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核心范文1
人的素质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
中国原本是以人为中心思想的发源地,但由于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影响,便由人转向了物,把师生员工视为“经济人”,刮起了物质刺激之风;行为科学学派兴起,又视师生员工为“社会人”,认为他们不仅有经济需要而且有社会需要,并以此为动机,迸发出积极性,但其立足点仍是利己主义的,过分强调了社会因素的作用,忽视师生员工的个人素质以及学校整体素质。由工业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社会,社会活动的中心则由“经济人”“社会人”转移到“智能人”,讲究思维效率,追求智力财富,视知识为价值尺度,进行求发展的智力竞争。而且“智能人”的特点是具有知识价值观,重视开发智源,既开发自然智源,又开发人工智源,并在开发智源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知识。
由此,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活动的中心,是高智能的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必须把“提高他们的思维效率,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确立知识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生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知识、经济运行的核心和目的,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是知识经济的实体,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所以人在知识经济化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焦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又是知识价值的核心,创新程度越高,知识价值也越高。高知识素质和高智能素质的学生,需要有高知识素质和高智能素质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教育和培养,没有高知识与高智能素质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就不会有高知识和高智能素质的学生,没有高知识和高智能素质的师生员工,也就没有现代学校;没有由高知识素质、高智能素质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组成的集合体――现代学校,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发展知识经济所必需的高知识、高智能的脑力劳动者,这样的学校自然也就办不下去,并为社会所淘汰。由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办学管校必须依靠高知识和高智能素质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办学管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高知识和高智能素质的脑力劳动者。但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满足儿童、青少年做人、求知、健身、育心、审美、办事的需要;学校也要管钱、物、技术、时间、信息……但这都是为了培养高知识与高智能素质的脑力劳动者而展开的,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管人和人的士气,只有把师生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校对目标、观念、组织、物资、资金、技术、时间、信息、环境等素的管理也就会不断科学化和现代化。
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学校素质的重要构件。现代学校素质,就是现代学校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而必备的各种要素,各种要素的质量以及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使其有序运行的能力。人的素质是学校素质的核心要素,提高现代学校素质就必须首先提高人的素质。也只有提高了学校素质,才能促进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素质更上一层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人的素质和学校素质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
调节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中心职能
目前正式出版的学校管理学专著,对学校管理职能要么只字不提,要么置于管理过程之中,将二者等同,即使有的书论述了管理职能,也不讲“调节”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调节”是学校管理的中心职能,因为知识经济时代视人为知识、经济的实体,把提高人的素质和学校素质作为学校管理运行的核心。知识是人创造的,是人传播的,新的知识具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的功能,传播又是这种联系和交往的桥梁,并强调自然界中和人类世界中的共性和统一性。而新知识在价值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威胁和冲突,其中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通过调解、调和、调控、平衡、节制、约束等来淡化矛盾、解决矛盾,使新知识在价值创造与传播过程中按照内在规律正常持续和谐地发展,以适合其根本要求。这就是调节。
学校管理二重性决定了现代学校管理具有一般管理职能和特殊管理职能。而这两种基本职能又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调节、控制、公关、传播、创新等具体职能来充分发挥作用的,其中调节又是这具体职能的中心职能。因为学校管理每项具体职能都是为了促进调节,使现代学校一般管理职能和特殊管理职能和谐和统一,充分发挥其有效功能,进而使学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以有效完成学校育人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中的调节,强调管理者和师生员工自己主动的事先的调节,把预防与事后调节相结合,尽力做到以预防性的事先的调节为主,淡化亡羊补牢的事后调节。这就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有效的调节形式和方法。现代学校管理调节的主要形式是计划和协调,前者是预防性的事先调节,后者是纠偏性的事后调节。计划调节形式,就是用事先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以及部门、个人的计划,去组织、指导、规范和调整各级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创造行为,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学校管理目标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实现人与人和、人与物和、人与环境和。协调形式,是以既定的目标、标准和指标衡量办学管校活动中已经形成的各种关系,针对潜在的不协调因素和已经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偏差,寻求淡化矛盾,纠正偏差,改善关系之道,重塑和谐配合关系,因而,它属于事后调节。现代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挥调节职能,还必须娴熟如科学预测、自省自律、双向沟通、以变应变、科学决策和目标管理等调节方法,做到事先了解学校各种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把握机遇,审时度势,三思而行;自省自律,平等待人;双向沟通,联络感情;分解目标,层层负责,相互协作,努力营建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
和谐是学校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
境界,是指学校管理所要达到目标的程度和状况。在以人的素质和学校素质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学校管理系统中,其办学管校活动只有充分发挥调节这个中心职能,才能改善公共关系状态,完善人际关系,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和谐”。由此,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和谐,是现代学校管理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是使现代学校教育目标能够实现的根本保证。因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礼记・中庸》)。就是说,“和”――和谐,中和既是现代学校管理最根本、最崇高的理想境界,又是使现代学校管理通向成功的基本规律。如果现代学校管理能有效发挥调节职能,达到“和谐”境界,做到学校管理系统内部全体成员团结奋斗,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赢得了公众和公众之心,学校社会地位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学校对社会公众的贡献也就越大。那么,学校管理诸要素、诸环节就能围绕培养高知识、高智能素质的人才群而有效集合起来,并按照各种育人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形成有组织、有系统的“和谐”“平衡”状态,按照既定的便于指挥调控的运作程序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其积极相关作用,以获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确保学校教育目标的最佳达成。可见,现代学校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但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人心和”“顺和的人心”是关键。因为“人和”,管理者与师生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就能充分发挥,他们就会心甘情愿为实现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取义成仁,于是就能形成最佳实现教育目标的强大内聚力和整体合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是现代学校管理调节的最终目标。
管理学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 新加坡;优质管理;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6-0043-05
新加坡是一个管理有序的国家,深入其中后,慢慢品味、体会和感知,就像品味一杯散发浓浓芳香的咖啡,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让我们细细地去发掘,你就会发现它的真正魅力所在――新加坡的教育与教育创新。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整体发展,而教育又反过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本,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今日新加坡的稳定、繁荣、进步和发展,为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对学校优质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管理被称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三大支柱。什么是管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凡是有群体共同活动的组织都需要管理,管理是管理人员领导和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也有学者认为,管理就是效率、速度和质量之和。所谓学校优质管理就是通过先进的管理策略和系统提高全民的教育素质。
教育不仅是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头等大事,而且也是传承人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可以说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直接、间接地与教育活动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能力。学校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同时又离不开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这些都为学校的管理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公益性机构,其资源的公共性和功能的社会性,就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体系之外,它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和管理。
学校优质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教职工和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优质管理包括了组织结构、组织发展计划(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战略)、领导与管理层、员工、团队建设和员工发展的政策等,其目的则要求管理者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教育才可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者,是学校的神经中枢,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尤其是在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校长在一所学校里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1995年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校长与学校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校长基本素质的优劣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美国学校管理咨询专家伊兰・K・麦克伊万认为,高绩效的校长应该善于沟通,应该是一个教育者、改革者、愿景策划者、文化建构者、学校发展的促进者,他是一个活跃分子,是教育成果的创造者,人格树立者和贡献者。他把这些看作是一位高绩效校长所应该具备的十大特质。《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一书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对校长应具备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一,通过提出、表达、执行、保持整个学校团体共享和支持的学习愿景来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第二,通过提倡、培育和维护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教职员工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教育项目来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第三,通过对学校组织、运作、资源的有效管理,保证一种安全、效率、效益的学习环境来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第四,通过与家庭和社区成员的合作,对社区的多样化兴趣和需要做出有效反应,调动社区资源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第五,通过诚信、公正的行为并以符合伦理的方式来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第六,通过了解、反馈、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法律、文化这个大环境,从而促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大国,从不完全统计的数字来看,在我国从事教育管理的人员占有相当的比例,就中小学校长(包括副校长)的总量而言就已经超过了百万。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校长专业化的背景下,社会和公众对校长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长不仅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且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增强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素养,提升学校的管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从事学校教育管理的校长们无法回避、也必须直面的问题。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发展,虽然学校的管理队伍较以往得到了不断的加强,从事学校管理干部的素质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状况也有了较大的改观或改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现实:从事学校管理方面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实践的需要和管理知识自身发展的需要,管理知识面窄,管理结构失调,管理质量偏低,管理效益不高等。强调学校优质管理,逐步提高学校的教育素质,就成为当前学校管理所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新加坡学校优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国家,其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和较高的国民素质,使其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东方国家。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而这种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学校的优质管理,力求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多学科的国际教育,强调学习创意,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培养对家庭、社会、国家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国民。
1.明确的发展目标
在21世纪的今天,对不同国家的教育来说,都面临着一种新的挑战,对于一所学校,恐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发展。就校长而言,个体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都是这种挑战的一部分,而且,这二者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相作用的,对彼此的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管理当中,校长应力求成为这种发展变化的培育者、挑战者、建设者和催化者。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没有哪一种动力能够比得上一个有吸引力的、有价值的、能够达到并被员工广泛分享的未来愿景,这将极大地激发人们对卓越的表现和对长期成功的追求。
目标是成功的灯塔和路标,一个有远见的校长一定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曾明确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这五项修炼实际上为一个组织和个体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预期的目标和方向。新加坡教育部把“塑造国家的前途”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使命,把“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家”当作国家教育发展的愿景,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使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促进了个体与组织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形成了国家的意志。
在新加坡,很多学校都十分强调组织发展计划,它们把使命当作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把愿景当作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指向,把价值观作为指导工作或行动的准则,通过具体的战略实施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新加坡的达善中学把“增强学生做人的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公民”作为学校的发展使命;而南洋初级学院的使命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教职员工以及学院的全面发展”。两所学校所制定的学校使命,都是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出发,将学校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2.完善的学校管理
完善的学校管理的目标在于努力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树立学校管理的质量观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校管理作用结果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学校组织系统要想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就必须改变固有的看待学校的方式,必须挑战长期以来学校管理的一些陈旧观念,并且重构学校管理质量的观念,从学校管理的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加以思考和改进。
新加坡南洋初级学院的冯焕好校长就学校领导在日常管理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即人和事。人指的是:教育部长官,教职员,学生家长,董事会,咨询委员会,校友会以及社区;而事则指的是:政策,制度,行政,财政(筹款),教学,纪律,评估环境,安全沟通和资源等。
在学校环境中,校长扮演着领导与管理的双重角色。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有很大不同;同样,校长的角色在不同学校也不完全相同。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管学校大小、学生数量多少,校长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能基本上是相似的。
美国学者杰拉尔德・C・厄本恩、拉里・W・休斯所著的《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将校长的职位概况为五个职能(课程发展、教学改进、学生服务、资源获取以及硬件利用)和两个维度(管理行为和领导行为)。由此可见,从领导和管理两个维度来区分这五个职能。领导就是校长创造一种以学生高效学习、教职工高效工作、有创新精神为特征的学校氛围。好的管理,则是充分应用各种技巧提供一个有序和有效的学校环境,并创造各种条件使学校组织各个方面明确落实。
3.优秀的团队建设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作为管理人员,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努力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用人机制。在新加坡的教育管理中将“员工与团队建设、员工发展政策”作为优质管理的两个重要策略,提出组织建设的“五个向度”,即“物理环境、知识、情感、自我意志和精神”。
管理学中的“木桶定律”原理告诉我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完成的,效益是要靠团队来获得的。建设一个高效的团队,一要靠制度,二要靠经营,三要靠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爱心。
柯达公司认为企业的成败与该企业是否有效并最大限度地发动员工的力量有很大的关系。松下公司发挥全员经营,群智经营的思想,使员工视厂为家。当今的学校管理就要使我们的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或环境,充分激励和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把个人与集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美国学者卡得罗提出:“一个产生学习的组织能够以无数的方式成长和发展。多数组织是在机械地照搬别人的模式,而不是创造性的。”综观新加坡教育的模式,我们发现他们在汲取东西方教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完善和发展自己。
新加坡南华中学将教职员的潜能提升作为凝聚团队精神的一个优良策略,学校制定了“教职员培训与发展计划”,协助老师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设置在南区公立培群学校内的华文教学研习中心不仅为华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分享教学经验和创意教学法的平台,而且还通过教师的参与和互动来提升华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4.浓厚的学术氛围
美国学者斯通・斯里沃和汉森说,“目的、策略、学生和目标都有各自的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意味着教师、学生和课程之间有一种不同的关系模式。”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情感的需求、身心的需求和道德的需求。一句话,学校的中心使命就是让所有学生都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享受优质教育服务给他们所带来的幸福、快乐和满足,而我们现实的教育任务就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和获得幸福。
使学生获得这种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能够实施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这些过程又如何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改进这些过程,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浓厚学术氛围的营造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教的学术氛围和学生学的学术氛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掌握谋生的技能,同时也是为了下一代创造实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下一代人的内心中点燃求知的火焰”。
新加坡的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我走访过的新加坡新民中学、南华中学、华侨中学、裕廊初院、南洋小学、培群小学、南华小学等学校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都将计划能力、课程实施、合作学习、学业激励以及评价与反馈等教师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学校鼓励教师将创新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同时学校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进修,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发展。
课程辅助活动、公民与道德教育、心理与职业辅导、社区服务计划、国民教育、体育和专题作业等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能从教育中获得最大的效益,这些课程的开设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进行学习,这样克服了把全面发展片面理解为平均发展,忽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错误倾向,并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他们自我能力的提高。
5.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由课余文化、传统文化、人际交往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文化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教师营造课堂氛围一样,学校文化的构建也在不时地影响着每一位教师课堂文化的构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因为它是一种深入在学校师生心中的学校意识、学校精神;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校群体的价值意识、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新加坡的中小学中,校长肩负着培养积极的校园文化的重担和责任。在我参观的很多学校中,他们都把反映各自学校的价值观当作他们日常决策与行动的准则,而且他们也将这些价值观反映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并赋予校园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创设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新加坡不同层面的学校里,校长的任务不仅要尊重和利用每一位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敬业精神,而且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激发教师的潜能,并运用他们的才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走进新加坡南华中学、南华小学和培群小学,我们感受到每一所学校都蕴藏着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有“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校训,带有浓郁东方文化的校园文化长廊;娴静幽雅的校园和校园内文化石上的“滴水穿石”、“锲而不舍”、“日行一善”、“彬彬有礼”、“学以致用”、“饮水思源”、“敬老尊贤”等名言,让我们深感校园文化不仅对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对塑造学生良好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对学生健全个性的影响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打造学生生命成长的家园、学园、乐园和花园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特色发展的一种途径。
三、结 语
新加坡的每一所学校,不仅给予了我许多的体验、感悟,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教育以及教育管理很多的思考。我以为,优质的学校管理一定要确立鲜明的质量管理目标,并铸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管理者必须要从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角度,优先关注师生内在的发展需求,要多花时间与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进行交流与沟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打造出一种新型的“质量文化”。这种质量文化就是:“心满意足的服务对象、强大的领导阶层、系统思考、战略规划、持续学习、待续的学校改进。”只有在这种质量文化的影响下,学生才会发挥自身最大的学习潜能,才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优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校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因素的相互影响。教师处于学校系统运转的中枢地位,他们起着连接学校行政指导与学生行为结果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质量目标应该包含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作为个体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发展。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来源层次反映了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普遍存在的这种差异,又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来施教,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我们都要力求把他们教好,而这个好就是能够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获得提高。从新加坡不同学校的教育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来看,以学生为本,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是作为教育个体的教师及教师的发展。 教师是学校资源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师通过自身专业的发展来持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学校自身的发展是依靠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最大化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每一位校长都期望站在讲台上的任何一个教师个体,都应该力争成为本学科教师群体水平的代表,即个体劳动必须体现集体智慧。因此,增强学校的学术意识和服务意识,铸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正是促进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C・厄本恩,拉里・W・休斯等著.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黄崴,龙君伟,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伊兰・K・麦克伊万著.高绩效校长的10大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吴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钟启泉.教育管理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新加坡]冯焕好.优质管理学讲义.
管理学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高校 以人为本 管理 原则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变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新一代大学生的入学带来新的挑战,学生工作如果还固守原来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来看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而现在还有不少学校学生管理主要是命令式的,学生管理者具有绝对的权威;管理理念应注重过程,而至今仍有很多高校是以“结果管理”为目标的学生管理理念。规章管理制度没有及时更新,跟不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有很多方面没有相应的规范制度。所以,要加强新时期高校的学生管理机制应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和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柔性管理的实践特点是“非强制性”,强调“以生为本”。当自由与情感、存在与价值、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信任等人文精神成为管理的要素时,学生在民主、自由、安全的氛围中,才会以宽松的心境孕育灵感,闪亮创造的火花,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参与集体的管理中充分地锻炼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教师“人生导师”的作用
1.把握学生工作规律,科学的采用人性化管理,在平日的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管教的目的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理的人。要达到这个目标,不能仅仅依靠书面文字规定,还需要在管理中针对弊端,寻找根源,用先进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去培养和塑造学生.
2.从思想、道德、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规范。
80、90后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理性忍让,又具有现代的我行我素的独立意识,个性张扬,但是内心是复杂和脆弱的。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正确认真引导的规范。
(三)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互信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使大家在心灵上得以互通与感应,产生共鸣,形成共识。同时,通过价值观的培育和组织文化建设,来感应、导向、熏陶、示范、约束、协调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尊重学生分享信息的优先权,对于各种来自上层的或者班级内部的信息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知道,使学生在分享中与辅导员、班主任融为一体,形成信任与和谐的内部氛围。
二、制定规章制度,遵守高校学生管理原则
1、把日常的规范体现在制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与时俱进。无论现代管理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融合;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现代管理要用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规章制度要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真正体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制度才能有利于更好的管理。。
2、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遵守管理者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原则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管理工作是否顺利有序进行的关键。在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管理者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的工作监督体系;还要做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大力加强学生管理者的培训和学习,经常安排他们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活动,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3、调整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的原则
做到与时俱进。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创新的氛围。愿意积极配合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不断跟随学生的时代变化,及时跟新换代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使高校的管理更加贴切和符合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改变传统学生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
[3] 杨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45-47;
[4] 董则方.“以人为本“是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02;
管理学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压力管理;生理机制;心理机制
一、压力管理的概念
压力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往往给它赋予了太多的贬义色彩,总是把它与绩效不佳、职业枯竭、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逃避行为、工作满意度下降等一些消极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源于过度压力的症状是明显的,是负面的,而忽略了适度压力的积极作用。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压力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而最大化的发挥其正面效应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压力管理是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调节到适宜的水平而不是将压力完全消除掉,如果生活或工作中没有了压力,那么也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
二、压力管理的生理学机制
汉斯·薛利认为,机体具有保持体内平衡的内驱力,当压力源威胁到体内的动态平衡状态时,机体会自动作出反应来维持平衡,但机体作出反应的能源物质是有限的,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机体就会失去应对持续压力的能力。
薛利把压力与机体的对抗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警戒反应阶段。当出现警戒反应时人体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引起我们身体机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若这些状态持续时间短或及时得到了缓解,则产生的压力会成为工作的动力,反之就会出现不良影响。因此,这是一个警告阶段,用以提醒人们引起重视,及时作出调整,若忽视了或者调节失败,或者外界压力过强则会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对峙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个体会竭尽所能的调用体内的各种潜能做抵抗。在对峙阶段,人的身心已经开始出现故障、发生病变的临界状态,若及时调整,增强自我力量,获得有效的支持,并可阻止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变化,并可能退回到第一阶段,否则很容易急剧发展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为衰竭阶段。在这个阶段,若人体的压力还是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或缓解,则人体的唤醒状态和免疫系统开始崩溃,疾病纷纷而至,会直接导致心理防御系统崩溃或者生命因疾病而终止。
从薛利的理论的三个阶段来看,机体对压力自有其免疫的功能,即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应对压力的存在,但毕竟机体对压力的应对是有限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需借助外界的手段来缓解或消除压力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最佳的时机就是在警告阶段就采取行动是对个体最小的伤害,而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机体发给我们的信号,等想采取行动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更有甚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正如过劳死或心理崩溃导致的自杀。所以压力管理应宜早。
三、压力管理的心理学机制
1.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位称之为归因。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该理论解释了归因的维度以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与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
韦纳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失败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来,这是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发生变化。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压力的产生很多时候来自于个体的归因,如同样面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工作任务,如果把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能力导致的,则个体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把原因归结于不确定的环境导致的,相对的个体体验到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同理,同样面对升迁,有的人会感觉很开心,觉得那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自己工作努力的结果,而有的人会忧心忡忡,考虑自己能否胜任,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之所以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个体的归因。所以,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归因。
2.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源于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的一个试验:他们派人随即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他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他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从这个试验里我们知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的登上高处。
从门槛效应中可以给我们很多压力管理的启示,有时候压力的产生往往也和个人或组织不合理的目标设置有关,超出个人暂时能力范围内而又无法达到的过大的目标,肯定会使自信心受挫,而且也会影响工作绩效等,所以,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当像登门槛一样,一步一个台阶,通过小目标的完成来实现最终大目标的实现,通过提升自信心来缓解压力。
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最早源于希腊神话。但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暗示有利于压力的化解,而消极的暗示会加深压力的程度,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暗示。
4.群体动力学理论。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942)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此即勒温提倡的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理论。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 = f(P E)
其中,B:Behavior 行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 环境;f: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认为,压力是“动力场”的产品,所有的个体或组织都处在一个充满动力和阻力(如压力)的场中,这些力量会阻碍或推动个体的行为,以维持动力场的平衡,但如果缺乏这种限制力就会使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根据勒温的理论,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维持一种压力的平衡,如果没有压力,个体会感到极度枯燥,没有目标,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压力管理就是把压力调整到适宜的水平。同时,个体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对于压力的管理不仅仅是个人,还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对他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英]瓦莱丽·J.萨瑟兰,卡里·L.库珀.战略压力管理——组织的方法:第1版[M].徐海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2][英]斯蒂芬·皮尔比姆,马乔里·科布纳基.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第1版[M].廉晓红,贺靖文,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管理学的核心范文5
在一战前期,心理学家并没有对语言和言语进行过多的关注与研究,但也有如Wundt和Galton等心理学家做出了重大的学科贡献。当代科学心理学之父Wundt早在1870年便通过缜密地观察与科学全面地理论论辩对儿童言语发展和母语习得问题写成著作并发表。这些试验对于心理学家理解人类思维活动、掌握人类语言表达能力规律以及进行语言行为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意义。世纪之交,Freud的口、笔误研究揭示了语言行为的情感动态问题,Jung把语言词汇联想做为“诊断工具”,发掘情感的复杂性。他认为不正常的词汇联想往往预示着个体的情感纠结或精神压力等一系列情感问题。
一战期间,受美国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儿童心理学家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上争论不休,出现了“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两大观点,虽在40年代通过两方的“妥协”达成“一致”,却在60年代由于Chomsky的理论宣传推广下烽烟再起。受Binet“智力测试”观念的影响,Poaget和Camero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做为影响个人认识和情感状态的关键因素而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发展先于智力发展,甚至有的认为语言依赖于认知发展。在此问题上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鲜明一致的答案。1952年,美国的学者们成立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Osgood和Sebeok将讨论会的文件和报告汇编并将其命名为《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评述》。此书的出版也就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心理语言学的正式诞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第一代心理语言学家将语言描述为持续不断的“言语行为”。50年代中期,随着Chomsky的转换语法的兴起,产生了第二代心理语言学家。一些学者开始抛Skinner的理论,转而相信儿童习得母语是由于有天赋的语言能力。直至60年代,心理语言学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内容:言语产生、言语理解和语言习得。
二、学习与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学习实践的伟大尝试。心理学家关注有机体(人和动物)对环境和调节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关注人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此外,学习心理学对学习做出了准确的定义:所谓的学习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实践活动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进行调节和适应的过程。学习即变化,是朝向既定方向和目标变化的过程。教师是促成该变化过程的外部因素,内因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早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多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并形成了两大学习理论。首先是“环境论”。受英国联想主义思潮的影响,心理学家主张“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思维、意志规划、知识的内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缜密研究。其中以Pavlov的条件理论、Watson的行为主义理论、Thorndike的关联主义理论和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和教学机作为令人称道。其次是“天赋论”,以Gestalt心理学为代表,学者们不再单纯得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强化和重复的过程,他们认为个体在感知、认知、感觉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学习等方面拥有天赋,并强调“顿悟”和“意义学习”。二是教学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实验室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并开始致力于解决理论研究成果与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所需脱节的问题。心理学家更加注重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进行理论的研究,提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因此学习心理学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工作:学习者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学习分类、研究学习进程情况、学习效果评价。
三、教学与心理学
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的关系不是一条平直的线条,相反的,两者是在选择与摒弃中曲折发展,这其中包括了曲折的五大关系转变。首先是以Sweet为代表的早期联想主义学家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联想的过程,Palmer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因素,对个体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学科背景等因素大加研究,提出“语言学能” 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二战期间,语言学习被Huse定义为纯粹的记忆问题,学习就是将固定既存的表达方式进行辨认和回忆的过程。根据英国心理学家Findlay观点,学习者受母语影响,容易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排斥心理,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项模仿性工作,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复制当地人的言语行为并不断操练,直到新言语习惯的形成。另外,他不主张学习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无意识的存储记忆。
战后,Stott对语言学习进行了系统性的新尝试,提倡认知和活跃学习法。他与Findlay理论思想相似,主张语言学习的记忆和习惯养成。40、50年代受美国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心理学家强调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模仿、重复、操练、习惯养成等环节的重要性。受实证主义的哲学和联想心理学的影响而产生了直接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学说则促进了听说法的产生和发展,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听说法曾在美国的语言教学领域盛极一时,60年代学者(Rivers和Chomsky分别对听说法进行了批判)开始对该假设质疑,听说法开始走下坡路。理论的批判并没有给语言教学理论带来突破性的发展,相反的,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争执、迷失感在整个学术界蔓延。直至70年代,心理学家才重新开始了理论化和实证性研究,新一批的理论思潮开始,新观点也得以提出,例如中间语的提出与研究、二语教学本质研究、Krashen的观察论、二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社会结构问题研究。
管理学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新生儿 早期 肺出血 观察护理
肺出血是新生儿疾病中一种危害临床症候,也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一旦口鼻涌出血性泡沫液体已属晚期,病情重,病死率很高。随着人工呼吸机的广泛应用,肺出血的救治有了转机。但是传统方法在出现肺出血表现才开始应用呼吸机效果并不理想。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中,有34例并发新生儿肺出血,通过早期观察、精心护理,尽早使用呼吸机正压通气,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肺出血患儿34例,期中男25例,女19例,男女比利为2.78:1;早产儿21例,足月儿13例;出生体重《1500g8例,1500-2449g17例≥2500g9例,平均体重2335g。入院时体温≤35度12例,35-37度21例,39度1例。生后24h内发病7例,2-4d发病16例,4d以上发病11例。原发病:早产儿合并硬肿症15例,围产期窒息25例,期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0例,9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颅内出血,3例合并头颅血肿,宫内感染5例,吸入性肺炎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新生儿肺出血诊断标准。患儿发绀明显,经皮测血氧饱和度由0.90-0.98迅速下降至0.40-0.80者18例:肺部湿性罗音出现或增多18例;反映差并伴有呼吸暂停及15例;烦躁,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伴有口吐泡沫11例;呼吸减慢5例;心率减慢10例;心率加快6例。
1.2 临床表现
(1)原发病表现:反应差,体温低,哺乳困难,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紫绀,苦恼,尖叫,甚至抽搐,大面积硬肿,水肿,钱卤门张力高,肺部通气差等。(2)肺出血表现:早期表现,最初为拒乳,哭声无力,有时,喘憋。体温不升,大多在35度之下,皮肤出现硬肿,四肢暗红或有水肿。逐渐出现青紫,呼吸浅慢或不规则,有呼吸暂停,患儿不能安睡、表情痛苦,心率缓慢,肺部可能听到细湿罗音,提示肺出血先兆。典型表现,危重新生儿出现明显呼吸障碍或在原发病基础上临床表现突然加重,双肺迅速出现细湿罗音或湿罗音明显增多,随之口鼻流出或涌出血性液体,或于气管插管后流出或吸出泡沫样血性液体。胸片可见大小不等片状阴影,大量出血时成“白肺征”。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如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治疗原发病、纠正酸中毒及出凝血障碍、补充血容量、用多巴胺维持血压在50毫米汞柱以上。对肺出血高危儿只要有低氧血症,尤其合并低体温或酸中毒者,应行气管插管,以便能起到早期治疗或预防肺出血的作用。其中21例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应用呼吸机治疗。34例患儿中治愈16例,好转3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4例,病死率41.2%。
3 护理
3.1 密切观察,早期发现
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是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等。本组缺氧52.9%,感染14.7%,早产儿44.1%,低体重儿73.5%,低体温35.3%。发病第一高峰在生后24h内有20.6%,生后2-4d发病47.1%,生后1周内发病86.0%与文献资料一致。新生儿肺出血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即使治疗。早发型在生后24h内发病,甚至出生后即发病;晚发型多在出生后2-4d发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接触最密切,因此,要熟悉肺出血的发病特点,细心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肺出血治疗成功意义甚大。
3.2 病情监护
根据肺出血的发病特点,本组>2项高危因素患儿有28例(82.4%),出生后4d内置NICU室内远红外辐射台上,监测环境温度和患儿体温,以减少患儿能量的消耗。应用心肺监护仪或血氧饱和度监护仪,一连续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体温,并记录。①密切观察患儿反应,皮肤颜色变化。本组反应差16例,烦躁9例,紫绀加重、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18例。②观察呼吸、心率,有无呼吸不规则。本组呼吸暂停、15例,呼吸急促、深大、三凹征明显14例,心率明显减慢或加快16例。③观察口咽部急气管内吸出物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本组口咽部或气管吸出血性液(排除损伤或上消化道出血)14例,是早期确诊肺出血的重要依据。④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本组发现皮肤有出血点、瘀点、瘀斑5例,应高度警惕早期肺出血。⑤本组听诊肺部出现湿性罗音或湿性罗音增多15例。以上均为肺出血预兆,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3.3 气管插管护理
①用物准备:准备负压吸引器调节负压≤19.6KPa(≤200cmH2O),吸痰车、吸痰杯及生理盐水、无菌手套、复苏囊、5-6cm胶布、听诊器、新生儿喉镜、气管插管。②气管插管: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患儿置抢救台,头靠近床沿,颈后垫毛巾卷,头后仰,使下颌、气管、剑突成一直线以开放气道。
插入气管插管,推出喉镜后协助接上复苏囊及氧气,正压通气,听诊双肺呼吸音,便于医生调节插管深度,至双肺呼吸对称,协助固定气管插管。③气管内吸痰:迅速吸出气管内血性分泌物,清理呼吸道,复苏囊气管内加压给养5~10次,再清吸,氧压力2.45~2.94kpa(25~30cmH2O)压力稍大有助止血,频率40次/min,尽快给予呼吸机治疗。④气管内滴入1:10000肾上腺素0.5-1ml,有收缩血管,利于局部止血,减轻支气管痉挛和粘膜充血、水肿,改善通气,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快心率等作用。
3.4 使用呼吸机的护理
①预先消毒呼吸机管道,仔细检查呼吸机性能,湿化瓶加无菌蒸馏水,连接呼吸机管道,调节呼吸机参数,设置报警值,以便监护,无误后连接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治疗,采用定时、限压、持续气流(IPPV+PEEP)。待病情好转,逐渐降低FiO2,每次降5%,发生高浓度氧的副作用。②调节加温湿化器,夏天30~32℃,冬天34~35℃。③上机后,半小时桡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血气正常范围。穿刺点按压时间稍长,预防因凝血障碍而致出血不止。④经常检查,保持管道通畅,严防插管扭曲、折叠或脱出。翻身时,应先脱机,分离接头再操作,防止牵拉管道使气管插管脱出。⑤肺出血早期减少搬动,不宜拍背、吸痰,以免加重肺出血,气管内吸痰有血时切勿强求吸净,以免使用患儿缺氧加重出血;肺出血停止及恢复期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每2h翻身、拍背,吸痰一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负压≤19.6KPa,时间为5-10s,防止压力过高或负压吸引时间过长引起肺部再出血。⑥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胸廓欺负及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称等情况。⑦在护理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呼吸机压力大小,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胸廓活动幅度是否对称、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呼吸是否同步,有无人机对抗。防止出现气胸、皮下气肿、纵隔腔积气等气压性创伤。⑧更换消毒呼吸机管道,1次/d,更换湿化瓶蒸馏水,1次/d.⑨患儿肺出血停止,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可撤机。
3.5 预防护理
①保温:危重患儿置暖床保温,一般床温30~35℃,根据体温调节床温,保持体温在36.5~37.4℃,防止低温损伤。病情稳定后,体重
3.6 做好基础护理
出现肺出血的患儿病情重,抵抗力差,因此必须做好口腔、皮肤、会阴等的清洁与保护。机械通气患儿,口腔分泌物多,声门下与气管导管间隙常有污染积液存在,又多伴胃内容物反流,极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我们的经验是;(1)取半卧位,胃肠减压微量持续胃管喂养向结合避免反流。(2)定期吸引声门下分泌物,定期给予三联液(100ml蒸馏水中含两性霉素B50万U,多粘菌素E50万U和妥布霉素8万U)5ml雾化吸入。(3)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对减少VAP的反生,效果较好。另外,口腔护理前后要充分吸净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或3%的双氧水清洗口腔,3-4次/d.如有霉菌感染,则用2%碳酸氢钠清洗。
3.7 健康教育
由于肺出血病情凶险,机械通气时随时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及昂贵的费用,应向患儿家长解释病情、治疗过程,消除恐惧心里,取得家长对治疗、检查的配合。
4 讨论
肺出血占新生儿死亡的首位,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发现早期肺出血的先兆,待到肺出血时就延误了抢救时机,因此在护理中,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早识别高危因素和早期肺出血的症状,为一生早期诊断肺出血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肺出血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主要病因有围产期缺氧、寒冷损伤或低体温。在未用机械通气治疗钱,病死率高达96%以上。Trompter首先将正压通气(IPPV+PEEP)用于肺出血治疗,此有助于消除左心衰竭致出血性肺水肿,且能改善通气功能,增加动脉血氧合,提高非容量和功能残气量,一般认为较高的PIP方能达到疗效。但过高将产生副作用,以不大于35cmH2O为宜,因此PIP过高,会损伤开放的气道特别是较少结缔组织支持的毛细血管和肺泡,易引起支气管肺泡发育不良。可同时应用反比通气,在PCV方式下,其可延长平台压时间,使压力波形呈矩形,进而改善氧合,提高PaO2,减少高PIP及高FiO2的应用及副作用。
早期诊断及早期合理应用呼吸机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待到肺出血确诊后才行机械通气常难免死亡(病死率高达83.3%),本组死亡共14例,6例并发MSOF,考虑与上机较迟有关。故一旦明确早期肺出血,应不失时机的及早进行上机,即使是疑诊病人也应早作治疗。在发生肺出血前,原发病已相当严重,应考虑有此症可能,当呼吸系统症状更加明显,如肺部出现湿音、双吸气或抽泣样呼吸、呼吸暂停等肺出血凶险预兆,不应等待口腔或鼻腔流出血性或棕色液才开始治疗。胸片随访亦有助于早期诊断,当新生儿重症原发病胸片随访出现间质气肿或少量气胸,未成熟肺出现透亮度减压暗化,而胸廓容量无变化或有所增加时,均有肺出血的可能,倘其无结构均匀性肺透亮度减低,且不伴支气管充气症,可与感染性肺炎、肺透明膜病鉴别。
我们发现死亡病例在低体温、低体重及酸中毒方面更加显著,此提示以上因素可影响抢救效率。另外,保持呼吸道通畅很重要,吸痰前要保持充分氧合,操作动作迅速,使患儿免受缺氧。气管内间歇滴入止血剂,输注新鲜血浆,应用多巴胺
以保持心功能,维持正常体温,保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积极治疗原发性病是提高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加强护理中的观察有利于肺出血的早期诊断,经过精心护理。尤其是尽早给予呼吸机正压通气,是提高肺出血抢救成功的关键,大大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陈克正.新生儿疾病诊治中的一些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6):334.
[2]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306.
[3]陈克正.新生儿肺出血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华儿科杂志,1997,35(6):331.
[4]冯泽康,余宇熙,曾振锚等.中华新生儿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0.
[5]熊晖,王颖.新生儿肺出血31例临床分析.新生儿科杂志,1997.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