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事管理系统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势范文1
一般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对所学专业认可与接受,学习者愿意主动学习,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1]。就业不尽人意、专业门槛低、专业口碑不佳、专业报考率较低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的专业认同。甚至在2014年教育部公布最难就业榜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也位列其中。
虽然旅游就业形势尴尬,但旅游现实发展却如火如荼。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全年国际旅游收入569亿元,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16%、16.3%。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4.8%。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惠及民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逐渐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是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大学生是专业认同的研究主体,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探索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认同(identity)”一词最开始来自拉丁文idem,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是指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者被模仿人物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趋同过程[2]。Wenger从5大维度对“认同”的概念体系进行解读,分别为经历、成员身份、学习经历、多种成员资格的连接、个体所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联[3]。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动态与静态角度对认同进行了解读:从动态角度看,认同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态度、情感乃至行为的动态移入过程 [4-6];从静态角度看,认同被用来形容主体与自身、被模仿群体中的成员或者周围环境之间在利益、目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倾向上同化后的一种状态[7]。国外学者将专业认同纳入职业认同范畴,国内专业认同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专业认同的概念[8-10]、影响因素[11-12]、提升对策[13-14]等方面。
旅游学科近年来开始涉及专业认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15]。孙琨等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会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作者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存在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16]。张红霞等认为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包括: 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4个维度,实习前后专业认同存在差异[17]。当前旅游学科内仍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专业认同研究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不足制约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作为专业认同的主体,基于大学生视角,如何提升旅游专业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现实,本研究初步设定了34个题目,包含了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大部分情况,具体问卷内容详见表2。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题目为:您认为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第二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一共设计了34个问题;第三部分:半结构式访谈。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的方法,以“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对应1~5分评估标度。问卷采用调查手段主要有两种: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网上调查时间为2015.5~2015.10,同时以“滚雪球”的方式让本人的同学、亲属、朋友帮助收集问卷;现场调查主要集中在2015年3~4月,通过同学、亲属、朋友走访各大高校。一共收集到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60%。
三、研究过程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问卷分析的前提,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可信性,主要利用SPSS16软件完成。信度分析表明,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为0.822。一般而言,当α≥0.70时属于高信度,0.35≤α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16.0对原始问卷进行降维分析。在指标选择上,首先删除任何因子载荷量上都低于0.5的变量X4、X11、X14、X16、X26,对删除后的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发现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上升到0.858,KMO值上升到0.839,删除部分指标后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更好,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前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586%(>85%),基本能够代表原始问卷的大部分信息。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中的X5我的个性特征很适合在旅游专业学习与发展;X6我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X7我认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发挥我的特长与优势;X8我从来不感觉到旅游管理学习的乏味;X9我觉得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X10即使没人监督我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X25我经常阅读与旅游管理专业有关的书籍或专著;X28我乐于主动钻研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难点,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1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或者消极行为,因此对公因子F1命名为“投入度”。
X13旅游管理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我不感兴趣;X19有机会转专业的话,我会发展的更好;X24我真正想学的不是旅游,旅游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X27旅游管理专业没意思,让我感觉心情郁闷;X33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2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的是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忠诚度,因此命名为“喜好度”。
X12在以后工作选择中,我愿意从事与旅游专业对口的工作;X15我愿意向别人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相关信息;X17我从内心已经非常主动地接受了旅游管理专业;X18我们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X31我愿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发展我未来的事业;X32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对我以后的发展很重要,能帮我实现理想;X34我喜欢旅游管理专业,并渴望在专业上学到很多知识,这些指标反映了从旅游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提升和发展前景,因此命名为“美誉度”。
X20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学习旅游管理专业;X21学习旅游专业,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X22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及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热情;X23我常有意识地将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于生活中;X29我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X30旅游管理专业为我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4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应了学生们自身学习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命名为“匹配度”。
X1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X2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X3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渊源,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5上得分较大,反映了学生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因此命名为“认知度”。
(四)专业认同分布规律
1.总体现状和各因分值规律。从指标维度看,得分均值最大为X33,表明学生不认同“我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得分均值最小的是X2,学生们比较认同“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从公因子维度看,公因子F2得分最大,喜好度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大,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公因子F5得分最小,认知度对专业认同度的影响较小。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年龄较小,往往凭自己主观评价旅游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从深层次认知度视角评价专业。
2.性别差异。从性别维度看,不同男女同学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男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760、3.765、2.176、2.615、2.212;女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849、3.750、2.077、2.514、1.986。除投入度之外,男同学在其他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女同学。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相对较高。
3.年级差异。从年级维度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对未来充满未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充满希望与期待,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体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挫折,导致了学生们专业认同普遍较低。
4.学校类别差异。学校类别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各公因子影响不显著,但从总体均值来看,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在民办院校基本适应教学要求,但在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学科纵深发展的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不一定有利于专业认同的提升。
5.专业选择意愿差异。从专业选择意愿维度看,自主选择、父母意愿以及专业调剂等要素在不同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自主选择旅游专业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741、3.883、2.089、2.577、2.149;听从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选择旅游专业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3.292、3.000、2.286、2.833、2.111;专业调剂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920、3.418、2.338、2.389、2.000。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选择专业时较多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的影响,这种现象对于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自主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四、专业认同提升对策
本研究主要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半结构访谈,归纳总结他们眼中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涉及到学校、教学方面以及学生自身,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 半结构访谈结果归纳统计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校方面主要责任包括:①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继续深造;③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顺序;④学校积极引导,增加专业宣传;⑤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善专业认知;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航工程等课程,落实到实处。其中认为“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5.21%,认为实践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较多。
学科专业认同涉及范围较广,仅仅依靠学生与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的外部动力。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有专业都知之甚少,或者从长辈和社会上了解到相对片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旅游专业的宣传,让我们了解最新旅游动态与发展前途,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现状,让我们形成自己想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
(二)教学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兴趣培养、提倡积极引导,加快实践对接:①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②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③课堂教学中增加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相关信息;④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设备;⑤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⑥高年级学生积极引导,深造学生给大家上课。其中,认为“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分别占到总数的9.13%、8.21%。
教学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核心,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我觉得老师应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多介绍专业益处,多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该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邀请一些在专业方面有研究的人来为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三)学生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②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③填报志愿时应该小心谨慎。其中回答“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与“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的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6.39%、12.38%,大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意义大于课本理论。此外,学生们也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认为“我从来没觉得旅游管理专业不好,但也确实激不起兴趣,没有班级学习氛围,没有朝气蓬勃的气息。我觉得班风建设尤为重要,班干带头作用十分重要。我真心希望旅游管理越来越好!”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他们却是专业认同提升的主体,他们的意见最有发言权。在教育产业化的宏观背景下,他们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心声。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有利于专业认同提升尚有争论[20]。就业率成为评价专业的唯一标准,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如果专业发展仅仅靠就业率来衡量,那么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一般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没有区别。“实用主义”在专业教学中是必须的,但因该有所侧重,高职高专类旅游院校需要强调实用主义,但过度的实用主义在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盛行实用主义,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失范。
五、结论与讨论
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借助因子分析法总结归纳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五大维度,结合半结构访谈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认知度”5方面,喜好度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认知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2.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高于女同学;大一新生专业认同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学生专业认同普遍低于其他年级;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专业选择受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影响者,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较高,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 移动人事管理系统 问题 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TP311.52 ;C91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实现对企业人事的信息化管理,辅助实现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管理,人事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人事管理系统就是一种采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并依托企业高速网络、大容量的存储硬件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而开发设计实现的一种网络应用系统。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那时人们已经会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虽然这种人事管理系统几乎没有报表自动生成功能和工资数据信息的分析功能,但这种软件系统的出现还是为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带来了曙光。
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其中一种为纯手工信息记录并管理的方式;另一种则为使用手工手机信息在将信息输入到基于局域网的或者是单机版的人事管理系统来完成对人事信息的管理。前一种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工来完成,这就会使得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及改变,而且该方式是采用纸张作为信息的载体,该方式的一个最大的弊病就在于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保存的条件要求较高。第二种方式则将信息录入电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信息无法长时间进行保存的问题,但是其存在这一些比如功能不全、操作比较繁琐以及数据库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PC机的人事管理系统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随时进行人事管理的需要。这就推动了基于Andriod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人事的管理系统的出现,基于Andriod的人事管理系统具有携带方便等特点,能够实现对人事信息的随时随地管理,以及这些信息将得到更为及时的处理和有效的反馈。
2实施过程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基于Android平台研究开发了一款针对移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安卓市场以及App Store中各类成熟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利用Eclipse结合Android SDK搭建了系统的开发平台,系统采用Java语言结合Web服务来进行功能模块开发与通信服务的搭建。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简要介绍了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紧接着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最后基于Android平台对人事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包括系统架构设计、系统交互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数据存储层的实现、用户交互层的实现。对于系统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以及问题对应的解决办法也做了详细的讲解。最后本文选择系统中的登录、部门管理、人员管理、考勤管理、公文通告等功能的测试进行了主要的介绍,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功能与性能都达到了设计的相关要求,能够满足各类用户的实际需求。
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主要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着手进行:
(1)在对人事管理系统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及其优势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了系统开发的相关关键技术,以及对开发Andriod系统程序的核心技术进行了研究。
(2)基于人事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以对客户的需求调研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分析,通过用例分析明确了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模块划分及功能划分。
(3)本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基于Android平台研究开发了一款针对移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安卓市场以及App Store中各类成熟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利用Eclipse结合Android SDK搭建了系统的开发平台,系统采用Java语言结合Web服务来进行功能模块开发与通信服务的搭建。
最后通过测试用例对本课题开发的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课题研究目标,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且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运行稳定。
3实现移动人事管理系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学校国内外的先进方法吸取前人的经验,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设计。研究按照“现状分析理论研究模型设计系统设计实现”的方法展开研究。
在本文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中,主要将其划分为两个子应用:分别为Android客户端子应用以及服务器端子应用。Android客户端子应用通过对安卓市场以及App Store中各类成熟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利用Eclipse结合Android SDK搭建了系统的开发平台,系统采用Java语言结合Web服务来进行功能模块开发与通信服务的搭建。服务器端应用采用MVC式的经典J2EE架构方式进行开发与部署,其中主要利用开源框架MVC技术作为后台Servlet控制器,控制整个应用的服务转发、控制逻辑以及业务处理等。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 信息化建设 人事管理系统
人事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部门,是企事业单位各项职能业务实施的关键环节。从人事管理的现状来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各企事业单位如何从自身的管理条件和实际出发,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本文将结合人事管理的职能现状为出发点,从由计算机技术组成的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中来扩宽人事管理的层次,提升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转型。
一、人事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过去的人事管理工作通常需要以手工的书写办法来照章办事,在书写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同时,对各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效率始终难以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创了全新的管理局面,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人事信息管理繁杂,制度手续不完善
随着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制度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上,常常因工作的分散性或更新带来相应管理工作的重复劳动,严重阻碍了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计算机技术能够将纸质文件通过电子格式来呈现,方便操作并且查找方便,大大改进了人事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二)人事部门与其他部门信息的沟通不畅现象严重
在传统的部门设置中,人事部门除了管理自身工作外,还要与其他部门发生较多的资料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事管理工作的工作量,比如对员工进行内部调剂工作时,既要与劳资部门协调福利待遇等问题,又要与职能部门协调岗位工作要求等问题。部门间的信息不通畅造成的管理资源不一致现象,对于人事管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人事信息的更新难以适应单位人事管理的需要
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进程的提高,对人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周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迫切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对整个企事业单位的人事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和管理,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计算机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让人事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
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计算机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给人事档案的分类和分析管理带来便捷,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有利于为企事业单位使用和选拔好人才提供有效的依据,还能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为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从人事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可以发现,由于需要对众多的人事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归档,不同的要求对各类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工作非常繁杂,对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实现有效的提高,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特别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更是从人事档案的管理上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如统一的人事格式,全面的档案信息,为人事档案信息的检索和查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依据。
通过对人事档案的科学分类,比如按照身份、职称、行业、地域等要求来建立相应的资源关联,不仅能实现人才的有效遴选和集中管理,还能充分挖掘人事管理中的人才优势。同时,对人事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建档和动态化维护,不断提高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力度,强化人事档案信息的反馈和跟踪管理,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二)计算机技术对人事管理的重要体现
计算机技术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还能够对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
一是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大量的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按照信息化的条件和要求,进行与实际工作的优化,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大量的资源信息在系统中全面的贯穿起来,让人事管理者快捷有效的处理各类统计信息。
二是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充分建立关联,既能实现部门内部的管理需求,也能将各部门间的协调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去,为人事管理的科学评测和查询提供了先进的检索,以提高各部门的对人事管理的效率。
三是对各类人事资源信息的全面整合,有助于人事部门在与其他部门进行协作时,快速找到相应的资源和资料,比如各部门对各科室工作人员的资源信息的利用侧重点不同,作为人事部门在使用其他部门的资源时,由于格式和要求的不同,不能够直接进行引用,往往造成资源的关联性不够强,分散的资源难以实现高效的利用,为此,信息化技术的统一应用,使得各类信息都在一个统一系统中进行采集和整理,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共享力度。
四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实现跨区域、实时性的资源共享和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形成,人事管理也提出了跨区域、实时性的管理要求,面向需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设计,让人事管理的各类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实现实时性的共享和交互,不仅满足了现代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信息要求,也为人事管理系统的专业化和全局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三、总结
总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创新手段和方法,在保证人事管理信息资源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同时,也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更加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人事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应该引起人事管理人员的重视,避免病毒攻击或非法篡改人事信息,为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系统提供安全和稳定应用环境。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人事管理;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1-0882-03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University
LV Hong-li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es personnel file entry, personnel file information display and personnel information inquiry. The advanced technique is used in system development. It has the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efficiency, easy to debug, easy maintenance etc. It implements display information paging, compound inquiry functions. Management efficiency is improved through the sysem.
Key words: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目前软件市场有很多人事管理系统软件,有的功能强大,适合管理大型的集团型企业,有的功能单一,适合管理小型企业。针对高校的人事管理软件却没有通用的商业软件。因为高校的人事管理有其特殊性,每个院校之间的差别很大,管理方法存在很大差别。市场化的通用商品软件很难满足所有高校的人事管理需求。高校的人事管理软件均采用定制化开发,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管理程序。
经过前期大量调研,考察了很多软件系统。有的软件功能较全,系统庞大,能够部分满足我院的管理需求,但费用昂贵,且有很多我院不需要的功能;有的软件功能简洁,可部分实现我院人事管理功能,但对于我院特殊的个性化的功能需求不能满足。经研究决定,利用我院的人才优势,结合相关部门课题研究内容,开发适合我院管理的人事管理软件。
1 系统分析
软件系统不是越大越好。越大,功能越全,但操作会很复杂。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本系统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最终确定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开发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人事管理系统。
人事管理系统最主要、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并留住人才是单位要解决的关于“人”的最重要的问题。利用软件系统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人才发展计划,并进一步做好人事管理工作。
由人事部门提出需求,并提供相关表格、数据格式,开发人员进行需求分析,与人事部门确定核准后,进行系统设计,然后进行编码、测试、调试,由人事部门试运行,提出改进意见,最后以软件系统的形式正式运行。
经过与人事部分相关人员一起分析,总结本系统要实现以下功能:
1) 人事基本档案管理:录入教职员工的基本档案信息,掌握教职工的出生年月、职称、学历、毕业院校、专业和简历等基本信息。
2) 综合查询:根据不同的组合条件,查询需要的结果,如可查询35岁以下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员工的情况。
3) 统计分析:输入要统计的条件,以柱状图、趋势图等图形形式显示出统计的结果,直观、清晰、一目了然。
重点: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录入,只有规范的基础信息输入系统后,才能够实现其它的系统功能。所以基础档案是根本,除了该模块的设计要易于输入外,还要求基础信息的完整、正确及规范。
难点:统计分析,领导要求的结果要简洁、直观,但运算过程往往很复杂。想要各种各样的统计功能,又要求操作简单,这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需求。如何协调这一点,要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磋商,最终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2 系统概要设计
开发模式采用最新流行的B/S结构,将系统安装在Web服务器上,安装方便,调试、更新系统方便。每台客户端不用安装系统程序,只要有浏览器就能登录人事系统。
总体开发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承担,为学院积蓄人才储备,吸收年轻教师参与。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本项目将部分优秀学生纳入项目组,将这部分学生作为“软件蓝领”,编写较简单的程序。因为系统中有部分界面的设计、图形图像的处理不需要较高的技术,把这部分交给学生来做,对项目的进程和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益处。
根据系统分析的功能,将整个系统划分成以下模块:
1) 员工基本档案录入;
2) 人事档案信息显示;
3)人事档案信息查询。
3 系统详细设计
开发技术选用+SQL Server 2000,采用最先进的开发技术,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采用技术,将网页系统的开发由过去的编写大量代码,转变为充分利用图形用户界面(GUI)和面向对象(OO)技术,开发更容易,测试更快捷,调试更方便。系统更容易扩充,在系统完成后,如果将来想加入新的功能,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完善。
3.1 技术平台
1) 服务器操作系统:MS Windows 2000 Server;
2) Web服务器:IIS5.0+MS .NET Framework 1.1;
3) 开发工具:MS Visual Studio .NET 2003;
4) 数据库: MS SQL Server 2000;
5) 客户端应用程序: Internet Explorer 6.0(sp1)以上版本。
3.2 数据库设计
1) Employee表;
2) Department表;
3) UserInfo表。
3.3 界面设计
1) 系统登录页面
用户权限:role分为3个级别:1、2、3
级别1为系统管理员,拥有全部功能;
级别2为高级用户:不可添加修改用户权限;
级别3为一般用户:只可浏览信息,不可添加、修改、删除信息。
验证用户名及密码,如符合则可登录;同时判断用户权限,赋给Session(“role”)变量,根据权限进入不同的页面。
2) 主页面
采用Frame框架页面,点击左侧导航条,显示在右侧MainFrame窗体中。
采用TreeView控件实现左侧导航条。
3) 信息录入页面
信息录入页面可录入人员档案信息、部门信息等。采用文本框录入姓名、毕业学校等信息,采用下拉列表框选择性别、学历、职称等信息,采用日期控件录入出生日期、毕业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本院时间等,采用复选框录入兴趣爱好等信息。
4) 查询页面
可实现组合查询功能,根据下拉列表框中显示的要查询姓名、性别、学历、职称等字段信息,选择相应的“>”、“
4 系统实现
4.1 添加信息
将文本框、下拉列表框、复选框等输入的信息添加到数据库表中。
strSql = "Insert Into Person Values('" & Trim(txtNumber.Text) & "','" & txtName.Text & "','" & txtTitle.Text & "','" & birthday & "')"
Dim cmd As New SqlCommand(strSql, conn)
'执行操作,插入记录
conn.Open()
cmd.ExecuteNonQuery()
4.2 显示信息
使用DataGrid控件显示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职称和学历等信息。
Dim cmd As New SqlCommand("Select * From Person", conn)
'建立DataAdapter对象
Dim adp As New SqlDataAdapter(cmd)
'建立DataSet对象
Dim ds As New DataSet
'填充DataSet对象
adp.Fill(ds, "Person")
'绑定数据对象
MyDataGrid.DataSource = ds.Tables("Person").DefaultView
MyDataGrid.DataBind()
4.3 显示详细信息
在显示信息页面,点击“详细”链接,进入显示详细信息页面,本页面将显示有关人员的全部信息。
strSql = "Select * from Person Where SerialID=" Request.QueryString("SerialID")
Dim cmd As New SqlCommand(strSql, conn)
Dim dr As SqlDataReader = cmd.ExecuteReader
dr.Read()
txtNumber.Text = dr.Item("Number")
txtName.Text = dr.Item("Name")
txtTitle.Text = dr.Item("Title")
conn.Close()
4.4 组合查询
将查询条件显示在列表框中,点击“查询”按钮,用DataGrid控件显示查询结果信息。
Lbcom.Items.Add(droplist1.SelectedItem.Text & " " & droplist2.SelectedItem.Text & " " & txt1.Text & DropList3.SelectedItem.Text)
Select Case droplist1.SelectedIndex
Case 0
field = "gender"
Case 1
field = "culture"
Case 2
field = "title"
End Select
Select Case droplist2.SelectedIndex
Case 0
relation = ">"
Case 1
relation = ">="
Case 2
relation = "="
Case 3
relation = "
Case 4
relation = "
Case 5
relation = "like"
End Select
If relation = "like" Then
strtxt = "%" & strtxt & "%"
End If
Select Case DropList3.SelectedIndex
Case 0
logic = ""
Case 1
logic = "and"
Case 2
logic = "not"
Case 3
logic = "or"
End Select
Session("fieldstring") = Session("fieldstring") & field & " " & relation & _
" '" & strtxt & "' " & logic & " "
5 总结
本系统采用了目前流行的及SQL Server技术,开发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由于高校的人事管理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不尽相同,有相应高等教育管理的特色,所以高校的人事管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管理的内容要向纵深方向发展,为高校领导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去很难实现的功能,如智能决策,数据挖掘等,渐渐成熟,可将这些技术加入到系统中,实现更丰富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苏英如程序设计及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势范文5
目前,在全国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人事管理信息化,通过办公软件实现信息的处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自动化办公,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显现出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到位
很多高校的领导者和人事管理者对于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单纯的将信息化理解为,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用计算机来替代,从购买硬件设备、到软件的购买和数据库的建立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但是到实际应用中,却很少用到这些软件,只有到年底做报表或者要求信息化管理时才会想到。并没有把人事管理信息化落到实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普遍外包
目前软件市场上有很多现成的人事管理系统,也有很多外包公司承接这项业务,高校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出于资金和技术的考虑,大部分高校都会选择购买现成的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完全是由外部公司设计完成,在功能上并不能真正切合高校的需求,对于后期的修改和维护也很困难,每一步都需要外部设计公司的协助,造成很大的不便。
3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不够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工作。但是现实是,各部门的信息更新速度缓慢,对于教职工的管理信息滞后且不完整,造成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可用度不高,不能使上级部门及时的了解准确无误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会影响领导层的决策。
4人事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
要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对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人事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更能熟练的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但是,当前的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观念陈旧,缺乏信息素养,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事务,造成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浪费,也不能很好的推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正确认识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运用计算机单纯将人事信息和数据罗列与汇总,更重要的是对于信息和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并为领导层和管理层提供决策的背景资料。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是高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
2加强系统的更新和维护
根据各个高校的具体要求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符合要求的基础设施。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教职工的各项变动要勤更新,保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新鲜性。人事管理人员要对经常与教职工和领导层沟通,保持顺畅的联系,勤于完善软件的功能,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3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
加强资源共享意识,使信息实现纵向横向多条战线的共享,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上多加沟通和改善,树立全局观念,实现信息共享。也可以利用信息共享的渠道人事管理条例、国家的政策和法规等,促进人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人事管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做到保护好教职工的个人隐私。人事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能敏锐的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严密的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人事管理人员要加强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可以熟练的运用系统和互联网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ERP;报业人事管理;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一、引言
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资源整合与体制改革成为报业发展的大趋势。而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降低人员成本、提高单位竞争力,已经是报业管理者考虑的首要问题。ERP管理在这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系统的加入以后,使得其功能真正扩展到了全方位单位管理的范畴。
二、报业ERP人事管理的内容
1.报业人事规划的辅助决策
在现代报业管理中,随着竞争的加剧,人员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在报业内部,多元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的大趋势,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为了应付报业竞争和多元化经营带来的人动,单位的管理者可以运用ERP中的人力资源系统,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需求状况,方便地编制本单位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规划方案,通过各种方案在系统中的比较和模拟运行评估,产生各种方案的结果数据,并通过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为管理者最终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2.报业人员招聘管理
一切商业模式,本质上只有一个,最高的工资给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人才创造最大的价值。一个公司的劳动力应该被看作最重要的投资。如何能为报业招到最优秀的管理人才,编采人才和经营人才,事关报业的成功和竞争力。保持竞争力意味着公司有一整套发掘人才的有效手段。ERP人才招聘系统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支持:1.优化招聘过程,减少业务工作量。2.降低招聘成本。3.为选择聘用人员的岗位提供辅助信息。
3.人员薪资核算
按照报业改革的要求,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而绩效工资根据业务的不同,需要按采写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广告的业务量等合理计算和发放,这就为工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RP灵活、高效的薪资系统能根据单位跨部门、跨类别的不同薪资结构及处理流程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薪资核算方法。薪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薪资的模拟运行,预先得到所需的信息。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员工考核的结果,自动调整薪资结构。
4.工时管理
报业是一个对时间要求很苛刻的行业,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采写、编辑、照排、印刷、发行都严格遵守自己的时间限度,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通过ERP工时管理,可以灵活安排单位的运作时间以及劳动力的作息时间。对员工加班、作业轮班、员工假期、以及员工作业顶替等作出一整套周密的安排。运用远端考勤系统,可以将员工的实际出勤状况记录到主系统中。而与员工薪资、奖金有关的时间数据会在薪资系统和成本核算中作进一步处理。系统将时间管理作为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系统可以对人事管理系统的规划、控制和管理过程提供支持,对报业正常的运营提供保障。
5.差旅核算
由于工作的需要,采访范围变得越来越大,外出采访成为常态。ERP管理从对从差旅申请,差旅批准到差旅报销进行工作流程控制,整个过程可以在系统中完成。并且通过集成环境将核算数据传输到财务成本核算模块中,大大减少了人员工作量,并提高了效率。
三、报业ERP人事管理系统的实施
1.要充分了解需求,选好软件
选择ERP软件必须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理解ERP原理、分析单位需求、选择软件、选择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在购买ERP软件之前,首先要弄懂ERP的原理,看看是不是真正适合所在的单位。其次还需要分析报业自身特点,了解单位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该系统能否真正有效得解决问题。最后在选择软硬件和数据库时,应重点考虑哪类软件能适应单位并帮助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选择好的管理咨询公司
聘请一个负责任的管理咨询公司对于实施ERP系统很有必要,虽然会需要时间和成本,但咨询公司可负责完成总体规划的设计,对单位领导和全体员工进行ERP理念的培训,项目的详细实施计划等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定具体的量化目标
ERP本身就是一个整合单位内部资源,追求单位最佳效益的管理系统。所以在实施ERP系统之前,必须为ERP项目设立一个具体而统一的目标。如果没有统一的目标,或者是太抽象即没有具体的、量化的、可考核的目标,就没有办法在系统实施完后进行对比和评判。明确ERP的实施目标、具体实施内容、实现的技术、实施的计划、步骤以及分阶段项目成果、验收办法,必须在技术协议中得到体现。
4.做好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是对单位现有业务运行方式的再思考和再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必须以单位目标为导向调整组织结构、必须让执行者有决策的权力、必须取得高层领导的参与和支持、必须选择适当的流程进行重组、必须建立通畅的交流渠道、组织结构必须以目标和产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
5.有针对性地实施ERP,逐步解决管理瓶颈
一个完整的ERP系统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而人事管理模块会在整个系统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必须在实施过程中和其他模块建立密切的联系,解决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必须清楚,这样的系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实现,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实施目标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