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1

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工作,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真正的了解患者需求等。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根据心血管疾病护理要求开展护理工作,定期给予患者输液、喂药等基础性护理。同时为了解患者病情,定期查房等,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及所需,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密切配合主治医师做好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应护理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家属陪护率数据。

2数据处理

使用软件SPSS17.0处理统计数据,计量材料进行t检验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由调查结果可知研究组30例患者中,29例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比较满意,满意率97%,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后,22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较满意,满意率为73%。2组满意数据对比可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能较好的提高患者满意度,能使患者更好的理解和支持护理工作,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医护关系。

3.2研究组与对照组家属陪护率对比:统计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家属陪护率情况,可知研究组患者需陪护的患者7例,所占比例为23.3%,对照组需要陪护的患者26例,所占比例为86.7%。对比可知2组患者家属陪护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后,患者得到精心的照顾,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均得到了较好的照顾,因此患者及家属均比较满意,需要家属陪护的患者例数较少。而对照组则不然,经护理后仍需进行家属陪护。

3.3优质服务给护理人员带来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除极大的提高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满意率,减少了家属陪护率外,也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护理人员认真按照优质服务规范要求开展护理工作;同时医院结合优质护理实际情况,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服务专业知识,使医院整体护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疾病的康复创造良好条件。

4讨论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2

关键词:精益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25-02

一、教学中引入精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面对高等教育日渐国际化挑战的需求。最近几年以来,全球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潮流不断显著,以此看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是对高等学校现在的教学体制、运行体制、管理形式等的挑战。二是对教学设备、教师队伍等诸多教育资源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日渐更新,高等教育资源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共享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配。三是对学生品德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学积极加大对外交流,世界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教育市场面临着直接被瓜分的危险,从而直接导致生源的流逝与人才的流失。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人才竞争上并不占优势,因此,怎样通过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现今的社会正在快速的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经济更进一步的迅猛发展,就需要巧妙并适当的依仗智力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发展管理形势来看,依然有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二是应按照社会对学生的新期望,提出日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与新要求。

3.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数量日渐增多,随之而来的高校的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也日渐朝着新颖合理的方向发展等等,这些进步都体现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管理都还基本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上,仍然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直接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围绕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二、精益管理的特征

1.强调数据化与精确性。精益管理的模式使得企业管理在每一个执行细节上都能做到精准化与数据化,企业的管理者依据这些严谨的资料进行重要的决策,让每一个决策都更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实际操作性。

2.推进并完善管理进程。精益管理更多时候强调细节,所以在企业的每一个执行环节上都需要体现出这一管理理念。因此,逐渐的优化改进和完善管理流程成为了精益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3.持续不断地改进。精益管理是一个逐渐改善,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摸索完成。而且,精益管理没有其固定的模式,要从积累的管理经验中不断总结提升。因此,精益管理作为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运用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来逐步实现对管理进程的更新与完善。

4.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来说,管理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而精益管理更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管理其实就是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无论是在一个企业中,还是在一所高校,人的资源总是最大的资源,要得到最大的效益,就要使人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但如何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能,是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精益管理中一个很大的障碍。

5.创新。前面已经提到精益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持续不断的改进,而改进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创新,没有创新,何谈改进。精益管理强调的就是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的改进并完善自我。

三、精益管理运用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我们可以看出,精益管理运用到教学管理中来,不仅是非常有前途的,而且是可实施的。精益管理的思想与形式最开始是在制造业出现的,后来,人们发现其管理原理具有广泛性与普适性,因此也被广泛运用到服务业当中,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单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益,精益管理的模式在很多领域都是适用的。因此,它不仅适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也适用于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等。教育是属于服务业的。而高等教育本身所特有的三大功能,使其在很多方面与企业又不少的相似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将高等学校看作是一个社会上的生产单位,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为社会培养高等人才。二是为社会提供一些科学成果。三是向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等其他各项服务。而企业在经营方面与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面所存在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二者均是对原有生产材料的加工。主要体现为,高等学校的生产过程既有企业中所存在的对原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当然还有对学生的基本培养过程。

2.二者均对产品质量有着很强的把关。我们都知道,产品的质量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就是它所研发的科技成果,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和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等都是检验其办学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

3.二者均具有强烈的服务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不再是仅仅以产品为所有的核心,而是逐渐从以产品为中心发展为以顾客为中心,服务观念和质量不断的在完善。而和企业相同,高等学校也是在向社会提供服务,也应该提高其服务意识,从而得到广大社会群众的好评。

4.两者都具有投入和产出比的效益观念。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和学校二者都是对原材料的加工过程,所以,自然就避免不了效益的问题。众所周知,企业追求高效益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目前,有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办学效益问题。近几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所提及到的对于宏观上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如院校合并,“211”工程建设。专业调整,扩大招生规模,改编教师队伍等,均与提高办学效益有很大的关系。

四、结语

精益管理最早是运用于企业中的。本文分析并研究了精益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美好前景。但另一方面,精益管理教学仍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管理形式,在具体的实施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一管理模式上小有成绩,但考虑到新时期对于人才培养的规划,以及管理的制度化与科学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仍然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并完善精益教学的思想,争取早日取得较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瑞东,陈兴威.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实行网络化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家教世界,2013,(02).

[2],花有清,陈海荣.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3]王剑,张凤岩,刘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12,(11).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3

妇产科血管性放射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是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质量的坏对介入性导管操作的成败和病人的预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有较多的心理问题,缺乏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而该项治疗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又都具有较强的专科特点。因此,掌握并做好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有着极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院对98例妇科病人采用右股动脉穿刺插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现将有关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98例妇科患者,年龄28岁~60岁,43例子宫肌瘤,32例宫外孕,13例宫颈Ca,10例侵蚀性葡萄胎。均采用Selding穿刺术,用5Fcobra导管行一侧动脉插管,双侧髂内或子宫动脉化疗或栓塞取得满意效果。

下转

1.2 治疗方法

局部麻醉后,取腹股沟韧带中点下1cm左右股动脉搏动最强点为穿刺点,引入导丝及动脉管鞘,沿导管鞘送入5Fcobra导管和导丝,通过造影将导管选择性插入髂内或子宫动脉进行药物灌注或栓塞。拔出导管后,穿刺点压迫15分钟并加压包扎。

2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均有焦虑、恐惧、多疑等心理反应,我们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关心体贴患者,同时向家属及患者讲述有关疾病的知识,简要介绍手术过程和其手术后微创性,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患者因对疾病和手术的不了解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树立其站胜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患者准备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如拍胸片、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双侧腹股沟备皮,备皮范围:脐以下至大腿1/3,包括外,做碘过敏试验,青霉素皮试,禁饮,禁食至少4小时。

3术后观察与护理

3.1 股动脉穿刺处理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用绷带包扎置1kg沙袋加压穿刺点6小时,下肢制动24小时,以防穿刺点出血,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局部敷料有无渗血,皮下有无血肿的形成。本组患者穿刺点敷料干燥,无血肿形成。

3.2 肢体血运观察

因局部压迫时间长或压力过大影响下肢血运。所以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下肢的皮肤颜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询问有无疼痛或感觉异常,以便及时发现是否出血下肢血管栓塞。本组有一例患者,术后3天诉下肢肿胀、疼痛、立即报告医师,迅速配合医师采取救治措施,如抬高头15~20cm,这样有利于动脉流入肢体,按医嘱使用血管解痉药和溶栓药,口服中药活血化瘀,7天后好转。

3.3 肢体体征的监测

术后每1小时量血压、心率、呼吸一次,6小时平稳后改为每2小时一次,监测24小时,并记录24小时尿量,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4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疼痛是术后较突出的一种副反应,可能与造影剂引起的动脉痉挛及栓塞后动脉供血减少致肿瘤缺血并累及部分正常组织有关。护理上应注意观察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对轻微痛苦者,可给予安慰鼓励,对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早期可按医嘱给予止痛剂,疼痛超过一周且伴下肢坠胀感,应警惕坏死肌瘤脱落。本组有1例子宫肌瘤患者,术第8天,疼痛且伴下腹坠胀感,予以热敷下腹部等均未能缓解,确诊后立即行腹腔镜取出术,3天后痊愈出院。

3.5 发热观察

大部分的术后病人有低热且持续时间较短2~3天,发热多由于栓塞局部组织坏死,毒物吸收或机体对化疗药物栓塞剂刺激的反应。护理上应定时测量体温,鼓励患者多饮水,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切断感染途径,合理使用抗生素。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4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养血清脑颗粒;疗效

近几年,我院采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接诊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经常规、CT等检查确诊,符合有关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昏重、头痛、记忆性减退、发作性眩晕、睡眠障碍等。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25例,其中对照组:男患11例、女患14例;年龄48~80岁,均值(62.5±6.7)岁;病程2个月~16年,均值5.7±3.4年。研究组:男患12例、女患13例;年龄45~82岁,均值(62.8±6.5)岁;病程2个月~15年,均值5.5±3.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用静滴能量合剂+尼莫地平片治疗,其中静滴能量合剂主要方式为:40mg三磷酸腺苷+2.0g维生素C+0.1g维生素B6+0.4g肌苷加入到500ml的10%GS中(糖尿病患者则加入到0.9%的NS中),行静滴处理,1次/d,联用5d。尼莫地平片口服20mg/次,3次/d,以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1.2.2 研究组 本组患者采用静滴能量合剂+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静滴能量合剂用法与用量如前,而养血清脑颗粒则口服1袋(4g)/次,3次/d,以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行疗效评定,包括总有效率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率等情况,其中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前述指标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1]: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③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减轻,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以有效率+显效率计。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研究组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00%,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皆有一定改善,与治疗前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发生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于临床常见多发性缺血性脑疾病,病因复杂,而症状反复,研究显示大部分是由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所致。相关研究显示采取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研究组采取该药物治疗,总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5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倍他乐克;疗效

Metoprolol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failure

ZHONG Do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angcheng City,Fangcheng,Guangxi,Fangcheng 538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etoprolol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CHF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3 cases each group).All patients were received conventional anti-heart failure treatment,the patients of observation group used Metoprolol 6.25 mg tid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pretherapy and post-treatment heartfunction,change of echocardiograph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improving heart fun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87.9%,it was 66.7%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Metoprolol;Therapeutic effect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不具有特异性,早期诊断,充分治疗可显著改善其预后。目前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仍较高[1],探讨药物干预作用机制,对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倍他乐克是一种独特的调节心肌能量代谢产生途径的药物,是一种新型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在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逐渐用于CHF的治疗。已有研究证实倍他乐克能提高CHF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倍他乐克治疗CHF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且随访达6 个月的CHF患者6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的心力衰竭的临床评定标准[2]。其中男39例,女27例,NYHA 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窦性心律,左室射血分数(LVEF)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洋地黄类强心制剂(呋塞米20 mg,1次/d~40 mg,2次/d或氢氯噻嗪25 mg qd~50 mg bid或地高辛0.125 mg qd~0.25 mg qd,心衰严重者临时用静脉制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片6.25 mg bid~50 mg bi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马来酸依那普利5 mg qd~10 mg bid,咳嗽明显者换用缬沙坦80 mg qd~80 mg bid)、血管扩张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 mg 1次/d)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6.25 mg 3次/d 口服,治疗6 个月后门诊复查。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NYHA分级、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心功能指标采用美国HP公司生产的HP5500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仪测定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 疗效制定标准 根据NYHA分级判断:心功能改善大于Ⅱ级为显效,即2~3 d内心率较原心率下降10次/min,紫绀明显减轻,能够完全平卧;心功能改善大于Ⅰ级为有效,即上述症状和体征部分减轻或好转。心功能改善小于Ⅰ级为无效,即2周以后症状和体征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低血压、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缺血性心脏病是因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心肌纤维化、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一种疾病[2]。心肌缺血时由于组织氧供下降使线粒体代谢紊乱,最终可引起细胞死亡。近年来认识到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失调是CHF的病理机制之一[3],因此提出了通过干预心肌能量代谢环节,完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来治疗CHF。

倍他乐克作为一种全新的作用于心肌代谢调控的药物,它既不减少氧耗量也不增加氧的供给,而是抑制耗氧多的游离脂肪酸氧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利用有限的氧,产生更多的ATP,增加心肌收缩功能,发挥基于优化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心肌保护作用[4],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在CHF的治疗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倍他乐克治疗CHF的机制可能为:①倍他乐克通过抑制3-酮酰基硫解酶的活性及抑制β氧化作用的途径而增加葡萄糖的有氧代谢,从而减少耗氧,使心脏ATP生成效率增加[5];②减少氧自由基及内皮素-1的释放,避免细胞溶解和内膜损伤,保护内皮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及坏死所致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减退;③同时倍他乐克可能减轻心衰患者的心肌缺血以及缺血引起的细胞内酸中毒,增强线粒体的活性[6],经线粒体改善葡萄糖和非脂肪物质的利用,节省能量并保存ATP;④倍他乐克也可能通过减轻细胞内钠和钙的堆积[7],保护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⑤心衰也是一个炎症反应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衰患者血清中炎性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增高水平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有研究表明倍他乐克能抑制不稳定心绞痛PCI过程中血清CRP和IL-6浓度的升高,抑制体内的炎症反应,保护心肌细胞。因此,倍他乐克在心肌供血、供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心肌的能量代谢,可改善缺氧心肌的心功能。

目前,人们已了解到CHF时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是在原发性心脏损害、心脏负荷过重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脏结构、功能、表型的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肌重量、心室容量的增加和心室形态的改变,这造成心肌收缩力的降低和心肌僵硬度的增加[8]。超声心脏检查利用多项指标对心功能进行评价,LVEF是反映心搏出量常用的指标,LVEDD可以反映心室壁张力和心室舒张功能,LVESD可以反映心室收缩功能。心衰状态下由于心肌细胞能量输出减少,导致室壁张力降低和心肌收缩力下降,从而引起LVESD、LVEDD 增加,LVEF降低。

本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倍他乐克,CHF 患者6个月后心功能改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并能使LVEF 提高,LVEDD、LVESD下降。改善患者的心衰状况,说明倍他乐克可以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与传统的抗心肌缺血和改善心功能药物联用,起到协同作用。倍他乐克抗心肌缺血作用,与其他药物不同,它不伴有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改善,无负性肌力作用。因此对心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倍他乐克可以从多方面获益且安全性高。尤其对血管活性药物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且倍他乐克+常规抗心衰治疗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功能指标优于常规治疗,无不良反应,临床耐受性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长期服用倍他乐克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兰.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11-13.

[2] 陈在嘉,徐义枢,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554.

[3] Wolff AA,Rotmensch HH,Stanley WC,et al.Metabolic approachesto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theclinicians’ perspective.Heart Fail Rev,2002,7(2):187-203.

[4] 翟桂兰,祝焕林,王庆茹,等.倍他乐克联合小剂量地高辛对CHF并快速房颤患者心功能和心室率的影响.山东医药,2010,50(7):99-100.

[5] Kantor PF,Lucien A,Kozak R,et al.The antianginal drugtrimetazidine shifts cardiac energy metabolism from fattyacid oxidation to glucose oxidation by inhibiting mitochondriallong-chain 3-ketoacyl coenzyme A thiolase.Circ Res,2000,86(5):580-588.

[6] Demaison L,Fantini E,Sentex E,et al.Trimetazidine:in vitroinfluence on heart mitochondrial function.Am J Cardiol,1995,76(6):31B-37B.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6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心脏; 血流动力学; 特立加压素; 血管加压素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属难治性休克,病死率高达50%。在脓毒性休克中,循环处于扩张状态,血浆血管加压素(AVP)水平降低,机体常需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1]。但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易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组织耗氧增加、肾脏和肠系膜血流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加等,使病情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势必影响患者的预后[2]。

血管加压素(AVP)为垂体后叶素的主要成分,近年来应用小剂量AVP治疗感染性休克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临床疗效显著[3]。特立加压素(T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类似物,近年发现它能较好地维持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动脉血压[4]。但TP与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药物联合使用时,“小剂量血管加压素”的概念尚未量化,有待建立明确的量效关系。在联合血管加压素治疗前,去甲肾上腺素需要剂量是血管扩张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剂量持续输注TP对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科收治的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60例,患者(中心静脉压≥10 cm H2O,容量负荷试验阴性)均接受适当的液体治疗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6~72岁,平均(56±8.32)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小剂量、大剂量组)及对照组各20例,各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小剂量、大剂量组在原有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容量治疗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基础上,平均动脉压低于65 mm Hg后,分别加用不同剂量TP输注(小剂量组为0.01 U/min,大剂量组为0.04 U/min),在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 Hg的基础上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药物剂量。排除对象包括有严重慢性器质性疾病及72 h内死亡病例。

1.2 监测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右侧桡动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外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SVR)。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治疗前,治疗后6、12、24、48 h的心脏(HR、CI)、血流动力学参数(MAP、SVRI)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均采用非参检验中的Mann Whitney检验法,以P

2 结果

治疗组在TP治疗6 h后,与治疗前比较MAP明显升高,HR下降(P0.05),见表1。治疗组去甲肾上腺素需要量在治疗后6 h即逐步下调直至观察结束(P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高死亡率的疾病,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临床治疗休克主要的措施包括原发病的处理、液体复苏和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等[2-5]。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等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治疗休克的首选用药,用以维持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6]。目前最多用于感染性休克的血管活性药物是去甲肾上腺素,小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但随着休克的恶化,多种机制作用下,机体对儿茶酚胺类药物产生抵抗作用,临床上常需使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这也将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组织耗氧增加、内脏血流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加等,使病情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势必影响患者的预后[7]。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更有效的纠正血管扩张状态,改善组织灌注的治疗措施。资料表明,小剂量持续静脉泵输注TP有效升高MAP,并降低心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8]。TP主要通过与血管升压素神经元V1受体结合,而与V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来介导血管收缩反应[9]。与儿茶酚胺相比,由于TP的半衰期较长为6 h,TP的缩血管作用在感染性休克的病理过程中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削弱[10]。有研究表明,小剂量持续输注TP 1.3 μg/(kg・h)与去甲肾上腺素

15 μg/min具有相同的安全性[11]。一项最新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小剂量持续输注TP能够有效逆转感染性休克时的低血压状态,并且明显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1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在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基础上,小剂量持续静脉泵输注TP,能有效提升血压、降低心率,且对CI和SVRI均无明显影响,从而可能降低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存活具有积极意义[13-15]。小剂量持续输注TP有效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从而可能消除了儿茶酚胺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而较大剂量与小剂量在血流动力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疗效没有更多受益。因此对于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笔者推荐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

综上所述,小剂量持续输注TP或联合较低剂量的儿茶酚胺类药物,能够有效稳定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且未发现明显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推测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有可能成为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治疗的一线药物。

参考文献

[1] Landry D W,Oliver J A.The pathogenesis of vasodilatory shock [J].N Engl J Med,2001,345(45):588-595.

[2]邱海波,杨毅,刘松桥.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容量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J].中国危重病与急救医学,2004,16(11):451-453.

[3] Landry D W,Levin D R,Gallant E M,et al.Vasopressin pressorhypersensitivity in vasodilatory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1997,25(8):1279-1282.

[4] Delmas A,Leone M,Rousseau S,et al.Clinical review:Vaso-pressin and terlipreein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J].Crit Care,2005,9(2):212-222.

[5] Ospina-Tascon G, Neves A P,Occhipinti G,et al.Effects of fluids on microvascular 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J].Intensive Care Med,2010,36(21):949-955.

[6]吴健锋,陈娟,欧阳彬,等.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0,4(2):22-25.

[7]高景利,李晓岚,王爱田.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灌注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12):1118.

[8] Kampmeier T G,Westphal M,Rehberg S,et al.Effects of early versus delayed terlipressin infusion on hemodynamics and catecholamine requirements in ovine septic shock[J].Critical Care,2011,15(6):P93.

[9] Rehberg S,Ertmer C,Vincent J L,et al.Role of selective V1a receptor agonism in ovine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11,39(25):119-125.

[10] Piazza O,Scarpati G,Rispoli F,et al.Terlipressin in brain-death donors[J].Clin Transplant,2012,2(10):12 038.

[11] Malay M B,Ashton R C Jr,Landdry D W,et al.Low-dose vasopressin in the treatment of vasodilatory septic shock[J].J Trauina,1999,47(15):699-703.

[12] Morelli A,Ertmer C,Rehberg S,et al.Continuous terlipressin versus vasopressin infusion in septic shock (TERLI VAP):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Crit Care,2009,13(4):R130.

[13] Morelli A,Donati A, Ertmer C,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terlipressin bolus infusion on sublingual microcirculatory blood flow during septic shock[J].Intensive Care Med,2011,37(11):963-969.

[14] Ertmer C,Rdhberg S,Morelli A,et al.Current place of vaso-pressin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septic shock [J].Curr Inect Dis Rep,2008,10(5):362-367.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