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1
作者简介:夏韩辉,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黄伟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州/510440)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意义,辨清了两者关系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对策: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人性化制度是基础;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关键;注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重点;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保障。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化;人性化;融合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学生暴力、状告母校等事件不时发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往主要运用制度化管理的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以及现代高校管理理论的研究,人的重要性凸现出来。要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必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现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从传统的学校管理学生变为学校管理和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1]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僵化
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训斥,平等交流的机会少;空洞的说教多,心理交流、辅导少;管理的色彩浓,服务的色彩淡;学生管理的权限和主体不明;当学生的权利遭到损害时也得不到有效帮助等。这些特点就导致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反感,从而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导致我行我素等不良结果。这些矛盾产生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进行反思,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问题可能多出在学生的管理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具体目标,但这些具体目标都必须围绕一个根本目标,朝向一个价值中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理念,强调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当作管理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当作管理的根本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坚持以管为本,还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这两种不同的理念直接导致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效果。事实证明,实施人性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学生之间的很多矛盾,降低学校管理成本,而且有利于构建民主健康的师生关系。
2.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单一,趋于表面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比较僵化,强制性的管理理念处于主导地位,管理形式过于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会碰到新问题,发现新情况。高校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这既是时代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又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反思以前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充斥的是行为规范、处罚条例和奖惩细则,这类制度置学生于被看管、被监督的环境之下,管理工作趋于形式化、表面化,导致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被深深压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受挫折,从学生思想深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一纸空话,尤其在心理问题的开导、人生目标的确立、专业方向的选择等涉及学生发展的大问题上,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成为具有创新思维、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兴趣与潜能等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发掘和尊重。因此,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必然被提上日程。
3.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强调全面性、层次性和现代性,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拥有更广泛的管理学知识和懂得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目前,由于许多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出现了事业心和责任心欠缺,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同时,较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组成上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有些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由于重点关注科研和自身业务教学,致使他们花在学生管理的时间较少,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另外,大部分兼职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学生管理工作者出去学习、进修和提高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的业务素质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2]
二、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意义 1.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克服了单纯制度化带来的弊端
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强制性管理,只关注理性因素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学生管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和规定化。这种模式可使各级学生管理工作者职责分明,学生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其不足之处在于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机械化,学生本人的潜能、兴趣和个性等得不到有效的发掘和培养。学生管理一定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应采用刚柔并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是未来学生管理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上,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样需要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制度化管理还是人性化管理,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顺利实现管理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激励大多数人、约束少部分人是制定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制定规章制度应得到大多数师生的认可并形成共识,使作为执行者的学生能积极感受到自己的义务与职责并自觉遵守,而不是消极地服从与执行。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中,还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对学生中的具体问题要因人而异,灵活处理,这些都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要求人性化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3.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现在90后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自尊心和个性比较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欠缺尊重别人、关爱别人,更不懂得替别人着想,换位思考,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上述情况表明,传统的“一刀切”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人性化管理正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所采取的“量身定做”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把“教育对象”变成“服务对象”,由过去的强制性管理转变为现在的服务性管理,这是管理理念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管理理念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是教育和管理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管理的对象,是按照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实施的人性化管理。
三、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两者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制度化与人性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互为对立的关系
制度化管理是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组织机构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是强调依法治理,严格依循规章制度,不因个人因素而改变,强调“规范化”的一种管理。纯粹的制度化管理较少考虑个人因素,是一种刚性管理。而人性化管理,从字面意义上说,即是以人为本,在管理中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性化管理在于实现个体的发展与价值,是一种柔性管理。因此,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若强调制度化管理就无法实施人性化管理,若重视人性化管理就兼顾不了制度化管理,两者不可兼得,否则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制度化管理或人性化管理。但是,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管理手段。相比较而言,人性化管理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更着重于人性化。所以,人性化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两者缺一不可。人性化管理强调的是管理的艺术性,而制度化管理强调的是管理的科学性。没有制度,学生管理工作将失去标准和依据,而没有人性化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将失去长远发展的根本。人性化管理必须以制度的完善为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3]
误区之二:人性化管理等同于人情化管理
有些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人性化管理会因人性的弱点在管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管理混乱,以至于毫无章法。在这里需要分清一个概念,这就是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情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而人情化管理则是没有制度作为管理依据,单凭管理者个人好恶,没有科学根据,非常主观的一种管理状态。所以,人性化管理并不是完全抛开制度而只讲人情的,它是一种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人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因此,“人性化”是在管理制度前提下的“人性化”,它强调的是在管理中体现“人情味”,让管理不再“冷冰冰”。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信任人、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培养人,给人更大的发展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优秀人才的良好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1.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人性化制度是基础
人性化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制度之上的,离开了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将没有依托,各项工作将成为一盘散沙。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基础。因此,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来充分表达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态度和要求。[4]问题的关键是制度要合理科学,符合时展要求,既要体现对学生的要求,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同时还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并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空间。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听取他们的合理需求,甚至让他们参与制度的制定,使制度的产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制定出公正合理、严格平等的学生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不是放任管理,更不是人情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是科学规范而具有原则性的,它不是降低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而是更注重提高管理学生的艺术,改变管理的方法和方式,其最终目的是要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
2.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关键
理念主导行动。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采取换位思维的方式,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各项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发展的需要,围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展开,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上来,始终以学生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工作的把手,把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尺度,让个性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得到充分自由发挥。要积极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服务体系,从以强制性教育管理为主的工作格局转变到强化服务、引导和沟通的新格局上来,由传统的“教育管理型”向“教育管理服务型”转变,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新理念,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抓出成效。
3.注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重点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并通过实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他们乐于对自身的生活、学习进行决策和控制,因此,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和实行学生工作以管理者为指导、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要善于多角度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尊重他们的民利,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做到把外部的制度管理与学生内部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学生成立自律会,检查、督导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引导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树立自律、自强意识,帮助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让学生参与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或担任班主任助理等工作,组织开展各项文明评比活动,学生有权对关系根本利益的大事向学校提出建议;放手让学生会、团委以及相关社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4.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保障
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管理模式对管理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学生管理中,每个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建设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不断把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和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来。榜样的作用是有效管理的关键。教师作为管理者,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品德及知识素养,处处树立榜样作用,在管理中融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工作中还应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及正确的决策能力;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学生,把他们视为自己的朋友,及时发现和表扬他们的优点,以个别提醒的方式指出不足之处,少当众批评,多用鼓励、启发、商量的方式,尽量避免使用命令语气;用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做到对学习好的学生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对出现差错或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给予严肃的批评处理并帮助其寻找原因;在工作中应时刻保持谦虚的作风,善于多方听取学生的意见,修正工作上的不足和偏差。[5]另外,还可采取听报告或讲座,出去调研或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使之真正成为一支理论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管理手段。在制度化管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实行人性化管理而不忘制度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更新观念是前提,建立制度是重要保证,研究学生需要是基础,学生参与管理是基本原则,激励是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生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谦益,刘元元.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10(2).
[2]魏伟华,吕慧华.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0).
[3]徐晨.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有机统一[J].教育,2011(11).
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42-01
中毒是我国发病人数最多的急性病症,病死率非常高,多死于呼吸循环衰竭。我院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中毒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中毒患者23例。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24对-78岁,其中有机磷中毒15例,百草枯中毒2例,镇静药物中毒3例,药酒中毒1例,毒鼠强中毒2例。入院时病人均处于深昏迷状态,并伴有中至重度休克,呼吸衰竭气管插管。
1.2 材料 灌流器:爱尔一次性炭肾(YTS-150),透析器:聚砜膜透析器(HIPS-18)或空心纤维透析器(18AC)。透析机:德国贝朗公司Dilpact CRRT血液滤过机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 所有患者急诊行催吐院前处理,入院后立即给予常规洗胃,直至没有有机磷农药味,同时遵医嘱建立血管通路,给及抗炎,解毒,利尿,呼吸兴奋剂,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护胃黏膜等治疗。
1.3.2 CRRT联合HP的方法 治疗前常规冲洗灌流器,预冲CRRT机、透析器及管路。将灌流器与透析器串联在一起,23例患者均采用股静脉置管。治疗时间一般为2小时灌流,6小时CRRT,再行2小时灌流,置换液为2000ml/L。超滤量根据病情设定。血流量180ml/L-200ml/L。根基患者病情、选择灌流器和治疗时间(单次、每日、隔日治疗)。
1.3.3 抗凝方法 根据病人出血情况,采用无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
2 结 果
23例患者,治愈19例,死亡2例,死亡病人均为百草枯中毒。2例放弃治疗。
3 护 理
3.1 透析前准备 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物品,处于备用状态。用物准备滤器、灌流器、贝朗专用透析器及血路管、双腔透析导管。给予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神智、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时及时清理呼吸道,吸氧,病人烦躁时给予约束带。
3.2 正确计算置换液进出量,保证进出平衡 置换液应现配现用,更换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置换液应进行加温使用,温度36℃为宜。防止病人上级后出现寒战。
3.3 透析中护理 保持体外循环系统通畅,妥善固定各导管,保持管路的连接,紧密,通畅。警惕空气栓塞的出现,机器各参数设置,注意静脉压,跨膜压,滤前压的变化,出现报警及时处理。行灌流时注意患者血压变化,如出现血压下降,则要相应的减慢血泵速度,适当扩充血溶量,必要时可加用升压药,同时观察凝血情况,根据病情医嘱追加肝素用量。观察反跳现象。避免出现昏迷―灌流―清醒―再昏迷―再灌流―再清醒的情况。
3.4 治疗结束后护理 治疗结束后回血时要防止空气栓塞,保留双腔透析导管。常规封管,消毒透析导管接口,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防止导管感染,保持敷料处于干燥,出现渗血及时更换敷料,避免在透析导管处输液,输血。治疗后根据病情评价病人营养状况,通过口服、鼻饲、静脉营养等途径补充营养;通过生理、心理各方面护理,帮助病人恢复体力,准备接受再次治疗。
4 小 结
4.1 血液灌流只能清除毒物本身,不能纠正毒物已经引起的病理生理的改变,故中毒时一定要使用特定的解毒药。
4.2 最佳时机 一般药物或毒物中毒在6-8小时内。只要有血液净化的指征,就应尽早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4.3 HP迅速清除血浆药物或毒物,但治疗时间短,造成药物或毒物浓度反跳,病情反复。需要间隔一定时间、反复几次进行血液灌流(最少3次)。因此,HP与CRRT有机结合,既可有效提高毒物的血浆清除率,又可通过CRRT连续、缓慢、等渗清除水分和溶质,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碱失衡,达到清除特殊毒物的目的,两者联合后期待互补作用,提高救治成功率,只得推广和使用。而护理工作在血液净化治疗中毒的成败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故在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应加强病情监测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523-528.
[2] 林惠风.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7:172-176.
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3
【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本科2002年至2011年对23例疑似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中成功施行经导管化学消融治疗的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体会。结果: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DDD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9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症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经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无心包填塞及死亡病例。结论: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观察和护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化学消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护理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肥厚性心肌病(HCM)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造成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主要特征[1]。该病有一定的家族史,患者生活质量差,主要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年轻人常以猝死为首发症状。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起搏治疗、外科手术等方法,同时也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起搏无效、手术风险等各种问题。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导管化学消融术(PTSMA)已经成为临床治疗HOCM的一项重要选择。它是将无水酒精注入前降支的分支(间隔支),使肥厚的室间隔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减轻或消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
我科从2002年至2011年对23例疑似HOCM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其中通过手术排除HOCM患者6例,因间隔支小不能采取PTSMA治疗而选择保守治疗的有5例,行起搏治疗的有1例,因手术费用、手术风险等情况拒行PTSMA治疗的有2例,成功施行PTSMA治疗的患者有9例。现将相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9例HOCM进行PTSMA治疗的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33-77岁。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或晕厥症状,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室间隔肥厚和左室流出道梗阻。
2.治疗方法
行冠状动脉造影,测定测出左心室和主动脉压力阶差,植入临时起搏器,按PTCA技术沿导引钢丝将球囊送入拟消融间隔支内,通过球囊试堵,此时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有下降则缓慢注入无水酒精1-3ml[2]。注入无水酒精前常规给予吗啡静脉注射以止痛处理。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胸痛程度,监测压力和心电图[3]的变化。术后送CCU心电血压监护,并监测心肌酶的变化,同时记录术中术后的并发症。
3.结果
本组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1例患者在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DDD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9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症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经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无心包填塞及死亡病例。
4.护理
4.1术前护理
4.1.1心理护理
HOCM患者大都有活动后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症状;PTSMA是近几年国内开展的新介入治疗技术,患者对治疗过程不了解,费用昂贵,术中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讲解手术的目的,手术的必要性和大致方法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告知患者胸痛是术后常出现的症状,使他们摆脱思想顾虑,减轻精神负担,从而得到患者的全力配合。
4.1.2术前准备
(1)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免疫组合等检查。
(2)皮肤准备。术前给予双侧腹股沟处备皮,同时检查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术中、术后做搏动情况的对照。
(3)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必要时术前予保留导尿。
(4)术前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
(5)术前做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皮试。
(6)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7)建立静脉通路。
4.2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平卧于导管室手术床上,向患者说明术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求,连接心电血压监护及多道生理监护仪,备好抢救药品及仪器;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射无水酒精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及其波形的改变,出现心律失常要迅速、准确地按医嘱进行处理。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主诉,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心理压力。
4.3术后护理
(1)心电监护。术后进入CCU监护病房,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护,绝对卧床休息,进行持续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4]。记录24小时尿量,观察血电解质的变化,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2)心肌酶谱的监测。术后严密监测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时评价心肌缺血和坏死的情况。
(3)穿刺部位的观察。腹股沟穿刺点以气囊压迫12小时,患侧下肢制动24小时,指导或协助术侧肢体做足背自翘运动。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观察术侧肢体血运情况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临时起搏器的护理。密切观察起搏器工作情况,了解起搏频率,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节。保持临时起搏器穿刺点清洁干燥,患侧肢体制动,起搏器电极固定良好,防止滑脱和穿刺部位的感染。
(5)卧床期间观察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等症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6)观察患者有无胸痛症状,出现胸痛要及时汇报医生,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7)饮食的指导。指导患者术后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饮食宜清淡低脂,不可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4并发症的护理
(1)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术后指导患者患侧肢体制动,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及皮肤颜色的变化。若出现出血及血肿,应立即给予重新包扎、压迫止血、延长气囊压迫时间。
(2)胸痛:PTSMA术中注入无水酒精造成人为心肌梗死,病人一般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5]、胸闷等症状。护士应向病人解释这是一种正常反应,是心肌缺血所致,保持病室环境安静,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指导患者胸痛时的自我护理的方法,如深呼吸、听音乐等。对胸痛持续不能缓解的患者遵医嘱给予吗啡5-10 mg静脉注射止痛,并观察疗效,同时严密监测心电变化。
(3)传导阻滞:由于注射无水酒精使间膈支闭塞,影响了通过间隔支部位的心脏传导系统的血流,引起传导阻滞,多为暂时性,一般1-7天可恢复。此类中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多见,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最为严重。因此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一旦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4)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间隔支后部分患者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严重时可诱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因此术后应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除颤仪床旁监护。
(5)感染:因心脏介入操作、留置导尿、术后卧床等因素,易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应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常规抗感染治疗。
(6)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生与术前禁食,术后进食少及拔管过程中迷走神经兴奋有关。因此术后若无恶心等不适症状,应鼓励患者适当进食;若有恶心、胸闷等症状时,应遵医嘱予扩容[6-9]。
5.出院指导
(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防止受凉感冒。
(2)指导患者2周内避免上下楼梯、负重。
(3)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若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慌则应停止活动。
(4)门诊定期随访,3个月内复查心功能及左室流出道情况。
6.讨论
PTSMA是一种治疗HOCM的较新方法,且创伤小。它的成功与否以及效果如何,除了与医护人员的技术经验有关,还与有效的心理干预有着重大的关系。有资料表明,肥厚心肌病好发于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10]。患者对于手术的成败、前途的担忧加之家庭问题和经济负担等,术前往往表现出焦虑、恐惧和紧张不安,可导致痛觉敏感,使穿刺难度增加,术中出现胸痛、恶心、呕吐等反映明显,术后由于舒适度的改变出现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出现血管迷走性反射、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因此稳定患者的情绪是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康复的关键。术后严密的心电监护,密切的病情观察,及时有效的抢救配合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娴熟的急救技术、丰富的心电知识,严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及时总结的护理经验,均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也是患者生命得到更多安全感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刘华芬,刘秀娟.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术中监测及护理配合[J].护理研究,2007,21(10):2659-2601
[2]张明,李占全,金元哲,等.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长期疗效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796-798
[3]王力晶,赵冬云,刘洪力,等.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手术护理58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4):156-158
[4]刘端绘,海静如,周颖玲,等。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2:2125-2127
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4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23-02
一、引言
随着3G技术的普及与无线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因其强大的通信、娱乐、网络功能及轻便时尚的外观而备受大学生追捧。走进大学校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看到手持智能手机的学生。智能手机给同学们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智能手机是高校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二、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为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状况,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的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以访谈方式为辅。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部分老师,涉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广西理工学院等广西多所高校。其中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7份,回收率95.7%,访谈了以上四所高校的30位学生和8位老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主要表现为使用面广、用途多样、使用时间长等特点。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学生是没有手机的,其中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高达98%。手机应用方面,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用途多种多样,有QQ、微信、游戏、听歌、影视、浏览信息、查阅资料等。调查还显示86%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集中于夜间熄灯之后,有52%的学生会选择在课间玩手机,令人担忧的是有45%的学生会在课堂玩手机。在对老师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反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教师比例高达93%。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的广泛用途或多或少都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相应地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双重影响。
三、智能手机的普及对学生及管理工作的正面影响
1.增进师生感情,扩大交往范围。智能手机衍生出了手机QQ、微信、飞信等新兴的手机聊天工具,丰富了大学生的沟通渠道。在“您最喜欢的手机功能”调查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智能手机有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软件,比例高达74.03%。智能手机的普及加深了大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创造了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缩短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
2.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在“您觉得智能手机怎样”的调查中,认为智能手机便于获得信息的比例高达73.87%。智能手机网络的普及打破了信息获取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查即得。
3.方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跟家长建立好长期沟通。在访谈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表示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会在微博、空间、微信上晒心情、发照片,这些都给我们辅导员提供了了解学生心理的途径,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发表的“说说”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也是智能手机的使用者,老师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班级QQ群、微信群,邀请学生家长加入,以增加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4.智能手机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在对“智能手机的功能”调查中,有56%的学生认为网络传播速度快,言语思维表达较开放,言论自由。大学生们通过新媒体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开阔眼界和思维,对激发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一定好处。
四、智能手机网络的普及对学生及管理工作的负面影响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学生及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给学生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降低。在“智能手机优缺点方面”的调查中,有47.04%的学生认为使用智能手机易造成手机依赖症,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去百度等搜索网站进行搜索。学生对智能手机依赖性的增强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降低,分散了学生课堂注意力。(2)学生产生手机焦虑症。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工作人员了解到有27%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不觉地开始依赖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方便,一旦手边离了手机,就立刻觉得心里没着落,上课也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离开了手机就会产生焦虑、烦躁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影响学生正常作息时间。在问卷和访谈中,有36.8%的学生表示他们习惯在睡觉之前玩手机。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比如,视力降低、失眠、休息时间不足,以至于第二天无法按时起床上课,或者课堂上犯困。这样,智能手机不但没有辅助学习,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4)学生户外运动减少、影响身心健康。在问卷调查中,有79.8%的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科学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对于长期使用手机人们的健康的影响不亚于抽烟带来的危害,智能手机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学被手机里的大千世界所吸引,使得他们户外运动的时间更少了。
五、趋利避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想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1.学校层面。2014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1号令),高校都结合实际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高校应该认真研究本校的实际情况,切实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本着有利于学生全面成才、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则执行制度和细则。首先,可以开设智能手机第二课堂,学习智能手机强大的程序功能,充分利用其正能量,定期组织相关比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这一工具,同时了解更多智能手机的潜在功能。其次,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完成这一人生途中的重要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能更好地把持自我,正确使用智能手机。再者,学校的管理者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论坛讲座、团队心理辅导等方式跟学生讲清手机的利弊,引导同学们正确使用手机网络,对于一些手机上网习惯非常不好的同学要找到学生依赖手机网络的原因并对症下药,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找到克服依赖手机网络的方法,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学习中。最后,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软件,把学生从手机游戏、购物中拉出来,帮助他们鉴别手机软件的优劣,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下载一些对自己有用的手机软件,接受社会的正能量,摒弃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
2.教师层面。从问卷来看,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不合理使用需要老师加强班风学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这是保证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班风和学风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老师们良好的师德教风来促进班风学风的建设。当然,除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面引导,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从网络中走出来,放下手机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另者,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勇于接受新事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新媒体环境下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时效性,与时俱进。教师只有在新型的信息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学习,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典范,以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教导和影响学生,从而保证教学的正常课堂秩序。教师也要适度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智能手机的正面功能,从而加强师生互动,在学生产生疑惑、模棱两可、认知错误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互动,而不是放任学生通过百度等搜索网站找答案。
3.学生层面。调查问卷和访谈均显示手机终归是外界力量,能否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只有自身才是最为关键的。首先,大学生要明确手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定位,手机是一个工具,不要沉迷于它。在生活中,要培养积极的课余爱好;在学习中,要以课堂和书本为主,智能手机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其次,要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要保持对未知问题的探索精神,主动去思考、创新,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搜索引擎,防止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和教师对于智能手机的管理中来,跟随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合理适度地使用智能手机。
六、总结
在大学生课堂中,智能手机绝非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须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也要认清其不利影响,避开其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上进行改革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适度地使用智能手机这一工具,从而增强学习与生活的相互适应性,提高学生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范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5
关键词:非金属元素;高三化学复习;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5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复习,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笔者在高三复习阶段尝试设计了如下的题目,并对这道典型例题进行一些延伸与拓展,以此指导学生巩固与提高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复习,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 例题及分析
例题: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分液漏斗中装有物质A,圆底烧瓶中的物质为B,试管中的物质为C。试用该装置设计实验,比较出物质的氧化性:KMnO4>Cl2>Br2。
①各仪器中的物质是:A B C 。(填写化学式)
②A加入B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瓶中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③试管中的现象是 。
④仪器D在该装置中的作用是 。
⑤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这是一道典型的以实验为背景的题目,考查常见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比较常见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具体的命题意图有以下几点:
(1)考查实验室制备Cl2的常用的方法药品和仪器的选择与使用,以及Cl2的性质的检验,同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常见的氧化剂的氧化性进行巧妙的比较。
(2)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3)考查对常见的一些仪器的作用,如D的防倒吸。
(4)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考查Cl2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5)综合考查常见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
2 延伸与拓展
笔者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延伸和拓展:
⑥推断A、B、C还可能是哪些物质,设计实验制取气体,检验相关物质的性质。
通过各小组同学的设计,整理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如表1所示),并据此归纳出两种思路和方法:其一是,根据发生的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酸碱反应,进行氧化性强弱比较或酸碱性强弱比较。其二是,根据元素化合物所属的族进行分类思考,进行不同
种类的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复习。通过这两种思路,能够系统全面地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高效复习。
3 例题延伸与拓展的意义
3.1 优化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方案
B装置是常见的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这一装置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或液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通过这一装置,能考查CO2、Cl2、NH3、H2S、NO2、O2、HCl、SO2、CHCH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案,即全面的考查常见气体制备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2 巩固对常见气体性质的检验
一种气体的性质可有多种,通过此题可以合理的拓展到对一种气体的多种性质检验方法。如SO2的性质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这样在C装置中可以利用以下4种方法对其性质进行检验:SO2是酸性氧化物,在C装置中加Ca(OH)2溶液、Ba(OH)2溶液、Na[Al(OH)4] 溶液、Na2SiO3溶液、苯酚钠等;SO2具有还原性,在C装置中加KMnO4溶液、溴水、FeCl3溶液等;SO2具有氧化性,在C中可加入Na2S溶液;SO2有漂白性,在C装置中加入品红溶液。
3.3 强化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性质的认识
此题制备气体的装置是利用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酸碱的强弱原理来制备气体,可从三方面归纳与总结对物质性质的认识。第一是物质性质的通性。第二是利用其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来确定。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该物质具有强的氧化性;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低价态时具有强的还原性;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第三对个别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例如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硫元素的化合价处于硫的最高价态和最低之间,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漂白性是SO2的特性。
3.4 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与拓展练习,学生利用创新及发散性思维,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全面的认识,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体系。从横向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从纵向对各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比较,使学生能更加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
4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深刻挖掘例题的教育功能。通过原例题可以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作为研究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整合与创建教学策略,注重各种教学策略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合理的延伸与拓展[4]可以一举多得。这种教学策略能紧扣教材,通过适当拓展,把较多的知识(特别是相近的、同类的)串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较少的习题,获得较大的收获。这样做,不仅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能通过题目的拓宽、加深、变化,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在探索命题演变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值得高中化学教师重视的重要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罗云强.采用分合分法复习电化学知识[J].化学教育,2008,(2):42~45.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管理学计划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班级文化 素质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63-01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单位是大学生的归属地,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其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下面本文就班级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 班级文化概述
班级文化是大学生在班级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生在高校中进行学习是出于报效国家的理想、不辜负学校的教育和自身前途等目的的综合考量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班级文化自身的覆盖性决定了其会对每个班级成员造成文化渗透,因此,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1.促进大学生的独立意识
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塑造大学生理念的过程,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让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等自主意识,进而使其萌发独立思想。每个班级都需要有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这个目的的达成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的实施。在传统环境中,一些班级干部只注重管理形式,而不注重其切实的内容,造成班级管理出现空泛性,也有一些班级干部试图摆脱这种体制的束缚,采取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每一名大学生都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当中,让他们积累相关的教育经验,得到锻炼的机会,找到了体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机会,进而达到了班级团体的聚合效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
2.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大学生的人生认识引导到正确的层面上来,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如何修身、如何做事等,进而激发出他们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3.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直是一个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其实际情况非常不乐观。他们中普遍存在没有信仰、抗压能力差、缺乏上进心等问题。当取得一些进步时,立刻得意忘形;遭受打击时,便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必须应受到重视。
三 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
1.增强整体感
班级是否具有凝聚力是一个班级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衡量标准。好的凝聚力可让班中的每位成员互相团结在一起,进而实现共同进取的目的,为班级的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努力。健全的体制是一个好班级必备的条件,它可以使班级中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让班级中的所有事情都有相应的原则可以参照,切实做到班级运行的流畅性。
2.确立归属感
好的班级文化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具有长期性,是从班级出现的那一天就开始逐步建立的。正确地引导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前提条件,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应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整体观念,让班级中的成员参加各种合作性的活动,进而增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形成集体观念。此外,班级干部在一个班的事物处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只有班干部的工作水平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教育人员要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尊重他们的尊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促进班级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推进班级文化向前进步。
3.班级活动方面
首先,要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之余感受到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唱歌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将正确的价值观念灌输进活动的每个细节,让学生的行为受到良好的思想规范,在做事时依照良好的习惯去进行,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此外,学生来到学校是以学习为根本目的的,所以一个班级应该树立起良好的整体学习理念,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让大家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另外,创新是对传统的颠覆,是解决新问题的有力武器。因此要在班级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们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积极思考,运用创新手段,使班级文化丰富多彩。如此,既建设好了班级文化,又提升了学生们自身的素质。
四 结束语
大学生班级文化的顺利建设对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可以实现班级成员的聚凝,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向前推进。高校应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军利.谈谈大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问题[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