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一体化教学

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1

(一)师资力量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达11308.6人。各镇办中,麻店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7522.3人,李庄、魏集、大年陈、辛店、皂户李等5个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胡集镇小学数量最多,每个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少,为3750.9人。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和自然村数量比较,姜楼最多,分别为26.6km2和23.6个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别是8.6km2和5.9个自然村。惠民县县镇学校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人数多;乡镇学校在校生人数少,特别是某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偏小。有的小学只有1个年级或2个年级,如桑落墅镇的明德小学只有一年级55人,苏堡小学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共60人,徐家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3人;胡集镇的于桥小学四个年级仅63人,白桥小学四个年级76人;李庄镇大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136人;石庙镇奎星刘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73人,九龙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33人;淄角镇大魏小学只有六年级13人。惠民县村级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小学或教学点的学生不到20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农村小学与村落空间分布不协调

惠民县小学达到了4.8km的全覆盖,其中距离小学1.2km以内的村有600个,占47.73%;1.2~2.4km的村庄有529个,占全部村庄的42.08%;距离小学2.4~3.6km的村占9.22%;距离小学3.6~4.8km的仅有12所。可见,惠民县小学集中分布在距离村庄2.4km以内。总体看来,惠民县农村小学能满足大部分村庄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部分村庄上学距离偏远,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部分村庄。

(三)农村小学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县小学主要设置在乡镇中心驻地附近的村庄,围绕乡镇中学驻地出现聚集趋势。以5.25km为半径,孙武镇大孙小学邻近村庄最多,有25个;其次是何坊街道办小学邻近村庄24个,大年陈镇孙家中心小学邻近村庄21个。邻近村庄最少的小学是清河镇中心小学,只有1个邻近村庄;其次是胡集镇东西屯小学,有3个邻近村庄。桑落墅镇明德小学、魏集镇中心小学、清河镇学区小学各有4个邻近村庄,有11所小学邻近5个村庄。个别乡镇小学数量过多,部分区域小学存在过度聚集。如桑落墅镇的徐家小学附近的村庄可以被桑落墅镇中心小学和苏家堡小学、韩龙章小学覆盖;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三所小学处于聚集现象;石庙镇的梁家小学和老关赵小学存在聚集现象等。

三、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化解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惠民县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因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调整城乡小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惠民县农村小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学校的合理规划,本着“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均衡布局,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跨村联办”的布局调整思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条件来看,低年级学童单程徒走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约2公里为宜。如以上述标准考察惠民县的农村小学,则以低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身心条件,惠民县所有乡镇的小学数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级的身心条件,则有姜楼镇、麻店镇、辛店镇、大年陈镇、皂户李镇等高年级小学数量偏少,其余乡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均能符合小学生步行的距离要求。对于小学相对聚集的区域,如桑落墅镇徐家小学、苏家堡小学、明德小学,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石庙镇的梁家小学、老关赵小学等,应在不违背学生就近入学原则的条件下,将小学在校生人数少、规模小的学校合并到邻近的小学。但对于小学数量本来就偏少、学生入学距离远的区域,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则应考虑增设学校,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二)增加农村小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条件和各种教育设施条件,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惠民县是山东省典型的农业县,财政收入少,难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所以,惠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本县经济甚为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首先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其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惠民县必须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投入,才能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对财政投入的要求。第三,要注意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使教育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小学倾斜,促进惠民县城乡中小学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设施的规模和质量。

(三)发挥名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流动

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2

【关键词】电机拖动 课程 一体化教学

近些年,随着电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电机的相关理论、生产、运营都日益臻熟。而与之相关电机拖动课程通过不断改进、优化和完善,至今已经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电机拖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和专业知识也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电、磁、机等内容。而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培养出符合当今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和实践是分开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理论老师只侧重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实践教师则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脱离实践。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扰,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做好电机拖动过程中的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优化和改良电机拖动教学

(一)与时俱进,将教学内容和当今科技发展水平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推动电机拖动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电机拖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电机拖动教学应该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新型的电机拖动内部线路中,都综合运用了自动控制调节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因此,实现对电机拖动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是当今时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电机拖动技术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统一化教学和多样化教学

电机拖动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考虑到它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改良,自身已经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业内容,所以在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时,一定要符合当前的科技发展的趋势,适度的将一些新技术引入到教学课程中,在保证教学内容不会过度臃肿的同时,又能将现代科技和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比如将简单编程控制器技术引入到电机拖动课程中时,可以将课程更改成为“电机拖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电路专业教学课程”,通国对电机拖动新引入的技术、零件、理论、工艺以及实践等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电机拖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电路专业教学课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目前电机拖动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教学重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而且还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范围。

(三)突出教学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

电机拖动教学是电机拖动技术的理论基础,它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学好了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电机拖动技术,也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增加了一个无形的砝码,所以做好电机拖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电机拖动的特殊性,要求这门学科的除了要有基础性的内容之外,还应有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电机拖动课程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

二、电机拖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实际参考

电机拖动课程讲述的主体是机械器件。而机械器件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电气实行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基础,也是了解电气线路控制原理的重要途径。电器和机械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机械生产自动化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控制线路学习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专业设备机构、运行形式、电气和机械的有机集合等方面有着足够的了解。

(二)做好理论准备工作

理论教学作为电机拖动技术的基础,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理论教学工作。首先可以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是集图像、声音、动态、文字等为一体的高科技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营造一种生动、轻松、欢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电机拖动教学过程中,无论电机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整体有多么复杂,其中都存在一些简单易懂的通用部分,比方说自锁正转控制、反正转控制、时限控制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相对于其他内容来说,简单易懂,只需稍加引导和讲解,学生就可以掌握这部分知识。而另一方面,不同的机械电气控制线路,它的设计思路、操控要求以及生产工艺也是各不相同,而且又有着各自比较特殊的部分,这些特殊的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如果能够顺利的解决掉这个难点、重点,接下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明白和了解电器与机械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做好生产机械线路控制教学的关键。和机械相连的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运行,那些连接电器和机械的端口,哪些是开合,哪些是断开的,如果学生很难吃透这些知识点,就很难真正的理解生产机械控制线路这块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教材中所讲的那几种机械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更重要是教学会学生如何正确的看线路控制图以及路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课程教学时,应从如何看图、线路原理分析和故障解决方法等方面着手,切实做好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工作。

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冰箱维修技术 一体化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48-02

随着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为使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转变,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做好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本文以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一、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如制冷与空调、电气运行、机械制造等专业,需要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的能力,为成为社会中的技术型先锋做好准备。电冰箱维修技术是制冷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且对于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结以往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制冷教研组认为可以在这门课中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较差,抽象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对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大都有抵触情绪,而对于实训操作方面却很感兴趣,因此,可在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在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中进行一体教学的实践,也可以为后面的空调器原理与维修、制冷与空调作业、冷库、中央空调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经验。

二、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教学目标。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的制冷班又称“申菱班”,制冷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人到广东申菱空调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一部分人到制冷空调公司从事安装、维修工作。我们首先明确了学生的专业岗位方向主要是“生产、安装、维修”,然后结合企业的意见明确制定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目标。

通过征求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东莞国顺制冷设备公司、梧州格力空调公司等企业专家的建议,确立制冷与空调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的学生是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第一线从事制冷与空调设备制造、工程安装调试、系统运行管理,低温物流设备运行管理、维护保养,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术人员。整个教学计划的思路是:紧密围绕市场,以培养学生小型制冷和空调设备原理及维修技术职业能力为主线,技能应用能力为主体。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上,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使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与国家制冷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接轨。

根据制冷与空调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制冷教研组全体教师在一起共同讨论,确定电冰箱维修技术和制冷技术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制冷的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知识,掌握电冰箱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熟练使用电冰箱的检修工具和仪器;掌握制冷管道加工、制冷管道的气焊技术和电冰箱维修过程的各种技能;熟识电冰箱制冷系统的检修过程,掌握电冰箱基本维修技能,能对电冰箱常见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及维修;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以往的教学中,制冷专业在第二个学期的专业课有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两门课一般是由两位教师担任。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只是学习制冷和空调方面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制冷原理等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验和实训,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枯燥。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是以技能为主的一门课程,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制冷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有必要将制冷技术基础知识这一门基础课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一门课融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否则,不仅教学的内容容易脱节,同时教学效果也不明显,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制冷教研组的教师共同讨论,将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两门课融合在一起来制订教学计划。在具体安排上,将所有排列出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一个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列出重点、难点、技能的具体要求和考核办法。在教学的课时安排上,安排每一周12个学时,为了方便教学和减少辅助时间,安排每周3个早上连续4个学时的教学时间,充分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三)教师、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准备。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很重视制冷专业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在人员、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了确保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教研室起用既精通制冷专业理论,又熟识操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负责这一门课的一体化教学工作。一体化教学实践基本是在实训室进行,由于制冷专业2010级只有一个班共33位学生,教学场地、教学设备都能够充分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的监督。在教学监督方面,教研室和教务科全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跟踪,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问题很快就给予解决。经常对学生进行了解,询问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意见,在跟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确保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将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两门课的内容分解为13个教学模块,这些教学模块内容不是随意拼凑的,也不是按照课本先后顺序排列,更不是简单地将课本的内容进行分解,而是按照知识结构和电冰箱系统的工艺流程按顺序将各个知识点、技能点进行罗列,也就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制冷考工考证的内容进行安排的。

电冰箱主要是由箱体、制冷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组成的,教学的主线是先进行冰箱制冷系统教学,再到冰箱电气控制系统教学,然后再到整体冰箱的教学。在冰箱制冷系统的教学中,按照事物的认知规律,先从制冷管道加工技术到制冷管道的焊接及排污到制冷系统的检漏,再到制冷系统的抽真空,然后到制冷系统充制冷剂,从而完成整个冰箱的制冷系统的教学。在电冰箱电气控制系统各模块的教学中,也是按照认知规律,先熟识电冰箱的控制电路,再到各电气部件的原理及检测,然后到电冰箱控制电路的连接及检测,从而完成冰箱电气控制电路的教学。最后,进行简易电冰箱的组装、调试和故障的检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电冰箱的基本知识、制冷的理论和原理等部分内容融合相应的模块中去,使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33位同学分成11个小组,每个小组为3人,小工具人手一套,大一些的工具设备基本上是每个小组3位同学共用一套,每个小组3个同学之间在每一个模块既要进行单独的练习,又要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真正融合。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是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的技能学习为主线,教师只是进行相应的讲解和指导。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这样的教学情境,比较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解决了以往在课堂上无法讲解的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一体化教学方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

四、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办法

在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的考核中,淡化理论考试,以技能考核为主。在完成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后,都要进行相应的考核,根据技能的要求和标准,考核采取的是一一过关制。在期末这一门课的考试,按照考工考证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考试,同时,也增加职业素质考试,强化实践技能考试,考试标准完全参照生产一线的技术要求制定。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基本上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技术的零距离培养。

五、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笔者从事制冷专业的教学工作有十多年,经历了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到强调以实验、实训为主的教学,再到现在的一体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学生有厌学情绪,专业技能普遍较差;以实验、实训为主的教学,虽然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也没能真正解决学生知识、技能脱节的问题;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学生是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基本上解决了学生厌学和知识、技能脱节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接受一体化教学后到企业实习实训,均能很快适应不同的技术岗位,且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尤其是制冷专业的学生在岗位适应性、技能水平、团体协作能力、职业素养水平都比以往各届学生都好。

总之,中职学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中职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能大大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一体化教学,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群,彭爱红,李利花.电冰箱维修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制冷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宾泽云,覃维献.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C版),2010(30)

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实践教学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1-04

[作者简介]孟凤英,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006);王婉军,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讲师、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80)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相比,其特点、教学内容、构成要素和条件都要复杂得多,所以其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研究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归纳为三种具体的形式,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这三种形式也可分别称为认知性实践教学、理解性实践教学和拓展性实践教学,它们是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认知性实践教学

认知性实践教学即课堂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第一课堂”。它是起点,更是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认知性环节。所谓课堂实践教学,是指以固定课堂为教学平台开展的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课堂实践教学都是被忽视的对象,其实这一实践教学形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上,与课程的紧密结合上,以及教师的跟踪指导上都优于其他实践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立足岗位的职业理想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礼仪教育,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等。

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根据操作难易程度、参与度大小、实效性强弱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权衡,概括起来主要有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片等方式,创造条件将授课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及时抓住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内容抽象、教学方式单一等不足的现象,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效果,需要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第一,整合高校思政课内容,让高校思政课课堂更真实。高校思政课课堂应当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礼仪教育、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与职业生涯紧密结合起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整合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内容,让高校思政课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其中,使课堂“真”起来,才能收到“入耳、入脑、入心”,“真听、真懂、真信、真用”的实效。

第二,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力度。实践证明,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喜欢而且参与度高。实践活动课型使学生具有真实的体验,能学以致用,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改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增加课堂讨论、录像播映、课堂辩论和分析案例等形式,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指向性比较清晰。一方面,可以直接用理论指导问题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活跃思维、培养思辨能力,澄清对一些复杂理论问题的认识。这有利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二、理解性实践教学

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5

【关键词】采掘机械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56-01

为了适应现代高职的发展,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结合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对各课程的要求,对《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平台,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学习过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的统一。依托首创的模拟综采工作面,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开发实验实训项目,确保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课程目标、快速培养煤矿生产采掘一线高技能型紧缺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

通过学习液压传动等先修课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煤矿采掘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并具有一定的设备选型与配套能力,设计理念如下:

(1)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体现“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的目标;以“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煤矿采、掘生产一线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变传统的知识传授为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2)在教学设备与环境方面,通过真实的设备和工作场景强化实践教学,在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场景中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

(3)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融入上,形成项目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对内容进行序化,使课程知识项目化;在实践教学上,以车间模拟综采工作面为载体组织教学,构造出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归纳、组合和序化的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操作项目化;最终形成项目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2.课程设计的思路

(1)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煤矿采掘生产一线通过职业岗位调查,掌握本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2)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共同组成课程小组,针对各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分解,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为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针对岗位职业能力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规律,确定工作任务的内容和相应的能力目标。

(4)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采取积极措施赢得平煤集团公司的支持,在校内创建采掘模拟工作面和设备维护车间,并营造职业氛围,为课程教学创建真实的生产环境。

(5)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与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教材,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标准等配套的教学文件,使教学工作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

(6)在教学组织中教师兼有师傅、工长的职责;学生兼有学徒、职员的义务。通过多种角色的扮演把学习与工作结合,教学与生产联系,学校与企业统一;彰显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规律。

(7)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资格考核培训相结合。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即可参加相应工种的技能鉴定考试,获取中等级别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如:采煤机司机、液压支架操作工、综采维修钳工等),使学生毕业后不用经过特殊的培训就可以顶岗工作。

(8)对学生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终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情感态度、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手指口述、应用写作等五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二、教学改革

1.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围绕操作工作面的采煤、掘进等设备并具备常见故障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筛选、整合,形成7个不同的项目、28项工作任务。以项目、任务取代章、节,按照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工作流程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采掘机械相关理论知识,训练操作与维护职业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采取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手指口述、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如在实训车间教师设置设备故障,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制定设备故障处理方案,并进行现场的故障排除,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设备故障排除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在实践教学上,利用首创的模拟综采工作面装置,可以完成落、装、运、支、处等采煤工序,并将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等成功移植到实训基地,营造了真实的职业场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现了生产性实训。

4.在课程考核上,以教学项目为单位组织实施,采用过程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情感态度、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手指口述、应用写作五大部分,每个项目采取理论与实践操作过程分别考核,全程监控教学质量,学生的总成绩为各项目考核成绩的加权平均值。

三、结语

在讲授《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时,在工学结合的运行模式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现代学习观念的指导下,采用项目教学,每个子项目都是由学生合作或独立完成,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变抽象为具体,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然而,项目化、一体化的教学法用于《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需要相应配套设施,如模拟综采工作面,该工作面需要设备多、投资大等客观条件,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予以支持。随着教学观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项目化、一体化教学将不断地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姬婧.矿山测量课程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2]彭伦天.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改革与实践[J].高教研究,2011(23)

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6

关键词:化工生产工艺组织;项目教学;课程评价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但时常听到用人单位抱怨高职毕业生职业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业务上手慢等。其原因何在?经过数年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职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已大幅度提升,一般占总课时的30%-50%。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我国高职的实践教学时间并不算少。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内容多元化、综合化,全面评价学生的多样性和阶段性,提高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的对接,大大提升毕业生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一、项目化教学课程评价的改革

1.评价客体多样化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目标,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课程教学目标,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必须进行改革,取消单一的“理论知识”评价,开展具有课程特色的综合评价。

《化工生产工艺组织》重点培养学生从事化工生产工艺运行及故障处理、工艺流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化工工艺运行与技术管理的综合工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从事化工生产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课程之一。因而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紧紧围绕职业能力,以项目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构建了课内和课外两大基本模块[1]。教学组织方式是学生以团队形式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针对这种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题组确定了与评价体系相关的评价客体,主要有项目任务、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三方面内容,其中职业素质的评价渗透在项目的每个环节,具体见表1。

2.评价主体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直接服务生产一线,因此评价主体不能只是教学实施者,还应考虑受教育者、企业及社会需求;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是单一的教师给学生打分,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课程团队认为课程评价应该采用“企业、教师、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2]。“多元评价”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评价能力、自信心理,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增强责任、不断攀登。

3.评价指标定量化

《化工生产工艺组织》课程是根据岗位群职业能力的需求设置的,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的内容序列。因此,职业标准就是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为使项目化课程评估落在实处,课程组成员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职业发展规律,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制作成评价表格,使复杂的评价指标可以采用表格进行评价[3],如表2。在教学实施中,“量化评价”与“表格评价”非常受欢迎。它们的优势体现为:(1)能够把教师主观评分转化为客观评分,使评估考核更趋于公平;(2)能够把量化的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训练的具体标准,使学生对学习训练要求更加明确;(3)能够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操作。

二、基于项目的课程评价模式

本课程的评价打破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制度,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评价,根据绩效给出学生的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终结性考核。过程考核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时刻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度,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信心,培养合作、敬业、严谨等良好的品行和素养。应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测验、日常行为观察、成果展示、行为表现、档案评价等。

1.过程性评价

将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采取有效的过程控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告知学生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本课程的过程考核由组内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构成。组内评价由组内成员互相打分,关注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的态度、所付出的努力和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见表3;自我评价由个人以文字形式总结自己在项目团队中承担了什么、解决了什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填表打分;教师评价由教师给项目代表学生打分,关注以组为单位完成的项目任务的成果质量以及成果的展示,见上表2。

过程性评价重视学习、收获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而每次项目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最终成绩的取得,学生需上好每节课、掌握每个任务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去完成任务,自觉掌握每个项目承载的知识和技能,也提高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动手能力。

2.终结性评价

本课程的终结性评价由知识考核和综合性考核构成。知识考核采取传统的笔试,综合性考核采取小组答辩的形式。由于本课程应用性强,故课程组摒弃了知识考核中传统的判断、填空等客观题,而是全部选择开放的应用型题目,考核形式也是开卷。鼓励学生敞开思路,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完成考核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唯一答案。综合性考核的内容就是本课程的课外项目,在课程完成3个项目左右时抽签选取。课程结束时根据学生提交的方案和现场汇报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随机提问,考察学生对某个化工产品生产全过程所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课程学习中所养成的职业素质。

3.课程总评

课程总评成绩由过程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构成,见表4。

三、结语

高职课程教学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采用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本门课程,获得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笔者认为好的课程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与完善。在基于项目的考核评价模式的使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评价方式能如实反映学习水平和能力,通过参与过程考核,学生学习活动更为主动,改变了他们片面追求分数和笔试成绩的传统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兴趣。这种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终结性考核”的考核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化工生产工艺组织》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在构建评价指标时不仅要关心评价对象的现实情况,更要重视评价对象未来的可发展性,努力构建一种促使每个学生、每位教师、每门课程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瑾,叶爱英.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