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面设计展厅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面设计展厅设计方案范文1
文章简单分析了成都青羊绿洲的设计方案,从总平面设计角度出发,分析了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从整体设计与美观方向上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世纪舞广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特点。
关键字:指导思想、整体设计、世纪舞广场、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文:
成都青羊绿洲・E区世纪舞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展览、庆典等重要功能,该项目重点强调了组团的功能适用性、形象标志性。此工程通过崭新的整体形象建立起项目本身的标识性和片区的标志性,成为片区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
一、总平面布置凸显设计的合理性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性
整个青羊绿洲工程的主体工程项目之一主要由非物质遗产文化公园组成。该非遗公园世纪舞组团分为东西两个地块,两地块之间为大型广场。从设计的合理性出发,在世纪舞组团西侧设立了非遗公园的酒店,该酒店的功能主要集中于接待外来游客与商务观光和商务会议。与此同时,为了将商业功能与酒店更好地衔接,西地块主要用于商业运作之需,东地块则用于展览馆及标志塔。将展览馆与标志塔建设成为青羊绿洲工程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又做到与环境和谐共存。
从整体布局来看,由于两个地块均处于整个非遗公园园区内,与地块周边均为开放式布局,中心广场以及外侧道路、广场均与建筑直接相连,因此,在设计上,除了机动车出入口,总图人行出入无特定区域,人行可通过建筑周边广场进入地块。东地块与园区道路之间设有三个机动车出入口,西地块与园区道路之间设有两个机动车出入口。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的重要含义: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仅体现在建筑环境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上,更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人们在出行上的便利,便是此项目科学与合理,人文与生态共存的良好体现。
从生态美观与设计的视觉感受来说,总平面设计做到了视觉与生态美观的和谐共生。主要表现在:在两地块之间的中心广场南北两侧,设有两组景观大门,用于将中心广场与园区分隔开来,以满足广场举行大型活动时的管理需要。这不仅能够在建筑工程竣工后,为管理上的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周围环境的保护做好了保障。中心广场与景观的分区,有利于景观的保护,也更加有利于人们的休闲娱乐。此外,在展览馆的北端,与北大门相邻的部分,是整个组团的游客接待中心。对于旅游旺季时,能够很好的做到分流人群的重要作用。而且东西地块之间南北两侧,分别各设一座景观大门,用于分隔中心广场和园区。在紧急情况下,消防车可通过两座大门进入中心广场,从而与园区道路形成消防环路。这样一来,建筑的消防防护措施也没有破坏景观周围的环境,真正做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展览馆与标志塔设计的前卫与时代特点。
青羊绿洲的展览馆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建筑之一。从展览馆的外形设计来说,该展览馆的建筑的表皮以幕墙为主,而且展览馆部分东侧立面与屋顶大量采用了棕红色的铝板幕墙,同时又在不破坏建筑体量感的前提下,划分出了呈自由曲线的形式飘逸的玻璃幕墙。除此之外,还有呈现随机布置的狭长水平条窗,使得立面在保持完整的整体体量感的同时表现出丰富的立面构成元素。这样的外形设计,可以说是充满了时代的潮流,不仅前卫、精致,而且是匠心独运,体现了新时代建筑物引领潮流的时代特点。
除此之外,展览馆西侧立面采用了玻璃幕墙,以实现内部展厅的自然采光,不仅可以满足自然采光对光线的需求,也在心理上满足了人们与自然接近的愿望,于此同时,也满足了室内外景观视线的相互贯通,并和东侧铝板外墙形成对比,给人以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无论从视觉效果上来讲,还是设计的风格来说,都是心理与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和谐共存。
标志塔作为组团乃至整个园区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其立面设计追求与园区内其他建筑截然不同的标识性。修长的塔身外部,依靠悬浮在结构表面的棕红色铝合金菱形网格,塑造出优美的曲线轮廓。塔身中部为整个立面曲线收分的最窄部,顶部和底部则沿立面曲线适当放大,塑造出了具有强烈雕塑感的建筑形体。在塔的上部,结合观景咖啡厅,通透的金属网格和网格后面的玻璃幕墙形成了丰富的光影变化的效果。同时,在咖啡厅楼层高度的位置,东西两边各有对称的实体体量以非遗节标志的形式凸出塔身,赋予了标志塔独特的文化涵义。
三、绿化景观“借景生情”的设计风格更显独特。
青羊绿洲项目工程由于用地较小,建筑密度较高,故用地内除建筑外,没有大的集中景观。设计上采用了借景的方式,用广场和园区景观连接和过渡,将景观用地扩展到用地以外,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关系,并在南北大门形成了景观视线的通透穿越,将中心广场和景观融合起来,形成了丰富的景观体验。这样的设计方式从视觉感受来说都带给人身心愉悦的感受,从设计的风格来说更是匠心独运。在建筑绿化用地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周围景观来增添整个工程的绿化率,是设计的一个创新,也是建筑风格的一个重大突破。这种“借景生情”的绿化方式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商业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是此次设计的亮点所在。
此次的商业建筑体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首先,青羊绿洲的商业的建筑体量比展览馆略小,在立面设计时,采用了和展览馆截然不同的方式。整个建筑立面均采用玻璃幕墙。为了营造出活泼而丰富多彩的商业气氛,商业西侧面向园区的玻璃幕墙,通过不同的玻璃分格、质感以及颜色,形成了不断变化,绚丽时尚的外观效果。和西侧外立面不同,东侧靠中心广场一面,则采用了形式和展览馆西侧基本一致的玻璃幕墙,使的展览和商业之间形成了呼应,并让中心广场周边的建筑界面取得了统一的效果。这样一来,整个商业建筑设计与其他建筑群达到和谐统一,更与周围环境做到了和谐共生。
结论:
文章分析了青羊绿洲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从设计的创新与环境的和谐性出发,重点从整体性设计、标志性建筑、绿化景观以及商业建筑的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语言”以及设计方案的独特性剖析,指出了设计上的匠心独运。
参考文献:
[1] 史晓燕,王欣,仝小芳《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实施途径》[M].山西建筑,2011年35期。
[2]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2008,37( 2)。
平面设计展厅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建筑 结构 合理性 空间 造价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对整个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结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协调、互相制约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少数建筑师总是把结构放在从属地位,并要求结构必须服从建筑,一切以建筑队为先导,这一观念分割了科学的完整性,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片面地追求建筑与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这样往往给某些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质量隐患和不安全因素。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方案,都会对具体的结构设计产生影响,而有限的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又制约着建筑设计层次。因此,在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应具备有一定的结构方面基础,能与结构设计适当结合,相互调协,使二者相统一,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然而,许多建筑设计师,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然而这样的建筑设计将会给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作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起巨大的自重荷载和活载、水平风力、地震力、扭矩力等。如果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构思时,不依据基本的结构技术原理和有关结构的受力特征,不征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建筑师设计时应该考虑的结构问题主要有以下关键点:
1、柱距的把握,建筑师总想要大空间的设计,柱子会就着空间功能布置,然而普通的混凝土结构如柱距超过十米,整个结构将趋于不经济,而且梁较高,净空将受到影响,如采用“井”字梁形式则能有效的降低梁高。对于有大空间要求的会议室,电影院等则考虑布置在裙楼的下面,上面由于没有使用要求可以做成反梁,做泄水孔。
2、对建筑整体形状的把握,如把建筑物截面设计成为三角形,其抗弯矩力和抗侧能力比圆形截面、矩形、多边形截面要小得多,而且对抗震不利,其角点会有应力集中,其次对建筑物的长宽比、高宽比要有严格的限制,具体可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否则结构方面将会发更多的造价去补偿。
3、在需抗震设防的地区,高层电梯设置在大楼的某一侧,没有和整个建筑物的刚度中心重合。由于电梯筒的刚度很大,这样则使得刚度中心与荷载中心不能尽可能接近,即造成结构偏正,这样就会产生扭转,产生破坏。
如建筑师对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建筑设计方面就可以有更大的发挥,让结构为建筑来服务,而把结构与建筑融为一体更是大师的作品,下面列举一些实例可以说明:
1、某花园小区由于停车位一直满足不了甲方要求,但由于采用的是框支剪力墙结构,地下室的落地剪力墙可以做一些位置微调和形状的调整不会影响上部的布局,“L”和“T”可以调整为方柱,经过优化后增加车位50多个,为甲方直接增加利润1500万.
2、比如某花园小区为精装交楼,8栋32层塔楼,共2000余套房,做样板房时注意了对于走廊空间的利用,很多走廊两边都有梁,此时梁会把走廊上面空间挡住,此时取消一边的梁,走廊的上空可以做吊柜,这种结构的改动对于结构师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但此种改动对于小业主却很实用,很多买家看样板房时对多出来的吊柜很是感冒,于是均下定进行了购买.
3、建筑也可以利用结构本身去展示建筑的美感,例如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主建筑包括主展厅及西部辅助建筑两个部分,二层展厅集中安排在长300米、宽110米、高45米的无柱金属屋架之下。辅楼沿南北方向布置在主建筑的西侧。纵横交错的钢架、钢柱,大片大片的幕墙玻璃,把国展打造的钢骨铮铮,玲珑剔透,玻光闪闪。站在无柱大厅内,仰望硕大无比的钢屋架,那一条条彩钢板、一束束钢拱架、一榀榀钢檩架、一排排钢桁架、一根根钢园柱,处处透出"钢筋铁骨"的豪气,而悉尼歌剧院采用的预应力Y型、T型钢筋混凝土肋骨拼接的三角瓣壳体,形成整个大壳体,而壳体的似群帆泊港形状优美,而壳体是受压的构件,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说是经济的形状也是可以做大跨度的形状。
平面设计展厅设计方案范文3
科技馆的展示设计不同于纯粹的个人艺术创作,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一个成功的科技馆展示不是仅靠设计师的艺术天赋和高超的表现力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多程序、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展示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展示设计制作工艺技术的可靠性、造价的合理性。所以科技馆的展示设计有着其特有的工作程序。
关键词:
科技馆;展示设计;思路与创新
1科技馆展示设计的概念与功能
科技馆展示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以科学技术展示为主体,兼顾地域人文知识,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充实。科技馆的展示设计不同于纯粹的个人艺术创作,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一个成功的科技馆展示不是仅靠设计师的艺术天赋和高超的表现力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多程序、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展示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展示设计制作工艺技术的可靠性、造价的合理性。所以科技馆的展示设计有着其特有的工作程序,在阶段层面上,一般分为前期工作、总体设计、深化设计、施工衔接4个阶段:而主题设计、展示内容设计、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从操作层面上贯穿了全部4个阶段,只是各阶段的侧重有所不同而已。
2科技馆展示设计过程
2.1展示设计的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根据科技馆性质、类型、规模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设计人员在参与展示设计的前期工作的程度上,也要看具体情况和条件。根据展示设计的一般程序,展示设计的前期工作通常包括展示前期策划,展项资料的征集,编辑细目设计意向脚本和搜集相关技术资料,该项工作的成果主要以文案的方式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核,并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提供相关依据。工作的重点是展示主题的策划与展项资料的搜集。
2.2展示的总体设计
展示的总体设计是由总设计师(或设计负责团队)全程操控的,对整个展示构想、展示特征、展示空间布局、功能动线分析以及总体形态、基调、色彩、艺术氛围、重点表达进行设计,并且以脚本为依据,将展示主题和内容赋予一定的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形式的创意表达过程。这一过程一般以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包括平面布局图,展示空间的效果图,立体布置图,版面设计的示意图以及色彩效果和照明效果的效果图等一系列表现图。
2.3展示的深化设计
总体方案阶段主要是着重于对整体的把握,在总体设计方案获得确认后,设计师面临的工作是将总体设计方案中较为粗略的各种构想和策划付诸实施。从设计的深度讲,这一阶段是方案深化和细化的过程。从设计内容讲,除了把握整体设计要求,将精力集中于各个细节的推敲外,一些展示的单项设计也要付诸实施。在设计的深化过程中,需将总体设计中确定的展示空间组织以实际的构造和造型加以具体化,对展台、展架等展示道具,模型、灯箱、装饰物等展示设施的详细造型、构造方式、应用材料、明细尺寸等予以确定。一些版面、标识等平面设计范畴的内容。为了直观地反映版面的设计效果和计算面积,常常按照参观的动线方向,以一定的比例将展示版面的立面展开,习惯上称为“展线展开图”。除以上主要部位外,其他特殊部位和方式也应以详尽的图示方式表达出来。
2.4展示设计与施工的衔接设计
图纸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设计过程的完全结束,要将设计的意图转化为现实,还面临着设计与施工制作衔接的重要环节,即展示工程的实施阶段。在深化设计方案经过主管部门审批后,预算得到了批准,设计人员还要为施工部门提供较为详尽的施工图并配合施工部门完成施工计划的实施。工程结束后,还需要主管部门审定,并依据试运行中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3科技馆展示设计的创新思路
3.1设计模式创新
何为设计模式,借用软件工程的概念来说,就是一整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设计流程与经验的总结。目前越来越多的科技馆展示设计,开始应用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宗旨的系统论与非线互型设计模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模式创新。何为“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那么何为“非线性”呢?从逻辑上说,非线性是一种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的性质,我们知道科技馆展示设计中,很多工作并不是线性分布的,一些关键性的要素往往互相制约,没有前后顺序之分,而是呈现一种多时间、多空间分布状态,并不能严格的说前者的“果”就是后者的“因”,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并行、交互的工作内容,不同领域、时空内容的组合,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整个进程中的关键扰动因子,成为效率倍增器。而非线性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可复制性,那么采用“非线互型设计模式”的展示设计,可以围绕着一个主题,及时响应和反馈外界信号,灵活机动地将各种创新设计因素组合起来,由于非线性设计强调的是展示内容的表达,非线性特征是不可重复性,表达的不同造就出独具特色的科技馆。
3.2主题策划创新
如何将传统的知识体系用全新的主线进行串接是主题策划的主要内容,过去的科技馆或者是一些小型的专业馆,展示方式多以学科化,学术分类为主线,多采用以展品为中心的展示设计方式,该种方式在现在看来相对比较呆板,层次感与临场感较差,无法激发参与者学习的热情,也就无法有效地实现知识传达的目的。而坚持小主题大内容的设计理念,采用“体验教育、过程教育、情境教育”为主导思想的主题化展示方式是一个场馆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策划方式,可以摆脱以往展项孤立于展厅,互相之间没有有效联系的弊端,通过物、景的有效串接,使得空间与展项一体化,展项以观众为中心,展馆更加具有亲和力。根据目前笔者收集资料的统计,无论中等规模的综合性科技馆还是小型规模的专业科普场馆,如果是遵循以观众为中心的主题化展示设计理念建设起来的场馆,都具有很强的展示力与持久力,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
3.3艺术设计创新展示
设计的创新是指在总体设计中需要大胆的想象,突破常规,这样才能有特色,但绝不是胡思乱想。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以观众为主的设计理念,把握科学性与真实性的原则,积极提倡设计的创新性与针对性,同时坚持安全可靠性原则。参观者是科技馆传达的目标主体,展示设计中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是观众,包括动线、氛围、视角等设计要素都要基于参观者生理、心理的需要。决不能以设计者个人的偏好来替代观众的喜好。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独具一格、使得设计创意具有超凡脱俗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所以一个科技馆是否能有特色,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展示艺术设计的创新至关重要。
4结语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社会阵地,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综合体,在未来时代,科技馆的社会价值将会不断提升,强调体验,多元化、主题化将是未来科技馆的发展方向,而以人为本的创新是科技馆永葆生命力的主要因素。提升理念是科技馆创新建设的前提,以主题化设计、采用非线性动态互动设计模式,坚持小主题大内容的设计理念,运用“体验教育、过程教育、情境教育”理念,多学科,多层次的边缘化设计的展示方式是一个科技馆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注重前沿科技、热点内容最新成果的转换是科技馆展示内容创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郑曦阳,刘群.展示设计技巧与禁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朱幼文.创新展品的设计思路与制度性制约因素[M].北京:中国科普研究所,2011.
平面设计展厅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广电中心;城市文化:纽带
中图分类号:TU2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95-03
1 项目概况
桂阳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是郴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县。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湘南颇具发展潜力的枢纽城市。基地坐落在桂阳县县城的东北角,芙蓉东路与春陵大道交汇处,总用地面积2.4hm2,是连接郴州市与桂阳县的重要地段。如今,随着城市东拓步伐的加快,作为城市未来标志性位置,该项目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桂阳的城市形象和品味。
基地内东南低西北高,西北面有植被较好的山体,是本次设计需要谨慎处理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可以成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有利条件。如何针对本地块实际情况提出一整套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案将是本区成功开发的关键。
2 项目分析
2.1 项目定位 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媒体建筑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由于时效性的要求媒体时刻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瞬息万变的行业特征反映在建筑体形上,应具有强烈的动感。从受众而言,它应当具有广泛的市民亲和力。所有这些,都可以给建筑设计语言带来启发。
广电中心作为国家和人民的喉舌,党和人民关系的纽带,其建筑设计绝不应该仅仅只是物质形态的简单装饰或繁复堆砌,而应当代表着地方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崭新时代最先进的文化方向、代表着未来城市最科学的发展观。
2.2 设计目标及特点
2.2.1 前卫
作为广播电视类建筑,我们深知其对建筑的可视性要求非常高,建筑造型应满足多角度的景观效应,具有多方位的视觉形象。我们从城市设计人手,展示大形体,多方位的建筑形象。
2.2.2 和谐
面对快速的现代化建设浪潮,如何让建筑不被时代淘汰,永不过时,方案必须是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产物,同时又具有时代特征。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场地与城市的和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平衡。
2.2.3 亲民
开放性,公共性,亲民性是广播电视类建筑的发展趋势,方案中将建筑退与场地的中心,为市民观演提供了极佳的场所。精心设计的环境和小品以人的尺度服务于民众。
2.3 设计构思
设计从城市文化、建筑造型、功能组织三方面来诠释信息纽带――“刚柔之美”。
2.3.1 城市文化――刚柔之美
桂阳古有“楚南名区,汉初古郡”之称,是湘南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可说是湘南最为“阳刚”的一个城市。
考虑到桂阳是流行湖南的湘昆剧的发祥地。自明代万历年间,昆曲流入桂阳并扎根,吸收桂阳方言、音乐、风俗民情,形成有桂阳特色的昆曲。我们从湘昆剧的舞蹈动作中受到启发,用拓扑建筑学的设计手法展开我们的新地域主义设计,使建筑具有桂阳的地域特色。
2.3.2 建筑造型――刚柔之美
运用拓扑建筑学中折叠的手法,用一个以连续的湘昆剧动作为原型,完成整个建筑形态的塑造,实体体块的扭转如同―条连续的纽带,隐喻了广播电视大楼所担当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纽带传递关系。这条纽带也如同对TV二个传媒字母的拓扑转换,暗示了建筑本身的身份。
同时,简洁有力的几何形体、硬朗的切割手法以及纯净的立面用材,建筑造型设计中融入严谨的模数尺度,也符合了这个城市“阳刚”的气质。
2.3.3 功能组织――刚柔之美
建筑设计注重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与适用性,以通用性、标准化为特征的建筑单元设计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功能、不同模式和类型用房需要。通过标准化和局部集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实现建筑从局部到整体的组合,顺应了公共建筑的发展趋势。
3 总平面设计
3.1 功能分区 整个场地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生态休闲活动场所、办公楼、楼前广场、绿化停车广场。
广播电视类建筑需要安静的氛围,为了缓解将来新市中心格局对广播电视大楼的影响,我们将建筑尽量退离交通路口,居于场地中心。同时保留基地北面山体,结合主楼前喷泉广场,使主体建筑处在背山面水的绝佳位置。
广场设计中,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利用地形高差,将场地处理成两级广场,临芙蓉路首先设计为绿化停车广场,满足未来城市急速发展所带来的停车难的问题。主楼前广场沉稳、大气,中心喷泉水池、旗杆的引入,又为开阔的广场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两个广场之间以台阶与绿化作为过渡,使之在良好的景观环境中自然过渡。
生态休闲活动场所位于办公区与广电住宅区之间,包括山体、运动场、绿地等,拥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又方便使用。
3.2 交通组织
基地东南侧为芙蓉南路,北侧为舂陵大道,周边交通发达。在基地临舂陵大道与荚蓉路两侧分别设置一个7m宽的车行道路入口,内部车行道路成环形布置。垂直荚蓉路在主楼正前方设置一条人行轴线,从而实现基地内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同时沿演播中心主楼设置不小于7m宽环形车道,以满足消防及基地内交通的需要。
基地内机动车地下停车设在建筑的负一层,共三十个车位,将出人口设置于裙楼西侧。与环形车道相连。地面停车共195个车位,分别位于绿化停车广场与环形车道沿线,既方便了停车,又为地面留出了更多绿化景观空间。
3.3 景观分析
规划范围内各功能分区通过一条景观主轴统领,多条景观渗透轴与景观节点相结合,实现整个场地内透山、透绿。
4 建筑设计
4.1 形体生成
形体由纽带、功能体、表皮三部分构成。受到纽带的启发,将其变形,融入建筑,最终得到一个极具地标性的建筑形象。富有雕塑感及稳定感的功能体,通过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的立体组织,满足了办公楼内各种功能的需求。根据功能与造型的需要,从生态性、交流性、科技性打造复合界面。
4.2 建筑布局 出于对基地的充分考虑,我们将建筑呈L形布置,根据功能的需要,主楼和裙楼脱开,中间以天桥连接,均有功能不同的独立门厅。总建筑面积14829.1m2。拟建建筑包括:电视新闻演播中心大楼一栋,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9780.3m2;附属裙楼一栋,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5048.8m2。
主楼15层,占据基地的中心。一到五层为对外接待、联络及演播功能的用房,五到十二层为办公用房。一层为门厅、大堂及展厅:二层为办公辅助用房:三、四层为演播录制中心,五楼为活动用房:六层为网络数字电视技术用房;七层至十层为办公楼层;十一层与十二层为电广网络责任有限公司;十三、十四层为局机关办公楼层;顶层为综合大型会议室。
附属裙楼为电视新闻演播中心主楼提供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一层为记者之家餐厅,厨房和配套仓储。二层被设计为具有国际接待水准的酒店式公寓,三层为高规格文艺演播大厅,大厅高6m,舞台面积130m2,可举办大型的文艺汇演,最大可容纳700人左右。本项目地下室一层,包含停车库、设备用房。将来拟建的商务会展中心位于主楼北侧,与山体紧密相连。
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24000m2'
总建筑面积:14829m2
地上有效容积率面积:12760mv
地下建筑面积:2068m2
建筑占地面积:2008m2
建筑密度:0.08
容积率:0.53
绿地面积:9116m2
绿地率:38%
机动车停车位:地上195辆
地下30辆
建筑高度:59.1m
建筑层数:15层
5 结语
本次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及调研,从文化性、地域性、社会性等方面对广电建筑展开研究,力图展现当代传媒建筑的城市特性和艺术魅力。桂阳广电大楼的功能是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建筑装饰材料也是现代的,建筑与环境所体现的刚柔之美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刘建荣,主编,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将涤非,走向情感化的广播电视建筑[J],建筑学报,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