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

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范文1

1.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1.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1.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2.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2.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2.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结语

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范文2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18-03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管理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应用范围广泛,在社会事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都有其用武之地。管理学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不同的人对管理艺术和管理技巧的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看,一些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也对工商管理专业及其地方本科院校提出挑战。如何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也正是结合这样的背景从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入手,详细分析探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改革思路。

一、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从专业的培养目标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做到统一的培养范式标准,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不同专业的培养方面设置差异性的管理学课程。而后在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知识方面,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做出差异化安排。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忽略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需求,而对于管理学的深入扩展,也没有做到位,种种现状表明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不够合理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身是高等专科学校,继承了其对课程及其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性、标准化方面的较高要求,这样的要求体现了教学的严谨。但是,过分强调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少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单调,大多拘泥于教材中管理职能的框架,习惯按照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的基础顺利来进行授课讲解,以保证大部分内容的设计不脱离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顺序安排,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管理学课程索然无趣。同时,过分强调按教材内容编写教案并讲授内容的特点势必造成照本宣科,从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新鲜案例讨论,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思维意识方法。

(三)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数为主要目标,这与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初衷有着一定程度的相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面,因循守旧,授课过程也是教师在讲台上面板书或念投影仪为主,教师个人讲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对于学生管理学理论的深入吸收应用考虑不到位,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精神。

(四)在成绩考核方面,实践成绩所占比重偏低

不同于经济学其他专业学科,管理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其科目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的管理学理论和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管理学课程成绩的考核,其实践性成绩也应成为总成绩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少院校由于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性成绩较难量化,在具体考核方面不便于操作,对于实践性成绩所占的比重考虑的较少,一般院校基本都控制在了30%以内,这种重理论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不仅单调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内化管理学的理论,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并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利于学校培养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明确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且重点调整1999年扩招后新建的600多所“专升本”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改,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课改势在必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也如此。管理学课程将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型和对管理技能的灵活运用及对管理艺术的培养与修炼。

(二)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作为管理领域的基础课程,势必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进而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从事企业的内部管理奠定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理念改革的应有要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对现有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随着“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在管理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必须尽快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不断向学生灌输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优秀个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和探讨研究问题。

(四)市场人才需求的客观推动

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在不断加大。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均比例已超过2∶1的水平。显然,对于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方法而言,如不进行有效的改革,改革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渐与市场人才的需求脱节。换言之,未来的管理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

三、关于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建议

(一)提高管理学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课程管理学知识需求深度层次的不同,而加以有所差异化的设置,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设置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重新修订,考虑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有层次、有重点地安排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力求在实践环节,深化学生对基础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化的课程设计,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率,增加学生的探索实践课时,对专业知识架构进行重新梳理,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逻辑性,进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架构。

(二)提高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程度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知识教学手段,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实际管理者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整合相关的知识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块,将内容相似、机构相差不大、逻辑顺序较为一致的章节重新整合,进而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集中性。具体来说,按照这种模式下,管理学的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基本教学模块:

1.管理理论知识模块――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主要将管理学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跨章节的概念进行有机整合迁移,实现基本管理学概念的集中讲授,同时还要扩大基本知识的延伸范围,对相关管理学经典案例、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讲解,提高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管理学课程认识的基本轮廓,并通过经典的案例介绍,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为其今后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学习增强自信心。

2.管理思想模块――管理学核心思想的深入讲解。可以说管理学课程的灵魂,在于管理思想,为此,教师在这一模块,不仅要系统、有机地整合串联管理学的基本管理思想,还要根据实际授课经验和管理学思想的应用范围,突出重点的管理学核心思想,在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逐层深入,从复杂繁多的管理思想中,抽离出管理学的关键核心思想,并借助经典的案例,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在这一模块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深入领会管理学的经典核心思想,并学会管理学的思考模式。

3.管理能力模块――管理职能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要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切入,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加深对上述职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模块教学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管理技能和管理艺术。

(三)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通过管理学理论的灵活深入切入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案例阿里巴巴上市过程的分析时,对于香港股市和纽约股市IPO政策的详细分析,并引导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差异,由于香港股市对于阿里巴巴双层股权结构的不认可,导致阿里巴巴最终在纽约上市。在这种时代感强并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

2.将课堂时间向学生倾斜,发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力。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沟通分析互动讨论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桥梁,提高学生质疑发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3.引进适当的角色演练法。形象的说,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角色,通过赋予不同角色的不同任务,内化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职能,比如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将不同的学生按照其相应的职位、角色进行演练,这种角色演练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准确性,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亲自模拟扮演了相关角色,从管理者到执行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方法。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社会在管理学教学领域的创新不断,随着商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盈利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说现阶段,在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是比较符合课程教学发展趋势的。

(四)考核方式立体化

考核方式决定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课程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制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时,要把注重考核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与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有机结合,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取代传统的期中、期末一张卷的考试形式。应采用3∶2∶3∶2的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角色扮演、问题等;课后作业考核占20%,包括案例分析、参考书阅读感想、专题调查报告等;实习实训占30%,与企业建立合作,安排学生课堂之余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实训,根据学生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市场销售、管理咨询、人事管理等活动,并将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考评,达到实习实训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期末考试占2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试卷考题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尽量用理解性、开放式的试题取代死记硬背的试题,全面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对管理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管理学课程需要引入实践教学,这也是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具体操作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逐步提高其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训的课时比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义务实习,在丰富学生社会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入企业管理岗位,在实践实习中检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当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应安排管理学任课教师到企业兼职,深入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为课堂教学提供接地气的现实素材。

四、结语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在新的社会市场发展的催动作用下,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等,真正实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J].生活教育,2014,(5).

[2]李英,王晨筱.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范文3

【 关键词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学习目标;方法;就业导向

Discussion on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Yang Kai-qia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ShanxiTaiyuan 030000)

【 Abstract 】 Since 1998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catalogue, and formed 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a new major, becau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involves multiple disciplines cross fusion, the students are comm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fused, I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study in study direction, target, content, method,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 Keywords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goals; methods; employment guidance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的状况

1.1 课程设置不集中,专业目标不清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设课程约36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属三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但往往是联系不起来。时常会发生前一节课刚刚建立起的模糊概念,在下一节课时串联,联系起来一头雾水。学完一门课,理论考试成绩很好,但自问:就这点知识可以应用到社会中吗?心里就会十分忐忑。

1.2 理论学习任务重,社会实践认识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普遍存在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不协调现象,实践活动太少,造成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较难实现。学习形式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能否掌握书本知识的角度评判,而忽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不能较好的融合,这样培养具有较高信息专业素质学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1.3 学习方法单一,新技术适用性差

在当今信息社会下,对信息专业新的学习方法探索不多,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式”和过分偏重照书师讲生授的传统的学习模式,而缺乏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如案例的讨论学习等。

1.4 行业需求不显著,就业导向不明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社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大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岗位?社会需求是什么?社会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搞软件开发的,所学专业为软件工程;搞网络的,所学计算机专业;搞财务的有财务、会计专业;搞管理的有工商(行政)管理专业。

我们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很多单位不了解,不认为对单位有什么帮助。而且大学刚毕业就安排做管理工作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临时改变自己求职专业的,而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又感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

2 造成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困惑的原因

2.1 专业特性因素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覆盖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横向新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这种“广而全”的课程体系必然使信息管理专业面临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学生对信息管理的专业性质、理论体系感到玄妙莫测,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计划,把握好理论体系,如何有效地确定学习目标,以及重点提高哪些素质或能力等。

2.2 对现代信息管理的认识不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处在一个尴尬的地步,企业管理与计算机相结合,本应该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专业,但是恰恰是这个专业的定位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面的广泛和不精的后果。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边缘性学科,就是学的很多、很广、很泛,在学校一般性地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可是在工作以后,就会发现哪一门课程也有用,但不如其他专业专攻的精。

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计算机专业或一般的企业管理专业之中,主要是需要干活的(学计算机专业),并不认为自身管理存在问题,更谈不上需要信息管理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意识就更为模糊,简单的认为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另命名。单位录用后就是网管,要不就是IT企业,很少搞企业信息管理。

2.3 学习重点与学生的自身兴趣有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修管理学和计算机,它的优势和劣势一样明显。比学管理的多计算机,比学计算机的多管理。但是没有学计算机的专业好,管理学没有学管理的好,这就要看在大学里自己如何努力了,学这个专业必须学的更精彩才会有好的工作。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搞信息化建设是对口专业,考研是主流,主要看个人爱好、发展方向较为广泛。

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单向发展,就是说喜欢编程的走编程的路,想做网管的就走网管的路,喜欢企业管理的专攻市场营销、会计等管理专业,想考研、考公务员的就注重基础课和对应专业的学习。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更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就业定位有关,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内涵。按个人兴趣单科的学习就不如直接转到单科专业去,那样学习效果更为有效率。

2.4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不融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新的学习方法和探索不够,理论学习和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体现在:首先学习方法单一,以老师 “讲授式”的传统学习模式为主,缺乏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学习和讨论学习等。对优秀学生的评价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考试分数制,而忽视了实践活动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其次,信息技术没有真正的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对多媒体的利用率不高,也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在专业学习中的优势。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能相得益彰,实践活动太少,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没有较好的融合起来,不能有效地互动、互证。造成信管专业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树立大专业概念

信息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信息进行管理,信息管理的活动包括获取、整理、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等,管理的目的是让人们在需要时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而建立的一套工作系统,它的组成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的人、管理信息的规程、管理信息的设备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随信息而产生的,自古就有,只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系统就是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及研究如何应用的科学,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树立大专业的理念,以管理学科为基础,以数据库和计算机知识为手段,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来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相结合,使计算机成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实用。例如:民航、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机票、车票这种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可以说软件开发最主要采用的客户就是帮助企业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人们将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信息管理在企业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会意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门专业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学的结合,更包含了对信息处理的新型技术与方法。

3.2 现代行业的发展分析,确定就业市场空间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谁占有了信息就占有了先机。任何行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信息的竞争,由于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而设立的。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相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和计算机相关课程。现在一个普遍现象是管理专业不懂技术、计算机专业不懂管理。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社会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要学好本专业,必然体现出我们竞争的优势。

3.3 强化社会实践,开阔学习视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实践性强,信息量大,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习体系,必须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果条件允许也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习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学习中,案例学习是被公认的一种有效而生动的学习方法。案例学习法不拘泥于严格的理论定义和精确的推理,采用事实说话的方法,收集大量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师生、学生间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性方案,从而强化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指导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条件时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走出去,通过“眼见为实”的方法来理解开设各门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为了适合社会对各类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出现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明确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及时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殷晓永,杨帆,唐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Computer Era, N o.11 2005.

[2] 郑荣.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J].情报科学.

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73-02

一、引言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个行业,掌握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成为新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C#应用开发入门》作为一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门课程采用开发环境中的Visual C#语言。该语言具有简单易学,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可视化的编程环境。

二、当前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改前,该课程往往是在多媒体教室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课堂演示授课来完成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借助多媒体确实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课堂的现场演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但多媒体课堂教学基本上还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大量知识,也不能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实践,因此会大大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根据C#应用开发入门的课程特点,C#中控件的学习仅仅通过老师课堂讲授、演示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若教师针对课程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在结合相关实例着重讲解后,学生能在课上就进行相应的练习,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与方法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讲授应辅以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练习,因此提出以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与想法。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结合我院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应用市场需求,面对学科自身的特点及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教材与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材选择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组织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特点适当调整章节的讲授顺序,突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结合案例分析讲解重要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每次课后布置若干小的练习题,每章结束后,布置涵盖本章知识点的综合性习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与思考,也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二)优化教学手段与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了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学校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及教师上课管理系统,让学生尽量在课堂内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在教师讲授课程知识点后,在课堂上及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练习,迅速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上课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每位同学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解决问题的高效性。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法,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潜能。方法如下:

1.启发式教学。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教师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判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型教学。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与能力,针对每个小节的知识点或大的知识点设定任务目标,提出任务要求。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温故知新,合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3.案例教学法.在控件讲解的过程中,知识点繁杂琐碎,因此,教师应提前为每个传统控件专门设计一个控件使用案例,直观地展示控件的每个属性以及对该控件起到的作用,学生通过一个案例,就完全掌握了控件的属性及属性值对控件的影响。学生在掌握了控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与专业相关的综合性案例,通过案例的引入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编程兴趣,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C#应用开发入门课程除了讲授面向对象的基础理论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C#应用开发入门理论教学内容相配套的上机实验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在课程实验过程中,首先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章节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理论,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应用中。

(四)期末课程实践,锻炼综合能力

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以及全面了解的同时,培养程序设计的分析能力、编程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在课程结束时,每位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发一个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统。这项工作在期中布置,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选择开发的方向、设计和准备,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只要利用本课程学到的内容进行开发即可。最后一次课进行展示,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完成小型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在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根据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C#应用开发入门课程有关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紧跟课程前沿发展,丰富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并驾齐驱,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甄蜀春,张厚,鞠智芹.适应对象特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范文5

【关键词】会计学习;思维方式;教育模式;实践

一、会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思维引入困难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会计已经不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会计知识的学习需要以其他多门课程为基础。在日常生活和会计实践中,会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和简单,笔者认为在会计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初学者的会计思维模式形成问题,如会计等式、复式记账、权责发生制等等。笔者发现,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以“钱”为核心——花钱、挣钱的思维不大一样。会计的初学者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是遇到一个瓶颈,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我们拿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看,如自己去经营一家公司,首先要投资注册公司、取得营业执照,还要租房子,然后买东西卖东西、借钱、存钱等等,这些经济活动光想钱的问题许多学生能够理解。但如果加上复式记账的思路,例如借钱的同时资产和负债都增加了,问题似乎变得复杂了,特别是在加上“借、贷”记账符号以及权责发生制的问题就更难理解了。因此在会计的学习中,需要尽快从日常生活中以“钱”为核心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会计思维模式。

(二)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由于会计学的枯燥乏味、没有乐趣,而学生在课堂上只有黑板、粉笔、PPT演示以及老师灌输的死记硬背的知识,这个重要概念必须记住,这里是考试的重点要求掌握等等,从而导致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缺缺。学习兴趣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很多教师过多地注重细节、注重概念的讲述,没有将会计体系的全貌以及各部分的有机联系宏观的介绍给学生,结果是学生很多知识一知半解,缺乏兴趣;二是有的学生对会计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总觉得自己的专业和会计没有多大关系,加之会计学本身缺乏乐趣,当这种心理形成后,学习瓶颈就很难突破,学好会计则更难了。

(三)实践机会缺乏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与其他学科相比,会计学带有十分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对这种技术知识的掌握需要更多地依靠实践。而大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多数时间都在讲解理论,实践机会较少。这使得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一些理论,但是一旦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很多细节的地方容易出现错误。

二、关于解决会计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抓住重点,理清思路

只有抓住整体脉络,才有助于形成会计思维。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课本脉络呢?这就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的分析。

从横向来说,需从会计的六大要素来把握。掌握每一章节对应的是会计要素的哪部分内容,才能正确掌握本章中主要会计科目的借贷关系。很多学生学习中往往困惑于不同会计科目的使用,尤其是何时会计科目记“借方”而何时记“贷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清会计科目的根本性质。举例来说,一般会计课本上都是以会计科目表的形式对会计科目进行列示,而并不按会计六大要素的形式来列示。很多同学对会计科目表中的损益类会感到很困惑,分不清损益类会计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分别代表增加还是减少。对于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对损益类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的划分进行进一步明确,比如说能使企业收益增加的会计科目定性为广义的“收入”,借方代表减少,贷方代表增加;反之使企业收益减少的会计科目定性为广义的“费用”,借方代表增加,贷方代表减少。

从纵向来说,会计学的学习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难以事无巨细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我们可以首先全面系统学习教材,了解全部内容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这时需要对课本的重点章节和每一章的重点知识点分析到位,通过整体掌握课本框架之后再细化重点知识。

(二)改善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主要采取“讲授为主、学生非听即记”的教学模式,主要围绕会计技术性知识的教授。而作为教学水平先进的哈佛大学,其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提示和引导作用,经常把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使他们用以往学过的理论及积累的经验,回答和解决他们不知道或不熟悉的问题,最后经过总结,获得宝贵的知识和亲身体验,并形成一种面向实战的思维定势。实战模拟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在课堂中的敏捷性分析都是哈佛在培养学生能力、兴趣方面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很好地借鉴,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巧妙地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做到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会计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同时在课堂上要打破或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采取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然后抽时间组织学生讨论,阐述他们的观点,并要求学生注意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最后将所有的观点和意见由学生进行整合,形成总结式的结论。这样做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潜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

实践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学校建立自己的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从目前模拟实验室的建立情况来看,可以说各个院校都有模拟实验室和整套的会计模拟实习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在模拟实验室中教师的演示和亲自动手了解具体会计行为的操作。但目前许多学校都是手工模拟实验室,而社会上的会计电算化已基本普及,我们应该在手工的基础上,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教学,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仿真,使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性和严肃性。二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是会计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岗位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适应性。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会计工作相结合。通过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生就会知道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而对于今后要从事会计工作的同学来说,也有助于其毕业之后快速地融入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刘永泽.会计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谢晓妮.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教研究与探索,2005(2).

[3]郭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命题——哈佛大学的经验及其启[J].外国教育研究,2008(1).

[4]赵小河.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J].才智,2010(6).

管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范文6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岗位技能;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working process of job skills is a rigorous process, after need for entity enterprise actual job skills were completed investigation, then set specific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New Legend(Tianjin)Group working process of job skill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a few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job functions to develop logistics management(port and shipping direction)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curriculum system; the working process; job skills; set curriculum

为培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符合现代企业需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其中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念已为广大教育学者所认可、接受、研究,并运用到教学实践[1-2]。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实结合、工学结合的过程,以实现过程一致、领域一致、任务一致;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建立起来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个理念摆脱了过去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教育为本科教育的“压缩型”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教育走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1 工作过程岗位技能导向专业课程体系内涵

提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理念起源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在最终得到一系列研究成果后向外推广,21世纪初引入我国。

工作岗位技能导向是指建立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上,对工作岗位技能进行科学调研后设定课程体系的整个过程。在某一行业的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研究对象,考察典型岗位工作中完整的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工作流程。这些典型的工作流程必须具备对从业者能有较大职业发展空间,快速提升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在力度。在以典型工作流程需要岗位技能要素为载体的研究对象,严谨的研究和分析工作流程的每项步骤及关键节点,明确工作组织流程、任务目标、岗位职责、能力需求,进一步确定岗位人才培育的目标能力,即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建立完整的专业课程的专攻知识课程体系与辅助知识课程体系。这就有别于过去在学科建设中先学后做的教学模式,即先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后,再寻找相关工作特定的工作流程体系有所不同。新的专业建设采用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技能导向,选择行业典型工作流程体系后,通过科学分析,建立严谨的专业课程的专攻知识课程体系与辅助知识课程体系。

2 工作过程岗位技能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2.1 典型性

典型性应具备三方面内涵,即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知识点覆盖面适度性和过程的入门简便、概念基础性。典型的工作流程非某企业特定的工作流程,也非特定要求的知识点,而是工作流程极为普遍的、真实的、明确的具体流程。从工作流程的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性教学,教学对象具有典型范例流程。

2.2 过程性

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应该根据工作流程的先后顺序开展教学工作,课程开发应突显过程的动态知识的掌握,能够引导学生专心学习本流程关键节点知识体系,减少知识体系外的学习任务给学生时间的耗费,增强学生学习目的的认知感。

2.3 一致性

工作流程的不同阶段与专业课程应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基于工作流程导向是一个整体,因工作的实施不同时期及阶段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不同阶段工作流程的工作重心不一样,能力注重点要求在变化,不同知识运用同步发生变化的过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授课内容与授课计划因工作流程处于不同阶段发生变化,但工作流程与授课内容保持一致。

2.4 严谨性

工作过程岗位技能为导向是一套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典型工作任务应是贯穿整个工作流程在完整的教学体系过程。工作流程能够顺利完成,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工作也应该顺利实施至结束。

2.5 动态性

生产力的变化带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发生变化,典型的工作流程也会发生变化。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用于生产工作流程管理前,生产记录采用人工纸张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现在,生产作业无纸化工作流程使管理重心发生变化,管理者更关注工作过程的管理,及时了解生产的动态。

3 新里程(天津)公司工作流程课程体系

3.1 新里程(天津)公司介绍

新里程(天津)公司是从事国际航运及相关业务的专业性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创业历程,新里程(天津)公司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北方杂货运输市场为基础,带动船舶管理业务、船舶业务、货运及仓储业务为辅的综合性物流公司。

3.2 新里程(天津)公司业务情况

新里程(天津)公司的业务涉及范围广泛。一是传统海运业务板块,包括如国际海上运输、船舶买卖、船舶管理、租船订舱、船舶、货运、项目物流、融资租赁、船舶基金等多个方面。另外一大板块为新型的现代服务业板块,包括如供应链项目、流通交易平台、航运金融服务平台、IT业务等。新里程(天津)公司的年业务量近6亿元,其中天津的新港到韩国的散杂货运输业务占到70%左右。该公司不是超大型综合性物流企业,但是在天津散杂货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能进行以工作过程岗位技能为导向研究的具有典型企业。

3.3 新里程(天津)公司工作运用情况

新里程(天津)公司下属五大业务分公司及辅助部门。五大业务分公司分别为近洋分公司、远洋分公司、货物分公司、船舶分公司和物流分公司。辅助部门为人事部和信息平台部门。五大分公司部门设置及部门职能见表1。

3.4 岗位职能需要的职业技能及课程设置

通过对表1部门岗位职能工作能力分析,得出岗位工作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是:仓储、配送、货运、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运业务处理。岗位工作需要的扩展职业技能是:采购、运输、国际货运业务处理、港航管理、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物流市场开发及物流软件应用等职业技能。

针对岗位工作需要职业技能培养要求,拟定出物流管理(港口与航运方向)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设置,其中核心课程设置为:管理学基础、集装箱运输概论、货物学、船舶管理、港口生产管理、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货运、国际贸易实务、港口企业管理学、国际贸易等。辅助课程设置为:会计学原理、物流经济学、物流管理学、数据库应用基础、现代物流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产品技术基础、电子产品实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基础、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英语、国际港口物流概述、海港主要装卸机械、港口生产计划与调度、港口集装箱物流管理、国际船舶理货业务管理、海港商务管理、港口设备与装卸工艺、海上货物运输等。职业资格必考证书设置为:国际货运师证、集装箱验箱师证、单证员证。职业资格辅助证书设置为:特种作业从业人员操作证、助理物流师证等。

4 结束语

新里程(天津)公司无论从企业的组织架构、天津航运业务行业地位和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是物流管理专业(港口与航运方向)课程体系合理设置的参照对象。参照该企业的岗位技能导向的课程设置是科学的,具有较强实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