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1
[论文摘要]对于很多MBA课程而言,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都与该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文章结合笔者及所在学校《管理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从教师、学员、课堂实施等角度分析了影响该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并从案例编选、课堂组织、总结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等角度对应对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一、引言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案例教学在MBA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针一对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的作用向许多国家的有关专家学者征询意见,结果表明:在提高分析能力方面,案例教学居于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接受度和所学知识的留存力这共方面,案例教学则居于第二位(陈立群,常颖,2003) !”傅永刚(2009)在一次实证研究中也发现:案例教学在“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改善思考方式”和“锻炼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要大大优于传统讲授。
《管理经济学》是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高校MBA教育的必修核心课程。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对于企业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案例教学。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于该课程的案例教学也进行了专门的规定:1997年时规定的最低案例数量为3个,2005年又规定案例教学的时间不少于四分之一在200 7年“全国MBA院校第七届《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研讨会”上我们了解到,各院校均会采用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来帮助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如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则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影响MBA《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
MBA教学满意度和案例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案例教学难度较大,其教学效果受到教师、学员、案例教学实施方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何志毅和孙梦(2005)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MBA学员认为案例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意见集中于案例质量、教师案例教学水平、课堂组织、学生准备等方面。从实践来看,《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则主要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教师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MBA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和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并从全局上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从这一点而言,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在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师对案例的背景了解透彻,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或实际的管理经验,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是学员的主动参与程度。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如果不参与,就无法从中得到收获。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收获的大小,学生参与则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卢小丽,武丽慧,2009)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课堂集中讨论的案例,积极参与讨论的总是固定的部分学员,而其他学员则仿佛与案例讨论无关;对于需要小组齐心协力完成的案例,则始终存在“搭便车”行为,从案例的研读、分析到陈述,常常由小组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员来完成。在学员参与程度低的情况下,案例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是可行的案例教学实施方案。案例教学包括案例选择、课前准备、课堂实施、总结评价、课后反馈等多个环节。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以学员为主体,着眼于学员管理决策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准的总结评价可以使学员把握整个案例讨论的全貌,使学员对于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掌握和融合;课后的反馈则可以使教师获得关于案例教学的宝贵意见,并应用于下一轮案例教学,从而有助于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存在案例选择不当、没有形成互动式的良好教学氛围、案例总结评价草草收兵等问题,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提高MBA((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
在多轮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管理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也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写案例。MBA的师资中有的教师具有企业实战经验,有的教师承担过企业的相关课题,结合实战经验或科研成果编写而成的案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为制定可行的案例教学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来自于自身的实战经验或科研成果,教师能够深刻了解案例的背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地引导案例讨论,也能够充分自如地进行案例的总结评价。而学员往往对有实际背景的案例更感兴趣,因为这样的案例一般贴近生活或企业的实际,学员本身具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可以和其他学员及教师形成有效互动,而案例讨论的结果对日常生活或企业实际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二,鼓励学员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背景来编写案例材料、拟定讨论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或思路。MBA学员的一大优势就是实战经验丰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运用集体的智慧来编写案例,一方面可以找到学员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在布置任务之前,教师首先对于学员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选题,提出案例编写和讨论的确切要求;然后将学员分成小组,指导每个小组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选题,并对案例制作的具体方案进行引导;在案例制作完成以后,要求各小组根据案例材料制作PPT,并月_通过专题案例讨论课的形式,由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案例陈述,并结合相关问题引导全班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的做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方面许多的工作都在课后完成,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行业的背景,教师还要具有应急反应能力,以应对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
第三,重视课堂组织及案例的总结评价工作。根据案例本身和拟实现的教学目标,灵活采取分层次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员参与的热情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对于与关键知识点密切结合的案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员掌握相关的理论,并且培养学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一般采用课堂集中讨论的形式,例如在知识点介绍之前引人相关的经济生活热点话题,引导学员展开讨论,进而由教师总结出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对于一些涉及到诸多内容的综合性案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员管理决策的能力,则一般采取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在合适的时机引人案例,提出待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将学员临时性地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加相关的讨论,了解讨论全貌,并且引导讨论进程;最后由各小组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不论哪种形式的案例讨论,我们都非常重视案例的总结评价工作。一般而言,我们先总结归纳一下各位学员或各小组代表的观点,以便学员们能够掌握讨论结果的全貌,在此基础上指出讨论中的不足,结合具体的情况引导学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或者在现有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可以讨论的话题,以引导学员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四,在成绩评定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虽然MBA学员更加重视的是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但在成绩评定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也是对学员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过程的一种回报。在《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中,我们降低了期末考核的成绩比重(占总成绩的40%-50%),增加了案例讨论的成绩比重(占总成绩的30%-40%);同时,在期末考核中,也相应增加应用能力考核的试题比重。在与学员的沟通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做法对于激发学员的主动参与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2
关键词:目标管理理论;《管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21-02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国内的很多学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论文普遍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研究如何提高《管理学》课程实践性的问题[1-3]。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固然重要,但是其理论性同样不可忽视,扎实的理论功底是进行有效实践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思考运用目标管理(MBO)理论,将《管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以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MBO)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组织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以此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贡献的准则;3)每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分目标就是组织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是其对组织总目标的贡献;4)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依据设定的目标实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5)管理者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4]。德鲁克教授针对企业管理问题提出上述设想,将此种思想运用到教学过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究其根本,应该是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制订教学过程的总目标,并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使得每个学生明确自身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同时,采取合理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该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也被很多学者应用到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的制定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所以还是被动式的教学;2)目标的分解不够细致,并没有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任务,所以实际上还是“一刀切”的教学;3)没有涉及考核和奖惩办法的分析,实际上这是目标管理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希望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对《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思考,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当前《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学生亦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配合教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关系处理。这是《管理学》教学的两大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实践操作的实效性又不是很好。如何将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合理组合,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理论部分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目标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分解和制订,使其找准定位、明确任务,提高参与热情。
3.传统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做到因材施教。一般的考核办法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相加所得,而通常情况下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情况来衡量。本文希望能够对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实现因材施教。
三、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是对于近年来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原因如下:
1.目标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对目标的深刻认识,在具体的研究中,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和挑战性。在本文的研究中,目标的层次性体现为在整体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又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大模块,这两大模块又由每个学生更为具体的目标构成;目标的多样性体现为每个教学班由于专业不同,教学目标会有所差别,每个学生由于自身情况的差别,其目标也会存在差异,比如计划考研的同学可能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而打算工作的同学可能更偏向于实践操作;目标的可考核性体现为教学效果的测评,这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查和课后沟通得以实现;而目标的挑战性是指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而本课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能体现这一点。所以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模式思考中的应用应该是可行的。
2.本文是基于《管理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基本理论开展研究。目标管理理论本身就是《管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点理论;本文认为提出每个学生根据情况的差别确立不同的目标,是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重视在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的确立是基于期望理论提出的,正确处理努力、绩效和奖赏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以后,会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单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基于这个出发点,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选择目标管理理论(MBO)作为切入点,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探讨。
目标的制订是目标管理的首要问题。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每个学生从具体情况出发,制订本课程学习的具体计划和目标,然后通过师生的具体交流,完善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目标管理理论,需要将目标进行具体分解:
具体来说,在第二层次,理论学习主要是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理论、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文献研读部分,主要给学生介绍经典文献,要求学生进行研读并探讨收获和感想,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思想;案例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知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其目的是做到课本知识的合理使用;团队练习部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合,将教学班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可以选择具体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提交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其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第三层次学生具体目标的确定中,学生必须同时参与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四部分的工作,其中理论学习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而剩余的三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和学生交流,让其明确本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这四个分目标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方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项目标。然后借鉴采取360度反馈法,由教师、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力争做到更客观、更全面。评价的办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理论学习的考核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第二,平时成绩由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三部分组成,学生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案例分析较为感兴趣,那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一部分的工作上,在进行考核的适合选择50%这个较大的权重,而文献研读和团队练习的考核则分别给予30%的比例,这会在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骆仁林.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94-95.
[2]梁娟娟,王淑芬.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1,7(3):76-78.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3
教育管理的深化改革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中,已经居于核心地位。以教育部2010年3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为例,第三部分的六个章节和第四部分的五个章节的实质,都是阐述未来10年为实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发展任务所要采取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从教育管理学角度看,可以视为教育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范畴。这就是说,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发展任务确定以后,涉及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策略保障。
二、教育管理要善于从管理学探寻管理学规律
从教育管理的学科属性看,有归属教育学或归属管理学的不同观点。认为属于教育学的学者指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都属于教育学范畴”。离开教育,教育管理就是一个“空壳”,教育管理应属于教育学。认为属于管理学的学者指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各种社会活动如何适合社会生活的理论,它包括社会一切领域,也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而不是教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管理学基本概念,都可以与管理学概念通话。[1]笔者认为,把教育管理学归属于管理学科,可以充分借鉴管理学理论,吸取管理学研究成果,认识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总体看,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如运筹学、统计学等定量定性分析)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从社会科学体系看,管理学是国家12个学科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一个边缘交叉[2]和综合应用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对国家社会学学科管理及学位授予规定显示,教育管理并没有列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中,而是列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中,从学术分类讲,教育管理应归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现实国家教育科学规划管理中,教育类科学研究作为国家社会学学科管理中单列的学科,划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一并归为该办公室管理。这就是说,在学科分类上“,教育管理”归为“管理学”,在现实管理上,“教育管理”划在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应当更多地汲取管理学理论,能动地从国内外管理学理论宝库获得管理规律理性认识,探索中国职业教育管理规律,规范我国职业教育管理。
三、世界管理理论主要流派与特征
职业教育管理从管理学角度追溯,它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古代及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发现,世界管理理论的许多经典理论,对当今职业教育管理仍具有启示意义。
(一)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理论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世界现代管理的行政学理论有两大源流,一是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二是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1.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着眼于国家和国家特性,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行政学者施泰因。施泰因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1865年施泰因撰写的七卷本《行政学》最早提出“行政学”一词,用行政法观点阐述行政问题。施泰因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二是行政学与教育行政学及其理论。他的《行政学》主要强调以下方面:(1)行政学的政治属性。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社会性。行政学揭示的是行政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规律。行政学一方面为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管理规律又被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倾向的管理者接受和共享。(2)行政学的原理。行政学的原理或原则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行政学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3)行政学的学科性质。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的基本原理广泛运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系统学、信息学等学科。但是行政学又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行政学的变化发展。行政学所揭示的国家行政管理规律,诸多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带有规范性。决定行政管理科学规律的是行政环境、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等多元因素。行政学处于不断变化中,行政学也要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当代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马克斯•韦伯(1864-1920)曾提出,官僚制度就是要在组织中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系统的组织制度,运用制度来管理。官僚制度就是理性制度管理。官僚制度理论重心是组织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
2.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是研究行政工作合理性和效率性的理论。美国行政管理理论代表是泰勒。泰勒管理理论提出,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科学管理内容分三个方面:即作业管理(工作定额原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泰勒认为,工人的工作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地加以确定。泰勒通过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去掉多余动作,改善必要动作,减少疲劳,提高生产率。泰勒通过对工人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工作环境等标准化设置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提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指坚持以工作选工人,每一岗位都挑选一流工人,确保较高工作效率。泰勒认为,要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定额部分按单价计酬,超额部分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如完不成定额,则按低于单价的20%计酬,泰勒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提高了工人劳动积极性,同时对雇主也有利。[3]泰勒认为最佳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泰勒提出新管理任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三是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四是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泰勒的科学管理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核心问题———精神革命。精神革命是基于雇主和雇员双方利益一致。雇主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发展,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更意味着充分发挥雇员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事业使雇主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双方共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产出更大利润,使雇主利润增加,企业规模扩大,雇员工资提高,满意度增加。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思想革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几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经过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提出的,都是以前各种管理理论的总结,从提高生产效率角度看,在所有的管理理论实践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最成功的。从20世纪初提出,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发挥着巨大作用。直到今天,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2)威尔逊的行政管理理论美国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其行政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行政学研究》(1887)一文。威尔逊开辟了从行政学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科学领域。威尔逊的研究,是基于当时美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暴富起来的工业资本巨头利用手中的财富进行“权钱交易”,收买拉拢国会议员以图操纵国会的决策,各级立法机关因此而声名狼藉,美国受到“腐败”和“低效率”政治困扰,迫切呼唤政治改革,扩大政府职能,强化行政权力,以制约国会权力。威尔逊从对欧洲几个重要国家的政治制度详细深刻的分析出发,得出美国式的行政规划布局,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旁征博引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内容,对行政问题有深入探讨和突破性的贡献。威尔逊主张政府官员应具有的素质是:良好的工作态度,大公无私,绝无官僚作风。威尔逊提出通过高薪、激励等手段提高政府官员的工作质量。认为“在美国展开行政学研究,其目的在于找到最佳方法以建立下面这样一种文官班子:他们受过足够的教育,具有充分的自信,工作起来既有见识又有分量,通过选举和经常向公众咨询,与公众思想保持密切联系,以使专断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美国一百多年行政实践证明,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对文官制度的成长和完善,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威尔逊的行政学理论把行政研究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项独立的学科。威尔逊认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成功地承担什么任务,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完成这些专门的任务”。行政学应当把“行政方法从经验性实践的混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深深植根于稳定的原理之上”。后人把这一思想概括为“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政治与行政的分野是威尔逊的最大贡献。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架设了沟通19世纪和20世纪行政学演变的桥梁,架设了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德国行政研究学与美国行政学研究的桥梁,还架设了政治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交叉的桥梁,使行政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威尔逊的行政监督思想是他的行政学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与罗特利斯伯格在美国进行了有名的霍桑试验,经过9年的霍桑试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人们的行为动机除了经济因素,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心理因素,后者更为重要,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人才是企业当中人、财、物三大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人的创造性发挥是有条件的,只有具有满意心理的员工才有创造力。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研究为行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人际关系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际关系理论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际关系理论提倡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质量;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通过民主管理,激发企业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人际关系理论的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多年多位专家的研究,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一次跨学科会议上,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对管理学贡献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从对事和物的管理转移到对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来,管理者通过对人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实现管理预期目标。二是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转变。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得到流行。
(三)官僚组织理论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首推官僚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在19世纪盛行于欧洲。韦伯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1)组织中成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2)组织结构是由上而下逐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3)强调人与工作关系,成员间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4)每一职位均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5)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并不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6)成员按职位支付薪金,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韦伯认为,具有上述六项特征的组织可以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员的工作行为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组织目标也能顺利达成。韦伯管理思想最大贡献在于,为官僚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准则,韦伯官僚组织理论的生命力至今尚存,韦伯依然是今天管理理论大师。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的不安定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世界企业经营成败压力剧增。以理性为本的管理科学理论获得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理论界将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战略管理,形成了“战略热潮”,并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诞生。
(四)世界管理理论流派的局限性
世界古典管理理论代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已经延续了一个世纪,至今其科学管理思想和做法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但20世纪初,泰勒的研究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范围较小,内容较窄。他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但对管理中人的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人性假设仅仅是一种经济人,曾经造成劳资关系紧张。泰勒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没有涉及,具有一定局限性。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得到流行。但人际关系理论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技术等方面作用,有其局限性。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为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盛行于19世纪欧洲。但韦伯理论“忽视人的行为因素,缺少民主性质,鼓励成员固守具体规章制度,容易导致行政权力膨胀”。韦伯的组织形态以牺牲人们自由和有意义的私人关系及全面发展为代价,使感情世界极端冷漠,显示出其局限性。受时间、地域及条件的制约,世界管理理论经典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尽管如此,其所具有的不少理论亮点至今仍对世界各国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改革具有启迪意义。
四、世界管理理论对职业教育管理改革有启示作用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5202
《管理学原理》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好《管理学原理》对其打好专业基础,养成良好学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本人长期从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常常思考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管理学课程?”、“管理学课程老师讲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管理学课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评价学的效果?”等问题,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将其总结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1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思考
1.1《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面向的专业类型
《管理学原理》课程面向的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学科门类和管理学学科门类。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0201经济学类、0202财政学类、0203金融学类、0204经济与贸易类。管理学学科门类包括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2工商管理类、1203农业经济管理类、1204公共管理类、120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6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7工业工程类、1208电子商务类、1209旅游管理类。
1.2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地位。哲学教给学生如何认识问题,经济学教给学生如何解析问题,管理学教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认识问题、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解决问题,《管理学原理》正是教给学生解决经济运行中一般操控和综合操控问题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是:管理学原理吸收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精华,加上管理学的核心知识,从而形成专门管理的管理技术和基本理论(管理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应用于专业管理学(工业管理学、农业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行业管理学)、职能管理学(管理预测学、管理决策学、管理计划学、管理控制学)、综合管理学(管理体制学、管理方法学、管理艺术学)、基础管理学(管理哲学、管理历史学)。从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以看出,《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综合管理课程、部门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1.3《管理学原理》的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
前置课程:哲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数学。理由:哲学、经济学基础是认识问题、解析问题,是管理学解决问题的基础。经济应用数学是管理学的分析工具。
后置课程:综合性的管理课程,如企业战略管理、商务策划管理;行业管理课程,如工业管理、商务管理、旅游管理;要素管理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过程管理课程,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由:《管理学原理》是一般的管理原理、技术和方法,是综合性的管理课程、行业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2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思考
2.1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管理学原理》是揭示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任务。教学是64学时,4学分。
课程目标。《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计划知识、决策知识、组织设计和人事管理知识、领导和沟通知识、激励知识、控制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般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管理学原理》的素质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政治文化素质、较强的一般管理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2.2课程内容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总结为“一条主线”、“两大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七大管理能力”。“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为主线;“两大理论前提”是指管理、管理学脉络理论前提和管理理论形成与演变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是指管理的环境、管理的原理、管理的方法;“七大管理能力”是指管理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和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2.3课时分配
3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改革思考
3.1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专业属性的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的是文科生、有的是理科生,文科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专业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架构的分析。大一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化或史地生理论素养,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经济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的滞后或平行开设,造成前置课程的知识不足;90后耐心不足。
学习管理学课程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思维方式转换困难。同学们高中阶段多为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一下子转到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必定出现理解的困难。这表现为感觉《管理学原理》枯燥、单调、乏味。同时,知识底蕴、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造成对管理学理论理解的困难。
3.2教学方法的思考
《管理学原理》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推理引证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教学法、课堂宣讲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推理引证法又叫逻辑推理论证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两种重要的逻辑分析法。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演绎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引证法是引用经典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用推理引证法介绍量、本、利分析法,先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产量成本函数和产量收入函数,再进一步推导出保本点的公式、目标利润产量公式、产品定价公式等。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教给受训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对“美国联合邮包公司的科学管理”进行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分析出联合邮包公司是如何进行动作-时间研究制定劳动定额,如何应用标准化原理,如何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开,如何科学培养第一流的工人。问题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讨论“谁能拯救红塔?”、讨论褚时健要不要复出?同学们踊跃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既理解了管理的职能,又深刻认识了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宣讲教学法是结合课程知识围绕一个专题,学生上讲台宣讲。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中组织“沟通宣讲会”,让学生上讲台讲沟通理论,讲沟通故事,谈沟通经历,演沟通情景剧,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的计划章节组织学生撰写“开店计划书”,既让学生掌握了制定计划的技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业意识。
3.3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措施、学生实践方面进行创新。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我们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我们制作课程录像、开发精品课程让学生课后观摩,我们建立《管理学原理》课程QQ群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在教学措施创新方面,我们可以配备管理游戏道具寓教于乐,我们可以请企业家进校园现身说法讲管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策划中用管理。在学生实践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管理认知实训基地,见证管理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湖北新三友机床有限公司,见证铁块如何变成数控机床的流程,并认识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机制。又如我们带领同学参观武汉量贩店和沃尔玛,了解其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事管理。
4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思考
4.1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保障体系。形成学生期中教学信息反馈、期末学生评教评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的教学过程评价考核体系。
4.2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标准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5
关键词:激励理论动机心理学
激励是按照“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激发行为”的方式来运行的。心理学中的动机研究与管理学中的激励研究是一种交叉互动的关系。了解心理学中关于动机的研究理论,对于理解管理学中的激励方法以及激励理论的进一步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对动机问题实质的认识,可从总体上把它们区分为三类,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内在起因观点
内在起因观点从行为的内在动因出发来解释行为的动机。这种观点主要包括本能论、驱力论和需要论。本能论主要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注重人的自然动机的探索,通过对有机体或人先天所具有的行为方式的总结来说明人类行为产生的动因。如詹姆士和麦独孤的有关论述,主要论点在于区分人类行为的本能种类,并根据这些区分来解释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已不局限于对本能的分类上,他还对本能起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探索。他的心理结构论、动机模式实际上跟驱力论和需要论已十分接近,他已开始强调行为受到驱力去满足需要的功能。
驱力论比本能论更前进了一步,主要是因为驱力论不再把行为的动因看作是有机体先天具有的东西。它认识到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包括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的,这种力量推动有机体去满足这些需要。赫尔的驱力论反映了有关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马斯洛的需要论揭示了人类行为的根源,他的需要层次论以及自我实现论为动机问题的研究作出了贡献。驱力论的诞生也使管理中的激励行为成为可能,因为如果只有本能能够驱动人的行为,那么管理中的激励将无法实施。驱力论和需要论使个体内部的需要可以通过外部的激励加以满足,从而使个体按照组织的意愿行为。
外在诱因观点
外在诱因观点将对行为动因的解释由内部转向了外部,它主要从外部刺激的特点,特别是奖赏作用以及外在目标的设置等方面来探讨行为动机的原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根据巴甫洛夫的理论,在条件作用情况下,条件刺激通过和无条件刺激相叠加,从而能够引起一定的反应,所以说,动机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逐步获得的。斯金纳在其操作条件理论基础上,对强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如他的正强化、负强化,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的概念,他有关强化程序的几种典型研究,奠定了诱因论的核心。
洛克的目标论主要关注目标的特点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他的研究结果为目标设置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论据。需要说明的是,洛克以及他人后来对目标问题的研究不再仅仅停留于外在目标特点的动机作用,而是开始关于目标与行为者的认知作用和二者之间关系的探索,那么这种观点已不纯粹是一种诱因论,它实际上已演化成为一种认知观。如果说驱力论和需要论引起了人们对外在激励的关注,那么外在诱因观就为激励的实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具体方法。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只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就可以引起需要行为的发生。同样,洛克的目标论对于激发被管理者的目标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介自我调节观点
中介自我调节观点主要关注行为者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行为者通过人所特有的认知、意识、思维等对行为进行预期、调控。自我调节成为内在起因、外在诱因转化为真正行为动因的桥梁。这种观点包括前述的所有的认知动机观。它是现代动机问题研究的主流。这种理论的诞生对激励理论的帮助在于:不仅简单关注于“外在激励激发行为”的机械式的激励理论,而要进一步探求外在激励因素是如何引起内在动机,中介自我调节就是他们中间的动力黏合剂。
其他动机研究理论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动机研究理论对激励的运用与发展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包括动力论、成就动机论以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动力论主要来自于勒温的有关思想。包括研究生活空间概念,以及心理冲突、志向水平方面的有关研究,这些研究成为现代认知动机观的理论基础。认知一致论着重论述社会认知的动力过程,主要包括海德的平衡论和费斯廷格的失调论,它们都十分关注人们认知的不一致所起到的动机作用。其中勒温的场论与管理学中的环境研究十分接近,现已被运用进组织文化研究领域;认知一致论对于管理、激励问题研究的人性化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其中的平衡论和失调论对于研究组织冲突和员工的特殊心理情境有所帮助。成就动机论用认知观来解释成就动机这种重要的社会动机,并成为现代动机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成就动机论主要包括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他们分别从宏观(成就动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微观(个体成就动机的实质、发生、发展)方面对成就动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使成就动机问题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个理论对于研究高需要层次的员工激励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的激励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论是班杜拉对动机问题研究的一个独特贡献,它关注于行为结果因素如何转化为影响行为的先行因素,揭示了外在目标、结果因素转化为行为动因的内在机制。这一理论也是对中介自我调节观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外在激励对内在激励的转化具有一定的帮助。
自我决定论、预言论以及归因论分别将其理论建立在某一特定的假设之上,如德西德自我决定论假定人都有智慧和自我决定的追求,并根据这一假定详细地论述了自我决定行为的内在动机过程。弗瑞德曼的预言论则假定人类行为有目的地倾向于提高控制,也就是说人有提高自身和环境控制的追求。他还根据这个假定系统地论述了控制获得、控制扩大、控制障碍等问题。韦纳则假定人具有寻求对自己和他人理解的需要,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因。韦纳对归因的前提条件,归因的内容、结构、心理后果以及归因对后继行为的动机作用展开了全面的论述。这些理论都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认知、自我调节在动机过程中的作用,为更为完善的动机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些理论的成果已经直接或间接的在激励理论中有所体现,亦或对激励未来的发展有所启示。
结论
从前人对激励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经济学是站在制度的层面上来考虑激励问题的,因此,对于人的内在心理因素考虑得不是很充分,对于各种心理学中与激励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但是,随着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被激励者的心理因素应该得到充分的考虑。因此,心理学中相关激励的研究对于经济学中激励制度建立的作用应该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是人力资源激励的一体两面,是企业激励体系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两者在实践中是辩证地整合在一起的。比较而言,管理学中的激励研究与心理学中的研究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有很多激励理论是直接从心理学的激励相关研究中引入的,甚至就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应用研究。
激励是企业需要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根本性激励机制,是管理激励的基础或前提。管理激励是企业一种动态权变的日常性激励机制,是制度积极的具体实现形式。但无论是在理论归纳还是实践模式上,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的区分都只有相对的意义。在企业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都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本体系统中,将之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及其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民主基石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企业保障和人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可以运用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管理领域,由于管理与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心理学的知识、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特别是激励领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6
关键词: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03-05
?鄢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通识教育《管理学》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201221);基于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201030);全校通识教育课《管理学》模块化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32)。
一、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哲学、教学、学习理论基础,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并非以某一种理论为基础,而是综合多种理论应用的产物,包括的主体性教育哲学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布鲁纳的学习“认知―发现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学观和群体动力理论等。具体而言:
(一)主体性教育哲学观。主体性教育哲学观认为,教育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其次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肩负起学习的责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第三是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创造、提高。
(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习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和发现过程,发现学习是该理论的核心,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书籍和文献材料,独立地思考而或者新知识的过程。发现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情景开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
(四)群体动力学习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成员的互赖能使群体产生积极互动,使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促进彼此努力,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或认知风格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集体学习,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学习。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互动式教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教学目的强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材为中心,强调知识的识记;(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强调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和创新,而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机械式的重复过程;(3)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发者角色,学生则是探索者、创新者、应用者角色,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播者、灌输者、权威者角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4)教学评价尤其强调过程评价,建立“为了更好地学习”的评价体系,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结果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
二、管理学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取自主互动教学非常重要,自主互动教学中强调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是管理学课程重点培养的。虽然大多数教师认识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时间精力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限制,自主互动教学从理念到操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精心设计自主互动教学方案是实施自主互动教学的前提。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模式设计需要以基本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者、管理理论的发展、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文化、领导与激励、控制)为主线,重点依托分组教学和网络互动教学,全面组织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组织,建设教学平台,设计自主互动式教学方案。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目标设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掌握相比,自主互动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更加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例如“管理者”这一节,除了要求学生理解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外,还应该通过企业家视频讲座、讨论等方式,激励学生把成为一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作为职业追求,并不断培养技术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管打下基础。
(二)自主学习资源设计。为了推动自主互动教学的进行,教师必须结合课程进度,设计和相应的自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视频、习题、管理经典读物等,教师应当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提出指导,如哪些是课前预习用的,哪些是课堂讨论用的,哪些是课后复习用的,哪些是必读必学的,哪些是选读选学的,等等。
(三)互动方式与互动情景设计。在管理学教学中,互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互动时机可以分为网上互动、课堂互动、课下互动;按照互动主体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等。不同互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堂互动适合与教学知识点结合起来,网上互动适合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组内互动适合课程大作业,组间互动增强了组间竞争性,对小组成员有较好的激励作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网上互动已经成为互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立作业提交与批改区、问题讨论区、公告区、小组讨论区等模块让学生参与。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平台设计。针对不同的课程知识点、教学资源、互动方式,教师可以采取讲课、讨论、作业等方式组织教学。
(五)教学评价设计。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互动,精细而科学的评价体系非常关键。教学评价应该具体到每一次学习活动,评价指标和评价尺度要具体,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并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一方面便于学生发现薄弱点,促进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例如,针对作业《身边管理学》课程报告,可以从问题选择、问题分析、方案创新性、方案科学性、方案有效性、团队合作、报告格式和逻辑等指标评价,每个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应清晰合理。
三、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的实施效果及关键因素
2014年11月,针对所代的管理学教学班进行了自主互动教学效果调查,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在对“学生学习管理学前后能力变化调查”中(表1),发现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计划决策能力的提升较为明显,也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组织设计能力、信息管理与控制能力有提高,50%以上的学生认为领导能力有提高。在“关于本次管理学课程的互动教学认同度调查中”(表2),95%以上的同学认为“互动方式多样、互动内容丰富”,接近90%的同学认可“互动教学中收获较大”,有69.71%的同学认可“互动教学效果好”,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互动教学效果好”的仅占4.71%。
结合管理学教学过程,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集多种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于一体,将文字、数据、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组合、交互传递,为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多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的特点,尽可能利用动画、视频、图形等直观形式展示教学材料,寓教于乐,实现人、机、环境的一体化。尤其是教学网络平台在自主互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管理学教学中,全程利用了天空教室教学平台,共公告11次,作业4个,讨论主题30个,答疑主题6个,交流主题11个,学生对公告、讨论和交流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在讨论模块中,了30个管理故事、管理笑话,让学生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互动中领悟管理道理,教师的点评更是加深了学生对管理原理的认识,积分功能的应用使得学生动态地了解自主学习和互动参与的成绩产出,产生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二)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互动材料。“互动”是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操作化的核心,学生通过互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发展。在管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等方式,教师的作业批改、讨论点评等实现,组内互动通过小组作业来完成,组间互动主要通过作业、小组竞赛实现。调查结果表明,互动教学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在天空教室管理学教学网站助学模块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模块是讨论和交流;在管理学教学中,学生对传统互动方式如教师提问、答疑的兴趣较低,对组内讨论、组间竞赛等新型互动方式较为感兴趣。在该次管理学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综合利用了决策模拟、案例教学、影像资料等互动教学材料,尤其是模拟教学(决策模拟)、影像案例教学(领导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本学期使用的以下实训教学项目,给您收获最大的两个”调查中,决策模拟和视频案例最受欢迎。
(三)分组教学方式的利用。分组教学是加强组内讨论、组间竞赛的方式,是生生互动、团队与团队互动、师生互动的较好方式。本次管理学教学中,将每一组看成一个管理单元,让学生在团队交流、团队领导、团队绩效中体会管理学的道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分组教学中,灌输了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文化、领导、责任等相关知识点。在“总体上看,本次管理学课程的分组教学效果”调查中,选择非常好和较好的比例达71.7%,选择不好和非常不好的仅为3.78%,有66.98%的学生表示“从分组教学中感悟到了管理学道理”,有64.15%的同学表示“分组教学增强了责任感”。
四、结论与思考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指引下,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管理学课程在增强大学创业能力、培育管理素质与创业潜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互动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激励创新为宗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管理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互动资料、分组教学方式的应用等是关键因素。当然,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在管理学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学资源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过程评价与反馈等需要做到精细化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应该通过减少承担工作量、设置助教等方式支持教师开展自主互动式教学;其次,自主互动式教学需要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撑,学校应该在网站建设、校园网络、学生上网等方面提供条件;等等。[6]
参考文献:
[1]王爱军,吴志芳,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策略的整合与优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刘文晖,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3]翟云芝,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
[4]何基生,谭敬德,有效构建大学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的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