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

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1

一、地方类农业院校目前就业情况

1. 农科类研究生择业方向单一。从目前统计的一些数据来看,地方农业院校的就业率不是很高,由于农业类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及研究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能够在毕业之后得到一份稳定、单位环境好的工作,致使越来越多的农科类研究生选择考公务员。

2. 农科类研究生工作更换频繁,跳槽现象严重。目前,有些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是很明确,倾向选择经济发达的城市发展的人员居多,选择到边远小城市发展的寥寥无几。但是,这和有些农科类的专业性质正好相反,农科类的专业多数要到偏远的实地考察、做实验,条件比较艰苦,这导致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频频发生,影响签约率。同时,有一部分研究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总是觉得实际工资薪酬或工作性质方面与自己想象的情况不符,导致在毕业后的几年内,更换工作频繁,跳槽现象严重。

3. 农科类研究生女性研究生就业机会偏少,性别对就业的响很大。近年来,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多数女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求学,女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女研究生数量明显多于男生,但是,女研究生就业情况却不是很好,因为按照传统观念和惯例,女性受生育、哺乳、身体素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体力和精力比男性差很多,因此,女生就业机会偏少,只有少数人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影响整体就业率。

二、影响地方农业院校就业因素分析

1. 农业院校有些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农业在迅速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的农业科学转化,农业院校已开始设立新学科,农业科学逐步实现产业化。但是,由于新学科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知识单一,学科之间不能有效的交叉渗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2. 农业院校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客观。由于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农科类研究生投入科研的精力较多,因此在择业就业方面,对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期待较高,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合理、不客观的情况,导致当前社会对农业类人才需求与其毕业生过高的期望值不对应。

3. 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去向单一,就业面窄。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就业面很窄,主要是由于专业的特定性,可供研究生选择的岗位有限。同时,根据近年的调查了解,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并不多,主要通过在网上投简历或招聘会得到求职信息。

三、地方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

1. 强化学科整合,拓宽研究生的职业视野。目前地方农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应进一步深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将研究生就业率作为整个培养过程的重要指标。学校应注重开拓实践基地,加强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拓宽研究生的职业体验。

2. 加强对硕士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正视自身定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容易变得浮躁,因此,为了能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职业生涯的规划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对职业的认知、就业指导、创新教育等方面。地方农业高校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个环节,让研究生在读研初期制定目标,少走弯路。具体的方法:一是,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和学科相关的知名教授或经验丰富的专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将其设计为一门必修课,对其职业生涯进行测定与分析,引导学生完善对自我的认识。二是,可以创造一些交流的平台,让已经毕业的学生与在校生之间能够有效地互动,让在校生能够借鉴一些经验,根据不同的工作类型

及需求提升职业规划经验。

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习行为;就业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24-02

一、引言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年龄大、起点高和专业性强等特征。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深度和技能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很多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中适用性较强。随着研究生教育制度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改革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主要在于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十三五”期间,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提升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

二、在校硕士研究生学习行为分析

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学习自卑和疲劳综合症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题科研兴趣低下、专业知识结构薄弱、就业前景迷茫等。

1.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通过深入分析在校研究生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加强专业知识写学习”的需要,而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存在为“父母的期望”、“缓解就业压力”、“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的想法而进入硕士阶段学习。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倾向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意识。

2.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投入现状。学习投入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具体体现在兴趣爱好与学习、感情投入与学习、意志与学习、性格发展与学习等方面,要养成我要学、我快乐、我不怕、我爱学的学习意识,行成良好的学习投入态度。目前,在校硕士生存在不爱学习、片面认为读书无用、存在成功无望的消极心理。而有的学生虽然认为读书有用,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现状。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发现: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德西效应”。可以肯定,硕士研究生以前总是受到“外在附加奖励”,所以没有引起他的兴趣,现在的“内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变。“德西效应”对广大教育者的启示是: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表扬更有效果。

3.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参与导师科研投入现状。生物学科的校硕士生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普遍存在一定的学习投入的情感因素。大部分硕士生表示和导师课题沟通良好,能够承担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并相信自己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认为只要自己好好表现,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而有的学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畏惧具有一定难度的科研项目,认为科研成果的好坏和自己关系不大,只要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科研认为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和导师沟通时间比较少,科研实验不努力去做,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玩乐中,只要混着能毕业就可以了。在学习期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自己专业理论,得到老师和社会认可,积极去争取研究生奖学金。有的学生表示对奖学金没奢望过,只要拿到硕士文凭就可以了。

三、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动机分析

目前社会总体情况看,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劳动力的有效增长大于社会有效需求。此外,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研究生就业供需比逐年下降,研究生就业形势也由易转难。在校硕士研究生应该清醒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既不盲目乐观,又不消极悲观。有少部分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听从社会人员只言片语,而盲目改行去参加一些非本专业技术类的考试。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树立正确就业观,规划自己职业生涯是在校硕士研究生的根本任务。

四、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议

1.学科布局设置合理,加强导师梯队建设。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结构主要包括学科分布、学缘结构等,它受制于学校学科点分布情况、导师分布情况、生源分布情况、科研实力等多种因素。近几年来,普遍存在农业院校第一志愿填报人数少,录取基本靠调剂。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专业招生困难。学校各院系之间存在科研实力、导师人数的差异,导致学生报考志愿比较盲目的情况。对于学校新引进的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报考学生对这些老师的科研方向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缺乏详细了解而导致硕士研究生名额空缺等问题。所以,优化学科布局设置,加强导师招生宣传力度,优化录取结构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之前提。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着重于引进一批年轻化、专业知识强和科研业务能力强的高层次精干人才,补充学校已有的科研梯队建设。

2.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国家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包括了全国博士生学位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改革等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推进“双导师”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方面,调整培养方案,安排实践课程,增加实践学分,加强对研究生实践环节指导。实行校外联合,针对北京农学院来说,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上实行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比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综合性大学合作,实行双导师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

3.实行英语教学改革。为提高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术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对非外语专业研究生教学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新生入学后,参加统一的分级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班(高水平班)和B级班(普通水平班),B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以语言基础为主,A级学生的英语教学除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外,将着重其语言应用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

4.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塑造“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奖学金评定办法,奖励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学科竞赛获奖者,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最近几年,北京农学院学生在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以及“挑战杯”等大赛获得佳绩。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团学活动,争取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最大限度地留住我校优秀的本科生生源,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5.加强学生有效自我调控意识,严格论文审核制度。有效自我调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设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并能时时自我激励,自我监视学习进度,周围评估学习效果,不断反馈和调整,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现在普遍学校的学位论文审核严格采取预答辩―盲审―答辩―重合比检测,不通过者直接推迟毕业。目前普遍存在受限于招生规模、科研水平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少,无法选出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也普遍认识到发高质量科研论文能够巩固自身知识结构的巩固,提升科研能力。所以他们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性大大增强。

6.加强自我认识,树立正确就业观。研究生做好自身生涯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一学年,是自身职业定位期,巩固自己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科研训练。第二学年是职业准备期,实现科研项目成果产出,为后续的职业生涯打好坚实基础。第三学年,职业实践期,通过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的学习过程,清楚自己职业定位,定位正确的合适就业目标,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找准时机把握机会,做好就业决策。目前研究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潜力,明白学习不仅是就业的一个砝码,而且是对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正确对待就业和失业,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做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卢敏.浅谈农学专业教育改革[J].才智,2015,(3).

[2]张丽娟,张静.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4]金燕.复合型韩语人才培养机制浅探[J].高教高职研究,2011,(67).

[5]何佳.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现状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5).

[7]龚惠香,陈杭渝,周坚.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的现状及演变[J].高等农业教育,2002,(06).

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技能成效

江苏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和教育都相对发达的省。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解决农村中学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化学师资有一定的缺口。目前,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底层农村初级中学就业的很少,这就给化学教育专科生提供了一个就业的机会。为了抓住这个机遇,促进我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必须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受到社会的肯定,而这一切的实现将依赖于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娴熟过硬。因此,我们对现有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1.明确化学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为根本,以达到岗前“零培训”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工作单位就能挑起初中化学教学任务,包括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与驾驭、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化学教学研究等都能直接开展起来。

从学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不少学生还在化工企业、制药业领域就业,还有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所以,化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得满足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学生将来的就业面,增强社会竞争力。

2.重视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如持续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团队精神、承受压力的能力等。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3.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化学教育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这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识。这些能力应当在基础课程中得到训练,在实验和实践中得到升华。加强能力培养,是提高专科学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将课程设置划分成几个功能模块,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如有的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意向,有的学生也愿意到相应的化工企业工作,有的当然想做老师,我就在专业选修课中相应的分成三个功能模块,即化学专业方向(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要求)、化工方向(满足学生在化工、制药等企业就业的需求)、师范方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样给个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4. 改变教学理念及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理念上要求专业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在教学手段上,对于师范生,我们要求老师传授的知识够用,知识适用,但适度加强理论的深度。注重强化实验实践技能培训,通过举行专业技能竞赛并给予奖励等的形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巩固提高。考核的中心应由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对考核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形成多样化的考评方法。例如通过举办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说课比赛等强化学生的师范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1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各门专业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均由任课教师严格把关。每次上课前要检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工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操作,并对每次实验后的卫生、仪器的整理状况等进行检查,并作记录作为最终考核的一个指标。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对实验进行考核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实验的最终成绩通过下式计算: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成绩60% + 实验笔试成绩15%+实验操作成绩(综合平时检查的结果)25%。

实验报告成绩为开设的所有实验的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值,每次实验报告均有成绩记录。有1/3实验报告不交者,实验总成绩视为不及格。

实验笔试内容主要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的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安全措施、事故处理、药品的级别、仪器的规格型号、实验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衡量学生实验技能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

实验操作成绩是操作技能试题库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技巧,是学生实验素质的直接显现。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选题,由老师监考,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并随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最后结合平时检查的情况给出成绩。

4.2结合教法课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

教学法课堂向学生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更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安排相当的时间进行教学观摩,让学生试讲、说课,师生共评;适时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学校,听名师讲课,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此外,我们还邀请名师走进课堂亲授经验。

4.3凸显课程教学的师范性、示范性、实践性的理念

结合教法课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并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公开课,让学生得到实战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专门开设了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让学生对现有的初、高中教材里的化学实验的技术要领全部掌握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并将一些化学特级教师的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改革的实践成果刻成光盘,便于学生拷贝和直接应用,省去很多的弯路,深授学生的青睐。利用晚自习开展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和三字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功。

4.4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利用系级选修课开设中学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选好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初中教材,分小组完成全部教材各章节内容的电子教案。通过对电子教案的师生共评,再进一步修改,取长补短,最后将大家认定的教案合在一起,每人一份,方便学生今后的教学。同时,我们还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包括电子教案、教学用ppt、说课稿和章节测试题四个部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师范技能,为实现学生初中化学教学“岗前零培训”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毕业论文的主要类型为化学科学实验、化学教学研究和论文综述三大类。论文的撰写及完成的好坏,是衡量教师科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其发展潜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会选题、会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很主要的专业技能。技能本身就包含论文的写作能力,并不仅仅是指通过肢体的动作完成某相目的的能力。

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4

(1.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4;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本文着眼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尝试将2013年、2014年两年江苏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以及公共就业市场供求状况报告中相关数据进行了交叉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再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从而对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在数量、待遇以及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情况分析和趋势预测。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数据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22-04

收稿日期:2015-03-18

作者简介:王华(1982-),男,江苏海安人,招聘服务部主管,经济师,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冷开振(1977-),男,江苏徐州人,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管理。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跟踪调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质量评估促进就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完善已成为当下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从2010年起,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精神指示,每年持续开展了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其中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调查,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以及用人单位调查等,多角度反馈了毕业生就创业情况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

然而这些调查数据之间目前还是相对孤立,缺乏交流、比较和再利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认为:“当我们将多个数据集的总和重组在一起时,重组总和本身的价值也比单个总和更大。”受此启发,本人现将2013至2014年度的江苏高校毕业生(本专科、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以及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等多份报告中关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相关数据进行交叉比较分析,以期展现更为丰富的就业情况和趋势。

二、用于交叉比较分析的各调查报告规模简介

1.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报告。

1.201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4用人单位报告”)

调查时间从2014年9月16日开始,截止2015年1月6日,共回收问卷13482份,有效问卷为10036份,有效回收率为74.4%。

2.201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3用人单位报告”)

调查时间从2013年11月12日开始,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共回收问卷3769份,有效问卷为2492份,有效回收率为66.3%。

2.江苏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4年度),以下简称“2014本专科生报告”,针对毕业半年后的2013届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开展调查,共回收问卷214478份,总答题率为49.9%。

3.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4年度),以下简称“2014研究生报告”,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598份,答题率为31.2%。

4.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14年第3季度),以下简称“2014第3季度市场供求报告”。该报告为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对全省13个市、100个县(市、区)及部分开发区(园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监测。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交叉比较分析

1.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数量最大岗位年度比较。

将2014与2013年度招聘毕业生最大数量的前五个岗位进行了比较,虽然两个年度使用的岗位分类不同,但初步可以将这些招聘数量比较多的岗位分为经济类和技术类两大岗位。将2014年度中的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经济业务人员归为市场类,共占比13.9%,将工程技术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归为技术类,共占比46.6%。而将2013年度的销售/零售/客户服务类归为市场类,占比18.1%,建筑/交通/房地产/装修/物业服务类、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类、机械制造类、医疗/卫生/制药/生物类归为技术类,共占比29.7%。由此可见市场和技术两大类岗位在毕业生占比较高。

2.用人单位招聘岗位数量与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分学历层次比较。

2014本专科生报告中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位职位中技术类岗位共占比4.7%,分别为计算机程序员(2.1%),建筑技术员(1.5%),化学技术员(1.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位职位中技术类岗位共占比3.7%,分别为施工技术人员(2.0%),建筑技术员(1.7%)。这个调查结论与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技术类就业岗位数量的较大比重形成了供求结果的矛盾,有待地区分布比较分析后,进一步对相关情况进行推测。

3.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岗位数量与社会公共就业市场供给岗位数量分地区比较。

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显示,江苏省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数量最大的前三个岗位为工程技术人员(31.7%),商业/服务业人员(8.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8.5%)。与之相吻合的是,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14年第3季度)中,需求比重排前三的岗位分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41.48%),专业技术人员(25.17%),商业/服务业人员(20.35%)。

4.基于就业岗位数量交叉比较的情况推测。

通过各报告的交叉数据分析,我们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供给情况可以做这样的推断:江苏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量和整个社会的招聘需求趋势总体一致,技术类、市场类岗位比重较大。但是受目前高校培养规模的限制,江苏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技术类岗位的需求,江苏的用人单位可能招聘大量的外省技术类高校毕业生。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交叉比较分析

1.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总体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中数据显示,定岗年薪最高的前五个岗位类为金融/保险类(5.9万)、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类(4.8万)、仓储/物流/运输类(4.7万)、销售/零售/客户服务类(4.6万),建筑/交通/房地产/装修/物流服务类(4.6万)。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显示,定岗年薪最高的前五个岗位类为科学研究人员(5万)、金融业务人员(4.7万)、法律专业人员(4.6万)、体育工作人员(4.5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万)。从两年报告的数据比较中,不难发现,技术类岗位收入稳定而领先,金融类有所降低,法律类提升较大(2013年为4.1元)。

2.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分类比较。

(1)不同性质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比较。

2014年集体企业的定岗年薪超越国有企业,成为第一,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收入水平继续坚挺,稳居第二、第三。各不同性质用人单位提供给毕业生的定岗年薪较2013年都普遍提升,平均增加了1.17万元。其中增幅较大的为集体企业1.8万元、非盈利组织1.6万元、个体工商户1.3万元,增幅较小为港澳台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是0.8万元。外资企业并非传言中的高薪的提供者,两年都处于平均水平,且增幅一般。

(2)不同行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比较。

金融和房地产业两年都名列前茅,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第4位)和住宿餐饮/旅游业(第17位)两年也都保持不变。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由第7名上升到第3名,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由第15位上升到第5位,农/林/牧/渔业由第16位上升到第10位。各行业普遍涨薪的同时,增幅却各有不同。增幅较大的是农/林/牧/渔业1.8万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1.7万元、金融业1.4万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1.2万元,而增幅较小的是交通运输/仓储/物流/邮政业0.7万元、房地产业0.6万元、建筑业0.6万元、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国际组织0.6万元。

(3)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岗位待遇年度比较。

两年中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和学历层次密切相关,学历层次越高,收入越高,且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差距远大于本科生与专科生之间的差距。2014年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定岗年薪都较2013年有所提升,研究生增幅最大为1.2万元,其次为专科生0.8万元,最后为本科生0.7万元。

3.用人单位提供薪酬与毕业生实际获得薪酬分岗位比较。

由于调查选项的设置和统计收入的口径不同,本文将2014本专科、研究生报告中涉及的主要职业类与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年薪最高的前五个岗位进行了相近归类,并将月收入乘以12个月,换算成了年薪。具体详见表1。

由于涉及岗位众多,且分类不同,只选取以上岗位进行比较。由表1不难看出,研究生收入普遍拉高整体评价收入水平,这些收入较高的岗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类岗位和高端服务业。

4.基于就业岗位收入交叉比较的情况推测。

(1)行业及岗位类别因素分析。收入是就业吸引力的风向标,金融行业持续被毕业生热捧,首要因素就是收入高,且增幅大,但保险业的收入貌似拉低了金融业的整体水平。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提档升级,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科研技术服务、能源(电、水、气等)和农林牧渔业的从业毕业生收入增加明显。同时伴随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信息产业及互联网、计算机相关岗位收入稳中有升。但传统零售业正在遭遇减员降薪的过渡期。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的收入水平也将随着国家经济整体调控和结构转型增速放缓。法律类、体育类毕业生可能因为“法治国家”和“全民健身”的推行,将迎来职业发展的春天。

(2)单位性质因素分析。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目前存于调整期,总体上呈现“高控低补”的态势。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正经历薪酬体系的重大改革,过去体制造成的“高福利”会被调整到整个社会能接受的合理水平。集体企业、非盈利组织、个体工商户等正在努力提升工资水平来吸引毕业生应聘。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受国际经济影响工资增幅放缓。

(3)学历层次因素分析。研究生的同类岗位收入高出本专科收入约40%—80%不等,收入水平的明显差距,是激励大学生考研热情不退的主要动力。此外,科学研究人员、法律专业人员等岗位不招收本科以下学历毕业生,立志从事这些工作的专科生必须将升学作为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交叉比较分析

1.毕业生就业岗位学历要求年度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学历要求的比例分别为研究生1.2%,本科23%,专科生74.6%。其中招聘研究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医疗/卫生/制药/生物类(5.9%)、教育/科研/咨询/法律类(3.8%)、能源/化工/环保类(3.2%)、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3.1%)、建筑/交通/房地产/装修/物流服务类(2.2%);招聘本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编辑/文案/翻译/传媒类(59.4%)、金融/保险类(44.7%)、教育/科研/咨询/法律类(42.9%)、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类(41.7%)、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38.8%);招聘专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97.6%)、技工类(97.4%)、农/林/牧/渔业类(94.4%)、仓储/物流/运输类(93.2%)、生产/加工/质量管理类(89.4%)。

2014用人单位报告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学历要求的比例分别为研究生3.3%,本科42.9%,专科生53.7%。其中招聘研究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科学研究人员(18.4%)、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2%)、公务员(4.9%)、体育工作人员(4.4%)、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3.8%);招聘本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体育工作人员(71.1%)、公务员(68.9%)、科学研究人员(62%)法律专业人员(60.7%)、教学人员(60.1%);招聘专科生比例最大的前五个岗位类分别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87.1%)、商业/服务业人员(74.9%)、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72.6%)、其他人员(63.9%)、其他专业技术人员(63.2%)。

通过两年数据比较,可以发现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在提高。在招聘要求学历提升的趋势里,公务员、体育工作人员、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三个岗位比较突出。

2.毕业生就业岗位学科要求年度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不限学科的占56.4%,限学科的占43.6%。不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销售/零售/客户服务类(78.8%)、金融/保险类(73.7%)、市场/公共类(70.3%)、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66.9%)、美术设计创意类(66.7%);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能源/化工/环保类(83.9%)、仓储/物流/运输类(60.8%)、农/林/牧/渔业类(59.5%)、生产/加工/质量管理类(58.5%)、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58.3%)。

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不限学科的占51.5%,限学科的占48.5%。不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其他人员(73.7%)、商业/服务业人员(71.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69.1%)、金融业务人员(67.7%)、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67.1%);限学科的前五个岗位分别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2.4%)、科学研究人员(61.4%)、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60.3%)、工程技术人员(59.6%)、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59%)。

通过两年数据比较,可以发现市场、服务、创意类岗位对于学科的要求不高,而技术类岗位则对学科要求较高。

3.毕业生就业岗位学科人才需求年度比较。

2013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对各学科大类需求人数的排序依次是工学(48.8%)、理学(17.8%)、管理学(12.7%)、医学(4.8%)、教育学(4.8%)、经济学(4.2%)、农学(2.7%)、艺术学(2.1%)、文学(1.7%)、法学(0.3%)。

2014用人单位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对各学科大类需求人数的排序依次是工学(47.2%)、管理学(21.3%)、医学(7.1%)、理学(5.7%)、教育学(5.0%)、文学(4.2%)、经济学(4.1%)、艺术学(3.3%)、农学(1.6%)、法学(0.5%)。

通过两年数据比较,可以发现管理学、医学、文学、艺术学四类学科需求上升,而理学和农学需求下降。

4.基于就业岗位学历、学科年度比较的情况推测。

通过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和学科限制的交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013年不限学科但对学历有较高要求的岗位是金融/保险类(本科)、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专科)。对学科和学历都有较高要求的是能源/化工/环保类(研究生)、电气/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类(研究生)、农/林/牧/渔业类(专科)、仓储/物流/运输类(专科)、生产/加工/质量管理类(专科)。

2014年不限学科但对学历有较高要求的岗位是商业/服务业人员(专科)、其他人员(专科)。对学科和学历都有较高要求的是科学研究人员(研究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专科)、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专科)。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推测:一方面,市场类、服务类岗位对学历、学科的要求普遍不高,而更注重个人能力。但是其中金融/保险类和酒店/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类岗位还是需要从业人员接受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此外,对本科学历要求较高的岗位普遍存在对学科限制不高的现象,如公务员、编辑等岗位。如果本科毕业生想选择这些岗位,须利用在校期间扩张知识面,增加社会经历,培养专项职能能力。

另一方面,研究生、专科学历要求的岗位大多对学科有较高的要求,着重体现在技术类岗位。当然这样的学科要求是不一样的,对未来从事各种技术研发和医学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对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而对未来从事基层生产、操作的专科生来说,充分利用实习平台,努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增长专业技能则是关键所在。

以上数据比较分析所进行的情况推测皆为本人个人观点,通过上述的交叉比较分析,本人认为高校毕业生已开始逐步享受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带来的就业红利,用人单位对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给充足,岗位层次和收入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但学科间不平衡依然存在,相关高校可根据社会需求适度调整学科培养规模,并引导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和人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 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2014-11-28].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412/xxgk_180810.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33-34.

[3]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0.

[4] 潘漫.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4年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38.

[5]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第3季度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http://lm.jshrss.gov.cn/sy2010/main/scgqfx/201412/P020141212548748570839.doc.

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5

1.规模的急剧扩张199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试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是行业内的在职人员。一直到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出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开始扩大。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政策全面向专业硕士倾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是迅猛发展。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已达到24.67%。2011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近13万人,其增幅超过了16%。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占整个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42%,预计很快我国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将达1: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单位近几年也有大幅增加。目前,我国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共有509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以上。其中,普通高校49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0余个。如工程硕士在2010年有128个招生单位,2011年就达到了361个,是2010年的2.8倍多。

2.专业学位类别迅猛增多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十年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通过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1年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第39种专业硕士——审计硕士。目前这39种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设置,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3.制度化、规范化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力度是清晰可见的,相关政策文本的出台,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更为制度化和规范化。比如在《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工作纳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合格者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执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管理和就业政策。这就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制度化规定,有了保障。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背后的困境

1.社会认同度低一方面,传统的“学术至上”的观念认为高校是培养学术研究型精英的地方,一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大多不知道什么叫专业学位研究生,很多人把专业学位定义为“次等”的学位,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的正确的理解。由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不被认可。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歧视,在升值或者评级的过程中因为专业学位而受到限制。由于大规模的专业硕士教育,其含金量与认可度在社会上还有一个检验认定的过程,还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

2.照搬学术学位模式现阶段,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几乎照搬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弱化了职业性、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52.9%的同学认为只有一到两门课与学位专业不同,有4.18%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可见,多数高校专业学位与全日制的学术学位课程设置接近90%的相同,相当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是对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的“复制粘贴”,只是调整、删减部分课程,增加实验课,或是给基础理论课增加配套的实验模块,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独特的价值导向和教育规律。在专业实践环节上,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浓重学术性,多数高校忽略了实践环节的建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特有的实用性、技术性、实践性,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灵活性、多样化和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地区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于学生评价方式还是停留在基本的毕业论文和平时的情况。这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不合理的,纯理论分析过于学术,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知识的创新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

4.培养质量有待提高⑴生源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一方面,考生在选择考研报考方向时,大多数都是以学术型学位作为第一志愿。表2就反映了2011年到2015年的报考情况,虽然报考人数在增多,但是2015年并未达到报考趋势1:1的理想比例。另一方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过程中,很多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在没有被原报考的学术型学位录取后或是在学术型学位复试淘汰后调剂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可见,生源不佳一开始就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⑵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的专业训练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高校导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能力大幅提高,但他们缺乏社会历练,社会实务经验不足。高校导师在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自觉偏向理论知识,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没有落实“双导师”,落实了“双导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职责不够清晰明确,校内导师几乎不参与学生实践,校外导师作用发挥甚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教育相互分离。通过对某高校2014届550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进行调查,真正实施“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研究生论文的仅有15篇,占该类论文总数的2.7%。师资队伍缺乏经验,“双导师”在实际中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⑶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宜的质量评价标准,表现为论文指导和答辩中的学术型倾向和实习的敷衍塞责,多数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趋同,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指标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保障机制,以至于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实习及生产实践,只是完成了毕业论文,或者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专业实践。正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尚不明晰,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不具有实质性的衔接,以至于很多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后,尚不能直接进入和胜任职业岗位。

三、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困境的路径

1.从政策和宣传上,提高社会认可度⑴国家政策及时跟进。一方面,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起步晚,国家的相关政策欠缺,政策的制定内容不够及时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感受不到国家政策对于专业学位的重视,自然对其认可度不高,报考存在相当大的顾虑。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在不断改变,国家的政策不能一锤定音,需要随实际情况而变更。每年的专业学位报考人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及其家长对于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就业扶持的分析。⑵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宣传工作。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全面认识专业学位,颠覆学术学位能力优于专业学位能力的传统观念,加强社会各界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观念上的重视程度。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放资料、招生视频等介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考生、家长和社会大众全面了解专业学位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

2.创新培养模式高校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应积极联合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明确研究生实践内容和要求,健全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实践质量。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是学术知识与经验知识的统一,所以仿效学术学位的考核方式是行不通的。在考核方式上要有专业学位的独特性,考核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考核,建议适当地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将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目前以学位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考核中,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专业学位论文应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阅。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毕业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就业导向化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graduation design is to impart knowledge to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aking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of Xin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ak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as substance, in order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oject practice ability, some improvement methods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s have been proposed, therefore the better professional engineers will be imported into the society.

【Key words】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Guidance mode;Innovation ability

0 背景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2012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合并而成的新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现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业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如地下工程环境、国防工程环境、运载工具内部空间环境等)[1]。

该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就业主要面向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运行管理等企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都为创造舒适的人工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展和城市日渐扩大,现代建筑体系形态各异,人们对建筑内部的使用及居住环境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科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该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大学四年知识的总结,学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内容。

近年来随着民用和工业建筑行业在政策和市场化的调整过程中的逐步理性化,建筑工程类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对人才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就业率逐年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设计建筑设计施工行业,毕业生就业率直接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关联。作为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建筑工程类院校,若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严抓教学质量,还需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以目前社会就业导向为主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 毕业设计环节现状分析

目前新疆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设计主要分为建筑环境方向与建筑能源方向两部分内容。结合新疆严寒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建筑环境方向主要分为供暖系统的和空调系统的设计,该方向的毕业设计由毕业指导教师给出建筑图纸和地区基本信息,学生根据基本信息确定技术可行的设计方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掌握供暖系统或空调系统的方案设计原则、负荷计算、设备选择,系统布置、气流组织计算、水力计算等一系列内容,最终绘制系统平面图、系统图、换热站或机房大样图以及冷热源机房平面图。建筑能源方向主要有燃气锅炉房和燃气锅炉房的设计,毕业设计内容为根据指导教师给定的热负荷及煤质资料确定锅炉房总装机容量、单台锅炉容量和燃烧设备的类型,掌握锅炉房最大热负荷及采暖期平均热负荷的计算,掌握锅炉配套辅机及锅炉房主要设备的选型方法,最后根据锅炉房工业要求确定锅炉房整体汽水系统方案及水处理方案并绘制平面图、热力系统图及设备平面剖面图。

2016年起毕业设计结合笔者的科研项目,新增了毕业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毕业论文内容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以本次新增毕业论文题目《传热系数自调节墙体的基础研究》为例,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毕业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之后根据选题内容进行文献调研和资料查阅工作。由于该选题涉及到利用专业软件FLUENT对不同墙体的热工性能进行模拟,因此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同时需要学生进行软件学习工作,随后与指导教师不断沟通,对不同结构的墙体结构进行模拟,确定模拟过程无误后完成多工况模拟,最后分析模拟数据并撰写学术论文。

2 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毕业现状分析并结合笔者近两年指导毕业设计亲身体会,目前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毕业设计的选题确立主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拿到实用性强、贴近自己就业岗位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譬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已经确定就业单位为建筑设计院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积极主动的多,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毕业前最后的演练尽快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以便毕业后在就业单位能尽快进入角色。而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确定就业单位或者已经明确要参考公务员岗位,就会出现对毕业设计选题不感兴趣,在设计学习过程中不能积极投入,仅以完成任务了事的心态完成毕业设计。

其次是有部分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上岗能力没有提高,譬如有一些毕业后将到南方地区工作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恰巧分在了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的锅炉房设计组中,由于南方地区目前还没有大范围推广冬季供暖,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设备以及所用的应用设计软件与其未来就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差距,因此存在这部分学生工作后无法很快进入工作角色的问题。

再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有所差异,有一部分教师有设计院工作经验,新进青年教师以学术研究为主,工程实际经验有所欠缺,指导教师的背景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工科专业大学本科的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工作上岗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演练,如果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造成“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着眼于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积极性,应该对毕业设计做出以下几条改革措施。

1)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允许已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就业性质选择毕业设计内容。

目前毕业设计内容较适合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但毕业设计题目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扩展毕业设计面,增加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譬如结合新疆地区目前大力推广的建筑节能措施,增加电采暖技术设计、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以及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筑应用方面的设计内容。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选择适合其自身需求的毕业设计内容。

2)基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尽可能的设计综合性强甚至是跨学科的毕业设计题目。

对于没有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应该重新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库、学生选题库。毕业之后学生就业选择方向很广,目前的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为单一方向的设内容,对此指导教师可以在毕业设计初始选择小一些的项目,但要求学生多做几项内容,让学生对各方面的设计内容都了解一些,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增加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比例,让已取得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的内容,使其能尽早的对科研过程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将工程应用与指导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结合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现状,着手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几点措施。

为了更好的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该在每年毕业设计开始之前了解近5年毕业生就业动向,明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际社会需求的动态,从而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库、学生选题库。确立毕业设计选题库后,由于更新后的毕业设计题目和以往相比会具有综合性,仅凭一个指导教师或许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设计能力,因此也可以建立指导教师小组,进行分工。形成有指导计划和实施团队的适应新选题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也可充分利用在校硕士生的力量,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机结合,将本科生深入到科学研究氛围中。总之,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好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应从就业为导向不断的调整毕业设计内容及毕业设计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