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设计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的设计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的设计理念

课程的设计理念范文1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能力;开放性;动态性

《Web开发技术》这门课程是我院软件技术专业(.NET方向)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我院开设了已有十年历史,该课程是我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web开发技术》课程在我院的开设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程开设阶段。首次开设本课程,主要讲述HTML语言,在记事本中编写代码,无实战项目,纸质闭卷考试。随后,主要讲述内容加上了forntpage2000,但是仍然未开发实际项目,考试形式还是纸质闭卷考试。

第二阶段:课程完善阶段。2006年~2009年。在信息管理系所有专业中都开设了本课程,课程归属软件教研室,设立了课程负责人,组建了教学团队,引入了具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将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从纯课程教学转向了实战,教学地点也从教室转到了机房,教学内容转变为HTML语言、Dreamweaver,考试方式确定为“项目测试”。

第三阶段:课程重点建设阶段。2010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本课程教学内容扩大到HTML语言、Dreamweaver、css+div和Javascript,采用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转到了实际产品生产,同期完成了一些真实的网站设计,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网页设计成了学生竞相追逐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可以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技术,能够以网页为载体进行信息的网络与传播。因此,我们课程组根据青岛地区的软件外包现状和行业岗位的定位,以及相关的行业企业标准,按照“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开放式教学为主要模式”的原则对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课程整体设计过程

1、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课程的开发

根据职业岗位选择课程内容,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从企业一线网站开发人员了解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毕业生反馈交流等形式,进行岗位职业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细化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从而确定本课程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网络推广等全方面网站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由课堂学习发展到网络学习,使课程学习具有开放性,通过合作学习以及对企业实际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3、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重构教学内容

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WEB开发技术教学内容分散在《脚本语言》、《Dreamweave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集中实训》等课程中,课程知识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且理论课与实践训练课相对分离。从2010年起,我们就开始对该课程进行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课程设计针对实践专家研讨会形成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以四个源于企业、经过教学改造的典型网站为载体,重构了知识与技能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形成了《WEB开发技术》学习领域课程的四个教学项目。

4、以开放式教学为主要模式来组织教学。

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单一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学教并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将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相结合;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多渠道、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构建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特点的、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5、在课程考核上,采取多种形式考核,强化过程考核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引入软件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和业务能力评定办法,学生以团队的形式通过自己开发的项目、作品展现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评价方式采取“过程考核+项目作品+专业交流”。通过“过程考核”,依据完成的项目及子任务,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网页设计的实际能力。通过“项目作品”,重点考核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拓展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客观地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评定。通过“专业交流”,重点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一个整体认识,对相关行业企业的现状的了解等。

总之,在课程整体设计上体现了课程的动态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每个学期我们都与青岛软件园企业老师沟通,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以此提炼最新的岗位需求,确定或调整需培养的专业能力方向,最后制定本学期教学项目,这种教学是动态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模拟职业环境,体现职业氛围,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以项目为载体,将实践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同时,课题组开发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平台,面向学生,服务学生。运用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授课视频、下载资料、与教师交流、自我测试,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的设计理念范文2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学习者为中心;医学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医学生物化学作为医学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日益密切。临床学科中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等内容都是以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为基础,在教学中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这对于中专学历起点、基础薄弱的在职护理学习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如何适应并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提供充分的教学服务支持、情感支持等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了解学习需求,促进知识建构

学习者多数是基层或者偏远地区的在职成人学习者。从2009年3月黑龙江、安徽、湖南、北京四所电大的300份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有通过学历补偿满足成人终身学习的教育需求的学生占70%。学习者一方面渴望学习深造,以适应工作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带着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来学习的,学习目的明确,但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要求所学内容针对性强,能够学以致用。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以传授为主”观念的影响,我们所提供的教材不能满足成人高效率学习的要求,而课程目标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发挥课程学习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增强学习者课程学习的动力,可见,课程目标与教材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另外,学习者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缺少必要的学习环境,要真正掌握内容多而散、难度大、进展快的《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面对学习者的知识水平现状和学习、岗位需求等特点,我们必须进行适应这些需求的教学内容改革。打破书本的“章节分割”,重新建构课程内容,提供结构化的框架,将学习者引入到实际问题中来,设计课程地图(如图1)引导学生对全课程进行总结和提炼。确立学习框架,对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合理布局,将教材的内容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相结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例如:将混合食物作为人体物质代谢的起点,在糖代谢中,纵向介绍糖的消化吸收、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横向介绍将糖类的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与脂类的合成代谢、分解代谢贯穿起来,再联系氨基酸代谢,将“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一章的内容进行穿插,最终形成贯穿人体的以物质代谢为核心内容的生物化学过程。这样,通过教师有意义的建构完成学习内容的重新架构。

二、远程互动学习将经验学习转化为能力学习

在远程教育中,大量的学习资源是通过计算机或者网络提供给学生的,学生与同学、教师的交流经常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功能和学生使用媒体的水平。学会使用各种教育媒体,并习惯于用各种媒体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是远程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与课程的有效性联系在一起的,将学习者的学习与原有工作经验联系起来,解释问题,提炼问题,对他们进行远程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在课程资源的呈现上将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及动画资料以强化学生对临床生化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使得视频课堂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激发学习者兴趣,培养学生辩证和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实现课程资源开放性,即网上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能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充分利用主讲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内容设计,利用人机交互性,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通过网络进行教与学的交互。通过多种方式引入动态学习资源,形成资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倡导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

在网络课程中,提供了可供多个学生参与的互动栏目——《病例分析》(如图2)。栏目提供了一些临床常见病例,在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利用基础生化知识、探讨机理的同时,使学习者与自身工作相结合,学有所获。这个栏目提供论坛和邮件等多种交互方式,进行网上案例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学生可以随时登陆,与各地同学和老师讨论,电脑会记录其学习成绩。因为病例分析是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的,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习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利用远程互动学习将经验学习转化为能力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

本课程在网上试用期间得到电大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如下:

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重视情感支持

网络课程是教学的一种媒体,学生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交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由于网络学习情感交流的相对缺乏,缺少学习中的关爱,使学习者觉得不适应,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是应对考试而已。如果学生感到被人接纳和尊重,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更多的是发现、激发、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并使他们参与有利于学习的活动。

为了帮助学习者克服网上学习的孤独感,鼓励他们坚持学习,在学习中融入心理情感支持,教育者在网络教学中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老师你好!以前我从未上网学习过,通过这段时间的看书再结合网上学习,我有很大收获,我觉得互动学习很实用,通过看每位同学的帖子再结合书本学习我记住了不少知识,而且记得非常快。同时,老师的回帖给我带来了学习动力,我不再觉得学习很乏味了,谢谢老师!”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农二师分校学生的肺腑之言)。

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育者尽可能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如何学,多给他们一些提示性和引导性的帮助。教育者在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达到鼓励学习、认同学习、共同学习的目的。

四、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习效果

本网络课程于2009年3月制作完成,截至2012年2月10日累计点击数为21,875次,教师回帖2,549个。通过积极探索能够满足远程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教学支持服务形式与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支持服务,如通过电大在线学习网站建立了各种实时、非实时论坛、午间直播课堂、网上会议等。同时,课程主持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指导教学,并通过师资培训提高地方电大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各类畅通的沟通渠道,如课程BBS讨论版、电子邮箱、网络课的互动类栏目和“公共交流区”、“与我交流区”、电话等,随时为各地学生和老师提供咨询和服务。

基于网络的课程学习使学生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从过去单纯的自学变为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进行更广泛的协助式学习,学生自己找教材,咨询辅导老师,到课程平台寻找资源,与同学讨论,扩充了知识获取范围和途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信息搜索、与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跟踪能力也得到提升。

技术的日益进步给“教”与“学”的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远程教育的经验源于面对面教学,又区别于面对面教学,使双方不仅在观念上认识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而且还增强了熟悉网络和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的设计理念范文3

关键词:工程;管道;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00-0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类专业[1],此专业和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有一定的交叉。专业水处理方向和环境工程有交叉,取水工程和水利工程有交叉,建筑给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有交叉,给排水工程结构和构筑物与土木工程有交叉。因此,专业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立足点。而专业中的管道类课程是本专业特有的课程,从各高校就业情况来看,亦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管道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水泵及水泵站等,因此,合理安排这几门课程的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管道类课程特点,大胆设想,提出基于“设计理念”的管道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组特点

管道课程组几门课程一直以来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课程特点是理论不深,以工程实际或规范讲解为主。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中主要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各系统的安装、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管道设计、管理、的基本能力[2]。

二、存在问题

由于课程组存在如上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亦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拥有工程实际能力的教师。因此,在长期的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定位不清晰,尤其是设计类课程,仍旧定位成“灌输式”课堂教学。

2.教材内容相对落后和不适用,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注重理论,实践方面虽有涉及,然不系统,亦跟不上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3]。

3.学生平时知识理解不透彻,知识点较分散,很难通过知识点学习形成工程设计的理念。

4.教学无序、枯燥乏味,设计类课程普遍存在教学不生动、形象,造成学生想学,但学的累、学的苦、学的没效果。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工程类课程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理念、动手能力及查资料能力,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将很难再发展。

三、改革建议

针对课程的特点和长期形成的问题,根据给排水委员会的指导性文件要求,研究符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和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构建“三改变”和“三层次”的立体化管道课程群教学体系。

(一)“三改变”工程应用型课程教学

1.改变各课程的区域鉴定,融合相关内容,集中相关理论

目前,管道类课程主要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管网工程、水泵及水泵站等课程,根据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文件,重新梳理知识点。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出发,以现有教材和国家规范为依据,对目前管道的课程进行重新组合。

(1)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水泵房设计融合到水泵与水泵站课程内。

(2)将建筑给水排水中的市政小区给排水设计融合到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内。

(3)将建筑给水排水-给排水管网系统-水泵及水泵站作为整体,构成水的社会循环中管道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2.改变课题群的考核方式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当场提问式面试、看图识错、工程案例直接进行设计等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给一个成绩作为其课程主要成绩。教师成立管道课程组,以一个组长,三个组员组成(其中1个为校外工程设计人员),进行打分。然后结合学生部分理论知识的卷面考核。以此作为其最终成绩。

3.改变实践类课程设计单一化、简单化

目前,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几人同题、几人同工程等现象,所给图纸简单化,远离工程实际化。几人同题时,存在相互帮忙相互抄袭;几人同工程时,存在学生设计完后有诸多矛盾,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所给图纸简单化,很难让学生得到实际工程的锻炼。因此,需要统筹这几门管道课程,设计出一些综合性又不失实际工程性的课题,争取每人每题,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有较好的工程设计锻炼。

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应当围绕实际工程和课程实际设计内容来做,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单位,不能任由学生去一些工地或设计院但只是坐在那里不干活或是老干同样的活。需要和本地的大型建筑企业和设计院签订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实训平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二)“三层次”立体化课程教学

1.基础理论学习

几门管道课程理论在整合完成后,既要有难点理论的详细讲解,又要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要以典型工程实例为主线,以课程理论为基石、以规范和图集为补充,进行实际工程分析,讲解。从而突出理论学习的工程概念。

通过图片、视频和现场教学等措施,加深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理解,力求将其简单化、形象化。此部分的设计理念讲解深度以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深度为主。

2.综合设计实践类教学

将课程设计集中设置,通过综合工程题目,对其进行设计,锻炼学生的统筹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从而对以实际工程为主线的理论讲解进行强化和工程实际锻炼。为下一步的工程实习作准备。此部分的设计理念讲解深度以扩初设计深度为主。

3.面向实际工程的教学

通过设计院、自来水厂等单位,将经过两层次锻炼的学生进行实际工程教学。以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尽快适应设计工程类工作。此部分的设计理念讲解深度以施工图设计深度为主。

四、改革框架体系

管道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实际意义,根据上述改革方案,制作出如下改革框架体系图。改革过程中要求整合团队,把握各个进度和深度,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

结语

本次改革通过对本专业几门主要管道类课程进行整合、调整,运用现有的工程实例,将这几门课的讲解重点放在实践、设计上。并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阶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受到了较多的实践能力锻炼,不再停留在理论上,上手能力增强,拿到图纸不犯憷。较好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1.

课程的设计理念范文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也要求改变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提倡基础教育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而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就是让学生课后完成的学习任务,比较单一、封闭、片面,答案也是局限性的,学生的思维也固定化。多表现为题海战术,注重记忆。在实施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急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新课程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实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作业成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巩固文化知识、学会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发挥自我的途径。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作业的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初学语文作业设计应具有以下功能:

1.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知道学习过程,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能体现这种自主学习的特点。

2.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作业强调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支持、配合,互动互助。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还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目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民主价值观。

3.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有利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性作业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的作业,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交流表达探索结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研究性学习的作业更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更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于标新立异,不局限于教师或文本的既定论断,善于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使知识和科学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三、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对策

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作业方式的转变成为《语文课程标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它将促进教和学两个文明的不断改革。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完全是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与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好的作业设计,尤其是语文作业,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在作业的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想象性作业。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如读了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可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等因素合理想象作文,并加以交流。

(2)专题搜集性作业。专题搜集就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物化形式,表达、传递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比如讲解完《女娲补天》,可以围绕人类的起源这一话题,让学生去看《伊甸园里》,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比较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让学生说说自己更喜欢哪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

(3)自主性作业。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例如教授《山中访友》,我就设计以下作业:1.再录4~5个形容词,将它们连缀成一段话,不少于30字。2.请品析文中几个拟人句的妙处。3.仿照课文,写一写下山路上“我”所遇到的朋友。这样由容易到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设计作业,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能力自主选择作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作业的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和以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新课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作业可以是文字式,也可以是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可以是教师和教材提供的,也可以是同学甚至是学生本人设定;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的,甚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共同完成的。

教授《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作业: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这是一个趣味性的作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更好地熟悉、揣摩课本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同时还设计了一个想象性的作业: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述皇帝游行大典后的活动。这个作业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想象、夸张的写作手法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

3.在作业的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知识水平、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同龄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提高性、拓展性的作业来做。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我们在作业设计上就要努力做到:练习形式多样化,难易适度,有可选择性,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我的作业设计中,经常会有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供学生选择。

比如《沁园春·雪》,我设计了几个作业:1.按课文格式抄写一遍,并有感情地背诵。(必选)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3.朗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指出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4.比较《减字木兰花》和《沁园春》在写法、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2-4题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些作业依据学生的量力性和差异性而设置,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既关注作业的质量又有差异性,既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又给了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学生都主动选择高等级、有难度的作业来完成。

4.在作业评价上,注重多元化、全面化、多样化

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形式,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潜能的发展,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态度;评价方法可以将书面作业、行为观察、问题研讨、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相结合。 比如在评价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期成绩分为两大部分: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70%。作业评价项目可分为实验活动,书面作业的完成,完成作业的质量、态度和进步情况;朗读、书写等。又如,在作业批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批阅过程中来。每次作业学生自己先打分,交给组长,组长每周对组员评分一次,然后再由课代表每三周评一次。最后,学习委员每半个学期对全班进行评分,并公布。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再总评。同时,评价也因人而异:对于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评价标准可以放低,只要符合基本要求就可以给予好的评定;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评价标准就应该有所提高,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

参考资料:

1.胡继飞《新课程下的作业观》,《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10日。

2.肖川《新课程中的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术报告。

3.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5期。

课程的设计理念范文5

【关键词】低碳 设计理念 服装设计

一、概论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趋紧、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在2007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低碳意味着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由于大部分服装的原材料是石油类制品,而且在服装的生产过程会带来大量纺织原料、废料浪费以及水污染。作为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的服装行业就必须改变以往的设计、生产方式,逐渐走低碳发展道路。如何实现低碳设计、低碳经济也成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探索的热点问题。

二、低碳理念的服装设计教学方法与实践

(一)选择环保面料设计服装

环保面料的定义较广,一般可认为低碳节能、自然无有害物质、可循环利用的面料。例如,天然的棉、毛、丝、麻,还有近年来开发的竹纤维、彩棉等不从石油中提炼的面料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能做到合理地利用资源并减少污染环境,是设计环保服装的优质传统面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环保面料也不断出现。例如,RPET面料全称Recycled PET Fabric(再生涤纶面料),其原料是从回收宝特瓶经品检分离-切片-粉碎,冷却后抽丝拉成极细的纱线再织造成面料,俗称可乐瓶环保布。这一过程使生态圈系统的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降低80%。台湾的Singtex Industrial企业通过利用星巴克和7-Eleven连锁超市里顾客喝完咖啡后剩下的渣子生产咖啡碳纤维。这种纤维在高弹机上织造成面料,具有弹性,很适合制针织服装或内衣。世界知名的美国户外服装品牌Timberland的设计师就使用这种碳纤维面料制作夹克,称其是“最环保的夹克衫”。

(二)通过在创意装设计传达低碳环保理念

被称为“时尚顽童”的英国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设计了一组以羽毛为主题的服装,有的直接用羽毛黏贴在立体的服装造型上,还有用数码印花机喷印羽毛的纹样表现到丝绸服装表面,再局部黏贴固定羽毛,达到虚实过渡的装饰效果。

在高校的服装艺术设计课程中也应加强有关的面料再造课程的分量,包括有:扎染、蜡染、刺绣、丝网印、针编织等。这些手工艺不仅能使能面料独特而具有艺术魅力,而且能够满足今天极力提倡的“低碳”概念,以扎染为例,其传统染料“靛蓝”就是从植物马蓝、菘蓝等蓝草发酵制成,染色面料色彩艳丽、色牢度好,并且手感柔软。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设计、手工针缝扎针迹的宽、窄、疏、密、松、紧排列而形成具象或抽象的动植物、几何纹样。再配合捆扎、拔染、渲染、浸染等手法,能得到层次丰富的色彩渐变:有的像自然界中的冰裂纹、有的类似朦胧流动的泼墨水彩画,这种回归自然的风格美极大地增添了艺术魅力。虽然制造过程很繁琐,但非常环保。

(三)循环利用旧衣减少资源浪费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新衣物的速度过快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减少购买新衣、将旧衣服循环利用也成为“低碳”行之有效的方式。

学生群体是快速时尚品牌服装的重要消费群体,所谓的“快速时尚”意味着最新流行的款式和低廉的面料与价格。学生对流行趋势的敏锐使他们频繁购买那些价廉的服装并不断淘汰。组织服装专业的学生将这些丢弃或闲置不用的废旧衣物和面料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去清洗拆分。根据厚薄、色彩合理搭配,重新拼接成新的面料。通过敏锐的观察、经过因势利导地巧妙设计,可以重新缝纫成时尚的服装。这些经过循环利用的服装具有丰富奇妙的面料肌理、独特个性的审美效果、唯一、无法复制的款式。可见,通过恰当的途径,用最低成本的原材料来设计的环保服饰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实惠”的目标。它不仅体现了动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制作能力,而且充分贯彻了绿色环保理念。

(四)“零浪费”与“一衣多穿”设计促使面料利用率有效提升

在1990年代,日本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推出“一衣多穿”服装设计方法。这件作品在今天看来简单到不像一件服装成品,仅是在一块正方形的面料上挖出不同大小的若干个洞,而穿着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位置伸进自己的头和胳膊。但在,由这件作品启迪了许多设计师开始进行“一衣多穿”概念服装的设计尝试。

本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我在教学中作了许多探索性的实验。因为多种穿法意味着思想一定要活跃、思维呈现辐射状向很多相关联的学科靠拢才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通过多次尝试,学生考虑选择与他们感兴趣的服饰配件结合,研究了一些帽子、雨伞、包袋的设计,最终确定在可以有许多变化款式的包袋。这个系列的服装就是将休闲装与包袋功能合而为一,通过把服装正反、前后、上下的颠倒穿着分别能够演变成套头衫、连衣裙,还可以通过拉链的开合,绳带的长短收缩调节变身为手袋、斜挎抽绳小包、超大日用包等多种穿法与用法。再通过两种色彩和面料的对比,使它显得更加轻松、活泼、时尚。

三、结语

低碳环保的概念正在成为未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使服装更低碳是设计师的职责之一,也是设计师能为环保做贡献的一种方式。以低碳为核心思想,设计、生产、推广、发展低碳服装,不仅有利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将促使纺织服装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动社会的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将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40-55.

[2] 张海波.服装情感论[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69-93.

[3]闫玮.结构与装饰在服装设计中的结合.艺术与设计[J] .2010,(5)232.

课程的设计理念范文6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晶。目前,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现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语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整合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双主性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进行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两者缺一不可。一份好的教案不仅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以便促进师生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实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等都必须注重实效,并摒弃与现实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程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能力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时针的认识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新修订或新编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增大,这对于一个班级中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作出回答:(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校外和网站上,可以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教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3.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获得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四性: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

(2)讲究实效。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②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③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