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创新
一、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现状的主要弊端
1、只关注“好生”,而忽略了“问题生”,导致了学生思想分化
一些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在管理中对部分的“问题生”从没有正眼看过,在心中就肯定了这些学生是“无可救药”,尽管有时这些学生也会有进步的表现,但由于老师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不管这些“问题学生”做得再好,最终还是成了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让这些得不到认同的学生越来越感到自卑,进而玩世不恭。
2、激进式管理,缺乏分析中职学生实际
分析现在中职学生的素质现状可以看出:现在的中职生自我为中心过于突出,无法将个人与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心理素质不稳定、不健康,以一种敌对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不愿意诚恳地接受学校的教育,逆反心理严重,行为反复性大。这一点作为管理者我们都很清楚。但是有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考虑到与之相适应的现状管理。往往在管理上多施以激进式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管教中职学生,不但没有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学生越来越激进的心理反感。当这种逆反心理发生作用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同时也打击了管理者的积极性。
3、学生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中职学生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但自尊心又特别的强。一些中职学校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总认为这些中职学生朽木难雕,没有出息,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诱发学生心理不平衡的心理因素。对这些问题学生,学校以批评教育为主,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管理者理念的创新
1、管理过程重视“以人为本”,以情感柔化
中职学生,往往认为自己“非社会宠儿”,难成大器,而自我菲薄、自暴自弃。因此,需要用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灵,管理者不能一再强调管理的成果,而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注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中职学校的管理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操作的先导,实行情感渗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把爱渗透到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他们的心声。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励、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启迪自尊,恢复自信,进而引导他们从理智上升华情感,信念,确立人生追求。
2、模糊评价,团队管理
“模糊评价,团队管理。”笔者认为就是把传统管理中对学生个人的详细评价转化为对各个小团队的评价,淡化学生个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督促和帮助。这样做是为了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誉感、自豪感,让“好学生”带动“差生”,增强“差生”的自信心。即使是后进生也应扬长避短,发现其“闪光点”,实行“焦点访谈”,恰到好处地委以重任。形成一个人人有职有责,个个参与管理,全体团结拼搏的良好氛围,也起到“鲶鱼效应”的作用。
三、将对中职学生的管理融入课堂、融入日常生活
1、基础课上注入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注入职业道德
管理学生不能凌驾于课堂之外,而是要把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相结合起来。
9在教学中,不管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通过说服教育、激励鼓动等手段,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其核心是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心动力,即通过调动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好奇心,上进心,荣誉感,自我实现等心理因素以达到学生、教师的和谐统一。如上《思想道德课》的集体主义精神时,教师就可告诉学生: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他同别人的相处中,对外,要使别人有所获得;对内,还要使自己有所获得。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这就是“外得于人”。一个人越是自觉地、真诚地、经常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献身,他的道德就越高尚,他的思想境界就越崇高。他越是能够为他人作贡献,使他人有所得,他自己的道德情操就越高尚,心灵就越纯洁。经过这样的洗礼,中职学生的头脑就会慢慢清醒,能够更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
2、学生管理形成学校文化
笔者认为一个学校就像一个人一样,是有思想、有性格、有精神的,它的思想、性格和精神的形成依赖于学校文化的建设。没有学校文化,一个学校就没有灵魂和生命,就没有灵气和活力。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育人。学生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上,而是要尽力发掘整合学校文化资源,设计全方位的学校文化,开展百态纷呈、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生活。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组织各式各样的技能比赛。丰富活跃的学校文化,能给学生的知识智慧才能创造丰厚的滋生土壤,提供学生展示才能、风貌的空间和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能促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性格各方面都主动地、自发地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四、管理者要用情感感化、激励学生
1、肯定优点,包容缺点,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如:电影《放牛般的春天》中,“马修”用音乐改变了一群有问题的少年。重要的是马修有一个爱心,他承认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因自己的进步而有了足够的信心。我们的中职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同样也有一颗脆弱的心,在学习中、生活中他们很渴望得到认同。笔者在做班主任期间,每周都在班级开展各项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人获奖,每个人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给了他们信心,从而使得班级每个人都认清了自己的优点,不再感觉到自己作为中职生是可悲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中职学校的管理者要学会去鼓励学生,认可他们每一点点的进步、每一点点的成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亮点,使其看到希望和方向。从而让学生形成了自我学习、自主管理的主体。
2、重视学生改变的过程,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不能一蹴而就,对复杂的学生进行改变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生改变的进程中,作为管理者要关注、在乎学生的每一个改变,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管理者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到自己讲的话有价值,从而使师生之间达到更好的沟通,相互之间重新认识。而且倾听让管理者可以发现学生思想的出发点和弱点,了解是什么让他们固持己见,这就为管理者说服学生提供了契机。这种鼓励又是相互的,管理者的意见已经充分考虑了他们的需要和见解。因此,学生会解除戒备和紧张心理,开始认真倾听管理者的讲话,这样学生也会更愿意接受管理者的意见。
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2
关键词:学校管理;民主创新;德才兼备
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就如同楼房建设,地基打好了,高楼才会稳固。作为教育管理者,抓好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中,需要我们探索的地方还很多。
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喜欢“一言堂”,做事往往一拍脑袋就下决策,政策制定缺乏调研和研究,管理中没有民主的影子;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喜欢墨守成规,做事循规蹈矩,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下面我就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管理者要有正确的决策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水平。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只有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推动学校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1)只有发现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区分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并选择不同解决办法,才能使决策不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2)考虑决策的可行性。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从而使得决策所能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学校的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3)决策的制订要契合时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研判所处的时间和环境,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作出快速准确的决策。
二、激励能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激励是促人进步的催化剂,是推动工作开展的加油站。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要求必须以人为本,学校的管理模式要顺应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充分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校得到整体发展。学校在制订激励措施、完善师生奖惩制度的时候,要注重细节方面的鼓励。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角色,学校在给教师提供适宜的福利工资待遇与各种奖励措施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师德的建设,要提高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学校管理者还要在进步学生激励方式上进行探索。成绩优异的学生固然要表彰奖励,但我们也不要忽视了对那些在学习上有了进步、在品德上有了提升的学生的激励。由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知,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适时的一句关怀和问候,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会留下无比美好的回忆。激励是一种力量,运用得当会让我们在学校的管理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育人的潜在力量
冰心老人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在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优美的教学环境、文明礼貌的人际交往,都是一些潜在的育人力量,如果学校管理者能善于运用,那么我们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着力培育好外部环境,要和家长及社会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取得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其次,要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学校管理工作头绪纷繁,涉及面广,单凭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各项工作的,学校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和配合。最后,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学校的德育创建方面,除了加强学生注重文明礼仪、爱护学校环境、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基本规范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追求目标。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见到教师和外人要主动问好,有些教师却不懂得尊重是相互的,学生问好时,不懂得给予关切的问候和亲切的回应。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教师漠视他们的礼貌,我们只有在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教学相长,才能在各项工作取得成绩。
四、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创新
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校的管理者如果故步自封、不思进取,那么是带不出好学校的。我们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拘泥于原有的规章制度,工作中多用点心,遇事多问几个怎么办,在学校中创设民主、平等的交际氛围,多和教师注重情感的交流,因为情感是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方面做得好,就为关于如何去创新的工作提供了新鲜的空气。我们开设综合实践、科学等课程,其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不会有发展动力的。
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3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新的信息化时代中,图书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此,以读者为本的创新服务工作是整个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核心所在,以读者为本就是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尊重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首先,必须改变“以书为本”的传统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主体是读者,现代图书馆的主导功能就是其服务功能,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核心理念,图书馆要建立相应的服务规则,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图书馆员要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围绕读者和用户需要,做好各项读者服务工作。
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办馆模式,变封闭为开放,变被动为主动,提供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方位、深层次的主体服务。如扩大书刊开架借阅范围,打破读者级别限制,共享馆藏资源,并切实做到按需配置资源;利用现代化设施和技术,开展丰富多样的服务,重点突出个性化、深层次服务,让读者充分享受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带给他们的便利和满足。
二、不断充实文献信息,提高图书馆资源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是学校图书馆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图书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更有效地合理进行。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与时代特色,充分发展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学校图书馆如果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必然落后于教学工作的需要。
信息技术是学校图书馆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应用好信息、技术,是办好学校现代图书馆的必要条件、重要内容与历史使命。我们既要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图书馆各个部分工作中,又要使图书馆各项工作提高到信息技术所要求的水平。
传播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电视、互联网也进入了校园,音像资料、电子媒介在学校图书馆藏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录像机、刻录机也就成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手中小剪刀的延伸。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上网浏览时,要有意识地收集信息,把它们录制下来,补充到音像资料的收藏中。
图书馆工作要从教学的后方走到前沿,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树立艰苦创业,努力为师生服务的观念,把学校图书馆建立成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港”。
三、加强信息建设,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首先,学校图书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实现图书借阅的网络化管理,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应将具有本校特色的图书管理经验与其他学校分享,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交流,采取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资源齐全、配套专业的数据库系统。要注意的是,图书馆之间建立的数据库要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实现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
其次,开展学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图书馆要为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根据学校图书馆所在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系统。一是把长期呆滞的、专业性很强不宜被人利用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献建成数据库,以使其通过网上传播被更多人利用。二是针对某种特定需要、某些特殊用户,把处于分散无序的、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的文献搜集起来,为之所用。三是围绕某学科或专题,把与之相近的文献资源挖掘出来,通过长积累形成独特的数据库。这样,数据库建立就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收集、挖掘和利用。
四、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做好读者管理的科学化
有些读者不懂得使用图书馆的设备,无法提高借阅效率,因此,要加强对读者开展利用图书馆的技术培训,教会学生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风,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更新知识的能力和速度。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就必须掌握为读者服务的本领。由于读者的需求和爱好各不相同,在服务过程中,要迅速准确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读者提出的要求,主动向读者推荐图书、提供线索、导读服务,我们就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电子阅览室以数字文献取代了文本文献,并且具有许多非常方便的检索功能,在电子阅览室工作,就要掌握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形式多样的服务手段,做好导航服务工作。不少读者对一些数据库并不熟悉,他们不知道在哪些数据库中能够查找到需要的信息,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引导读者使用电脑,顺利地查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基本功”,即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掌握文献检索的知识和技巧等。
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一个民族的进步在于创新,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看,以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将在二十一世纪处于主导地位,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当今,世界各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能否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次,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传统教育的模式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重学生的知识记忆轻学生的动手实践,考试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很大的束缚。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具有创新能力,那将来就无法满足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迫切需要。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想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源泉,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如果从生物课的起始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因此,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创新。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而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挥。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老师讲课时,也可能有的学生把老师的话题打断,或扯得很远。但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当然,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对此我们绝对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多赞扬,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如在教水土流失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座满是植物的山丘和一座光秃秃的山丘,下雨后会出现什么情景?同学们立刻展开想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5
一、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善于发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多鼓励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讲一些赞扬和欣赏的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使其独立思考,创新求异。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善于发现问题,创新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爱观察的良好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第一,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伴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发光发热、气体生成等现象。观察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注意力才会集中,感知现象才会更深刻,思维才会更活跃。第二,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细铁丝被绕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或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第三,观察要细致,要抓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第四,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
三、精心设计化学实验情景,让学体验创新思维的过程
在实验设计教学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换位思维”、“心理换位”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暴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积极创设化学实验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提供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达到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
四、教师大胆改进创新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教师一般在做演示实验时,总是教师在上面做,学生在下面看,然后听教师讲解、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没有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培养创新能力。 转贴于 由于实验条件、教学课时及其他因素制约,教材中很多实验不可能都变成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不少实验还要由教师做,学生观察。因此,教师有必要大胆改进演示实验,对演示实验从形式和过程上进行精心的创意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我们要把握住尺度,多媒体技术毕竟无法代替真实的实验演示,在有些情况下可考虑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演示实验的辅助手段和补充。
例如,对一些复杂的、花费时间较多的实验,或反应速度快的实验,教师可利用课件、录像多次重复或慢速播放。对易出错误的实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五、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创新欲望。探索性实验比验证实验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化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阐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充分渗透创新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利用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而不是照方抓药,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对异常、不明显或结论错误的实验现象及时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给予示范,而且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解放思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一些器材,还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在课外进行实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设计创新,每完成一个小实验,学生都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使学生明白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诱发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6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必然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轴心”。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为此,本文特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如下探讨: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因此,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科的实用价值。
首先,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
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其次,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
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最后,要重视对历史理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会”学。
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中学生毕竟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会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变原来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这一模式又可分为规定型开放式教学、主题型开放式教学和自主型开放式教学。 所谓规定型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用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学习的成果。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通过评价可以达到互相激励、启发、产生更多的新想法的目的。
四、针对创新思维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