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题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题规划方案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58-02
[收稿时间]2013-06-05
[作者简介]时慧娜(1982-),女,河南长葛人,经济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村镇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目前我国村镇建设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长期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背景下,乡村、集镇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尽快完善村镇规划编制,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的管理工作。因此,培养村镇规划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目前我国村镇规划课程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村镇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是一门涵盖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是为实现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订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村镇建设与管理的根据。村镇规划涉及人口、住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任课教师具备经济学、工程学甚至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背景和积淀。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较晚,课程教育积累薄弱,且多关注城市规划类课程。此外,村镇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学习接近于技能培训,目的是让学生进入社会从事规划类的实际工作。
二、当前村镇规划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适的教材
我国规划类课程起步较晚,多数课程都是参照西方国家而设立的。有些村镇规划类教材在内容上偏重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和城市规划虽有重叠,毕竟差别较大,仅就规划对象来讲,在空间范围上就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多数教材要么偏重理论,要么偏重案例(且仅仅是像流水账似地记录所做的某一或某些规划),内容陈旧。理论和实践结合,并能反映当前规划形势的教材相当少,致使教师们在讲授该课程时难度较大。
(二)课程性质模糊
目前,乡镇规划课程性质依据所属院系界定为工科类和理学类课程。但是,乡镇规划本身是综合性科学,不能仅就所属院系而确定课程性质。多数高校普遍认识到这一问题,工科类院系在偏重设计、建筑的基础上也先后开设了经济社会类课程,理科类院系在地理类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工程类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两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多集中于各自专业领域内,工科类院系理学类教师缺乏,理学类院系中具有工程和规划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不足。因此,从综合的学科性质背景下开展乡镇规划教学工作无异于纸上谈兵,该类课程的教学仍然是理科院系偏重于理论、工科院系偏重于规划的局面,一时难以突破。
(三)对课程的实践性认识不足
课外实践是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主要手段,尤其是针对规划类课程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但目前对该课程的实践性认识不足,多数院系大量课时用于理论教学,实践课时偏少或者根本不安排课外实践。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上的偏颇,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辅助,重理论,轻实践;二是实践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组织和安排,院系缺乏资源,教师精力有限,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致使实践性质很强的课程只是干巴巴的理论,实践转变为流水线似的案例讲授,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具体到乡镇规划管理课程,多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即使有分组讨论或规划设计,也是学生自己摸索,缺乏启发性引导。
(五)课程考核方法不科学
由于规划类课程实践性较强,规划设计是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进行课程考核时多采用分组形式,每组学生数视班级学生总数而定,具有较大随意性。组内分工则由组内成员讨论决定。分组讨论后每组提交一份最终设计方案。这样,学生付出和回报有很大不同,学生参与讨论和设计的积极性不高,“搭便车”现象严重,导致课程效果不理想。或者对该课程的考核直接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注重学生对概念、理论、专有名词的记忆,而未融入到实际应用中去,缺乏对人的多元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的评价,等学生真正从事规划工作时,不能够很好地结合理论,实际工作和理论相脱离。
三、村镇规划课程教学优化方案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或优化。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内容陈旧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尽量搜集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素材。同时,要注重向学生介绍国家宏观方面同规划相关的政策。如,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国家或区域性发展导向的提出,对村镇规划都有直接影响。
(二)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规划类课程实践性很强,村镇规划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考察、参观、实地调研及撰写调研报告等。目的是让学生消化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规划所需资料的收集、提取、分析、数据测算及规划设计等实际工作。根据乡镇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对某一或某些村镇的调研,可以将实践教学部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村镇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村镇发展条件评析;3.村镇体系和人口发展规模的预测;4.村镇用地规模预测;5.村镇布局形态选择;6.村镇居住区设计及技术经济指标测算;7.村镇整体规划的环境效应评价。
(三)注重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属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乡镇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也要结合案例进行讲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入案例教学法。首先是对案例的选择。若有条件,可以以亲自参与的规划项目为例,但一定要是村镇方面的规划;若积累不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搜集案例,或联系当地城乡规划设计单位共享案例。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并且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案例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后,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即案例的引入和讲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向学生讲解,第一种是先进行理论分析,并且采用疑问式讲授方式,激起学生对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产生兴趣,随后在合适时机引出案例,并结合理论要点进行具体讲解;第二种是直接进入案例分析,通过图片展示、宣传片播放等素材引导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再对案例进行拔高,提炼出其背后的理论要点。第三个环节是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就规划项目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组讨论,或者给出一个相似案例,让学生对具体规划要素或项目进行讨论设计。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做最后总结。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乡镇规划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理论、工程设计、市政管理、生态环境、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更应该根据所授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比如在进行基本理论讲授时,借助幻灯片,多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讲述,采用疑问式方法授课;在讲授具体规划项目如绿化设计时,可以走出教室,结合所在学校的绿化,进行实地讲解,学生对校园熟悉,印象深刻,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介绍市政工程时,可以引入案例,结合案例分析法进行讲授。
(五)采用多种途径完善考核方法
既然乡镇规划的目的在于学生掌握必要的规划技能,则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规划是训练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尽量将课程的考核内容细化到平时作业练习中,注重将内容细化,增加作业次数,每次内容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相当于“少食多餐”,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亲自动手参与规划。
[ 参 考 文 献 ]
[1] 金兆森,陆伟刚等. 村镇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 乔伊斯著,荆建华等译. 教学模式[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 黄昀,冉荣,朱国铭.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探索——以广西体专体育保健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3).
课题规划方案范文2
一、课题“研究方案”与“成果报告”文本结构的比较
所谓方案,是指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就是实施课题研究工作的规划,一般由问题的提出(或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策略、预计突破的难点、研究步骤(或流程)以及研究人员组成、分工等内容组成。
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则是指实践基础上的策略提炼及成效的总结分析,一般由问题的提出(或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策略、研究成效以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等内容组成。
从课题“研究方案”与“成果报告”的文本结构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直接的关联。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策略等,这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在“方案”和“报告”中均需要呈现。
当然,课题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其关于核心内容的思考、通过研究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需要采用怎样的研究方式或研究策略才能有效落实研究活动等问题,是必须想清楚的关键内容,也唯有想清楚了研究的问题及实施研究的路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则是围绕课题研究方案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标、路径与策略进行相应的提炼、归纳,并对研究效果做出客观分析。因此,课题“成果报告”与“研究方案”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语言表述的“时态”不同。这主要反映在课题研究的“策略”中。研究方案在表述时,“课题研究的策略”因为具有更多的假设性和预设成分,需要说明的是“准备怎么做”,所以一般采用“将来时”表述。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因为是基于前期研究实践后的归纳提炼。因此,其采用的语言表述方式一般为“过去时”。
二是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对研究成效的分析应该是具体的,详尽的,这也是成果报告所特有的。分析时,一般依据课题“研究目标”做出思考。
而这两方面的不同点,也正是基于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来呈现的。
二、基于课题“研究方案”与“成果报告”文本比较的研究实践
有了以上课题“研究方案”和“成果报告”文本结构的比较分析,我们似乎得出结论:在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中,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极为重要。
1.制订清晰完善的课题研究方案,为保障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方案写好了,课题研究内容、目标及过程想清楚了,研究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因此,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时,研究方案的制订是重要的第一步。那么在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制订一份研究内容清晰、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路径又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呢?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环节来实践。
(1)想清楚研究内容,制订规范可行的初步方案。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起点,一般就是教学问题。当把教学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时,需要通过一定的思辨提炼,即需要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其核心内容如何表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用哪些方法?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体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问题提出、课题界定、研究目标和研究策略”等四个板块中。
问题提出,其实是基于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的研究问题清晰化的过程。撰写时,抓住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问题存在的状况、成因等角度进行相关的分析后提出研究课题,这也是研究课题生成的一般过程。
课题界定,实质是对课题研究核心内容做出深入思考的过程。它是课题方案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一般要分两个层次来撰写:一是核心概念界定,即想清楚研究的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关键性的,其核心要素有哪些。二是分析提炼概念内容所具有的特征,从外延上明晰研究内容的相关要素。也只有想清楚了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才能保证后续研究目标的定位和研究策略的思考更有针对性。
研究目标,一般是基于研究问题思辨及核心内容的确定提出的,可分为“策略性目标”“对象性目标”和“主体性目标”三个部分。所谓“策略性目标”,是指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性目标;“对象性目标”则是指期望研究对象发生的变化;“主体性目标”即期望研究者(也即研究主体)自身发生的变化。一般来说,策略性目标和对象性目标是一个课题研究必须考虑的,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部分,也是研究工作调整与改进的主要依据。
研究策略,则要讲清楚怎样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包括对课题研究的方法、路径的思考。它是基于核心内容分析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设计,是课题研究行动的依据。
(2)组织好开题论证活动,完善研究方案。一线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研究方案的制定一般由课题负责人完成,撰写研究方案过程中,更多体现了课题负责人或执笔人一个人的想法。因此,组织课题组成员,或邀请教育科研的专门人员、学科教研员共同参加开题论证活动,很有必要。这一来使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课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二来也可以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汲取专家组成员提出的可行性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为研究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3)开展阶段性研讨交流,及时反思研究进程,需要时可适当调整研究内容。从课题研究的规范角度来说,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确定后,一般需要按照研究方案进行,不轻易做出改变。特别是研究主题和核心内容,不能改变。但因为教育科研课题更多是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其指向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改进。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如果研究内容或研究方式确实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不相符,无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或者研究人员确实无法进行实践研究的,则可以做出调整。调整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扩大研究范围,有时也可以缩小研究范围,甚至对研究点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使研究人员在进一步明确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真正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基于此,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研讨活动,反思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必要时调整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进程中的重要工作。
2.依据课题研究方案所设定的研究路径,切实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从课题成果报告的文本要求来看,基于“研究方案”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是后续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的前提,是课题研究从“方案”到“报告”文本转换的重要过程。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论思辨活动,即对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及其特征作深入分析与思考,这种实践活动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更多表现为对核心概念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与思考。如,一位教师主持的课题“小学生‘长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在研究方案中,便需要对“长作业”做出界定,说明怎样的作业才是“长作业”,“长作业”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功能。除此之外,在开展研究实践活动中,需要始终围绕“长作业”的特征和功能来设计及实施。当然,课题研究中的思辨活动,还包括研究实践中的策略归纳与提炼等活动。
课题规划方案范文3
一、把握目标,加强培训,保证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XX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XX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领导的重视给课题组教师增强了实验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点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各种项目的技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知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对课题实验工作的认识,解读了新课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程序,为课题实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推进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的步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地拟订了实验步骤。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以一个实验阶段为一周期,遵循整体规划,分段实验,全面推进的原则,每阶段侧重一个方面。
(一)研究准备阶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对学生进行课间操态度调查和分析,撰写并通过课题可行性报告。
2、加强课题宣传和课题实施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组建课题组,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实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5、收集整理资料。
(二)实验研究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1)适应性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10月)
(2)整改巩固提高阶段(XX年年3月~2010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实验有计划、阶段有总结、问题建议改进方案等,把实验任务落实到位。
2、加强实验进程的督导和质量的监控,确保实验预期达到目标。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5、聘请有关专家、教师进行课间操观摩活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0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
3、实验教师撰写论文。
4、申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本校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把改革后评价的结果与改革前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课题报告和课题总结,形成较完善的材料。每一个阶段研究工作都根据计划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易从某个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来实施;强调各个方面交叉进行,贯串始终,相互联系,有利于在实验中不断研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探索和构建在新课程标准下,更科学,更实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立足实践,完善调整,逐步推进研究的成效
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XX年起,我们通过了问卷调查、大课间脉搏抽测、组织各层次的比赛,以及学校、县、州、省各种教学和论文的评比,初中三年级初考高体育测试成绩的实践验证,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师生实验反思意见等形式反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想通过县体育教研活动把实验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对这些成果应用的效果意见,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工作实际对原方案的某些细节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 1
体育组把自身建设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全员配合,积极投入。两年来取得了显效的成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有7 篇论文在《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2篇论文在《安图教育》杂志上发表。课题组内的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XX年年在吉林省举办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延边州教育学院举办的基本功竞赛中有3人次获一等奖。因而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认同,计划在下一步推广使用。
课题规划方案范文4
(一)提高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管理水平,实现规划实施新突破
充分认识和掌握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工具,加强公共政策制订和管理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总结、完善规划体系,保持宏观战略层面总体规划的成绩和优势,重点对规划实施、开发控制层面的法定图则进行深化创新。加强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统筹力度,增强计划性和可操作性。突出规划对建设用地的调控引导作用。完善规划管理的内部协调机制。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法定地位和统筹作用
1.做好总规落实工作,创新规划主动实施机制。加快推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制定总体规划实施行动方案。以宣传贯彻实施新总体规划为主题,筹备召开全市规划工作会议。
2.做好城乡规划法宣贯工作,增强全社会实施规划的合力。制定城乡规划法宣传贯彻工作方案,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讲解、咨询活动。对照《城乡规划法》建立健全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和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有法必依。
(三)抓好三个课题,做好前瞻性规划研究工作
1.抓好深港共建国际大都市课题,推进国际化城市和先锋城市建设。落实深港加强城市规划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共建深港大都市的规划合作,加快跨境基础设施互通衔接,加紧深港机场轨道连接线(*侧)、广深港客运专线等规划研究。
2.抓好城市更新课题,引领城市品位与内涵提高。加紧制定出台城市更新办法,及有关城市更新配套政策和技术审查规范,统筹城市更新的战略和实施。推进旧工业区、居住区和旧村改造项目进度,进一步改进改造年度计划的编制方法,规范和加快城中村改造和综合整治项目的审批程序。
3.抓好“绿色城市”规划研究,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典范。以光明新区为试点,推进新城建设,开展“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制定,推进绿色社区和绿色建筑层面的规划建设工作,全面落实绿色城市要求。
(四)着力四个保障,踏实履行政府职责和服务承诺
1.保障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高质量完成。落实市委市政府*年度各项重大工作安排,落实市长在七区调研时确定的工作任务,落实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与内涵实施方案的分工,以及完成局工作要点的各项任务。
2.保障民生实事系统推进。以民生作为规划管理的出发点和立场,充分发挥规划对于民生项目建设的先导引导作用,积极配合落实各项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加以推进。强化分局基层调研的职能,主动搜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基层地区发展的矛盾和焦点,继续落实干部挂点、现场办公、提前介入等制度,主动协调、及时解决基层热点、难点问题。
课题规划方案范文5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课题规划方案范文6
一、确定县级研究课题的基本原则
1、所选课题以延庆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所颁《课题指南》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确定题目,对延庆县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课题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切实可行。
3、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备完成该项目的主、客观条件。
在符合上述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和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及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对于优秀中青年教师和边远地区结合当地实际与发展需要的研究项目,予以充分重视和积极支持。
二、课题申报人(指课题负责人)条件
1、小学系列须具有小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学系列须具有中一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可以作为课题组成员。
2、必须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课题的实施。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
3、申请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九五”承担的延庆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必须已按规定结题,未结题者不能申报“十五”课题。
4、课题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两项或两项以上县级研究课题。
三、课题的申报
1、县级规划研究课题,应在《课题指南》后,由各单位组织筛选后择优向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干科部申报,经评审后集中公布。“十五”期间,一般每年(9月)审批一次。
2、我县教育系统集体和个人均可提出课题申请,并按规定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含实施方案),一式两份报送县教科研中心干科部。《课题申请·评审书》由教科研中心干科部统一印发样表。
3、申请书须经申报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课题的评审
1、教科研中心干科部统一受理各单位的课题申请,并根据本办法第二、三条规定,对申报人资格以及申报手续是否齐全进行初审。
2、经审查合格的课题,由干科部提交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
3、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根据民主、平等、公正的原则对课题进行评审和立项。
五、课题的管理
1、课题立项后,教科研中心干科部应及时将规划领导小组的审批决定通知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
2、课题的管理由干科部和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共同负责。业务指导以干科部为主,日常管理以所在单位为主。
3、教科研中心干科部将采取各种方式,对县级规划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一般每年检查一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课题的进行情况,有无阶段成果和重大调整以及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等。通过检查,在可能的情况下,给研究工作以支持和帮助。同时,对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等情况,报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其县级课题研究资格。
4、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所在单位,应对该课题加强管理和领导。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安排工作时要考虑课题的延续性)。在对承担科研工作的教学人员进行各种考核时应将参加研究工作的时间、工作表现和成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5、课题进行中,每年由县教科研中心进行一次中期检查。课题负责人应于每学年末将本学年研究工作报告、阶段性成果(论文、研究报告等)、下学年工作计划,并附所在单位意见提交干科部。无故逾期不报者,干科部将视为课题流失,予以注销。
6、课题研究过程中,因故需对研究方案、参加人员作重大调整、改变或中止课题研究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或所在单位书面申请,报领导小组审批,干科部备案。
7、课题完成后,负责人应写出课题工作研究报告,提交课题档案副本、研究成果、成果的鉴定报告和经费决算报告等材料。具体包括:
(1)延庆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申请·评审书;
(2)课题研究方案及文献综述;
(3)课题分学年度实施计划和执行情况小结;
(4)课题工作总结报告;
(5)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及成果鉴定书。
(6)课题经费的预算和决算;
(7)其它材料,如研究工具(问卷、测试题等)、研究个案、原始数据、数据统计方法、实验观察记录、录音、录像、电脑软件、有关的学术研讨活动记录等。
六、课题组的管理
1、课题组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
2、课题组成员的组成由课题组得本人同意后决定,课题负责人应在“志同道合”的原则下组建课题组,尽可能保证分工合理、相对稳定。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课题组长有权解聘影响正常科研工作开展的人员并吸收新成员。
3、课题组成员应主动、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研究任务,按时参加课题组的日常活动,协助课题负责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4、课题组成员有权对课题研究计划等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题组集体中,每一个成员有权分享课题成果、公开发表的署名权和相应的稿酬。
七、成果的验收与鉴定
1、县级课题完成以后,其研究成果,先由学校组织力量,进行初步验收。验收的内容不仅包括论文和研究报告,还应包括研究计划以及研究过程所积累的主要档案材料,必要时,还需进行现场调查。对初步验收的成果,由学校提出初步验收和评价意见。
2、经初步验收的研究成果,由学校报县教科研中心干科部,干科部再组织学科鉴定组进行综合评议,并写出鉴定意见(见具体鉴定办法)。
3、根据学科鉴定小组的意见,干科部写出具体意见。并将此作为成果评奖的重要参考。其中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可由主管单位向有关部门推荐并组织宣传推广。
4、对于未按时完成课题的研究者,允许课题负责人提出不超过半年的延期申请,逾期仍未完成者,则撤消该研究课题。
八、科研成果的交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