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1

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environment;trialistic theory;test index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招生人数规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高等学校校园的长期规划、“五年规划”需调整修订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综合性的建筑创作,它涉及建筑、艺术、经济、地理、园林、环保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其自身特点是各种配套城市基础建设实施需齐全,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小城镇建设标准。新校区如何建设?老校区如何扩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区功能划分区衔接等重要课题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这就涉及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1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重要性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反映了办学的方向,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模式,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学校建设的综合布局,展示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学校建设的纲领和蓝图,要建设一所既符合现代化又有传统历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1.1 校园总体规划是办学的基础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范性总体建设纲要文件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和绿化工程两部分,两者要空间上兼顾、和谐,是奠定学校景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与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进,建筑物从单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留有绿化发展提升空间的余地。其原因校园建设的好坏衡量标准,一是看其校园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层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调和内部装饰。二是看校园自然环境利用和绿化设计。两者相互关系,绿化设计装饰衬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轮廓同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图上融为一体,从线条、色彩、造型上改善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艺术魅力。

1.2 校园规划设计是人文环境、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融合,建设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细致微调事后生态和谐,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优美的环境保证 校园规划设计是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独特的特征,建设规划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自然生态性、公共资源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地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三方面)多样性、方向性和识别性考虑,才能建成一个符合当代大学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的环境影响人的产生好心情,激发自豪感、积极心态及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上进心。

2 高校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

由于历史、建设资金、人为等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区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也是简单的总体规划,以主要领导的决策为主,随意性大,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2.1 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问题具体体现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选址不合理;总体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主要建筑不齐全,配套设施没有跟进;管网系统零乱;人行道与车行道布置不科学不系统;绿化容积率少;未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预留用地等。

2.2 校园建设中产生存在不足的原因 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如建设土地不足、基建投资不够、未按标准设计建设单体建筑物等以及不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指标要求;二是主观因素,部分领导的“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缺乏对整体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3 如何编制好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编制好总体规划和搞好校园建设,高等院校应设立规划处或校园五年规划编制委员会承担校园规划建设的权力机构,由党委领导下校长责任制直管实施。

3.1 编制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提 编制委员会主要解决好校园定位、校园功能、校园格局、历史文物、校园的发展;保护和利用地形;细化校园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领导与校园规划建设的职责责任等问题。

3.2 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产生的程序 校园规划设计通常产生的五步骤依次是:确定办学方向;确立专业设置;确定学校发展规模;确定学校机构和编制;修订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含基建、绿化等)。

3.3 制定校园规划的工作方法 真正好的校园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是编制委员会讨论,明确方向原则,提供设计依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设计;二是动员全校师生群策全力,反复征集意见(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党政会议讨论以及职代会表决;三是借助社会编制规划设计专业中间机构(如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控国家法规、技术参数等参考依据咨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职代会表决。

3.4 收集整编校园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编制委员把规划分为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三类。各级各类人员搜集相关层面的基本资料,汇总研讨分析,需详细掌握以下资料:①住建局的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学校拟建区域位置图,并标有建筑红线和学校坐标位置的学校规划图。②土地局审批的用地范围及其附近的地形图。③学校拟建用地区域及其附近的学校和周边的建筑物的现状情况。④学校拟建区域附近的给排水、供电、采暖等管线埋设情况及引入接线位置、标高、管径、材质等。⑤学校拟建区域原有道路断面及路面标高。⑥本地的自然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⑦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职员工(包括家属)的全部人员结构组成情况。⑧本地区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建设标准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的规定。

3.5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依次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关资料。二是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规划好的学校发展各类学生、教职工总人数,确定学制和办多少个院系、专业;计算人口总数;计算各类用房和用地面积。三是规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区功能划分,各类建筑物、绿化、基础设施、运动场等的布置图,即总体规划图、总体规划模型。四是主要技术指标复核阶段。包括用地平衡、计算方法(或技术)、经济指标。五是上报审核阶段,编写总体规划任务总说明,编制总体规划总投资,编制招生、各类用房表格和编写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计划任务书等。六是制作总体规划立体沙模型,依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分批实施。

4 校园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等主要场所,也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同时,规划建设的经典或名校校园环境,也能带来旅游产业,譬如,清华、北大等校园。这就要求总体规划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创造令人优美的学习和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同时提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场所,做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1 校园规划建设与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结合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基本核心的三元。这是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人文景观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层面、重点、阶段、支持专业等方面,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寻求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更好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2 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在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应用 校园景观、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势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观。校园规划设计者应坚持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环保生态是前提,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这一基本原则,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调整。具体规划设计中运用支持学科领域是旅游经济学、景观园林学(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生态学;分为发展、总体、详细三阶段,校区、分校、景点三个层面,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三个重点,策划、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5 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案例

5.1 某大学校园概况 某大学位于陕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规划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和招收优质的生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等综合实力。

5.2 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前后对比 该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现状不足,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后对校园规划建设,其各项检测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表1。

5.3 对策(建议)可行性分析 通过表1中校园事业规划评估检测指标数据对比均提升率达50%以上,可见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校园规划设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2

关键词:综合型;优化硬件;开放管理;团队合作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137-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综合型实验室是指那些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实验室,主要是用来进行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各类竞赛、科研等。旨在提供科学研究平台,形成适应专业特点的实验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1世纪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日趋综合化,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大环境下,让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综合型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地,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综合型实验室建设及教学问题的探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完善实验室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实验室中,教学科研成果的创造离不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硬件支持,硬件平台的合理性程度决定着研究成果水平的高低。

1,1集思广益,理清建设思路

综合型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使用对象大多是专业课的老师以及对应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建设初期,多倾听各位专家学者、广大教师群体的意见、建议和思路,以及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才有利于促进实验室建设科学决策的贯彻执行。

在建设思路上倡导集思广益,不仅仅是指狭义上的广开言路、广集民智,还需要灵活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术会议、科技展览会上,同样可以获取到学术方面综合信息,了解到专业方面的研究动态以及智能化仪器设备信息:在与相关专业院校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并引进一些优秀的实验室建设方式和理念。这些都有利于综合型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工作的长足发展。

1,2优化硬件,强化设备功能

选用具备有多功能性设备,就可以为多门课程服务,能够多方向多角度地开展研究工作,既节省了空间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这一点已经成为如今综合型实验室设计规划的趋势了。

然而,仅仅依赖设备硬件本身提供的条件是不够的。综合型实验室的特点在于其自身的综合设计性,要充分发展其优势,还需要进一步地优化硬件。在充分认识实验仪器硬件平台构架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二次开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设备硬件是“死”的,但人的思想是活的。从工业技术的角度,深入了解硬件构架,结合专业学科的内容,研究开发出更多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尤其是针对设备硬件所预留的有限的开发外接口,思索摸索如何创造出一套新的子系统,实现对设备的深化研究开发。利用在专业本质上的控制思想,共享多个实验室资源,就可以增加被控对象的选择面,突破单一的操作模式,扩展设备系统的综合性和设计性。

2 促进实验教学

2,1开放管理,培养创新人才

实验室的开放是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改革,旨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生很难仅利用课内实验的时间就能较好的掌握其专业技能,而综合型实验室的资源丰富而具有专业性质,因此,对该类实验室的开发管理是极具必要性的。

综合型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方式不应仅仅局限于在时间上的开放,还应更侧重于内容的开放:一般说来,学校为我院购置的每套专业设备能实现的实验项目不下二十甚至更多。比如说我们开展的《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这门课,可以开设的实验项目有30项之多,其中还涉及到组态软件的学习、仪表的操作,还有更深入的西门子PLC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上,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有效性的考虑,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把基础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选用一些有指导性意义的项目进行教学,为深层次的实验内容打下基础。教师可将余下的实验项目直接提供给学生作自主研究学习之用。如此一来,实验室的开放,才算切实做到既为教师提供了开展科研项目的平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种开发管理的模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他们经常来实验室自学、研究讨论。为了满足我院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要求,在正常工作日开放之余,我们采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团队合作,促进教学发展

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是团队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团队合作是一种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我们将这种精神和力量聚集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我们的实验室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2,2,1坚持以教学中心,以科研为推动

“以教学中心,以科研为推动”是我们一贯的宗旨。研究性教学意味着教学的追求突破单一的传授既定的理论知识框架,成为探究、思考、设计的开始。研究性教学使“教学”与“研究”内在契合,以培养“问题意识”为根本,其根本目的不是要每个人都成学术研究专家,而是以科研推动教学的长足发展,保障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综合型实验室中进行每一项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目前,各类高校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努力发展科研能力。科研教学以及科研项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仅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系统地完成的。建立科研团队,相互支持、彼此协调,这是一种能够有力促进科研进程并广为运用的方式。但无论如何,都要谨记以教学为中心,脱离基础的教学是无法提高科研能力的。

2,2,2教师科研团队带领学生队伍

我们所有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最后都是回归到促进学生成长、保障学生成才这一点上。综合型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各种竞赛、开展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的平台。学生会以小组形式在实验室进行探究、设计、思考所选择的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而在他们所做的项目遭遇“瓶颈”时就迫切需要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了。

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我们可以采取将学生队伍和教师科研团队融合在一起的方式:教师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队伍,时刻关注他们的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调整;学生在开展自己研究的同时也能从老师做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书本的没有的东西,有利于培养出严谨的做学问的风格。如此一来,一方面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地锻炼,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又能适度减轻教师团队的任务。

3 结语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3

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方面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系统工程的思维,具有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国内高校自从1993年由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率先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有17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四类[1]: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本科;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管理类五年制本科;以上海交大为代表的机械类本科;以西安电子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类。培养目标多定位在: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侧重点会因院校特点而异[2~5]。一所学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保证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合理培养规格的确定,以及随着确定的课程体系。对于一般地方性本科院校,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与学校的总体定位相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性院校较好的定位。探讨了面向应用的工业工程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并介绍襄樊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2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指导。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对工业工程而言,这种复合能力不是简单体现在工程类和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地方性高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目标不宜过大、太宽,要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可以结合行业,结合地方产业进行制定。例如,我校工业工程的目标定位为面向应用解决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中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改善、创新、以及相关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应与培养目标相对应。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对工业工程专业而言,应该对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人文艺术素养、管理技能等方面做相应的能力要求,外语、计算机能力也应有明确的要求。对于应用型地方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服务定位,确定更为细化的专业能力要求。

3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个优秀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较强的人文艺术修养、专业技术能力。围绕着培养目标,工业工程专业可以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并明确每个模块的功能。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含对大学生的一般素质要求,主要是英语、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等课程。在该模块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加大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思政类课程安排了5个学分的社会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一些志愿者活动),避免了相对单一的课堂讲授;英语类课程设置不同的学习级别,包括大学英语(一)、(二)、(三)、(四)、(五)、专业英语、研究生英语等7个级别。学生根据入学水平测试逐级修读,至少修读4个级别。再者,经过企业调研,开设了更偏重应用的汉语阅读与应用文写作课程,取代了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是为专业课程学习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毕业授予工学学位,因此,一些必要的工程知识是学习本专业的基础。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同时开设了较多的机械类基础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作为近机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同类课程在学时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均有区别。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除了国内高校常见的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等核心课程外,作为本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还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实践类课程,例如,生产系统综合实验、专业专项实训。4)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了32学分(约16门课程)的选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8学分。课程的设置除了一些和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如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等)外,还联系地区产业特点设置了一些课程(如汽车概论、汽车营销与策划等)。还有一些专业拓展课程(如六西格玛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及就业、考研的方向进行适当选择。

4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1)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大量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常规课程的实验学时外(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质量管理等均有相应的实验学时),一些课程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设计(如运筹学课程设计,物流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此外,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7学期开设了生产系统综合实验、专业专项实训、企业调研与商务实习等。为期2周的生产系统综合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生产计划安排、工位设置、布局设计、物流规划、质量管理、人因工程等知识,完成某一产品生产线的设计规划、运行、控制、优化改善等,例如,在实验室混合流水线上进行电排插座的装配生产。为期4周的专业专项实训,围绕专业发展方向及考研、就业等方向,分几个模块进行专项训练,例如编程、管理系统开发能力训练、机械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系统动力学软件训练,质量管理软件应用训练,工作研究软件训练等。有些训练是对课程实验环节的扩展,有些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有些训练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我校建有人因工程实验室、生产物流综合实验室、建模仿真实验室,能够保证实践环节的正常展开。企业调研与商务实习,要求学生走进企业,了解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发现并解决企业的一些简单问题,此项实习可与随后的毕业设计联系起来。2)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的非本专业开设的综合素质拓展课,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议学生选修管理类、人文类,机械类等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3)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10学分。学生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创新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一些高级别的社团活动等形式获取此项学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培养。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4

[关键词] 节约型校园 低碳意识 低碳规范 低碳技术

地球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决定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必然要贯穿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高校作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关联的文化机构,作为培养人才、传播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它的人员众多、知识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在节约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高校源源不断的毕业生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最长远的支持,接受良好低碳教育的他们,将会把良好的节约理念、意识和习惯带入社会,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良好风尚。

一、低碳视野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缺陷分析

在低碳视野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可以说技术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观念是先导,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目的。以下,我们就从低碳意识、低碳规范和低碳技术三个方面对低碳视野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缺陷进行分析。

1.大学生群体缺乏体现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低碳意识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以及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迅速扩张。水、电、煤、气浪费现象严重,“白昼灯”“长明灯”,供水管泄漏、水龙头滴水,电脑和显示器空运行、打印机电源开关不闭,使水、电、煤、气等费用开支随之大幅上涨。学生食堂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剩饭、剩菜浪费现象。保守地估算,如果平均每位学生一天浪费0.3两粮食,那么每天全校(约1万学生)就会浪费掉300余斤的粮食,一年的浪费总数将达到50吨。

大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定量的节约行为,但这种节约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节约行为,而非主动的节约行为,更非精神层面的节约。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节约是因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动,学生对于节约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省钱层面,而没有把个人的节约行为和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在面对他人的浪费行为时,不能做到有效制止,在对浪费事件的评价上不能上升到应有的社会责任的高度。

2.大学校园缺乏适合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规范

由于学校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有限,导致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不活、管理设备陈旧,从而使得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着低效和浪费现象。例如,学校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盛行比阔气、讲排场等奢侈之风,造成重复建设、过度建设、超标准建设等大量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校园规划设计上,未能大力推广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没有充分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节水设备和器具。

大多数学校经费与公务活动管理上不够严格。各院(部)都存在请客吃饭过于频繁、争相购物等不良风气,使学校各项活动开支大幅攀升。学校各项资产如汽车、房屋、电脑、通讯设备等的频繁更新,直接增加学校建设的投入。而且,高校之间以及内部长期形成的封闭式办学传统,目前还没有根本改变,这就严重制约了资源共享。以高校内部而言,各院系之间资源无法进行共享,有的课程重复设置,教学设施设备重复购置,搞“小而全”,教学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十分低下。据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我国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只有60%;高校仪器设备中有20%处于闲置状态。仪器设备不能满“负荷”运行而造成的资产闲置,使教育成本明显虚高。

由于高校办学没有实行成本核算的内在要求,受益者与责任承担者分离,因此,大学校园中公共资源的浪费无人过问的情况比较普遍,致使水、电、气、耗材、设备使用等浪费严重。例如,办公用品、学生活动用品的分散采购,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低效益使用等,都是制度缺失造成的。

3.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缺乏多样的低碳技术

在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中,大多数学校把目光聚焦在了节水、节电方面,但是,大多数学校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用水控制系统,而且用水设施总体比较落后,仍然使用传统的设备,节电措施的选择上,各高校基本都采取了更换节能照明灯具的做法,部分高校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分段分区计量,用电价格与市场接轨等方法,而涉及到较为尖端的、高智能的低碳技术比较少。此外,针对其他方面的浪费现象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更不多见。由此可知,低碳技术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应用面比较狭窄。

即使某些低碳经济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校园中推广这些低碳技术或者保证低碳技术实施的产品的成本也很高,因此,低碳技术推广速度也比较缓慢,某些低碳产品在校园中受益面并不高。此外,在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中,某些学校虽然有节能、减排的愿望,但是,他们所面对的浪费状况,例如,食堂吃饭造成的浪费,课本、作业本使用带来的浪费,校内资源不能共享,设备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却没有恰当而高效的低碳技术可以解决。

二、低碳视野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途径探析

如前所述,基于低碳视野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离不开观念、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而高校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也确实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处和缺陷,因此,有针对性地从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意识,适合大学校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规范以及合理利用高新的低碳技术方面解决相关难题,探询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方法,不失为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1.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促成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意识形成

创建节约型校园,首先要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节约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将节约教育列为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倡导崇尚节俭,简朴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做到厉行节约人人有责。

应该通过各种校园主流媒体和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广泛传播低碳观念,使大学生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低碳思想,从开始的情感上、心理上认识到勤俭节约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逐渐演变为行为上受到影响、价值观上受到引导。变偶尔的节约、被迫的节约行为为自主节约的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逐步养成,使勤俭节约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把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要我节约”服从变成“我应节约”的主动。例如,随手关停水电,最大程度利用纸张,在教学科研上杜绝重复建设等。此类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作用于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能带来整个高校的节约氛围的形成。

2.创新低碳管理体制,促成适合大学校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规范形成

创建节约型校园,除依靠人的节约意识和道德自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约束和奖励机制。对注意节约、减少耗费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超出定额、造成浪费的行为,应给予批评和处罚。在管理体制上,要打破原有的资源能源管理体系,根据校情,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对教学、实验、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区的用水、电、煤气实行“核定指标,节约奖励,超支自付”的管理办法,对教学、科研外的校办科技产业、后勤产业、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实行“谁使用、谁交费”的管理原则,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实行全成本核算,堵塞漏洞,降低损耗,减少浪费。同时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大高校资源、能源耗费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效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范围。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学校还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加强教学、科研、生活用水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和管理。提倡节约用电。减少电子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合理使用空调,杜绝在学生宿舍、办公室、实验室等处私自使用电炉等电器;教工集体宿舍提倡使用节能电器。会务经费上要厉行节约学校应遵守勤俭办事的原则,严格控制办公、会务经费。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以减少传统媒介对纸张的大量浪费。各单位的日常办公用品要指定专人管理,严格配备、采购、领用和报废制度,提倡修旧利废。高校要进一步精简会议和各类活动,严格控制各类公务活动规模。严格执行出差审批制度,出差期间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出差待遇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和报销标准。严格学校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切实降低公务用车成本;杜绝公车私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的综合效用,开发利用好有形无形的潜在资源,真正做好整合和盘活各类存量资产工作,提升办学效益和效率。学校房产资源是现有各类存量资产中最大的固定资产,要加强对房产的科学管理,实行科研、教学和办公用房的管理改革,以达到合理配置各单位、各部门的公用房。调整闲置和使用效率低下的公用房产资源,扩大公共实验室开放性,促进学校优质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提高各类公用房产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坚持学校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和维修工程公开招标制度,力求优质低价,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严格执行学校设备添置、更新、改造审批制度,可买可不买的暂时不买,能修复使用的不买新的;及时改造、淘汰耗能大、效率低的设备;妥善处理报损与报废设备,可修可用的不得报废,可用的零部件不得出售,报废出售严格按学校招标制度执行。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采取各种手段在校内、校际和校外传输,促成广泛的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从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是创建节约型校园必须解决的问题。高校还应采取固定资源和共享资源相结合的配置方法,摒弃部门所有制,改变各部门“小而全”的状况,要以学科为依托,建立跨系、部的科研中心、试验中心、测试中心等,充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和高档科研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物资资源的空间和时间效益,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将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力争产生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学校也要积极推行招投标和集中采购制度。凡属学校集中采购范围的基建、维修工程、教学仪器设备、办公设备、图书、教材等大宗物资采购,一律实行集中采购,并进行公开招投标。

3.多渠道探询低碳技术,促成低碳技术及其产品的有效使用

拓展低碳技术使用的领域和范围,尽可能多地在校园的各个领域尝试引入低碳技术,克服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保守观念,把低碳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当成一件战略事项,在设计规划、资金投入、技术引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首先,要搞好基本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在满足学校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到科学、节约、集约、合理使用校园土地,安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推广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结构设计力求经济、合理、适用。要做好基本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充分挖潜各种现有管网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基本建设要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均应采用保温、隔热材料,使用节能锅炉、节能电机、节能灯、节能水箱等降低能耗。

其次,在水电等浪费较集中的方面,要倡导校园水资源循环使用,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例如智能淋浴系统、延时自闭、红外感应式龙头等,推广中水冲厕、绿化、景观,上层洗涤用水用于下层冲厕,游泳池和空调用水循环使用、雨水收集利用等节水新方法新技术,并利用好校内外两种资源,提高节水的科技水平。在学生宿舍楼、教学楼等用水设备集中处推广污水回用设施的建设.推动校园建筑节水。在节电的措施上,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如安装DD-T-154型节能灯和其他清洁能源,在电梯中安装变频调速设备,使用声光控灯具以及更换淘汰高耗能旧设备,引入节能新设备等。

最后,要重视制止其他小项目浪费现象时的技术手段的推广。对于剩饭剩菜(包括学生吃剩与食堂做的过剩饭菜)的处理,可以通过在食堂设有回收桶,由专人带走,交相关养殖单位处理。也可以采取了套餐制,销售半份菜,避免由于菜色多样,量大而引起的浪费。对于校园垃圾的处理,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做法是由专人进行垃圾分类回收。

总之,节约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建成节约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高校作为承载着育人功能的高等文化机构,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以低碳、环保为主要生活和工作方式培育和熏陶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成为未来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对低碳视野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路径进行有效地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苏运法,张玉彪,孔晓丹,张帆.财务在节能减排中的导向作用.教育财会研究,2009,(12).

[2]杨雪琴.对构建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的思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3]孙建峰,王俊利.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应用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8,(9).

[4]朱望强,何定淑,李曦,朱伯平.高校节水节能探讨.信息系统工程,2009,(12).

[5]王宗强,尹洁,王颖.关于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理性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3).

[6]韩露.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10,(1).

[7]任晓峰.加强水电节能管理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徐克选.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0,(1).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5

关键词:景观设计 校园文化 环境育人 绿色校园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许多新校园拔地而起,新建的校园面积大,也很气派,但校园缺乏浓郁的文化气息。有些扩建的学校,缺乏一种整体规划,经常修修补补,新建的建筑与原有的校舍看起来不够协调。而学校的土建工程的决策者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懂环境景观设计和规划,许多工程为了达到评审的某个目标匆忙动工,这样虽然学校硬件条件有所提高,但校园并不美观,甚至出现一些设计上的问题,以致实际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现在房地产开发商非常注重小区的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但在学校这一领域,环境景观设计却鲜于提起。而“环境育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是科学、技术和知识的荟萃之地。人才的培养,固然离不开学校自身广博的知识和种种教学设施,另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作为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的校园景观无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乔丹在他的开学献词中所说:“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所以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

一、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现代化的学校需要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校园绿化是整个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活标本。现在很多学校争相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学校,可见绿色环境对学校的重要性。绿色植物产生大量的氧气,令空气清新,可以使学生保持清醒活跃的头脑,因此,树木和绿色植物的种植在整个学校景观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校门口广场,或大型空地,适合布置几何型的花坛、地面铺设大型的几何图案,在花坛中央布置喷泉或反映学校特色的雕塑,容易使人感觉到广场的宏伟和宽广。在学校楼与楼之间的小块空地,则可以采用自然型的绿化形式,设计成园林形式。

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应以本地树种为主,以外地珍贵的培育后生长稳定的树种为辅,确定学校的基调树种。在运动场、休闲广场种植草皮,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前大量种植树木和花草,校道两旁种植常绿乔木,减少夏日烈日的暴晒。路旁可种植玉兰、香樟、桂花等树木,周围的灌木、小乔木可选用红枫、夹竹桃等,下层栽植月季、美人蕉等花卉,使整个校园绿化更富有立体层次感。这种布置可使人感到宁静幽雅、洒脱自如。师生在完成自修、备课或实验后在这里小憩一下,必定会顿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在建筑内部,如走廊,可以种植各种盆景;在阳台上可以种植一些植物,让绿色立体化;在教室、教师办公室也可以种植各种盆景植物。学校的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卉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扮靓学校的门面,给人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二、因势利导,创造有特色的校园景观

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框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手段。比如像中山市马新中学,校园内有一洼地,通过引水种上荷花,形成美丽的荷塘,形成了独特的以荷花为校园景观中心的校园特色景观;中山市第二中学,建在山坡上,他们因势利导,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学校错落有致、高低层垒的校园景观。

三、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应重视对美的教育

去年,上海西山中学的校长来笔者学校讲学,谈到对美的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欣赏名画,学会欣赏名曲,从美中净化学生的思想,从而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走廊中一句句富有人文色彩的话语,读来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墙壁上一幅幅鲜活的书画,成了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可以在学校走廊、楼道墙壁上,悬挂中外著名的美术作品,或者经典的书法作品,如国画、书法、水彩画、素描等作品。在学校的大厅处和重点的广场,如校门入口处,安放各种雕塑作品,在大厅墙壁上画上大型壁画或浮雕。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学生的各种专业作品,让学生设计色彩丰富内容充实的黑板报。在学校的各个教室、休息娱乐场所安装音箱,每天播放优美的音乐,中外名曲,这一切都能增强学生对美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养成好的性格和好的行为习惯。

四、将VI视觉识别系统导入到学校的景观设计中

在校园景观规划建设中,自然少不了校园VI设计。可能有很多学校不明白,VI与学校有所关联吗?VI即(Visual Identity),通译为视觉识别。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通道到达人们心智的。也就是说,视觉是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设计科学、实施有利的视觉识别,是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同样,学校也需要有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可以通过校园VI设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学校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教学理念等。

虽然校园功能各异,但在景观设计规划中,应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将VI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引入到现代的学校环境景观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五、校园景观设计应满足功能需求,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必须以使用者为对象,以他们的使用功能和习惯为中心,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文化娱乐的生活系统,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割。学校像个小城市,在空间分区上,应很好处理学习、食宿、娱乐和运动等区域的合理划分,教学区应尽量设在安静的地区,食堂和宿舍应比较靠近。教学楼教室外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

建立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的校园大道,与校园庭院的古典园路的蜿蜒曲折相结合组成便捷的路网体系。主次干道分明,尽量采用人车分流,机动车道、休闲步道分离,以防止校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建筑,应注意在外墙装饰颜色统一的前提下,尽量实现建筑样式多样化,各大楼前的景观也应结合该楼使用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使得校园环境丰富多彩。比如体育活动区周围种植常绿乔木,以利于夏季遮阳,创造休息林荫;生活区与活动区要通过各种不同植物来体现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教学区适宜进行人工栽培的植物,形成一种秩序感,整齐感,使人一进入教学楼就能体会到上课的严肃与认真;车辆亭架处可以种上藤蔓植物,避免车辆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

六、校园景观设计应体现各种人文精神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比如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园建筑古色古香,建筑样式别具一格,给来参观的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和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其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相呼应。

笔者曾去湖南湘乡东山学校拜访同学,同学很自豪地带笔者参观了该校在民国时期所建的旧校区和曾经读书住宿的古建筑,看着雕梁画栋的古朴教室,眼前浮现出伟人在这间教室里读书的情景,青年学子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油然而生。这种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由来已久的校园文化精神有利于激发青年学子精神焕发,勤奋求学的斗志。

3.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精神文化,还是校园景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大的节庆活动,大红大绿的秧歌腰鼓队伍,火红的剪纸展览,锣鼓喧天的龙狮队伍,雅俗共赏的陶艺作品,体育馆门口的舞狮的雕塑,这些都能给来访的嘉宾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园。安静、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师生提供课外休息活动的场所,能够使师生观赏到优美的植物景观,呼吸新鲜空气,调剂大脑,清除疲劳。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把握校园文化的特质,深入研究校园环境特色,对建立一个生态效益良好,景色优美的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钱键,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3]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6).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6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正在实现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转变,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我国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培养知识广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还要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实践能力的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我们的调研表明,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工科院校,大多数院校所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不适应培养当代制造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导致了目前我国应用性人才匮乏,我国大多数自主产权的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技术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高端产品竞争力严重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现实,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特别要加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积极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毋庸质疑,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符合我校的校情,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我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学院是大连交通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6年,1986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九五”以来,学校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1995年,机械工程学院承担了铁道部和辽宁省面向21世纪的教改项目《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6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可以说,办学五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在校、厂、所合作,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我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我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与欧美国家大学相比,我国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不仅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等,实际上还告诉了学生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只需按要求的过程去操作,用不着查资料、思考及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4)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5)实验室运行机制为封闭式,管理手段落后,使得真正可用于购置实验教学设备和仪器的资金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以上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有的极大影响了教师投入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有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迅速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些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学生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国内高校,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1~8]。大连交通大学2003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鉴于此,在我校2006版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取消了上述三门课程的独立的实验,代之以16学时的“专业基础综合实验”这门实验课,改革的中心思想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希望该实验课程能够真正体现“综合”的特点,将机械、液压、电控、数控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够体会各门知识之间的交融贯通,从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助推器。我校2006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8年9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我校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我校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学校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受到了质疑,项目组成员通过网上调研以及实地考察,调研了国内相关大学的情况,充分了解兄弟院校,尤其是省内的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航空学院等院校的关于基础综合实验课程的做法,如实验学时的安排,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内容包含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综合程度,实验设备的状况,开设实验的具体做法,成绩的评定依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等等,为项目组设计规划自己的综合实验的内容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通过借鉴其他国内兄弟院校的做法,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我校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兄弟院校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控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并已经于2009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0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桂华,顾申良.加强综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1):111-112.

[2]廖桂华,顾申良.综合实验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75-76

[3]谢伟,卢英林,白长敏,陈华.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5):73-74

[4]姚永亮.金相及热处理综合实验开发的探索[J].开封大学学报,2000,(4):58-61

[5]陈建华,潘群雄.加强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4).

[6]慕强.在综合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8-9,44.

[7]刘易凡,陈绮丽.材料成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