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

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范文1

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支瑰宝,是由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美的形式。传统吉祥图案起源于商周,开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艺术形式,都深深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特征。在现代陶艺设计中,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吉祥图案融入其中,是传统文化情感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重要表现,这将对我国现代陶艺设计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陶艺融入传统吉祥图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我们常说观念应该要跟上时代,事实上一切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都是要以运用传统文化为前提。当前,一些陶艺艺术家对现代陶艺设计的发展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将现代陶艺的创造误认为是“观念思想”的爆发,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宣泄情绪,是对传统文化颠覆。陶艺家们抱有一种消极、偏见的思想去进行创作,出现了一批只能称之为“实验品”的陶艺作品。作品本身缺乏对文化内涵的解读,缺乏对传统语言元素的剖析,明显存在着工艺设计上的缺陷和不完美。然而,类似这种不完美的“实验品”却登上了大雅之堂,很多观众误以为都是现代陶艺。实际上,传统文化的精髓才是陶艺创作的动力,失去原有的精髓和动力的艺术作品将是苍白无力的。基于这一现状,现代陶艺设计融入传统吉祥图案将显得十分必要。其赋予了现代陶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为现代陶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搭建起一座桥梁,也为现代陶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吉祥图案赋予了现代陶艺新的内涵

传统吉祥图案的内涵价值体现在其寓意和象征意义上。中国语言的多意性又丰富了传统吉祥图案的表现力,因而形成了“画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现象。吉祥图案源于传统文化,并且世世代代由人们相传,记录了每一个时代的民族风貌和特色。因此,应深入分析研究传统吉祥图案,将其融入到现代陶艺设计中,创作出具有新时代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的陶艺作品。在对现代陶艺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传统吉祥图案的运用不纯粹局限于平面作品上,也可以将传统吉祥图案元素融入到立体陶艺作品上,这将让观者能够更为直观地看到现代陶艺设计与传统吉祥图案融合的体现。

传统吉祥图案提高了现代陶艺内在审美价值

现代陶艺设计中融入传统吉祥图案元素有助于提高现代陶艺内在的审美价值。传统的吉祥图案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生活所创作出来的特殊艺术形式。其与现代陶艺的结合对现代陶艺创作,提高内在的审美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提高陶艺作品的意境美

传统吉祥图案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其能通过象征意义寄予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和祝福,具有内在的意境美。这种内在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图案的外在形式上和内在精神上。这对于现代陶艺通过自身的意境美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陶艺作品的装饰上,我们可以充分运用雕刻、彩绘等表现出传统吉祥图案的外在特征,在作品的艺术形态上可以寄托吉祥图案的寓意。这样一来,陶艺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意境表现上,都达到了完美的体现。

2.提高陶艺作品的形式美

现代陶艺作品的美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美,其美是一种艺术化、情趣化的回归。陶艺作品所体现的装饰艺术美正是传统吉祥图案所具有的表现之一。在一些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现象以及艺术审美理念的现代陶艺作品中,融入传统吉祥图案元素的陶艺作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吉祥图案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这种特殊的象征形式可以充分运用到陶艺作品创作上。此外,传统吉祥图案本身就集形式美于一身,追求变化统一、和谐,节奏韵律对比、协调,这正好与现代陶艺设计追求的形式美完全一致。因此,传统吉祥图案对提高现代陶艺作品的形式美是不言而喻的。

3.赋予陶艺作品文化美

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陶艺的发展也随着不断发展,由起初的思维单向型演变成现在的思维多向型。传统吉祥图案元素融入现代陶艺设计中,大大提高了陶艺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赋予了现代陶艺作品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结语

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范文2

1.1传统文化的涵义

传统文化是指:在昨天社会实践中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同样,对于明天而言人类今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也是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时刻都在被创造产生着,它是文化的传承,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辅以其他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体系,它以传承中国文化为核心,以客观存在的文化渊源和文化遗产为具体内容[2].例如:北京故宫、长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壁画等都属于传统文化.

1.2传统文化元素

文化的精髓,它既存在于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更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各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它不仅是客观的具体物质,而且也是主观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包罗万象,形成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种类甚广的传统文化形象.例如:旗袍、麒麟、黄河、龙、国画、书法、中国结、剪纸、风筝、皮影、秦砖汉瓦、甲骨文、祥云图案、石狮子、如意纹、篆刻印章、文房四宝、中国漆器、京戏脸谱、凤眼、敦煌壁画、彩陶、唐装、八卦、如意、瓷器、紫砂壶等各种各样风格的元素.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珍贵的宝贵财富.

2艺术设计中出现的矛盾

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设计.人类在劳作过程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取得了认识世界,创造世界方法.从宏观的角度看,任何造物的活动,其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都可理解为设计,设计便是对造物活动进行的方案规划.受不同时代思潮和区域特点的影响,在创作构思和表现上,逐渐发展成为不同的艺术设计风格.一种典型设计创作风格的形式,通常和当地的人文、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同时这个因素与创作中的构思共同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也就是说,风格与形式并不是一回事.艺术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及混合型风格等.艺术设计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它的价值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独具的艺术灵感和技术巧妙,也体现出了设计作品的文化魅力.首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大量的题材都是偏向现代化设计,出于设计者的主观意愿,在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现代化的元素,而这些现代的元素没有很好的承载着文化,传承文化.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传统造型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使艺术设计更加的体现出传统文化是值得所有人广泛和深入探究的.其次,设计主导人还是人主导设计其实都是相互融合的不是分割的.例如:在法国印象派兴起的时候,不管是上层人士还是街头擦鞋女子都会谈论莫奈的油画,并且都是能够高谈阔论的那种.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种的情况发生.像宋朝宋徽宗崇尚道教,也是感染了很多人,最不可思议的是连街头做买卖的小商贩农村人都能说道说道.这些情况的发生也侧面地反应了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常常引导人们,同时也引导着自己,这是同方向的.

如果反过来,人在进行设计引导设计的时候也会引导着自己,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出发,这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当设计者和观赏者有一定的共同认识时,艺术设计就与人们走到了一起,并且带动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发展了,这时候无疑最好是用传统文化中元素来为他们的共同认识.毕竟相对于别的来说,我们的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更多的就是传统文化了.例如,我们中国人有一些生活习惯和外国人不一样,我们吃饭时候用筷子,而外国人用刀叉,反过来用我们谁也会觉得不舒服的,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用起来方面和顺手.因此,这就是人们的一种共同意识和习惯.设计师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住了传统文化这个共同认识的话,关于艺术设计中的任何问题都会很好的解决了.最后,对于设计者和欣赏者来说,他们之间总是存在着一条能够拴住他们的纽带.这根纽带就是他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也向城市集中,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的群体和工业商品经济对市场的严重打击.因此,以前的传统工艺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以至于人们先前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着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变化导致人们的认知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对于设计师来说还是对于审美者来说从根本上都动摇了先前的传统的文化理念,更多地是被现念所代替.因此,在艺术设计作品中更多的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完全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元素,完全没有承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的应用

传统文化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而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于传统的实际运用其实就是对这种意识形态的物质化.最后,通过我们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手法将其以可视化的艺术形态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件艺术作品.我们使用的是传统的文化元素在艺术和设计的视觉形式,在这种形式更好地传达文化的意义.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艺术设计,关键在于选用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思想、情感或者是兴趣;当然,我们还可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现代艺术视觉形态,但是又不失传统文化元素所具有的形式和韵味,通过这件艺术作品不仅能唤醒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记忆,而且还能体现出该民族现代的气质、理念和积极的精神.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3.1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

我们在设计一件艺术品时,常常要寻找思想的源泉,即灵感.作为中华儿女寻求构思的源泉就要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中摄取,然后再推陈出新.吴良镛先生当年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的建筑群时就是运用了传统文化的建筑思想来成功完成的.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中采用的古代的“文化书院”的形式,结构精巧、构思新颖、布局严密,具有浓厚古代文化气息,很好的再现了传统文化.而其中运用的以隐喻的手法展现的浓缩传统元素,使多种古代建筑元素按照现代的美学观的标准重新展现,完美地以另一种方式演绎了传统.认知心理学给了我们一个分析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的另一个角度.设计师在进行一件艺术作品设计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赏者在欣赏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过程时,其实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只要了解了这个认知过程的发生,那么,不管是对于设计师创作来说,还是站在观赏者欣赏的过程来说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说,记忆当中存在最多的就是文化背景和经验的积累了,这就促使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更多的是运用的传统文化的元素.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的文化气息,更多激活了我们记忆中的那些传统文化,赋予了我们创造性的思维.而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结合及重新组合,不仅使作品有着现代化的气质特色,更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很符合观赏者的审美心理.

3.2复制和仿制

艺术设计就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的作品,让观赏者在这件作品中感受到设计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情感、主题思想等,如果在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视觉形态来加以融合,在作品的色彩、纹样和造型上都遵循着原有结构上应该包括的韵律、秩序和节奏,并且适当的采用“外观传统、结构现代”,亦是“现代外观、结构传统”等方式,都能很好的将一件艺术设计作品更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方式就是与现代事物相结合之后再对其进行重组和构建,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借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一种方式.但绝非是机械化的照搬照抄,而是运用现代事物作为一种载体,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的理念、情趣和构思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形象赋予新的意义[3].

3.3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

在当前艺术设计中大多数设计师都选择在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选取、转化和抽象化处理之后,再对其进行重构[4].设计师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和捕捉并发现所有美的元素,在这些美的元素中再提取出能够适合自己创作素材的材料,最后把这些提取出来的适合的元素进行一定的转化、抽象,根据设计形式的构成,结合一些现代化构思对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重构.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中常用的方式,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发掘和阐释哪些传统文化的精华,追寻华夏文化的结合点,把这些东西与现代艺术设计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又如:在现代的许多艺术设计中,名人都会融合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在作品中,但又不失现代化的气质和理念,这样的融合可谓是恰到好处,在传播现代气息的同时让人们更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的美学冲击,让人们对传统的文化更好的理解和诠释.二十一世纪是文化趋同、文化危机的全球化新世纪,在人来创造新的文明时,传统文化与艺术、民族文化与艺术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智慧源泉和灵动所在.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今天传统文化,而我们也在为后人创造后天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代代相传,它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象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如果能够更好地重视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的话,那么,艺术设计也必将对人类不可中止的文明发展继续传承下去,延续下去,用有型的作品去诠释无形的文化,这种文化会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

4总结

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范文3

一、符号建构:广告对消费者意义追求的满足与创造

符号消费中,广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告通过符号建构和符号传播,满足特定消费群的意义追求,创造消费时尚,引导和刺激消费。英国学者费瑟斯通(MikeFeatherstone)指出:广告“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等各种意向附着于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品之上。”[2](P21)在费瑟斯通看来,为了满足人们的意义追求,实现销售目的,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用品,也被广告赋予了意义。看看现实中无孔不入的广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种说法。符号消费中包含着广告的创意活动,即所谓符号建构。广告是如何进行符号建构的?美国传播学者苏特•杰哈里早就指出:广告从各种文化素材中提取符号编码的素材,并借取了观念、视觉和语言的表现手法来呈现新的符号意义,围绕消费主题巧妙地将商品编织进了社会生活和文化意义的领域。广告通过对意义的重组,使得商品原有的“自然”使用价值消失了,消费者得到的是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的商品信息。商品经过广告的意义建构,体现的已经不再是实用性,而是某种生活方式、生活格调甚至社会身份的象征。[3]美国传播学者马克•波斯特也肯定了广告的的符号建构作用,他说:“广告构建了一个新的语言及传播现实。在广告中,这些流动能指的语境被重建,而他们的作用正是源自这种重建。”[4](P154)广告所创造的商品符号通过不断的广告传播,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商品上,使消费者在潜意识中对商品符号产生条件反射,并通过对商品符号的解码,诠释符号意义,确定自我形象与产品形象的一致性①,对号入座,于是广告的符号建构成为消费者的“消费指南”。当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建立在对社会洞悉和对消费者洞察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大众文化理论家费斯克揭示了符号价值的生产逻辑,他说“:厂商们试图识别出社会差异,然后在其产品中构造出相同的差异,于是社会差别和产品差别便相互测绘。广告便被用来赋予这些产品差异以意义,使得那些生活在广告所瞄准的社会结构中的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告知’,甚至在该产品中辨别出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5](P11)可以说,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消费趣味和消费时尚的重要因素。

二、传统文化:广告符号建构中的资源挖掘与创新应用

商品符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浸润在文化中的广告创意者从文化世界转移过来的,“文化已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去,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6](P148)从这种意义上讲,符号消费就是文化消费。文化转移,不是简单照搬,而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阐释或再创造。文化的特性之一是传承性,所以传统文化是文化世界的主角,也是广告创意者挖掘应用商品符号的沃土。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从过去延续到现在,从现在还将延续到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丰富多彩:诸子百家及其思想观念;诗、词、曲、赋、小说等传统文学;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琴、棋、书、画四大才艺;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中药、针灸等传统中医;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少林、武当等中华武术;剪纸、刺绣、编织等传统民间工艺;汉服、唐装、旗袍等传统服装;故宫、长城等传统建筑;茶道、美食等饮食厨艺;编钟、二胡等传统乐器;女娲、后羿等传说神话、五花八门的民俗……其中蕴藏着不可计量的象征性的符号资源、审美性的符号资源、价值性的符号资源,是我国创意性广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将传统文化资源以现代艺术手段进行符号化转换,是广告创意的法宝。在广告界对传统文化的资源挖掘与创新应用中,我们关注到以下新景象:其一,广告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应用从自发转为自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就推出系列贺岁广告片,在广告中不断注入中国文化元素,如风车、风筝、灯笼、阿娇阿福、吉祥如意、拜年、团圆等,目的当然是开拓中国市场,争取中国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洋品牌的示范效应引发国产品牌广告竞相运用中国元素。通过实践,中国广告界逐渐认识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可提供丰富的广告创意资源,全球化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说明,只有符合或者融合本国元素的东西,才有市场竞争力,才能走向世界。2006年,中国广告协会开始主办“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大赛的宗旨是“:承载复兴中华文化、推动民族品牌到世界品牌发展的时代使命,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元素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给国内、国际创意人与企业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平台,表彰杰出的创意英雄,打开中国创意走向世界的通道,展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被继承、颠覆、融合、释放。”[7]大赛鼓励广告作品创新运用从中国文化体系中提取的中国元素,既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又体现国际化的语言和手法;既有独特的中国韵味,又有商业价值。以2006年首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为标志,广告界从认识上已把握了创意产业、品牌推广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规律,从此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应用由自发走向了自觉。其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应用已从传统商品发展到现代商品。传统商品有悠久的历史,酒文化、茶文化、食品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酒广告、茶广告、食品广告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进行符号建构可以说顺理成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杜康酒就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广告词而深入人心“;南方黑芝麻糊——怀旧篇”以亲切的吆喝、古朴的吹奏,带给人们温暖的历史记忆。诗词、吆喝成为杜康酒、黑芝麻糊一类传统商品的特有符号,与消费者的文学趣味、历史感觉、怀旧意识等相契合。然而对一些现代商品来说,就没有那么直接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借用,比如近十几年来汽车广告铺天盖地,但中低端汽车广告讲述的故事,多是丈夫、妻子、可爱的儿女,全家人在车里其乐融融;中高端汽车广告讲述的则是车主事业有成,仪表堂堂,且美酒加合同,喜欢独自开车旅行。广告诉求的单一性往往带给人们审美疲劳,难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消费者多层次的、个性化的追求。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符号资源成为我国汽车广告突破困境的手段之一。

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范文4

目前,由于受就业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变得过于功利,推崇应用性教育,一味地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格修养、道德意识等方面存在很大缺失,在学习、思想和人际交往方面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诸多问题的出现无论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学校管理都存在很大隐患,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1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体现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很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学生人生理想和目标不明确 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一部分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家长的要求和坚持,有的是随波逐流,还有一部分是误打误撞。由于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致使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后自然不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他们往往感到空虚、无聊、乏味,对职业生涯规划不清,对未来处于茫然的状态,很多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甚至不知道该学什么,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1.2 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多是娇生惯养出来的,往往把个人利益看得比集体利益要高,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拜金主义横行,社会上难免会有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面,由于高职院校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很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学生道德意识不强 现在的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知道竞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再加上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往往表现出很多不良的行为,这将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埋下隐患。

1.4 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由于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不高,他们在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挫折时心理表现出极其脆弱的一面,没有很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往往表现出极端的做法,如伤害他人、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困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也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很多隐患。

2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

2.1 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代价,而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不清,甚至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未来大多处于茫然状态,不知该何去何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物质和文化的缩影,高职院校应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帮助和鼓励他们树立人生理想、明确人生目标,教育他们要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奋斗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2.2 塑造高职学生健康的人格意识 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由于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人们越来越看重个人的利益和得失,他们往往忽略了自我人格的修养,职业院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针对这个缺失来着重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一个人只有首先让自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成为一个相对完满的个体,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培养和塑造具有传统文化品格的优秀个体,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2.3 增强高职学生道德自律意识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某些“有用”的东西,恰恰丢掉了很多我们本民族最宝贵的优良传统,如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紧张、道德意识淡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造成很多潜在的隐患。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来影响学生,让学生自觉地用传统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传统文化修养和道德自律意识的个体。

2.4 培养高职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的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挑战和竞争,随之而来的就是压力和困难。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当代很多大学生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加上他们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对社会的了解很少,残酷的竞争和生存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还很遥远,“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还不能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打击。”[2]高职院校要做的是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案例来向学生展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和困难是人生必经之路,只有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的精彩和有意义。

3 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采用很多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效途径主要有:

3.1 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学生形成自觉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高职院校应该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意识层面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开展其他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前提。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把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自己所学专业也有更深入的了解。

3.2 举办校园传统文化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职院校应该多多举办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如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展示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比如笔者任教的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举办“学习传统文化与所学专业的关系”等为主题的演讲赛、主题班会或讨论会,让同学们充分参与进来,各抒己见,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3 举办以展示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高职院校要多举办以展示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因为晚会表现形式很多样,通常情况下是大学生关注度很高的一项集体活动,会吸引很多学生的目光。通过举办晚会,既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实践能力又得到了很大锻炼,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更加深刻。

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开辟的文明发展道路,突出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精神文化的视角,综合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多种界定,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涵义构成的综合性概念。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总和;第二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第三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且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综上所述,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产生于过去,其中有一些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发生影响、作用,并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传统文化是产生于过去的文化,对此观点,学界无人置疑;那些过去产生的,但是对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影响的文化还是不是传统文化,对此,学界争论很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实际作用是否是判断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如果把对现在社会生活发生实际作用作为判断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我们就要问,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呢?作为传统的精神文化,它完全可能内化为支配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信念、理想、思维方式甚至于积淀成为我们无法察觉的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至于一种文化能否对现存的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也不取决于这种文化本身,还和现实的很多因素有关。我们要探讨传统文化必须以承认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为前提,而不能以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功能为前提,肯定产生于过去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就是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

传统文化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在成分和结构上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进现代文化之中,成为现代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代文化中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一部分又被整合进入未来的文化结构之中,成为未来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传统文化的概念结构呈现为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其中第三层次的涵义是传统文化内涵中规定其本质的方面,它是对传统文化前两个层次的涵义的综合,体现了传统、现在、未来的联系。

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角度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范围内产生、生长,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所构成的文化整体。

传统文化因其文化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东方文化有东方文化的传统,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传统,希腊文化有希腊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传统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不同,欧洲的传统文化和美洲的传统文化又不同等等。传统文化不但因文化性质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其自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西方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古代传统文化、中世纪传统文化、近代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先秦传统文化、两汉传统文化、隋唐传统文化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延伸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融时空规定于一体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开始于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之时,是一个由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从空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从时空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了的,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所以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向现代的延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如印度的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这些外来的文化虽然不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当中的一部分经过中国化过程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包含着内与外、新与旧、积极与消极的矛盾。从传统文化的结构上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等构成传统文化的内核,而语言、文字、概念、理论等表现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的外在形式则构成传统文化的部分,内核部分相对稳定,部分则相对易变。传统文化因为和现代的时间距离不等,也有新旧之别,旧传统和新传统不但和现代的距离有远近的差别,而且对现代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新传统在一定的程度上扬弃了旧传统,在内容上比旧传统要丰富,因而对现代的影响也较大,旧传统远离现代社会,其对现代社会具有更强的诱惑力。从传统文化的作用上看,有积极和消极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不同派别的内容庞杂的文化总体。我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从学科的角度,传统文化可分为传统的哲学、传统文学艺术、传统宗教、传统科学技术等;从学派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等;从文化的社会地位的角度可以把它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或显文化和隐文化;从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从文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的意趣上来看,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山林文化和庙堂文化;从主体的角度上,可把传统文化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成分复杂,学派众多,覆盖的范围广泛,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新、旧传统的对立,因此,在理论上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比较困难。从整体的文化品质和作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双重特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天人合一”,又主张“人定胜天”。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对自然的了解与尊重,注意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平衡。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庄子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中国传统文化又强调人对自然的驾御和改造。儒家学者荀子主张对“自然” 应去利用它,应去征服它,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和”、“爱”,又强调“差别”、“等级”。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贵和,贵和的思想所提倡的是,万物讲平和,讲和解,讲团结和睦,讲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强调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施之以“爱”。《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为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左传》也说,“和如羹焉”。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夫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以此为前提,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仁者爱人”,用“爱”来实现人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若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为彼犹为己也。”(《兼爱下》)通过“和”“爱”实现人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天下太平。中国传统文化在强调“和”“爱”的同时,又十分注重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关系都是围绕着等级和差别而展开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差别意识是传统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和意识。

在治理国家上,传统文化既主张“德治”,又强调“法治”。传统文化中,“德”成为天地本体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儒家学说的使命就是整顿伦理纲常,制定伦理规范,赋予“礼崩乐坏”的社会以一定的道德秩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用德来治国,统治者就会像北斗为众星所拱卫着那样,为民所自愿归顺。他又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认为,用“德”和“礼”来治国,要比用“政”和“刑”来治国更高明,更有效。与儒家不同,法家则强调“法”,极力主张用法来治理国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就主张“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他得出结论,要“重刑而少赏”“以刑去刑”“以刑致刑”。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虽然被历代统治者所实际使用,但在思想界和封建意识形态上的影响远不及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的影响大。

传统文化既追求“守常”,又承认“变易”。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追求形而上的文化品格,喜欢在变化中,扑捉不变的东西,在短暂易逝中留住永恒,既承认不断的变易,又追求恒常。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周易》,就是一本关于变化、变易、生成过程的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提出了“变化日新”的重要命题。关于“变易”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产生的时间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还要早,其发展水平也达到了人类朴素辩证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变易思想成为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恪守先王之道,因袭古制旧礼,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事实上承认变化,但在心理上却反对剧烈的变化,普通百姓也追求安逸、闲适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文化既强调“内省”,又注重“外求”。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表现出反向主体自身,向自我内心世界寻求知识,提升境界的内倾性的文化趋向。儒家提倡“君子求诸己”、“三省吾身”;道家也主张“心斋”、“坐忘”,中国佛教也强调“识自本心”,体现在认识论中,传统文化把“内省”作为一种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表现在道德方面,“内省”是一种道德休养的方法。传统文化也并非一味地向内追求,它也要发之于内,表现于外,注重外求,体现出注重实践理性的精神。孔子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传统文化所谓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经世致用”的主张却培养了国人敢做敢为的实践品格。

参考文献:

[1]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 丛,2003,(5).

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党员干部;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330-0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意义已逐渐在各个行业引起重视。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改善人伦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吸收和内化,有利于党员干部克服为人民服务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避免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而带来的精神和修养的贫乏,以及由此造成的职业倦怠、工作失职。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改善人伦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仅形成了哲学、政治等深邃的思想,还创造了璀璨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精品,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们逐渐汇聚成人们自身的素养,凝结了民族的审美意识等,最终积淀为我们的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为我们的民族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使我们的民族不因精神力量的缺失或动摇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心理根源,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涵的天人合一、理解自然、理解人生的态度,有利于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在今天,其不朽价值已经越来越被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发现。传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例如“仁道”思想、“自省”之美、“大同”思想等,对改善人伦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粹观念,它们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儒家主张“仁道”,提倡“和为贵”,宣扬“自强不息”,肯定和谐的价值,对于改善人伦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道家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含有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意义,同样有助于改善人伦关系。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发现和重视,但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目前仍较为匮乏,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当前实际情况下,整个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甚至不如对英语水平培训、经济知识拓展等方面的重视,因此,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党员干部要培养、成长,必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联系起来,这样才不会空泛。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廉洁、奉献,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标准来衡量,从而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

当前中国加大了与世界交流的步伐,中外文化亲密碰撞,大量外来文化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提倡艰苦朴素为荣,党员干部的道德心理还基本上能保持稳定;然而在外来文化的侵袭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艰苦朴素变得不再是光荣,爱慕虚荣和铺张浪费甚至道德沦丧成为社会不正之风。复杂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要想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对事业负责,就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否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会致使党员干部道德心理难以平衡,进而缺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会影响到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更好。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水平

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在基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基层,因此要想整体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加强基层的工作尤为重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不断加强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水平,责任意识是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就很好地诠释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例如,儒家“仁道”精神强调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即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个人命运是与群体命运、社会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人是“社会人”,人要爱自己就必须爱他人、爱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提倡一个人既要铸造自己的理想人格,也要培养他人的道德情操,优化社会的风俗习气。孔子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孜孜不倦,孟子终身宣扬“仁政”,他们无不将个人伦理生活中的“仁道”原则推行于社会。儒家的这种担当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责任意识的代表,它对培养当代人的社会责任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增强党员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党员干部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杆衡量党员干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工具武装党员干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的最终改造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不仅要自律、自省,同时还要谨慎交友,从善交友,冷静交友,管好身边的人,教育好身边的亲属、工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各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党员干部做到自省自律,加强自我约束,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加强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它能使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对待一些细节小事上,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提高自控能力,从而做好时代需要的人民公仆。

参考文献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主题征文[J].月读,2014,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