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

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

一、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发展到今天,本科、高职、高专、电大等院校中都没置有该专业,20多年的时间里,学生人数激增。然而,这种过快的增长趋势背后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大批学生设计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大不如前。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上突显自己的特色,并就自身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向地域性和区域性发展和服务的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2003)8号文件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我院也正是按照文件中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求,突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采用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教学环节,使我院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地方和区域就业实力。

二、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

对于国内大部分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了设计入门做引导;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把学生带进专业设计领域;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则是加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四年级的课程主要训练综合设计、表达和应用能力,为职业设计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进入专业学习领域,但是他们对于各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相对零散,不能够有机地将各门课程进行联系和交融。我们通过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尽快了解到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论和应用体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并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中融会贯通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让学生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于实际工作。

1.课程体系的建构

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要求,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院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年级课程进行了体系的建构,见表1。这个体系把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课程进行有序的交叉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以景观设计Ⅱ、景观设计Ⅲ以及园林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把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等课程融入到专业主干课程里面去,加强学生在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的工程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制图基础课程中的Auto CAD、3D MAX、Photoshop和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设计、表现技法、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继续作为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并逐步了解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实践与应用

以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来说明体系建构的过程和内容。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程是景观设计Ⅱ,以这门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整个学期。景观设计Ⅱ的主要设计内容是针对我院的一块空地做规划和景观设计,学习成果以图纸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建构的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内容和以往该课程设计内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以往的设计课程总是模拟课题,教师给出原图纸,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而课程体系中经过几番教学改革,我们选用的是真实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并且场地基地图需要学生运用低年级学过的建筑测量学来进行场地测量,然后绘制出场地基地图,再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第二,在景观设计Ⅱ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设置了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进行交叉教学。对于学生在景观设计Ⅱ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地面铺装材料和构造,景观设施和小品材料和构造等实际问题时,都要求他们运用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中所学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市场调查和实地实例分析,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内容将成为解决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构造等方面的问题的支撑材料,并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材料和构造,确定设计图纸中各种景观要素的材料和构造的选择。

此外,在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实地实例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后,把对材料和构造的认识应用到景观设计Ⅱ的模型设计和制作中去,并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时,对学生再次强调各类材料的特性、各种胶结材料的选择、细部连接构造、模型制作工艺等,让他们在做模型时体验材料和工艺的知识应用过程。学生从市场考察、材料采购到按照景观设计Ⅱ成果图纸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较整体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范文2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交换空间;虚拟现实课堂

《室内设计》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建筑设计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学资源的局限,《室内设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强调室内空间营造、设计要素搭配等方面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训练,甚至由于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薄弱,导致设计呈现纸上谈兵,不合理因素很多。

高职类《室内设计》不能照搬本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或是将其压缩化,应以行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着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企业的需求应成为高职类《室内设计》课程改革探索的方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推进《室内设计》课程改革。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学习对象的需求,我们通过连续几学期的教学改革,尝试以“交换空间”为理念的互动教学模式,总结出了一套虚拟现实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课程背景和教学安排

在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室内设计》通常在第五学期开设,这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与建筑设计能力,并对建筑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相关设计软件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室内设计》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建筑构件的装修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室内色彩、室内照明和室内绿化6部分。

在教学安排中,《室内设计》课程先理论后实践,理论部分为常规课程教学安排,每周3-4节课,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室内设计基本原理,室内界面组织处理及材料、施工、工艺、照明、色彩、织物、家具、绿化等内容。实践部分为单元课程教学安排,每周12节课,既能集中强化训练,又能调动学生课后积极参与,加强过程控制,完成系列成果图纸。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最新的材料、施工工艺及国内外流行设计风格,并能够运用施工图和效果图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准确表达出来。在本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工程案例,熟悉室内设计流程、施工工艺、装饰材料以及室内装饰工程的市场运作模式。

二、虚拟现实课堂教学模式分解

学生理论学习完成后,任课教师与装饰公司合作,进入虚拟现实课堂的训练。虚拟现实课堂是将室内设计师完成一个真实住宅项目的设计过程搬入课堂,模拟从沟通、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效果图设计、选材、配合施工、配饰等完整过程。本虚拟现实课堂教学模式分解为7个环节来完成:

(一)室内设计空间建立(虚拟购房)

学生首先扮演住宅业主利用周末到市内“选购”一套住房,提交所选房屋的户型图、毛坯房照片(各房间、多角度)、所选小区位置与风格等特点描述、所选户型的面积及朝向等情况描述,“业主”还需将该空间居住的人员结构、功能需求、文化背景、个人喜好等特点进行描述并形成文字作为设计人员进行空间设计的依据。

(二)“交换空间”团队组建

设计团队的组建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过程。通过学生自由两两组合成“交换空间”设计团队,相互设计对方“选购”住房的室内空间。教师则通过课堂组织,让学生通过发言、答辩等形式挑选设计师,最终完成团队组建。对学生提供的户型图、设计要求等资料进行评比,根据学生投票、教师点评等形式评出“最具挑战团队”、“值得期待团队”、“高难度团队”等团队类别。教师将学生分组及各组特点汇总成团队档案,成立室内设计师训练营,并且模拟设计公司,请“业主”与“设计师”签订设计协议。

(三)平面方案设计、工程预算

设计师根据业主的家庭结构特点和需求,对原始户型平面重新设计,在这一环节,设计师对原始户型的优化要考虑如下因素:(1)满足业主家庭结构和使用功能的需要;(2)结合原始户型的结构特点;(3)满足设计风格的需要;(4)考虑业主装修经济投入情况。

平面方案设计完成后,设计师根据装饰公司提供的清单式预算表做工程预算,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前首先应进行企业调研。由于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单位是中小型设计公司、装修公司,做工程预算是学生顶岗后的分内工作,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合理统计工程量,了解市场价格行情。

本环节结束后设计师需将原始平面图、墙体改建图、平面布置图、工程预算书、设计说明等设计成果交付给“业主”,与“业主”进行交流反馈,经“业主”认可签字确认后交任课教师备案,方可进入下一设计环节。

(四)效果图、施工图设计

平面方案敲定后,“设计师”运用相关绘图软件,结合手绘,建构全房模型,渲染关键部位的效果图,完成全套施工图。本环节要求“设计师”与“业主”充分沟通,进行反复修改与优化,并在此期间邀请装饰公司设计师、项目经理、工人进行现场指导、答疑。组织各设计团队之间进行交流汇报,取长补短,扩展教学信息量。

(五)主材、家具选购

设计师根据施工图计算出主材(瓷砖、墙漆、壁纸、木地板等)用量,根据设计风格,利用课余时间到建材市场选购主材,完成《主材清单》的填写。选购家具、饰品,填写《软装一览表》,要求提交所选购主材与软装的图片或小样,注明性能、特点、价格。

(六)成果答辩及成绩评定(考试)

“设计师”结合业主要求,将设计过程及成果全方位解析进行答辩,答辩专家组成员由任课教师、教研室教师、邀请的装饰公司设计师组成。“设计师”现场回答“业主”、专家、教师的提问,评分细则由任课教师设计好,分别进行打分,成绩比例为:任课教师30%、专家30%、业主及其他团队成员40%。这一评分模式既加强了互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设计成绩的公开透明度,避免了设计成绩由任课老师一人定的主观性。

(七)成果展出

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将作品布版,在校内举办一次作品展,评出一、二、三等奖、最佳空间设计奖等,上报学校教务部门,给予一定奖励,颁发荣誉证书。

三、虚拟现实课堂总结

虚拟现实课堂是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受电视栏目的启发,设计而成的一套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打破了常规,教学组织安排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从常规课程教学到单元课程安排,从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到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室,从课堂到市场,从单一的任课教师到教研室团队乃至校外兼职教师,充分调动了学校与社会资源,让学生不再墨守成规,而这恰是学设计的学生所需要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套方法的优势在于:

(一)教学过程目标化(更清晰)

通过“交换空间”活动来组织虚拟现实课堂,学生从第一堂课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习主动性更强。

(二)理论教学实践化(更紧密)

理论教学不是独立的,必须紧密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训环节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方法立体化(更多元)

通过交换空间,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同学、教师、设计师、项目经理、工人等互动环节是本课堂的一大特色。

(四)成绩评定综合化(更科学)

成绩由教师、公司设计师、业主综合评定,这是一个多维的评价体系。

虚拟现实课堂是本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的大胆尝试,是任课老师与全体教研室老师的智慧结晶,尽管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而言教学工作量增加很多,但是学生反馈很好,成效显著,学生作品在全国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学思路得到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指委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认可,一致认为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高职院校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向导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孙卉林,杨波.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才智,2008,(2).

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范文3

关键词 模拟教学法 室内设计 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Approach in Interior Design Training Courses

LUO Xiaolia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 Chongqing 400052)

Abstract As Interior Design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teaching problems, leading to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still spend a lot of time to practice, practice how to shorten the time and even graduate students directly after graduation is a high competent designer jobs level interior design education is facing a key issue. Status based on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use of simulated teaching interior design training programs to carry out teach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concentrated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oduction units reception capacity, the reception time limit of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blems, and to fully develop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will soon become an interior designer should have a variety of capabilities, such as innova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use decorative materials, design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skills and so on.

Key words stimulation approach; interior design; training courses

0 前言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室内设计与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普遍具备一定的设计理念,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且对材料、施工工艺、工程管理及预算等知识掌握不够深入。而现实的情况是,室内设计师是一个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不仅需要扎实美学基础、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个性独特的想法。所以目前的普遍现状是,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还要实践工作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如何缩短毕业生的实践时间乃至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设计师岗位是目前高职室内设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点课题。

1 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参差不齐,目前各高职学校室内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不少院校对于这个课题进行了一些大胆的研究和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现实的情况得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1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陈旧,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脱节。传统教学方法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实践性极强的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型的教学层面上,将导致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和实践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继而削弱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是: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具象认知;而教师援引的案例,学生又没有现场体验的机会,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进行思考;在实训阶段,教师布置的任务书大多直接虚拟设置一些条件,使学生无法有针对地体验设计过程,无法掌握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1.2 校外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也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选择到校外实训基地去进行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同样存在几个方面的矛盾影响教学效果。首先,室内设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首选装饰与设计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并不会让学生直接接触业主,进行谈单,因为谈单的成功与否意味着企业的效益。另一方面,因为学生欠缺经验,几乎所有业主都不希望一个他们来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学生外出实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其次,装饰与设计单位的服务对象、区域包括总的业务量都是不固定的,这必然导致预先制定的实训教学安排无法正常实施,学生外出实训也就不好管理。第三,实训现场接待能力的问题,国内的工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较多,在同一现场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分批实行教学又受到教学进程的约束,分散场所教学会受到同一批学习、毕业离校同步的要求限制。

2 基于模拟教学法的室内设计实训课程开发思路

模拟教学法是运用模拟情境使参与者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在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教学中,模拟教学法融合了情景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的优点于一身,符合高职教育思路。

基于模拟教学法的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室内设计实训课程的特点,设置多种实训模块。总体上,可根据室内空间类型的不同分别设定多种模拟实训模块,结合各种类型的空间案例,引导学生培养各种设计思路和工作方法。在每个模块中根据需要设计特定的案例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保证模拟教学的效果,必须由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担任室内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

3 模拟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实训课程中的实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根据室内设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将每个设计案例划分为设计对象(甲方)模拟、设计资料收集及对象分析、设计及制图(完成作品)、交流及评价四道工序。

3.1 设计对象(甲方)模拟

在设计对象(甲方)的模拟环节,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通过学生相互模拟甲方、教师模拟制定甲方、学生个人充当甲方及设计师等方式。例如,在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实训课程中,采用学生相互模拟甲方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三位学生为一组(三位学生简称A、B、C)。分别就A、B、C三位学生的角色进行如下定义:学生A为学生B的“业主”,并担任学生C的“设计师”,同样,学生B为学生C的“业主”,并担任学生A的“设计师”,学生C为学生A的“业主”,并担任学生B的“设计师”。同时,分别对“业主”、“设计师”及教师的角色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提供一套住宅户型草图,由“业主”给该图设置环境,如房屋所处地理环境、结构类型、楼层位置、朝向等,并模拟设定一定的“业主”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爱好、家庭结构、资金计划等,“设计师”通过与“业主”的详细沟通后制定并登记“业主”基本信息表,得出“业主”需求分析表,开始进行下一步工作。

3.2 资料收集及对象分析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前必须与“业主”进行多次交流,做好记录,吃透业主所设置条件,分析整理,做到完全了解“业主”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及外出参观实景样板房,收集文字及图片资料,针对业主需求提出风格建议。在“设计师”与“业主”就初步设计理念达成共识后,“设计师”需到装饰材料市场参观学习并提供材料样品或图片资料,同时尽量提供材料价格信息。

3.3 设计及制图(完成作品)

“设计师”在进行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随时与“业主”沟通。在得到“业主”的肯定后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图形表现能力,包括手绘及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结合相应的制图标准,最终完成设计作品。

3.4 交流与评价

“设计师”在完成设计作品后,制作设计文本及演示文稿,以小组为单位在多媒体教室向教师及其它同学陈述设计过程及展示设计成果。这一环节,首先要求“业主”对“设计师”所完成的设计是否达到自己要求给出评价,其次,让班上同学就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设计师”给出解决方案并讨论,最后,教师分析并评价“业主”所设置条件,提出设计上存在的客观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为保障模拟教学法的顺利实施,一方面需要指导教师做好“导演”工作,应合理安排课时,详细制定实施计划,并为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要求具备双师素质的指导教师做好“师傅”工作,应在每个环节及时指导及帮助学生解决客观上存在的问题。

4 结论

实践教学结果表明,模拟教学法不但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大批量集中实习实训与生产单位接待能力、接待时间限制的矛盾,同时,还解决了真实生产现场所不能提供的针对一个技术环节全方位地展开所有相关项目训练的问题,以及学生实训过程课题步骤的同步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模拟教学的实施能够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即将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业主”角色的模拟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并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资料收集及对象分析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及分析能力,而且让他们对相对陌生的材料认知及运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设计及制图环节则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而交流与评价环节则对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沟通及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晏然.关于实战模拟教学法的探讨.现代计算机,2009(5):107.

[2] 霍大勇,王兴举,姜棣.模拟教学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运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范文4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04-02

实践教学的模式改革与建设对植物保护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应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植物保护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结构的构建与改革实践,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相关科研项目的“三加强”建设(童亮,2009;明兴祖,2011)。

一、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植物保护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的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根据“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以及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农业上的重要性,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植物保护列为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包含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植物病理学等3个二级学科,从而形成以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和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

植物保护专业是为植物保护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我国植物保护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植保科技人才。然而,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植保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发生很大变化,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还要求他们掌握运用生物、化学技术与自然资源相结合控制植物病虫害的知识和方法,学会对农作物进行科学保护,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的化学污染,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加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越来越不尽人意。

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及《植物化学保护》。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五门课程除理论教学外,均有约1/3的实验教学及1周的教学实习,实验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完成,教学实习主要到生产单位进行作物病虫害调查。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时间短。实验室内完成的实验教学所学到和接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东西,与生产实际中见到的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到生产单位进行的作物病虫害调查时间太短,一周的时间是接触不到太多的病虫害的,且病虫害的发生具有季节性,随机安排的为期一周的教学实习弊端显而易见。

2.学生接触的病虫害种类有限。学生们除了在学校实验室接触到教科书中所列的病虫害种类外,最重要的学习来源是每门课为期一周的教学实习,但每门课的教学实习内容涉及的作物有限,且由于病虫害发生的季节性,教学实习时间中发生的病虫害种类是不确定的,所以,决定了学生接触到的病虫害种类是有限的。

3.学生获得的实践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每门课的校内实验室所学习到的只是病虫害发生的经典案例以及情况,认为就已经全面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学生再到生产实际中去重新了解和认识病虫害时,才发现两者相去甚远。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每门课的教学实习过程中只是看到病虫害发生发展的一小部分,对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实践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席银宝等,2012)。我们从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入手,推行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广东省花卉产业体系众多花卉企业实体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引导,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生在辅助教师、专家完成实际项目,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获得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将努力适应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现有植物保护学科平台,通过与广东省花卉产业体系以及众多花卉生产企业广泛深入地开展生产、科研以及教学方面的合作,改革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一套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植保人才。

三、改革研究内容

1.构建系统连贯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建立一个既适合企业生产实际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植保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生产实际以及企业需求,特别是广东省花卉产业体系以及众多花卉企业实体的实际需求,在确立研究项目、合作项目以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构建《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以及《植物化学保护》这五门植保专业主干课程群的系统连贯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达到产学研的统一。

2.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广东省花卉产业体系的组成单位,如广东省农科院花卉所、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农科院、广州花卉研究中心、东莞生物研究所、珠海农科中心、梅州农科所、汕头农科所等,以及众多花卉实体企业如绿宝轩、明珠园艺、缤纷园艺等紧密联系,探讨合作项目,结合体系为企业服务,探索一些综合性的研究合作项目,将五门植保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实践实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此外,还可将项目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确立项目是实践的核心,保证项目的时效性和先进性,配合快速发展的植保行业需求,建立动态项目库,配合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把项目引入课题、实验、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始终接触生产第一线,了解当前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相关能力。

3.构建学生学习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应构建学生学习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植保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实践实习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此,要明确实践实习效果的具体要求,评估方法要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相一致,在教与学中动态收集学习的信息,并用评估结果改进教与学。

4.构建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应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植保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采用多种方式保证每位教师参加相关项目,保持实践的活跃性。而且,提高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应选拔优秀教师作为创新活动的导师,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负责监控学生的创新过程,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另外,还要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技术人员、杰出校友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保证产学研相结合的植保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顺利运行。

四、改革拟达到的目标

1.转变现有的植保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五门课之间的实践、实习是完全分割开来的,相互之间独立,学生在实习中只会运用到其中一门课的部分知识,对相关技能的培养也是成效甚微。通过校企合作,确立一些研究项目将五门植保专业主干课的实践实习内容联系起来,将能很好地将学生学到的相关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并形成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2.构建校企合作的植保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把植保科研项目,特别是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花卉病虫害防治创新团队的工作融合到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花卉产业众多实体企业间的联系,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建立既适应生产实际需求又适合应用型植物保护人才培养需要的一体化的实践实习教学模式。

3.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

4.形成有活力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5.构建立体化的实践管理体系。

五、结束语

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通过转变实践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并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等相关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研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一系列的有益的探讨,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明兴祖,唐川林,周静,杨子军.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8-21,24.

[2]童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特色专业建设探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20(9):67-70.

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范文5

关键词:毕节学院;安全工程;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范育青(1980-),男,江苏灌云人,毕节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汪华君(1970-),男,山东聊城人,毕节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贵州 毕节 5517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毕节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G2010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7-02

一、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安全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安全工程教育始于1958年,并于当年设置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1983年根据需求建立了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4年在前面3个专业的基础上确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1]近年来,我国的安全专业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开设了安全工程本(专)科专业的院校有100多所,但由于安全学科是一门综合理、工、文、法、管、医等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分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总共有74 门,专业课113 门,差别非常大。

此外,安全科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及各高校本身具有的不同行业特色,使得不同院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呈现出不同的特色。[2,3]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用人机制的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4]

因此,如何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合理且具有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毕节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坐落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毕节试验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承担着为毕节试验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重要功能。2010年8月4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出席毕节学院“创先争优”座谈会上时也指出:“服务毕节试验区是毕节学院的根脉所系。”

随着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毕节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校2010年增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开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服务。

1.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指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学校本科教学思想与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充分调研国内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2011版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对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做了重新分配,主要为了减少专业主干课学时、总学时及总学分,增加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学时及实践教学环节学分。

(1)通识教育模块。旨在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课程,占总学时40%。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等系列。该类课程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修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占总学时6%。

(2)专业基础模块。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个宽阔的专业知识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与制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燃烧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地质学、测量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占总学时21%。

设计学专业主要课程范文6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21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Take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ENG 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Nowadays, the talent of EEA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s urgent needed in society. Taking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ccords to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and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and uses the principle of "Thick foundation, Wide caliber, Strong practice, Emphasize innovation"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aims to trai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in education

0 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应用范围可以涵盖到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该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①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随之变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交界处,其办学目标主要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正式对外招生,该专业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其培养目标旨在为武陵山片区培养能够在电力行业、机械制造、企业自动化生产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产品与电气装置研发、设计、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其基础弱,底子薄。为有效实现我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该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满足新时期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深化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 原有的课程体系

原有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的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来的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我校刚刚开设,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开设门数过多,学生学习的负担较重,容易在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上分散精力。二是专业方向设置较少,仅有“电机及其控制”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方向,每个方向上所设置的模块课程数也偏少。三是实践教学课程偏少,且很多重要的方向课程(限选课和任选课)未设置实践教学活动。

1.2 学时分配不够合理

原有的课程体系要求总学时为2900左右,其中公共基础课892学时,占总学时的30.7%。这些公共基础课主要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开设,学时数过多,多半为政治类、英语类、体育类课程,而真正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仅有124学时,仅占公共基础课总学时数的13.9%。这种设置对该专业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有强烈学习专业知识愿望的时候,却很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且学时偏少;容易分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专业方向课的学时设置也不太合理,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42学时(含实践8学时)、发电厂电气主系统34学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42学时(含实践6学时)、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与远动技术36学时;这些课程的学时数总体偏少且均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学时较少。

1.3 课程安排不够规范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安排不够规范、系统。首先,一些重要的课程是缺失的,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供配电技术等。其次,一些课程的归属类型是混乱的,如:将电器学作为专业主干课而不是作为专业方向课。再次,从属于某专业方向的若干课程离散地分布于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如:本可构成楼宇自动化方向的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DSP原理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变压器技术、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技术分布于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任选课)之中,未归属于一个知识体系之中,专业特色不明显。

2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为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打造成一个合理、完备、高效、创新的有机整体,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实施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所谓“厚基础”是指要求人才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以便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提供保障。“宽口径”是指拓宽专业方向口径,通过在专业中设置多个不同的方向课程模块,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及就业。“强实践”是指强化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之具备较强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重创新”是指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按照上述原则对课程体系改革后,新的课程体系具有“强弱结合,信息技术与电气控制相结合”的特点。新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2.1 课程设置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打通了原有课程体系中不同专业课程类型间的壁垒,理顺了课程重要性与课程开设顺序间的关系,同时完善了专业方向设置,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优化了整个课程设置过程,确保了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总的来说,新的课程体系去除了一些冗余的公共基础课程,增加了缺失的专业课程,调整了一些专业课程的所属类别,同时在完善已有的两个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开启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并加强了课程设计的设置。如:归属于政治类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代史纲要”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被去除;在学科基础课中增加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在专业主干课中增加了“信号分析与处理”;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由专业主干课改为学科基础课。对已有的两个专业方向,在保持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以保证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如: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中新增了“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供配电技术”课程;同时通过融合原有课程体系中本属于“楼宇自动化”方向的若干课程,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计中,新增了“电机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等学科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的课程设计,并为每个专业方向分别新增了一门课程设计,如: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新增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2.2 学时设置的调整

在保证总学时量不变的前提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在课程间进行学时的调整。通过减少公共基础课的部分学时,②增加到学科基础课中,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专业基础学习,从而更好地打牢其专业基础。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占总学时的72%,较好地在“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了“厚基础”的原则。

对于政治类课程,如: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学时由90减为64,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学时由64增为72。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公共基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大一、大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学时为64;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开设学期不变,每学期教学学时减为56,同时,新增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学时设为32学时。对于“大学体育”课程(公共基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大一、大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学时为32;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开设学期不变,每学期教学学时减为24。

对于学科基础课来说,将公共基础课所节省的学时空间有效地进行了利用。如: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学时由54增为64(其中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24),将“复变函数”课程的教学学时由34增为48,将“电机学”课程的理论学时减少4个,同时增加其实验学时4个等。

经过对学时设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也更加突出了专业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核心知识。

3 结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本文以吉首大学为例,探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上的教学改革。相比原有的课程体系而言,新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得整个专业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合理和完善,也体现了 “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特色,符合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