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从学员的认知和精神需求出发,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员应该帮助学员理清思维脉络,为学员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自主创新的空间。这样一来,学员将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独立自主、轻松愉快的行为,其学习效果和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学员发展将更加全面。教员应该多多换位思考,从学员需求的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方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单纯“教”的“指示者”转变为学员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同伴和智囊;科学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从内在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动力;积极营造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学员学习的效率。

3.3 校园基础条件是学员自主学习的基础保证,要努力提高学习服务能力和质量,积极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校园基础条件是教学活动开展、学员自主学习的基本保障,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是学员学习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制度上,学校应开设具有浓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特色的特长培养俱乐部,定期组织开展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培养的活动。还应建立针对学员自主学习、培养进行指导的机制,对自主管理模式的答疑、特长培养、兴趣爱好培养、时间支配等方面都可以给以指导,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自己,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从管理制度方面来讲,各级机关应尽量少组织开展大型集体活动,如歌咏比赛、大型阅兵、文艺汇演等,这些都会挤占学员大量时间,且分散了学员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资源的建设上,一是要优化图书馆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及时的资源更新,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更优质的资源服务。二是在互联网使用受到限制的背景下,立足军校内网,努力搭建教员、学员实时交流的互动平台,使师生建立更融洽平等的关系,教员与学员的关系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学员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员在学习和个人发展方面的鼓励和帮助,学员在良师益友的陪伴下培养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不仅保证了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对长远的发展更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马仲岭.本科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4):90-91.

[2] 扶长青.自主学习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参观教育研究),2008(6):33-36.

[3] 陈鸿.成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调查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7-41,109.

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范文4

集训队400余名学员,对唯一的―名博士来说,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毫无疑问,这么一只空降“雄鹰”成为学员平时谈论最多,关注最深的一个话题。在空降兵部队,地面动作寻练的苦与累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李国斌和其他学员一样,训练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不过作为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他,消除这种症状可谓是得心应手。

升空跳伞前一天要进行体检,李国斌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跳伞。“噩耗”传来,李国斌既愤懑又沮丧,自己的“跳伞梦”难道就这样破灭了?他一遍遍向组织递交跳伞申请书,但都被这个“借口”打了回来。

“你也要理解组织的难处,你身体检查不适合跳伞,如果组织让你上飞机那才是对你生命的不负责任,这是组织对你的关心!”

那晚,李国斌一个人坐在树底下,眼里含着泪水。身体抽泣着……

回连队的路上,李国斌碰见了教导员,教导员正想找他,便与他谈起了心。“你虽然不能跳伞,但你的专业是军医,你可以在这方面钻精,你虽然是博士毕业,并不代表技术拔尖。实践丰富,你要争取在这方面做出成绩。”教导员的话语重心长。

李国斌感受到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所在,虽心有不甘,但能为战友们减轻训练上的伤痛,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他没有气馁,誓言将专业进行到底。

徐庆龙,硕士,平时善于总结经验,虽然之前没有跳过伞,但凭借着一股韧劲成为全连跳伞的佼佼者。

那天是大部队第三次大飞机跳伞,发生了两具主伞相插的特殊情况……

“徐庆龙!徐庆龙!打开备份伞!打开备份伞!……”徐庆龙和同架次跳伞员段屹,两人主伞相插。对空广播大声喊道。

当时是武装跳伞,徐庆龙排在第―架次第二名,段屹第三名,两人由于离机时跟得过紧,导致主伞相插。

看着死死抓住操纵带的段屹,徐庆龙却意外清醒。

“段屹,段屹,不要紧张,只要我们按照特情处置方法处置,主伞就会分开。”看着脸色苍白的段屹,徐庆龙大声地提醒道。

段屹这才回过神来:“我们同时拉外面两批操纵带,把主伞分开。”两人开始协同处置。但徐庆龙发现,主伞上的稳定伞缠绕过多,短时间内已经分不开,只能确保主伞不失效,保持下降速度。

徐庆龙时刻观察着主伞下落隋况和运动轨迹,一直鼓励着处于紧张状态的段屹:“段屹,你看!我们的主伞都未失效,接下来我们都不要拉开排气口,防止稳定伞插入排气口内,只要我们协同着陆。肯定没事的。”

离地面越来越近,50米、30米、10米……安全着陆!

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级工程师;晋升培训;管理教育

高级工程师晋升培训是军队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尽快建立起满足任职教育需要的管理教育模式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教育的质量效益,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注重把握高级工程师晋升培训学员主要特点

1.要把握成分组成特点,培训学员年龄结构层次复杂,跨度大,一般从三十几岁至四十多岁不到那个;个人经历迥异,有的从地方高校毕业生招入伍,有的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也有的在机关工作多年,有的担任过行政领导职务,有的一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学历层次多,有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地方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军校毕业的本科生、大专生。

2.要把握思想动态特点。驻地环境及周边敌社情复杂,学员面临诸多方面的诱惑和考验;学员价值取向多元化,少数学员思想根本不够牢固,易表现出消极、低格调倾向;学员心理问题增多,因个人经历差别,各自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各不相同,加之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导致个别学员或轻或重有心理障碍。

3.是把握技术专长特点。大部分学员长期在装备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对分管的现役装备十分熟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少学员参加过实弹发射或部队大型军事活动,对部队训练操作十分熟悉;军代表长期工作在装备研制生产一线,对现役武器装备和新武器比较了解;部队总师、总代表等对装备技术管理、武器发展方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和见解。

4.要把握管理教育特点。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不尽相同。任职教育岗位指向性强,学员入校既有本人积极争取到的机会,也存在“出公差”现象,导致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反差。学习精力难以集中。不少单位常年任务较重,导致部分学员常常离不开、放不下单位的工作,“人在曹营心在汉”,学习精力难以集中。少数学员自我要求弱化。原离原单位,管理上更有一种求松欲望,服从意识淡化。

二、积极探索,加快转变高级工程师晋升培训管理教育方式

基于上述特点,并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做好培训学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管理理念,实施科学化管理

1“一元化管理”向“多元化管理”转变。高级工程师培训学员成分已由过去学历教育的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决定了管理者要改变以往一元化管理的思维定势,采用多样化管理方式。比如,地方大学生学员有较高的又化素质,较强的民主意识,但思想比较自由散漫,纪律观念淡薄,吃苦耐劳意识不强。对他们要严格按条令条例进行管理,培养其良好的军人作风和军人素养,有利于其在部队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2“重管理育人”向“重服务育人”转变。管理者应树立一切为学员服务的思想,为学员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解决好学员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他们自觉从情感上接受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3“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管理者大多有着丰富的基层带兵经验,但培训人员结构的改变,决定了将这些经验直接用于对干部学员的管理是不合适的。所以,管理要有科学的头脑、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勇气、打破学历教育管理的思维定式,摆脱经验主义的桎梏,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方法,使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注重“以人为奉”,体现人性化管理

1.情商管理与依法管理并重。学员感情丰富,兴趣爱好广泛,民主意识较强,特别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既要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他们、了解他们还要加强依法管理的力度,才能管好队伍、管出成绩。管理者要舍得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多投入,主动接近他们,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在他们心中树立起“老大哥”形象,才能使他们自觉接受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

2.共性要求与弘扬个性共存。共性的管理促使学员养成严谨的作风,顽强的战斗精神,这是我军的传统,必须始终坚持。但过分的共性管理会控制学员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正确处理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二者乏间关系的同时,还要多关注发展学员的个性、潜力和爱好。

(三)倡导新型管理模式,强调自主化管理

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军校学员;凝聚力;心理行为训练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83-03

精神因素对军人团队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调动、控制作用历来受到各国军队的广泛重视。团队凝聚力是精神因素的主要体现,代表着团队的团结、一致、和谐,也是团队的一个特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或观念性地将凝聚力问题纳入政治思想工作范畴。其实,军队精神凝聚力不仅是政治思想问题,更是军队集体心理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拟探讨心理行为训练对军校学员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与意义。

一、军事团队凝聚力内涵及特征

关于团队凝聚力的内涵,一种观点认为:凝聚力是单维的[1],对其关注和测量比较偏向团队中的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单维观点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的争议,争议认为,凝聚力更应被视为是多维结构。多维观点以20世纪80年代Carron根据运动团队的研究提出的新见解最具代表性[2],经过修订后,Carron(1998)将凝聚力定义为“反映团队在追求其工具性目标的过程中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结在一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3]。他发现团队凝聚力有两个因素,个人从属团队凝聚力(individua1.to.group cohesion):包括归属感、成员价值观和对团队感到的乐趣;团队整合凝聚力(group.as.a.unit cohesion),包括团队合作和人际接近性。同时,每个因素又有任务和社会两种取向(task & social oriented),前者表示团队内共同努力达成共同目标的程度。后者表示团队内人际相互吸引的程度。由于凝聚力与团队绩效关系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这种多维结构的观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总而言之,关于团队凝聚力的定义在军事心理学领域有很多争议,完善的理论框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团队凝聚力与部队士气,战斗力和满意感密切相关[4]。

在军事团队的研究中,Griffith也提供了类似的理论框架,指出凝聚力既具有不同的方向,包括横向(horizontal cohesion同级战友之间)和纵向(vertical cohesion,领导和下属之间),又具有不同的功能成分,包括工具性的(instrumental aspect,行动和技能)和情感性的(affective aspect,感受和情绪)两个方面[5]。Griffith的贡献在于,指出团队凝聚力具有多个成分,他为军队团队凝聚力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操作化的理论框架。在执行高风险任务时同伴是非常重要的,在高凝聚力的部队中,成员互相信任尊重,并对自己和团队具有强烈信心,情感上的这种联结能帮助团队克服身体痛苦、危险和恐惧,但这种积极作用是建立在对整个团队成员准确的了解的基础上的,成员们能够了解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从而也愿意付出同样的支持[4]。

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的凝聚力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团队成员“集体意识”的增强,团队成员想到或使用的往往是“我们”而不是“我”。团队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较强,成员愿意参加团队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2)团队成员在心理上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成员之间友好相处,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具有和谐民主的团队气氛和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3)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协作感、归属感、自豪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就是成员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具体定位在所处的团队,认识到团队对自己的重要性,是自己各层次需求得以满足的保障,自己的命运与团队休戚相关。4)团队成员有较强责任感,愿意为团队奉献自己。责任感就是成员意识到自己对团队建设需尽的职责,并乐于为团队的发展而尽职尽责,它是一种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的宝贵意识[6]。军队团队凝聚力可以促进军人的责任,可以促进军人价值观的一致性,增加军人的安全感和自信程度,军队团队凝聚力应该是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

二、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定义及步骤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是以现役军人为训练对象,灵活运用理论讲解、示范指导、模拟训练、表象训练等方法,有计划地对军人进行认知、体能等身、心两方面的训练,对军人产生多种正性心理影响,纠正军人紧张、恐惧、焦虑等各种负性心理,从而促进军人良好行为应对的训练过程[7]。心理行为训练与其他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军人心理品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动作,通过认知调适和反复训练,使受训人员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最终积淀成军人必需的基础心理品质。

“立足平时、着眼战时”是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对心理行为训练提出的客观要求,在训练中,要实现两种需要有机结合和协调一致。由于特殊的身份和管理机制,军人往往具有特殊的认知、心理、情绪、应对方式,甚至在人格、个性都有军人特点,在面对多种应激的情况下,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忧郁、沮丧、愤怒、孤独等负性心理的几率增加;对于新人伍人员,在其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还可出现适应不良或适应障碍。根据军事团队情况,心理行为训练科目主要包含适应军营、团队精神、提升自信、增强意志、拓展思维、抗挫折能力、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均能提升军人心理品质并增强军事团队凝聚力。

心理行为训练有以下步骤。1)体验:参与者成功“破冰”后,充分体验训练项目。这一环节要求训练者要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参与性。2)分享:认真体验过之后让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求训练者鼓励每个参与者都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3)交流:综合所有参与者的感受,共同探讨。要求训练者细心聆听,仔细观察,总结参与者的观点。4)提炼:共同讨论过后,从实践中升华出成熟的理论,帮助参与者认清实质,方便以后应对类似情境。在这过程中,要求训练者要具备大量的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知识,了解最新成果,这样才能把握全局,点评一针见血[8]。心理行为训练由于其活动内容的新颖性、活动过程的刺激性、活动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对参与者生理、心理、智力、合作等全方位的挑战性,对帮助官兵正视挫折,克服挫折,并不断强化挫折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既有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共性化功能,更有培养人的适应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同舟共济的生存生活技能和开拓发展素质的特殊功能[9]。

三、心理行为训练对军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与意义

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是“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军人心理行为训练通过对军人心理和行为的干预、管理和激励,促进军人间的协作与共享,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团队信念,由此提高战斗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军人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一支部队的灵魂,集体意识强的团队中成员有强烈的向心力,自觉服从集体,为集体服务。“合力冲击”是培养集体意识的科目,该科目要求学员以组为单位,不借助任何外力,全体攀登上四米墙。一声令下,紧张的空气立刻弥散在周围的空间,所有的人心里只有一个目标:爬上去。怎么爬上去?必须依赖队友才有可能。身强力壮的队员主动趴下来充当人梯,身材敏捷的队员踩着队友的肩膀搭建第二道人梯,一名队员首先爬上去,然后拉别的队友上去。当下面就剩最后一名队员时,从上面倒挂两人下来抓住下面队员的手,大家齐心协力地把三人拉上去。当所有的人都上去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激动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刻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只有依靠团队,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困难[6]。合力冲击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参训人员团队精神,培养队员奉献精神,增强自我牺牲的勇气以确保集体胜利,从而有效提高集体战斗力。

2.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军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团队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在险难条件下,人员更需要培养团队中的相互强烈的归属感。只有充分信任战友,融入团队,才能提高集体的战斗力。心理行为训练中的团队科目能让学员充分明白:“1+l>2”的团队合作理念。再比如,“信任背摔”训练,从学员中选出一人,站在1.60米的高台上,背对全队,直体后倒,由队内其他学员将其接住,依次进行。这个科目就是要让参训学员体验安全感,建立集体队员间的互相信任和支持,使学员认识到对他人的信任,不仅可以增强同伴的信心,同时可增强自己的信心,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战友的支持,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无形中增强战友之间的信任感与认同感[10]。

3.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培养军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团队的归属感。协作精神是团队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归属感强的团队凝聚力较高,成员为成为团队的一分子而骄傲自豪。依存共渡科目可以让学员对协作精神产生更深的认识,帮助他们认识到有些时候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只有通过与他人有效协作并信任对方,才能取得共同成功。再如“生死关卡”训练,模拟特别小分队在敌军后方完成破坏任务返回营地途中,遭遇一面电网,后方有敌军追击,要求全队在规定时间内安全通过电网返回营地。通过训练,帮助受训人员培养紧急情境时团队的密切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归属感和凝聚力。

4.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培养军人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所有的高空科目都是靠拴在背后的保护绳进行保护的,而保护绳就掌握在主保护学员的手中,他的任何一个闪失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培养的是学员之间的信任和责任感,这是任何别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在每个科目之前,受训学员都会与保护队员进行交流,当听到保护队员整齐划一的“我们支持你”回答声音时,他们本能的就会放松很多。此时,责任这根“保护绳”连接着受训者和保护队员,担任主保护的学员受到同学们的信任,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再如,勇攀高峰科目要求两人协作攀登,在不借助任何保护物及辅助设置的情况下,通过链梯、轮胎、高空云梯触及器械顶部。当所有成员具有密切的相互协作精神,并且愿意为集体的成功而牺牲个人利益时,队伍便能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勇攀高峰的训练可以使受训人员对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

5.有挑战性和循序渐进的训练任务有利于促进凝聚力的形成。重复和烦冗的常规训练任务会带来倦怠并影响团队凝聚力,而以团队为进行单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包括训练,演习或者竞技性体育活动)能够为整个团队带来共同面对压力的经验。这些成功抗压的经验与凝聚力相互关联,高的凝聚力能促使任务成功完成,这将伴随着满意感,促进更高凝聚力的形成。成员会在团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需求满足感,团队每取得一次成功,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都会提升,这是一个团队持续成功的关键。由此心理行为训练中应适当安排训练流程,使团队在每次面临挑战时“刚好胜过一点”造成的正面效果最大。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让训练者参与一些特别设计的科目,个人和团队需经历一番思考和挑战之后,通过在训练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10]。行为训练能让学员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怎样与别人合作,团伙间相互的关爱和信任对彼此潜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训练使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挫折与成功、紧张与释然。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中使得每个人都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最终达到挑战自我,锤炼团队精神的目的[11]。

参考文献:

[1]Lott, A. & Lott, B. Group cohesiveness as interpersonal attrac

tion: A review of relationships with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t variabl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65:259-309.

[2]Carron, A.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82:123-138.

[3]Carron, A. V.,& Hausenblas, H. Group dynamics in sport (2nd ed.).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8.

[4]张警吁.军事单位团队凝聚力形成研究[D].北京:中科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

[5]Griffith J.Measurement of Croup Cohesion in U.S.Army Unit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88,9(2).

[6]张晓军,杨小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浅谈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政工学刊,2008,(10).

[7]陈增辉,孟涛,杨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

[8]王媛媛,王菲,等.关于心理行为训练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9]陈志玮.军事院校学员心理行为训练引入军事体育课之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