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1
摘要:建筑力学是中职建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系统性较强,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方面的内容,下面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阐述自己对《建筑力学》教学的一些反思,以达到指导教学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学情反思 教法反思 情感教育 教学手段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首先要满足安全上的需要。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或施工时,必须把力学的分析与计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学好建筑力学可为将来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学生总感觉学习起来枯燥无味,难度大,甚至有些学生放弃了学习这门课程,而教师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仔细想一想,这可能与班级的学风有关,也可能与这门课本身的内容有关。反思10多年的力学教学体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是为求教。
一、反思目前的建筑力学教学状况
(一)学情反思。近几年普高热方兴未衰,普高大规模的扩招,致使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这样就加剧了生源素质的下降,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所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足够的兴趣,对于基本的像“正弦”、“矢量”、“位移”等数学、物理概念都一知半解。特别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有畏难情绪,学起来吃力,甚至学生还没有开始学就打退堂鼓,加之本课程对数学、物理等学科要求较高,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二)教法反思。教师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反思精神,认为老师只需要完成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这些教学环节就行。许多教师未能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仍采用传统模式,不去摸索一套适应当前学生个性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是被动传授应付,这势必造成课堂上教师缺乏必要的激情,课堂气氛呆板无趣、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与学严重脱节。
二、反思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一般认为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但对专业技能应该倍感兴趣,其实不然,我认为职中学生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自信心,只有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分析就业形式,典型事例引导,优秀毕业生回访作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找回自信,让学生真正感到“我能学”、“我想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知识的教授有两个途径,其一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二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有的同学认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无兴趣,不如实践训练,我们不妨适当增加实践课,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增强学生记忆,多让学生见习已建或在建建筑物,以实践课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三是适当进行心理辅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常抓不懈,这就需要我们包括专业知识的指导、心理心智的培养,让学生一步步的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发展。
一是将情感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职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渴望老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等心理。
&n
编辑整理本文。
bsp; 二是由浅入深,分层推进。建筑力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时要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多做基础练习切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施教过程中应注意:低起点、高要求、打好基础、先慢后快;教学有步骤;练习有目标;考核训练有层次。
三是要加强实践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力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尽量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介绍材料的合理利用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时,用厚纸板让学生亲自体验改变形状可以提高纸板的承载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解梁的内力图时,如果不懂梁的内力分布,就会错误的配筋,就会引起楼梯的折断等等。
四是突出工程应用,加强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建筑力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直梁弯曲、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教学过程中应以构件分析为主线,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突出工程应用,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岗位工作能力。
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方法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体验,图文并茂,使学生“能学”。例如:在约束的简化、常见梁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建立过程中,结合桥梁等工程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在直梁弯曲课题中,通过对特定梁的内力图的讨论,分析梁的内力图的规律,总结应用该规律简捷绘制一般梁的内力图的方法,促进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养成。
教无定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的灵感、创新的能力,成为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1] 范继昭 《建筑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12-03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这标志着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前沿内容,能够使学生掌握为满足顾客最终需求如何优化跨组织的供应、生产、分销网络,如何整体协调跨组织的计划、生产、物流、信息管理等方法,启发学生从整体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笔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结合供应链管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过新,无法适应现实情况。目前,供应链管理质量较好的书籍主要是国外相应教材的翻译版,而国内的供应链管理书籍层次参差不齐,相关课程体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介绍国外先进物流设备、技术及理念的书籍较多,而我国物流近几年虽发展迅速但还属于朝阳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各种物流设施、技术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供应链管理理念还不是很强烈,从而造成课堂内容和实际的严重脱节。
2. 偏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实践教学。中职广泛使用的“供应链管理”教材基本上是高校教材,教学内容普遍存在以理论、概念为主,对分析及实务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对理论知识在现实中运用的介绍。中职教师虽已意识到该问题,但由于自身实践知识与经验不足,课堂教学只能停留在一般性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如此培养的学生,根本不符合中职“合格+专长”的要求。而中职生也普遍感到该课程抽象、难学,所学知识无用,学习积极性不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化。供应链课程教学中虽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案例讨论的形式,但教学手段仍然比较单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实训室,也包括新的教学形式,以及用现代化设备改造的实训场地、专用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效率的物质保证。例如,讲授“看板管理”生产时,及时修正生产计划部分。如果借助计算机系统模拟操作,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考核方式单一。长期以来,考试方法仍然沿袭传统的方式:以期末一张考卷评定学生学习的优劣,不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的全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必要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二、改变供应链课程教学的对策
1. 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中职“供应链管理”教学应适合当地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将学生的技能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视具体课型、教学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省时、启智、减负、高效”就是好方法。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运用,保证教学的最优化。
(1)游戏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以教学对象为依据,对于普遍厌学的中职生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能使学生开心、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教学可通过设立挑战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确定性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分析工具来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曾尝试关于空调的游戏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买卖空调的游戏熟悉整个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以下两点:预测时间价值,供应链中的信息价值;扩大思考的范围,突破一定的习惯思维方式,以结构性或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寻找既能减少库存、又能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避免传统理论学习的缺陷,突出实践教学的优势。从实践来看,游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方式相比,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在游戏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游戏环节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游戏准备阶段,要详细设计游戏角色的分工,避免出现不利于游戏协调运作的情况;游戏结束后,要布置一些和游戏相关的思考题及知识拓展题,加深学生对游戏引发概念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要局限于世界著名的五百强公司或中国大公司的管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其成功经验并不能完全说明一种理论的适用性。作为教师,要注重找一些反面案例来说明这些理论的局限性。比如,供应链管理是很先进的理论,全世界管理界都推崇这一理论,也有不少企业取得了成功。但学生并不能都去供应链管理成功的企业,毕业后大都会去一些民营企业。因此,在用案例教学配合理论学习时,多找一些企业典型的失败案例,如很多企业实施ERP却失败了。如果教师给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可能比讲10个企业成功的案例更有效果。
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3
我是从内蒙古来的,普通话说的不够标准,面对不熟悉我发音的同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懂我说的话,听明白我讲的课呢?讲课前我想了好一会儿。由于我在下午第二节上课,我去时学生们在第一节上思想品德课:《我与老师交朋友》——主动与老师交流、交往。我忽然灵机一动,在上课时我何不用此方法来与学生拉近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所以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利用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地来听我讲课。
在我与学生交流、交往的过程中,45分钟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了奇迹:学生不仅听懂了我说的话,而且还有两位同学的达标题得了满分,有35位同学达到了优秀。我在欣慰的同时也确实感受到: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跟学生做朋友,确实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老师下功夫,也不会有“教不好书的老师”。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复习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及其混合运算,在学生复习了有理数乘、除法法则后,通过适量的题组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转化都有了新的突破,从而使学生能够用有理数的乘、除法知识快速地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的复习有个依据,我精心选编试题:首先让学生打好基础,通过学生的口答、练习、板演,了解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针对出错的地方,如符号问题,倒数概念,我都及时纠正、强化,并指出应注意的地方。
其次,对试题进行变式,使学生能达到同步提高。如:(-3)×( )=1,我把1变成-1,进一步复习了互为倒数与互为负倒数的概念。因此,学生在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辨,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数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认识冲突与互相争论中看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对试题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1-2)×(2-3)×(3-4)×…×(2005-2006)与(1-2)×(3-4)×(5-6)×…×(99-100)这两道题,让学生分析后得出每个因数为-1,那么有多少个-1?学生在探索中寻找规律,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很快就找到了-1的个数,在学生的参与中形成了探索的能力。 转贴于
第四,考题强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期中考试题(若a、b、c为有理数,求 的值)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若ab≠0则 的取值不可能是( )A.0 B.1 C.2 D.-2”(中考题),在学生似曾相识的基础上,想到分类讨论。通过对“一个正整数a与其倒数 ,相反数-a相比较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a< ≤a B.-a< <a C. >a>-a D.-a≤a≤ ”的解答,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倒数、相反数、绝对值、数的比较以及“-1、0、1的三数四分法”的综合复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五,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利用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的容量大大增加,基本题目25道,加上变式、拓展题目近40道题。从而使学生对乘、除法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复习。也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由于在上课时和学生拉进了关系,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紧张而有序地完成着复习计划,对可能出错的地方及时进行了纠正,如带分数化假分数、小数化分数、除法化乘法,数字之间的关系2与5、4与25、8与125,0.1与10、0.01与100、…以及分配律的逆用等等。学生在指导下都复习的很好。
兴奋之余,静心思考,细细琢磨,本节课尚有未尽人意的缺憾。一是普通话说的不够标准;二是因对学生不了解,考虑到每一个学生,有一位学生做1.2÷(-3)都错了, 致使做、讲题占用的时间较多,出现拖堂现象;三是出于对过程的考虑,计算题较多,选择、填空题较少,导致设计题型不够灵活。
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改革;管理思维;管理能力;管理素养
一、引言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主要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实践艺术;不仅奠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管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力。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剖析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管理学”课程,该课程目前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听、记、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缺乏对学生综合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二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侧重分析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管理现象。三是突出管理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校企合作等途径,引导学生实践管理艺术。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较完整地传授管理理论,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授课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第二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管理现象,认识名企名人,但是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处在较浅的层次;第三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是目前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但是实施难度较大。
三、“管理学”课程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
1.“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有两类:一类是经管类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或学科基础课修习;二是非经管类学生,作为公共选修课修习。本文主要研究面向经管类学生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据调查,在各大高校的培养计划中,“管理学”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刚入校的学生对企业、管理、市场运行规则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普遍缺乏,但是他们处于思维的活跃期,愿意接受和尝试突破初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面对这些学生,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满意度较差。2.学生学习目标和意愿调查为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方向,对天华学院的经管类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在校学生和部分毕业生,发放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33份,其中有效问卷518份。(1)学习目标调查课题组从管理思维、管理视野、管理技能、知识体系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寄予较高期望,学生希望实现的目标依次是:培养管理思维(25.0%)、拓宽知识面(23.2%)、提高技能(22.8%)、掌握课程知识体系(19%)、通过考试(8.0%)、其他(2.0%)。非常值得欣慰的是,学生更重视学有所得,不再把应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2)教学方法偏好调查“管理学”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团队学习法、管理游戏等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情况调查结果见图2。图2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比较认可的教学方法依次是:案例教学(23.3%)、情景模拟(20.5%)、团队学习(18.7%)、企业实践(16.6%)、管理游戏(13.2%)、教师讲授(7.7%)。这说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最不受欢迎,学生渴望活跃的课堂气氛,愿意参与课堂、寓学于乐。
四、以活力课堂为抓手的课改构思与举措
1.以“点燃课堂活力、焕发课堂生命力”为课程改革总纲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综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偏好,课题组确定了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管理素养培育为目标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理念。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和学习热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题组提出了“点燃课堂活力、焕发课堂生命力”的课改总思路,构建了活力课堂模型,如图3所示。①教师和学生突破传统“教”与“学”的角色束缚。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引导;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探讨并反思管理理论与实践。②营造“互动型课堂文化”。师生教学角色的突破,为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师生的双向沟通与多维互动,践习合作学习理念。③重视学生的素质养成与能力成长。由调研可知,学生渴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鉴于此,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图3确定了“自主学习能力-思辨探究能力-分析创新能力”的培养主线。2.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教学设计纵贯线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图3展示的活力课堂模型,充分契合了建构主义的观点。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即互动型课堂文化,遵循“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规律,完善教学过程设计。①课前阶段:教师主要完成课程的总体设计,包括制订课程实施计划(Syllabus)、教学大纲、教案,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和引导案例;学生根据课程实施计划的进度安排,完成知识预习和案例初探。②课中阶段:教师根据教案中的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重点是根据讲授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应用学生认可度较高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心理测试和技能测试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充分调动思维,分享观点、发挥创意。③课后阶段:学生在章节学习结束后,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和项目任务,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和创新;教师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能力成长情况进行综合反馈与评价;教师的反馈与评价促进学生新一轮能力培养和能力成长。3.以“自主学习-思辨探究-分析创新”的能力成长规律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主线索“学有所成”、“学有所得”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亦是“管理学”课程的课改目标。根据课程改革总目标与教学过程设计,结合大一新生的学习和思想特征,课题组确定了“自主学习-思辨探究-分析创新”的成长型能力培养主线,作为课题改革的目标与归宿。其中,自主学习能力侧重课前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实施计划的进度安排,完成知识预习和案例初探;思辨探究能力侧重课中环节,要求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参与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充分调动思维,分享观点、发挥创意;分析创新能力侧重课后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程感悟和项目任务,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和创新。4.以结构化考核为课程评价的新方式侧重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模式带来了考核方式的改革。课题组制定了能力培养导向的结构化考核方案,如图4所示。图4所示的考核方案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试和管理感悟;期末考核包括创业方案和情境案例面试。其中,平时考核侧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考核。课堂表现侧重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思维活跃度和观点的贡献度;随堂测试将传统的卷面考核分化为章节的重要知识和内容考核,弥补了期末情境面试难以考核基础知识的不足;管理感悟则记录了学生在思辨探究和分析创新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是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火花的沉淀。期末考核侧重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两者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型团队,创业方案考核学生的商业意识、逻辑思维及书面表达能力,情景案例面试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快速思考、思维创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形式之一,具有传授知识、培养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多重功能。“管理学”课程以“点燃课堂活力、焕发课堂生命力”为总纲,以“营造互动型课堂文化”为核心,以“学生的能力成长”为主线,以“师生双向沟通和多维互动”为纽带,在坚持不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努力“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学生精神焕发、充满兴趣与乐趣”。
参考文献:
[1]田耘.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探索与实践,2012(10):230-231.
[2]杨丽莎.以创新性案例为主的“管理学”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产业,2011(4):68.
[3]丁俊武.面向90后大一新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176,178.
[4]韩民,吕雪敏.基于“卓越”理念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3):124-127.
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一、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财经院校人才培养已直接面向生产经营企业,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生源状况,为管理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对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把不同专业对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原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通用基础知识教育,解决不同专业对基础知识的不同要求作为重点。
课程围绕学生专业思想、专业通用基础知识教育做好管理学课程内容设计。针对各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精简课程内容、突出核心重点和难点、避免内容重复的原则出发,把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整合到专业课程当中,科学界定管理学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明确分工,使之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衔,构建起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系统化体系。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运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并系统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了解、学好管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以及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提高对管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重点对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和方法。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中要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原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管理思维模式,教师就要经常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了解和收集具体的管理案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是做好管理学课程优秀教材选用。二是采用数字化更新管理学的课程内容。本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原则, 把更新管理学教学文件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
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典型企业的数据和实例。几年来,本专业的教师编写了15万字的《管理学习题案例集》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3.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订教学大纲,使理论课程内容满足能力培养需要。以课程论文形式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通过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全院各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管理学理论与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二、探索适应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把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等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素质教育。
1.案例教学法
紧密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和上市公司实际,将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整理编写了《管理学习题案例集》,辅导学生学习。教师将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指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同时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针对大一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管理学课程刚刚接触,对管理知识陌生的实际,结合专业思想教育,重点启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和兴趣;了解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从事管理工作的前景,结合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形成师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为培养学生对经济类专业学习兴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3.erp沙盘模拟实战训练
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结合企业生产运作的全过程,实施ERP沙盘模拟实训模式,师生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完成。学生在灵活运用管理学原理,自选方法与路径完成一套完整的决策方案;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规则,并进行沙盘初始化,带领模拟第一年决策,编制报表。通过企业模拟运行,使学生能在模拟实战中愉悦地体验管理者应掌握的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通过该项目实训,使学生领略了完整的工作流程。了解掌握基础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过程,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体分析、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学习热情。
三、建立适应管理学课程改革的考核体系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期末考核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以基本理论与应用够用为度的原则设计考试内容,强化本课程的实践能力的考核,全面提升学生运用管理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民办高校学情分析,本课程的考核体系如下:
1.课程考核比例
平时课堂考核占总成绩20%,由书面作业、出勤和课堂讨论发言加权得出;课后考核占10%,包括实训报告、企业管理专题调研报告等方面内容;课程期末理论考核占7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
2.考核内容与题型
考试课程期末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占总成绩70%,卷面实行百分制。考试试题覆盖全课程,其中第1~3部分占30%,第4~7部分占40%,第8~10部分占30%。考试题型原则上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七种类型;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考核为闭卷,笔试,实行教考分离,密封集体评卷,做到公正、客观,学生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这种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能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适应未来管理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管理学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建设
加强管理学课程建设,保障条件建设是持续搞好优秀课程建设的需要。对此,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同时,加强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教材建设、网络资源整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进行,从而保证了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收集、归类、整合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
一是收集和整合与管理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资源, 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改论文,又有生动典型的案例,促使学生能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加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二是进行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由课程大纲、媒体教学、案例习题、前沿动态、视频课堂等五个模块组成,管理学课程网站设立交互功能,由学习评价、在线答疑、实践教学三个模块组成。
2.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
一是通过管理学课程网站,使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以及课题组统一制作的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二是录制了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三是通过互联网下载企业的基本状况,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经济与政策发展态势等。
3.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是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当前国际最流行、具有明显实效的“沙盘模拟实战训练”模式。二是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走产学合作道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互利共赢。目前全院已与61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实践合同,师生在不同的学期到企业进行锻炼。
4.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核心保障
几年来一直鼓励教师在职攻读高级学位,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说课、讲课竞赛,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实践与基地建设以及科研课题研究;有计划地组织课程组成员到签约企业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开展企业咨询服务等项目,提高其学术水平。教学团队中,课程组成员在研究方向、教学经历、学历结构、年龄阶段、职称层次等方面形成互补。通过团队学习和研讨的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强化了教师自身的团队意识,从而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和持续提升,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为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五、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反思
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还缺乏创新思维。目前,管理学教学模式仍是传统教学占主导,学生参与性较弱,并且教师过多依赖媒体教学。为了实现管理学教学多层次目标,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深度学习,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结构需要提高和优化。此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不适应;学校与生产经营企业的联系还不广泛,阻碍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教改研究,2008(10).
[2]武忠远,王成,李兴开.管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J].教育探索, 2008(7).
[3].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教改研究,2013(4).
[4]贾明清,方林.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
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6
【关键词】管理类课程 特点 授课方式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本科生元学习能力结构与培养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EIA130405),国防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我校本科学员元学习能力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U2013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6-01
当素质教育渐成教育界乃至社会的热门话题时,许多学校还没有来得及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在行动上应和了。在高等院校,很多人文管理类课程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然而如果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审视当今高等院校的管理类课程教育模式,会发现其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轰轰烈烈地变换形式或者洋洋洒洒地充实内容上。如何使学生在授课中能够对认知或认知的过程进行积淀和整合、选择和调控[1],这是管理类课程教育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管理是一门统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础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高等院校的管理类课程通常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
1.普遍性。管理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均是着眼于各类组织管理中的普遍性问题,注重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研究,是对管理活动中普遍原理的总结。
2.综合性。管理类课程内容上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涵盖多种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课程覆盖面广泛。如在工商管理学科范畴,基础或专业基础性的管理学科课程有管理学基础、技术经济学、基础会计、战略管理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性管理课程有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再加上行业的细分,管理类课程可覆盖各个行业领域,种类繁多,综合性较强。
3.实践性。基础性的管理类课程,往往反映的是不同领域共同的管理理论与原理,呈现普遍性特征;而专业性的管理类课程,其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寻求解决各个领域具体的管理问题,因而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技巧性。但不论基础性还是专业性管理课程,其知识构成体系总的来看不外乎包括理论、方法与应用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应用即为实践,管理类课程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也必将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能用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十分关键。
二、高等院校管理类课程授课方式探讨
1.将管理故事与管理理论深入结合。管理与学生的实践必然是密不可分的,大学中存在着各种社团和群体组织,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很多管理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完全可以为课堂上所授管理理论做生动的注解。以大学通识课程《管理学基础》为例,在多年的授课中发现,教师如果能够将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管理故事与管理理论相结合,学生便会身临其境去感受管理,体会到管理的神奇与魅力,授课效果十分高效,学生的认知能力大大得到提升。在每学期上课之前,笔者都会提前向授课对象们征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管理小故事,将其整理并贯穿在授课的始终。授课时,当学生们发现这堂课用到了他们提供的小故事,注意力会格外地集中,并充满着积极性,这种气氛会带动着全班的同学,将课程的学习推向。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基础》中的《激励》一章的第一节――激励的过程时,由一个学生提供的现实故事引入(故事略)。看完这个故事,学生自己便会做出判断:故事里的主人公作为学生干部自以为身体力行,事事带头就是好干部,其实深入了解学生们还不够,没有从学生们的现实需要抓起,做事只看表面,缺乏深度,思想工作能力欠缺,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提出激励的过程应该始于需要,如果抓不住学生的需要,则得不到很好的管理效果。这样,激励过程便很容易就走入了学生的内心。每一个理论的讲解中都伴随着学生们提供的或大或小、或正面或负面的故事,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找出了管理的本质,也让管理理论不再那么难以捉摸,而变得易于触摸,更增强了学生将管理理论应用于未来工作实践的信心。
因此,本文提出在管理类课程授课中,教师们可以注重收集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主要由学生提供,也可以结合教师自己的所见和所闻进行整理。长此以往,形成学生管理故事集锦,并每年更新。这种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可以作为教学惯常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管理类课程知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得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2.将理解和反思引入课程认知过程。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在学术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知识的广泛性与学科实际应用情况的复杂性,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学生对现实社会、技术、经济及管理等问题的感性认识,以及对管理课程学习策略的掌握,对学好管理类课程理论与方法非常重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生v先生曾经指出:“理解是一切活动(包括认识活动)的基础。理解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也不是获取知识致知的心理工具,而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和条件。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思,而且更重要更基本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存在,思与认知以及知识都是从理解中产生出来的,逻辑归纳、推理等等都不是最源初的,而是从理解派生出来的致知工具[2]。”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不是通过假设、想像、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而是对管理理念的探究、辨思和应用过程,其实质是研究、是理解,更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管理类课程认知计划的执行和控制来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再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体验、情绪体验、成就体验和高峰体验转化为对课程的深入反思,进而形成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规划,并长存于学生的记忆中,成为课程学习的持续动力。
3.打破大学教师上完课即走的常态。应该改变大学教师上完课“拍屁股走人”的习惯做法,将与学生的课外交流纳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曾说过:“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不解决先导问题,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把握住了先导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3]。”大多数高等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面临的境遇为不是被人管理,就是管理别人,管理是每个学生均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内心,重视对学生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认知等方面的正面调控和引导。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未来将要面对的管理或被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让教师的师德、师爱成为学生正确心态调控的加速器,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综上所述,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尤其需要以管理理念理解为基础,将其举一反三,用于实践中去。在管理类课程中,创设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动性十分有益;将理解和反思引入管理类课程认知过程,可以为课程学习带来持续动力;加强师生之间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认知上的情感价值沟通,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更是关键。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M]. Hillsdale: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