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决策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决策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实验实训; Excel; XBRL
财务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是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提高其教学质量必须考虑到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的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应开展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
一、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的开展情况作了细致的调查分析,调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包括审计专业)、其他专业(包括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
同时,笔者对会计学(包括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了调查分析,如表2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笔者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体会,发现在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重会计实验实训教学轻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
由于会计课程的特点,能够直接接触到凭证、账簿和报表,会计实验实训开展的时间较早,相对也较受重视,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有难度,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基本上是借用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实验室的设置上,几乎没有专供财务管理学使用的实验室。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训教学
尽管在财务管理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实验课时,但由于财务管理学内容的丰富以及课时的有限,大部分老师在讲课时只着重于理论部分的讲述,而无暇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因此,导致未能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开展实验实训教学。
(三)重校内实验室建设轻校外财务管理实验基地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均建立有专门的会计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不仅承担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也承担了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的部分任务。但是各校在校外财务管理实验基地上的建设尚显薄弱,表现为实验基地数量少,分布区域不均衡。大部分实验基地是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资产评估等业务实习,真正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和理财业务方面实习的很少,这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获得理财训练的机会很少。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时不积极配合,使学生拿不到相关资料,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加之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增加,给各个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几个人甚至十多人在一个单位实习,影响实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 问题
目前在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实验实训素材的真实性
开设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的理财环境下,运用财务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实验实训项目的选材不仅要真实,而且为实现“理财者”身临其境的分析与决策过程,还必须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管理环境。这种实验应力争成为开放式的实验,实验项目的目标应该明确,实验涉及的理论与方法应是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后所熟悉的。但究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采集或加工信息,如何根据信息的加工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最终如何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完全应由学生自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激情;才能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项目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些实验项目普遍缺陷是:实验的素材缺乏“真实感”,验证的内容过于“书本化”。
(二)实验实训项目的单一性
从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实验教学大纲看,其实施的实验项目大多属于单项实验,即只是针对财务管理学教科书中分布于各章节的每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的实验。例如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的实验、风险与收益衡量的实验、外部融资需求预测的实验、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实验等等。虽然完成这些单项实验有助于巩固和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这类实验对财务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过于单纯化、局部化,因而与现实企业理财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今后在实验项目的开发中,加紧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方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案例分析与财务软件脱节
目前可见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程未能和财务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么是就案例分析案例,缺乏数据的处理工具;要么是就Excel讲述Excel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应用,缺乏真实的案例和到位的定性分析。为此,在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时应该发挥Excel或XBRL的重要作用,将案例分析和Excel或XBRL结合起来。
三、基于财务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学实验是指在虚拟环境下,模拟企业的财务决策过程。如利用Excel工具进行财务建模、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等,它是一种探究式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财务管理学实训是指在真实的环境下,利用模拟数据进行实验,如采用各种软件系统包括采购、销售、制造、库存等功能模块,生成基本财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报告数据,运用财务管理各种模型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因此,应该基于财务信息化的成果,整合案例教学资料,构建综合性、多层次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理的实验实训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学时分布、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以及考核办法,明确实验实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以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形式体现出来。
(二)多层次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由于财务管理学是关于资金筹集、投放、营运和分配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课程,同时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受财务理论的指导。因此,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实训,该部分包括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环境等实训以及财务管理价值观念的实训;第二个层次是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实验实训,包括资本结构决策实验、投资决策实验、营运资金管理实验、股利分配实验等内容。这一部分是实验实训的核心;第三个层次是财务管理活动综合实验实训,该部分通过案例将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完整地展开。
(三)多样的实验手段和实验工具
第一个层次采用认知环节实验法,即接触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当中的各项实际内容,如通过模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资金运动过程;认识资本市场上各种筹资工具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个层次采用单项实验法,即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在企业实践中,资金需要量预测、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最佳信用政策决策、销售预测等,分别设计多个单项实验项目,通过单项实验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三个层次采用综合实验法,即将财务管理的各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以综合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可以分别设计筹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企业并购决策分析等实验项目,以此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设计案例时,增加研究设计性实验内容,如当金融政策变化时企业融资策略调整的模拟,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投资决策过程调整的模拟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采用课堂引导型,教师讲授为主,讲清原理,给出分析思路;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型,即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鉴于财务软件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应用,对每一个试验分析都注重利用Excel或XBRL工具的使用,应综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避免分析结果的单一。
(四)立体的实验实训考核方式
在考核内容方面,以学生平时实践表现、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的撰写质量为准。课程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实践表现成绩占40%,调查或实验报告成绩占60%。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调查或实验报告的考核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期末成绩为全部调查或实验报告考核成绩总和按全部实验数目求平均数(对实验有独创见解,在期末考核中可以加分);没有提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的学生期末课程成绩按不及格处理;缺课累计达6课时及以上者,不给予评定成绩。
总之,本文认为,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过认知实验等方法展开,运用Excel或XBRL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并以立体的实验实训考核方式检验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 郭银华.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7(6).
管理学决策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教学;跨文化管理;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所以在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这是培养学生管理方面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新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企业运营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要认识现在多元化的企业环境,丰富高职管理学中的跨文化管理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为学生将来投入管理事业奠定基础。文章就现阶段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提高高职管理学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一、高职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针对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设计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机制,是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的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所以跨文化管理成为管理学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尤其我国高职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社会市场中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学生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来重新设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将来投身社会企业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从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材与高校本科管理学的内容基本一致,甚至有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直接是通过删减部分本科管理学教材内容然后直接投入使用。这种教材的编制往往很少会涉及到跨文化管理的内容,所以没有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二)教师跨文化管理教学能力的不足
大部分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认为高职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无需太多的实践性指导并且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方面凸显出较大的弊端。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学教学中融入了跨文化管理教育内容,但是管理学专业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的跨文化管理教育能力,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加强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师的岗前岗后培训,让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在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吸取到最新的技术信息,用到教学当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实现从单一型教学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其次,可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高职院校聘用兼职教师,不仅可以节约教育成本,还能够及时的吸纳拥有跨文化管理经验的新人才和新技术。例如,高职院校在企单位引进兼职教师,带来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新技术和新内容,可以迅速根据社会情况及市场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最大程度的发挥高职管理学教育教学的社会效益。最后,高职院校切实提高教师的薪资、福利,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的积极性。建立理论能力和业务能力综合评价机制,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标准化、职业化。
(二)优化高职管理学教材内容编制,增加快文化管理内容
高职院校管理学专业要认识到现阶段社会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跨文化管理需求,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在管理学教材中设置一定比重的跨文化管理教学内容,作为管理学教育教学的重点,这是强化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的教研组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编制工作,结合高职管理学教学的实际特点,进行管理学教材内容的调整,例如,跨文化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应用现实管理案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其次,要加强管理学的实践教学,为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在企业中参观实习,通过实践参与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本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形成跨文化管理意识,自觉地在学习中注重自身跨文化管理。
(三)丰富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
跨文化管理能力中涉及到决策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尤其企业管理者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决定了企业具体的管理实践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尤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决策模式。企业内部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所以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领导是高职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多种文化环境下的领导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运营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高职管理学教育教学要结合社会企业的实际管理学人才需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高职管理学教材内容编制,增加跨文化管理内容;丰富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为学生将来投入管理事业奠定基础。
作者:刘佳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义祥.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5(23)
[2]丁蕾.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09)
管理学决策的特点范文3
摘要:森林是地球陆地生物圈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其林副产品外,还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其经营管理必然要建立在森林数字地球的框架上,海量的森林资源数据是数字林业的主要信息源,所以森林经营管理学可看成森林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学;数据;特点
森林经营管理学又称为森林经理学(ForestManagement),200年前出自德国,以日文引入我国也已有近百年历史”。森林经营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由最初的森林资源永续的经营管理发展成森林资源与环境可持续的、全方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
森林经营管理是在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包括森林资源的特征类型数量和分布)的基础上,以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森林经营目标,以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C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手段,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森林调查、空间查询、资源监控、收获调整、信息管理(包括资源管理)和森林经营规划决策等空间分析技术的总称。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物圈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其林副产品外,还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单从森林具有净化大气的功能,有人就把森林看成地球的肺。森林经营管理学在监控全球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经营管理必然要建立在森林数字地球的框架上,海量的森林资源数据是数字林业的主要信息源,所以森林经营管理学可看成森林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
一、森林经营管理学的特征
森林经营管理学的空间数据基础是包括国家、省市(区)、县(旗),乃至林业企业的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及其森林特征属性的时间序列集合,显然是海量数据,因此具有下述三个特性。
1、数据的空间性
数据的空间性是指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位置及各图元的关联关系(称拓扑关系)。通常以坐标的形式表示森林的空间位置,这些坐标数据必需建立在地球的参考大地水准面上,是按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建立的笛卡尔平面坐标系的空间位置,这就是森林资源分布的图形数据,这些数据是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一类重要数据,它们是林业数字地球的地理基础和数字基础。一般CIS都可进行上述地理数据的坐标系统转换。
2、数据的特征属性
数据的特征属性在I类森林资源清查和森林经理类调查中就是调查因子集,它是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另一类重要数据。在G15中,它们可存储在一个项目(或工程)文件(夹)中,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一致的。无论是I类森林资源清查,还是森林经理Ⅱ类调查,甚至森林Ⅲ类作业设计调查,都有一个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图形和与它相对应的森林调查因子属性序列的集合。它们共同构成各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完备集。
3、数据时间性
森林经营管理学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森林的采伐和造林会不断地改变森林资源的结构,显然这种空间数据的时间序列(包括遥感图象)对于监控国家的森林资源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上述三种特征的森林资源数据称为森林经理的空间数据,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学的数据基础,也是其他林学二级学科与之相区别之处。
二、森林经营管理学的实质
1、森林经营管理的特点
(1)森林经营管理的双向性
森林经营管理包括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木材生产性任务和非生产性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任务,二者不可偏废。
(2)林业生产经营周期的长期性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主要靠林木的自然生长,但是林木的成长期很长,少则几十年,多则要走过100年,这就导致林业生产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森林资源一旦遭到破环,恢复则需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森林生态环境的恢复则需更长的时间。所以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管理它,切不可急功近利。
(3)森林经营管理面积的辽阔性
一个林业经营单位,如林业局(场),其经营面积少则几千公顷,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公顷。在这辽阔的地域范围内,森林的自然类型和其他客观条件往往具有很大差异,特别森林经营管理在我国南北方均存在差异。
(4)森林经营管理的宏观决策性
由于森林经营周期相当长,因此决定了森林经营管理具有宏观的规划决策性,而不是具体地研究森林的经营技术。这是它有别于森林经营学之处。
(5)森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再生性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组织经营决策,在空间和时间上合理组织调整,最终可以达到可持续生产的目的。
(6)密集的高技术性
为实现对地球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宏观监控,必须采用包括地球资源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图象处理系统等多项技术。
2、森林经营管理学的实质
面对林业的种种特点,对森林进行科学经营,以便促使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并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森林经营管理工作。
首先必须利用强大的3s手段,包括利用实时的遥感图像作为森林资源的主要空间信息源,采用GPS作为地面控制点的手段,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森林资源的空间数据管理的核心,对某一区域的森林进行调查分析,即对该区域进行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数据的采集和动态分析。
然后在准确的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数据的基础上,以森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森林生态资源的分析,确定合理的经营周期,对合理经营和生态采伐技术进行规划设计,编制森林经营利用方案。这一系列工作称为CIS森林空间数据的分析,简称空间分析。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Forestmanagement)的核心和实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是紧密联系长期生产过程的数种多环节的完整体系。随着3S技术的发展,特别随着GIS技术的发展,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森林经营管理学的数学模型
所谓森林经营管理学的数学模型(Forest Management Model)可描述为U=F(S,A,T)(1―1)式中U――森林经营变量;
s――空间信息,通过大地坐标系统和位置坐标来确定,该坐标系统是一个欧氏平面,即用x、Y轴相互垂直的一个平面;
T――时间信息,了轴与X、Y轴垂直;
管理学决策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药事管理学;教学模式;合理运用
中国分类号:R9
药事管理学科作为药学学科派生的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与药学学科其他二级学科有较大差异:它是应用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与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药事"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因而药事管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社会科学性质[1]。
1教学之困境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在本校为药学院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思想上能够重视药事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同时,药事管理学由于内容涉及了有关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监督的各个环节,其中所涉学科门类交叉,并且包含诸多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的内容等方面原因,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虽能明确其重要性,却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考前突击记忆、考后立刻遗忘的教学困境。由此,如何走出这一困境,进行有效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教学模式演进
药事管理这本课程于19世纪初形成于美国,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简历药事管理学科体系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60年代,主要是间断引进英美和前苏联课程;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药事管理学科逐步成为了中国高等药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学教育的基本学科[1]。从这一时期起,业内人士对药事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2.1传统教学
药事管理学的教学长期固化为"讲课+考试"的模式,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使得学生形成了单一地、通过课程考试的学习目标。学生欠缺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能达到学以致用。
2.2实地观摩
实地观摩模式是一种更加贴近实际药学工作环境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去到诸如药品生产企业、零售药店以及医院药房等地进行见习,师生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亲手触及的方式,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总结。
2.3CBL教学
CBL(Case-Based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它以典型案例作为基本教学素材,围绕教学大纲中要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提出相应观点,做出独立判断或提出决策[2]。随着我国药事管理教育的发展,CBL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药事管理学课程种颇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
2.4情景模拟
此方法又称作"游戏教学法",它通过教师设定某种特定的情境,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实现情景模拟教学之前,要求设计者预想各种角色,在某个假设的情景中活动,并依照各个角色所处的情景和不同的问题作出决定,通过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情景中去感受这些复杂性与变化规律,把学习内容迁移并应用到实践中去。目前,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我国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还处于探索阶段。
2.5PBL教学
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3]。通过PBL教学模式,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团队精神、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同时,结合药事管理学课程特点和教材特点来看,绝大部分篇章以概念、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等文字性内容为主。通过教师的不断"教课",让学生做到简单地理解记忆不难;通过普通的试卷考试达到一般的记忆效果的检测目的也不难。但是要让学生对药事管理学课程产生兴趣,更加有效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类内容,仅凭这样的单一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其他几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主动参与。实地观摩是一种更加贴近实际药学工作环境的模式,不只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未来将要从事药学工作,还可以为他们创造与见习地的药学工作人员进行探讨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阶段应当是学生有了一定的药事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后,此方式并不适合贯穿药事管理教学的始终。CBL与PBL教学模式均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合理运用这两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面对复杂药学实践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2]。这两种模式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案例的典型性与实效性。如在讲授假药劣药问题时,可结合"花旗假药案"的典型事件或其他相关事件;在讲到药品合理定价时,可结合某些国家基本药物"断货"的现实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此类问题上药企、医生、患者以及相关药品监管部门是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具有游戏性、假设性、迁移性和实效性等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在讲解药学人员职业道德一节时,结合药事管理史上的典型事件"普强实验"来做情景假设,将学生分作三个大组,一组扮演法官等公职人员,一组扮演普强公司董事,一组负责观察记录和角色扮演后的提问。因为这种形式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也使得学生更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它的限制条件[4]:(1)模拟效果受到班额制约,小班授课时,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当授课规模较大时,学生参与机会和教师对模拟情境的控制程度都会随之下降;(2)活动的开展受到课时数限制,药事管理学的课时数有限,开展情景模拟往往需要一定的准备、排演时间,这就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产生了冲突。
4结论
任何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限制条件,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证明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单独使用都难以满足药事管理教学实际需要。务必加强多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发挥不同教法的教学优势、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同时,切忌只关注教法本身,盲目地贪图形式上的花哨、热闹。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应当适配合教学效果检查,及时优化、修正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杨世民.药事管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8.
[2]解雪峰,吕雄文.加强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新思考[J].安徽医药,2008,22(11):1114-1115.
管理学决策的特点范文5
考试大纲是针对某一门课程制定的,用以规定该门课程考试的方法、内容要求、考试题型及试卷结构的一种指导性和规约性文件。考试大纲应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制定完毕,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渠道向学生。
考试大纲是规范考试方法和内容的重要教育文书,它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管理部门对考试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考试大纲一经管理部门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性质,不得任意更改和违反。第二,它是教师命题的基本依据。在什么范围内命题,命题的难度有多大,包括那些题型,各种题类所占的分数比例等,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命题必须按大纲的规定执行。第三,它是学生考前复习的指南。一门课程的内容浩如烟海,复习必须有一个重点范围,否则很难抓住要点,有了考试大纲,学生复习就避免了盲目性。
(二)考试大纲的特点
1.法规性
考试往往是决定人生道路的大事,必须做到科学、准确、公正,不可轻视,它需要法规予以规范。可以说,考试大纲就是考试的法规,如果没有它的约束,考试很可能出现随意化的情况,例如考试内容选择不当,考试难度把握不准,考试结构搭配有误等等。而考试大纲一旦颁布实施,就会对该门课程的考试起到长期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2.指要性
考试大纲并不是教学大纲的重复,更不能照搬教材内容。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提出的要求,专门针对该门课的考试制定的指要性文件。考试方法、试题类型、试卷结构等,自然无需多话,三言两语便可说清。但有关考试的内容要点的提示,却涉及广泛,必须在详略上准确把握。原则上,只点出重点掌握哪些问题,一般掌握哪些问题,了解哪些问题即可,这就是所谓的指要性。
3.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两个方面。首先对考试内容的规定要科学,重点章节、重点内容把握要精准。其次对考试形式的规定要科学,采用哪些题型,主观性命题和客观性命题各占多大比例,试卷结构如何安排,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根据之上。
(三)考试大纲的写作
1.标题
一般由专业名称(或年级名称)、课程名称、文体名称三部分构成标题。
2.正文
第一部分是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具体包括考试是开卷还是闭卷,是笔试还是面试等。考试时间以分钟或小时为单位。
第二部分是考试的基本要求。概括写出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系统掌握本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利用所学的本课程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第三部分是考试内容和要求。这部分最为重要,篇幅也最长。要把课程主要内容分为若干单元,分别予以表达。就一个单元内部而言,要点出重点掌握哪些要点,一般掌握哪些问题。
第四部分是考试题型和试卷结构。题型常见的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解词题、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证明题、计算题等,针对本课程特点选择若干类型。试卷结构是指各类题型所占的分数比例,用百分比加以表述。
3.颁布大纲的单位署名
颁布大纲的单位署名,可在标题之下居中,也可在正文之下偏右。
【 例 文 】
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管理学考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利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1.企业与管理
重点掌握:组织及其要素、管理的概念及一般特征、企业管理的性质、系统理论的若干启示。
一般掌握:企业及其特征、企业管理的内容、系统的特征。
了解内容:系统及其类型、系统的结构的功能、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工业企业。
2.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重点掌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一般掌握: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了解内容:照明经验、梅奥的参与与继电器试验、访谈计划、绕线试验与非正式组织、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思想。
3.经营条件研究
一般掌握:经营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内部条件分析的必要性、经营条件研究的作用、经营环境研究、内部条件分析、市场研究。
了解内容:经营条件研究的程序、市场调查、市场预测。
4.经营决策理论
重点掌握:经营决策的本质和内容、经营决策的特征、经营决策的制约因素。
一般掌握:确定经营方向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判断改变的必要性、明确企业目标、经营方案的拟定、经营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了解内容:决策方案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5.经营决策实务
一般掌握:产品决策的任务、产品竞争战略、产品决策的分析方法、技术改造的内容、价格决策、促销决策、分销决策、财务决策的地位和内容、筹资决策、投资决策。
了解内容: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价技术。
6.经营计划
重点掌握:计划管理的作用、计划管理的原则、长期经营计划的作用、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和调整。
一般掌握:经营计划的特点、长期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长期经营计划的编制、年度经营计划的内容、年度经营计划的指标体系。
7.组织结构
设计重点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依据、组织设计的原则、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权力的性质与特征、组织中的集权倾向、分权及其实现途径。
一般掌握:区域部门化、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8.人员配备
重点掌握:人员配备的任务、人员配备的原则、管理人员的来源、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管理人员培训方法。
一般掌握:管理人员考评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培训与管理队伍的稳定、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和方法、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
9.组织力量的整合
重点掌握: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直线和参谋及相互关系、运用委员会的理由、委员会的局限性、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一般掌握:正式组织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直线与参谋的矛盾、正确发挥参谋作用。
………
管理学决策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数据分析模型 管理学课程群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56-01
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20世纪至21世纪初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管理学课程群,是包括《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沟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集合,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其共同点在于通过管理现象、挖掘其中各要素的关联性,进而总结管理规律,做出管理决策。也就是说,通过管理学课程群的训练,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利用既有数据和模型,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发掘特定情境下管理特征、支持企业决策的能力。由此,对数据的分析、解读能力,无论对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还是提高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无疑意义重大。
一、当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存在的不足
作为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双重特性的管理学课程群,在实际教学中明显地表现出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介绍、轻分析”;“重西方、轻中国”。
(一)“重理论、轻实践”。概念解析、理论介绍和案例教学构成了目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主体,教学组织过程单一,主要表现为“讲述概念――介绍理论――案例分析”。教学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进而运用该理论分析案例,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手段检验管理理论是否适用,以及从管理现象中挖掘管理方法、提炼咨询建议的能力。而这正是企业管理实践中需要的核心能力。
(二)“重西方、轻本土”。“重西方、轻本土”,同时“重介绍、轻分析”是目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另一不足。作为“舶来”的管理学学科群,经典管理理论和最新研究动态均建构在西方国情和人文实际基础之上。对于传播的这些西方知识,倘若未经“检验”一味接受,必将导致理论和现实的脱节,会出现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情况,“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导航”更无从谈起。“检验”的实质是西方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必须对西方理论进行审视,从其中吸取营养、获取能量,将其本土化后再指导管理实践。然而,当前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重视介绍管理现象,而轻视通过变量分析深入挖掘管理现象内在的关系和逻辑,从而容易使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视西方经验和理论,忽视将管理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关键是缺乏对“中国情境”的解读能力。
二、开展基于数据分析模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应对上述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通过中国情境下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则是根本途径。这是因为:
第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呈现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法、手段受到极大地挑战,谁具备整理、分析“大数据”的能力,谁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企业、为个人创造价值。正因为如此,目前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毕业生日益受到各类企业的青睐。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二,就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现象的分析日益受到重视。管理学也是如此,应摒弃全盘“西方主义”、“拿来主义”的态度,应重视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经验、管理规律的探寻。由此,基于数据分析的对“中国情境”的挖掘、以及“中国情境”下管理的创新是管理学教师实验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内容设计
(一)基础数据库资源建设模块。基础数据库资源是管理学课程群实验教学的前提。
第一,设计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包含若干中国企业管理的案例,可称之为“实训订单”,“实训订单”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管理环境、企业战略、企业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营销、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等。这些“订单”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所依赖的数据库。“实训订单”的数据,既可以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对外披露数据,也可以是走访调研取得的一手数据。
第二,建设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数据分析系统。这里的数据分析系统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处理软件或应用系统,而是一个致力于将目前主流的数据分析工具SPSS、Eviews、STATA等根据各自处理数据的优势集合而成的综合化系统,是一个根据具体的管理问题,寻找一种与之相匹配的分析模型的过程。例如,带有时间序列的企业人力资源预测,建议采用Eviews 6.0中的ARIMA分析模型,利用无时间的截面数据分析变量相关性时,建议采用SPSS 20.0中的方差分析等。目的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模型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模块
第一,根据已有的管理问题数据分析“实训订单”,寻找一种与之匹配的分析模型。如前文所述,对于一个特定问题,尽可能要找到一种满意的与之相匹配的分析模型,以提高管理咨询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这是企业管理咨询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第二,将“实训订单”和具体的分析过程按照教材建设的思路形成并完善,以供后期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参考使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重点教师向学生讲授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步骤、检验过程、适用环境等,以及如何从“实训订单”中提炼合理的“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即案例分析模型的建构。
第二阶段是案例分析阶段。这一个阶段的重点是将学生从暗示型案例分析提升到无边界案例,让学生在一个没有明确问题导向的案例中寻找突破口,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识别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综合提升阶段,增加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激发他们尝试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模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的方式,从依赖辅导逐渐转变为独立设计,实现综合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