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发展趋势范文1
中图分类号:F3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引言
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经济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状况加以分析,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发展的历程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而如果不能够妥善解决则必将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带来重重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间不算长,学科整体建设的水准也相当有限,所以在发展历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在今后,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问题较多,首先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切实的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学科的理念以及管理的思想,也都存在有重大的缺陷性。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科学的研究方式相当匮乏,现有的研究方式较为落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发展的历程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所以在今后要想真正意义上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还应当从上述几个层面着手进行系统化的改进。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水准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就当前的趋势加以分析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水准已经逐渐的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相关理念较为滞后,所以应当及时的实现对思想方式和研究过程的创新,以更好的相应时代的号召,更好的实现相关学科的健全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林业建设呈现出了相当迅猛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却出现了相当显著的滞后情况,其相关学科的建设不少层面依然属于流于形式的工作方式,对于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理论的研究工作不到位,科学性的思想建设较为落后,不能够很好的符合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在实践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对于科学的定位以及学科的研究领域等范围相当模糊,没有及时的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化的研究理论体系,进而使得学科之间的相关发展关系存在有重大的问题。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必然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出现落后的情况,所以在今后还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改进。更好的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入至一个全新的阶段和全新的轨道之中。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缺陷性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论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方式较为滞后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二、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基本的现状和存在额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环节,下文将针对实践之中的主要对策和发展的建议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改进,实现相关理念的革新。
1.不断强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实践之中应当全面的建设出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基质,不断的加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加强研究队伍的发展,将重要的力量集中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上述的方式才能够切实的实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增强,进而使得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轨道之中。此外,还应当使得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准进入至一个新的层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相关途径,使得学科之内的师资队伍水准发展可以得到整体性的增强。诸如在实践之中可以充分的结合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力的青年专家人才,重点的培养一批学术拔尖人员,同时应当使得行业之内具有影响力的人员作为整个队伍的带头人、引导者,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的建设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工作的开展可以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
2.建立起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践之中还应当不断的实现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这一点相当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应当加强对硬件层面的重视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软件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不断的强调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且重点的增强学科的研究发展水准。各个级别的管理部门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建立起并且协调好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升至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之中。
同时,还应当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全面实现对理念的革新,在世界范围之内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其发展的速度较快,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需求。故在实践之中应当积极的实现对培养理念的革新,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和理论的研究之中,加强人才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人才的建设可以充分的吸纳国际的先进研究成果,在很好的增强人才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最后还应当在实践的学科研究过程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这一点同样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应当全面遵循的理念和核心的思想原则。由于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可谓是相当的迅速,所以需要及时的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使得管理水准的发展可以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之中。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各个学科的研究机构还应当及时的掌握并且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以更好的提升综合发展水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发展领域,应当及时的加强生态环境政策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建设,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区域性的科学发展,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念等可以在实践之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此外还应当重点的强调森林资源的经济理论以及当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重点的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核算,使得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展可以全面的纳入至当前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之中,更好的实现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维持,使得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更好的符合当前生态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观念,综合性的提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森林资源经济理念在其中的影响。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想观念的建设意义重大,所以还应当从当前学科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进行整改,最终不断的实现行业的发展,为今后环境资源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经济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的意义。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整改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及核心的理念等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学科的新发展,使得我国现代化林业经济的建设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改良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潘寒艳.浅析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现代园艺,2011(11).
[2]王凤革.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整改的问题建设[J].华章,2013(10).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07).
管理学发展趋势范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management will continue to absorb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modern science, further integrate the humanities, philosophy thinking, and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theory system and management mode with multi-level, being close to true humanity and th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Key words: management science;research;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B503.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316-01
1管理科学研究及其发展历程
管理科学自1911年泰罗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标志兴起以来,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以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核心内容是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古典组织理论;研究方法是以经济学为基础,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过程的管理。
第二阶段:20世纪30到50年代,以梅奥人际关系学说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核心内容是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是在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对人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阶段:20世纪60到80年代,以1961年孔茨发表的《论管理理论丛林》为标志的现代管理科学阶段。核心内容是综合利用和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自然科学、统计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理论所形成的“管理理论丛林”。1980年孔茨再次发表的《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一文,把管理科学归纳为十一种管理理论学说,究其实质,或多或少吸收了其他多种学科的研究结果。
第四阶段:1981年后,进入了对企业文化研究的阶段。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研究。
2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及特点
2.1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管理科学研究以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为基本方法,这三种方法相互补充,对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十年,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主要内容的“老三论”,和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为主要内容的“新三论”,以及主要用来建立模型和进行定量分析的数学研究方法,也都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科中。此外,心理学、历史学、法学、统计学、哲学等其他多种学科的理论或方法,也可作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方法。
2.2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显明的特点是有多学科移植性。即指管理科学除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的研究方法之外,主要依靠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的主要观点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予以充实。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新的理论及方法不断诞生,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还会进一步丰富。
多学科移植性特征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管理活动本身的性质,为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性提供了必要条件。由于影响管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及政治、法律、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普遍存在的复杂的管理问题,涉及多种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必须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才能解决。二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这为研究方法的移植提供了可能。研究者采用的方法,既与管理科学融合,又带有各自行业的不同特征。他们纷纷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发,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现代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
3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管理科学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存在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对管理哲学的研究有待深入。
3.1 继续吸收现代科技新成果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管理活动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或进行动态模拟,这将大大促进管理科学向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可见,继续吸收现代科技新成果,是管理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3.2 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不断融合科学管理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的客观描述与分析;而人文管理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融合是21世纪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企业文化研究热潮,就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趋于融合的具体表现。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纪,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必将进一步融合。因此,调整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方向,建立有中国特色、具备东方文化底蕴、具有足够话语权的管理科学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3.3 哲学思维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哲学的真谛,在于从一般范畴揭示事物本质,因此,哲学思维是深入分析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西方管理科学自20世纪初形成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例如,在对“人”的认识上,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复杂人”、“管理人”;在管理理论上,从“科学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时期”,再到“管理科学丛林”。这些理论既有其科学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要解决当今管理科学的“丛林纷争”就必须借助哲学的辨证思维进行深层次分析,进而提出一般性的管理原理和规律。
3.4 管理理论的跨文化性将更为突显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世纪。因此,21世纪管理科学理论的跨文化性将更为突显。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分析运用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也会缩减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思维的差异性。
3.5 管理科学与经济学方法进一步融合从总体上说,经济学主要研究“为什么”,而管理科学主要研究“怎么办”,但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应用经济学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参与和帮助下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随着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综合管理领域的研究,大多兼有经济学与管理科学两栖性,经济管理科学和管理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相继出现。此外,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本身就需要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共同来承担,要想解决现实问题,就没必要将这两个学科划清界限。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管理科学家西蒙,所做的就是关于经济组织内部决策程序问题的研究,这充分说明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管理科学问题。今后的管理科学研究,将进一步吸收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使管理科学研究的结论能够直接用于解决现实管理问题,从而缩短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科学——现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祝恩富等.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管理学发展趋势范文3
黄恕伯:从2001年到2011年的新课程实施中,科学探究教学在物理课程中得到了重视,教师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已经从文本认识上升到实践体会。但在这段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主要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方面,即物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个要素的含义,思考在探究中怎样体现这些要素,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对于科学探究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例如,科学探究有非常完备的探究环节和丰富的探究过程,学生要自主经历七个要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然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中除了科学探究活动之外,还有其他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很多教师感到,只要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时间就不够用,构成了“丰富的探究过程和有限的探究时间”这一对矛盾。又如,科学探究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但课堂中如果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不予指导,将会遇到很多困难,探究有时难以进行下去,而教师过多、过细地进行指导,又削弱了学生的自主程度,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又构成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另一对矛盾。面对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困惑,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就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
200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有两个科学探究案例,当时撰写这两个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有所了解,第一个案例是课内的科学探究,陈述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这节课的探究过程,并把全部过程划分成了七个环节,分别贴上了相关要素的标题,通过具体情景对七个要素进行解读。通过十年的实施,教师们对七个要素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案例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已没有继续保留的价值了,当今要解决的,是如何引导教师消除科学探究中的一些困惑。因此,修订时删去了原来这个案例,重新撰写了两个课例,帮助教师们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以上两对矛盾的。
新撰写的两个案例,一个是“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另一个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尽管这两个课题的内容差别很大,一个是电学的,另一个是光学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各个探究要素并不面面俱到:前一个案例侧重于“提出问题”,后一个案例侧重“分析和论证”。由于案例具有情境的支撑,教师阅读后能具体地领悟到:课堂上实施科学探究时,七个要素不是面面俱到的,而是有所侧重,属于本课题所侧重的要素,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少加指导;不属于侧重的要素,教师则可以通过指导,使探究过程可以很快进行下去。这就是说,课堂内的科学探究,通过“不同的课题侧重培养不同能力”的办法,来实现各种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时,首先需要根据所探究课题的特点,分析和确定应侧重的要素,随后依据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条目,通过教学设计,把这些基本要求转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行为,通过这些行为的积累,发展相关的探究能力。
《中国教师》: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实现上述实验教学目标,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黄恕伯:首先需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提到物理实验,往往会把它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时,总是会想到通过某项实验操作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电表,游标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还有各种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等。其实,这些操作技能仅仅是物理实验中收集信息能力的一小部分,而收集信息能力又是物理实验能力的一小部分。物理实验有着宽广的含义,它包含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形成结论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增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扬自主、合作的科学精神。物理实验是有多维目标的。
物理课程标准中,凡是用“通过实验”这一措辞陈述的知识内容,都必须通过实验来实施教学。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做一些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的物理实验。课程标准涉及物理实验的条目共有30多条,这次修订,课程标准在附录中列出了20个实验项目规定为学生实验。这一举措,确保了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机会和自主探究过程,起到了强化实验教学的作用。具体实施时,有条件的学校不应受20个项目的束缚,仍然可以把规定之外的一些演示实验项目开设为学生实验。例如“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这个实验,考虑到它的能力结构与“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完全重叠,而其知识内容又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一样的,为了避免重复,20个实验中没有把它列入,但仍然提倡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因为实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做一次实验就可以完成的,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应行为的积累。
当前有不少学校推行学案导学,对物理实验来说,学案的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把实验操作步骤按顺序一条一条列给学生,让学生呆板地按“施工单”的工序来施工,不求甚解地在实验学案的空格中填空。当然,这样可能比较容易得到预期实验结果,教师或许能从学生填写的“施工单”中获得很好的感觉,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也是物理教学一直倡导的。您能给大家谈谈物理教学联系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吗?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可否给予一些指导意见?
黄恕伯: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例如,在电磁感应的条目中,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浮力的条目中,增加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类似的补充,还出现在大气压、机械效率、焦耳定律等条目中。这些修订,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重视。
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对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业成绩具有现实意义。2011年昆明市中考题就考了这样一道题:相距几十公里远的甲、乙两地间的两根输电线上结满了冰,利用乙地的直流融冰装置(直流电源)给这两根导线同时融冰,应怎样连接?缺乏实践意识的考生就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采用并联电路,稀里糊涂地把直流融冰电源跟几十公里外的输电线用导线连起来,导致答案的错误。显然,本题并不难在知识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就能取得该类试题的高分。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就需要精选一些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充实课堂,例如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社会热点内容、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等;让学生估计生活中有关物理量的大小;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常见物品(易拉罐、吸管、矿泉水瓶等)在课堂中做实验,这样既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还要选择优化的教学方式,对于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不要单调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听觉灌输式的低级方式,应该重视图片、视频、实物演示等视听同步教学;有条件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实践体验;进一步的教学设计,还可以融入富有趣味的学术性游戏;再高一个层次,让学生经历创造性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面列出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递进的优化过程,应该尽量设计优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联系。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目标,是广大教师要努力与奋斗的,对此,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予广大教师?
黄恕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知识上向下作了微调,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当地在个别地方降低了知识要求,例如把“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修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不再对三者的关系提出要求,把“理解机械效率”下调为“知道机械效率”等。但“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却恰恰相反,是向上进行了微调,适当地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要求,在公布的20个学生实验中安排了9个科学探究实验,而课改前教学大纲规定的17个学生实验中研究性实验只有一个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也是向上微调的,不少知识点补充了与实践相联系的内容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在结构上的这种微调,与当前迫切需要纠正初中物理教学某些弊端的现状是吻合的。不少教师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目标,随意拔高知识要求,加重对知识与技能刻板训练的强度,助长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养成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能力的低下,对学习的厌倦。现实教学中的这种弊端,就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结果。
管理学发展趋势范文4
一 、学区化管理为教师提供研课的舞台
“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我们以往搞教学研讨,由于范围小,形式传统、单一,因此很大程度是走形式,很少能发现问题,这样长期下去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从我区实施大学区管理模式以来,西五大学区搞了几次大学区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从根本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如上学期我区举办了数学学科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参与研课的教师由大学区内兄弟学校各出一名教师,我是其中的一员。由于是代表学校参加讲课,有一种赛课的感觉,因此在准备过程中格外用心,光试讲就讲了四五次,学校还请来市教研员帮我听课把关,最后拿出精课可参加研讨,讲完课又由大学区内所有数学学科教师进行评课交流,由于是同课异构,因此很容易找出差异与问题,真正的实现了交流、互助、提升的目的。另外,通过此次赛课交流,通过不断地试讲、改进、再试讲真正的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的提升。
其实,教学研究就是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成功的经验要推广,对于不利的因素要克服。一所名校必然有一个好的教学研究的群体,这个“研究群”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把好的教学经验吸纳进来,将成功的做法推广出去,实现教学方法的开放化。教师教学研究的功用不仅在于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在于可以从行动中总结出经验,可以将经验升华为思想,可以促进教师思维的发展,可以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那么优秀的“教研群体”怎样得来,打开教师的视野,扩大研究的范围,学区化管理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 学区化管理为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的新舞台
教师的成长是一条循序渐进、螺旋递升的道路。一些教师从参加工作以来就在一所学校工作,尽管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好的教育经验,但始终没有真正的踏出学校的大门,看见的和听到的始终不如亲身体验来的真实,有效,因此学区化管理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实践的舞台,将会更大程度的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各个学区成员校派出本校的骨干教师进行顶岗交流,不仅实现了教育均衡化发展,也让一些教师真正的走出去从实践中学习感悟其他学校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并把自身好的做法传播出去,这种实践、学习、反思的顶岗交流活动大大促进了教学研讨的氛围与时效性,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学区化管理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共享的沃土
学习是教师成长永恒的主题。学区化管理为教师提供了教育资源共享的沃土,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来自于大学区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的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资源我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因此大学区管理就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学习的大门。
管理学发展趋势范文5
下午好!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座谈。今天到会的有xx区市容管理局的班子成员、下属环卫部门的负责人;四位个体经营户代表;xx路商会的会长;xx区政协派驻市容管理局的执法监督组成员;还有市电视台、日报社的媒体朋友。
区市容管理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组织召开这次征求意见主题的座谈会,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与我们年初制定的2009年执法监督组工作计划不谋而合。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对市容管理工作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将尊重你们的诉求,认真对待你们提出的问题,进而有的放矢,解决你们的实际困难,希望你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刚才部分与会同志的发言,言辞恳切,发自肺腑,让我很受启迪。长期以来,市容管理也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城管,很不讨人喜欢,如果不是担任这个执法监督组组长,和市容管理局的同志们有了密切的接触,我的看法恐怕和你们是一致的。近年来,xx区市容管理局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提倡“管理就是服务、执法就是为民”宗旨,重塑城管亲和力,成效显著,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今天能请来几位曾今和他们发生过冲突或被处罚过的经营户代表,足以体现市容局领导班子的宽阔胸怀,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文明的实践。
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我们的城管工作。
在这里,我想谈三点感受:一是要多一份理解。城管队员基本上都是临时聘用的,收入较低,工作强度大,生活没规律,很不容易。我们的摊点业主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理解他们工作的难度,多配合多支持。其实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不比在座的任何一个人好多少,压力也很大。二是要多一份宽容。摆摊设点的人群基本上都是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这样的弱势群体将会越来越多。他们占道经营固然违章,但同时也是生活所迫,希望社会各界对待他们再和蔼一些,多一分笑容。三是要多一点办法。我们经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对待占道经营的摊点,不能一赶了之,取缔不是我们的目的,妥善安置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既要城市的“面子”,也要兼顾他们的“肚子”。
借此机会,我还想对市容管理部门的各位领导提几点建议:一是继续保持好的作风和传统,大力推进人性化执法,增强服务意识;二是带好队、管好人;少罚款、不收费!三是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和互动,不断谋求一种更科学、更合理、更便捷、更高效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学发展趋势范文6
一、西五大学区发展现状
2010年,为顺应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按南关区教育局学区划分,西五小学与区域内的兴盛小学、东长小学、回族小学、北大小学、自强小学、富裕小学(村小),组建成西五大学区,成为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资源开发、文化创建等方面实施一体化管理。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有效促进了学区各校教育水平的联动发展与提升。学区现有118个教学班,学生4299人,教师344人,其中省级骨干18人、市级骨干28人、区级骨干60人。值得欣喜的是,大学区校长团队平均年龄不足45岁,工作踏实肯干、积极进取,能够快速融入学区的发展与建设中,积极出谋划策,携手共进。2011年6月,在“长春市南关区大学区现场会”上,西五大学区的教育展台、学区长论坛,得到了吉林省教育厅孙鹤娟副厅长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赞誉。2011年12月,西五大学区在长春市大学区工作检查评估中,以详实的基础材料及学区建设特色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被评为“长春市先进大学区”。
二、西五大学区发展定位
为了实现学区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立足实际,审视现在,着眼未来,对大学区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和定位。
工作目标:强化师资、优势共享、内涵拉动、合作共赢。
工作思路:建立制度保障、整合优质资源、强化优势引领、校际多元合作、缩短质量差距。
措施保障:出台《大学区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区本教研、队伍建设、学生培养、文化创建、课程开发等方面实施一体化管理。
预期效果: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搭建活动平台,拓宽发展空间,努力实现学区教研常抓不懈,重质量、提水平;学区队伍建设多措并举,重优化、促发展;学区德育建设丰富生动,重过程、求实效;学区文化创建独树一帜,重特色、成体系,不断深化大学区“交流、合作、发展、共赢”的发展理念。
三、西五大学区一体化管理的实效探索
(一)建设校长团队,决策先行,提升一体化管理
大学区校长团队是大学区的核心力量,是引领学区成员校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指挥者和学区理念的践行者。为了深化大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我们组建了由龙头校校长任大学区学区长、成员校一把校长任副学区长、成员校副校级领导为成员的大学区领导组织机构,明确大学区三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职能,制定学区的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学区的各项工作。
在校长团队建设中,首先从发挥“学区长”作用做起。学区长积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凝聚大学区校长的思想,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合作交流,产生“1+1﹥2”的管理效能。其次,建设大学区“领导团队”。把每个领导从“个人——要求式”的行为转变为“团队——自愿式”行为,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办学思想、打造学区核心精神转变为“领导团队”的理想和追求。为此,在成立大学区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我们加强落实大学区校长例会制度、学习制度、研讨制度,每次例会的重点是学习和讨论,都要围绕1~2个问题集中进行讨论、商议,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而终止。在研究的过程中,校长间形成了友好、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树立了质量意识——落实责任,敢于负责;品牌意识——实现学校与学区的双赢;服务意识——让服务成为管理的动力,使校长例会逐步成为研究学区发展、制定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计划的研究会。
在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中,大学区成员校校长主动请缨,分头把关,分别负责音乐制作、组织排练、场地服务,每位校长管理到位,配合默契,使演出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再如,在每年一次的“教育系统联欢会”上,“领导团队”积极创新节目的题材、形式,以思想先导引领行为发展,每次文艺演出力拔头筹,展示了大学区“领导团队”的智慧和才能。
西五大学区三级管理机构
(二)优化师资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师资水平的质量直接决定区域教育水平的优劣。为此,我们积极树立“质量兴区,人才兴校”的发展目标,通过“内外兼修”——外塑师德形象、内炼教学硬功,全力打造大学区名师团队和教师团队,为大学区发展积淀丰厚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