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1
当前离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主要侵权表现
1.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
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主要表现在入学与退学两个方面。在入学方面,我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高等教育法》第9条规定:“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但在现实中,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如全国统一高考不统一录取。造成不同地区考生入学的不平等;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因其身体残疾而被拒之门外。在退学方面,主要表现为学校违法处分学生,特别在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方面存在着违法现象。如有些学校规定,学生有赌博、打架斗殴、考试舞弊、破坏公共财物等行为者,学校给予其劝退或勒令退学处分;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不予颁发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等。
2.侵犯学生人格权
学生人格权是学生依法享有的人格、名誉、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规定,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但是,高校在管理工作中,一些教师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动辄训人,造成对学生名誉权的侵犯。此外,学校对于大学生婚前和结婚做了禁止性规定,学生一旦触犯,便以该学生“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给予勒令退学的处分,还将该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张榜公布等。学校的这些行为与社会发展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某种背离,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值得关注与思考。
3.侵犯学生财产权
与其他公民一样,学生依法享有财产权,但一些院校以各种借口侵犯学生财产权。如有些学校以学生自己保管财物不安全为由,在未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代其保管;有些学校为了谋取利益擅自动用学生财产如奖学金、助学金等,侵犯学生对自己财产的处分权;还有些学校没有经过物价部门的同意而向学生“乱收费”或提高为学生提供的生活用品的价格。有些学校似乎把依法治校理解为“以罚治校”,以对学生的经济处罚来代替其他教育手段,在对学生的处罚中设立罚款条款,与法律规定严重不符。
4.对学生程序性权利的侵犯
学生程序性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形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违纪处理条例中涉及违纪处理程序以及其他程序方面的内容偏少,措辞也较为原则、概括和模糊,操作性差;(2)在处分学生过程中,只体现学校管理者的单方意志,不注重调查取证,没有听证会,学生也没有机会申辩;(3)在事后救济方面,学生的申诉权也往往不能有效行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碍于各种利益往往互相推诿敷衍,使学生申诉无门。同时,由于目前法律的滞后性,学生的诉讼权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导致学生管理侵权的主要原因
1.学校管理行为范围模糊
关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是一种内部行政管理行为,还是外部行政管理行为,目前我国理论界、法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从司法实践来看也不明确。各地法院按照自己对该行为的理解。对于侵犯学生权益的案件有的受理并作出判决,有的却以“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为由驳回。因此,我们不能判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到底是内部行政管理行为还是外部行政管理行为,从而导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模糊。
2.学校规章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违背
从法理上讲,国家的法律、法规与学校的规章之间属于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关系,下位法的规定不能背离上位法的规定。然而,学校在制定内部学生管理规定时,未能充分考虑它们是否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因而在内容上不适当地扩大了规章的适用范围,增加了规章的调整手段,限制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正当权益。
3.传统思维依然强势,法治人权观念淡薄
“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还是根深蒂固。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学校与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只能尊重和服从。在这种思维习惯的支配下,教育者很难把受教育者当作平等主体加以对待,在学生管理中也就容易出现“家长”式作风,进而造成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忽视和侵害。因此,教育管理者的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高校学生管理侵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延伸到学生管理的各个层面。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
1.树立人权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强化学校学生权利保护理念
树立人权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强化学校管理者的学生权利保护理念,是做好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平等主体对待,充分尊重学生的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同时,还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知法”才能真正“守法”,才能主动依法管理,切实保障大学生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应该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法律上的基本权利,逐步提高维权意识,大学生只有主动维权,善于维权才会有效遏制学生管理中侵权现象的发生。
2.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普通高校行为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在明确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调整学校与政府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和维护高校体制与管理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有些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为了使学生管理的每一项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除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外,还应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专门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规定》,此外还应有《学生管理组织法》《国家考试法》《学校组织法》《校园法》等来规范学校和学生的各种行为。
3.完善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和大学自治的要求,学校有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管理学生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与国家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相协调,而不能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因此,学校应通过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分析研究,废除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校内规章制度,并出台一些新的尊重和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规
范性文件。
4.建立和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1)建立校内申诉制度,健全行政申诉制度
现行法律和规章尽管赋予了学生依法申诉的权利,但却没有规定如何行使的具体程序。为了依法保障学生申诉权利的实现,应该建立校内申诉制度,健全行政申诉制度,并把这些制度在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规定。
校内申诉制度,就高校学生管理来讲,是指学生因对学校有关职能机构或人员作出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或认为其有关具体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申请学校依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处理的制度。学校应设立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的申诉请求。依多数意见形成处理意见书,经学校批准后,正式作出申诉处理决定。校内申诉制度作为内部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在公正、合理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把学校有关职能机构或人员与学生的纠纷消化在内部,避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司法的介入,充分维护高校学生管理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2)引入听证制度
听证即“听取对方意见”。过去,处理学生的程序一般是:先由系里给出一个情况说明,上报给教务处,教务处再上报给校长办公室和有关学校领导,然后经讨论出台一个处罚决定,其间学生很少有参与的机会。这种“先处罚,后告知”的做法,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因此,如果在学校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增设听证环节,给予利害关系人以说明理由和陈述的权利,会更有利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并能保障决策结果的最大公正性、合理性,达到“兼听则明”“惩前毖后”的双重效果。
(3)建立教育仲裁制度
教育仲裁制度是指根据教育法律的规定,当学生与学校发生纠纷时,依法向专门设置的教育仲裁机构申请,由教育仲裁委员会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调节、裁决的一系列活动。教育仲裁制度除具有仲裁制度的一般法律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特点,如仲裁机构应设置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仲裁员的组成上应由教育行政部门代表、高校代表等组成,并聘任教育界人士、法律界人士担任兼职仲裁员,从而保证教育仲裁的专业性和合法性。教育仲裁的受案范围应当与诉讼的受案范围一致。当学生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讼之间选择,对仲裁裁决不服仍可以提讼。教育仲裁制度作为学生申诉与诉讼的衔接制度,有利于及时解决教育纠纷,化解学校与学生的矛盾。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从教育部[2005]1号文件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工作重点开始向提高教学质量上方面转移,这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步入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规范教学管理是关键”已成为普遍共识。
一、高校管理规范化概述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它们要不断的对其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又要不断的适应市场的变化,接受来自于社会的全方位竞争。高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在其总体目标和规划下与时代同时进步更新,健全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前提。所以,对于高校的管理部门来说,制定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
1.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含义
顾名思义高校教学管理指的是对于高校在教学工作过程以及教学步骤的管理。它主要是是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以及措施对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师、课程、学生以及形式方法和实施手段的协调组织和监控管理。具体来说,教学管理规范化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培养人才规格和质量的一系列体制、方法和程序,通过这些条例和制度的规范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在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2.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执行所达到的以“法”治教的一种管理模式。教学管理规范化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并且促进学风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涉及到“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从“教”来说,通过建立起来的教学管理规范可以有效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严格的对各项教学制度进行检查,这就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从“学”的方面来说,制定出科学动态的学籍管理以及学业评估测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最终有利于高校的学习风气形成。
二、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1.教学管理理念陈旧。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作为管理干部常常都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处理事情上都是以简单的经验作为判断的依据,这就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工作机械化,一些好的想法并不能及时的用到工作中。
2.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虽然每个学校都在积极的建立教学管理制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体制的制定并没有以教学质量作为核心,所以,一些学校即使已经有教学管理制度,但是还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满足教学评价的需要,不能调动教师教学的热情等等。究其实质是因为教学管理计划不明确、教学制度不完善,岗位职责模糊、课程设置重复等。
3.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来说,教学管理队伍在整个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多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都是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从我国目前教学管理机构人员的素质来看,其所具备的能力并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大部分的教学管理工组者并不是来自于教育管理专业,因而他们在管理中因为缺少专业知识而不懂得如何按照规律正常运作,这就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4.落后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来看,虽然在选课以及教学任务的规划上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但是由于教学管理网络软件设施的滞后性开发仍然在管理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的事情还是依旧需要手工操作,这无形中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量,大大的影响到了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速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的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往往过分的关注于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而忽视了目标,从而也就因此导致了教学监控体系僵硬化。
三、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作用
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建设过程是一个教学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过程,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发挥以下作用:
1.使高校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围绕教学管理规范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2.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提高各层次教学管理工作者素质的过程。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是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在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加强规范化意识,主动依靠和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科学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3.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在规范化体系的保证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使教和学双方均可以按照有序的活动方式进行,而且活动的双方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也就充分发挥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4.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氛围。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和其能力水平而进行的教育。规范化管理为人才个性化培养创造健全、和谐的教学规范和自由、自律的行为准则,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促使个体的智力、才干、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四、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对策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并不是只是事务性的管理工作,而是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管理,因而,在实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更好的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服务者,积极的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能够有效的发挥和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个性精神。
2.建立健全而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文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为它不但能够传达精神,还能够对文件的内容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因此,每个学期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及工作重点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文件。而基于此基础上建立起来教学管理制度是维护教学正常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具体措施,使教学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3.提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会影响到教学管理的时效性。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的开展对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让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时的更新信息,保证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4.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作为高校,应该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尽量的使用管理软件,减少人工操作的程序。
【参考文献】
[1]王江辉.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曾玲.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角色的偏失与弥补[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优等生;高三化学学习;有效性
所谓优等生,也就是成绩在一本线以上的考生。这些考生的成绩在班里应该说是名列前茅。特别是成绩没有较大起伏的同学,更是具有一种优越感。可是,这些优越感却是高考复习的大忌,因为考生往往会因此而漠视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考试中的失分点渐渐变成“盲点”。因此如何加强高三优等生的后期培养,让他们在高三能按预期出好成绩,走好人生这一段青春时光,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人从以下方面来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优等生在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学教育大部分都是追求升学率,所以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现在的高中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就是分快慢班,因此优等生就被集合到一个班级进行学习。周围都是优秀的学生,一方面,促使学生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才能站稳脚跟;另一方面,对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更是一种挑战。高三是备考的重要时期,有部分优秀的学生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习经常不在状态,出现学习的瓶颈期,内心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怎么办?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一直都是老师手心里的宝,一次考不好就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优等生有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合作学习的能力;部分优等生不重视解题步骤,答题不规范,做题不严密,书写潦草,涂抹较多导致失分严重等问题。要想在高考中获胜,必须重视每一分的重要性,做到多拿一分,多对一题,提高自信心。
二、优等生在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好优等生的教学定位,进行分层推进
高三优等生的培养需要精细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要与班主任一起探讨估算一下,哪些学生能上“985”?课堂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把该拓展延伸的知识点做足,把该培养的能力训练好,从教师层面上推进优等生的知识和能力向纵深方面发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成绩。在课后辅导时,要让他们共同研究问题,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形成合作的气氛。同伴之间处于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同伴之间的学科互补互助也能及时扬长补短,避免问题的长时间积累,从而达到共同和全面的进步。
2.对优等生的教学和管理要高效
在高三的化学复习中要做到狠抓“讲、练、考、评和补”五个环节的落实。(1)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讲练结合,讲授内容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强化记忆和理解,讲透基本理论的同时加强课堂练习。(2)复习的过程中要加大练习的强度,突出五练,即练规范、速度、重点、技巧和能力。追求审题和解答规范,思路明确,书写认真,步骤清晰;多练重大题型和专题来寻找解题规律;注意分析各类题型的隐含条件,巧选解题方法,注意培养试题的应变能力,能够沉着冷静地解决每个题目。(3)在试题的选择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每专题一考,每个能力块一考,通过高强度的考试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4)针对试卷中发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讲评,突破难点和重点,不留死角和盲点。(5)从试卷中发现问题进行查缺补漏,找出基础知识的遗漏点,基本技能的薄弱点和答题习惯的不
规范。
3.及时上交作业和试卷,有效地反馈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各类作业、周练、试卷等要积极主动接收老师的检查与辅导,高度重视自己的错题,及时反刍,增强有效性。老师会积极批改学生的试卷和作业,对存在的问题一一分析,做到不留死角,不留后患。二三轮复习中要做许多习题,进行多次各种类型的考试。这是暴露总结自己错误的最好机会,所以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考试,避免对考试常常出现的逆反心理。对于错题,要做好整理统计,定期进行反刍,从而对这些错误加深印象,减少再次出现错误的概率。
4.重细节、重过程、重积累的意识
学生要想在较短时期大幅度提高成绩,一般来说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多提高1分,总成绩就会有较大的进步,所以要积极解决答题不规范、不重视步骤、做题不严密的毛病,纠正审题不清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解决和反思粗心大意出错的地方,提高书写质量和规范,注意提高做题速度,学会分配做题时间等。还要养成冷静思考、沉着应试的良好心理素养,遇到容易题不产生大意的心理,遇到难题也不产生紧张心理,一步一步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结论与建议
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制胜的宝典,心态积极是高考成功的保障。高手过招,胜在心态。良好的心态是考场超常发挥的关键。要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考试实现自己心里中的理想,对考试中出现的难题要敢于挑战。重视模拟考试,摆正心态,调整自己的考试策略和状态,考试过程中不要患得患失,要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题目上,静下心来思思考当前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超常发挥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高等学校;网络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33-02
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高校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与校外力量的合作,采用优选、改编、精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教学以及建立内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性活动[1]。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问题,目前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取得了显著成效[2]。相对而言我国起步比较晚,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及时把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未来走向,主动开辟英语教育新的发展空间,才能跟上甚至超越全球化语境下课程改革的脚步。为此,本文就高等学校网络化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一探讨。
一、基于网络的“大整合”课程形态及其特征
(一)何为“大整合”课程形态
基于网络的高校英语课程形态,有“小整合”形态和“大整合”形态之分。“小整合”形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主要表现为: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对传统英语课程加以校本化处理,在课程实施层面进行网络化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停留于英语课程的实施层面,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媒介,将英语远程教育作为传统英语教学的补充。因其未将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方位融入英语课程体系之中,“小整合”所固有的一些消极面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大整合”形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全方位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高校英语课程体系中,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为一体,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英语课程目标。
从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来说,“大整合”课程形态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专题式组合,就是以英语学习的某些专题为主要内容,设计若干门类的英语校本课程,使学生从中选择现实需要或是较为感兴趣的某一门具体课程;二是分级式呈现,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可以无限分级呈现的优势,有机地组织起英语校本课程的信息网络[3]。“大整合”课程形态是英语学习资源库的呈现,就是先建立高校英语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再依托网络资源库建设成一系列的英语校本课程。
(二)“大整合”代表了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流
高校实施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形成开放性英语课程体系,沟通英语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乃至英语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加英语课程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整合”具有因需设课、与高校网络资源融合而生、对英语教师要求更高等特征,代表了高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流。
1.“大整合”具有因需设课特征
“大整合”强调课程设计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其实践效益突出地表现为选修课的极大丰富,诸如英语国家简介、英语影视欣赏、英语阅读指导、实用英语写作、英汉和汉英翻译、商务英语口语等,应有尽有。“大整合”既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又是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具体课程和专题,故而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因需设课特征。
2.“大整合”与高校网络资源融合而生
我国高校现已普遍建立起功能强大的校园网,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实验室、实训室处于联网状态,使广大师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设施,实现了校内教育资源共享。教师的课件传送、教案更新、教学辅导资料,以及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的检索与下载、作业和毕业论文的递交等,都可在网上完成。而“大整合”正是和学校硬件设施如校园网、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情况相适应的。只有当校园网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无限丰富,它才能超越工具和媒介层次,为学生提供任由选择的课程内容。
3.“大整合”对英语教师要求更高
“大整合”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既是网络化英语课程的研究者,又是学生进行网络化英语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意向、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等,然后确定适于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在线交流与咨询服务,从而使之能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和信息素养。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资源库系统的建构
课程资源建设近年来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毋庸置疑,只有借助信息技术建构网络平台,并将教师和学生的博客、QQ空间与高校图书馆、实验室等链接为一个整体,才能在英语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体现出网络所具有的无限共享性和任意链接等特点。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英语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有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资源可以为高校英语教学所用。高校英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览电子版英语书刊,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或通过访问虚拟型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搜集、鉴别和选择真正有用并具较高价值的英语语言信息作为阅读和写作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办电子版英文板报,做个人英语学习网页并与中外的英语学习者进行广泛交流;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网上在线学习或进行补习。只有真正打破以纸质教材为主要媒介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才能开发出更具人性化的高校英语课程资源。
(二)积累校园网中的英语课程资源
校园网中的英语课程资源,应包括按照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一定的网络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英语课程内容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证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资源库可使英语教学的资源无比丰富,尤其是可以为英语写作训练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便捷的发表作品渠道和更有效的师生交流互动,因而英语教学活动也更为高效。有鉴于此,国内外诸多名校都将校园网中的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工作重点。高校校园网络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现有水平,建设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资源并使其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而使英语教学的时效性和交互性得以充分显现。
(三)开展英语教学课件制作的横向交流
要让大学生学会用适宜的结构、精准的英语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师还必须研制多样化的英语教学课件。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普遍是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而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经历了教师研制、出版社提供教材的电子版、高校教师组建课题组合作研发等发展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已为高校教师之间合作研发网络化教学课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只要高校教师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乃至移动通讯技术,积极参与到网络化英语教学课件的研发之中,就能使英语教学课件制作的横向交流变为现实。
三、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内容的网络平台建构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实用技能。换言之,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技能养成的转变。因此,英语课程建设理应高度重视实践型校本课程,即教学内容以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资料,能够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与交流。
(一)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环境建设
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环境建设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早自修、晚自修管理,俱乐部性质的英语沙龙,制度化的英语课外辅导,类似于心理咨询服务的答疑解惑,还有英语角活动、英语朗读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写作竞赛、英语文化节,结合英语课堂学习内容所开展的大型文娱活动,以及英语学术讲座等,都可纳入实践型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尤其是英语广播台、英语电视台,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在日复一日的听觉和视觉刺激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进而提升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水平。
(二)网络化英语读写互动系统的建构
现代信息技术赋予英语课程建设的发展契机,其重大意义或许是其他任何学科领域都无法相比的。众所周知,计算机最为普遍的教育性用途就在于文字处理。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不仅能更好地创设阅读与写作情境、营造阅读与写作氛围、激发阅读与写作热情、活跃阅读与写作思维,而且丰富了阅读与写作资源、拓宽了书面表达与交流渠道、赋予了自由发表作品的空间,使学生能随时获取读写材料、上传或下载评论和原创作品,删减、更新他人和自己的作品,并可通过跟帖、接龙、邀请专家介入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尤其是可以在广阔的虚拟环境下自主选择阅读与写作的形式和内容、自由选择发表评论及原创作品的空间和时间。
1.刷新英语阅读与写作观
这里所谓刷新英语阅读与写作观,是说高校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要努力实现由“结果性阅读教学”向“过程性阅读教学”的转变,以及由培养“文体写作能力”向培养“一般写作能力”的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主动和他人交互修改,甚至善于修改名篇名作、乐于发表评论和关于评论的评论。第二个转变,是因为写作能力有“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之分,文体写作能力属于特殊能力,而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以一般写作能力为主线。况且,传统文体概念在“网络”这一“新文体”面前已经失去了应对的效力。
2.网络化读写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必须寻求传统批评理论之外的适合于电子阅读的批评范式。曾几何时,一种微观的“新的文学批评文体”——“跟帖”已经诞生并迅速兴起。“跟帖”可以是三两句话的点评,甚至简单到只有一个“好”字,但它之所以被称为独特的批评文体,是因为它能给网络以强有力的影响和支持,有着巨大的批评效果和话语力量。它在使文学批评形式简单化的同时,反而在效果上体现为文学批评发展的更高层次。
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跟帖”与“接龙”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帖子质量,于细微处发挥引导作用,并施行英语学习动机教育、方法论教育,理所当然地属于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任务范围。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5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包括中央政府、地区、高校和相关部门,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投人,其中包括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配置。
高等教育资源所特有的性质,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决定了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
高等教育资源是存在于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的,因此其配置的模式和运行过程与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有共同点,当然亦有区别的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着计划、宏观调控的成分,也有着微观层面的再分流、再分配。宏观层次配置和微观层次再分配的结合最终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率。
宏观层次配置宏观层次配置是高等教育资源的第一层配置,它主要是关于总体高等教育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其分配的依据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求,以及发展的具体情况。这层次的分配在手段和形式上是多样的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市场的调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亦包括高校数量和布局的调整、教育投资渠道的拓宽等等。
宏观配置的重心在于如何把高等教育的总资源分配到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其目标是使得高等教育资源在源头上实现合理分配,使其流向需要它的地方。尽量保持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情况都会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供不应求将在量上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容易造成高校发展的滞待;供过于求方面使得资源不能分配到该分配的地方,另方面引发资源扎堆或者资源浪费。
2 、微观层次再分配
相对于宏观配置,微观层次的重心在于资源如何实现高效地使用。其目标是在一定数量的高等教育资源投人前提下对资源的使用实现高质量、高使用率,以取得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这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是异曲同工的。
微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再分配,主要是高校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学科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更新教育内容以及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时时更新教育内容等等措施来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率。
(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并不是份文件或者一次座谈会议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在遵循定的教育规律和资源配置原则的前提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在采取任何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时候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又要权衡宏观配置和微观再分配的模式最终审慎地制定出有效的配置方案。
1、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
其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前提是在量上要给予保证,其次有关部门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资源保证其在质上的优势。在分配过程中需要坚持公平的原则但是这并不是平均主义,其追求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
其二生态观引导,整体动态平衡原则。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就犹如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个涵盖众多因素的、具有自己组织和运转规律的系统。其中包括了相关的子系统如教育资源本身、资源分配者、资源享受者、分配方案等等。这些子系统不可分割它们需要围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保持种动态的和相对平衡的关系有利于髙等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现。
其三,价值规律作用供求关系平衡原则。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和市场经济中商品配置的过程均以价值规律为前提受供求关系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要尽量实现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建设和学生培养的供需协调。及时获取高等教育市场信号得知现有的供求关系状况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
2、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1)宏观配置和微观再分配的界限。我们需要清晰地知道这两者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位置和各自的目标它们的实现途径也是不一样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
(2)计划调配和市场调控的结合。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仅需要按照高等教育市场来配置资源也需要计划经济模式的参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或者是两种方式协调综合后的结合体。计划调配可以在定程度上缓解市场配置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3)配置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需要借鉴生态观的原理从生态学角度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不仅仅从规模数量层面出发,更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组织结构和配置机制的优化。
二、多校区大学实现离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的几点建议
(一)计划配置和市场调控相结合宏观配置和微观再分配相辅助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有关部门应首先了解多校区大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其教育资源的需求度做出评估接着制定出相关的配置政策和方案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在计划中有序地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要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供求关系等规律,在竞争中、动态中实现供求的相对平衡。再者,要实现宏观配置和微观再分配相辅相成的作用,统筹兼顾切不可丟其亦不可厚此薄彼。
(二)准确测度和评价高等教育资源在校区间的配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国家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是个动态联系的配置体系。我们需要采用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时时监控、评价教育资源在多校区之间的配置情况采取适时可行的政策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髙效调控以保证教育资源的配置符合既定的目标和质量标准。
(三)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资源共享实现相对公平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公寓社会化,后勤社会化,模式
0引言
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根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在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大多数高校以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为契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利用社会资金,以社会化方式兴建学生公寓,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带来了投资主体,利益主体,服务工作队伍主体多元化,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公寓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如何实现后勤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做到有效及时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在比较分析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化运作,利用社会资金进行高校学生公寓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从涉及的利益主体看,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1:初步社会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组建后勤服务企业,实行“一校两制”,事企分开,两权分离,后勤企业作为独立法人自筹资金建设并全面管理大学生公寓,同时学校设后勤管理处,通过契约形式代表学校作为甲方行使对后勤企业—乙方的监督、检查、验收、审核等职责和职能。在开发大学生公寓的过程中,政府给予各项政策优惠,使大学生公寓的开发成本得以大幅度下降,既保证后勤企业“有利可图”,又确保大学生能承受得起公寓租金。文献中经常提及的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就属于初步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上海模式中不同的是,其后勤服务企业是由多个高校共同筹建的。
模式2:半社会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引入外部企业,高等学校、后勤服务企业和外部企业紧密合作,土地所有权和投资权分立,高等学校出土地,由外部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并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经营一段年限,学生住宿费归外部企业所有,后勤服务企业进行物业管理。半社会化模式一般采用BOT的投资方式,即学生公寓的所有权归高校,外部企业只有经营权,合同年限一到,学校即可收回学生公寓。这种模式虽然简单,可操作性强,高校、后勤企业和外部企业之间的权责也清晰,但对外部企业来说,只具有学生公寓的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因此无法享受土地升值,企业投资热情不高。文献经常提到的武汉模式就属于半社会化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
模式3完全社会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开发商自行买地,自行投资建设,产权完全归企业所有,高校保证学生入住,企业按市场开发大学生公寓社区,包括食堂,超市,邮屯,银行等。这种模式根据“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外部企业作为投资主体,也是学生公寓的产权拥有者,经营风险小、每年收入相对稳定,而且随着国民收入、租金和房产价值的增长,资产保值容易。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对高校和学生工作管理而言,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物业公司的管理没有约束力、管理上存在缺陷等。
上述三种模式是三种不同的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它们在学生公寓所有权、投资主体、服务主体、学生工作管理难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三种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的比较
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
所有权
投资主体
服务主体
学生工作管理难度
初步社会化模式
高等学校
后勤服务企业
后勤服务企业
容易
半社会化模式
高等学校
外部企业
后勤服务企业
容易
完全社会化模式
外部企业
外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