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德育模式改革
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近年来思政课的教学经验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在“立德树人”总体框架下以教学生“学做人、树信仰”为目标,以“理实相融、知行合一”为理念,通过项目任务驱动,对思政课进行了深化改革,我们力使每一节思政课都“有益有趣”。改革的首要步骤就是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囿于篇幅,下面笔者将主要论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设计,对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计,将另撰文详述。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综合贯穿项目
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针对学生应学、应知、应会的内容与所思、所想、所盼的话题,给予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基础课程设计,除依据教学大纲外,还必须联系实际、因材施教。
根据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于基础课程设计的理念是:“理实相融、知行合一”。其实质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教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强调理论教学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重心在“融”和“合”上,着力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明事理、学做人”是基础课程的综合项目和总体目标,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模块当中。这个项目的达成意味着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法制观和职业观的教育的实现。高职学生通过它,可以增强对“怎样做好人,做好什么样的人”的人生规划较全面把握和深彻体悟,从而讲良知、明责任,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设计的原则是:“有益有趣”。所谓有益,是指课程设计具有较强理论性和观念意识形态性,反映国家的政治导向和思想方向,这是课程设计的依据;所谓有趣,是指课程设计以生动和准确为切入点,创设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这是课程设计的特色。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四好”人生即好儿女、好学生、好公民和好职员培育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内容,引导高职学生完善“四种认识”即认识自己、认识高校、认识社会和认识职业,学会“四种技能”即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交往和如何做事,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1.能力目标
基础课程能力目标可具体分为行为能力目标和方法能力目标两类,每类目标又可细分为若干单项目标。在能力目标设计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行为能力目标的达成。我们力求通过各个具体行为项目任务的设计和训练,使高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并促进他们学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和谐全面发展。
2.知识目标
一般而言,知识目标可分为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识记主要是指熟悉基本概念;领会主要是指理解基本命题;应用主要是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在知识目标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把握好学生的接受度,既要防止炒中学的“旧饭”,过于简单浅显;又要避免好高骛远的本科化,高不可攀。另一方面,是突出职业性。高职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的职业性,基础课的知识目标设定,也要突出职业性,要寓职业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情感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习效果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大小。通过情感目标的设计,可以激发高职学生“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知荣辱、讲良知的个体社会责任,以及对道德和法律的敬仰之情。
三、课程内容设计
在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中,我们将教材体系中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内容整合为好儿女、好学生、好公民和好职员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设置相对应的单元,共设置包括课程入门和课程总结在内的16个单元42学时(另有12学时为社会实践课时)。每一个模块均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以及相应的实训项目等内容;每一个单元都要引导学生在“教、学、做”中规划自己的人生,促进他们对未来人生的思考;每一节课都要渗透“情、理、法”的理念,真正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教人”的效果。改革后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具体请参见表1。
上述四个模块彼此联系、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它们塑造的是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好公民)、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参与精神(好职员)、能够回报和感恩父母社会(好儿女)的当代高职学生的崭新形象(好学生),因此,可以基本涵盖和满足基础课程教学功能的需要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考核方案
结合教学要求,本课程考核分为两大块,均采取百分制形式。一为形成性考核,占总评成绩40%;二为终结性考核,占总评成绩60%。具体方案,请参见表2。
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合班上课的特定情况,我们在制定考核任务时,要求学生以3至9人学习小组的方式完成各个项目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习小组的发言有具体的规定:学习小组的发言以小组代表的形式进行,每位代表发言3至5分钟,补充代表发言1至2分钟。小组其他成员若能对本小组发言代表进行补充或对其他小组的发言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该发言人及其所在小组和班级均按比例加分。加分既体现个人能力,又体现团队和集体精神,其目的在于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大家齐头并进,一起训练,共同提升能力。
五、结束语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很大选择权的参与者。因此,基础课程教学不能再沿用传统的“传授知识”的理念和方法,而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千方百计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只有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与学生贴得紧、讲得透。有鉴于此,我们在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教学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围绕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创新教学内容形式,着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采用一系列拿得出、叫得响,讲得透、传得广,习得快、学得好的项目和案例,为同学们提供了便捷、管用的“理论套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使抽象的教材内容更为鲜活,做到既有益有趣,又避免过于平面化、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启迪性、理论性和系统性。当然,在整个德育模式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互作用。需要学生认真预习,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网上信息处理;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寓教于学,教学相长。
总之,这种职业化、个性化、实用性强的教学设计,既丰富了基础课程教育的内涵和层次,又彰显了德育课程的功能,扩大了基础课程教育的覆盖面,从而能够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邹伟建、杨党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助读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戴春平.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模块化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政理论课 教学效果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Effectivess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WU Yanni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of Wuhan Colleg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Independent college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new educational model, als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olitical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mission ofeducation. This paper, educators and the educ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not good causes, from the ideas, method, teachers, management four levels try to analy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path.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s; ideological theory; teaching effect; construction path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放眼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难以一切尽如人意。
1 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好的成因
从学生视角来看,90后大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物欲横流大环境的影响,学习目的普遍趋于功利性,对自身经后发展有没有实际功效成为其学习行为的重要推动力。许多学生仅仅热衷于实用性强的科目学习,例如: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格证书,他们认为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是今后就业、立世之本;部分学生特别注重交朋友、学生干部竞选、做兼职,他们持有要为以后的职业生涯累积人脉与经验;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积极性与自觉性,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睡觉、听耳机、聊天、看课外书籍、吃东西。学生思想上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秉持着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毫无关联,学习好坏与否对于未来发展作用不大,此门课程实属可有可无,只要考试时不挂科就好。
从教师视角来看,不论院领导还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持有轻视态度,资金投入较少、硬件设备较差、大课堂的设置、压缩实践课时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门课不受重视也造成它难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让院领导完全认可,又要让学生喜闻乐见,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独立学院思政课基本上教师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一边一味儿讲,一边一劲儿听。这种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存在着选用案例陈旧,较少联系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给予入情入理的分析;理论论证力度不够充分,不能够使学生心服口服;没有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难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难以深刻理解,部分同学注意力势必难以集中。
2 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建设的路径
2.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压力日益增加。一方面,国外良莠混杂的思想文化涌入,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有组织、有计划西化与分化思想,这种挑战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匹配才能又好又快发展,国内经济体制已经改革,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人心并切实指导人们行为。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必然反映到思想道德建设之中,尤其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政治信仰模糊、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影响较深。
独立学院需要端正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尤为重要,否则相关课程只是应付评估检查、肆意压缩课时、教师走走过场、学生随便学学、忽视其教学效果,这种错误认识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关系着当代大学生成人教育、影响着社会发展与稳定。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刻认识金钱的功能、艰苦奋斗作风、节约人力物力的生活习惯、集体主义价值;纠正重成才、轻成人的育人观点,践行成人与成才并重的教育理念。学生对于思政课思想观念转变,落实到授课过程中表现为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出疑问,受教育者的表现能够增强课程教学实效。
2.2 尝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关键在于教育者,针对90后大学生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接受被动说教,思政课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断尝试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觉从“你要学”向“我要学”转变。
从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以将理论与时事政治相结合,选取发生在身边的时事来论证教科书中的理论。学生私下常常会就社会时事、热点、焦点议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发生身边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言、有理有据地分析学生观点、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理论认识与理解。其次,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不要扼杀了思政课中的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选取活动主持人、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整个流程。活动结束后,教师就学生表现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缺点,特别注意肯定参与了活动的学生。实践课程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主持能力,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特长,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兴趣。最后,思政课程教学手段可以从黑板粉笔变为PPT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入图片、音像、动画、色彩等元素,牢牢抓住学生眼睛与耳朵,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知,吸引学生对其理论思考。这样,思政课授课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授课过程之中,思政课堂能够从枯燥变生动、有趣、有味。
2.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种高素质体现在具有先进的政治与道德素质。思政课教师是理论的宣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指引者。作为思政课教师自身应当是坚定的者,对于自己的授课内容深信不疑,以坚守的政治信念、高昂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也要育好人。正人先正己,自身需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秉持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言传身教过程中展现高尚的人格魅力与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才能真正亲其师、信其教、乐其教。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体现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较强的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主动熟读经典原著书籍、广泛涉列与本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积极探索学术的前沿成果、时时关注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开拓自己视野、课堂上引经据典、理论讲解深入浅出,枯燥理论不会乏味,引学生入胜。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研的源泉,科研是教学的支撑。教师要增强科研意识、探索科研难题、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科研能够带动教学,教师搞好了科研工作,将会加深教师学术理论功底。教师科研成果会反映到授课内容之中,整堂课理论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自然而然提高,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彰显。
2.4 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系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宏观上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微观上要尽职尽责进行教学质量监控。
在宏观上,作为投资方需要转变认识,一视同仁地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不肆意压缩思政课课时、不随意变换上课时间、不设置超过100人大课堂、不刻意留差教室给思政课、不删减思政课教学实践经费。高层的思想观念转变影响深远,关系着整个独立学院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势气、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学风,宏观上就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微观上,独立学院要将思政课教学效果监督切实落实到位,依赖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这项制度可细分为三个层面,执行好了能够保障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第一个是聘请的专职教学督导员,负责日常教学活动检查,规定教师课堂教学;第二个是选取的学生教学评议员,及时反馈教与学中的问题,并开展期中全体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对全体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第三个聘请资深思政课教师听课,专门负责听本专业教师讲课,每周至少听一至二次思政课,课后给予教师建议与意见。同时,思政课开课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每个月开一两次教学工作会议,讨论与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建立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颁布教学管理评估文件、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健全教案、课件课前检查制度,每个学期开课前,每位教师应把这个学期所上课程的备课资料拿出来进行核查,确认做好了上课前准备工作。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从上至下在思想上达到共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思政课也可以入脑入心、有品有味、喜闻乐见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文伟.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以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3):56-58.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3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市民学校 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中,特别指出了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讲话明确将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共青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巨大动力。重庆市团校首批基层教学点近期也落地于各个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团校是团校干部的摇篮,学校青年者培养工程在院系层面的重要阵地,是共青团实现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有力抓手。改革对团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积极拥护改革、主动融入改革,作为高职院校,思想上要目标明确、信念上要更加坚定、行动上绝不能置身事外,要立足本职,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还要积极主动思考、开拓高职院校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青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跟上新常态下共青团工作的步伐、适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院系层面探索团校的课程设置、内部管理及培养方式创新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高职院校团校建设工作思路
高职院校团校的建立要以满足团学干部的成长成才需求、提升团学干部的核心能力素养、搭建团学干部交流学习的平台为目标。
(一)重视团干需求、提升核心素养
要充分认识新时期青年的思想特点,从学生切实的需求出发,做好团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实现“精准营销”。高职院校从自身的办校理念和社会属性来说,应该让课程为明辨力、沟通力、创新力三大能力而服务,旨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与实践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捕捉社会现象、独立分析问题、甄别信息真伪、掌握{研方法等能力,养成观察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深层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高效表达技巧、团队合作水平与协调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发掘专业资源、搭建团校课程多元平台
课程建设要着重四大重点问题,即“继承创新,完善课程体系”“精准落地,贯彻共青团工作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加强双库动态管理”“突出实践性,力求课程务实管用”,着力完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要充分挖掘教师、校友、新媒体等资源,打造多元化的交流学习实践平台,创新团校的培养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性和实践性是团校培养体系的核心因素,而教师和校友等各类人才则是团校的核心资源,可以探索课程套餐选修制,在保证所有的“必修”模块都拿到规定学分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深入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发展倾向,将团校选修模块分成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学科竞赛、社团与校本课程五个主题系列编制不同的课程套餐供学生选择,学生只需在每个主题系列中自主选择相应模块修习并得到相应学分即可。这种课程套餐选择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在同一学习领域中不同的学习需求,又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倾向分流的主要依据。同时实施学生导师制,团干部培训课程始终是团校建设与团校发展的核心,要按需研发课程计划,精心编排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建设意识,努力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
(三)做好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评价方式,探索高职院校团校的长效模式。
首先要科学系统规划课程,为了切实发挥团校的思想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着眼于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团干部的综合素质。重视学习是共青团的传统,团校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对共青团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识和理念,并加强作风培养,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
其次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前利用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课程活动结束之后收集学员的心得体会,满足团校成员的成长成才需要。按照选课求“准”、讲师求“优”、方式求“活”的原则,通过抓思想、抓业务、抓实践,努力建成培育青年人才的基地、培养青年干部的平台。
再次要注重一二课堂互补,团校作为第二课堂,其育人的目标与第一课堂一致,因此团校的设计应与第一课堂的知识互补融合,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介绍主题团日发展历程、体系构建,课程安排,培养目的、理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主题团日活动实施大学生能力拓展工程,培养大学生六项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
三、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创新点
(一)线上利用新媒体进行团校建设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尤其是微信社交软件在团校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应用。根据团课开设实际情况,可以探索基于“微信新媒体”的互联网团校平台,提高团课的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初步建成利用新媒体开展共青团教育的特色教育平台,建立起团员青年更加乐于采用的教学体系。可以使得团校授课从单纯的灌输方式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也使得授课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课堂知识转变为青年学生身边的领路人这一角色,让学生对团校有了进一步的信任。
(二)线下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团校建设
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全面广范围铺开建设,可以涵盖红色旅游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专业项目示范基地等,以这些基地为依托,植入青春主题,增添共青团色彩,按照“一块牌子、一面团旗、一个教学实践阵地、一套团学资料、一个青年之家、一个创业导师”的“六个一”模式进行规范化建设,提供现场观摩、创业培训、党团教育、能力拓展和户外活动的开展。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相结合,融入广大团员青年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团校工作的凝聚力与号召力,改变团校教学呆板的方式,是值得探索的创新途径。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4
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措施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学校承担着国家繁荣的重任,因此必须要重视基于核心能力培养下的思想教育。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特定能力以及核心能力;前者是各项职业均需要的特有职业能力,而后者是较为重要的核心能力,同时也是人们任职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要求。我国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定为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流、创新能力、外语学习以及信息利用、数字运用等内容,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在大学高职教学中,将核心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更符合当下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思想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出现的弊端
目前在社会上,即使毕业生拥有较高的学历、技能以及较好的素质,就业情况仍不可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应届毕业生人际交往不善、团结意识不强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应加强高素质的培养。在教育中不仅要赋予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利用思想理论课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教育成果上却不尽人意。
1、思想政治理论课未包含职业核心能力知识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重视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法,但是却未增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关的知识以及篇章,使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较为模糊。于高职思想课植入核心能力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从理论方面分析,在思想政治课上加入职场要求、人际关系处理等更使学生易于理解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易于学生所接受;从现实方面分析,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业核心能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2、职业核心能力涉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较少
在高职教学中,多数学校仅开设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学生仅以此为基础课程,多数老师仅是照本宣科,单一的讲述方法,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未涉及到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核心能力知识无载体来实现,进而教育效果甚微。
3、教材较为落后
在高职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应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各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以职业导向为教学发展方向,进而将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全面的思想政治以及核心能力培养教材。但是,目前各个高校中,所使用的书本与各本科院校均一致,统一是由教育部编写,与高职院校内的职业特点不相符,与职业内容有较大的出入。目前使用的教材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以及过于统一化,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使教材内容无法对实际的职业生活给予正确的指导,进而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不佳。
4、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
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仅是以教材为依据实施被动的教学方法,甚至有部分老师仅是按照课本或者PPT画重点,未包含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此外,仅采取分数高低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不能得到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正确反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未做到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难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进而不能运用到生活中。
5、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在高职思想政治课中的考核方式主要通过笔试,于考试前为学生整理知识重点,学生死记硬背以掌握思想政治知识,但学生只能短暂性记忆,一旦结束考试便无所收获。采用以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却严重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无法得知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以及信息运用能力。部分教师只关注期末的成绩,而对于学生日常的表现毫不关心,进而无法对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以及自我自学能力有所了解。传统的考核方式太过单一化,未注重到辅导员以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片面化,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高职中的思政课应该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高职院校的特点相结合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共同发展。首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将理论知识逐渐得运用到生活中去;其二,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学应通过强化知识的掌握,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讨并使之得出正确的结论等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的限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其三,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在社会中教会学生不良心理的疏导方法以及发泄方法,并帮助学生寻找榜样,以给学生前进的动力,可使学生对自我期望值进行随时的调整,进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加大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板块
在思政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因此思政课程内容应符合职业相关要求,以学生专业的特色以及社会的发展为出发点,将职业生活作为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量的增加,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相更为贴近。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各专业的职业要求以及特点,将职业能力进一步的精细化,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于教学中,需要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应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下的素质教学,使学生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了解,以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该方面的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予鼓励。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更好的融合,在实施不同的教师模式时,应注意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开发为原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的发挥教学的协助作用,使职业核心能力与思想知识的结合不断的发展。在教学中,首先要活跃课堂气氛,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相关话题讨论,设定小组比赛以及社会场景模拟等方法;另外,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各种大型比赛,与社会企业相结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和学习,使学生更能制定正确的个人发展目标。
4、全面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是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可对教育工作给予指导,并能促进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应具有全面性,应事先考虑到社会以及企业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制定全面的考核制度。首先,应加强对“学”方面的评价,使学生和各科的教师均参与其中,实施他评与互评的评价方法,做到客观、公正。其次,重视“实践”方面的测评,可增加企业测评的内容,由企业对其进行测评,主要内容包括实操、模拟以及实训等内容,可对学生各项能力给予正确的评价,并由代课教师根据企业测评的结果与“学”方面测评的总分相结合,进而得出较为合理的测评分数。根据评价结果做适当的教学调整,并利于学生加强对自身不足之处的认识,以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在高职评价体系中应注重高技能测评,同时采纳社会以及企业的相关意见,以能真正的将评价体系全面化,实质化。
三、结束语
在高职教学中,思想理论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关系,两者是互相补充和渗透,切勿将其分开施教,以发展成畸形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与职业核心能力大力发展,于思想政治教学中渗入相关的核心能力培养,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但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并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学校应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以能创新教育模式,为国家提供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26)03:60-62.
[2]兰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阈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改革探索[J].留学生,2015,16(03):128-129+151.
[3]郜发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方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6,23(12):106.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多元化考评;通信工程
一、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
移动互联网和新型多媒体业务的日益增多,促使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持续演进,对通信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运营和管理等环节的人才需求量也急剧增加。这对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要明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一方面,不同于研究型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在应用型人才教学中,基础性课程要宽泛,理论深度要适度降低,实践应用内容要适度提高;另一方面,和高职院校培养的蓝领人才也不同,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充分激发和提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以掌握现代通信基本理论,具备优秀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认识能力。具体方法有,以工程项目为背景,通过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理论指导,重点培养、拓宽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多元化考评模式设计
传统的考试重点在“考”,强调以试卷成绩作为检验标准,强调统一性;而考评的重点在“评”,无特定标准评价学习结果,强调差异性。多元化考评强调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考评模式可以评估出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含有实验类和完全理论类。
1.针对含有实验类课程设计的多元化考评模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小组实验、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估。
(1)课堂表现:老师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课堂表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通过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上课的认真程度来衡量。
(2)课外作业:是为了拓展课堂学习,除了有课后习题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紧密联系实际或启发性的思考题。作业的书写认真程度反映了学习态度。思考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3)小组实验:在实验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考察学生在试验中的胆量、动手能力和小组成员协作情况。
(4)期末考试:这是一次总结性的测验,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检验,形式和传统相同,但具体题目要多结合实际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论应用的能力。
2.针对完全理论的课程,上述设计的考评模式缺少小组实验一项,拟增加小组讲解项目。
(1)小组讲解是指多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课堂上带领全班一起复习和讲解作业。拟设计的评分方式为小组自评、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小组讲解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参与,都要站到讲台上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自信心。给学生机会做一次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
(2)小组自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教师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以及整个小组的协作情况,看是否有不参与的现象,小组成员是否能相互沟通等。学生点评是让班级其他学生给这个小组打分,以此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本考评方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充分分析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用多元化考评模式代替单一的考试方式来反馈教学情况,帮助完成培养目标;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小组讲解项目。在考评模式中,将小组自评、学生点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分析
本文在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应用了多元化考评模式。
“电磁场和电磁波”是全理论课程,对数学和物理基础要求很高,书本和课堂讲课内容大部分都是数学公式,枯燥难懂,而且要求识记的公式很多,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2~3名学生为一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次老师,复习上节课内容和讲解作业。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很高,都认真准备了PPT,且讲解正确,仪态大方。在点评环节上,学生们都积极点评,很多学生主动提问题、提建议,课堂气氛活泼有序。
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第一小组由于没有经验且人数较多,采取轮流讲解的方式用时较长,影响了课堂进度。后面的小组吸取了第一组的教训,有的采取问答的形式,有的采取相声的方式,有的采取挑错示范的方式,形式多样,而且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把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得枯燥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学习转变为快乐的学习。并且将课堂讲解的考评分数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实现了多元化的考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文华.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4).
[2]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4]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5]古天龙,景新幸,郭庆等.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6]石晓玲.构建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多元化考评模式[J].南通大学学报,2008,24(3).
[7]徐琰.英语口语的发展性多元化考评模式实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4).
[8]兰启发.多元考评模式:更新高校思政课考试理念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25(5).
[9]俞水香.<医学伦理学>课程多元化考评模式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4,28(7).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6
【关键词】艺术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课程资源 开发
德是艺之根,艺是德之华。艺术院校学生担负着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使命,承担着反映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引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任,如果他们缺乏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难以承担使命与责任的。艺术院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人生的境界,健全理想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实现自己的价值。艺术院校具有丰富的“基础”课程资源,“基础”课教师通过筛选和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当然,并不是所有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能够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得到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才是真正的“基础”课程资源。本文主要探讨“基础”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一、艺术院校“基础”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艺术院校“基础”课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首先明确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握艺术院校“基础”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规律,坚持下面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德与艺“同道同修同进步”原则,明确把握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性。巴尔扎克认为,艺术乃德行的宝库;罗斯金认为,艺术的基础存在于道德的人格;柯尼利亚认为,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福楼拜认为,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这些至理名言说明,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都是以育人为本,以成人和成才为根本目标。在艺术教育中,有很多素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元素,例如:对爱国主义的讴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对理想信念的求索、对真情友爱的描画等;反之,思想道德教育的许多素材和主题,也大量用于艺术教育当中,体现了德育与美育之间的极大互补性和契合性。把握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性,坚持德艺双修,可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双赢。
二是坚持艺术院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原则,合理确定课程教学的方法与难易。艺术院校“基础”课教学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大多数现代艺术院校学生追求艺术的纯洁性、开放性、愉悦性和欣赏性,在性格上比较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形象思维和较强的表演欲,但他们思想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基础”课教师,应当清醒地把握艺术院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努力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同时,正视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找准思想道德教育与艺术人才成长的结合点,合理确定课程教学的方法与难易,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把理论讲得过深、过于学术化,而要多从他们身边的故事讲起,多从他们自己的专业讲起,提高他们对课程的亲切感、认同感,激发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三是坚持课程资源有机整合的原则,努力形成“基础”课程教学的合力。艺术院校“基础”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人力资源、实践资源等多个方面,这些资源通过“基础”课教师的积极开发和有机整合,可以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最佳的服务。在整合“基础”课程资源时,“基础”课教师要坚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和信仰体系。只要通过不断拓展教材资源、挖掘人力资源、创新实践资源,并加以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就能够形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的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艺术院校“基础”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环节中的开发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础”课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不断拓展教材资源、积极开发自身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在课程教学的动态过程中有机整合和创新“基础”课程资源,实现由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课规范教材体系,向符合艺术院校实际的“基础”课生动教学体系的转化。
(一)不断拓展“基础”课程教材资源,发挥教材资源的多样性和时效性。教材是首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基础”课与其他三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情感色彩浓、社会责任感强、注重生活交往、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而且,几乎在教材的每一章中,都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这些最新理论成果,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回答和阐释。同时,通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拓展教材资源,真正完成“基础”课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化。
在开发教材资源进行课程教学时,既要注意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又要注重资源本身的代表性和时效性,通过积极筛选、链接与教材内容相关、与学生自身相关的现实社会问题作为典型案例,不断创新鲜活的教材资源。例如,笔者在2009年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就及时引用了当年发生在第58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的一个案例,即:为抗议电影节主办方播放介绍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世维会”主席的纪录片,甚至邀请她来墨尔本出席电影节开幕式的行为,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和赵亮决定撤回准备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公映的3部影片。通过对这一案例的解读,让本校艺术类学生充分理解当今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敌对势力从没有放弃过对我国的西化和分裂,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越来越明显,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与艺术事业的辩证关系,认清思想政治对艺术事业的巨大影响和内在要求,了解艺术领域所存在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功能。
(二)积极开发“基础”课教师资源,发挥教师个人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特长和优势。艺术院校“基础”课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在锲而不舍地进行“基础”课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不断尝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不断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将教育科研的成果有效地转化为课程资源。首先,艺术院校“基础”课教师要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艺术院校“基础”课教师可以结合科研中的真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艺术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再次,艺术院校“基础”课教师可以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的人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艺术院校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多才多艺,自立能力强,他们往往认为艺术与思想政治关联不大,存在轻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艺术院校“基础”课教师要根据艺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内容和授课的语言体系进行转换。首先,在处理课程内容中,要吃透教材精神、消化教材内容,把重要文献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其次,在每一章和每一节的授课中,最好都要选择和利用艺术院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典型案例或影视资源,用这些生动的实例和教师的特色语言来传输或体现课程教材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观点,努力形成“基础”课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避免过多地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再次,在讲授法律法规时,可以根据艺术院校学生未来就业的基本倾向,搜集与艺术各专业基本对应的职业法律法规文献资料和各职业人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用以教学。
(三)充分利用“基础”课学生资源,发挥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首先,课程实施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在这种对话和交流过程中,艺术院校学生带着他们的整个生命世界来参与课程学习,其生命世界中积累和沉淀的多种文化因子在教学场景中会不时显现,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新的资源,对其价值迅速地加以判断,并及时地转化为学习的内容;其次,青年学生是最敏感、最活跃的一批人,艺术院校学生更是如此,其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艺术院校学生较少受陈腐观念的束缚,经常外出体验生活、采风、艺术实践,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应更快,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同时也更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和其他专业大学生一样希望中华民族复兴,关心祖国富强,立志振兴中华,但也有一些人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片面地认为“一旦与政治挂上钩艺术就变味了”。“基础”课教师在课程实施环节中要通过积极提示、暗示、鼓励学生,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帮助他们解决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艺人、做什么样的艺人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唤起艺术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道德、艺术道德,积极能动地发挥自身的艺术才能,最终成长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总之,艺术院校“基础”课教师必须确立多元开发的课程资源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艺术院校自身特点和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特点[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增),2006.
[2]尹晓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开发四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