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常用的方法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常用的方法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常用的方法论范文1

Abstract: WSR Methodology not only is the response to the system of the world scientific community, but also the refinement,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systematic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ully reflects the system thought and spiri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the constitutes of WSR methodology are Wuli, Shili and Renli. In addition, WSR methodology as a whole, the interaction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of Wuli, Shili, Renli and the whole should be recognized in the view of systems theory.

关键词: WSR方法论;系统科学思想;系统工程;应用与实践

Key words: WSR Methodology;thinking of system science;system engineering;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013-03

0 引言

WSR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方法论是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辩证过程,每个阶段的问题都要用这一辩证过程来展开并解决之。系统方法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问题开展,然后再解决之,即提出问题并给出问题的环境设定[1]。上世纪90年代,顾基发研究员与朱志昌博士共同提出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WSR方法论。作为东方的系统方法论,WSR方法论一经提出,就天然地具备了系统科学的思想“基因”。

1 WSR方法论的提出是对世界系统科学界的响应

20世纪80年代,英美各国在经历了国际性的“系统反思”之后,一批新的系统方法论如雨后春笋般被提出来——1984年,英国Checkland教授提出了软系统方法论(SSM)。SSM通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来实现对系统的认识,从而求解出“可行地、满意地”解。几乎在同时,梅森与米特罗夫、拉塞尔·阿科夫以及沃纳·乌尔里克等人针对无法量化或者量化难度过高、不能用传统的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等方法来解决的“硬”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假设表面化与检验系统方法论、交互式规划方法论和批判系统启发法。此外,同时期还产生了亚对策方法论、生存系统建模、战略选择、战略选择发展与分析、问题结构法等[5]一系统“软”系统方法论。这些方法论都强调思考方法、工作过程以及人的参与等问题,而“去掉”了“硬”系统方法论中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其偏软、偏战略思考[2]。

但是,中国长期从事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比较不容易接受西方的系统方法论,所以迫切希望能够产生符合中国式思维的系统方法论。在这种背景下,顾基发研究员与朱志昌博士在1994年提出了WSR系统方法论。在此之前,顾基发研究员就曾指出:要“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

2 WSR方法论是对中国文化中系统思想的天然继承

耗散结构的创始人普利高津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发自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6]”,“中国文化具有一种远非消极的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是各种对抗过程间的复杂平衡造成的。”德国物理学家、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曾表示:“协同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性观念上有着很深的联系[2]”。“系统科学的概念是由中国学者较早提出的[7]。”

2.1 “天人合一”与系统思想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综合的思维模式区别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8]。“东方论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8]。”在谈到如何挽救西方文化主宰下引发的生态遭到破坏、洪水肆虐、生物灭种等问题时,季先生表示:“依我看,办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8]。”这里的分析思维模式即是机械的还原论思维,而综合思维模式即中国文化中固有的系统

思维。

季先生认为:要“挽救西方文化主宰下引发的生态遭到破坏、洪水肆虐、生物灭种等问题”,就首先是需要对“物理”因素的研究,认识到生态平衡、生物多样化生存的规律。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则注重“天人合一”,用“天人观”指导天与人之间的“事理”。要最终实现对“西方文化主宰下引发的生态遭到破坏、洪水肆虐、生物灭种等问题”的“挽救”,则需要协调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思维、行动、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即“人理”),从而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WSR方法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2 中医辨证施治与系统思想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人是构成整个宇宙的重要“元素”,自然与人类有天然地统一性。这种思想观念深刻地融入到了祖国医学系统中[5]。中医认为人体系统是保持阴阳动态平衡的,是处于运动变换的功能-力量的动态平衡中的,具有自调节的性质[9]。钱学森先生曾说:“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脏腑论及经络学说,六、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些都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以及人和环境、人和工作的整体观。应该说,这是符合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10]。”中医诊病所必经的“望、闻、问、切”则更是包含了人-病-症3者相结合的辨证施治的整体论思想。

钱学森先生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脏腑论及经络学说,六、七情”(即“物理”)是中医的基础;同时,“人体这个系统是保持动态平衡的,而非静止不变的,是处于运动变换的功能-力量的动态平衡状态的”(即事理);再者,因为“人是构成整个宇宙的重要‘元素’,自然与人类有天然地统一性”,所以要推动祖国医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就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理)。

此外,《易经》就把世界看成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包括了多层次的、不断循环演化的整体。《孙子兵法》注重从全局把握战机,综合协调。田忌赛马就是这一思想的最直接体现。

3 WSR方法论剖析

3.1 WSR方法论的内涵 在使用WSR方法论指导和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对W、S、R各自内容和范围的界定并不一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张彩江和孙东川综合了前人对WSR方法论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文献[12]中理清和界定物理、事理、人理的外延和内涵。之后,薛惠峰[11,13,14]教授、寇晓东[15]博士等人对WSR方法论的内容进行了界定、丰富和完善。

应该看到:物理、事理、人理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泾渭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维度的解析,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具体来说,事理和人理中的基本规律,具有“物理”的性质;而对物理、人理的处理,也离不开事理的作用;人理亦是如此。不可顾此失彼,而须以系统论的视角来理解物理、事理、人理与WSR方法论在系统思想指引下的一致性与统一性。

3.2 WSR方法论的特点 赵亚男等人指出,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工作对象主要是人,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16]。东方和西方的管理科学都是围绕着“人、组织中的人、组织[17]”展开的,但是二者的差异就体现在对人的认识上[17]。然而,受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西方的管理学理论始终不能有效的解决中国社会管理中的问题。针对这一现实,WSR方法论则应运而生。

WSR方法论不只专注于自然科学、运筹学等学科所专注的物理和事理,而且也将物理和事理过程中的人的因素提高到了人理的高度。作为WSR方法论的提出者,朱志昌博士表示:WSR方法论关注的重点是系统的物理、事理、人理是什么及其三者之间如何达到和谐的,而不刻意关注问题的简单性或者复杂性[18]。“人既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又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8]。”

WSR方法论对于人理的重视,或许也可以从科学家瓦格纳的论述中看出一二。“近代科学中最重要的间隙是什么?显然是物理科学同精神科学的差异,实际上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或许,物理学家为心理学方面较肤浅的讲究提供的某些工具可以除外,而心理学家警告物理学家要小心以免所隐藏的欲望影响他的思考和发现。”

3.3 WSR方法论的常用方法 WSR方法论的提出者顾基发研究员将其工作过程分为理解意图、制定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协调关系和实现构想7个步骤[2]。后来,朱志昌博士认为协调关系不是一个步骤,而应作为一个要素贯穿整个项目或者过程,也就是“6步骤1要素说”[12]。而各阶段所使用的方法有:

理解意图:头脑风暴法、CATWOE、认知图法、群件法、斡件法以及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法等。

目标形成和设定:目标树、统一计划规划法、解析结构建模、AHP、头脑风暴法、批判系统启发法等。

调查分析:Delphi法、问卷法、文献法、历史对比法、名义小组法、访谈法等。

策略的构造与产生:各种建模方法、综合集成研讨

厅等。

选择方案:AHP、群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综合集成研讨厅等。

实现阶段:各种统计图表、统筹图以及路线图等。

“协调关系”:和谐管理理论、对策论、亚对策、超对策、综合集成研讨厅、群件、斡件等。

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动力学等新兴学科也为关系的协调提供了若干规律性的指导。反过来看,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动力学所得到的规律则属于“物理”。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动力学等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真正的实现“协调关系”的目的。所谓的“协调关系”,更多地是从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意义下展开的,需要以东方综合的系统思维为指导。换句话说,通过定量化研究的“协调关系”成果,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系统“协调关系”的预期。

4 WSR方法论的应用现状

4.1 案例应用 自从WSR方法论提出至今的近20年里,WSR方法论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各级各类的科研中,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在WSR方法论的指导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人机结合综合集成体系研究”(编号:7990580)及其子项目已顺利通过了NSFC的验收评审,并被评为特优。WSR方法论还先后被应用于国家科委(1995年)下达的“商业设施与技术装备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编号:Z95001)、原国家计委(现在的国家发改委)(1997年)批准的“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工程”等科研项目中。

此外,WSR方法论还被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咨询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医院管理、农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决策支持系统(DSS)、项目评价、城市系统工程[15]等多个方面。

4.2 成果统计 我们对CNKI数据库从1994年1月-2012年8月关于WSR方法论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统计。

在统计的过程中,以“WSR”和“物理&事理&人理”为搜索关键词,共有177条信息,经过分析,有效数据115条。此处相关的分析都是基于这115条有效数据进行的。(图1、表2)

由于文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交叉重合性,对有效数据的分类难度较大。却不难看出,有关WSR方法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论、交通运输与管理、企业管理、教育管理、经济与金融管理、城市发展、评价与预测以及风险管理等领域。显而易见,除系统论的研究以外,其他诸领域都与人有直接密切的关系,用WSR方法论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的突出和协调好“人理”,处理好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赵亚男,黄体忠.系统工程方法论综述[M].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2004.

[2]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顾基发.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和体系的发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增刊):10-18.

[4][英]迈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06).

[6]顾基发,唐锡晋.从古代系统思想到现代东方系统方法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01).

[7]许国志.系统科学大辞典[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9]戴汝为.系统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1]薛惠峰,张骏.现代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2]张彩江,孙东川.WSR方法论的一些概念和认识[J].系统工程,2001,19(6).

[13]张强,薛惠峰.基于WSR方法论的环境安全分析模型[J].中国软科学,2010(01).

[14]薛惠峰,周少鹏,杨一文.基于WSR方法论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J].科学决策,2012(03).

[15]寇晓东.基于WSR方法论的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自组织、城市管理与城市和谐[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16]孙东川,林福永,孙凯.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J].管理学报,2006(02).

管理学常用的方法论范文2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借助数学模型分析会使推理更加严密精确,理论研究中运用数学可以减少争论,而实证研究中运用具有一般性系统性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可。在管理中数学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泰勒管理学派的管理科学学派就认为所谓管理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解出最优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本来难以辨别优劣的备选方案变得明晰“直观”了,诸方案因被量化而变得可比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认识的起点,定量是认识的深化。数学无疑会为管理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种抽象的工具,数学模型有助于人们对一个复杂过程的理解,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的决策。但它毕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简化与抽象,任何一种抽象都不得不舍弃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设,他们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模型的运用就是对某些假设的检验。检验的正面结果表明这些假设有道理;检验的负面结果却表明必须加以修改。有这种感性认识的逐步积累,我们就可以取得理性认识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要成长为一门科学离不开数学这一有益的工具,在对待管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明白,数学仅仅是管理学不断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单凭数学是不够的,作为一门研究人们的管理行为的学科,它首先必须面对的是人,它需要那些关于人的学科的支持。

5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是我们研究生阶段深化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必须掌握的方法。为了使研究更客观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就需要对我们日常的管理研究中所常用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多加以定量的分析及实证研究手法,使我们的研究结论更具客观性及规范性。同时还应注重,理论分析框架——“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在研究中的运用,使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管理学问题,解释和理解管理学的行为和现象。

管理学常用的方法论范文3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在教学资源满足教学要求的条件下,选择和使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涉及对两个方面问题的反思。一是对学生先修课程基本情况的全面了解。二是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本文从第二个问题出发,探讨最佳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众所周知,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关于自动控制规律的技术基础课程。其知识体系由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规律、控制规律及其这些规律的实现技术所构成。其核心任务可表述为给定一个被控对象或过程后,按工程或其它需要给定一组性能指标要求,然后再依据实际上的限制与约束,设计控制器来控制这个被控对象或过程以满足这组性能指标要求。从方法论上讲,自动控制原理要回答的问题正是针对上述要求下控制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能不能做、如何做、做得怎样等这样几个问题。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这样一个知识体系,其特点既是经验的、又是逻辑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相对的;既是复杂的,又是开放的。而从方法论基础上看,该知识体系又是模型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相关内容的产物。实践证明,在素质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同于传统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有效迁移这样一个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说明、解释、示范、重复和协同五大方法。这些方法互为独立,又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活”的整体。其内涵主要由自动控制原理所固有的知识特点以及课程所贯穿的教育理念与情境共同来决定。

1说明方法

说明是利用已有知识揭示事物本质及其内外部联系的一种认识过程。多以实验、假说、经验归纳、数理演绎等形式出现。如果说要在逻辑学上给说明下个定义,则说明就是从说明项推出被说明项。由于人与知识的关系是一种单向关系,不能沟通和互动,在此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理解,教师只能使用说明方法来实现。通过说明所获得的理解,其效果的好坏与人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当时师生所处的教学情境有关。换言之,教师说明水平的高低与其认知基础、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有关;学生所能达到的理解水平的高低则与其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有关。例如,如何判定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用到说明而不是解释。对于较为复杂的概念,我们还可以使用隐喻的方法加以说明。例如,什么是控制系统的自由运动模态?

2解释方法

基于认识论意义上的定义,解释就是消除困惑和误解;解释就是变不知为已知;解释就是揭示含义、阐述原因,陈述理由。多以直观、猜测、思辨等形式出现[1]。例如,什么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用到解释而不是说明。换言之,在自动控制原理中,当有关定律、定理中的符号、意义及其应用不能由其他定律或定理来说明时,就只能依靠解释。当教师面对学生时,解释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解释的水平与理解的质量既与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有关,也与教师的表达能力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激发状态有关。从方法论角度看,使用解释方法最多的场合是对那些本体概念与终极结果的阐释,即对原因的原因、结果的结果的阐释。

3示范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中的相关仪器设备的学习使用,主要是依靠示范方法来完成的。示范常用于对那些具有规范性、程序性、演示性知识的处理,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控制步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系统调试过程的演示等。

4重复方法

重复即反复说或反复做的意思。内容与形式的变换本质上也可视为一种重复。在教学或认知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强化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遇有学习上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可以通过重复方式加以强调,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有重复性说明、重复性解释,重复性示范三种教学方式。以上是基于方法划分的。如果从内容上划分,重复有全部重复与部分重复之分;如果从结构上划分,有提纲挈领性重复与细节性重复。重复的认知效果由人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决定。而重复的语境效果,还与教师的表达能力有关。无论哪一门课程,都有必要进行适度的重复,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在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从第一章绪论到第五章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了这样一条提纲挈领性全程重复主线:即在绪论一章中提出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在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中,将这三个基本要求与控制系统模型的结构参数一一对应起来:即结构参数决定稳定性,结构参数决定快速性,结构参数(与外加输入信号一起)决定精确性。在第三章时域分析一章中,一方面将系统的动态时域行为与系统的闭环零极点(即系统的结构参数)一一对应起来,系统的闭环零极点变化,系统的动态时域行为随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量化方式将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转化为一组表征控制系统品质的时域性能指标。在第四章根轨迹一章中,将闭环系统的根分布情况(即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一一对应起来。根分布发生变化,系统的性能随之发生变化。在第五章频率特性法一章中,一方面打通频率特性与系统结构参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一方面打通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与频率特性的一一对应关系,一方面打通时域性能指标与频域性能指标的一一对应关系(转换关系),最后通过对比重述各章中所提及的一一对应关系,最终可将这些对应关系简化为一个:即结构参数与三个基本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就可轻松地抓住控制系统校正设计的本质:只是设法改变系统的结构参数以此来改变系统的性能,进而满足对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为了有效解决控制系统校正设计这一教学难点和重点,我们从第一章绪论开始,就依次在每一章中为此打下伏笔,当课程进行到第五章时,在处理校正设计这一教学难点时,就能帮助同学们顺利闯关,收到水到渠成之教学功效。

5协同方法

所谓的协同教学,就是指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教学资源,在打破教学资源之间的壁垒的条件下,在深层次上进行整合,主次分明、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某一教学目标的过程。协同教学追求的是“协同教学效应”,即“1+1>2”的整体教学效果。协同教学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单向性或双向性。或具有单向的拉动作用,或具有单向的推动作用,或具有双向的推拉作用。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引入的协同教学内容是哲学。引入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缘自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方法论色彩十分浓重,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协同整合顺理成章;二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解读自动控制原理相关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思想,从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哲学视野,同时也为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事物提供了机会;三是有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这是因为哲学是学科知识体系之间最好的“衔接剂”。自动控制原理所在学科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试点工作,已取得了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协同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提出,便是其中的一项教学研究成果。从跨学科人才培养上来看,开展协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科自身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限于篇幅,有关协同教学方法的具体介绍请参见文[2]。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考试方法改革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由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结果引起的。教育改革使得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这种教育转向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为之提供有效服务。因此,当教育目标发生根本性改变后,旧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要做出及时的调整以适应服务教学的新要求。由此,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组成内容的考试方法也不得不随之改变。这就是考试方法改革的由来。

1考试方法的基本内涵

从逻辑学功用定义角度出发,可以给所谓的考试方法下个定义:考试方法就是那些能提供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证明功能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其外延就是现有的那些传统考试方法,诸如绝对方法与相对方法、形成性方法与总结性方法、开卷方法与闭卷方法、笔试方法与口试方法、主观方法与客观方法、一元化方法与多元化方法、累加方法与非累加方法等,也包括那些划分不太准确和对称的诸如大作业、课程设计等。伴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这些历史上就已经存在的主流考试方法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2考试方法的基本问题

从教育史上看,所有关于考试方法的改革运动,抛开政治等其他因素,其核心问题就一直没有变化过,那就是考试方法的信度与效度问题。所谓信度是指考试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为真与假的判断),即两者的差距;所谓效度是指考试结果与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或教学构想(教学假设)的一致性(为适用性判断),即考试结果覆盖后者的程度。在教育理论上,一个设计良好的考试方法主要是指能在信度和效度这两个方面有所改进或提高的方法。但在教育实践上,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这就是考试方法的复杂度问题。如具体操作时的难易度、使用时产生的各种成本费用 等,而这已是管理学的问题了。因此,应考虑在教育学和管理学这两个维度上对信度、效度和复杂度进行相应的折中,即一定要把管理学方面的问题考虑进来。换言之,即在教育学维度里应分析和研究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各种不利因素及其消除方法,在管理学维度里应认真考量考试方法操作的难易度及其使用的成本与代价。教育史表明,对于这样一个二维问题,以往的考试方法设计很少考虑到管理学维度里的问题,从而导致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具有良好表现的一些考试方法由于缺少管理学维度方面的考虑,而遭到淘汰或弃用。这类方法的缺点主要表现在操作起来程序烦琐、计分繁杂、时间成本大等方面。事实上,影响信度与效度的因素非常多,可以说会涉及一个教学系统的方方面面,教师的、学生的、设施的,甚至是环境的等等。因此,在设计或选择考试方法时,应设法把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3累加考试的基本内容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已完成了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向累加考试方法的转变。其基本内容构成为:(1)计分方法(满分为100分):1)平时成绩占10分;2)作业成绩占5分;3)实验成绩占15分;4)两次平时测验成绩占10分;5)期中考试成绩占20分;6)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2)考场安排与试卷印刷:1)主讲教师自行与学校教务处联系安排考场事宜;2)主讲教师自行去学校印刷厂印刷试卷。其中,两次平时测验取成绩高的一次,自从第一次测试之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明显提高;实验成绩由三个实验的单项成绩累加构成,每个实验的单项成绩满分为5分。仅从内容构成上来看,累加考试的复杂度就已非常明显了。对此应当给出其合理性辩护。

4关于累加考试的合理性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引入累加考试方法,而不被认为是一种瞎折腾,就需要对其合理性提供有效的辩护,以维护有关考试方法改革主张的正确性。其合理性辩护的基础是对如下问题的教育学反思与教育哲学反思[3]。

关于考试方法。狭义地讲,考试是判断与评价学生知识迁移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手段之一;广义地讲,考试是判断与评价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情况的手段之一。如果一种考试方法的使用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高效率的、准确无误的有效判断与评价,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这是管理学之外的常识性认识。那么这种单纯的教育学评价方法是什么?是累加考试?还是非累加考试?还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甚或还是其他?

累加考试方法的设计原则。累加考试方法的设计原则是什么?从表面上看,其教育学上的一般性设计原则应是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高效性、简单性和实用性。而实际上这是任何一种考试方法设计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和追求的目标。那么,累加考试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原则和目标?

考试方法作为教育学的一个范畴,其有意义的可实际操作的内容并不多,由于学科专业的差别性,其共性或一般性特征并不多。如此,这会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累加考试方法的设计带来怎样的困难?

一切累加考试的共同特征是加权性。那么传统累加考试与新的累加考试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何异同?有何本质区别?新的累加考试能否取代传统的累加考试?取代的结果如何?按照库恩有关科学范式的理论[4],当考试方法在其本体论、方法论以及所贯穿的价值观中,仅有各自的内容发生非本质变化时,这种取代就不会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那么这种改革有何意义?这种改革会不会被认为是一种改革的伪命题?为改革而改革?

进一步的问题是:区别于传统的累加考试,新的累加考试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是什么?其设计依据如何确定?其实质性、针对性又如何体现?

从教育实践上来看,每一种评价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由于累加考试主要体现的是过程性评价。那么传统中的结果性评价如何在累加考试中体现?

教育实践结果表明,传统考试方法在总体上来说不能说是失败的,那么新的累加考试如何保证其成功性?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名目繁多的累加考试,但大多数都由于评价效率不高而被弃用,能够延续至今的也只有所谓的二八开、三七开之类的简单加权的累加考试。我们如何才能突破这一历史局限性而实现对传统考试方法的超越?而不被认为这种改革仅仅是一种考试方法的简单化或复杂化?

最好的评价方法应是历史评价与现实评价的统一、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统一,因此评价方法应体现出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因为在很多时候,对学生的主观评价往往更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而且这种评价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一辩证思想如何在累加考试中体现?又以什么方式体现?

总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关乎对为什么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以及改革的代价如何等几个重要问题的回答,值得认真思考。有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其可行的方法是建立在对教学与考试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反思。这样考察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问题的好处是:一不脱离实际,能有效避免纸上谈兵。二是针对性强,能有效减少主观随意性。三是全面性强,能有效减少改革的漏洞。

参考文献

[1]陈其荣,曹志平.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理解与解释”[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4-30.

[2]宁永臣,沈毅.哲学视野下的自动控制原理课协同教学研究[J].教书育人,2012(10):78-81.

管理学常用的方法论范文4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scientific theory, but also a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rxist philosophy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ystem, is about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It's human recognizing and reforming nature of general method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The system method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from the whole system, inspects an object to the best handling problems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The system method is the esse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tools.

关键词:项目管理;自然辩证法;系统方法;SWOT分析工具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natural dialectics;system method;the SWOT analysis tool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80-02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管理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需要应用管理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1.1 自然辩证法简介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根本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技术观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某个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疑难问题,或者是不解现象被先进的科学技术破解。所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科学的方式处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马克思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即科学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

1.2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一是它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是以19世纪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系统自然观为发展,进一步升华到生态自然观,它们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被提出来讨论。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2.1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基于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把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沟通管理、采购供应管理和风险管理九大知识领域和五大管理阶段有效的进行整合,以达到高效、高质、低成本的完成项目内部各项工作以期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

项目管理的理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其父系是系统工程,母系是优选法,项目管理便是在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诞生的。自曼哈顿工程成功以后,美国政府财政支出项目便开始遵循项目管理的范围进行操作,如航天飞机的开发计划、高速公路工程、以及人口普查工程等等。这样也反过来大大丰富了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成功案例是20世纪70年代末亚洲开发银行援建我国的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工程由日本大成公司以低于预算价中标,该公司是一个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其功能只是制定计划、协调关系、配置资源、督促实施,具体建筑工程仍旧是分包给中国的建筑施工队完成,日本公司仅以三十多人的队伍,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上万人的建设大军,协调着上亿元的资源和资金,最后工程严格按照预算成本和质量标准提前完成。鲁布革水电站工程成功之后也推进了我国项目管理的实施进程。

2.2 系统方法是项目管理工具的精髓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领域很广,其中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当前研究较深的一个部分。系统观是自然辩证法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观点,自然世界中一个池塘生态可以看成是系统;物质世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看成是系统;人类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看成是系统;科学研究中学科之间的千丝万缕可以看成是系统。项目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其研究的方法就是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其形成了很多研究方法在该领域中俗称项目管理工具,后面将会就其SWOT分析管理工具来详细阐明系统方法在其工具中的应用。

系统方法有其研究的一般步骤:首先提出问题制定目标,对系统进行分析,选择实施的系统方案进行决策,实施具体计划。由于项目管理本真就是一个系统作业,系统方法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2.3 系统的基本特性

2.3.1 开放性。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将其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物质需求量大、信息传输频繁的特点,而从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中可以看得出现代的项目时时刻刻都在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项目管理可以应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管理。沟通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在项目管理中却是一大知识领域,系统的开发性体现了项目管理的一大特点。

2.3.2 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系统的动态性。项目管理的过程也逃不脱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一个项目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经历了发展成熟的变化后必然会走向衰败。由于项目管理具有开放性,也就使得项目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无论项目目标如何的明确,计划如何的周密,人力资源如何的配置完善等等,项目都无法摆脱内部和外部不定因素的影响,项目管理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

2.3.3 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元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各个组成元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项目管理的最终使命是实现项目的目标,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始终受到时间约束、成本约束和质量约束。项目管理理论的精髓,不在于目标的实现而是在于对“三约束”的控制。达到目标不是难事,难的是在不突破约束的情况下实现目标。前面已经知道项目管理是随项目的进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如果单纯的只从一个约束来说,项目的时间被拖延了,就意味着项目必须加大时间的投入,比如加班等手段,实际可不是这样的,由于项目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当项目的时间被拖延了,意味着项目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就要成本和质量的约束也要有所松动,必须加大成本的投入或降低质量标准(通常这是一个刚性约束不可变动),随之而来的是项目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增加,项目沟通和项目风险的增加等一系列的变化。

2.3.4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系统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系统与层次结构上的对立,引起了两者在功能上质与量的根本差异。系统与层次的统一性表现在:系统与层次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项目管理中的层次性不难理解,多个项目(project)可以组成一个项目集(program),多个项目可以组成一个集项目组合(Portfolio);而单个项目可分解为子项目(sub-project),子项目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任务(task),任务继续分解为活动(activity)……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化,而简化一件事情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分解。

3项目管理工具中自然辩证法实例

系统不仅是有开放的、动态的,也是整体的、具有层次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项目管理的问题,项目管理学中有诸如SWOT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系统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即自身优势(Strength);自身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外部威胁(Threat)。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想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现实中,无论优势还是劣势都是相对的,都需要有参照物作为评估标准,这个参照物的水平,就构成了坐标系的圆心,一般情况下,SWOT分析都是以本项目所处的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圆心的,但有时也可以以项目团队的现状,或者竞争对手的现状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优势和劣势的判断,这也正是系统开放性在SWOT分析工具中的体现。

而任何一个项目都具有周期性,它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今天在项目管理内因分析得到的优势或者在明天就不再具有任何优势,甚至会因为竞争对手的发展而转化为劣势,外部因素的变动哪就更不用说,那是政治、经济、法律和环境因素所引发的变动,是项目无法左右的,SWOT分析工具只能跟随系统动态的步伐不断的调整自身因素,争取优势的扩大与发展。

SWOT分析工具的系统整体性也是非常明确的,如表,是战略分析的关键,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项目的优势和机会,优势和威胁,劣势和机会以及劣势和威胁四方面的战略。倘若我们只分析优势和机会便会得到一个很乐观积极的项目战略;又倘若我们只分析劣势和威胁的话,我们得到的战略必定是一个谨慎消极的项目战略,任何只分析一个面的片面战略都会使项目偏移正态发展造成失败的恶果。任何一个项目的战略决策都是结合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的综合整体战略。

SWOT分析法同样也具有层次性,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HP),1977年发表了“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典范,整个过程体现了人在决策思维活动中分析、判断、综合等的基本特征。AHP的优点在于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做SWOT分析时我们有必要运用AHP方法,目的在于系统评估SWOT各个要素,用同样标准来测量这些要素的优先权数。把SWOT要素两两比较,并且应用特征值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增强SWOT分析在战略决策应用中的能力。经过这些比较,决策者会掌握一些新的关于决策环境的定量信息,例如,公司是否存在某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优势或弱势。从而提高SWOT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结语

项目管理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准确化、系统化,如何更加高效的管理,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依据。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项目管理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处理问题以及正确的思考问题。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整个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中,我们所使用的项目管理工具也是自然辩证方法的具体展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

[2][美]项目管理协会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第四版.王勇,张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邓可蓉.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4]许劲,黄明聪.项目管理的哲学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6).

管理学常用的方法论范文5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5]高和鸿,郝建彤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C

管理学常用的方法论范文6

[关键词]绩效管理;同步达效;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0863(2013)06-0104-06

在大型项目建设中,为了使各子项目以及外部影响因素同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对工程项目集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王国庆和黄钧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群的建设管理问题,提出了“同步达效”的概念。[1]2011年7月29日,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在郑州组织召开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又好又快地推进配套工程建设,以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同步通水、同步达效”。

“同步达效”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思想可以被整个管理学所借鉴和吸收,在对大型专项行政项目建设或完成某项使命实施绩效管理时,特别是针对社会复杂系统和组织复杂系统进行绩效管理时,很有必要引入这一思想和方法。 “复杂系统”是指通过对一个系统的分量部分(子系统)性能的了解,不能对系统的性能作出完全的解释,这样的系统称为“复杂系统”。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对于复杂系统,整体的性质不等于部分性能之和,即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2]大型专项行政项目可以看作是复杂系统,系统本身及其子系统与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转换。系统中子系统的种类繁多,子系统之间有交互作用,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层次性的特征。[3]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的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公共服务绩效对经济社会发展、公众需求满足程度的同步性问题,项目建设中在完成某项使命时各部门、各子项目之间绩效的同步性问题,同一任务在其实施的各阶段衔接的问题等,都存在这方面的要求。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为例,把“同步达效”的概念引入大型项目的绩效管理研究中,重点分析同步达效的特征、实现条件等,力求丰富关于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

一、同步达效的内涵及基本原理

绩效管理是一个包含绩效计划与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等环节的系统过程。Bernardin给绩效做出定义,认为绩效是对在特定的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所创造的产出的记录或工作的结果。[4]Bredrup 认为绩效管理由计划、改进和考查三者组成。[5]周志忍从系统工程、动态过程和人力资源开发手段三种意义上界定了绩效管理的概念,认为绩效管理是为实现所期望的结果而实施的由一系列管理机制和技术构成的有机系统,是由战略规划、年度计划、持续性绩效管理、绩效报告和信息利用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是围绕组织绩效提高这一目标而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技术。[6]陈丽研究了基于共同价值的多维度组织的协同管理问题,分析构建了基于共同价值的多维度组织绩效协同管理体系。[7]高小平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中国绩效管理是一种“通过创新,创造绩效”的创效式绩效管理,主要通过体制性创效、机制性创效、功能性创效和辅创效,还有对这些行为的评价与管理,从而实现绩效管理的创效化和行政管理的高效化。[8]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绩效管理内在地存在着“同步达效”所需要的“结果”、“协同”等元素,可以说,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同步达效”已经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

(一)同步达效的概念

同步达效是指通过系统的各要素、层次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优的状态。具体到工程或项目而言,是指工程或项目的各个环节和部门都达到了计划要求的目标,实现预期效果。

(二)同步达效的基本原理

1.短板原理。“短板原理”又称“木桶原理”,即木桶的盛水量是由箍成木桶的木板共同决定,并受最短的木板所限制的,最短木板是木桶盛水量的“限制性因素”,起到了支配和决定的作用。在一个系统中,“限制性因素”决定是否能够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具体到一项工程和项目的管理中,往往效率最低,分配资源最少的部门决定工程是否能够最终按时达标,实现绩效的最优化。因此,同步达效要求注意“限制性因素”的选择,做到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部门绩效的同步性,通过互动协作,适当突出对“限制性因素”的管理,使系统各部分均衡发展,实现组织整体的最优绩效。

2.役使原理。役使原理指出,系统演化过程中,在接近状态变化的临界点时,“快变量”由于变化太快,以致未对系统施加影响就消失或变化了,而极少数“慢变量”变化相对缓慢,成为支配和主宰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序参量由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产生出来,同时它又支配子系统,子系统伺服于序参量、序参量协同合作形成有序的宏观结构。具体到一个工程而言,进度最慢的部门或项目决定着系统的进度。同步达效力图克服部门间效率的不同步问题,以保证工程整体按照理想状态进展。

3.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统一原理。“囚徒困境”的占优策略均衡揭示出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间的冲突和矛盾。反映在一项工程项目中,各部门按着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组织整体绩效的偏离。同步达效重视组织各部门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到管理活动中,强调生产、财务、研发、后勤等部门间的互动沟通、协同运作,避免因各自为己而造成部门间的相互制肘,减少因缺乏互动性而产生的内耗,实现甚至倍增整体绩效。

二、同步达效的主要特征

同步达效是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和管理学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研究管理系统中各个对象、要素的活动规律,以达到对其实施协同管理目的的一种理论。目的是通过协调各部分目标达成的效率,以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最大化。与传统的部门管理活动相比,同步达效强调协同的思想,具有互动性、协调性、同幅性等特点,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同步达效试图使系统达到“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构造学习型组织,以适应当前知识型社会和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对现代管理提出的要求。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互动性。随着社会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管理系统已经不可能按照简单机械的分工活动来运行,或只通过各部门相互独立的工作来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是需要各种管理要素的互动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阻碍目标达成的消极性冲突,形成和谐的分工合作机制、建立起相互促进的目标达成氛围,加强各要素的目标达成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系统效应。

第二,协调性。“同步达效”管理归根到底就是协调组织各部分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传统的管理活动注重专业分工、部门分离,因此,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协调。同步达效力图打破僵化的科层界限,加强部门间的互动和协作,达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统一。传统的管理活动只重视对组织所需资源的寻求,却忽视了对动态环境的考虑,从而缺乏对动态环境作出及时反应的能力。同步达效的协调性则包括了系统与环境的互动与协调,更加重视与利益相关者的适应性调整。

第三,同幅性。“同步达效”强调组织运行时系统各部分在时间、空间和速度上的同幅性,即要求各要素遵循共同的时间参照系,在空间里合理布局,在速度和力度上张驰有度、松紧衔接。如准时生产制中要求前后相邻工序在时间上要平行同幅进行,并且前后相邻工序的生产率要相等或接近。具体到工程项目集而言,同幅性要求避免各部门的无序运行,促进了系统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运动,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三、同步达效的实现条件

在组织系统的实际管理活动中,时常会存在不注重对组织系统中 “短板”的管理,忽视“快变量”和“慢变量”之间的协同,缺乏对各子系统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等问题,这些都会阻碍整体绩效最大化的实现。因此,要实现同步达效就需要从管理结构、管理过程、加强沟通协调三个方面创造条件。

(一)管理结构上的协同衔接

同步达效强调组织系统中的各要素间、要素与子系统间、各子系统间、系统与环境间的互动与协作,强调通过组织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合作,最终实现整体绩效最大化。体现在管理结构上,主要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空间横向环节的协同,二是时间纵向层次的衔接。空间上的同步性要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就好比交响乐队,必须有弦乐、器乐和打击乐等不同部分协调演奏,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9]时间上的同步性要求各要素之间的顺次衔接,就好比接力比赛,要求团队的每位成员在依次完成个人负责的一段赛程后,相互合作,配合默契,进行接力棒的传递,获得比赛最终胜利。

(二)管理过程中的同步可控

从管理过程看,同步达效强调各环节的先后协调,控制缝隙和时间差;在同一环节上,要求各子系统同步协调,强调速度的可控性和同步性。速度的可控性主要是指各要素之间保持最合适的进度,就好比在接力比赛中,顺利的交接棒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接力跑运动员会在交接棒的瞬间,恰好达到在接力区的最高速度,然后跑出接力区,一直到把接力棒交到下一名运动员的手中,这样环环相扣,最终冲刺到终点。所谓同步性,不是时间上的机械统一,而是各子系统协同运作,并且要特别注重起关键作用但在系统中往往占弱势地位的“限制性因素”,就如同在接力比赛的队伍中,如何合理安排速度最慢的那个选手的赛位,对比赛至关重要。同理,在“田忌赛马”这个经典案例里也讲到,先用下等马对上等马,又用上等马对中等马,再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这样就以两胜一负取得总体好成绩。

(三)加强协调沟通机制的建设

实现同步达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是指可以使各子系统或要素能更好的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促进系统实现整体绩效最大化的一切交流或沟通方式。这是组织系统实现同步达效的基础,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协调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和利益分配

从成本角度看,同步达效要求组织系统中各要素和子系统的协同成本要小于实现整体绩效最大化所带来的收益。协调成本过高,则不符合同步达效的内涵和要求。犹如在接力比赛中,过长的交接棒时间或者交接棒时出现失误都会使比赛失利。

组织系统内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从利益分配角度看,同步达效强调按照组织系统中各要素和子系统对实现同步达效所起作用的重要性或“贡献”大小进行利益的合理分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从而影响整体绩效最大化的实现。在协调沟通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统一,凡是不利于整体目标实现的个体行为都应被避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既是持续实现同步达效的必要物质条件。

2.构建信息沟通平台

为了优化信息沟通的内容,解决沟通不畅,反馈不对称等问题,系统与外部环境间、各子系统间、子系统内部可以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如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常常启用“工作领导小组”的机制,属于任务性组织的性质,它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一类是常设性领导小组,如“中央财政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等。另一类是临时性领导小组,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建设中成立的“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这类组织一般是为了推动某项重大公共政策而设立。[10]这种机制可以看作是促进系统沟通交流的平台,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增进各方面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的建设,减少执行摩擦成本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监督指导各子系统和要素的运行,促进同步达效的实现。

四、同步达效的协同分析框架

大型项目绩效管理的同步达效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巨系统,涉及众多部门、众多利益群体、众多领域。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应用WSR(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将大型项目系统进行条理化、层次化,化繁为简,并融入协同的思想,构建同步达效的WSR理论协同分析框架。

(一)WSR系统方法论原理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uli-Shili-Renli System Approach,简称WSR方法论)是由顾基发教授与朱志昌博士在1994年提出的一种软系统方法论,在观察分析带复杂特性的系统时,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哲学思辨性,既是一种东方系统方法论,也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工具。[11]

WSR方法论认为,社会事态由物、事、人组成。任何处理这类事态的项目都应从机能整体性的角度考虑物理、事理、人理这三个要素。[12] 物理主要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用到科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物”是什么的问题,需要的是真实性。事理是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这些物,通常用到管理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怎样去做的问题。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处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以及由人来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得当,通常要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主要回答应当如何做的问题。 [13]

(二)同步达效的WSR理论协同分析框架

大型项目建设涉及到规划研究、调查分析、选择方案、建设过程中具体科学技术的运用、运营时各方面关系的协调等。大型项目的同步达效强调整个过程中物、事、人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有机地协调系统各部分,进而达到整体绩效最大化的目标。

1.WSR三维分析模型

基于上文阐述的WSR系统方法论的原理,对大型专项行政项目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项目对资金投入的要求,融资进度的规划、施工建设中各风险的评测等方面的数据、数据采集及统计过程看成物理,因为通过具体的数据收集和调查研究,对项目进行成本-收益的可行性分析,回答了该项目的“物”是什么,是否有必要进行建设的问题;具体到工程建设中,运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劳动效率,可以看作是事理,即通过管理科学等“硬”技术回答了怎么去做的问题;那么如何保证项目建成后最大化发挥公共服务绩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看成人理,这个层面主要涉及到决策者,执行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问题,需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软”技术解决最好怎么做的问题。图1为WSR三维分析模型:

图1WSR三维分析模型2.WSR系统分析矩阵

按WSR系统方法论的思想,将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系统条理化和层次化,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对各子系统和元素进行分析,具体过程可用矩阵加以描述:

(1)划分系统项目集

将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系统按一定规则划分成n个子系统,如按工程进度顺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划分为规划期,建设期和运营期三个阶段。设项目系统集为A:

A=(a1,a2,a3,……an) ai是系统的第i个子系统

(2)确定维度分析矩阵

根据对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物理”、“事理”、“人理”的初步分析,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环境,采用德尔菲法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确定影响子系统的变量,用维度分析矩阵加以描述,用B表示:

B=(bij)3xm=b11b12b13…b1m

b21b22b23…b2m

b31b32b33…b3m

B中的元素bij(i=1,2,3;j=1,2,……,m)表示从“物理”、“事理”、“人理”不同维度着眼,对系统A的子系统ai产生影响的变动因素,比如项目资金量,政策法规的变动,施工设备与技术的改良等。

(3)构建系统分析矩阵

由上述A和B,大型专项行政项目R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表示为:

R=(a1Ba2B…anB)T

其中,aiB表示经过WSR系统分析的大型专项行政项目R的第i个子系统;aibij表示第i个子系统中,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中某个维度着眼分析的第j个元素。

3.同步达效的分析思路和框架

应用WSR(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将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系统进行条理化、层次化,确定项目R的子系统aiB和第i个子系统中的元素aibij。要实现组织系统的同步达效,需要aiB和ajB之间,aibii和aibij之间,aibij和ajbji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提高元素间的协同性,增进信息交流,消除负面冲突。还应针对组织系统层面和子系统层面的“短板”和“慢变量” aiB或者aibij进行管理,以保证管理结构上的协同衔接和管理过程中的同步可控。分析框架如图2:

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同步达效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全长1432公里,其中在河南境内731公里,途经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安阳,总投资776.41亿元。为了使南水北调水资源在水源地之一的河南省充分发挥其效益,更好地促进流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集需要运用同步达效的管理方法。这里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如何实现同步达效进行分析。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同步达效的目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同步达效的目标就是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协调进度建设要求,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及管网工程,各个工程阶段和各个利益相关者有效合作,使建成后的供水负荷与设计供水量、实际用水相当,满足工程设计时的预期要求,水质符合要求,保证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使整体工程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二)同步达效的WSR理论协同分析

1.同步达效的系统性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规划期(Planning period)、建设期(Construction period)、运营期(Operation period)。本文研究认为,该工程项目集划分的三个时期属于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系统项目集A=(ap,ac,ao)。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各时期中涉及具体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的活动属于“物理”方面,如工程方案的调研,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具体工程的开工建设可以看作是“事理”方面,如施工过程中妥善解决让膨胀土遇水不软等技术难题;而建成通水后,保证水资源能卖出去、被利用好,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问题则涉及到“人理”的方面。系统整体绩效与其各时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函数表示:

f(U)=f(P,C,O)

P,C,O是项目集规划、建设、运营三个时期,各个时期中分属不同维度,发挥作用的职能部门、开工运行的具体项目工程等则可以看作是每个子系统中的元素。从管理结构和管理过程上看,对各时期进行统筹管理时,需要实现子系统间的协调配合,在时间上保证各时期纵向层次的衔接;就单个时期而言,需要充分调动各时期部门的积极性,在空间上保证横向环节的协同,实现每个阶段的预期目标,使子系统内各要素间达到速度的可控性和同步性,最终实现项目集f(U)的最大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主要由中线主体工程、分水口门以下至城市水厂以前供水配套工程、城市水厂及管网工程三部分组成(简称为主体、配套及管网三部分工程)。这三部分工程以“项目群”的形态出现,属于复杂的巨系统。其中主体工程由国家负责投资,配套工程由河南省南水北调作为责任主体,配套供水线路总长998.5km,涉及l1个省辖市,57个县,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工作任务重,而管网工程则是省辖市作为责任主体。[1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要实现同步达效,不仅要求主体工程、配套工程以及管网工程各项目顺利达到预期目标,还要求每部分工程需要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协调进度进行建设。配套工程的顺利推进保证了主体工程按时建成通水,管网工程达到工程设计对供水负荷与实际用水的预期要求,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工程整体效益最大化。

2.工程中“短板”和“慢变量”的管理

系统中的“短板”和“慢变量”是指决定系统是否能够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同时,往往因为其效用实现的延时性和对主体因素的辅而被人忽略。具体到该工程项目集而言,从宏观层面分析,运营期是整个工程项目集的“短板”和“慢变量”,直接关系到建成通水后水资源能不能被利用好、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利的功效等问题。这恰恰是工程项目集实现同步达效的内在要求,因此,不能因为建设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放松对运营期的管理。微观层面的分析,具体以对规划期的“短板”和“慢变量”的管理为例。

(1)运营期的管理。工程建成后,河南省受水区将出现引丹水与当地地表水、地下水等多水并用、联合调度的局面。为保证工程运营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障供水配套工程良性运行,应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定受水区地下水控制开采管理办法等,形成一个由政府主导、市场调控、用水户参与的供需水管理体系,促进受水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需注意水价控制的问题和建立水权交易市场。

水资源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商品,政府应通过立法,建立合适的体制和提供有效的经济手段,保证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能力。南水北调水资源的成本主要包括3 个部分: 资源水价( 水资源费) 、工程水价、环境水价( 污水处理费) [15]。水价制定时既要考虑成本问题,又要考虑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承受力问题。具体来说,水资源价格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水资源高效配置性原则,成本回收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16]。

水权交易问题是工程建成通水后水资源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由于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国家的,水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在经济活动中,水权更多地是指使用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河南各个地市会被分配大约整个工程的1/3的水量——37.6亿立方米。这些水被分配到沿线的一些县市中。虽然规划时各个县市都上报了用水量,但是考虑到各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水资源的贫富情况等,可能会出现某些时间某些县市不想用引来的水,有些县市可能还缺水。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不论这些县市用水与否、用水多少,都要支付工程水价——大约每吨一元多。这会对不用或用水量比设计水量小的县市造成了经济负担和水资源的浪费。所以建议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权交易市场,使得工程引水的使用权可以交易——不仅在河南内部,还可以考虑跨省交易,如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2)规划期的管理。在规划期中,需要充分考虑项目资金、设计施工、拆迁移民和政治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工程项目的规划管理中,一般假设资金供应是充足的,河南段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20%)、省财政配套资金(20%)、南水北调基金(40%)和商业贷款(20%)。此外,项目设计是规划期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制定工程规划时除充分考虑工程设计施工计划和合理安排融资进度外,还应特别注意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移民拆迁和对政治环境的影响的问题,这是规划期管理的“短板”和序变量,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工程项目集同步达效的实现,还可能会引起。

中线工程于2003年开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之上的丹江口库区是其水源地,因此库区移民安置成为了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次移民涉及迁动安置的人员约32.8万人,其中23万人需要外迁。拆迁和移民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相关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调配,拆迁过程中冲突的沟通,库区移民与迁入地区居民和环境矛盾的调解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拆迁和移民问题的复杂性对工程施工进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也需要在规划中做出相应解决预案。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影响到供水区和受水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会对相关区域的政治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工程项目规划建设的同时,还要推进配套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对各种水源的使用从立法高度加以科学的规划,使其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最大化。如加快地下水控制开采专项法律法规建设,改变专项法律法规缺位的现状;依法实施统一管理,改变地下水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依法加强取用地下水的源头管理;加强节水措施的落实,提高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受水区水资源的消耗;加强普法和执法工作,营造学法、用法、严格执法的法律环境;加强对工程附近的工厂排污、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法律规定,避免对引水的水质造成破坏等。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14]王国庆,黄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群同步达效研究[A]. “工程管理论坛论2009中国”编委会编.2009中国工程管理论坛论文集[C],2009.

Wang Guoqing,Huang Jun.Research on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Centre-line Project Obtains Group Synchronous effect,Project Management froum,2009 China.Conference Prceeding of China Project Management forum,2009.

[2][3]戴汝为.系统科学及系统复杂性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2(11).

Dai Ruwei. Research On System Science and System Complexity. Acta Simulata Systematica Sinica,2002(11).

[4]Bernardin,H.,Betty,R W,Performance appraisal: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Boston:Kent Publishers,1984.

[5] Bredup,Performance Management: A Business Process Benchmarking,London: Chapman & Hall Publishers,1995.

[6]周志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公共行政评论,2009(1).

Zhou Zhiren. Study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A Historical Review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9(1).

[7]陈丽.基于共同价值的多维度组织协同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9.

Chen Li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the Method of Synergy for the Multi一dimension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Common Value.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5.

[8]高小平,盛明科,刘杰.中国绩效管理的实践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1(6).

Gao Xiaoping,Sheng Mingke,Liu Jie.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6).

[9]潘开灵.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Pan Kailing.Management Synerg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

[10]贺东航,孔繁斌. 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He Donghang,Kong Fanbin. China’s Experience in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5).

[11] 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12).

Gu Jifa,Tang Xijin,Zhu Zhengxiang. Survey on Wuli-Shili-Renli System Approach.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12).

[12]赵丽艳,顾基发.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及其在评价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7(4).

Zhao Yanli,Gu Jifa. Wuli-Shili-Renli (WSR) System Method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Evaluation. Journal of UEST of China,1997(4).

[13]佟雪铭. WSR方法论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的应用[J].软科学,2008(1).

Tong Xueming. Application of WSR Methodology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oft Science,2008(1).

[15]董文虎.三论水权、水价、水市场——水价形成机制探析[J].水利发展研究,2002(2).

Dong Wenhu.Discuss the Water Right,Water price and Water Market:Water Price Forming Mechanism Analysis,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2(2).

[16]孙刚,房岩,刘倩.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制定原则新探[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

Sun Gang,Fang Yang,Liu Qiang. A Discussion on Principles of Water Price Fix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ustrial technology economy,2010(12).

[17] 陈曦川,杜丙照. 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控制开采法制措施对策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