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起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的起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的起点

课程设计的起点范文1

关键词:工程机械;电气系统;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 F407.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机械是我国制造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制造业中发展最快、发展平稳、经济效益和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并已形成与国外产品有较强竞争力。

1.电气系统设计

电气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机电器件的正常工作与否和全车的安全性,因此电气系统设计出发点基本都是以安全为主。电气系统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成本、性能、电器件型号等。

(1)了解掌握《电气设计任务书》的技术要求和全车电气配置情况,进行原理图构思;再根据整机和其他各系统需求,进行电气系统原理图的设计和绘制。在进行原理设计时,要着重考虑主机的性能参数以及主机的功能。

(2)成本分析:设定电气系统整体成本目标。在整体预算的范围内,考虑电气系统所占的比例和成本控制策略。

(3)电器件选型:在成本预算范围内,选择满足性能参数的电器件厂家和型号。

(4)整机线束设计:根据整机结构布局,进行线束的设计和绘制,主要考虑电气件的接插件型号以及线束的保护方法。

(5)电气系统装配设计:根据整机的结构合理地对电气系统进行装配设计。

上述为电气系统设计常用的方法,并形成了电气设计的技术性文件,下面就以工程机械的装载机为例对本方法进行验证。

2.可靠性设计

1)制定元器件大纲。主要内容包括:元器件控制大纲、元器件的标准化、元器件应用指南、元器件的筛选等。

2)降额设计。就是使元器件或设备工作时承受的工作应力适当低于元器件或设备规定的额值,从而达到降低故障率、提高使用可靠性的目的。

3)简化设计。就是在保证产品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产品设计简单化。简化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固有可靠性和基本可靠性。

4)余度设计。是系统或设备获得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生存能力的设计方法之一。特别是当元器件或零部件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比较低、采用一般设计已经无法满足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时,余度技术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装载机电气系统设计

1)原理图设计。经过与发动机、变速箱、液压等系统沟通,确定各个系统需求,完成原理图绘制。下面以装载机为例进行分析,电气系统原理图包含以下内容:(1)电器件符号和标志原理图须根据相关国家标准采用行业内普便使用和认可的符号和标志来代表相应电器件,在线路一侧按顺序依次标出字母和数字,即代表相应电路的线号和线径。(2)由于电气系统电器件繁多,连接线路更是复杂,原理图中一般也会将整套线束中使用的接插件和各接插件孔位表示出来,并且用序号进行区分。线束与线束之间、线束与电器件之间是通过接插件来连接的,根据导线的截面积和通过电流的大小合理选择接插件。

2)成本分析。按照电气系统在整机所占比重,充分考虑每个电器件的性价比,在整体预算范围内,综合整机的工作环境和电气系统技术要求,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电器件。以3吨装载机为例,电气系统整体成本基本应控制在4000元以内。

3)电器件选型。根据前期的成本分析所确定的电气系统目标成本,在选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电器件的通用性。所选择的电器件,不仅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还要满足目标市场使用要求。涉及到出口产品时,还应关注出口国家相关特殊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机械车辆的电气系统中有几个关键重要件,如仪表、蓄电池、灯具等。

4)线束及插接件。线束图纸上应包含所有与生产线束有关的信息,包括采用导线的线型、线径、颜色,线束护套(及端子)型号,包扎方式要求,过孔密封与保护,固定卡扣的型号技术要求及其他设计和工艺要求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对电源导线颜色没有特别规定,但地线要求须是黑色。

3.电气设计可靠性方法

1)发动机起动控制电路。(1)采用安全继电器。安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将发动机充电机上的D+信号(发动机启动后,充电机输出端D+有信号输出)接人安全继电器后。钥匙开关拨到起动档后,安全继电器吸合。当发动机启动后,充电机D+端有信号输出,安全继电器接受此信号后,继电器断电,起动机停止运转。(2)利用机器的控制器来控制起动继电器通电时间。钥匙开关拨到起动档后,启动信号也进人控制器,控制器同时也采集充电机的D+信号(或转速传感器信号、发动机机油压力信号等)根据这些信号进行判断发动机是否已经启动。

2)选择合适的停车电磁阔(发动机断油阁)的控制方式。对停车电磁阀的控制有两种方式,得电通油和得电断油。得电通油方式是指停车电磁阀得电吸合后,发动机油泵燃油导通,发动机可以起动运行,当停车电磁阀断电时,发动机停机。

得电断油方式是指停车电磁阀未得电时,发动机油泵燃油油路导通,发动机可以起动运行,当停车电磁阀得电时,发动机油泵燃油油路截止,发动机停机。

3)传感器的选型。传感器的选型对机器监控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起关键作用。根据被测量的可靠性要求不同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参与电控的传感器如液压系统中的主泵压力传感器和先导压力传感器,采用4 mA-20 mA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比电压型的抗干扰更强,而且可以进行诊断。其他监视用的传感器如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发动机机油压力等,可以采用阻值较高的传感器,以减少线路电阻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有能节约成本。

4)关于降额设计。机器上的起动继电器、预热继电器要求的导通电流较大,

主触点容易被烧蚀,因此选择容量可以考虑大一些。机器上的传感器、报警开关等线路,从载流量考虑,0.3 mm2-0.5 mm2扩的导线都能满足要求,但从机械强度、降低电线电阻损耗等方面考虑,至少采用0.7 mm2耐以上的导线,工作灯、电喇叭、电磁阀等都采用1.0 mm2以上的导线。

5)制定元器件大纲。导线、熔断器、继电器、开关、线束插接器等的选型以及容量的选择可事先统筹规划好,制定元件选择规范。对于含有电子元件的器件设备控制器仪表等,应规划好电磁兼容的各项参数指标。提出器件的采购质量控制要求。根据可靠性要求制订元件使用的手册等。通常,电器元件或设备除了考虑功能是否满足需要外,还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质量参数指标:额定电压,电流消耗,电磁兼容参数,工作温度和存储温度,抗振动性,抗冲击性,耐潮性,抗盐雾能力,防护等级,外壳材料,接口插头规格,重量,外形尺寸等。

6)线束的设计和布置。线束的设计应参照《QC/T 29106》的要求、线束的布线和固定方式的设计。线束的布置和固定,机器在工作时的振动不使线束晃动,特别是线束插接器都要进行固定。此外,插接器的固定尽可能采取水平安装方式,以避免水滴渗入进线孔中。

结语

随着人们对工程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要求的提高,工程机械车辆上的电子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加,电气系统的设计也变地越来越复杂,电气系统的故障点相应增加,这就要求在设计中要更多考虑系统的可靠性、耐久性和舒适性等重要性能。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起点范文2

关键词: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驱动教学

电气控制技术提升到科技的角度去应用计算机能编辑的电脑控制系统来代替人工,这样能够节省人力资源,代替人工操作繁琐复杂的工作内容,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解决人员操作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麻烦。因此,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泛,结合了传统的机械理论知识和现在信息技术技能知识,在工业基础知识学习的专业领域,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已经成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基础需要学习的学科。当前,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的教学过程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着重于要求学生先背诵理论,再进行实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未能真正得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效果不明显。

中职学生对复杂的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如果能提供贴合实际操作的技能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到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生活实际应用,那么学生就可以认识到这个学科不单一是书本上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也不单一是实验室里的必须课程,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可融入人们生活的、较直观的科学技术。

因此,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应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针对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教学现状,本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前的单一式教学方式主要是进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在实际的生活生产中应用不能得心应手,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操作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为学生传递的是单一的理论知识,内容十分乏味,需要学生自己在脑海中想象实际的机械操作过程,如果学生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很难接受教师的科学传递内容。当学生不断地接收新的科学知识,但是实际上的操作少之又少,只有部分实验环节来促进学生学习吸收,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到达教学的根本理念,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一般在实验的操作流程中都有明文规定,而且都有结果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自己去实践和学习分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思维。生拉硬套的实验方法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面对项目驱动教学非常堪忧的现状,必须刺激教育机构进行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课本上的不只是理论和无用的字符,而是可以给予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进行实践指导。

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任何领域的科学教育当中都需要进行实践的验证,也就是必须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验中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中,主要是利用编程来控制电源开关、按钮、中间位置的继电器、热继电器,还有流通传感器等设备,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学习到的设备特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不断地完善在公司或者企业中的工作。

2.细节化处理实践

在学生针对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的关系应用中,可以划分成细致的几部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区别,从而进行全面的动手操作。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把工程的内容分化成技术布控、原理图纸设计、实际进行系统操作等,通过老师的帮助,在几个方面得到系统的操作学习。

3.教学指导实践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实验中接受教育指导,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实验。比如,在车库闸门的控制中,让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的实际操作,在具体实施的内容中加上可编程控制器,让车库的闸门能够分析出车辆进出,自行进行闸门的额开启和关闭,并且设置有应急措施等,要在实际的编程操作中让学生发现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意义,有效的促进学生知识吸收,又能激发学习热情。

4.实验考核验收

任何的实验结果都需要进行最后的考核验收,关于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设计上,相同的也需要进行考核验收。可以把学生的总成绩划分成多个项目,有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还有在进行实践实验的过程中,还要考核学生的合作、设计、实际操作技能、创新精神等环节的评分,最后考核的满分是一百分。这样的项目驱动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适合培养专业人才在未来专业工作领域中的发展。

根据本篇文章中提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看到学生对于能够结合企业单位实际工作内容展开的项目更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吸收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设计的驱动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出积极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还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在自己专业中其他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帮助电气控制甚至是更多其他领域的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进行完善的维护和制造,所以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科学项目驱动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科学实践课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并且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上更加有自信,能够为未来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缪仲翠.现代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及探索[J].科技视界,2013(27):65,75.

课程设计的起点范文3

每一种课程必须是以研究或相关的知识及理论为基础的。如:格赛尔的“成熟论”指出:发展由机体内部成熟所制约;华生的“环境论”认为儿童的行为由环境塑造;弗洛伊德第一次从精神动力学或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幼儿的发展和行为进行了描述;皮亚杰提出了人类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还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以及后来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诸多的理论都支持这样一种思想:幼儿的早期学习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婴儿在安全、祥和、受鼓励和积极的气氛中,结合趣味性、新奇性、与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大脑较容易形成最佳的神经通路,又因为亲子游戏是以婴儿和家长的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能全方位开发婴婴儿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力、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帮助婴儿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因此,通过创设一套科学、全面、系统、有效的课程设置和活动设计,以亲子游戏活动为主、符合婴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等;另一方面则可以开发婴儿的潜能、促进其身心和谐的发展,为今后成为健全的人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设计的理念问题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其所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者在课程设计中所持有的价值观。0-3岁是人的一生中身体和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特别需要在心理、生理、营养、保健及行为培养等诸多方面给予科学的指导。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亲、母亲和早期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婴儿的生理健康、行为模式、智力发展、人格结构和未来成就。因此,所设计的课程应能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1.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因为健康、安全及保育等是一切教养活动的基础,所以应放在首位。又因婴儿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是相互依存、不能分割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养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而许多教育过程也都是在养育活动中自然而然进行的,因此需要教与养的自然“融合”,让保中有教,教中有保;自然渗透,教养合一。例如,婴儿洗澡,这是每个抚育者的“必修课”。然而,正是在这个养育过程中,婴儿自然积累着各种经验:水的冷和热,肥皂沫的多与少,洗澡时间的L与短,以及生活规则的养成(如按时洗澡),自理能力的培养,亲子关系的建立等等。所以,将教与养自然融合,优化整合,以促进婴儿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

2.顺应发展与推动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婴儿的教育中,一方面,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让他们在丰富的、适宜的环境中实现大脑与环境有效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以达到“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充实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把握“成熟阶段”,重视“机会之窗”,以推动婴儿的积极发展。脑科学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事实:人的生命的最初几年,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许多发展的“敏感期”均在人生的早期,诸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感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等等。所以,应关注婴儿经验获得的机会和发展的潜能,使3岁前儿童在按照“自身发展大纲”发展的同时,让环境、教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

3.差异与潜能的正确对待。婴儿在发展过程中,差异是全方位的,有发育与健康方面的差异,也有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差异。婴儿的保教工作应以婴儿的自然差异为基础,更多地实施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此外,还要十分重视婴儿的潜能开发。人生的许多良好品质的形成和智慧的获得均在生命的早期,成人应密切关注,把握机会,积极提供适宜的刺激,诱发多种经验,让婴儿在快乐的游戏和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4.多自然、少刻意。在早期婴儿教养活动中,要强调环境、材料的自然影响,倡导多提供“能爬行自如、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空间”;提供“生活中的真实物品,让孩子摆弄、操作”;提供“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开展户外锻炼”的机会;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与孩子多讲话,进行沟通交流”。在生活中引导学习,在蕴涵教育价值的环境中促进发展,是组织婴儿教养活动的行动原则。

设计完善的课程方案是一方面,如何有效地实施方案更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方案的组织实施部分也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家庭在0-3岁婴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父母(或其他家庭、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在0-3岁婴儿的成长、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方案中要有专门的“指导要点”的内容,供家长在活动中或家庭实施教养活动时参考,也为托幼机构内的教师参与家教活动提供指导依据。

第二,强调婴儿活动的综合与整合

方案中不应划分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四种活动形态,而是强调教养活动的自然综合,强调“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之中”各种活动的优化整合。

第三,强调教育的自然与隐性影响

所设计的课程方案在活动中更注重环境、材料的自然影响和它与孩子的互动价值,更强调教师的间接指导和隐性影响,更主张教养活动的个别化和生成性。

在方案中还可以设有“观察要点”这一部分,来充分体现方案的可操作性。“观察要点”为保教人员和家长提供了不同月龄儿童在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方面的观察内容。这里的“观察要点”不应是发展指标,而是观察的方向,它可以提供成人了解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为遵循婴儿发展规律,科学地开展婴儿教养活动提供指引。

0-3岁婴儿早期教育是一件新生事物,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值得尝试和探索的东西太多,因此,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改进,特别需要在实践中和实践后的及时反思,不断调整方法,提高早期教育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起点范文4

Abstract: After finished standard and contents design of the course,the detailed design of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such as teaching organization design,teaching method design, examination mode design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design etc.

关键词: 教学实施;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环境;设计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teaching organization;teaching method;examination mode;teaching environment;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91-02

0引言

在《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文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课程自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这一课程后台设计过程。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设计,包括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考核方式的设计及教学环境的设计等各方面内容。

1教学组织的设计

课程的教学组织采用“车间教学”的形式,融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员工感”。

我们分大班为若干“班组”,高职院一个班级大约40-50人,我们将其按5~6人一组的编制分成8~10个班组,每个班组设一位班组长,可由老师指定或学生选举产生。班组长可以不固定,可由组里成员轮流担当。班组长是班组的管理者,负责整管理个班组,如日常考勤、独立制定或组织成员讨论制定工作计划,监控督促各成员按计划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汇总、审核及全体组员的考核打分等工作。

这样,不但培养了每个组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且通过担当班组长,还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强化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本课程当中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身份,他具有三重身份,即是车间主任,又是车间技术主管。作为车间主任,他负责车间的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监控与反馈处理;作为技术主管,他要负责车间的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改革后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英语》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六步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班组合作、现场教学、模拟仿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案例教学、四步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通过六步法,使学生在学习第一门专业课程时即能够初步具备工作过程的相应能力:完成任务的专业能力、交流沟通等社会能力、计划检查等方法能力。

在资讯、计划、决策环节中,教师主要分析工作任务,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教学资源学习,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要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生分组接受、分析工作任务,并经过资讯,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学习计划。

在实施和检查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制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计划,合理分工,完成任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完成实施过程记录。本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审核、引导和答疑的作用。

在评价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完成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最后小组组织自评和互评,教师组织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3考核方式的设计

改革后的课程一改过去“一卷定乾坤”的片面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考核。各学习情境的项目或任务单独进行过程考核,考核内容除了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外,还包含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态度、纪律、职业素养等情感方面的考核打分。另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将分别对班组和个人进行考核,班组的分数将作为成员个人成绩的系数,最后计入学生个人成绩当中。

下面将以学习情境1为例给出班组和个人的考核内容,仅供参考。

3.1 学习情境1对班组的评价内容

3.1.1 态度纪律方面①班组整体纪律良好,全体组员不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勤。②班组全体成员工作认真,能进行互助学习。

3.1.2 职业素养方面①班组长有很强的责任心,组员有主人翁意识,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②班组各成员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组员能够与他人分享经验和观点,互相协助,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1.3 专业能力方面①内容合理,语句简洁、通畅,无语法错误,应用大量专业词汇。②短剧演绎生动逼真,选取合适的场地或道具进行表演,表演者发言清晰,表演自如。

3.2 学习情境1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内容

3.2.1 态度纪律方面①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不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勤。②工作认真,服从安排。发现自身不足后主动向老师、同学虚心学习,发现错误后及时主动改正。

3.2.2 职业素养方面①有主人翁意识,学习认真负责,能为学习结果承担责任。②与学习小组成员保持良好合作关系,采用合适方式表达不同意见,愿为他人分享经验和观点,能为团队利益作出个人牺牲。

3.2.3 专业能力方面①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②掌握必备的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

4学习环境的设计

为实现课程“寓教于乐”的核心思想,课程团队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具体解释如下:

4.1 学习内容开放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实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学习内容的开放。通过完成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将封闭的被动学习变为开放的主动学习;

4.2 学习时间开放通过周4或周6课时联排的小模块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利用一至两次课就可完成1个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资讯、计划、实施的时间,甚至可团队合作进行任务检查和评价,学习时间更灵活,形成开放性学习时间;

4.3 学习场地开放制定实训场地和专业教室的开放性管理制度,由学生自行管理,实现校内学习场地开放;同时将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兼师与学生实行挂钩,学生可根据现场企业要求和兼师安排,到企业现场实习实践,实现校外实训场地开放;

4.4 学习方式的开放课堂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学生组织班组团队,进行讨论式学习、研究学习、集体开发等学习。为将课程的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院内专业骨干教师通过上网、查阅期刊、到现场调研查找参考资料开展课程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讲座,院外邀请课程领域现场专家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

4.5 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除引导文等工学结合教学资源外,还可通过网络了解教师手册、学生手册、教师教学计划、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参考教师的教案、电子教案、课件,进行在线测试,并通过课程论坛和在线答疑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解惑,实现资源的开放。

5实施效果反馈

本课程改革经过在06级、07级、08级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学生的实施改进验证再实施在改进,课程设计已经十分成熟,于2009年成功立项学院精品课程。

学生和老师都受益颇多。铁运061班秦世阳同学说这种企业化教学模式,培养了我们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将企业的最新的技术资料和工作内容纳入教学内容,让我们直接从事实际工作任务,在学校就与工作岗位接轨,实现零距离上岗。

本人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成长,课程建设过程对我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经历了这门课程改革的策划、组织以及实施,培养了我独立进行课程开发能力,使我在教学能力上更进一步。在改革课程任教过程中,不但全面提升了我的英语素养和专业能力,更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通过“车间”式的教学组织,进一步锻炼了我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课程设计的起点范文5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设备;可靠性;检测;技术

随着经济的前进和提升,电气自动化不断增强,电气设备也更加趋于智能化、标准化与模块化。在自动化设备中,虽然其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但其使用环境却表现出了滞后性,外加自动化设备于现代经济生产具有重要功效,如何提升自动设备的整体可靠性已成为当下亟待攻克的问题。本文首先探究自动设备可靠性的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检测关键方法,最后探究检测方法的挑选问题,希望可在某一层面上促进自动设备的实际应用。

一、自动设备可靠性的现实意义

自动化技术关乎着经济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并是评判电子行业的基本指标。经由实践探索发现,自动化设备可优化劳动条件、增强工作质量,但这些离不开自动化设备的有序、稳定、可靠运行,其可靠性指代某一环境与时间中可独立完成每一项任务的能力,但当前自动化设备除需不断运行,还面临着恶劣环境所带来的考验,此种条件下更能展示出设备自身的可靠性。现阶段所提出的可靠性界定并不清晰,既可能是面向整个系统,也可能基于某一单元。简而言之,设备可靠性在经济提升中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两方面:一方面,可提升综合竞争力。社会的进步,促使生产力不断提高,并涌现出了显著的物质需求量,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哪个设备的可靠性越高,则其竞争优势便越显著,为此,我们应深化设备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减小生产成本。可靠性良的电气设备,其运行状态较为理想,大大控制了维修成本,进而增大了经济效益。利用可靠性优良的设备既可提升产品品质,也能缩减维修费用,可从整体层面降低成本,这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可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益。

二、可靠性检测关键方法

(一)现场测试。这一方法经由对设备在现场具体使用过程表现出的可靠性所进行测试,记录对应数据,借助SPSS数理统计软件完成计算分析后,获得相应可靠性参数。因在现场环境下展开测试,获取的数据可有效反映具体应用过程的可靠性,费用也不高,被检测对象可正常使用。但它也存在缺点,不能在受控状态下展开试验,无法控制,外界环境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条件再现性不良。常规条件下,可将现场测试划分成在线、停机与脱机测试。对于在线测试,测试设备可正常运行,在停机测试下设备则应停止工作,脱机测试是单独对被测部件进行测试。相对而言,停机与脱机测试相对容易些,但对某些系统繁琐的设备,其故障大多在实际运行过程才被发现,这要求进行在线测试。

(二)实验室测试。此种方法的进行要求实验室满足相关条件,实施现场模拟,让待测试控制符合环境压力,把实验总的耗费时间与失效数据等经由SPSS软件完成分析,获取可靠性参数。此种方法一定要保障试验条件,所用实验数据精准可靠,实验结果能够还原于现实生活中。然而,大多数情形中,因实验条件等不同因素的作用,实验数据和真实情况不统一,且这种测试方法还会花费较多的费用。因该方法涉及不同的测试样品,所以,务必要思量待测对象的生产批量与成本。常规条件下,此方法比较适合应用在生产批量规模庞大的产品中。

(三)保证试验方法。一般将此种方法应用在出厂前,特定条件下实施无故障试验。众所周知,自动化控制设备含有多种元器件,其故障形式表现出随机性与多样性,其故障表现满足指数分布,具体是设备失效率具有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特性。面向出厂前设备实施保证试验,主要是检测早期阶段的失效性。经由产品性能优化,让产品效率满足规定标准。此种测试属于可靠性层面的保证测试,会花费较长的时间。若控制设备某一生产批次较大,则仅仅能检测样本,一般应用在小批量与大系统研制的产品中。上述方法比较适合应用在可靠性标准偏高,且数量不多、电路繁琐的设备中。

三、检测方法挑选

可靠性测试存在多种测试方法,在具体的检测工作中,如何挑选适宜的检测方法有待我们思索,一般应从下述几个层面着手挑选:

(一)实验场地。实验场地挑取务必要联系现实情况。如果设备可靠性满足某一指标时,对其提出了严苛的标准,那么需挑选严酷的场地,如果测试设备正常运转状态下的可靠性,建议选择典型场地,如果想明确某一条件下的可靠性状况,则应尽可能选择和该状态比较接近的场地,使其符合可比性参考。

(二)待测产品。挑选产品时应格外小心,因产品种类多样,建议挑选特点鲜明的产品。若从实验规模的层面而言,一般是大型以及中小型设备,若从运行情况而言,主要包含连续运行与间断运行设备。以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对应的产品选择也各不相同,建议依照实际情况合理挑选。

(三)实验环境。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自动设备的实际工作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此,在实验场地恰当的条件下,让设备于一般应力状态下展开测试,以免选取不适宜的实验环境,保证测试结果合理、可靠。为此,测试人员面向自动设备展开实验操作前,一定要慎重挑选实验环境,参照不同设备的具体情况,认真剖析和设备工作状况标准相一致的环境,进而获得精准、有效的测试结果。

(四)实验程序。正式着手实验检测前,要求测试人员落实实验、结束和间隔时间。认真、完整、规范记录数据。尤其要注意的是合理检测每一项性能指标,让每次测试对应的初始状态都保持一致,在测试环节,顺序调控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方可保证测试结果的科学性与可比性。

四、结语

综上可知,电气自动设备所拥有的品种十分多样,但产量偏少,为此,基于其可靠性进行试验测试面临一定的困难,现下主要应用可靠性检测。不可否认,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建议先在实验室开展测试,同时,把试验测试获取的数据和现场测试获取的数据实施综合比对,以此来科学评测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徐贤畅.电气工程自动设备可靠性检测技术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5):74-74,75.

[2]陈奇.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6336-6337.

[3]马超.配网自动化应用于大连电网可靠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4]李军,黄学良,陈小虎等.基于双重判据的微电网快速孤岛检测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32(5):38-42,56.

课程设计的起点范文6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 机床电气线路维修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87-02

近年来,随着国际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国内制造业也加快了工业智能化的步伐,“机器代人”已成为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选择。因此,社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都急需大批动手能力强、有较强创新和实践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机床电气线路维修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相关技术更新快、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对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机电技术领域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维修方面的专项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学生获得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和毕业后从事机电技术领域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课程教学现状

(一)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该课程在教学上仍然采用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到的基本上都是零碎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 因为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认知规律等方面的因素,课堂上难免会出现生硬、呆板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由此可见,这种碎片式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而且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有限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深、知识系统性强、实践性很高的课程。目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一是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二是案例教学法;三是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四是讲练结合。但是教学手段还较为单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也是进一步学习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习情境为主线,引入国家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合作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维修、管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设计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维修、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维修等五个学习情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思考、各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实现对完成工作任务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具体工作过程设计

根据岗位职责的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的能力需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解构传统知识,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内容重组。调整后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如表1。

三、课程实施的注意事项

(一)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本课程的内容特点,教学中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及手段,并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在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同时,融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具体有: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软盘、光盘等,集声、光、图等于一体;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工学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电气原理图,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提高了学生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在校中厂的实训室中,综合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和软件仿真教学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6S管理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动手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复杂的原理,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主动学习。

(二)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教学的公正、公平、公开。由注重知识考核,转变为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业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其中,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60%,结果考核占总成绩的40%。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过程考核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由各小组提交报告书,教师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完成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小组答辩,对学习的完成提出创新的小组适当加分,小组成绩由教师先给出各小组得分,组长再根据组员在工作任务完成中所起的作用和表现状况,给出各组员的得分,教师将每个学生的个人成绩与小组分配成绩相加,得出课程过程考核的最终考核成绩,课程考核的成绩组成如表2所示。

通过公开公正的综合考核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此外,还要加强双师型任课教师的培养;提高完善实训条件;配套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开发等等。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机床电气线路维修的内容,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工信部部长苗圩: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EB/OL].[2016-09-01].http:///view/ent/201609/01/t20160901_15474507.shtml

[2]徐惠敏.基于工程应用项目的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熊幸明.电气控制与PLC[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张海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软件测试》课程设计[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6]慕君.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机床电气维修》课程中的尝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3)

[7]方小菊.高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设计[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6(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高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桂职院〔2014〕14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