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思路范文1
当前英语教育的形势
在近二十年的中国教育体系中,英语被列为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与各类升学考试、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相挂钩,在求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中国对英语重视的程度,当仁不让地在非英语国家当中成为佼佼者。据统计中国目前英语学习者总数有3亿之多,同时,我国提供英语教学、辅导或是考前培训的学校数量也越来越多,且持续高速增长。
近几年,弱化英语在社会上呼声很高,尤其是中、高考改革政策的出台,将“倒英运动”推向了。北京市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备受社会的关注。方案中提出,英语试卷的命题原则为: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英语学科应有的位置上,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英语学科的考查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试卷分值具体为英语满分10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分,阅读写作等占70分。
高等院校英语教育现状
1.高等院校学生特点
首先,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征,既有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同时也有一些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淡薄的学生。根据对西北政法大学近三年入学新生高考英语成绩的调查显示,分数在90分以上的占12%,在80~89分的占22%,在70~79分的占34%,在60~69分的占30%,在50分以下的占2%。由此可见,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英语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由此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活动。
其次,学生对传统的授课方式缺乏兴趣。一句简单的日常交际口语,教师在课堂上重复领读,要求学生抄写、背诵,学生还是不走心,记不住。但如果是在英文电影中,他们喜欢的明星说了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们立刻就能记住,并且乐于反复地模仿和使用。
第三,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应用英语的机会不多,而且此种语言需要经常使用,一旦被搁置下来,很有可能便迅速被遗忘掉,基于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愿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大都抱着只要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或者是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获得学位即可,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追求,这直接降低了学生英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重考试、轻应用
传统的高等院校公共英语课堂带有浓厚的“注重考试,而轻视应用”特点,即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英语期末考试或者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展开的,缺乏对英语在职业中运用的通盘考虑。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侧重于考试和考证,课堂练习仍然以读、写为主;教材内容侧重于趣味性和文化传播,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校园中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课后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基本只有做卷子;专业课知识和英语衔接不紧密,专业英语以阅读和翻译为主。
公共英语课程设计改革新思路
转变观念是改革中国英语教育之根本。根据现阶段的国情,高等院校的英语课程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与职业紧密结合
高等院校的课程必须反映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能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英语作为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孤立的公共基础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未能与学生未来职业有效结合,很难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教育部高等院校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等院校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新时代的高等院校英语课程,要重点解决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脱节的问题。教学内容上不再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而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使英语课程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公共基础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有效结合,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2.与文化、社会、素养相结合
高等院校的学生,即使是英语水平较好的,通过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对于英语文学、文化也是知之甚少。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说:“他们年轻时学习英语并没有特意学打招呼、问路、点菜,但是他们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因为他们所学的内容使得他们言之有物。”霍庆文也说过,“很多经典小说,除了它地道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有趣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还会传达文化和思想。”
3.融入中国元素
高等院校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无法使用英语来表达、阐述他们最熟悉的中国文化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吃西餐、看英文电影、追外国明星为时尚,热衷于庆祝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而对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更不屑一顾。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元素。
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高等院校英语教育还应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除了“引进来”,还得学会“走出去”。高等院校的英语课程,不应当只有西方节日、饮食、历史、娱乐等文化的传播,还应融合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用英语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真正做到中西合璧。
4.听说先行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进行交流,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进行沟通。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正常人的交际活动时间里,其11%的时间用于写,15%的时间用于读,32%的时间用于说,42%的时间用于听 (Anderson)。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环境下,学生使用英语都是以“听”和“说”为主要形式。而“说”的能力,显然与“听”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英语课堂上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创造更多的英语语言环境,甚至可以说对于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最核心、最主要的目标,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此应当引起学校和应用教师的重视,对此制定出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计划,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说应用能力。向前进等人就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技能的需求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不同的岗位对英语的需求程度不同;在英语技能使用频率方面,听说频率最高,其次为阅读和写作,翻译最低。
5.使用配套的线上学习资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已不再单一地靠书本、课堂和教师,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可以随时随地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95后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平板、手机,他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常熟悉,通过网络查找信息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甚至超越了教师。这些“低头族”,习惯的是指尖上的学习,喜欢的是多媒体方式的输入,视频效果优于图片,图片效果优于音频,音频效果优于文字。鉴于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适当借助于手机和网络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学习资源,进行音频、视频的微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来提交作业或进行测试,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购买一些程序来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外随时学习英语。借助于网络和媒体的教学,更直观更易懂,也更被新时代的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许宏晨:《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动机系统实证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1。
[2]张文霞:《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因素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3]董建霞:《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策略》,《教育探索》2012年第12期。
课程设计思路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岗位需求
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职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职礼仪教育无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开设了礼仪课程。然而,当前礼仪课程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是作为一般的通识课程,负责对学生进行基本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将特定专业相应的“岗位需求”作为导向,从而导致了当前高职礼仪课程因与专业契合度不高而被学生轻视的尴尬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依据《纲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我们认为高职礼仪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而创新高职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必须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对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体现“三个注重”。
一 深化对高职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人”培养有着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修养是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需要较多与人打交道,因此,如果将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比作“硬实力”,那么其礼仪修养就是“软实力”。有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教育学论文,结果显示: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等“硬实力”指标逐渐退居二线,而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等“软实力”指标成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因为“软实力”才是毕业生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可持续发展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也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②]因此,作为提高学生礼仪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业形象与礼仪》是一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职业形象是学生展示其专业能力的 “橱窗”。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形象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产生正向的首因效应,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相反,糟糕的个人形象却会产生“扫帚星效应”,使得交往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作为一名“准职业人”,高职学生只有多了解一些礼仪常识,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开启展示自身专业能力的“橱窗”,进而产生“晕轮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拥有强大的个人职场竞争力。
(三)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期刊网。
以文秘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办文、办事、办会”等“三办技能”以及协调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均离不开礼仪素养的支撑作用。同样地,在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及物流管理等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实际上,《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正是在研究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
(一)为谁教――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作为公共课程,《职业形象与礼仪》要面向市场营销、文秘、物业管理、会展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高职学生。“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去的是职业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他们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③]这既是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纲领性目标。
作为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引导其塑造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形成彬彬有礼的交际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场沟通技巧及待人接物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是由几个主要的分目标支撑起来的。它们分别是: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彬彬有礼的社交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业场合礼仪。
继续细分下去,每一个分目标下面又有若干个子目标,即单元教学目标。例如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这一分目标是由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职业人士的服饰礼仪及职业仪态礼仪等几个单元教学来实现的。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又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各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不仅要有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教育学论文,还要有品质目标,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取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由于现代交往日益扩大引进的国际礼仪,礼仪知识可谓是浩瀚的海洋。《职业形象与礼仪》应当怎样来做内容的取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的专业就是工作岗位。和本科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不同,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我们要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动地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专业基本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进行了差异化处理的内容模块。
例如在文秘专业的《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针对文秘岗位办文、办事、办会等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增加了会务礼仪、办公室日常事务礼仪、沟通与协调礼仪技巧、公关交际礼仪技巧等几个方面的比重,通过礼仪的训练,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相应地,在物业管理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其专业岗位对市场竞争能力及业主服务能力的要求,则强化了职业化形象设计、社交礼仪常识及沟通技巧的教学内容。
(三)怎么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程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认知的做法,进而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特点和岗位(群)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项目细分,构建讲训一体的教学模块,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课堂的互动,尤其是学习与将来工作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育学论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也特别注重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从而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求职面试礼仪的教学中,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招聘。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把教室布置成招聘面试的场景,并要求参与的学生提前做好面试的各项准备,在仿真的场景下完成面试的流程,使得求职面试各个环节的礼仪得到直观的强化。
三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体现“三个注重”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悉心研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还应特别体现“三个注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期刊网。
(一)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整合教学模块、序化教学任务,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突出技能点训练。我们通过对各专业岗位(群)能力及品质需要的分析研究,把课程模块整合为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及职场礼仪三大模块,进而提炼出支撑每个模块的具体单元项目和若干个关键技能点。
不可忽略的是,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求职技巧等,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未来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我们还通过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与教学过程中的训练体验,提升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进行日常交谈礼仪单元教学时,匠心独具地设置了“荒岛逃生”的游戏,学生踊跃参与,既锻炼了自己听与说两方面的能力及礼仪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
高职教育强调砺技修德。90年前,教育先驱黄炎培在他撰写的《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职业教育:“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在注重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还设立了品质培养目标,关心学生情商、逆商的提升及诚信守时等优良品质的塑造,关爱他们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在进行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单元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几种基本的脸型,并判断自己属于哪种脸型教育学论文,进而为自己设计合适的发型。鉴于有些学生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片面关注自身的不足之处,因而产生消极自卑心理的状况,我们在教学别设置了“我们是否应该自我悦纳”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交锋中达成“自我悦纳很重要”的共识,强化了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仪容魅力。
(三)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教学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就相当于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课程三大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中,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和日常交往礼仪大体保持一致,只做具体技能点上的区分;而“职场礼仪”模块则采用开放式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灵动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弹性制,很好地解决了《职业形象与礼仪》作为公共的专业技术实务课程与生俱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职场礼仪模块的教学中,加入商务文书礼仪、网络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使用礼仪等内容;而在国际贸易及应用英语等专业相应模块的教学中,则涉及一些涉外礼仪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紧跟行业和岗位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自我扬弃中,日益趋于合理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马乐.高职高专礼仪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
课程设计思路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元素;家国情怀;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方式。“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与高度统一性[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视野,还能激发探索欲望,更能激励学生从思政素材中学得专业知识,从杰出大家身上获得激励,树立远大理想。
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总体实施思路
“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在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课程仅仅有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确定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具有浓重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和学校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能够有效沟通、交流及与人合作能力;具有追求真理、敬业、专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并分析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关注非技术因素对工程设计的影响,培养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以“思政引领知识传授”理论指导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3],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将其无痕嵌入,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4]。将教学分为几大模块,结合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5]。充分考虑机械原理课程线上下线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小组-团队-班级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和翻转课堂,对学生工匠精神和交流、沟通、团结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依托课程设计和学科竞赛,对课程思政成果进行检验和巩固升华[6-7]。
二、主要举措
(一)结合课程特色,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在机械原理课程导论部分教学中,以世界各国发电量变化的视频引入课程思政。该视频以动画的方式直观表现了1896-2016年间,世界各国工业发电量巨变过程,展现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榜上无名,到一步步前进,最后稳居第一的奋斗历程。以单缸四冲程发动机为例,在进行正常理论教学内容讲解的同时,强调该机器所包含的三种机构要按照一定时间顺序相互协调、协同工作,才能做有用机械功和完成能量的转换,以此培养学生相互配合、注重协做的团队意识和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在机械原理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模块教学中,结合各个机构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对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所学理论的应用之处,激发对专业和生活的热爱,促进理论学习。在对每一个理论知识点讲解、分析时,注重细节,尤其是数据的来源、处理过程和实际应用效果,并设置答案不唯一有讨论价值的题目、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计算分析设计结果的优劣,合理的数据给予肯定,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正。这种“重视学有所用”的教学方式,更易于被接受,知识综合、思想碰撞的讨论环节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化学习效果,对结果的质疑能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并修正自己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过程。这些过程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都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课程思政实施创造条件
机械原理采用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课后布置作业和项目化大作业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自学部分,适量引入超星学习通的工学类课程思政视频教学案例,包括《大庆石油的勘探开发》《飞天圆梦》《为国铸造长空利剑》《铁人王进喜》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强国强军、职业道德等意识。在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程项目与工程实际、科教研相结合,以两名学生组成小组、任务类型相同的若干小组形成团队,几个团队即为一个班级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意识和协作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课程设计任务即为教学项目,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连续和延续性。强调小组合作,在团队中沟通和交流。设计过程既提示学生原创意识,又强调创新重要性,不仅仅局限理论结果,还要考虑成本、法律、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非技术因素。在项目化教学每一个阶段,各小组以翻转课堂方式展示项目设计成果,团队间相互评价,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完成技术和非技术能力培养。
(三)依托学科竞赛,对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检验巩固和升华
将课程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合,从分析大赛主题入手,结合课程理论和实践环节学习,鼓励全员参与,组建队伍备赛,并组织选拔,择优参加赛。学科竞赛不仅能检验也可以巩固和升华课程思政教育成效,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得到培养。该环节完全利用学生与教师的课余时间完成,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最起锻炼作用的环节,也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热情最高的部分。在备赛过程中,学生自我学习、获取信息能力大大增强,团队意识、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迅速提高。产品设计制作过程中,工匠精神处处体现,参赛过程中以校为家为校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升华。
三、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明确,充分利用了线上资源和线下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活动,深挖思政元素。通过线上课程思政视频教学案例、项目化教学实践、学科竞赛备赛及参与竞赛,对学生家国情怀、团队意识、工匠精神、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进行了培养和锻炼,达到了以德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北京:教育部,2020-05-28.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黄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27):27-28.
[4]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10):46-49.
[5]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1):64-66.
[6]李森威,张妍,马天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20(3):133-133.
课程设计思路范文4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08-01
一、传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
(一)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所有技能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但是在传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方式中,长期都是按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从课堂上学到很有限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知识点,这种单方向且单调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思维上的创新,不利于他们在专业技能上的发展。
(二)虚拟课题项目缺乏真实感
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一般都是由教师提供一个虚拟课题,给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再由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对课题进行总体的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对课题的艺术设计时运用到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再加上与教师同学之间一起总结经验和分享心得,确实对提高学生艺术设计能力有一定帮助。但是虚拟课题终究是虚拟训练,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现实中艺术设计充满市场竞争的真实感,使学生缺乏对现实市场的触觉。
(三)校外实践不足
一般的高职专业的校外实践课程或者实习都在公司或工厂中进行,但是艺术设计专业是例外的,在艺术设计领域一般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所以学生的实践训练都基本都集中校内,个别分散在一些小公司。只要学生努力寻找,找到校外实践的机会应该不难,但是学生到校外实践往往会被当作干杂事的角色被人使唤,真正在专业上的实践只是皮毛。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改进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要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枯燥难懂的基础理论知识。首先就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将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转为主动。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引入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视频、文本等多媒体教学,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与拓宽,的分析讲解,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之间的辩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也能拓宽他们的思维。还可能由教师推荐些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手法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可以从中向优秀作品进行学习借鉴以及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
(二)加强校外实践
目前,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来说,最好的校外实践形式就是建立工作室制度,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链接成直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将学生的艺术设计课程总体分成三个部分:1.对学生进行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的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进行校内艺术设计技能实训;3.定期输送一定数量的学生到校外的工作室中参加校外顶岗实习,并安排真正能发挥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工作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现实中积累社会经验,在这过程中,职业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得到实质的提升。
(三)建设精品课程
教师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与互相借鉴,有利于推动整个学校,甚至整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领域的发展。精品课程要在保证有效传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精品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开路先锋,可以当作课程改革的试金石,从不断改进、探索出更加适合的课程改革方向。
(四)专业教材的完善
学校应该与地方的教育部门紧密联系,学校定期将专业教材的教学效果反馈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再针对反馈信息结合当前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的修订,在确保不违反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引入更多丰富、有趣的内容知识到教材中。专业教材又分理论性教材和实训教材,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因此,理论性教材要强调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而实训教材则需要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务求能够为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操作进行清晰的指引。在教材的编写中,不同地域的教育部门就针对自身地域的专业发展特点,根据当地艺术设计水平的发展,以及公司、企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专业技能上上的需求,编写出适合当地学生学习、发展的教材。
(五)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
课程考核制度是为了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察,从而使教师能够在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的重要手段,一个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如果学生对考核制度中的优劣评价产生不满的话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对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注重实践的专业,在课程考核制度中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平时与考试在评价上的平衡,绝不能从学生的其中一方面就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作出定论,这样既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促进他们在个性和特长上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教师应该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及向学生询问情况,不断研究和探索出真正适合学生,有利于他们专业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只有师生和教学部门以及校外的实习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朋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分析[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9).
课程设计思路范文5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设计思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也有较大的变动,在函数的设计思路上一方面要注意克服函数本身的难度,另一方面,还应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注意高中数学函数教学内容上的过渡
高中数学函数教学内容上的过渡是指从初中数学函数的教学内容过渡到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内容.初中阶段对数学函数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映射了解了函数的定义,其次对函数的解析式、定义域值域等问题也有涉及,并且以一次函数为例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需要着眼于初中数学函数教学内容,一方面注意对初中函数内容的回顾,从基础着手,带领学生解决初中的遗留问题;另一方面,注意在初中数学函数的基础上融入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教学内容.学生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在初中阶段所学的函数知识,增强了对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的熟悉程度.
2.注意高考函数的命题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阶段以推行素质教育为主.但是,在高中教学中仍然要关注高考的方向.近年来,数学高中试题中函数的分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常常将函数与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考查.高考的目的在于筛选人才,是通过考查学生的能力来体现的.因此在高考数学试题中,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储备,同时需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将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课程内容与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导数教学内容或者概率教学内容相结合,一方面考查学生对高中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高中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可以根据高考试题为设计方向,从而提升学生应对高考数学的能力.
3.注意函数思想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函数思想是长期以来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学习函数的规律与方法.具体说来,函数思想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变换与对应观念、构造性与模型观念、数形结合观念等,这些思想在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抽象能力、观察能力为目的,函数的这些思想不仅可以帮助高中数学教师实现成功的函数课堂教学,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应用方法.通过对函数思想的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对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的涉及与分析,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也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做一定程度的调整,既要做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函数的方法.因此,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教学策略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采用函数概念发展历史为引导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认识函数,因此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教学可以将函数的概念发展历史作为引导,这一方面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利用函数概念发展的历史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困难、枯燥的函数知识增添光彩.函数概念的发展历史一般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较为忽略的一点,认为这些内容与高中数学教学没有关系.但是,通过函数概念发展历史的讲述,学生从根源上了解函数,能够在初中的基础上对函数有进一步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函数概念发展历史的讲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函数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抽象性思维较强,因此只靠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到函数的知识要理,同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难以达到函数的教学要求.因此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式,通过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基础知识与一般规律的推导过程中来.但是在启发性教学方式中,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函数的难易程度,设置出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其次还应该注意函数的多种表达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归纳出不同的函数表达方式来.通过这样的过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的印象,另一方面提高了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质量.
3.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中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通过这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诱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传统数学课堂的填鸭式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主动去寻求解题方法,因而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求甚解,甚至选择课后消化教师所讲授的方法,实为事倍功半之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第一时间地思考解题方式,并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多次且反复地理解教学内容,既丰富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设计思路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岗位技能;项目化教学
鉴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数字媒体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一项核心技能,是从事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包装印刷、动漫及游戏制作等相关工作的必备技能,《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为今后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开设包装印刷、平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图像处理》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供学生学习。
《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工作流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色彩理论、设计策划常识等相关知识;掌握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并对计算机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发展动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印刷技术”专业为例,其前续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印刷色彩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图文排版技术》、《印前工艺技术》、《印刷工艺》、《数字印刷》等专业核心课程。可见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发时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精神
对于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来说,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找准“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以突出展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实际操作《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开发过程中,经过与相关企业的共同研究,将模拟广告公司图像处理工作环节的业务制作流程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情景、掌握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
在教学实施的同时始终保持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确保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随时关注和掌握行业的主流技术动态,使之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企业项目案例融入教学中,把知识点嵌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掌握应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高职院校通常会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竞争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在课程设计时,重点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由易到难的项目实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态度。
为达到前述目标,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还要求其了解和掌握与图像处理相关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如数字媒体产品特点、印刷品的特点、设计与创意基本常识等,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积极性。
三、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
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针对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融为一体,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贴近实际工作。
1.模拟企业生产,实施项目化教学突破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传统教学方式,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从对项目要求及特征的分析到最终完成项目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教学线索,让学生体验和实践图像处理的完整工作流程,从而熟练掌握岗位技能。
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个大项目,大项目由若干具体分项目组成,具体分项目下又设多个任务。
例如,在“印刷技术”专业《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中,我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该课程,即围绕某旅游节相关产品制作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旅游节邀请函、景区门票、景区宣传单、旅游节专刊、画册等的设计与制作。
2.五个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
总体来看,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时均要经历五个基本环节,其对知识的了解与技能的掌握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均呈逐步扩展的趋势。
第一环节,以教师为主的案例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展开教学,并进行案例特征分析,明确本次教学须达到的目的。
第二环节,以教师为主的知识点解析。讲解前述案例中涉及的理论要点、实际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拓展应用。
第三环节,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仿操作。让学生通过模仿体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将教、学、练有机结合,巩固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以学生为主的项目小实训。在每个项目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综合小训练,内容重点涉及该项目的主要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思考和运用空间。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并对完成过程进行总结。
第五环节,以学生为主的综合实训项目。在全部课程内容完成后,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综合训练项目。通过这些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五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希望通过所设项目的逐一完成,经过五个步骤的训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对图像处理技能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掌握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知识、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此过程中其创意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为了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应综合考虑与课程相关的各种因素,将各个教学环节作为本课程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出发,又将本课程的教学视为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来对待。做好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四、侧重过程评价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客观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求:
1.设计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
采用项目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采取阶段小项目考核与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
多种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做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监测和总结,必要时做出适时调整。
2.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以此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评价中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励创新能力的展现。
(1)团队合作精神: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沟通方式方法以及沟通的最终效果。
(2)学习态度考核:考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的情况。
(3)方法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操作技能考核: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综合运用能力及完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