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寒地城市色彩;原则;意义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

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地下设施及地面建筑内部装修与城市色彩无关;地面建筑物处于隐秘状态的层面,其色彩无法被感知,也够不成城市色彩)。完整的城市色彩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规划,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基准色、辅助色和点缀色,包括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车辆等交通工具,也包括城市广告、标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物等的颜色。

气候带给寒地城市的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寒地城市气候特殊,赋予了寒地城市色彩设计不同于其它城市色彩设计的内涵和意义。 寒地城市的色彩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适宜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严峻,寒地城市都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城市都会面临严寒的侵袭,气候条件对其发展来说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进行寒地城市色彩设计时可以选择暖色来进行温度平衡。如哈尔滨,每年从11月到次年的4月,多被笼罩在皑皑白雪下,因此哈尔滨确定米黄色作为自己的城市色彩。像欧洲一些旅游小城也是如此,如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等,其建筑色彩鲜亮,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调查显示在许多气候寒冷的城市中暖色都是受居民喜爱的颜色。

寒地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尊重气候条件,考虑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对城市色彩的影响。

2、保持寒地特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的色彩积淀着城市的历史,具有自身特色,这是不该被泯灭的。例如:哈尔滨市的城市色彩受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继承历史建筑原有的黄、淡黄、乳白的暖色基调,哈尔滨代表色彩为米黄色和黄白色,在此基础上,调整变化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色彩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打造了一个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多彩哈尔滨。

保持自身特色有助于寒地居民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提升寒地城市的知名度,对于寒地城市建设发展至关重要。盲目照搬和一味模仿气候温暖地区城市的建设经验只能导致寒地城市自身特色的丧失。寒地地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特点和文化历史沿革为城市色彩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寒地城市只有将地域特色继承和发扬光大,才能在当前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城市色彩构成和谐的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因为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白雪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区别于热带城市。如果是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像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寒地城市冬季环境色彩单调沉闷,草木枯萎、城市笼罩在一片没有色彩的灰蒙蒙之中,应尽量采用使人感到温暖舒服的色系,建立丰富而又协调的城市色彩系统。在存有自然色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选择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可以使寒地城市亮丽起来,但在采用浓郁艳丽的色彩时,必须使它统一于整体色调之中,且注意色彩面积应用原理。

国际设计协会研究表明:在城市形象上投入1美元,可为城市带来277美元的效益。如何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环境,营造和谐、优美的城市空间和文化氛围,扩大城市的对外影响和美誉度,这一切都取决于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进行寒地城市色彩设计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它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由于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寒地城市居民理应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以补偿不利的气候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寒冷会引发各种疾病,如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而且由于冬季日照时间短,居民户外运动又较少,导致人体对阳光的摄取量减少,对健康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健康不利。冬季寒冷、阴暗的天气使人心理压抑,情绪低沉,还会诱发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导致酗酒、自杀、事故和暴力等。因此减少气候的负面影响,使寒地城市更加适居,成为地(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处严寒地域的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在加拿大许多城市在规划设计中都对寒地特点作了充分的考虑,如黄刀城(Yellow knife)制定的2002年城区规划,提出了适宜的城市颜色等内容,体现了尊重人、关注人、服务人的理念。

2、能够改善城市建设的不足,有助于美化城市

关注城市空间环境在较为温暖季节情况下的状态而忽视或轻视冬季的季节因素,是目前我国一些寒地城市在规划与设计方面的通病,导致许多在图纸上看来令人振奋的规划设计实施以后却由于漫长冬季的影响而与预先期望的结果相差甚远。应积极开展针对寒冷气候条件的各项城市建设新技术的研究,以利于提升寒地城市环境品质,创造四季适居的城市空间环境。

3、有助于塑造积极的寒地城市形象,体现城市色彩的标志

寒地城市冬季气侯寒冷,万物萧疏,景观单调,令人心里感觉沉重而压抑,因此寒地城市积极塑造冬季城市色彩形象,增强城市冬季的吸引力和活力。城市色彩是城市的重要因素,采用有个性的色彩有利于城市的识别与认同。城市色彩对于寒地城市形象塑造是十分重要的。为丰富生活在漫长冬季里的寒地居民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一些冬季气候寒冷的国家,如俄罗斯、芬兰、挪威,丹麦、冰岛等,都将城市的色彩设计得极为丰富,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些小村庄也以明快的色彩而闻名。日本札幌是世界上冬季降雪最多的寒地城市之一,除了采取一系列包括提出适宜的城市颜色的城市规划,还设立冬季节日,建设札幌艺术公园等也以增加寒地城市冬季的活力,改变城市冬季萧条的面貌。哈尔滨,一个走过了百年现代建设的城市,一个以冰雪文化著称的城市,随着城市色彩的确定有着“天鹅项下的明珠”、“东方莫斯科”等等的美誉。

一个城市会因为他独特拥有的色彩而迷人和闻名,因为城市色彩也是城市性格的一种符号、一个标志。标识作用是城市色彩的另一个作用。色彩在城市中不仅能表达抽象的意念,还能用来表达人类生活环境的彼此差异和具体建筑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标志性作用。例如:色彩能够帮助陌生人找到他要去的地方,因为标志性建筑能起到引导方向的作用,而色彩是关键要素。所以人们经常能够凭借色彩印象记忆起某个城市或某个建筑,这独特的色彩已经是他们的标志,就如同绿色的邮局、看到红十字就想到医疗单位一样。

对于特殊气候条件的寒地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出宜人舒适、富有个性特色的城市色彩。

参考文献:

[1] 冷红,《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色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式各样的建筑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城市色彩的整体规划也成为我国各个城市规划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城市色彩规划作为一种城市美化的手段,不仅可以最快的修饰城市美中不足的地方,而且好的城市色彩规划的运用可以促进该城市经济上的腾飞和增加居民的城市认可度和归属感。但在这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城市规划控制,更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使之各城市出现了杂乱、无序等问题,全国各地彼此效仿,争赶时髦,导致即失去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切断历史文脉,而且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城市色彩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探讨如何从美学角度对城市的色彩进行规划设计。

色彩

色彩是信息传达的重要手段。科学研究表明,在观察和感受一栋建筑时,在大约4000米的距离上,映入眼帘的是色彩和轮廓,在1000米的距离上是形体关系,在300米后才能感受到细部的设计,因此色彩是外在表现的首要作用。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场所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识的色彩总合。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草地、土地、树木、山石、江河湖泊、天空等都是自然色;城市中的地上建筑物、人工路面,交通工具、设施、服饰等都是人工色。同时从色彩承载的载体上来看也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静态的有山石、道路、、土壤、桥梁、城市建筑等组成的色彩体系,这些物品能长时间的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动态系统中包括城市广告、车流、植物、服装、霓虹等,他们会产生不同的景观色彩。由此可见,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根据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失衡的现状,针对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与自然色的协调问题进行探讨。

二、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1、城市色彩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情感的重要因素。

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色彩对城市居民心理健康和情绪均有较大影响。用什么色彩和为什么用这种色彩却始终是决策者和设计师们关心的话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反映着人们一定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如: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灰蓝、灰绿等则给人理智、沉稳的感觉;艳丽、高彩度的色彩给人以头晕目眩、心绪烦躁的感觉。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2、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例如,欧洲出现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精美豪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色彩体系;我国则出现了等级森严的色彩使用制度,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日本、朝鲜建筑均承袭了我国唐代的清雅、平实的建筑风格和色彩。

3、城市色彩是矫正城市建筑凌乱状态的重要举措。

由于现代城市建筑规范失范,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质料及环境协调等方面缺少严格控制,这都给城市风貌造成了致命的、难以弥补的破坏。所以我们能做的,便是制定色彩规划,使某些杂乱无章的建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色彩方面做到统一性。采取必要措施,规范新建筑的色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因城市规划失控所严重破坏的城市风貌。

城市色彩规划的设计原则

尊重当地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建筑色彩和建筑形体同时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色彩作为文化要素之一,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增强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因此应采取“挖掘——继承——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文脉特征,并予以发扬光大,逐步形成地域特色。

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城市色彩如同人的服饰要随不同的场合来定位,不同的功能场所要配与之相适应的色彩。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城市的整体功能上来讲,商业城市与旅游城市、大城市与小城市其色彩原则应有所区分。二是从城市的区域划分上来说,行政中心一般采用凝重的色彩;金融商业区的色彩可用活泼一些的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柔和些;旅游区的色彩则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应遵守的通则。

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实现统一或协调的原则。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之间的协调。

四、结语通过剖析影响城市色彩的各要素,提出城市色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环境感受,在未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作为一个新研究领域,我们应进行系统、科学、统一的设计,使我们居住的城市更加舒适、惬意、和谐、优美。

参考文献:1、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研究 作者:吴松涛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城市色彩;色彩效应;构成元素;设计原则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的外部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它是一个广泛、综合的概念,分为人工装饰色彩和自然色彩两类,包括建筑、道路、标牌、广告、服饰、绿地、河流等城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色彩,它们触及人们的活动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狭义的建筑学上的城市色彩仅指城市内建筑物、构筑物的色彩,但城市景观是由多种元素组成,并非单一的建筑物,因此它的内涵应拓展到更广的范围,从而避免在城市景观的色彩塑造中存在片面性。

二、色彩效应

(一)物理功能色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不同的,热吸收系数(取值介于0-1)也就不同[2],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效能。最明显的例子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总爱穿浅淡色的服装,感觉凉爽些;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偏爱穿红色、橙色等暖色调的衣服。同样,对于装有全空调的楼宇而言,其外粉刷色彩宜选用浅淡色调,具有节能省电的功效。日本已将浅色作为墙体外隔热的一种主要色调。还有墙面的色彩若选择不当,墙面温度高,使外墙产生伸缩变形应力,有时会使外墙面粉刷脱落,而影响美观。另外,不同色彩对光的反射系数也不同,黄、白色等反射系数最高,浅蓝、淡绿等浅淡色彩次之,紫、黑色反射系数最小,因此建筑外墙上采用高反射系数的色彩可以增加环境的亮度。

(二)视觉美感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经色彩实验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是色彩[2].如果物体的色彩协调优美,就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视觉的兴奋,进而影响心理感受。如帕提农神庙,在纯白色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的金银花圈图样,在晴朗的天空衬托下,色彩十分鲜艳夺目,呈现出令人着迷的色彩幻想空间。又如我国汉唐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再如服饰的色彩变幻无穷,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给人以不同的美的视觉冲击。

(三)心理效果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冷暖、轻重、膨胀与收缩、进退、活泼与忧郁、兴奋与沉静、疲劳、联想与象征、感情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感受。雪地、冰山的白色令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色、橙色使人感到暖和;海水的蓝色使人沉静;色彩缤纷的花卉使人愉悦,这都是人对自然色彩的一种强烈心理反映。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明度,人们对明度越小的色彩感到重,比如黑暗的房屋令人感到厚重,而明亮的房屋却显得轻盈。色彩的活泼与忧郁感,通常是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中心的明亮纯色使人感到快乐,而看到蓝色和蓝绿这些冷的暗浊色时就变得抑郁,这也是在阴雨的天气人们往往情绪低落的原因。色彩还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热情、喜庆;橙色代表快乐、积极;绿色代表和平、理想;蓝色代表沉静、理性等,可以对人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所以色彩的心理效果是多种多样,在选择色彩时是不能忽视这种效应。

(四)经济效应色彩中还蕴涵着经济效应,成功的色彩选择会带来良好的经济结果。从物理性能上说,合理的色彩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的能量、物质消耗,降低城市的运作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美观大方的色彩环境会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影响游客和投资者的行为决策,间接影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的能力,所以色彩环境的改善提高必定也会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例如广州市在“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形象工程中,注重城市色彩的更新,把主要干道的沿街建筑立面重新“涂脂抹粉”,色彩规划得恰当,因而形成亮丽的风景,也为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投资者和人才。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要重视色彩规划设计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色彩对居民心理的影响也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自杀的人就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西哲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家,这句话已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尽管他们城市大都历经数百年,其普通建筑质量绝不比我们高,但其城市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转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续其历史文脉。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明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改革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名画家从皇城根一带的旧城保护,已开始注意这一点了,这是值得庆幸的。否则,皇城被淹没在更加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建筑群中,北京的历史文脉就彻底被葬送了。

3、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绝大损害。米兰作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调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则活泼得多,这两者是不能置换的。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

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像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其混凝土本色既显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没必要弄巧成拙地进行粉刷。像高层的办公写字楼,则不宜用轻浮的色彩,而像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

4、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绿色森林或蓝色海洋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或特大城市。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欧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的建筑色彩鲜亮,原因也在这里:小城外面环绕的往往就是大片绿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皑皑白雪,这样,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色彩 材质城市 规划 GIS

社会讨论

有关城市色彩问题,社会各界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最终结果并没有形成关于到底该采用哪种主色调的一致结论,只是对城市色彩问题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城市色彩能直接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整体风貌,是城市特色与品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构成。而且城市的色彩不仅关系城市的外在形象,也影响着市民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 冯雁军,城市色彩漫谈.]

但是,城市色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和城市的历史、建筑、文化、风俗密切相关,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因其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使色彩规划在城市设计中扮演着微观和宏观操作层面上的两种不同角色。

城市色彩系统的断裂

我国古代城市中, 无论是单体建筑的色彩运用还是群体建筑的色彩组合搭配, 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色彩系统。[ 魏民,城市环境中的色彩设计.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7,(3)]而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今天,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建筑风格传入中国已经快一百年了。现代建筑在西方发展的一百多年里,先后经历了世界大战后的建设、国际建协十次会议的争论、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质疑等等对其不断修补的过程。而在国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建筑错过了这些修修补补的步骤。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这个跳跃的序列,使当下中国的现代建筑和城市带有很多先天的痼疾。

1930年前后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后几十年中国常年战乱,只在统治时期首都建设上有过一段,其中关于“中国固有形式”的争论成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小插曲,这似乎可以看作为中国建筑界对现代建筑的一个反思行为,但是随着政权的这场争论也就不了了之,并没有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形成深刻的影响。建国以后,由于建设新首都的需要,建设了一批大型工程,样式上属于比较纯正的现代风格。此后经过十几年之后,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打开国门扑面而来的是当时西方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但是由于此时中国依然没有太大的经济能力在建筑形式上承受太多冗余的符号,这时期的城市建设还是延续了简约、朴素的现代风格。

这些构成了现代建筑传入中国以后整个城市色彩发展的一个线索,上文中提到的先天的痼疾也暴露无遗,比如传统街区和现代建筑区生硬的对接、传统城市色彩体系和新建筑色彩的碰撞等。

据一项近期针对江苏无锡市城市住宅的调查发现,现代城市中有70%-80%的居民仍然居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住宅楼中。城市色彩就和这些在当代城市中占最大多数的建筑体密切相关,这不仅体现在城市鸟瞰图上,更体现在市民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城市界面上。

建筑体的材质结构到城市色彩的转化在我国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这个时期我国集中建设了几个大型项目,形式以现代式为主也辅以中国元素比如小坡顶和琉璃瓦装饰。这个时期建筑的材质结构基本可以直接反映到城市色彩的构成上,主要的建材包括瓦、砖、砂、石等,城市色彩比较单一,以瓦和砂石的灰色为主调;第二个阶段便是七八十年代的建设高峰期,建材的生产能力已经有所提高,这个时期的建材已经主要是砖、水泥和部分混凝土。这个时期建筑的材质结构也能够较全面的体现到城市色彩上。由于建材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加和工艺的成熟使得城市色彩变得比较丰富,并且出现了一些砖艺和铁艺与建筑外立面相结合的做法,丰富了立面的形式。与此同时,对中国固有形式的热烈追求从未间断,最为直接的体现便是大屋顶的使用,这些做法单纯从形式上考虑建筑和城市,导致在城市中一些标志性大型建筑上大屋顶泛滥,破坏了城市的整体色彩体系和界面形式。

涂料和面砖时代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气候、水文和风俗差异明显,想以一种形式和色彩体系概括整个中国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当下,各个城市中简单的把青瓦白墙或者红屋顶作为中国的正统色系,而大肆建造所谓的传统住区,妄图以此法修补日遭破坏的城市的肌理和文脉,形成城市的主色调。但是,从城市的卫星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的住宅区并没有融入到城市中去,反而由于其本身结构特征太过明显、色彩过于突出,最终成为了城市中一块块“崭新的补丁”。

中国各个城市历史悠久,时间的沉淀使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的主色调,金黄色的老北京、红色的威海、青岛、米黄哈尔滨、黑白灰如水墨画一样的苏州等,而这些特征的形成并不是对颜色的偏好和设计所致,而是由当时城市的地位或者本地材料使用造成的,是长时间经营的结果。

从1700年由托马斯・切尔德(Thomas Child)在波士顿建立美国第一家油漆工厂到一个半世纪以后,在1867年,俄亥俄州的D.R.爱瓦瑞尔(D.R. Averill)取得了美国第一个精制油漆的专利权开始,涂料就开始以强劲的势头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

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油漆得到大量生产,此后随着建设量的不断加大,油漆、涂料在建筑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涂料和面砖大行其道的今天,色彩已经可以不依附于材料而独立的进行操作。人们的常规意识中的草是绿的、土是黄的在设计层面上已经被涂料的依附能力瓦解。

应对策略

明确了城市色彩和建筑色彩的关系以及城市地域特点、涂料和面砖的影响之后,重新审视色彩规划在城市地域特点建设中的地位可以发现:色彩规划并不能实现以张显地域特色为主要目的的城市地域特点建设的目标。其主要原因是现代涂料和面砖技术的进步使的颜色和材料已经成为两种可以分别独立操作的元素,而依照设计师或者规划师意愿选择的操作方法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前者,结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和文化修养。这种做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要求。现代大都市的发展规模要求将更多的信息纳入到规划设计的范围中来,最终决策也不能依靠主观的选择。

GIS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的缩写,在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中涉及到的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从功能上讲, GIS 具有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可以看出,依靠GIS对空间数据信息强大的处理功能,城市环境中材质和色彩两个独立元素可以同时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规划等具体操作。在具体的规划建设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功能分类定义GIS的输入信息,然后进行针对材质和色彩两个元素的不同操作。对大的区域按照材质的处理方式进行界定,比如商业建筑区规定为玻璃,木材或者金属而不确定其颜色,以保证城市设计肌理上的连续性;而在细节方面,主要对色彩进行限制和调节,以突出特点、丰富立面和不干扰材质规划的界限为目的。

小结

在城市的地域性建设中,城市的材质规划和色彩规划是不可分割、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做出完整、有效的规划方案。而且,城市材质规划和色彩规划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对城市环境现状基本信息的准确掌握。其中既包括GIS学科,也包括社会学、色彩心理学和其他相关技术学科的支持,而在这些方面我国并没有成熟的先例,需要规划和建筑学者联合城市相关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万敏,吴新华 .城市色彩规划中的若干问题.规划师,2004,(7)

2.王大珩,荆其诚,等.中国颜色体系的研究【N】.心理学报,1997,(3)

3.焦燕,城市建筑色彩的表现与规划【J】.城市规划,2001,(3)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色彩;景观

一、我国城市建筑景观的现状

首先,城市建筑应该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功能和场所,大多数城市建筑观具备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功能区,以满足不同文化阶层、职业、年龄的人对城市夜间生活的需求。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在发展中暴漏的问题,如城市建筑设计内容单一,缺乏城市固有特色,大多数城市的色彩环境着商业功能显著,注重以明亮的商业中心建设为主,而在居民区、休闲广场、文教场所等无经济利益功能的区域就大显失色,城市夜间景观色彩的分配不均衡,商业化倾向严重,势必导致城市夜环境的负面发展,不利于市民身心健康和未来城市社会的发展需要。

其次,城市建筑色彩设计上缺乏整体性和尺度感。目前我国多数城市负面的建筑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设计的整体观念造成的。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景观繁多,只注重宏观建筑的设计规划,而忽视了城市建筑细节的建设。缺乏人文气息和绿化意识,此外,灯具色彩上也有商业化的趋势,很多企业利用灯具效果宣传广告,失去了灯具色彩对于城市建筑设计的点缀作用,另外,色彩灯具的设计单一,缺乏特色和与环境的互补性,不具有整体协调的功效,规划衡量的的尺度感不强,使城市失去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

此外,在许多大中城市,缺少独特的发展规划,缺乏统一性,设计规划不科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浪费。因此,城市建筑观色彩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提高城市建筑设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科学地规划建筑的构造和色彩景观设计,达到建筑景观色彩与周围人文环境的互相和谐发展。

二、城市建筑外观的色彩框架设计

(一)根据城市机理,给城市建筑景观的色彩设计定性

每一座城市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自己独特、显著的特点。如北京的皇宫、皇家园林,青岛的滨海景观,杭州的狮子林等等都表现出独有的发展特色。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抓住城市的特点对于规划设计城市建筑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把握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气息,从而根据城市固有的历史发展特色来给建筑景观色彩定性,并根据其品质特色来设计规划。这是做好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必要性的准备。

(二)根据城市的定性,组织城市建筑结构的色彩

围绕城市的机理特点,根据城市的定性,结合这些城市元素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发展特色来确定建筑的规划设计风格和特色,以下我们从城市的标志物、视觉框架、广场等方面来进行具体规划设计。

1.标志物设计

每个城市中都存在着一些标志性建筑、历史建筑、重要雕塑等。标志物的建筑设计在城市景观色彩的规划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夜间,城市色彩灯光效果不仅会使其表现出与白天不同的奇妙景象,突出表现了在城市的独特标志性地位,而且会使人们对于该城市的整体进行清晰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通常,在对这些标志物在设计时,通过色彩灯具的光效设计,采用各种对比与协调的手法,突出建筑物本身的特色,并且结合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其融入到城市特色当中来,并起到突出的标志性作用。

2.空间视觉框架设计

城市中,街景的色彩规划设计同样对于城市建筑规划起着或不可少的作用。各种不同的建筑物风格与空间协调性影响着人们对于该城市街景的空间视觉的效果,建筑灯光设计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建筑的特点,体现建筑物的风格和所要表现的理念,在道路色彩方面,要利用光学原理,在满足安全照度的前提下,选用非截光型灯具、半截光型灯具,灯具的形态应与街景相协调;对于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老城街区建筑,要充分挖掘其历史人文积淀的特色,通过构图、用光、用色的规划设计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一个非凡的、特色的视觉空间效果,完美的勾画城市建筑色彩的美感。

3.休闲广场设计

在城市的布局中,广场是供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是根据各个城市区域功能的要求设置的,因此,广场周围的建筑物的色彩设计应与整个广场相协调。同时,根据各个广场的功能,在进行广场夜间景观色彩设计时,选取规划设计视角中心、背景,有组织有层次的景观色彩,注意多视线、多角度色彩的组合。

(三)发掘和建设体现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建筑景观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特色,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往往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同时也决定了每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差异。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色彩设计时,要根据每个城市固有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比如北京的古都景观、哈尔滨的冰城景观特色、苏州的江南特色以及香港以高楼大厦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景观等等,在其发展规划中都有各自显著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而在城市夜间景观的色彩规划设计当中,应该把握这些城市特色并且加以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城市景,体现人文气息,创新建筑景观的色彩规划设计。

(四)营造宜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色彩环境

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规划,我们更多的是要树立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从建筑景观的总体规划着手,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相协调,结合城市现在及未来的空间布局,从艺术形象整体美的角度制定城市建筑未来的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进行城市夜间景观色彩的艺术的持续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光学色彩原理,创造符合人们生活发展的光环境。城市建筑观的实施规划控制能为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夜间景观提供整体,努力在亮照分区、亮照分级、亮带、光色等方面设计符合建筑观整体性、创造建筑观与城市整体景观互相协调的重要规划设计。

结语

城市景观中色彩的规划设计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城市整体规划和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城市建筑的现状,从存在的问题出发,不断吸收有关建筑学、城市规划、电气色彩等学科的知识,提高专业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结合社会心理学、物理学、美学等专业领域的融会贯通。不断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并从相关的色彩知识专业中汲取理论知识,同时要系统深入地开展景观色彩的研究工作,形成完善的色彩设计理论和方法,探究色彩在城市建筑外观的重要性,结合城市特色进行合理规划,才可以通过有效的建筑色彩设计达到科学美观的城市形象,促进符合人类生活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城市建筑规划。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李铁楠.景观色彩创意和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范文6

城市街道色彩设计规划原则

将城市街道界面环境设施色彩进行包装设计,是色彩科学的应用价值理论学说的发展,它张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思想,体现了对人和环境的尊重。它针对人居环境中城市路面大街小巷两边的街角、行人道和建筑物界面、广场路面、街道设施、绿化点缀等视觉元素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表达。如何将城市街道设施色彩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创意,如何将街道环境色彩进行系统的设计包装,体现出色彩规划在市政建设上的功能作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创意设计、包装美化、功能作用,无外乎就是与时俱进地对街道进行创新、创意的审美表达。街道色彩设计应以人为本,以自然和谐的审美理念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色彩科学理论观作指导。

1.突出应用的功能原则

城市街道界面的色彩规划首先应该坚持应用原则,灵活地把脉城市街道界面的色彩规划,对这些街道界面的地理位置、光线强弱、色彩背景、冷暖效果、肌理对比、明度对比等基本情况要充分调查研究,并了解不同城市人们的审美取向。同时,要因地制宜地依据物体的造型特点、材料类别随形赋彩,将材料科学在吸收与反射的过程中的折射光和物体表面的光学原理运用在街道界面的环境色彩规划之中。因为其材料的表面肌理、受光程度以及色彩变化会增强城市街道的审美层次和视觉美感来达到应用性的功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现在,这句话已基本变成现实。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城市大都历经数百年,但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

2.强调色彩的地域原则

城市建筑色彩已逐渐在我国各大城市悄然兴起,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色彩规划还滞后于我们的现代生活节奏和发展的步伐,还没有被政府官员、专业人士所重视和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文化艺术的封闭,加上生产力相对落后和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的限制所造成的。多数城市的街道界面色彩,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水泥灰色、白色或灰白色的砖瓦,都是由廉价易得的材料替代的。今天,城市建筑艺术和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不仅要规划好建筑色彩,还要根据所在城市街道的色彩个性展开设计,创造出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街道环境色彩。

3.规划色彩的有序原则

城市街道界面的环境色彩规划应该按有序的原则进行规划管理,既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便于街道界面的环境管理,街道界面的色彩规划和设计应当纳入到城市规划的程序中。尤其是区域性的规划设计,城市街道界面的环境色彩与建筑风格应该呈现出对比而又统一、对称中体现均衡有序的原则,应当在街道界面的色彩规划设计中加以论证。在城市街道界面的环境色彩规划设计中,色彩设计应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色彩设计的文件方案是不完整的文件方案,不能施工。在日本和韩国,新建的小区都有成套的色彩组合方案供选择使用。而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制度,多数地区还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改变,城市街道色彩就很难按照有序的原则进行规划管理。目前,我国城市街道界面环境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不仅在色彩方面,而且城市色彩规划工作还很滞后。笔者认为,急需做的便是制定城市街道界面环境色彩设计的比例、尺度、材料、质地、个性风格等方面的统一,使某些杂乱无章的街道在规划设计下获得色调的统一性,使城市街道色彩呈现出有序的张力。

4.自然色彩的和谐原则

为提高环境艺术质量,必须重视环境色彩的研究,才能避免街道环境设计中色彩混乱、单调、贫乏、大同小异等现象。而杂乱无章地运用各种艳丽的色彩装饰街道也是过分的“色彩污染”,在街道环境色彩中应以和谐的色彩理论进行规划,切忌五色杂陈到处泛滥,产生不和谐的视觉刺激。5.传统色彩的历史原则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的积淀,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为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格,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显示城市历史的真实和厚重性。而如何把城市的历史厚重感与新建筑协调起来,在新建筑里体现传统文脉呢?这就需要城市设计时在色彩方面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意味,遵循历史审美原则,也要考虑现代的综合环境。如果城市的原有风貌已被破坏,那么在仅存的文物古迹周边,也要将其色调保持一致。例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其旧城在二战中被严重破坏,在后来的城市规划中,便将现存的古建筑及其周边建筑用色调来融合,譬如用米黄色做外墙涂料,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色彩小环境。

城市街道色彩设计与环境因素

城市街道界面环境设施色彩的设计核心,是要把整体统一、材料表现、装饰美化设计三要素始终放在第一位,它是街道界面环境设施色彩的核心要素。这里的要素包括形体、线条、色彩、肌理,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城市街道界面环境设施色彩的设计要求色彩在先,在造型变化中增强色彩效果,在差异中增加对比,实现对立统一。如果只有造型而没有色彩,那样的街道是没有审美价值的。同样,街道的色彩设计零乱没有章法,会使人产生视觉污染,如果只有统一没有变化那同样会使人产生呆板的感觉。城市街道色彩设计并非将城市街道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也不是彼此模仿,争赶时髦,而是以色彩审美标准进行设计,规划出整体统一的风格。如采用高纯度的色彩会有较强的刺激,容易给人们的生理、心理造成损害。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的银座商业街霓虹灯招牌、广告牌充斥着辖区内的大街小巷,使人眼花缭乱,许多市民头晕目眩、心情烦躁,他们纷纷投诉,对杂乱的城市建筑色彩所造成的干扰表示强烈不满,后经城市色彩专家重新设计色彩,终于统一有序。

1.整体统一因素

城市街道界面环境设施色彩设计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应立法逐步限制广告色彩,强化城市街道的对比要素,使对比要素在城市街道界面环境设施色彩的设计对比和街道美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城市街道色彩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统一协调,坚持整体规划风格统一有序。城市街道界面环境色彩的规划设计是一种系统的规划设计,首先应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其他边上的辅助色,包括街道的街角点缀物及人行道花格子构造等的主要色调,以及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协调统一有序的设计要素。

2.肌理对比因素

材料质地肌理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城市的街道色彩都在争夺色彩的话语权。不少建筑在色彩上大做文章,但是材料的质地肌理表现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其实,城市街道色彩设计不是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进行外表装饰,而主要是在质地肌理方面做文章。城市街道界面的环境色彩设计要特别注重材料质地肌理的运用。由于新型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不断发展,为城市街道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也为城市色彩设计提供了各类可能。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城市特色是时代科技与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城市街道色彩设计中,应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去增强材料质地肌理美感,用色彩的肌理视觉语言区别不同的街道功能,增强材料质地肌理的审美效果,引导城市街道色彩体现出时代性和现代感。肌理材料的各种质地在花坛、树木、树叶的造型中可以转换成形态要素和形式语言。因此在街道色彩设计中,可以丰富街道界面形象的审美表现。很多时候再现和机械地模仿都是以审美表现为目的,以视觉属性上的超越、抽取物象实现从自然样式到艺术美的形式构成转化。在街道环境色彩设计创作中,运用各种特殊材料的肌理效果,达到了模仿并超越物体表面斑驳肌理规定性的效果,使街道界面呈现出斑斑驳驳的肌理美感。这种斑驳的肌理美感在城市街道环境设施色彩设计上,生动地表现了肌理的式样和变化。这种方法丰富了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和肌理材料的表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