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事管理的职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事管理的职能范文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护理学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在人们的心中得到增强,医院的服务对象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病人,而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整体的人,因此,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长所面临的工作日趋复杂化,其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大。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士长能否正确认知自我有直接关系。
1 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
护士长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如果护士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一意孤行,将会引起护士的反感和不服,影响护士的情绪,从而影响护理质量。因此,护士长一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实际行动示人,做护士的楷模。二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在成绩面前,不沾沾自喜,能认识到成绩是全科室护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带领大家继续发扬光大;反之,工作之中如有不足,应找出差距及问题所在,虚心向其他科室学习,把工作迎头赶上。三要让护士参与管理,根据每个护士的特点,积极授权,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四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奋发努力,勇于攀登,只有达到这种心态境界,才能把护理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2 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临床工作中,总会碰到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护士长如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任由其发展,当着护士的面得意忘形或勃然大怒,势必对护士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护理质量。因此,护士长在工作中应做到遇到挫折不气馁,遇到愉快之事不忘乎所以,遇到气愤之事不大呼小叫,遇到紧急之事能沉着冷静。不断地学习和揣摩,不断地提高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护士长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繁琐,在处理问题时难免遇到困难,出现许多负面情绪;另外,护士长因大多为女性而又有高忧虑的倾向。因此要高度控制自己的情绪,勿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克制不健康情感,保持乐观态度,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适应新形式下护理工作的变革,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3 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一个人总要给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定下一个目标。作为护士长,首先要给自己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定下一个目标,确定护理质量要达到一些什么样的指标,如: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消毒隔离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纠纷发生率、病人满意率等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而不断吸取医学知识和管理知识。如果一个护士长没有一定的目标,只是和其他护士一样,按时上下班,应付一些日常工作,护理质量一定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求护士长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朝着一定的奋斗目标努力,了解医学发展新动态,用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护士长在加强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要鼓励年轻护士学习,提高学历水平,增强竞争意识,参与院内外的各种护理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科室整体水平提高。
4 培养理解和支持他人的能力
护士长如不考虑护士心理承受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味地采取专制和官僚式的管理方法来提高护理质量,护士的潜意识就不能发挥出来,甚至产生情绪波动和抵抗,更谈不上为病人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护士长要以人为本,善于抓思想工作,抓住护士心理,当其工作有成绩时,表扬鼓励,使其更上一层楼,当其工作中有缺点的时候,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诱导教育,这样,即使批评对方也能接受,从而使其产生安全感,心情舒畅,达到预期效果。在管理思想上,要相信大多数人是自觉的、负责的、有上进心的、有自尊的。如对劳动纪律的问题,偶尔犯一次小错误,提醒改正即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科室气氛,这样,即使有不自觉的人也会被同化。自觉为她们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她们的冷暖,使她们感到你的真心诚意,觉得你通情达理,从而真正从内心佩服你,才能做到互相理解和支持,有利工作安排,充分体现护士长管理工作中的领导艺术。
5 提高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要想做好工作,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团结大家共同完成。根据心理学的“关系场效应”理论,如果彼此关系融洽,会产生群体增力作用,达到1+1+1>3的效果,说明这个群体有凝聚力;反之,则产生群体减力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应以人为本,进行情感投入和思想交流。对年长者要尊重和照顾,对年轻者要多指导,并给予关心和鼓励。护士生病时,主动安慰,安排休息。在工作之中需做某项决定或遇到困难时,主动和大家商量,听取大家意见。多站在护士角度,为她们着想。另外,可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与她们交流感情。
人事管理的职能范文2
关键词:信息感知模式;人力资源效能管理;研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对其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企业核心,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体现人力资源的功能性,就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入新的方法及思想,而信息感知模式在人力资源效能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其创新的体现。
1 信息感知和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概念分析
1.1 信息感知模式概念
信息感知是指人将所接触到的某种信息在大脑中自动化的形成一种主观认知,这一形成过程就称之为信息感知,人在信息感知模式中扮演的是信息感知者的角色,其主要通过人的视觉及听觉两种感官细胞对所接触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勾勒与描绘,使之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从而对信息形成一个全面的感知认识。此后,感知者会将整体的感知认知在大脑中进行重组再分解,被分解的信息编码模块会被感知者分配到大脑中的各个信息存储处理区,对于每个存储处理区域所形成的新的感知信息会与原有的历史信息编码数据进行有效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将无效信息进行处理,那么剩下的有效信息则会被重新编制组合,形成新的信息编码块,以此来影响信息感知者的主观意识与行为。
1.2 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概念
所谓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指的是在有效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能的前提下,确保其能够不断的增值。其不仅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水平进行了体现,而且还体现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1.3 信息感知模式下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模式概念
在人力资源效能管理中运用信息感知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将人力资源效能管理中一些重要思想及信息通过信息感知的方式传达给人力资源效能管理中的工作者及管理者,让其清楚的认识到人力资源效能管理的重点与核心,并付诸于行动中。除此之外,人力资源效能管理中运行信息感知这一模式其目的是通过改变管理者的主观意识,让管理者及其内部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效能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将人力资源效能管理的理念及工作贯彻落实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其管理部门内部形成统一的局面,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职责,运用信息感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发挥了人力资源效能管理的功能性,对企业整体的运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信息感知模式下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模式分析
2.1 信息感知层
所谓的信息感知层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将其本身通过大脑感知的有效信息传达给管理内部工作人员,此类信息具有一定的共性,相通或者是紧密相连。通过该种传达信息的方式将管理思想注入到员工心中,使管理内部上下形成统一理念,有利于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2.2 信息处理层
信息处理层是指信息感知者在大脑中通过对信息编码进行信息分解、重新编码、信息对比及重组信息等四个环节。
2.3 信息输出层
信息输出层则指的是在大脑中已经处理过的信息,也就是重组信息,随后将这些重组信息通过感知效果层将其传达给信息感知者,从而对感知者形成一定的作用力,也就是建模的最后一个环节感知反馈,感知反馈的信息将直接影响感知者的行为及意识。
2.4 感知效果层
要衡量信息感知模式下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的信息感知效果,需要考虑信息感知量指数、信息感知度指数及信息感知时间等三个重要因素,信息感知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每个信息感知独立个体通过不同渠道总结在一起的信息总和。
2.5 信息感知模式在人力资源效能管理中应用
2.5.1 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强大的功能性
首先要统一内部所有管理人员的思想,将管理理念灌输于每位员工的脑海中,使其对该管理思想形成一定的主观意识,并通过各项管理行为表现出来。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是一个整体,需要内部员工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人力资源效能管理强大的影响力及功能性,使每位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从而促使其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人力资源总管理者运用信息感知模式将管理中的理念及认知植入到大脑中进行分解重组从而提炼出人力资源效能管理的重点与精髓,形成一种形而上的效能管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极大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5.2 信息感知量对信息感知者的意义
最终所得到的有效信息就是从信息感知量中提炼出来的,信息感知的接受渠道越多,那么相应的人脑接受到的信息量也就越大,随之信息感知量指数也会越大,它们直接是成正比的。感知度指数是将一定的信息量灌输到信息感知者的大脑中,然而对其进行测试,从而得出特定时间内信息感知者对灌输信息量的记忆多少,计算出两者的比重,就是感知度指数。要判断信息感知效果中的总感知度指数就要对个体感知度系数进行计算,得出感知度指数的平均值。信息感知者最终得到重组信息是需要按照感知程序,并花费一定时间来进行的,信息感知时间的长短与个体信息的不同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信息内容所需要花费的信息感知时间也有所差异,但是无论对信息感知者灌输多少信息,都需要按照其信息感知步骤一步步进行,只有经过完整的感知信息过程,才能够得到精确的感知信息反馈,最后将其作用于人力资源效能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落实于工作行为中。
2.5.3 信息感知量与信息感知度数的关系
笔者总结了相关实验与计算得知,当信息感知量指数及信息感知度指数保持不变时,信息感知时间与信息感知效果指数是成正比的,信息感知时间越长,与之相对应的信息感知效果指数也就越大,那么意味着其在人力资源效能管理中的作用力越大,反之作用力则小;当信息感知时间较为稳定时,信息感知量指数、信息感知度指数及信息感知效果指数三者之间也是成正比关系,信息感知量指数与信息感知度指数越大,那么信息感知效果就越明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信息感知者的实际感知水平直接决定了信息感知度指数,对信息感知度指数具有加大影响。要提高信息感知模式下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水平与效果,就要充分发挥信息感知的效果,而信息感知效果大小取决于信息感知者收录信息感知量的多少及实际信息感知量指数。将其映射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亦是如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若管理者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性,就有将管理思想覆盖整个管理部门,把人力资源核心管理理念传达给每一位管理者思想中,员工接收到的管理思想越多,那么其在管理工作中就能够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管理水平,对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发挥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最大潜能,那么在管理中运用信息感知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运用信息感知模式通过对信息感知者脑海中所收录及存储的信息进行信息感知、分解信息编码、信息对比、重新编码及信息重组等四个过程,从而总结出有效的信息感知,随后将其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及每位管理者的思想中,更新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充分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自身的功能性。
参考文献
[1]叶昊,贺毅.基于信息感知模式下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模式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9(23):203-203.
人事管理的职能范文3
首先,互联网是高度创新的生产力,其生命在于创新,只有互联网本身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才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互联网”创业创新是“互联网”行动的源头。
其次,正如《意见》所指出的,“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因此,“互联网”制造等产业是行动的主体。尤为值得重视的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不应当、也不可能是简单地将原有产业的工具换成“互联网”,而应该是二者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意见》提出的融合发展,形成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
而要实现这种深度融合,智能化是必由之路,“互联网”人工智能提供了支撑这种深度融合的核心技术路线,“互联网”各产业的深度融合都需要“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支撑。
那么,“互联网”人工智能如何为“互联网”各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支撑呢?以下,本文仅以《意见》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中提出的自然语言理解这一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技术为例,首先阐述该技术如何进行“互联网”,之后阐述其如何为互联网与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简单地说,自然语言理解(或者更一般地称为自然语言处理)是研究使机器能理解人类语言(像中文、英文等人类语言称为自然语言)的技术。这种技术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如果有一台机器既能理解中文又能理解英文,那么,这台机器就可以为人类充当翻译;如果电视能理解中文,那么,用户就可以不用按钮,而是通过说话来遥控电视。
自从上世纪40年代计算机发明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对这一技术的强劲需求,这一技术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在有力地促进互联网核心能力的增强。比如,目前互联网提供的一个基础性能力是信息检索。
人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在20年前,互联网刚开始发展的初期,给搜索引擎输入“和服”,返回的结果中很可能包含不少生产、销售“鞋子和服装”的公司的信息。现在这种错误已经比较少了,而促进其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核心就是采用了不断改进的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互联网”自然语言理解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共识,并在不断深化。
笔者认为,“互联网”自然语言理解有两个互相补充的发展方向,一是发展大规模语言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二是发展自然的人-机器交互方式。
基于“互联网”自然语言理解发展大规模语言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是指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对广泛存在的语言信息进行获取、分析、推理和整合,并提供决策辅助。其需求存在于“互联网”制造、农业、能源、金融、服务、物流、电子商务、交通、生态等各个行业中。
例如,在智能制造中,《意见》中着重提到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实际上,在产品全生命周期里确实存在大量的数据,其中关于产品的需求、设计、工艺、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数据(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以及互联网上)很大一部分是以自然语言方式存在的,要基于这些语言数据形成全过程的决策服务,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自动分析和理解这些语言数据。
利用机器自动进行这些信息的分析,与人工分析相比,具有信息全面、快速响应的特点,可以作为人工决策的有力支撑。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被称为企业竞争力情报,已经得到各类企业的重视。不单对于制造业,农业、能源、金融、医疗等行业也有着类似的需求。因此,基于“互联网”自然语言理解发展大规模语言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是“互联网”行动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
基于“互联网”自然语言理解发展自然的人-机器交互方式是指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重塑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使自然语言成为人-机器之间进行交互的自然接口。目前,技术人员在赋予产品某项功能时,需要采用专门为机器设计的语言编写程序来“告知”机器,普通大众在使用产品某项功能时,需要按要求进行按键选择,“告知”机器执行某个指令。
不论是开发还是使用机器,人们在和机器交流时都要使用另外一套专门的交流语言或方式,不同的机器可能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方式,为了开发或使用这些机器,人们需要去学习这些不同的语言,这对于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尤其是随着机器日益走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每个机器都有一套不同的交互语言,那将严重影响人们对机器的开发和使用,因此,最好是使用一种统一的交互方式。统一所有交互语言的一个很自然的方式是使用人类的自然语言。
由于自然语言是人类天生就能逐步习得的语言,因此,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种最自然、最方便的交流方式,对于人类而言更不容易出错,更能体现每个人的个性。而要达成此目标,就需要采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使机器具有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实现基于自然语言的人机交互。
人事管理的职能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能力培养 学科优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处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以培养具有特色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发展高职教育的核心是突出专业特色,加强能力培养。通过数年的教学工作,我深知高职院校发展的根基在特色专业,重点在就业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在有责任心的领导和教师,落脚点在良好的课堂效果,根本在全体师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下面我结合本职工作谈谈对高职院校加强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思考。
一、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学科优化
拥有特色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命线。如何突出特色专业、如何扩充特色范围,从管理和教学各个环节更好地加强学科优化,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特色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头等大事。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河南推拿职业学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以高职、中职、短训教育为主,医疗、保健产业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主要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推拿专业已经成为我校有优势的、有特色的专业,我们采取巩固加强的政策,进一步做特、做大、做强,并以此为根基,发展扩充了康复治疗技术、护理、社区康复等专业。简言之,在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上有了不少探索和发现,并成功打造出了“洛阳推拿”这个金字招牌,被列为河南四大职教品牌之一。
二、突出就业导向,加强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以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的多方面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当突出以就业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校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1.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根据本专业的需求和特色,并结合生源情况、高职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等因素合理制定。
(1)课程设置要明确专业的定向性,强调技能的实用性,改变以学科为本的理论模式,突出技术基础课、专业特色课、职业道德课的设置。
(2)对内容重复、交叉的课程进行精简、合并、重组,实施综合化课程改革。譬如,针灸推拿专业需要有牢固的《经络腧穴学》基础,所以本专业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就删除了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而把这部分内容在第二学期另设置为一门课程单独学习,体现出提炼、提高和综合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3)要因人因时因地,用发展的、创新的眼光认识高职教育,突出课程改革,以更好地彰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技能教学特色。课程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要不断调整优化的,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4)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譬如增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1]
2.教学内容
(1)以“有用、够用、会用”为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具有把熟练的手法技能与所学中医、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从而运用到保健或治疗实践中去的能力。
(2)重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职业教育的教材陈旧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在医学不断发展和革新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先进性、创新性。这是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首要要求。所以高职院校提倡“双师型”教师,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师资建设等都是为了突出教学能力,保障教育教学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3)高职院校教学内容还应该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彰显高等教育的特性,使其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相区别。
(4)注意不能过于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两者应有机结合,否则会使实践技能无理可依而显得空洞。
3.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传授知识时,应避免采用“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等传统应试的方法,加强思路的传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加强自学指导。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而不是理论研究专家,而且学生的生源较之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使这些从事职业技术工作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有能力不断创新。譬如课后作业的布置不必长篇大论,要能促进学生启发思路、扩大知识面,可以是一个课后思考或是阶段性知识总结等,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能便于学生充分进行创造性思考。另外,无论是作业的批改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不必过于教条和机械,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4.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性教育而是一种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实用性教育。要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色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1)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常规理论性教学与直观操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一些模型、挂图或先进的实验设备等把生硬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以便于学生“爱学、会学、学会”。
(2)改进考试手段。采用理论卷面成绩与实践操作的直观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查办法。考试只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这种检验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所以为了突出高职院校的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直观测试是可行和必需的。考试的方法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阶段性分次测验或期末综合测验。最后把理论成绩和直观成绩采取一定的折算比例计入总评,避免学生成为“语言的伟人行动的矮子”。
(3)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种媒体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如播放教学视频、制作PPT课件、运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演示等手段,不仅能体现教育教学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而且能从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学生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能避免学习的枯燥乏味,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见习、实习
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学生坦言:“走出校门后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有什么用,怎么用好,但又体会到不太够用。”可见,阶段性的见习和实习就好像学生的指路灯和风向标,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说教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
(1)学校要建设优良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学生见习、实习的基本场所。实训基地是否正规,是否符合本专业特色,能否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磨炼意志的平台,能否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信心,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专业能力培养效果的优劣。所以高职院校要像重视教学质量一样,狠抓实训基地的甄选和建设。
(2)学生要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有的学生认为实习既不学新知识又没有工资,便容易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学校要在实习前做好引导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白实习是检验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好机会,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必经的过渡期和适应期。学生真正重视起来认真对待了就会避免最后走出校门后茫然和无知。
(3)学校要加强实习期间的管理。有的学生认为,实习了终于可以脱离学校的制度和老师的管制,从而自由散漫起来,这样就会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络和考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思想波动,制定严格合理的实习制度和惩罚制度,把管理、监督、引导做到实处。
三、突出职业道德,加强素质教育
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外还有“育人”。教师要树立并提高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职业道德,体现教育关怀。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所以不仅要教授学生做事的能力,还不能忽视学生的素养。要加强对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职业道德。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或平时的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集体主义等良好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
此外,还应突出教育关怀,加强观念革新。在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为社会发展和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积极性,秉承“以人为本、承古创新、突出技能、注重质量”的办学理念,为把高职院校建设成底蕴丰厚、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等职业学院的目标奋力迈进。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的职能范文5
【关键词】实际控制人;所有权;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创新能力;中小上市公司
1.国内外文献综述
在La porta,Lopez-de-Silanes和Shleifer(1999)的研究中,也对实际控制人采取的控制权强化方式(control-enhancing mechanisms)进行了分析。如果实际控制人通过至少一家中间公司来控制上市公司,那么所采用的控制权强化方式为金字塔结构(pyramids);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实际控制人且同时持有实际控制人所在公司股份,那么所采用的控制权强化方式为交叉持股(cross-holdings)。刘芍佳,孙霈和刘乃全(2003)通过收集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金字塔股权结构数据研究发现在中国84%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家,且平均控制权比例为46%。叶勇,胡培和黄登仕(2005)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收集2003年度中国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数据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拥有的平均控制权为43.67%,其中70.7%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国家,平均控制权比例为48.25%。
综上可见国外学者通过追踪上市公司的控制链发现实际控制人普遍存在。在国内,学者一般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大类,且实际控制人较国外更为普遍,所掌握的控制权比例更集中。
2.研究假设
2.1 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2010-201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公司作为最初的研究样本,按照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控制方式为多重持股及金字塔式的筛选标准,剔除ST及金融类公司及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选定180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所用数据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提供的年报披露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及国泰安CSMAR数据库。
2.2 变量设计
2.2.1 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创新能力,在本文中选取公司专利数量、研发人员数量及研发费用作为衡量指标。其中专利数量为三年均值,研发费用做对数化处理。
2.2.2 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为能反映实际控制人特征的变量,即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所有权比例,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比例及两权分离度。
2.2.3 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Size):经济学与组织理论都强调在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中,企业规模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实证研究也都证实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是显著相关的,本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2)资产负债率(Level):Hosono,Tomiyama和Miyagawa(2004)通过对日本制造业的实证分析,得出资产负债率对研发强度有影响。
2.2.4 研究假设
Shleifer and Vishny(1997)指出控股股东的存在对上市公司来说能够帮助中小股东更好地监督管理者去采用正确的经营决策使其经营好公司。特别是股改后,市值考核将成为考核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业绩的依据,实际控制人的目标将转变为股权价值即市值最大化,因此实际控制人在公司中的所有权份额越大,就越有可能通过有利于创新的决策,从而为公司创造收益。由此提出假设:
H1: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所有权比例与公司创新能力呈正相关
实际控制人在作出创新决策时,势必会考虑创新决策为自己带来的机会成本和潜在利益。实际控制人持有较高的股份,其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将公司的整体利益与其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实际控制人通过提高企业的长期市场价值来增加自己的财富,且当控制权比例增大时,实际控制人可以更加容易地实现对公司财务与经营决策权的操纵,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市场价值,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因此提出假设:
H2: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比例与公司创新能力呈正相关
如果中小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那么他们所拥有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就不会发生分离;而当实际控制人是通过多重持股、金字塔控制等方式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他们所拥有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分离,因而可以通过持有较少的的股份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且两权分离程度越大,实际控制人越有动机利用实际控制权获取私人收益,而通过控制权减少对公司创新的投入。因此提出假设:
H3:两权分离度与公司创新能力呈负相关
3.实证研究
3.1 描述性统计及初步分析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以实际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方式作为数据的划分标准,将样本数据划分为以实际控制人通过多重持股方式及金字塔式持股方式控制上市公司的两组数据并进行分析。表一为实际控制人以多重持股的方式控制上市公司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此种控制方式下,实际控制人拥有公司控制权比例均值为43.85%,拥有控制权比例均值为33.83%,两权分离度均值为9.97%,两权分离程度高。
表二为实际控制人以金字塔式持股的方式控制上市公司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方式为金字塔式的情况下,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比例均值为36.67%,拥有上市公司所有权比例均值为25.27%,两权分离度均值为11.36%,实际控制人通过金字塔式持股方式控制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多重持股方式两权分离程度高。
3.2 实证检验分析
为了验证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权、所有权及两权分离度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分组数据,建立了以下模型:
表三提供了回归结果。模型(1)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两权分离度与创新能力呈负相关,假设H3成立。模型(2)的回归系数为正,实际控制人所有权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假设H1成立。模型(3)(4)(5)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实际控制人控制权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假设H2不成立。其中模型(1)的t统计量为-3.105且Sig.值为0.002
4.结论
本文以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考察了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所有权比例与公司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在国内外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创新能力关系的文章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现金流权越大,实际控制人的利益就越和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励公司实际控制人从公司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加大对公司创新的投入力度,从而提升公司的创新能力及水平。
(2)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比例与公司创新能力呈负相关。公司实际拥有的控制权越大,对拥有控制权的实际控制人而言就越可能通过控制权获得个人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决策。在现金流权一定的情况下,控制权比例越大,实际控制人获得的私人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公司实际控制人就可能减少对公司创新的支持力度。
(3)两权分离度与公司创新能力呈负相关。当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金字塔、多重持股的方式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时,就可以达到通过持有较少的股份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故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就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手中所占公司较大比重的控制权来影响对公司创新的决策。
参考文献:
[1]La Porta,R1,Lopez-de-Silanes,F1,Shleifer,A1,Vishny,R1,2002,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J].Journal of Finance 57.
[2]La Porta,R1,Lopez-de-Silanes,F1,Shleifer,A1,1999,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 54.
[3]柴俊武,万迪防.企业规模与R&D投入强度关系的实证分析仁[J].科学学研究,2003(1):
58-62.
[4]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3(2):21-30.
[5]白重恩,刘俏.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16-23.
[6]陈隆,等.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37-141.
[7]邹平,付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7(9).
[8]刘星,宋小保.控股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与技术创新投资——基于实物期权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4).
[9]何强,陈松.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对R&D投入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2009,18(6).
人事管理的职能范文6
关键词:职业技能 应用型人才 实验室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77-02
现在许多高校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刚到企业工作时最大的感受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因所需用到的专业知识之广泛与综合,所处工作环境之复杂与不确定性,发现在校期间所学各专业的原理、公式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难以套用,这就暴露出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无所适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需要设计、研究型人才,而且还需要应用型人才,这就使得高等学校特别是非研究性的地方高等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食品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充分施展实践环节的第一“战场”就是实验室。通过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实践培养可以加强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等[1-2]。因此,基于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构建是非研究性的地方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也是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中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长远的应用前景。
1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根据我院“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为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够用的基础理论前提下,注重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达到基础够用,同时具备一种专业性的“一基础、四能力”的培养模式。
这种“一基础、四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指在大学初期通过开设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拥有较宽的知识层面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后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即“娴熟的专业操作能力,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实现学生能力的延伸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竞争持有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
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验课教学、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均开设有不同的实验课程,以往学生在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中往往表现为被动、缺乏积极性等状态,致使实践环节所能达到的效力不为突出,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应用型的人才,研究形成以“一基础,四能力”的培养模式下的实验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实验教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巩固和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3-4]。绥化学院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上始终遵循“一基础,四能力”的培养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逐渐减少单一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食品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普通物理学实验等基础理论实验课程,这些实验的开设均是由专业的化学教师或物理教师承担,目的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在拥有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基础专业理论实验的学习,主要包括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及食品微生物实验,这些实验的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将企业里对产品的常检指标融入其中,使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食品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等。学习完基础理论实验课程后,就进入了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如乳制品加工与检验实验、畜产品加工与检验实验、粮油加工与检验实验、果蔬贮藏运销学实验等,这些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展不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同时始终贯穿四个能力的培养。每个实验均能很好的锻炼操作能力,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中,加入了如营销、讨论等多种环节。因为后期的专业实验,主要是以生产产品为主,这和企业生产产品相类似。我们在实验开展中,将3~5个同学分成一组,给他们分发实验原料、实验器具等,由他们组成一个小的企业,进行加工生产、进行组间销售,最后组内讨论,总结实验的成败,这不仅更好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锻炼了企业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体系的研究
开放性实验作为食品专业实验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一基础、四能力”的培养模式为导向,构建多模式、立体化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现在很多企业在学生找工作面试环节均比较看重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因为只有熟练与准确的基本操作,才能使产品的检测结果准确。因此,食品专业的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放在正常实验教学范围内,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实验教师可以全程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课程结束后,还想加强训练的同学可以向实验室主任提出申请,在适合的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
对于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学生可以自行组成小组,自行制订实验方案,自主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只做方案评审及方法指导,不对实验进行具体讲解。这类实验的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交往的能力。对于研究型开放实验,实验项目的选择主要是学生对当地食品企业进行调研,为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发明简便快速的检测技术等,这样学生通过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再加上亲自实践可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同时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向企业推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还锻炼了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
实验室的开放极大的提高了实验室及仪器利用率,培养了学生实验热情,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互相交往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企业的反馈,我院毕业的学生工作后,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基本功深受单位的好评。
4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操作的考核研究
为更好的使学生领会“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的内涵,每学期我院坚持开展实验操作考核,该考核是实验质量保证的有力措施,通常我们将每学期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各类项目先由任课教师做出每个实验的考核细则,具体到如溶液的配制这样细小的环节也会有相应的考核分数,以便考核教师客观、公平、公正的给出相应的成绩。学生随机抽取考题进行考核,单人单组,提前由实验员将所需的材料、药品准备好,由各实验分室负责完成。学生在做中学,考中做,这样进一步督促学生在平时操作实践过程中,要多思、多想、多记。同时这样的考核均有一定的学分,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调动做实验的积极性。对于考核不通过的学生需要再练、再考,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了基础知识,培养了基本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使考核成为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实验室可以更好的为加强学生娴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更好的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应用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生学以致用及提高综合素质搭建有益的平台。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以“一基础,四能力”为导向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实验课程体系、开放性实验项目及实验操作考核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用得上,接手快,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体现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朱定和,钟锐敏等.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276-278.
[2] 陈善国,黄先德.改变高校实践教学困境的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49-151.
[3] 鲍爱莲,刘万辉,王振廷,等.实验室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