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管理学;考核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42-02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课程考核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状况、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许多高校都在针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对其他教学环节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一、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调查与数据分析

笔者对所在高校管理类课程考核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295份,有效问卷275份,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希望能以此了解该校管理类课程考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对部分重要问题进行的统计分析。

被访学生对其课程考核中采用的考核方式,按由多到少排序,绝大部分学生的排序是闭卷、论文、开卷、口试,所有学生排在第一位的都是闭卷考试,说明高校课程考核是以闭卷笔试为主。

对于“课程考核中记忆性知识的通常比例”,5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60%~70%,20%的被调查学生选择80%~90%,可见考核中记忆性知识所占比重很高,课程考核忽视了学生自我思考、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评价。

对于“课程考核是否忽视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有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忽视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数据看,管理类课程考核中可根据培养对象需求适当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笔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管理学原理》考试方式的形式、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且与教学目标脱节。近年来,各高校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地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考试改革方面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管理学原理》期末考核形式仍以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为主,期末试卷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仅占30%。试题中客观题比例占卷面总成绩的35%,主观题占65%。此种考核指标体系存在如下问题:(1)期末试卷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过高,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学习过程而只注重考试结果。(2)主观题所占比例虽高于客观题,但大部分试题内容以对书本中部分知识点的记忆掌握为主。(3)记忆性试题所占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造成当前部分毕业生空有理论而工作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会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能力。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学科。管理学界流行一句话: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为管理学众多理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严谨性;艺术性体现在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针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管理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拥有发散性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书面笔试只能考核共性的内容,为了保证评分的公平性,教师只能依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学生也只能迎合评分标准进行作答,缺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评价与培养。

3.未能与信息化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当今社会,互联网与信息化已经融入到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各方面,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也使人与人的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变得更为高效和便捷。与此同时,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与信息化教学已经融入到大部分教学环节中,例如多媒体课件、软件实训平台等,但唯独考试这一环节,管理学科大部分课程的考试还只停留在传统笔试形式上,没能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脚步。长此以往,势必会拖其他教学环节的“后腿”,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新媒体环境下《管理学原理》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考核方式改革还应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MOOC、大数据、APP、微信、微博、在线平台、资料库建设等途径,丰富考核媒介和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正确使用手机、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同时,又能创新性的将信息化发展前沿科技和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方式中,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考核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考核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为: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吻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来丰富考核方式,将知识考核、能力考核与素质考核融为一体,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的目的。

根据以上目标,笔者设计出从三个层面对学生展开全方位考核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新体系。

(一)考核内容

1.专业素养与能力。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管理岗位的重要素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首要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培养。考核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提问、团队活动、读书笔记和课前报告来进行。

2.理论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管理学的各种理论博大精深,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才能指导实践,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部分考核主要包括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学术论文及答辩、综合方案撰写及答辩等。

3.学习态度。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效果得以保证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必不可少。此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待课程任务能否积极参与并完成以及学生精神面貌等,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出勤及参与情况、任务作业上交情况、小组成员互评等指标中获得结果。

(二)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定,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课程结束后,教师结合班级学习情况,采取一种考核形式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各部分指标组成如下:

课程考核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70%+期末考核成绩×30%

过程性考核成绩(100分)=案例讨论×20%+课堂提问×10%+团队活动×20%+读书笔记×20%+课前报告×20%+学习态度×10%

期末考核成绩(100分)=(论述题+案例分析题)×50%+学术论文及答辩(或综合方案撰写及答辩)×50%

四、新媒体环境下考试方式的创新运用

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初,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微信群、小组微信群及公共邮箱,课后可利用微信群作为交流平台,进行案例讨论、问题讨论、团队交流、完成课后任务等。相关讨论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以及讨论内容可作为教师和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基础。

其次,利用MOOC和大数据资源,努力搭建《管理学原理》课程在线平台,教师和学生可共享课件、课上和课后任务、案例、资料、论文、网络课程等,可辅助对学生完成读书笔记、课前报告、论述及案例分析题、学术论文、综合方案撰写等指标的考核。同时,学生的相关笔记和报告可提交至此平台,便于教师收取作业、打分和统计。

最后,在学生管理方面,可采用APP进行课堂点名、课堂提问及统计等指标的考核,以便更为高效便捷的对学生出勤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2

管理学的课程是理论的知识管理学科的高度精炼,具有很强的科学、逻辑性和知识性,同时作为实践,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管理理论体系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教育是避开有限的上课时间平均分配,过分强调学科完整性的讲授,会导致突出重点不足。因此,应该注意整理管理学的内容和环境的变化,结合社会经济背景,让学生明了框架的重点,讲清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基本功能,这样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就能形成鲜明的认识。

2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

管理是集人类价值观与集社会秩序与智力探索之大成的完整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管理学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内容管理与伦理”这一部分详细解释,也可以看到经典的书籍,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听讲座,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调查分析所需的主要形式,了解主要的文学艺术成就,了解主要的信仰和哲学,有一个关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学。管理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发展的动力,是决定企业成功的关键。学生获取知识和拥有的知识,经验形成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因此,管理教育,以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了解提取感知和理性的思维,掌握理论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3注重开放性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中,往往最受教师关注的是最好和最聪明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响应或提出很棒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其他学生则是被动的在听,甚至跟不上教师讲解的进度。开放式教学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换: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选择恰当的案例作为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主动、乐观、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真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管理学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管理学尝试翻转课堂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而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的学习,尽管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这正符合了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我们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我们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斯坦福大学进行的管理学课程翻转课堂的实验认为,仅仅把讲座视频搬到网上就跟传统课堂一样乏味,因此大约每15分钟左右,在线讲座就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此外,斯坦福在实验中还增加了社交媒体的元素。它允许学生互相之间提问。结果显示,在实验中学生们互相之间的回答非常快。这种“共同学习”的模式非常有效。

5加强对分课堂实践教学的尝试

5.1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样强调先教后学,教师需要首先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学习在后。

对分课堂强调师生、生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模式强调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下几天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在考核方法上注重过程评价,并在关注个体学习需求的不同,让学生个体制定学习目标并确定对课程的精力投入,对分课堂分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过程,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5.2管理学对分课堂教学实践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3

关键词: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为了解“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课题组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科组《管理学》课程改革试点的5个班级(2012公管班、2013公管班、2013科技学院公管班、2013藏药营销班、2014市场营销班)154名学生进行了全面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15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共分为47道选择题和3道主观题。现就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回收问卷的分析介绍如下。

1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1.1调查问卷的构成

调查问卷由四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说明调查的目的,让调查者打消顾虑,放心填写;第二部分是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调查者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所在家乡是否为城镇或者农村等;第三部分是调查的核心内容,由50题组成,其中,47道单选客观题和3道多选客观题,选题都给予了备选答案,供调查者选择。多选题主要是了解和收集学生对“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与相比较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有何看法及建议。

1.2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的50道选择题主要是调查实施“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后能否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这种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团队协作管理、学习管理、自我管理和“组织化学习”教学手段的侧重点。1.2.1时间管理调查内容设计时间管理是有效地运用时间,降低变动性。时间管理的目的:决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过事先的规划,作为一种提醒与指引[1]。调查问卷的时间管理内容包括学生对课堂、课后学习时间的管理,学生是否学会制定人生规划和奋斗目标以及坚韧性果断性的考察,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⑴我能严格遵守上课时间,从不迟到、早退和旷课。⑵一个学期中累计迟到、早退几次,你认为是能接受的?⑶我会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如早签到、晚上11点后熄灯)来管理时间。⑷通过《管理学》课程学习之后,你是否学会并已经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⑸制定了学习计划后,我能够严格按照计划执行。⑹你平常都会在什么时间段自学和复习?⑺通常打破我的学习计划的是什么事情。⑻严格按照既定时间和质量完成学习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⑼你是否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学术报告会?⑽对于大学的四年学习,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⑾当我决定做一件事时,立即行动,说干就干。1.2.2团队协作管理调查内容设计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2]。团队协作管理包括团队凝聚力、团队意识、团队协作、团队成员关系、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集体荣誉感及积极人格的考察,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⑴在组织化学习小组中,我能够积极完成组长布置的任务。⑵在组织化学习小组中,我能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⑶当组织化学习小组讨论中遇到分歧时,我能包容他人不同意见,做到。⑷我能促成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并保持良好的团体关系。⑸在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时,你会怎么做?⑹你认为“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设计是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学习中得到锻炼?⑺在小组中,我能了解团队成员的优缺点,并能与他们融洽相处。⑻当小组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给予帮助,助他克服困难。⑼班上的组织化学习小组是否开展相关的课后学习讨论活动?⑽在学习过程中,我会经常向别人请教我不懂的问题。⑾每一次的课前喊的班级组织名称及口号都能让我振奋。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不会随意发表意见,而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3学习管理调查内容设计学习管理包括课堂学习参与程度、课外学习能力、知识获得与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⑴你认为《管理学》老师布置的课外管理实践作业对自己的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吗?⑵我觉得通过组织化学习小组后,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什么变化?⑶我阅读了多少本老师布置的与《管理学》相关的书籍。⑷通过组织化学习之后,我养成了在阅读书籍时做读书笔记的习惯。⑸通过组织化学习之后,我有课前预习、课后预习的习惯。⑹我有边学习边做笔记的习惯。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会迎难而上而不是逃避困难。⑻我能用工具书、网络等查找信息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⑼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都十分有兴趣参加。⑽通过《管理学》课程学习后,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⑾通过《管理学》课程学习之后,我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⑿你认为“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能否增强自己学习《管理学》的兴趣?⒀你认为《管理学》课程平时作业和实践活动成绩应该占多少比例?⒁你认为《管理学》课程期终理论考试成绩应该占多少比例?1.2.4自我管理调查内容设计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3]。调查问卷中的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监控能力、情绪管理、意志力、自觉性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考察,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⑴我能接受并执行《管理学》课程教师制定的“五不一拿”纪律。⑵“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让我增强了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⑶我能专注的进行学习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⑷我能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⑸上课时,我会自觉把手机调到震动或无声模式。⑹当你觉得完成学习计划有困难时,你会选择?⑺面对他人的误解或与同学产生矛盾时,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⑻我能宽恕做错事的人,且不会心怀报复。⑼我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⑽我会坚持做自己认为有益但又不太愿意去做的事情。以上这四个方面的管理能力调查内容穿插在问卷中,让被调查者可以不受问卷设计者主观引导而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调查内容。

2调查样本量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154份,具体情况见表1。由于是在课间发放问卷,所以问卷整体回收率达100%,且在每个班级中问卷回收率达100%,所以本次调查问卷可信度较高。

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1图表选样

课题组把调查问卷内容分门别类的统计出来,直接导入Excel,然后得出以下统计结果,现根据要调查的几个核心内容,在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团队协作管理和自我管理等几个方面各选取2张分析表以作说明:

3.2总结分析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4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指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85-02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攀登科学高峰的种子。因此,我们都应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下面笔者浅谈加强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策略。

一 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建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项目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一门新的管理学科。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复杂、细致的工作,把“项目管理”引入课外阅读能很好地解决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低效性等问题。项目管理式阅读就是以课外阅读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课外阅读组织,对课外阅读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课外阅读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阅读目标的优化。在这种阅读方案中,语文老师负责班级课外阅读的运行操作,在兼顾方便性、相容性、互补性等因素下,由学生自由组合成阅读小组,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每个小组长对小组课外阅读的实施进行组织与协调,每个学生对自己所需阅读的书目进行安排,语文老师对课外阅读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即,在一个课外阅读的周期内,不断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协调,不断做出科学决策,从而使学生课外阅读执行的全过程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产生最佳的效果。在实践中,每个学期都设置几个不同的主题,开展主题式阅读。如本学期我就以体裁为分类标准设置四个阅读主题月:三月主题为诗歌;四月主题为小说;五月主题为散文;六月主题为戏剧文学。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确定主题后利用学校图书室或互联网自主寻找喜欢的内容,老师也根据主题推荐读物。如在三月主题诗歌阅读中,各组组长、组员和老师一起分类筛选,形成古诗词系统、现代诗歌系统等进行计划安排,展开系列式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描写内容,喜好描写“春雨”的内容很多,如“天街小雨润如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明时节雨纷纷”,分组讨论这些有哪些异同点,各自的长处在哪儿,学生通过对比式阅读发现事物描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达到不同的效果,在对比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 结合课文推荐中外名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语感积累,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在农村中学进行课外阅读,从指导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趣出发,推荐他们喜闻乐见的读物,引导他们进入课外阅读的大门,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广泛阅读中外名著,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名著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学科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指导学生接触和阅读名著是结合课文推荐最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师有计划地检查督促。如教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就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呐喊》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的革命精神。根据《语文标准》编写的新教材,重视学生对中外名著的阅读,每一册教材都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安排一次“名著导读”,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好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时间、教学生方法,保障课外阅读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学生每学期至少阅读一部名著,日积月累,学生将受益匪浅,也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授之以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课外阅读并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要有目的地去读,同时要有阅读效率。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内外给予学生指导,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主要可从精读和泛读入手。精读就是仔细研读,反复揣摩、品味,它是学生学习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可从几方面着手:(1)咬文嚼字。对文中碰到的一些字词仔细研究、推敲、辨析,通过教师的训练,让学生“习惯成自然”。(2)品味重点语句。如主旨句、呼应句、象征句、过渡句、修辞句等,体会句子的语意,从而培养学生的敏锐语感。(3)研究体裁、结构。(4)讨论文法、作法。(5)做读书笔记。(6)熟读成诵。泛读的特点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发展思维、获取知识。

泛读的方法主要可采用:(1)扫视法。对文字用眼睛和思想一下子把握住,然后离开文字,记住文字并进行思考体会。(2)跳读法。即不按文字顺序阅读,主要捕捉自己需要的和感兴趣的内容。

泛读时重点把握目录、标题、语句的骨干、信息要点的标志处、文章大意等。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阅读意志

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持久性、计划性。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开始时,标准应低一些,这样实行起来比较容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读书经验。以后,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把计划安排得更合理,使读书效果更好。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阅读的书籍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它,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一定要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情况,合理选择读书的时间。

2.辅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重视知识的迁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读过一本书或一个故事后,让学生把其中的重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书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读完一本书后,我们还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以提高其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小练笔中来,哪怕是一个精彩的词或一句生动的话,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帮助。此外,我们也可让学生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3.培养认真积极的课外阅读态度

读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积极的活动,读书是把书本信息传给大脑再由大脑进行加工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综合效应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使自己通过课外阅读真正地有所收获。

4.创设条件,构建课外阅读氛围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第一,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余时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摘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第二,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天开设午读课,每周划出1~2个课时作为阅读课,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第三,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学校、班级经常开展相关活动,如读书节、朗诵会、手抄报评比、故事会等,发动社会和家庭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第四,帮助选择读物。学生求知欲强烈,但缺乏辨别能力。面对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课外阅读是我们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策马扬鞭”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5

所谓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就是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以及在生活中所想的运用到社会中,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学生对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评价,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评价。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作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把所学所想用于实践,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一步。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扩大视野,培养并发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专业实习则是学生进一步接触公共部门,了解公共部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了解政府,走进政府,养成了解国家时事的习惯,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然而,在对各大高校学生的访谈中,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不满意,认为从其中学到的很少,甚至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都不能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学校给学生安排的专业实习机会,大部分同学认为作用不大,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这就形成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结合公共部门对人才需求能力的分析,着力解决“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相脱节”与“学校的人才供给与政府部门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这两对矛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重视两个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第二课堂的地位,丰富其内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第一,在主客体关系上,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是辅导者与学习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在教学目标上,应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第四,在教学管理上,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第五,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多样化,有利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类教学模式中比较,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学习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第一,减少公共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课程的数量。在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无论从课程数量还是课程学分上都占总数量和总学分的半壁江山,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第二,减少政治学课程学分或数量,增加管理学相关课程的学分或科目数量。面向公共部门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逻辑递进的系统,各课程之间应体现本专业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逻辑递进性,作为对政府部门工作很有帮助的管理学类课程,应该增加其课程数量或学分。第三,增设实践实验类课程,培养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和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新考核模式。第一,创立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知识、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机制。改革单一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开卷、面试、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操作测评、平时听课与考试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第三,改革“一考定成绩”的规则,重视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考核和评价,可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读书笔记、随堂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并对感兴趣的领域做深入研究。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第一,把第二课堂提升至与第一课堂同等的位置,重视第二课堂对学生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第二,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与更广阔的锻炼自我的平台。第三,增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第四,引导学生总结参与第二课堂的收获,做到有参与就有收获。

(二)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加强暑期社会实践。第一,加强暑期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建设,强化长效机制。基地化建设有利于给予学生更加稳定的实践与实习机会。第二,培养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热情,完善管理机制。对学生热情的培养是达到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应有作用的基础。第三,健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公平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实践成果与实习结果的充分肯定。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6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设计 比较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媒介等的系统规划,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发挥专业优势的关键。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研究的能力,为相关学科专业,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将理论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该课程将向学生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务操作技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是石河子大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也是非管理专业的公选课程,每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都超过300人。经过近10年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尝试,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互动的良好局面。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的比较

虽然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不同培养层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差异还比较明显,各专业之间的沟通还有待加强。要认清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不同培养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分析。

(一)教学目的的比较。

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目的包括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为其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型人才开发奠定基础。而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以及具体的实务操作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和研究能力。MBA学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介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教学任务的比较。

在教学内容上,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对人力资源的获取、保留、发展、协调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主要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资关系等内容。而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前沿热点问题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主要根据以上模块进行专题教学。MBA学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传授。

(三)教学模式的比较。

在教学模式上,本科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都是大班授课,目前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式,辅助部分参与式教学,如课堂讨论、案例讨论等,近年来不同专业本科教学设计中都开始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由于选修课程人数较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模式,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MBA学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采用大量的案例讨论,学员写出分析报告,教师主要参与教学讨论,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四)教学方法的比较。

在教学方法上,研究生比本科生教学采用的方法更加丰富、更加灵活,主要有专题研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企业参观研讨;受本科教学大纲和教学条件(如缺乏专门的案例讨论室)等因素的制约,本科生教学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他教学方法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往往使用较少。以案例教学为例,研究生教学可以使用大案例教学,很好地拓展学生能力的训练范围,涉及知识面也比较宽,而由于本科生采用大班教学,课堂教学只能采用小案例,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只限定在某一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

(五)教学媒介的比较。

在教学媒介上,研究生和本科生各具特色。本科生的教学媒介比较重视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件等,在信息化程度上比较高;而目前虽然研究生教学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并没有把它作为必备的教学媒介,有时可能是纸质材料、企业实地调研或专家讲座,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件目前建设还比较缓慢,相对来讲,研究生的教学媒介信息化程度并不高。

(六)考核方式的比较。

在考核方式上,本科生的成绩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或期中作业为辅,一般卷面成绩占60-70%,而平时成绩或期中作业分占30―40%,考核的目的侧重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察。研究生教学中一般不举行闭卷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结课,平时成绩和读书笔记为辅的考核形式,平时成绩和读书笔记约占总成绩的40―60%,课程论文约占40―60%。相对来讲,研究生考核更注重研究能力和知识阅读面的考察。

三、对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各层次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各高校都在加大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在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突出层次,分类教学。

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培养层次,这决定了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科层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和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研究生是以培养一定研究能力和较强操作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两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决定了教学内容、理论性、学生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差别。例如,本科生只需要知道绩效考核有哪几种形式即可,但研究生教学中就需要知道这几种考核方式的优缺点,它们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突出层次的差别。对于本科生,要在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和培养,同时适当兼顾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对于研究生,要突出理论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研讨,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开展研究的能力,教学内容最好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或研讨。

(二)区别专业要求,培养课程特色。

我校有近10个专业选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既有管理类专业,又有非管理类专业。在课程性质上,《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是管理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非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是研究生管理类专业的限选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必修课程一般安排54课时(修改后的新大纲为48课时),3学分,学生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和掌握;选修课程安排36课时(修改后的新大纲32课时),2学分,是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只要学生基本掌握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即可;研究生的课程安排32课时(修改后的新大纲为24课时),2学分,重点研讨相关模块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因此,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照顾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又要体现一定的深度,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非管理类专业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与后续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起到“启后”的铺垫作用;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专题教学,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加强不同培养层次的教学交流融合,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虽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设计有许多差别,但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在研究生教学中也常常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本科生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基础,研究生教学是对本科生教学的深化和升华。因此,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教学设计上要加强交流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在本科生教学设计中可以吸收一些热点或前沿的问题讲解,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布置一定的阅读材料或书籍进行阅读;在研究生教学设计中可以参考本科生实验教学的相关经验,增加研究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同时,还可以在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73-392.

[2]陆秀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职业技术,2008,(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