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城郊型;公园设计;生态

Abstract: Suburban park design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land protection land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reasonable planning use. Using the ec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as far as possible reflect a natural park landscape appearance, construction has regional, and reflect the local culture and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park green space.

key words: Suburban;Park design;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TU2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城市化推进加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今天,许多原来的城市郊区都逐渐并入城区,挖山填塘、毁林断溪成了普遍的运作方式,如何让城区边缘的丘林山地式公园的改造,结合规划的绿地系统建设既最大地保护城市生态,又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原生态植被,既使公园绿地各具特色,又降低公园建设工程造价成了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下面以江西省赣州市栎木坑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下简称公园规划)为例,谈谈城郊型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原生态利用问题。

景观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园林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地循环过程作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地前提条件。园林景观规划作为人性化的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力争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景观,以维持景观的完整性。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地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与维护人类与自然界间的和谐关系。

城郊型公园的规划用地往往含有低丘山林地、水塘、农田等等。栎木坑公园的规划用地亦如此。【图1】

【图1】栎木坑公园的用地GOOGLE图

栎木坑公园位于城区东面的城乡结合部,贡江左岸【图2】。区位优势独特,非常适宜建设生态型休闲健身的专类公园。如把城市路网的规划结合公园的规划(尊重利用原始地形、地貌)一并考虑,在城市控规的道路竖向设计中进行优化,避免大挖大填,可以为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提供一个好的案例。

【图2】栎木坑公园区位图

一、栎木坑公园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拟建的栎木坑公园位于赣州市城东,距市中心约2.5公里,规划总面积54.229公顷,最高峰海拔147.81米。

(二)土壤植被

规划区内大部分地方土层较厚,土壤较肥沃,场地在正南角与西北角有少部分区域为丹霞地貌,土质贫瘠。

大部分区域为针阔叶混交林带,林相丰实,植物品种多,少数地段为常绿针叶林,多为马尾松,间植有少量阔叶乔灌木。

(三)水文气象

赣州市(栎木坑公园)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为1441.7毫米,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为41.2℃,极端最低气温-6℃,月最高平均气温29.6℃,月最低平均气温7.9℃。

二、栎木坑公园规划用地现状

规划用地被城市道路规划网划分为二块用地,规划地块I主要为一废弃的水塘,用地面积约为1.385公顷,另一规划用地面积约为52.844公顷,含有山、水塘、菜地等。规划区内山头植被长势良好,郁闭度高,城市规划道路形成后可能会存在局部的劈山现象。公园内现有居住的农民及一座仓库,东南边有大量坟墓需迁走。

三、规划原则与定性

(一)规划原则

1、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2、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心理及审美等要求。

3、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原生态的自然优先原则。

4、凸显地方特色,简洁、明快、优雅、清新。

5、充分考虑生态性、经济性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公园定位:

因规划区内植被长势良好,还有水塘、坡地及草地,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按照规划城市主干道将延伸至拟建公园的北侧。我们因地制宜,将其定性为自然的、生态的城郊型市级生态公园。

四、公园规划总体构思与功能分区

(一)总体构思

公园的规划设计通过对不同性质边界的处理来达到疏导人流和限制人流的作用,既方便游人活动,又便于管理。规划相地构景,意在笔先: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根据现有峦壑谷溪林鸟环境与地形,组织情趣各异的园林景观。本着“清幽朴野,含蕴意境,博系各景,集锦园中”的构景之意,组织园景。规划格调统一,品味高雅:景点建筑、园林小品宜古宜今,体现返朴归真的自然情趣,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以山石、竹等为材料,植物造景符合山地景区的特征,风格自然、朴素、格调高雅与景区主题协调一致。

公园规划中把握特征地形、资源再利用,充分利用场地的现状条件和特殊位置,在场地中保留原有林地、草地、水塘,并加以适当改造,道路是串联景观的纽带,人在草丛、花丛、树丛行走,如入画境,强调以人为本、步移景异、人景相融!植物配置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注重规划的操作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及可持续发展,为使规划真正产生实效,本规划为整个公园的开发建设制定了灵活和循序渐进的计划。各区域、各项目可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方便进行分期、分项目建设、整体设计、分期实施,第一期建设荷风月色区、柳映清波区、层峦叠翠区入口及山体游路、必要的休息平台及服务设施,休息亭等。

(二)功能分区

公园因道路划分为二大用地范围地块,根据现状地形与山地的变化,对公园划分为荷风月色、柳映清波、层峦叠翠、松林听涛、霏红叠紫、凝碧修篁六大区域。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1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生态公园景观不同于园林绿化,它不仅仅停留在植树造林的花园式设计,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

1.1是在意识形态上。

生态主义的认识论与社会发展同步,从极端理性的机器美学中渗透出缕缕激情,人性的复活使之在冷漠抽象的形态下表现出人文、历史、地域风情;依然是简约主义,却是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呵护人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1.2是在物质形态上。

生态主义科学地组合空间,合理地分配功能、用“纯粹”的事物表达丰富的内涵,获取最大的快乐。用最少的形态语义来揭示空间的本质和归属。打破自我封闭、人工围合接口对自然的隔绝,利用原有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构造,与周围环境重组,形成新的空间。

1.3是在技术含量上。

高科技智能仿生技术,削弱了人体功能和智能,蔑示了人本、生命的存在。所以,多一些自然的景观、手工的痕迹―――哪怕是些许这种符号的视觉存在,也足以使人欣慰,毕竟它是附着在高科技钢筋、玻璃、混凝土、人工涂层之上的自然生态现象。

1.4是在环境性质上。

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使环境形象与性质具有个性化,生态平衡的归属感。五是在情感因素的表现形态上。使抽象的人文历史、质朴自然的情感融于可视、可触的空间形态中。在人工高科技的环境中多一点人性、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温馨、多一点畅想、多一点浪漫

2生态景观规划谈的要素

城市公园系统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我们在开发资源,建设中,如何贯穿景观生态理论,增强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但目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着讲生态而非生态的误区,城市公园平衡环境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虽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心,但本文再对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谈几点要素。

2.1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呢?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如南京的玄武湖公园远借紫金山的秀丽,内融清新的湖水、翠绿的诸岛(洲),少加人工设施、景点建筑,形成了都市的氧吧、人们休憩的佳园;广州的越秀公园,利用越秀山的地形,形成冈峦起伏、景观多变,无需多加规划,已是美不胜收了。

2.2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2.3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 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理水叠山,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还要根据公园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如桂林伏波公园面积仅有1.1公顷,远借漓江,并利用山体分隔景点,内容多样,融汇自然。相地合宜在公园功能和造景上,要遵循造景以自然美为特征,功能以平衡城市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宗旨。如南京的莫愁湖公园位于南京繁华市区,清澈的湖水、茂密的森林有效地调节了该地区的环境,莫愁女的传说等文化古迹增添了公园的文化脉络,成为南京颇具特色的游憩场所。

2.4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功能

公园中的植物,具有自然生长的姿、形、色、味,不仅在一日之内有不同时相的明暗、光影变大,更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异,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的季相变化给人带来分明的四时感应,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大面积的植物群落景观壮观、清新,优美的林冠线、迷人的林相、林层。因此,同时有些植物还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玉堂富贵"等,提高了植物组景的文化内涵。植物造景,尤其是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和功能涵义等方面,都应列入构景要素的首位,成为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

2.5处理好文态与生态的关系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系统的载体,科学地规划与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是生态与文态有效结合的过程,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始终贯穿于景区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廊道、结点的组合、斑块的镶嵌都不可忽视或偏重哪一方面。城市公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如名胜古迹)有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好生态公园要巧于利用自然和善于结合古迹,将千古留传的文化古迹在自然生境中演绎,名楼古亭建立于苍山翠波之中。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3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内容;原则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对环境存在着较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局部地区的气温改变、水质改变,导致当地的降水时间,降水地区随之改变,河流中的生物难以适应从而迁移、死亡,农作物存活率低等,针对这些问题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加强,能有效促使生态水利工程的顺利开展。

一、生态水利工程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应按照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专业技术经验、现代管理手段相互结合,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保护学与水利工程学相互融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符合生态工程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符合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带来的综合效益。

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目前很多新型的生态材料已逐步应用到我们的具体工程中,尤其是河道护岸工程。随着近年来应用经验的积累,部分新材料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近年应用较多的生态石笼网格、绿化砼的新材料。但这些材料至目前仍无相应的规范标准出台,对于相应的技术指标参数等仅能以厂家提供的参数作为参考,这也妨碍了这些新型生态技术的推广应用。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保护工作者之间未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有关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未能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设计工作中进行考虑或者对该工作考虑不周。在现阶段,许多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都是在水利工程的可行性方案确定之后才开始对环境影响工作进行评价的。同时,我国未建立一套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对环境进行规范、管理和评价的标准。环境评价部门在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评价过程中主要对施工单位进行考察,对涉及到环境问题的生态相关内容则考虑过少,甚至出现了部分单位隐瞒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果的情况,最终导致很多的生态水利工程不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得出现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保护工作者之间未能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使得生态保护工作的进行晚于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3、未能制定一套检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检验资料。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因缺乏一套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检验资料,导致在实施水利工程时没有明确的对生态过程的正负两方面进行评价的标准,同时不能根据生态系统的已有数据对将生态水利工程中的理论、技术参数以及方法的进行全面的探索。目前,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搜集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需要的资料,对于该资料的搜集,水文监测站目前还不能满足该需求。此外,现阶段,我国对生态水文站以及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充分研究较少,相关报道也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脚步。

三、生态水利规划建设内容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加入生态的理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和利用水利工作,更好的促进能源、环境、人口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繁荣。

1、要将生态水利这个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进行设计的工程师需要时刻思考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将其体现在图纸上。

2、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生态理念对于生态系统的良好作用,保证布局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完美协调,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二者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3、要充分保证水利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不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要符合水利工程的相关原理,从而实现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1、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原则。生态水利工程是综合性的工程,其设计必须首先遵循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而这里的安全性原则指的是工程的设计必须满足工程可以承受洪水、风暴和冰冻等自然力的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的相关原理,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河流泥沙的移动、河水的变化规律、河流侵蚀的特征等等,从而使工程具备耐久性,提高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经济性原则指的是,由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通常比较大,设计和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工程难度比较大,所以需要制定多套设计方案,优中选优,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的造价,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自我设计和自我恢复的原则。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从根本上说是给工程的建设提供指导,或者是辅助工程建设的设计。这就需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组织功能,形成合力的工程结构,完成工程的是设计与建设。从生态水利工程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注重的是对自然河流的控制,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认为,必须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自我组织的功能,实现工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这就要求在工程设计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每条河流的美学价值,通过对比,选择最优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考虑河流的水量、地貌和水文特征等条件,考虑周边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种类、生物生产力和群落的稳定性等,在利用设计理论时,注意区别土种的不同,防止生物的入侵等。

3、重视生态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随着生态观念的深入人心,目前生态化的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工作亦在不断开展。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已逐步涌上市场,例如近几年来生态护岸材料层出小穷,如生态膜袋、生态石笼、绿化硅、椰效纤维毯、植草砖等等;闸门技术亦不断推陈出新,如近来出现的钢坝闸、自动翻板闸等,由于其结构简单,外观简洁,逐步得到较广。这些新材料、新技术有其一定的优缺点,在设计工程设计中应重视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并在逐步应用中,不断总结这些材料、技术的应用特点及优缺点,已便于以后工程的应用参考,及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4、规划设计输水工程。输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确定设计引水流量和设计排水流量。在引水流量确定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资金和技术支持,在灌水模数图的编制过程中会出现困难,所以在计算渠道的引水流量的过程中可以作物需水的最大定额和延续时间进行确定。在排水流量的确定过程中,需要用平均排除法对其排出量进行计算。

结束语

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便是生态水利工程学,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获得水利工程的可持续使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就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侯莉.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0:217-218.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5

生态水利工程实现了生态学与水利工程学的有机结合,这一设计理念的实际应用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融合在实际工程中,与人类的发展、自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水利工程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需要遵循几点原则,才能将工程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保证其生态效益。本文就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生态理念;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结构力学、水力学及水文学等专业内容,而生态水利工程则工程力学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关注,研究重点更加侧重于人类行为对水域产生的影响。可以说生态水利工程实现了环境工程学与生态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跨领域体系。由此可见,与传统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工程体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资金密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与普通水利工程相比,体现出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工程规模大的特点,因此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体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再次,生态水利工程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直接影响到自然的生态环境、气候以及人类的经济社会,并且这些影响是互相作用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中利弊共存,但仍然遵循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将有利的一面积极发挥出来,消除存在的弊端。最后,生态水利工程体现出综合性、系统性的特征,从而影响到水域及水域之间的制约性与联系性。

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分析生态水利工程的特征可知,要实现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必须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对相关水系进行综合治理,而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比如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还要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水文学与工程力学的要求,基于特定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有效承受洪水、风暴等自然荷载;根据河流地貌学原理设计河流的纵断面与横断面,并充分考虑河流特征,包括河流泥沙输移、淤积、河流侵蚀、冲刷等,对河势的变化规律进行动态分析,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与持久性。此外,还要遵循控制风险、实现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其经济合理性进行全面分析。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演替的过程及结果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生态水利工程的风险升高。因此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在多个设计方案中进行优选,对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的、持续的定点监测及评估。

(二)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原则

某个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异质性越高,证明其小生态环境就越多样化,则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储反之,非生物环境越单调,也会直接影响到生物群落的多样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比例等一系列指标,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人类活动对自然河流的渠道变化、河流的非连续化等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大规模的治河工程,会导致河流生态环境趋于单一化,河流的生态系统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水利工程所具备的生态功能即是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不过实际的工程规划需要注意一点,即并非靠人工种植岸边植被、在河流区域引入鱼类、鸟类或其它生物物种就能实现生态多样化的效果,而是要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保证其与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相符,为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遵循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原则

在传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主要是通过控制自然河流来实现工程的经济目标,而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树立全新的工程理念,摒弃对自然界加以改造、控制的做法,不得采用人力及技术控制自然界;而是要将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的能力充分利用起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注意一点,即“世界上不存在两条相同的河流”,每条河流都有自己鲜明的生态特征,因此生态水利工程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将每条河流的自然属性、美学价值等突显出来,提高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合理性。

(四)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基于生物发展的宏观角度而言,其过程呈现出逐步螺旋渐进式的特点,相应的,河流修复时间也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地球上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发展、进化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时间,而发展进化的过程十分复杂,生物群落也十分多样,并且发展过程中系统的有序性及内部的稳定性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发展环境条件的免疫力。即使基于较短的时间尺度而言,一种形态的生态系统演变为另外一种形态系统同样需要数年时间,故在生态水利工程中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河流恢复的效果。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是参照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其主要目的是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生态系统;而这个自然生态演替的过程是从水利工程项目开始执行之日起开始,而整个过程则体现出不可预见性。很难通过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使河流恢复到未受人类干扰前的原始状态,因此河流的原始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自然生态演进的极限状态上限;人类的生态修复工程仅是防止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而进入生态系统演进的极限状态下限。在极限状态的上限与下限之间则存在多种可能性。在具体实施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后,理想的状态是监测各生态变量已达到现有科学水平所能实现的最优值,反之则各生态变量仅达到人类可接受的最低值。

三、结语

总之,生态水利是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影响,充分认识到生态水利的重要意义,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河流形态异质原则、反馈调整式原则及自我恢复原则,以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13,(1):1 -6.

[2] 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13,(11):1 -7.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建设;服务平台;推进;规模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全力抓好省级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积极构建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全省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2006年3月,经江西省编办正式批复,江西省电教馆增挂“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牌子。为加强资源中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先后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设备购置和资源建设,新建了标准化的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机房,购置了40余台专业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配置了100T容量的网络存储设备和100T容量的磁带备份库,接入了一条中国电信300兆和中国移动200兆光纤互联网链路。同时,全省11个设区市电教部门也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加大了网络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共计投入近500万元,相继建立了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分中心,初步形成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全省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二是积极开发业务应用平台。根据国家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0种应用模式,并结合本省教育资源应用情况,我们先后开发了同步课程、精品课程、名校系列资源、名师空间、学习平台、在线考试、交流平台、在线资源系统等应用软件系统;开发了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技术支撑平台,包括资源数据库、学校数据库、教师数据库和学生数据库等系统;在中央电教馆的关心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开发了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搜索进行深度集成插件,使我省教师在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搜索引擎里就可以搜索、浏览和下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精品资源。

二、努力做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一是加强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建设。2011年省财政厅下达1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我省第一部公益性网络教材――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由省电教馆负责组织制作,该套教材涵盖小学语、数、英和初中语、数、英、理、化、生、史、地、政等主要学科的全部课程,全套教材将于2013年6月底前全部制作完成。目前已完成2810节课程的制作任务,并全部经专家评审通过。其中2296节已上传至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我省中小学师生免费共享使用。2013年省财政厅又下达了8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思想品德等非主要学科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计划于2014年秋季开学前全部制作完成并投入使用。

二是积极开发高中新课程资源。2008年以来,根据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省电教馆先后组织开发了《高中新课程培训》、《高中新课程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及示范》同步辅导教学光盘和《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示范课》等课程资源。其中,《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课程资源由省电教馆与江西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投入了500多万元,共拍摄了1417节课,总片长达42500余分钟,覆盖了高中年级语文、数学等十门学科,供全省高(完)中学校使用,得到了各使用学校的充分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是加强名校系列资源建设。2011年开始,省电教馆在全省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成系列学科课程资源征集活动。全省共有197所中小学校报送成系列学科课程资源548套,经过江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学科专家评审,共计238套成系列学科课程资源入选,并上传至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名校系列资源库中向全省师生共享。

三、积极推进规模化应用

一是以督导促进应用。2011年,经省电教馆积极协调,江西省教育厅将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建设纳入专项督导检查,加大了学校参与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督导力度,以此来提高示范学校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从近两年来专项督导检查的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加大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当地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每年均能安排专项经费和统筹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专项督导,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总计投入4.95亿元,专项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改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条件,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好保障。

二是以活动带动应用。(1)通过举办优秀教育资源评比、新课程教师资源征集、农村中小学教源应用现场赛课、省级示范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赛课等活动,带动教师使用、整合网络资源,形成适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据统计,仅“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这一项活动,近两年参与教师参与人数达3万人次。(2)通过承办江西省教育厅全省中小学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网上竞赛活动,带动学生应用。 从2010年到2012年,全省中小学学生参加考试人数累计达到1172.7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