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经济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经济一体化范文1
[提要] 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在城乡科学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关键词: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推进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收录日期:2013年4月8日
一、推进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各级部门不断提升理念,狠抓工作落实,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加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已成为影响陕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健康发展,影响城乡居民和谐共处,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阻碍因素。因此,就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支撑体系不稳固。经济发展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城乡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处理好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与工人的关系,使工农、城乡、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从工农业发展看,2012年陕西生产总值达14,45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0.16亿元,增长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第二产业增加值8,075.42亿元,增长14.9%,占55.9%;第三产业增加值5,005.6亿元,增长11.5%,占34.6%。第三产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并且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增长。因此,需要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释放其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带动优势。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陕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但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城乡基础设施还存在着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问题,导致农村多数地区交通、能源、水利、电力、基本农田等基础建设比较滞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经营效率低下;交通条件落后,仍有许多行政村和自然村不通公路;不少村民尚未喝上自来水;很多偏远地区的通讯、网络仍不到位;没有建立长效的排污处理措施,环境卫生条件差等。由于基础设施的陈旧和落后,导致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严重制约了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城市向农村拓展以及资金向农村转移的力度,延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城乡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制度体系不健全。近年来,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打破城乡壁垒的许多政策措施,但由于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城乡两个市场仍不能有机融合。一是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民丧失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平择业的机会,农民的就业无法走向社会化;二是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农村,严重影响了城市生产要素到农村投资创业、经营农业,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土地市场化不充分。没有配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政策,造成了集体土地管理相当薄弱,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实施。
(四)农村缺乏长期的投入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陕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流向是城市,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再加上农村土地要素、资金要素和人才流向城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陕西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90%流向城市;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许多不足,银行支工歧农、重工轻农,农村信用社有职无权,功能缺位,统筹城乡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影响陕西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和项目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三、推进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城乡一体化实施保障机制,明确城乡统筹工作推进方向。为加快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规划一盘棋,建议以《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为指导,各市、区、县乃至镇结合自身地域及产业特点,在广泛征求各涉农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具体规划,使全省每一处建设用地都有科学明确的规划依据,每一个建设项目都纳入规范细致的规划管理,使城乡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手段,为消除束缚城乡融合的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要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城市与农村设施衔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电、气、能、路、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尽快实现硬化路面自然村和村内的全覆盖;加快农村垃圾中转站建设,实现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区县处理”的密闭化管理;二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政府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建设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积极倡导城市教师进行支教,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三要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市、县各级政府要把培训乡村医生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计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乡村医生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定期组织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到医科类院校或二级、三级医院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缓解农民进城看病难的紧张局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三)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元化。一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如何剔除附加在户籍上的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等不合理制度的约束,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公民社会保险登记制度,使陕西广大农民早日实现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积极创造条件,承担起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建立相应的经费统筹保障机制,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制度上的隔离,让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大病或住院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应急性的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步将农民工社会保障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各种风险给农民工带来的危害,更好地促进城乡劳动者早日实现平等就业。二要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调整商品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应,稳步扩大住房建设规模,积极培育发展县域城镇房地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城镇把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三要针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贫困户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提供减、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安置等手段,促进就业。四要尽快健全教育保障机制,按城乡协调、城乡结合的原则,把农村教育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大系统,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和城镇、农村区域内部的教育资源均等化。
(四)加快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对统筹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持。一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要明确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坚决杜绝以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抵押、置换等方式,积极稳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化和契约化。二要加快财政支农制度创新。扎实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明确划分省、市、县三级财权和事权,尤其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各级财政农村小额信贷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政策,加大对自我供给能力弱、财政运行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提高基本财力保障水平。三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通过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创业投资为主的多渠道、多方式的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办农家店等提供信贷支持,以促进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辑方,尹作敬.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实证研究与战略对策——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城乡经济一体化范文2
关键词:一体化;城乡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our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circles.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wo yuan of economic break, combine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great.
Keywords: integration; urban plann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bin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经一体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发展重点方向,我国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为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二元体结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和乡村以各自发展为主、互向割裂的据面。目前的城乡管理与规划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不够科学,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城乡一体化要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城乡一体化主要实现行政区域内部之间城乡的协调与发展,但是行政区域化则更多地是侧向于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所以说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期和基本基础。另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与空间的一体化等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但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与实践任务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本文在对城乡一体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经济的发展谈了一些看法。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城乡一体化从规划指出就必须树立城乡并重的观念,为实现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彻底消除规划只为城市服务的思想,在城乡一体的规划中既要充分重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还要重视兼顾公平与平等的原则。对于城乡规划中各组成部分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平等的对待,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以前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农产品难以顺利的走进市场,一方面还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在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各自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经济组织对行政机构的严重依赖,其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经济一体化更是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循序渐渐地把分裂型的管理向空间性的行政管理转变,把有“户”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注重实现上岗就业的平等,注重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而言,就是建立协调性、互利性的新经济模式,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可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城乡一体化就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基础之上,实现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与各种资源的流通顺畅化,配置合理化,建立起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模式,达到通过城市经济来带动乡体经济,利用乡体经济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再发展的目的,形成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融合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打破对立的形态,实现和谐与共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新格局。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具备的基础之上。它要具备的条件是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逐步迈向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向郊区开始扩散;具有都市型风格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基本成型;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多个行政体经济进行组合建立起更加大的经济共同体。它能起到把区域作为基础来提高资源配置率的作用。达到这一条件必须要把涉及整体影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以区域界线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歧视政策和行政行为;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城乡一体化要实现在市场、交通、制度、产业和空间的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践任务,其关系非常的密切。
三、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的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对城乡经济进行科学的统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把城乡的发展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乡之间的今后发展和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协调。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统筹规划,打破以城乡为界限的经济运作模式,把依靠城市为中心发展的经济团体和附近的乡村乡镇的据点联系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编制在人口发展、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之间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已达到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断地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对城乡产业进行统筹必须要以新型的工业化作为主导,必须调解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不断地推进比较优秀的工业结构布局,把工业的整体实力进行提高。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向城市中心和集聚点转移,由此来动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改变旧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地使农业产业体系得到健全,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使农业市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措施逐渐向农村倾斜,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各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起城乡产业分工相对合理的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格局,实现配置的一体化,打造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必须合理对待、认真安排,尤其是要加快在县城与乡村之间的绿化、重点道路、排水、供气、供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城市基础建设发展向农村地带,建设成综合性比较高的交通网络,切实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带动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公共服务的同享度,能有效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通盘规划农村的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现以城市为主要中心和城市带乡镇的经济体,做到城乡建设的一体化。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
把国家公共财政的范围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保证农村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并轨。农民、市民必须同等对待,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等。在整体管理上农村达到城市享有的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制定科学的城乡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性经济纽带作用,切实缩短城乡之间的存在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学,2007,1.
城乡经济一体化范文3
【关键词】 小城镇 形象 历史文化 宜居
中图分类号:J04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小城镇被作为城乡之间联系的纽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小城镇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同时带动农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小城镇形象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生态环境破坏,建筑缺乏文化认同感、地方特色缺失等问题,鉴于此,如何协调小城镇发展中各项要素之间的矛盾,营造高品位、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实现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2、何为城镇形象
城镇形象是城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是在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镇的历史文化、城市标志、经济支柱、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神会的内涵。
3、城镇形象设计现状
塑造城镇形象是一项重大工程,涉及建筑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需要政府专员、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共同行动。
当今我国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镇形特色的消失增加了城市发展的代价和成本。许多城镇忽视自身特色,热衷于盖高楼,搞“仿古一条街”,或人造景点。城市的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区域特色都在消亡。
天津市政府已批准3批29个示范小城镇,第4批示范小城镇规划工作也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天津市已开工建设农民还迁住宅14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14万农民迁入新居,全市农村城市化率达到58%。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改变了众多城镇和村庄的原有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千城一面”与功能趋同,城镇特色和形象缺失。
4、小站镇形象的塑造
4.1小站概况
小站镇是天津市首批中心示范小城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示范镇,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津南区南部,镇域面积62.6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辖1个镇和26个行政村。小站镇自古就是华北名镇,清代淮军为设防京城建立驿站,40里一大站,10里一小站,小站镇因此得名。之后淮军移防至此,开掘马厂减河,引进稻种,屯田练兵,并培育出闻名于世的小站稻。
4.2小站形象的塑造
小站镇的形象塑造主要在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两方面。
4.2.1历史文化的复兴
文化上,小站有着徽文化和稻米文化。“小站镇因兵而兴,因米而名”,所以打造小站的形象应加大对小站文化的塑造。
“徽文化”上,昔日淮军屯兵小站,使小站形成徽派乡土文化,所以在小站镇的建设上应该重塑小站镇“沽上徽城”的形象,传承小站镇的徽派民居特色,突出小站镇自己的建筑特色。
“稻米文化”上,小站稻品质优异,素有“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的美誉,曾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及古巴等国家,小站稻连同小站镇闻名世界。然而近年由于水质、土壤的变化,小站地区已不再种植和出产小站稻。所以在经济上应充分挖掘小站稻米品牌,扩大小站的知名度。
4.2.2自然环境的塑造
地理位置上,小站镇地处天津市东南,距天津市中心20公里,东距塘沽天津港20公里,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环境上,小站镇地跨马厂减河,镇区“三面环水”,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小站镇成为天津市区和滨海新区的“后花园”。
综上所述,小站镇的形象为“津徽文化名镇、秀水宜居城镇”。
5、小站镇形象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5.1小站镇形象建设中的问题
小站镇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建筑特色不统一、交通组织简单、公共设施不完善。
5.1.1建筑特色混乱
建筑特色方面,小站镇特有的徽派风格不能完全运用,在镇区出现了现代风格的建筑,与周围的大环境格格不入。练兵园的重建,米立方的建成,应注意天际轮廓线和观景的视线,而镇区中心建筑出现高层建筑,破坏了天际轮廓线,遮挡了观景的视线。在建筑色彩上,颜色没有限定,影响整体的不协调。
5.1.2交通组织简单
交通组织方面,由于道路形式的过于单一,作为一个休闲、旅游、宜居的城镇,应更多的关注“慢”城的建设,可以让人们在日益激烈、工作、学习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身心,体验生活的乐趣。
5.1.3公共设施不完善
公共设施方面,城镇的公共设施分布不均,居住区的公共设施较少,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5.2如何打造好小站镇形象
5.2.1文化保护优先
在小站镇划分不同区域,严格按照区域的规划要求建设。恢复城镇历史风貌,从经济发展和古城氛围的保护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1)文物古迹的保护及修复。对文物古迹按照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对其内的建设进行相应控制。修复周公祠,并划定保护范围,对重建的小站练兵园划分保护范围。
2)控制地段的建设。在控制地段的不协调处进行整治,降低建筑物密度和高度,改变其建筑风格及色彩,使其风格与周边环境相一致。同时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旅游氛围。
3)城市轮廓线的保护。控制城镇建筑物的高度,对不同控制地段的建筑限定合适的高度,色彩和风格要符合城镇形象的需要,对现有超过高度或风格不符的建筑应逐步进行改造提升。
5.2.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绿色慢行系统
除普通出行外,绿色慢行系统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和“名片”出现,同时承载提高城镇景观和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形象的新功能。在打造小站镇的品牌时,应以“慢行交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运用生态交通、旅游及景观规划等多种专业方法对小站镇综合分析。
在小站旅游区,规划旅游区以慢性为依据,打造特有的交通系统
a.旅游公共交通,以最多地串联小站镇的旅游景点为目的,将起止点放在小站练兵园外,以小站练兵园、米立方、水上公园和仿古商业街为重要节点,规划旅游交通。b.自行车,主要在小站练兵园周围行驶,作为小站镇的旅游重点,应让人们多时间在此驻足,感受小站的历史。
2)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内布设给排水管道、供热管道、燃气管道,所有架空线路均采用地埋形式,以彻底改善小站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优化环境卫生条件和视觉感观效果。
3)公共设施
根据居民生活的需要,适当增加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打造良好的宜居小城镇形象。
5.2.3 品牌特色发掘
1)产业品牌
恢复小站水稻的种植,在小站农业园区种植优质小站稻育种,加强水环境治理,重现稻蟹共存的鱼米之乡。同时延伸小站稻的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稻米及相关产品的加工,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稻米研发,努力打造小站稻的形象。
2)地方特色
传统村落民俗活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最自然地村民生活的体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有助于小城镇特色的塑造。
加大对小站传统的民俗活动的保护,传承节庆民俗、贸易和游艺民俗、信仰民俗等活动,保护小站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结束语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通病,该如何让一个小城镇能够区别于其他的城镇,除了需要在规划设计与设施建设过程中,寻找突出小城镇特色的方法,还需要城镇的管理者能够更全面的思考,在政策方面保证规划的落地建设,以期更好的扩造独具特色的城镇形象。
参考文献
(1)吴一州,王琳,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绩效:分析框架、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2012.03
(2)彭荣斌,对中国旅游小城镇规划与更新的反思,2007.05
(3)陶伟 岑倩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威尼斯和丽江,城市规划,2003.10
(4)徐婧 刘锐 宋宜璇,小城镇规划的文化特色塑造―以天津小站镇总体规划为例,城市,2010.04
(5)白佩芳 杨豪中 周吉平,传统村落民俗活动空间分析及传承―以山西榆次后沟村为例,华中建筑,2011.09
城乡经济一体化范文4
要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细化加工、综合化利用、品牌化推广”的思路,围绕畜、果、茶等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加工比重,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增强农业承载能力和就业容量,引导城市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回流,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同时,把冷链储运建设作为重点支持环节,逐步完善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加工、流通与消费对接。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大品牌,把基地优势和产品优势做成品牌优势,借助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一是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明确责任主体,安排专项经费,进一步扩大确权登记试点范围,力争三年内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二是健全流转服务机构。按照“县建中心、乡镇建站、村设信息员”的架构,健全基层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三个不得”原则,规范合同管理,强化纠纷仲裁,解决土地流转中信息不畅、服务缺位的问题。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行规模流转补助机制,对从事规模经营的市场主体给予财政补助和奖励,在基础设施建设、涉农项目、贷款担保、农业保险等方面予以倾斜。突破土地四至界限,鼓励土地入股和股份合作,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经营能手集中,因地制宜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力争用五年时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三、构建农民综合素质培训中心。
一方面,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依托农广校体系建立远程教育“空中平台”,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实训基地“地面平台”,探索将农业直补转为职业农民收入补助的方式,实施规模经营叠加补贴机制,推行职业农民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使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者,具备生产经营的综合技能,依靠农民职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在提升农民外出务工技能的同时,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吸引和支持涉农大中专学生及外出务工形成原始积累的能人返乡创业,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开展龙头企业摸底调查和系统监测,扶优扶强一批实力强、基础好、负债小、带动产业能力强、与农民联结紧密的重点龙头企业,做亮企业品牌,健全企业制度,打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在科技、市场、品牌等方面的前沿性和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出台认定标准和登记办法,做好实名制统计,制定扶持措施,实施倾斜支持,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逐步发展成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育农业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农业经营体系。
五、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为主体,以经营组织为补充,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队、病虫害统防统治队,推进农艺农机融合,提升农机公共服务水平。支持高校农科教“三位一体”,发展农资农技双服务,培育产业联盟,推进土地全程托管,扶持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队、农机作业服务队、农资配送、全程托管服务组织、农副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引导经营组织参与公益,构建“一主多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范文5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加重,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将苏州市吴江区江村作为研究点,思考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可能面临的困境,从而促进农村养老模式更新及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
关键词 :养老模式;经济支持;城乡一体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F80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70-02
1 研究背景
中国历经改革开放30年,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尤其在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老年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农村,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经调查发现,经济状况较差成为老年人生活和养老困难的核心问题.
作为社会工作的学生,一直秉持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更多地从专业知识的视角来思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可能面临的困境.如今,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尚未完全确定,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旧有的模式与方法难以满足新兴的需求.
吴江,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2012年,吴江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出台了一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政策: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及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本区农村劳动力逐渐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正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与城市居民“三大并轨”,吴江成为了养老改革进程中的典型范例.
1938年,《江村经济》的出现,让吴江江村因而被学人看作是观察中国农村的窗口.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江村以乡镇企业起家,不断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人口比例下降14%.2010年统计的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共807人,占27.9%,江村已经是一个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社区.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作者选取了吴江江村作为切入点,将深入江村先通过调查经济支持这一维度,探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真正所需,以提出进一步完善健全养老机制的建议并努力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2 调研内容
为全面、真实了解江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需求,作者在江村就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了问卷发放和结构性访谈等一系列初步调研.分别在江村25个村民小组中对60-75周岁的老年人随机发放问卷85份,有效问卷80份,问卷置信率达94.10%,访谈调查对象为村中60-75周岁无子女及单身的老年人、低保户老年人和部分村干部,旨在了解特殊群体的养老需求,进而采取针对性帮扶.
3 江村养老经济支持现状和需求分析
3.1 基本情况概述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江村60-75周岁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90%以上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程度,不太熟悉和不了解养老政策的老年人超过了半数.46.25%的老年人曾从事务农,说明土地仍是江村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支撑.
江村仍以小家庭为主,历史上就有少生的传统,这也是家庭养老支持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易造成“失独”和“空巢”现象.
3.2 养老现状分析
江村有高达82.5%的老年人未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江村老年人心目中,养老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还不习惯于购买养老保险来作为老年生活的经济保障.另外,在调查还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反而会购买养老保险,而经济条件较差的老人却无能力购买,这将加大后期两者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很多老人是家庭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依靠其收入在物价水平较高的苏州地区维持个人生活的同时补贴家用,这将对其经济造成压力.
医疗仍是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笔较大开销,除此之外由于风俗使然,人情花费也占了足足67.75%,使得经济压力更重.总体而言,江村老年人恩格尔系数较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
在医疗条件、物质条件较高的苏州地区,60-75周岁的老人一般情况下还是有能力在老伴的帮助下,进行自我生活料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选择子女照料的比率也不断上升.同样的,没有人选择养老院和康复中心等机构照料,也没有选择请家政保姆,原因一般为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对于江村老年人来说,相比经济方面的改善,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得到的情感关怀.社区服务观念也在江村有了一定影响力,老年人们也开始渴望得到如市区和城镇上完善的社区服务.
4 江村养老经济支持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家庭养老经济支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子女为赡养主体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弱化.从之前的调查可以清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江村老人拥有的子女数量较少;二是许多中青年纷纷前往吴江、苏州等中心城镇或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国外工作和生活,寻求更好的发展,而孙辈一般跟随父母在外生活或住校,即使在经济条件不错的江村,“空巢”老人数量也逐渐增多.调查发现,江村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占18.75%,而农村传统的几代同堂仅占1.25%.三是自己储蓄养老逐渐替代了子女赡养,57.50%的江村老年人仍是自己储蓄养老,只有16.25%是子女赡养,而且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一般仅能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外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为子女提供资金的多寡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收入和孝心.
尽管家庭养老模式在经济支持上没有占主要地位,但在老人的生活和医疗照护支持及情感支持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这些特殊群体生活上无人照料、精神上孤独甚至受折磨.农村社会中又严重缺少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倍感孤独,这更说明家庭养老模式将来也许会从经济支持逐渐转向情感和照护支持为主.
4.2 自我养老经济支持
农村老年人本就收人低,积累少,江村60-75周岁老年人年收入分布情况与是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一定联系.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加上土保补贴大约为每年2000元,因此未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且自己没有其他收入的老人收入大都在2000-3000元.而年收入在30000-40000元的老年人大部分是自己从事劳动生产收入所得加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收入.但是农村老年人口自我养老的保障不稳定,江村老年人口大多从事的是家庭农业或工业生产劳动,收入较为薄弱,而且自我养老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弱化而逐渐下降.此外,有些经济能力较强的老人的收入除了用于自己和老伴日常生活外,还要补贴子女,因此,经济状况较差成为老年人生活和养老困难的核心问题.
4.3 社会养老经济支持
吴江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出台了一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政策.但在江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极低.一方面,很多老年人的收入被用于各种基本开支后所剩无几,个人筹资能力低;另一方面,老年人仍具有“养儿防老”的意识,认为家庭和子女可以为自己养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上都是子女自助购买或政府有补贴,因此,如果没有政府财政适度的承担,大多数农村居民无力承担较高的养老费用,许多江村村老年人必然被排斥在养老保障制度外.另外,与城镇的社区相比,江村跟其他农村一样,公共服务设施及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缺少专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面临许多困难,特别是精神生活匾乏.因此在选择改善生活质量的哪个方面时,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服务.
5 解决江村养老经济支持问题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有的江村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已逐渐被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所取代.在城乡一体化的新背景下,新的农村养老保障经济支持体系应该是以社会养老为中心,以家庭养老为坚强后盾,优化组合的一种多元化的养老方式.
5.1 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江村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应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保险费的缴纳方式也应灵活多样,一方面可按月或按季甚至按年度缴纳,另一方面可适当放宽要求,可补交、预交.还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提供养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场所,完善其基础生活设施、医疗、心理法律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同时,呼吁社会志愿者投入到扶持农村老年人口的活动中,使江村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5.2 适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政府应在保证能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实行一些新的生育举措,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与压力,缓解江村养老危机.虽然在调查中江村并没有出现子女不愿赡养的情况,但仍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
5.3 发展江村经济
发展江村经济,是解决村民养老问题的关键.提高村民收人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继续传统农业种植和水产业养殖,发展多元化产业;吸收城市资金投人农村开发,城乡一体,统筹安排劳动力资源;开发以江村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也是实现养老模式本土化的经济基础.
5.4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5.4.1 个案工作
基于个案工作的“亲属责任”原则,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中的“联合家庭模式”介入江村养老问题,唤起子女关爱老人,物质上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生活上给予老人必要的照料,引导老人与子女间建立彼此接纳、感情交融的和谐家庭关系.
5.4.2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将面临相同困难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集合起来,建立互助小组.运用小组集体的经验和力量解决老人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此外,小组活动还有助于排解老人的孤独无助感,让他们获得情感支持.
5.4.3 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者要倡导政府在政策上照顾到江村老年人,并广泛开展养老助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内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同时,广泛开展适合农村老人的文化休闲活动,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余热”,自强自立,实现自身价值.
6 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生都必须经历老年这一自然阶段,关爱老人、关注老年人的问题就是关注我们自身的未来.能否通过努力,构建一套可行的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模式,能否为正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养老发展提供范例,为决策者提出参考,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参考文献:
〔1〕Kathleen McInnis-Dittrich:Social Work with Elders,2nd ed.,20-24.
〔2〕李祥专.人口老龄化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5).
城乡经济一体化范文6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原因影响
一、前言
置身于21世纪,我们旋转地球仪,要从中找出100个参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国家 ,是十分容易的,而要从中找出10个没有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国家,则是非常困难的。 时至今天,仍然未参加任何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源地欧洲少有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也少有了。中国是一个大国,要想发展就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经济一体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都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一)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
在技术和资金日益密集的现代化生产中,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就需要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成员国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可以自由流动,自然有利于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稳定物价的需要
相邻相近的国家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间降低或取消关税,与邻近国家的贸易比重提高,使进口原材料和出口产成品的运输费用减少,自然使企业生产和流通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费用降低,市场商品可供量的增加,则有利于物价的稳定,通货膨胀的控制。
(三)扩大商品贸易和要素市场的需要
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成员国之间通过签订政府条约或协定,规定相互取消或降低关税和贸易限额等非关税壁垒,允许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实际上就是把各成员国以往一国统一 的市场范围,扩大为多国统一的市场范围,使商品的要素市场范围绝对地扩大了。各成员国在区内减免关税,提供贸易和投资等便利的同时,对区外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依旧,那么,各成员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就相对扩大了。
(四)稳定货币汇率,防范金融危机的需要
任何国家,要稳定其货币汇率,防范金融危机或减少其损害,当然主要是靠自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金融和资本日益国际化,伺机出击、无孔不入的国际投机资本高达成千上万亿美元(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今天,单靠一国特别是实力弱小的国家的一国之力,是难以与强大到足可倾城倾国的国际投机者抗衡的。发生于1997至1 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是证明。因此,相邻相近而又在经济上利害与共,生死攸关的国家联合起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共同稳定汇率,防范金融危机,就是非常必要的。
(五)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需要
在完全自愿平等的原则下实行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成员国就共上了一辆战车,经济利益就捆绑在了一起,彼此就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了。各成员国间有了矛盾和摩擦, 就应该也能够通过平等协商来解决。各成员国跨国公司的相互投资、市场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关系的形成,彼此生存空间的共享或趋向共享,使彼此诉诸武力解决争端成为不可能。政治关系决定于经济关系。经济上的一体化,会使极端的政治即战争失去生存的土壤。当年欧洲实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欧洲永远消除战争, 实现欧洲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六)协调一致,增强对外竞争实力的需要
经济实力弱小或相对弱小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面对实力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激烈竞争, 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些国家要摆脱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困境,就有必要成立区域经济一体 化组织,通过多国联合来增强竞争实力。欧洲共同体当年成立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增强成 员国与美国和苏联的整体竞争抗衡实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则是美国等面对日益紧密联合起 来的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挑战而成立的。
(七)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物力资源的需要人力和物力资源在各国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一国的各类物质资源和各层次劳动力的供给 与需求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各生产要素的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现象存在是普遍的。因此,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要合理利用和配置其人力和物力资源,以提高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就需要进行多国合作来互通有无与多寡。相邻相近的或特定的地理范围的国家实行区域经济 一体化,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影响
1、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地区内各国之间壁垒的消除,简化贸易层次程序,加速货物自由流通,并有利于资源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在地区内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同时,市场规模扩大,使各成员国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因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2、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地区内部竞争的激化。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将会加强经营管理,利用新的手段和科技成果,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竞争力。
3、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各成员国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加强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汇入国际社会,进而形成一种合力作用。
4、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要放弃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等重要领域的控制权,所以成员国对于国家控制权有一定的担心。
5、如果贸易转移大于贸易创造时,将会产生不利影响。贸易创造是在自由贸易区内,高成本的国内生产商被低成本的供应商所代替。贸易转移是低成本的外部供应商被自由贸易区内的高成本的供应商所代替。只有当自由贸易协定所创造的贸易大于转移的贸易时,才会对整个世界贸易有利。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非成员国的影响
首先,非成员国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得的机会:
统一市场的创立可以提供相当多的机会,使原本受保护的市场放开了对外来竞争的限制。比如,1992以前,欧洲保护程度最高的是法国和意大利市场,而今,这些市场在出口和直接投资方面对外来竞争的开放程度比以前大多了。
其次,非成员国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受到的威胁:
尽管实行统一市场,大大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但各国间的文化和竞争方法方面的差异仍是一大障碍,它们将生产活动集中在某些关键地点并为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统一市场生产标准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我国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会冲击我国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低端产品的出口,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例如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而我国还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还得从事那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会对我国汇率造成影响,许多国家会继续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产业的发展。
四、小结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和正在给予其成员国巨大实惠的事实,日益为各国人民所认知。越来越多的认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巨大作用的各国人民,必将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趋势是注定了的。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城市营销100.海天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