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学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档案管理学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档案管理学概论

档案管理学概论范文1

加快数字化进程,实现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目标

针对现代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需求,学校应加快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改革。通过临时招聘、严格符合等方式使现有纸质文档学生学籍尽快实现数字化学籍档案。同时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需求对软硬件系统进行完善。目前,我国普遍应用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软件较多,不同学校、不同地域教委的规定也存在差异。其造成了数字化软件系统以及信息存在不同。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国教育机构还应加快数字化档案管理软件的评测。以统一的软件使数字化信息档案更加便于管理与利用,促进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注重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组织架构的改革,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针对现代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需求,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应加快管理组织架构的改革。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特点实现管理架构的优化,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学校应对学生生源情况、档案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读学生档案管理数字化需求进行探讨。确定学籍档案工作内容及目标后,分析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组织架构需求以及人员配置需求。通过完善的基础分析与评测,确定学生学籍档案管理要求,以此为基础进行组织架构的建设以及人员的配备优化。

针对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需求进行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数字化档案管理方法有别于传统纸质文件档案管理,因此,其管理体系以及管理内容也有着很大的区别。针对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需求,在学生学籍档案数字化进程中还应加快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以数字化档案管理方法、需求为基础,以学生学籍管理特点进行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改变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方法以及管理重点,以数字化档案管理需求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目标的实现。另外,针对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特点,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中还应注重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以数字化档案管理需求为基础,以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特点为重点,针对原有管理制度中的不适用内容进行改革。从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入手,实现科学的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

针对现代学生学籍档案管理需求强化人员素质

针对现代学生学籍档案管理额需求,学校领导应重视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并加强教职工档案意识的强化。将学生学籍档案建设与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开展持续的管理。落实人员、经费及设备,优化人员架构。针对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需求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计算机运用能力。根据学校所采用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软件开展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同时,建立内部档案信息网络、强化数字化学籍档案的信息备份,以数字化学籍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员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强化学生毕业后的转档管理,保障学生学籍档案的安全

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中,学生毕业后的转档工作是档案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毕业的转档时间集中、工作量大的特点。以往这个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多采用多人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康,但是这样的方法极易造成档案的丢失或错乱。为了保障学生学籍档案管理质量,应积极利用数字化档案管理方法开展毕业后的转档管理。并利用不同学校间开学时间的差异进行档案转档,以此促进档案管理目标的实现。针对现代学籍档案内容需求,各院校还应加快学生学籍档案内容的丰富,针对学籍转档需求以及内容需求进行学籍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学概论范文2

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产品开发人员投入到档案管理中的时间有限,难免在产品开发档案的材料积累和收集方面存在遗漏或对应归档的材料把握不准,导致归档材料的不完整、不准确;有的开发人员出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利益的考虑,错误地将技术核心内容或关键技术数据保存在自己手中;还有的开发人员为图省事,只记录和保存开发结果,对开发过程中的原始数据缺少记录和保存。因此,档案人员应根据产品开发档案形成的特点,坚持前端控制的原则,提前介入,将产品开发档案的跟踪收集工作贯穿于研发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产品开发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同产品开发管理部门、产品开发人员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和掌握产品开发的整体进程,指导和协助开发人员将整个开发活动中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确保产品开发档案的质量。

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档案数据库建设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会有大量数据资料被重复使用,但如果未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后续整理开发,就很难保证数据的完整与统一,而且当数据有所变动或者应用程序有所变动时,就会造成数据结构或应用程序的变化,不但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容易导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错误频发。所以要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在产品开发中所收集归档的各种数据,按一定格式和程序建立一个公用、共享的实用数据库,从而实现各种产品数据资料的便捷利用。如产品标准零件数据库、标准全文数据库、常用材料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等。

提升人员素质,强化档案工作的服务意识

档案管理学概论范文3

关键词:档案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41-04

课程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由包含某一方面教育内容的课程相互组合构成的有机系统。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学专业能否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方向和灵魂,也是一个专业存在的基础。其次,分析学科内容,建立学科内容体系。学科体系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再次,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设置具体课程。最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

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的现状分析及体系重构

(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现状分析

对于档案学的学科体系,虽然档案界有所争论,但公认度比较高的是冯惠玲、张辑哲的分法。他们将档案学学科体系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学应用理论、档案史学、档案应用技术和档案学交叉与边缘性学科研究等五个部分。其中,档案学基础理论包括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档案法规、比较档案学等;档案史学包括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等;档案学应用理论包括档案事业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等;档案应用技术包括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等;档案学交叉与边缘性学科研究包括记录信息管理、文件管理、档案社会学、档案心理学等。

这一学科体系为档案学学术研究划分了层次,指明了研究方向,有利于档案学进行有条不紊的学科建设;同时,它也为现有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搭建了内容框架,最底层的支流学科基本上每个对应一门课程。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学科体系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把档案法规和比较档案学归人档案学基础理论之下是比较牵强的。档案法规的存在依据是为了给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秩序,即“维系之道的道之维系”。研究档案法规的价值在于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档案法规及其实施方式。’档案法规的研究要借鉴档案学和法学的相关理论,因为,要制定出科学的档案法规,一方面要不违背档案的本质属性和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合乎法理。所以,档案法规是以档案学基础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它本身并不属于档案学基础理论。比较档案学是以比较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一种研究方法,怎么能归入档案学基础理论呢?而且,这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运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可以运用到应用理论的研究,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的研究,所以,把它归入档案学基础理论是很牵强的。其次,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更多的意义在于,为档案学学术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以促进学科发展,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完全面向学术的,更多的是面向档案事业或档案工作的某一方面,以这一学科体系为框架建立起来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难免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在学科体系与培养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课程体系发生混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二)档案学学科体系的重构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将档案学学科内容归纳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技术、信息法规与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等五个方向。其中,档案学基础理论涉及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档案管理包括传统的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等;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档案知识管理等;档案技术包括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制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电子文件环境下的系统设计、技术鉴定等相关技术等;信息法规与政策除了研究档案法规政策,还涉及普遍的信息法规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涉及档案事业史、档案与历史研究、档案与其他方面的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档案的文化缔构功能等。这就是一个面向培养目标的学科体系:

二、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按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文科专业目录,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从当前的理论及实践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当时确立的培养目标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过时

对人才需求方来说,单纯的信息资料保管者和被动服务者的价值越来越小,不是说这项工作不再重要,相反,在信息社会中这项工作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大,而是说传统的信息工作者(包括传统的档案工作者)的传统业务工作被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档案学界而言,界内学者或第一线的工作者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带来的冲击。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档案工作者固守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去转变观念锐意进取的话,那么,他们将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在这种外来压力推动下,一些档案学者一方面对以往的理论实践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不断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理论,比如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反思了以往的来源原则,提出了新来源观;反思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反思了职能鉴定论和双重价值鉴定论,提出了文件宏观鉴定论,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档案工作方式和理念的“后保管范式”。同时,借鉴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不断拓展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积极转变角色,倡导变被动的信息提供者为主动的知识服务者,主张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打造新的档案工作方式。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人才需求方和人才培养方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转变,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过时了。

2.这一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乏指向性

诚然,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是档案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但同时也可以是其他相近学科的培养方向,如图书馆学、情报学。而且,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也不是档案学的唯一使命,档案学的使命不仅仅在于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时的业务活动提供信息保障,还在于维系整个社会的记忆、参与社会文化的构建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这个培养目标的着眼点应该是微观层面的档案室工作,而忽视了整个宏观层面的’当案事业。即便把信息服务及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培养目标,也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是传统的资料整理者,还是现代化的知识提供者。

(二)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在现有的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机制可以大致概括为:对档案学学科内容进行细分——划分支流学科——把支流学科设为课程。这样设置好课程之后,为了突出重点,同时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档案学专业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层次划分,如表1所示。

表1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这是一个三层结构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可以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表1的第一列的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其次为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再次为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显然,专业必修课是档案学的主干课程和社会上能力需求强的课程,如Ⅶ程序设计和档案微机管理,应该是档案学的精华所在;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相较于专业必修课,多为档案学的支流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为档案学的相关学科和社会上能力需求较弱的学科。对每一类课程的课时、师资投入也是按照层次区分的,由内向外依次递减。这样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之后,再以学分制来保证学生对每一类课程都修满一定的数量,并达到一定的质量。

这样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优势。第一,层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机制有利于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档案学理论、技能,又掌握一定的相关性知识,培养出通用型的档案专业人才,满足档案工作的要求。第二,这种层次式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档案学所处的学科环境,有利于档案学广泛汲取营养,促进自身学科发展。.但是,这种课程体系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割裂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如计算机绘图是科技档案管理学的辅助学科,却被分散到两个不同层级的课程类型中;同属于技术类型的课程被分散在三类课程类型中;档案法规与信息法学联系密切却相隔极远;等等。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零碎混乱,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分布凌乱,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课程杂糅在一起,使得学生难以进行有意识的选择,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力。多数档案学专业的学生选课是盲目的、被动的,或者说,仅仅为了修满学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的又一个后果是,对档案学每一个方面的学习、研究都难以深入。比如,档案管理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很多方面,有程序设计、档案管理软件、网站建设、计算机管理等,但涉及的相关技术只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档案工作中遇到的某些技术性问题而抓取了相关学科的一些现成方法,并没有与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切实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浅尝辄止、“两张皮”的感觉。又如,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这几门管理性质的课程,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犹如“鹤立鸡群”,虽然理论上认为管理学与档案学有密切关系,但在实际课程中,管理学的思想仍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档案学中。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第四,过分轻视档案与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中涉及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有中国档案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概论、档案与文化、档案文献编纂学、社会学概论,其中主干课程两门,其余均为任意性选修课程,投入的力量较少,而对档案业务管理方面的课程却很重视。这样容易造成档案学专业人才类型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科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档案事业使命的充分实现。

三、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的完善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因此,要想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必须科学地规定培养目标。完善档案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增强培养目标的适时性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化都要靠信息技术的支撑,档案工作自然也不例外,档案工作者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作为“故纸堆”的看守者和整理者,必须要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档案工作信息化要求把信息技术和谐地融人档案工作中,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出色的档案人员应该有能力根据组织的文档管理特点自行设计文档管理系统、建设档案网站。这应该成为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

2.增强培养目标的系统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培养目标应该是由多个分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这样才能有步骤地实现整体目标,同时这也是由档案学学科内容的多方向性决定的。每一个分目标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对应学科内容的某一个方向,这样就提高了实现目标的可操作性。基于上述分析,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总目标,培养档案事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分目标1,掌握文档系统开发、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系统网络建设等系统的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分目标2,掌握信息法规、政策的一般理论以及档案法规政策的特色理论,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及法制规范;分目标3,掌握与档案及档案工作相关的历史文化理论、社会学理论,培养档案界的文化建构者;分目标4,掌握档案室文档管理理论及档案馆档案管理理论,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分目标5,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能够整合各类型信息资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

在梳理学科内容、明确培养目标、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就顺理成章了。表2为笔者对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结果。

表2中第一行的课程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专业英语除外,但因其具有通用性,故列入其中),以基础理论为核心分出五个方向,其中的课程为该方向所开设的课程。

(三)实现课程体系的保障

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必须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人手。只有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具备合理的教学制度,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资源有很多种,大体可归为两类,即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包括教学空间、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软件资源包括师资、教材、课件、教学方法等。硬件资源是课程体系的基础资源,而软件资源则是决定课程体系质量的关键资源;在软件资源中,师资资源又是一切资源中的核心资源。与课程体系的实现相关的教学制度有学分制和评审制。学分制适用的对象是学生,主要是引导或规定学生修习某些方面的课程,并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以是否达到学分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评审制的适用对象是教学人员,通过设置一系列量化或非量化的评审标准来衡量教学人员的科研教学水平,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相关课程的质量。基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的考量,档案学专业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各方向的平衡

由于硬件资源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变性不大,因此,这里重点论述软件资源的整合。从表2的课程分布情况来看,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课程数量最多,其他三个方向的课程数量都较少,研究的热度也不及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这说明,当前的课程体系还是注重培养档案管理方面的人才。这种不平衡不利于档案学专业的整体发展,应适当增加信息法规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课程。另外,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的课程很杂乱,应加以整合。比如,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整合在一起,把秘书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整合在一起。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按方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应该设立面向各方向的专业教学小组,并由各方向的权威科研教学人员组织档案学专业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各专业小组研究选择适于本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以师资资源为核心的资源整合,达到提高各个方向课程质量的目的。

2.改革当前的学分制,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

当前档案学专业的学分制适应于层次式的课程体系并保证其实现,如果不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改革旧有的学分制,新课程体系的实现是无法保证的。在明确了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向性之后,应该以相应的学分制引导并规定学生按方向选课。具体来说,档案学基础理论为专业公共必修课,学生可选择一个主修方向,该方向中的课程均为必修课;另外,还需选择非主修方向中规定数量的辅修课程以开阔思维;最后,以是否符合学分结构和学分值来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任务。

档案管理学概论范文4

关键词:公路交通;档案;管理

公路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也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如何使公路档案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公路管理机构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目前,在公路档案管理和利用过程中,还明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了公路档案整体效益的发挥。

1 公路交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档案管理认识不足。档案管理意识的缺乏,是档案工作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直接影响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的单位没有重视资料的整理归档,有的单位对重大事件不注重积累和保存原始资料及证明材料,还有的单位对容易散失、遗漏的资料不积极追索。时过境迁,造成珍贵档案资料的残缺、丢失、变质、失去档案价值,使人非常痛心。

2、管理人员只注重管理形式而不注重档案管理。真实的档案资料是对公路的历史记载,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然而在公路的管理中,不少管理人员只注重管理上的形式,而不重视档案的及时性,认为档案资料就那么回事,走过场,走形式。这些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公路交通管理和服务质量,甚至整个行业的形象。

3、档案管理机构不尽完善和规范。完整的档案管理机构是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但很多公路交通部门缺乏专业机构,由不同的人兼职档案管理工作,因为受到各人本职工作的影响,使档案管理机构和兼职档案人员的职责形同虚设,貌似负责的人很多,而实际上无人负责,形成档案管理工作放任自流。

4、档案法的宣传与普及不够。少数领导档案意识淡薄,重视不够,导致档案资料的管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收集、整理,未能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的档案材料系统。

2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加大档案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公路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1、档案专业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必须具备社会上各类专业工作人员所应共同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和人民,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法律和各项方针政策,讲道德,守纪律,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利益,有献身精神。由于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和较强的政治性,因此,档案专业工作人员尤应具备守口如瓶、严守国家秘密的政治素质。同时,档案工作的服务性特点还特别要求档案专业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档案专业工作人员应该安心本职工作,热爱档案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懂得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外档案史等档案专业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各项法规和方针政策,熟悉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各种业务规定,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能把档案专业法规、政策和档案专业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熟练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

3、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除了掌握档案学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近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和与档案内容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或与业务工作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领导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知识。只有掌握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档案工作。

4、面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档案人员的素质必须提高,以业务素质提高为重点,对档案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对现有的档案人员,可以通过委培、进修、培训,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与公路建设相关学科的学习,掌握管理项目档案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技能及一定外语水平.使档案工作者能更好地为高速公路交通行业服务。

2.2 应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始之逐步走向正轨

1、资金、人才等制约着档案科学化。首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备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其次,各级领导,尤其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经常过问此项工作,每年至少要研究一两次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再次,要有宏观指导的总体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微观动作上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这对公路交通档案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改进和完善档案功能。使其记录内容全面、客观、动态。对档案的功能应进行重新定位:一是对档案的原有重要部分应该予以保留;二是档案的内涵要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以便使所具有的功能更加适合单位对信息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单位服务。

3、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国外档案管理很多已使用计算机,就是在国内,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的也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4、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者自身是关键。这要求档案工作者要树立起社会意识。档案是历史的记录,经验的总结,它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发挥档案的作用价值,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积极开发利用档案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为本单位各项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单位各项工作的需要,在维护国家、集体和单位利益的过程中有所作为,才能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工作必须要紧紧联系时展要求,要从观念上更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档案现代管理模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档案管理学概论范文5

【关键词】水利档案;知识结构;水利档案事业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63-01

一、普遍知识

档案工作人员要熟练运用掌握档案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文史知识,法律知识等所有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应该具备的知识。

(一)档案专业知识

档案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技术型很强的工作,在多年不断的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包含一定的业务知识。档案学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理论档案学,具体包括档案学概论,比较档案学,档案事业史,档案法规学等,二是应用档案学,包括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保护技术学院,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等。水利工作人员应该熟悉档案专业的理论以及技术,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各种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积累和研究发展档案专业的理论和技术,这样才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目前还在源源不断形成的科技档案利用好。

(二)计算机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已成为比资本和能源更为重要,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战略资源。社会需要专门的信息部门能以较高的存储,处理和控制信息的能力,高质量、高速度地为社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特别的,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革命正在以迅猛之势推动着整个信息业的变革与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社会发展迫切的需要。档案部门应积极采取与之应对的措施,向信息行业靠拢。数据库电子存储等技术及相应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应更多地用于水利档案的管理工作。从传统的手工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迈进,如记录水利档案的载体,记录方式的现代化使水利工作者能够从网上直接查询历史记录,这就使传统的利用方式受到冲击,这需要水利档案工作者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等。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好手中的档案,实现水利档案的现代化。以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题的水利系统计算机局域网已经在我们水利战线上得到充分应用,水利档案工作者应该使它与科技档案的管理形成完美的结合,使档案成为水利工作的助手,利用起来更为便利。这就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知识,与时俱进。

(三)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也是档案工作者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又一重要条件。科技档案是在科技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古代中国在黄帝时期的大禹治水实际上就是对兴修水利的历史反映。从古到今,从长江三峡到黄河哪一个又不是历史的见证。我们水利档案工作者了解所管理档案涉及的历史知识,有益无害。就永定河流域,在我所管理的档案中有记载的古文物和牵涉事故举不胜举,只有熟悉和了解了档案的历史,才能掌握档案产生的背景和历史作用,才能更好的判断档案的价值,才能更好的做好档案各环节的工作。

(四)法律知识

水利档案工作者在管理技术档案的同时一定会遇到很多法律文件,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名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档案法是水利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的法律,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也在于一定要懂得法律,无论是在水利方面还是在档案方面都要求水利档案工作者是一个具有法律责任的懂法的工作人员。

二、水利知识

水利档案工作者作为水利工作者,不单单应只具备档案方面的知识,更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式水利知识。

在基层工作实践中作为技术档案共工作者我直接接触到的往往是第一手材料,对永定河拦河闸及小清河分洪闸及大宁水库的三项位移和绝对沉降观测,在测量工作中都要做最精确的记录,这些资料保存起来,成为科技档案在水利工作者的日常应用也极为重要,一定要做到准确的收集。永定河河道上大大小小正在施工与施工完毕的工程,从设计到竣工,都需要我们水利档案工作者及时的收集资料,以便归档,如果做为水利档案工作者不了解水利知识,不了解所在单位的水利工程项目,工作将变得非常被动。永定河看似是一条常年干枯的河流,但是防汛工作是永定河的重中之重。在防汛工作中无论是作为一个水利工作者对档案知识的了解,还是一个档案工作者对水利知识的学习都是如此重要,在晓月湖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都要提供档案参考资料,对下泄流量、闸门开启情况,闸前水位、流量、流速都要做一一记录,这些记录经过整理,立卷归档形成珍贵的历史资料。有档案人员的参与,能督促水利工作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意档案原始记录的要求,是档案作为原始记录的原始性可靠性加强。

在档案整理这项环节工作中,档案工作者也需要具备水利专业知识,结合本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把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编纂水利档案的资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它的数字科学准确,我从事的技术档案工作过程中,参与了永定河卢沟桥分洪枢纽工程观测资料整编,它是水利知识与科技档案事实结合运用的有利说明,熟悉水利学科的理论与应用技术发展现状的趋势,为读者提供一个最新研究动态报告,也要求档案工作者具备水利知识。

三、结论

档案管理学概论范文6

论文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档案信息开发 思维 思维导图

论文摘要:随着档案工作中心从“档案保管”转移到“档案利用”上,对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思维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之策。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钱学森教授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书中曾提出:“我想思维科学似乎应该是专门研究人的有意识的思维,即人自己能加以控制的思维。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已从单纯的档案保管者扩展为同时作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1]。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面对的更多的是诸如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鉴定,网络信息归档及其档案化管理、数字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新问题、新事物的探究都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客观性的把握,对所面临问题深度和广大的把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培养自己科学思维模式,去解决档案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同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一些转变,以更加符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信息开发思维素养的需要。

一、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转变

(一)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定义

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指当一个问题出现时,追根溯源,探究问题是如何产生。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档案的实际工作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当遇到与档案相关的问题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更多的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不应该以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问题发生时,不是去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是更多的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去解决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更高效的思维模式。

(二)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转变的必要性

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问为什么。所以,档案人员应该在学习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这方面思维的训练。

比如根据《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在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一个单位的档案,应作为一个整体,归入一个档案馆。

2.规定移交的应由有关单位收集齐全,必须经过整理,必须经过鉴定。

保管期限要划分准确,要具备一式三份的案卷目录(一份经档案馆签收后退还原但单位保存),一份作为档案馆的检索工具,一份由档案馆存档),同时还应附一份有关档案及其形成单位历史情况的说明,与该部分档案有关的资料,应随同档案一起移交。现行单位在档案移交之前,应就档案的移交时间,移交方式等具体事项与有关的档案馆取得共识[2]。档案工作人员在参与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需要判断接受的档案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而无需探究原因。这是一种档案工作的思维模式。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应有意识的问自己该如何解决,有什么解决问题之策,只有这样才能渐渐的由问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向问如何解决的工作思维模式转变。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惯性。

二、由主观性思维向客观性思维转变

(一)主观思维、客观思维定义

主观性思维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不是客观地接受面前所看到的信息而是加入自己的背景知识且根据现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判断,推断后而得出的结论。已经改变了原有信息的原始面貌,而客观性思维指在接受信息时,只接受客观信息本身,而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

(二)强调客观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的原则与判断标准都是非常客观的,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判断,切勿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

另外,在实际的各项档案工作中,客观地表达档案信息和接受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量的减少沟通障碍和对信息内容的误判。同时客观性思考问题比主观性思考问题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所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之间,还是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利用者之间在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过程中,都必须客观的接受信息。另外,档案全宗构成的条件、判定档案所属的全宗、档案统计工作的步骤及档案真伪的鉴辨、档案鉴定的程序等都需要做到客观。王向明教授在《档案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客观性。如(1)在档案著录的要求中提到,档案著录应遵循以下要求:档案著录应客观地反映被著录档案的实际情况,在对著录对象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和选择过程中,应以著录对象为主要信息源,如实反映档案的实际情况,即使对某些需要著录人员自拟的内容,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掺杂个人的观点或褒贬,更不能无中生有,随意增减。对某些不能确定的内容,应进行细致的考证,对考证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存疑;对档案中某些词不达意的部分,甚至错误的部分,一般也应该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照录,但应在自拟内容部分或附注内加以说[3]。(2)在档案检索中,主题分析的客观性是按照档案或提问的本来面目分析其主题,标引人员在分析档案或提问的主题时,一定要不偏不倚,切忌掺杂个人意见,主观猜测和褒贬,以避免或减少主题分析误差的产生,保证主题分析的网罗度,专指度和一致度[4]。

另外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合著的《档案管理学基础》也多次提到档案工作对客观性的要求。如(1)全宗内档案分类的科学性要求档案类目和档案材料的划分应该具有客观性,对于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力戒随意性,由于档案不同于其他资料,它是在机关活动中系统地积累而形成的历史产物,所以必须遵循档案自然形成的规律,从全宗成分的实际出发进行分类。全宗内文件之间可能有多方面的联系,应当竭力保护它们在立档单位活动中原有的某些主要方面的历史联系,为此,要按照不同机关、不同档案的情况,科学地选择分类方法,合理地设置类目,准确地归类,使全宗内档案的分类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立档单位活动的面貌[5]。(2)档案的鉴定应遵循客观性规则,会计档案鉴定应当避免主观性的决断。会计档案的鉴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标准,以及对会计档案本身保存价值的合理预测为依据进行,各个立档单位都应当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结合本单位的会计档案的实际情况,绘制本单位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用以指导本单位的会计文件、会计记录或会计档案的鉴定工作。任何随意处置会计档案的主观性、武断性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避免[6]。

(三)客观性思维培养途径

客观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在学习档案学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应有意识的要求自己只接受档案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在阅读档案学教材及文章中,在涉及到档案学现象的描述时,只允许自己客观的接受现象描述的字面意思,不做任何的主观猜测。

在日常生活与人谈话时,需要做到只接受对方说话内容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不加入已有的常识。跟对方讲话时,假装对方什么都不知道,尽量把要表达的内容说的尽量详尽,齐全。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模式的训练

(一)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定义

所谓演绎思维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这个中心主题思维层层向外辐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细致化,这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将人类的思维过程直观的呈现。而归纳思维指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概括。

(二)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在档案中的应用

全宗内文件的分类主要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个别,偏重于分析的方法,偏重于演绎法,立卷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偏重于归纳法。因此,分类时要有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按着某种异同将全宗内的全部文件,统一分成若干部分或层次,而且一分到底。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需要从宏观整体去把握,才能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需要用到演绎的思维,而其中涉及到的具体过程是程序化,流程化的操作,需要归纳性的思维,档案人员只有灵活掌握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档案信息的开发中熟练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档案信息开发的效率。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训练工具——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2.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中的应用。(1)如何制作档案信息的思维导图。档案信息开发中,最大档案信息的主题(档案信息的名称或书名)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把主题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央图要以三种以上的颜色。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可以对不同档案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2)档案信息思维导图要求:1)运用代码小插图不但可以更强化档案信息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当然除了这些小的插图,我们还有很多代码可以用。比如厘米可以用CM来代表。所以可以用代码的尽量用代码。2)箭头的连接在分析一些信息的时候,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如果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相关有联系的,但是如果都用箭头相联接起来会显得比较杂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可以运用代码,用同样的代码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当你看到同样的代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3)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这样更有利于阅读。4)思维导图有很多线段,它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思维导图的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一定要比较平行,换言之线条上的关键词一定要让你自己能直观地看到,而不是要把纸的角度转了120度角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写什么。5)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6)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还鼓励你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在开发档案信息过程中,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要想学会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需要学会观察出信息当中哪部分是它们的关键部分,并搜索到它们的关键点,也就是关键词。

3.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1)成倍提高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档案馆藏中的新知识与复习整合已有的档案旧知识。(2)激发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3)让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档案人员将能够达到众多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录档案馆馆藏中档案资料笔记。(4)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档案管理人员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有助于档案信息直接的融合与交叉,建立新的联系,对信息有所创新。(5)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7]。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自己的严格训练,也需要思维科学领域新鲜研究成果的注入,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促使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关于"十一五"档案学科发展的调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若干设想[G].档案学研究,2010,5:5-6

[2]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87

[3]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231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2: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