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范文1

“慕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名词,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性的在线网络课程。随着我国近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慕课得到了更多高校的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一、“慕课”的概念

慕课的全称为“MOOC”,是英文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单词的缩写,专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出现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赢得学生的支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1]。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慕课”的出现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但目前仍有许多高校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方面来说,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这种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少与实践的联系,单调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造成不利影响[2]。

2.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不符合生活实际的要求,通常按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组织课程内容体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组织上,也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不切合实际生活,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第二就是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普遍地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衡量应聘者计算机水平的标准,部分大学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点知识进行反复讲解和训练,忽略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原本的素质教育扭曲成应试教育,完全背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衷[2]。

3.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日常学习和评价上,仍然存在着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书面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必须要以相应的操作水平为主、书面理论知识考核为辅的综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片面地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只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知识掌握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正确方式。

4.在课程开发上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强调理论知识,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课程评价。在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着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侧重理论知识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就非常复杂,其理论知识浩瀚如海,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望洋兴叹,然后知难而退。但高校之所以这么做也有其原因和道理: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课程开发,比较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及课程评价。这种因为行政和教学管理上的方便而忽视教学质量的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考核就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不端。

三、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方式的优势所在

将“慕课”的网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通过功能强大的慕课网络平台,提供大量的教学视频和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现实课堂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共享大量的优秀课程资源。最为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避免了教师因反复讲解课堂知识而产生厌倦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工作热情。

2.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线上学习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线下交流讨论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则至关重要。线上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自行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线下交流讨论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线上学习的情况和同学或者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有效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3.“慕课”学习方式灵活多变,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学习,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3]。

4.教师能通过“慕课”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时调整课堂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采用“慕课”网上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四、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建立基于课程自主学习的“慕课”模式。“慕课”的线上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主动地去网上观看教学视频,时刻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部分自律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难以做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难以养成。

2.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基于“慕课”的混合式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缺少操作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的运用

1.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的方式和在线教学方式相结合,即为混合教学。这种混合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有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线上基于自身情况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教师在线下对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进行合理引导。例如:在学习windows图片编辑器和photoshop图片处理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网上自主观看相关的“慕课”视频教程,进行初步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线上学习和操作训练的情况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学习心得与体会,并对学生在线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强化训练和理论讲解,实现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督促相结合。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慕课”课程资源的数字化特点,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主动地去网上观看教学视频并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训练,这对于那些自律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难度。这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要求“慕课”课程资源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必须短小精悍,保证其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督促学生完成线上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效率的提高。

3.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只有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强化课程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才能牢固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的知识。

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范文2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学习;启发教学;网络课程

所谓启发式教学,其实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做出对应的判断。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不论是进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还是复习课、习题课的指导,以至在例题的理解和对学生作业的核对时,都应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让学生自己积极地进行思考、写出答案,而后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答案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并明确结论,而不应仅是单纯地由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写、学生记。

将启发思维用于技能教学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掌握好各种技能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将启发式教学思维运用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之中,是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对“教育新思维”中学生主体化的一种新的认识。

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大范围普及,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铺天盖地的网络课程在结合职业教育专业多样性的同时,不该仅仅是课堂内容电子化的新版本,更加应该是注重学生内在知识构建的辅助学习工具。因此,将启发式教育的新理念合理、科学地集成到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学习中时,应更加强调早年苏格拉底“接生婆”的教育思路。在利用网络学习的同时,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反思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以获得对新技能的建构及真正掌握。

用于技能学习的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型

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理论依据,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教学体会,总结和构建了一个针对技能型教育的启发式网络课程设计的模型。

这个网络课程模型的学习过程,不仅从教师的教学模块安排上,也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来体现。下面将详细介绍本模型的运作流程(参见图1)。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模块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逐渐退回到指导的位置上。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扮演一个教学设计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是一个合格的教学协调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讨论学习问题,探索真理。善于观察和聆听学生,适时从学生的反应中挖掘学生可能想到的各种情况,并且给予引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时,需要吃透教学内容,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同时,在这个步骤里,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得出经验。哪些对学生而言。可能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或是用哪些教学方法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因此,从事直接教学的教师需要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之后,也是教师进行启发性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找出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的知识点。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对所教内容进行信息分段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可能的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选出知识点,并且将一些实例和相关的应用案例结合,才能组合成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消化的案例片段。在网络教学里,通常是在实时教学条件下,采取启发式教学效果才比较好。而有经验的教师通常自觉或潜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使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网络实时条件下,选好启发的知识点后,还需要掌握好启发的时间,对学生讲述清楚知识的结构。在对以技能教学为基础的教学里,教师需要针对技能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放电影一样,每个步骤都是构成整个技能的一部分。比如烹饪专业教学,为使烹饪实践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师要结合厨房常用的烹饪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并且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在讲“原料初步加工技术”的内容时,如果教师想要启发学生,可以列举家庭中常见的实例,如烧鱼时要去鱼鳞和除内脏,炒芹菜时要摘叶去根等。还有,勺功技法的练习并不是单一的指菜肴在勺中翻过来直至烹制好,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在规定时间里提高菜肴的质量和出菜的速度。只有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实践操作中才能逐渐熟练而变得技艺精湛。还有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等学科,教师结合案例进行启发分析,学生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认为教师启发的核心还是需要集齐教师原有的知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对比才行。因为光靠想象和凭空的东西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这在信息加工论里也是有据可依的。 转贴于

技能课程的学生学习模块首先,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陈列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将要重点学习的章节知识;然后将本章教学内容按照以往经验进行模块化处理,分为学习内容模块一,学习内容模块二,学习内容模块三等等以此类推。在这个部分,特别强调教师熟练准确地把握技能知识体系,根据教学预设,将学习模块正确划分为学生能够很好把握的知识。在每个学习内容模块中,安排该技能最常见的应用实例,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得考虑学生可能的认知程度及技能。在操作技能的演示实例里,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需要告知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这四个步骤里,要适时地不断进行启发,因为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讲解操作技能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介绍学习的操作内容和需要的基础知识;接着根据视频或动画来演示实际操作步骤,这一步显得尤为关键,因为教师可以找准时机,进行启发,举一反三。比如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烹饪专业中一门课程《烹饪原料及初加工》中的主要内容有:植物性烹饪原料及加工、动物性原料及加工、干货原料及涨发、调辅原料等。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课程中的视频展示,取得相关烹饪原料的初步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启发,帮助他们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延伸到这些原料的其他烹饪用途。当然,烹饪的器皿认识和具体菜肴详细操作步骤,都可以借助视频和动画贴切的表现,如果没有教师适时地点播,学生可能不会更多地展开联想,并组织讨论。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还需要再次练习模拟。在这个过程里,学生要不断将新学知识用到操作中,具体到网络课程中的练习模块。可以在这部分设置一些模拟操作的题目,教师在学生的应答过程中,发掘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启发指引。最后通过自己练习,学生不断地从练习中认识到不足,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巩固所学的技能。

在职高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启发式教学固然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如果能够积极合理地在网络教学中准确应用,必然会让职业教育的质量锦上添花。因职业教育中专业的多样性、学生来源的相对广泛性,故在采用该教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网络教学启发过程中,教师参与时机的把握这一点,也是与启发教学的本质相辅相成,只有注意了教学的时机,启发式教学才能体现其优越性。

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到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育背景和层次,还有他们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

考虑网络的参与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交互针对学生在网络上实施的启发式教育并非面对面的交流,可能学生会由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网络交流障碍。考虑到网络数据流量的影响,可能很难最大程度地传送视频,很多情况下是通过传送语音和文字进行交流,因此,仅仅通过本人传送,学生可能会倦怠,所以需要教师制定出一套相关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可素芬.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6):59-60.

[2]关宏超.启发式教学应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方法[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8(1):97-98.

[3]张琳.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车工工艺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30):137.

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范文3

一、生活体验类课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及教育。为此我们设定生活体验课程,让随迁子女掌握一门生活技能,在生活体验课程中,培养爱劳动,自信,团结、善观察的良好品质,使之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我们开发出了面点制作、木工制作、阳光小铺、钩针编制、稼园种植、融入社区等课程。多面手课程:民以食为天,对于美食的诱惑每个人都是难以抗拒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制作美食技能,增加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了解。我校开设了“多面手”课程,课程开设报名时,报名者便蜂拥而至,人数名额立马“满员”,乃至“超额”。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制作饺子、馄饨、包子、馒头、葱油饼、鲜肉月饼等点心,深得学生喜爱,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劳动能力。阳光小铺课程。诚信教育应不仅仅是对他们施行简单的准则规定,而更多的是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创新开设“阳光小铺”课程。阳光小铺由班级轮流负责,货物有班级学生自己采购,货品柜上放有收银盒,无人看守,拿货、付款、找零全由同学们自主完成。如果有同学一时忘记带钱,可先提货后付款,这些都靠大家的自觉诚信。“阳光小铺”每天的营业时间为7:30-17:00,负责小铺管理班级的同学每天都会对当天的营业情况进行统计,并于第二天向全校师生公布。通过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个自主式、无人看守的“阳光小铺”,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不诚信行为说‘不’,同学们在自行选购中快乐着,在诚实诚信中成长着,诚信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阳光小铺”还能间接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意识、服务意识与创业意识,可谓一举多得。“稼园”种植课程。通过调查,随迁子女对土地已产生了陌生感,渐渐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何提升劳动热情,培养认真负责、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因地制宜,在学校后操场开辟了这4块土地,作为种植园———“稼园”的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聘请家长为指导教师,各班级成立“护绿小队”,每小队分工明确,1名小队长,3名浇水,3名除草捉虫,3名施肥,3名记录成长情况。“护绿小队”每天都要到植物园去,分工合作,精心照料植物。丰收季节,学校举行采摘仪式,师生共同收获,享受收获的喜悦。

二、阳光体育类课程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努力让随迁子女掌握一门体育技能,拥有更加强健的体魄,培养其自信、自强、团结的良好品质,使之能够更健康的生活。我们开发出了花样跳绳、将棋、摔揉、风筝、腰鼓、空竹等校本德育课程。花样跳绳课程。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实学生课间活动内容,我校开发了校本花样跳绳课程,聘请上海体育学院悦动跳绳队老师为指导,学校体育教师陶静负责,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健康心理的养成,更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花样跳绳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曾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学校多次获得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花样跳绳一等奖以及区跳踢拍一等奖,花样跳绳社团并被评为上海市三星级社团,多次参加市、区级展示活动,获得好评。一位社团团员曾说:“花样跳绳,不仅让我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更加的自信了,并且更懂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了。”的确,花样跳绳社团的团员们经过社团活动,已从当初的胆小怯弱成长为如今的自信满满,相信他们会更加出色。将棋课程。将棋是日本的国棋,它有内涵丰富的礼仪规范,将棋课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棋艺,而且懂得了国际礼仪,也为随迁子女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能够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流,更让学生养成自信、冷静、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将棋在我校预备年级全面铺开,初一、初二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将棋俱乐部继续学习。近年来,我校先后多次接待日本将棋联盟访问活动,学生将棋比赛获市级奖项近百余项。学校也成为辐射上海市东部区域的沪东青少年将棋活动中心,并成功主办了2016年上海市“东辽阳杯”将棋邀请赛。通过这些符合学生实际的阳光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随迁子女有了释放的自我空间,有了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增强了身体素质,培养了自信、自强、刻苦与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为更好地融入上海,更好地生活在上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文艺术类课程

人文艺术素养对塑造随迁子女的阳光、自信、合作的品质有这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专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来,甄选架构了适合学情的校本德育人文艺术课程。如:麦秆画、水墨吹画、行进管乐、沪剧、毛笔字、拉丁舞、教育戏剧等。麦秆画课程。学校外聘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陈奇荣作为学校麦秆画指导老师,在民俗文化传承上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初步形成一批校本读物。通过麦秆画课程学习,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力逐步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明显有所提高。学校现为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试点校,上海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多次在市区大型活动中成功展示,深受上级领导肯定与好评。学生多幅麦秆画作品在《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东方教育时报》等媒体多次予以报道。学生创作的麦秆画作品屡屡获奖,并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来自美国、日本等的国际友人,成为学校国际交流的“友谊使者”,也为随迁子女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窗户。行进管乐课程。行进管乐课程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高大上的一门艺术课程,学生无基础,无乐器,但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学校的行进管乐课程取得的飞速的进步,学生从一无所知,到现在能够完整演奏欢乐颂,圣诞歌等曲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更在学习过程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的好品质,在历次的展示过程中,提升了自信。

四、生命健康体验类课程

生命健康安全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随迁子女的父母和自己相对来说,生命健康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为了提升其生命健康安全意思,学校专门开发适切的生命健康安全课程。如:心里导航、青春期教育、校外生命校外实践课程、健康安全技能宝典课程,并配备了专门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心里导航课程。我校做过一次大样本的调研结果显示:随迁子女融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行为习惯;二是学习基础;三是家庭教育;四是心理。在这诸多融入障碍问题中,我们认为最核心的是心理融入障碍,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自信心不足,与他人沟通交流不畅,学习内部动机不强等。为此,我校自主开发的以《心理导航》为题,跨4个年级的校本教材作为必修课程在全校各年级开设,并且在《心理导航》项目研究基础上,着手研发《生存宝典》课程,包括启动与之相匹配的“触摸上海”文化体验教室等硬件建设,旨在将我校“心理融入”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自尊自信自强的主人公意识,提升他们融入学校、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大文化情境的生存与发展能力。通过课程的开设,学生已逐步从自卑走向自信,从阴霾走向阳光。健康安全技能宝典课程。我校为区健康安全联盟校,为了促进随迁子女的健康安全意识,我们建造了生命安全健康体验室,并逐步开发针对学生实情的安全课程如:消防安全体验课程,交通安全体验课程,居家安全体验课程以及红十字和民防教育课程。期待通过这些课程能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健康安全意识,并通过学生影响父母,真正做到双管齐下,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五、理想信念类课程

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范文4

[关键词]设计实习 服装设计 实践教学

一、设计实习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设计实习课程是本科艺术院校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性质属于认识实习。主要通过深入实习基地的各实验室、研究所、工作室、生产车间,利用相关科研设备和实验设施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实践技能及设备操作流程,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合作精神,了解相关的专业设备性能和开展设计工作的一般程序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或工作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实习,其目的是通过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全过程有更为具体的了解和体会,熟悉服装与服饰相关的材料及其制作工艺等,提高设计和表现能力,加深和巩固服装与服饰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服装行业的服务方向,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接受现代创新意识和文化氛围的熏陶,学习服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敬业、实干精神,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因此,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组织安排,将决定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兴趣度,需要提高认识,不能轻视与忽视。尤其是教育部对原艺术设计专业的各方向进行调整后,艺术设计专业被正式解体,许多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方向正式独立成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面对新的专业调整,在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指导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实习单位的环境设施和教学条件等,均需要进行精心的选择与安排,通过这次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进一步认识,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的相关设计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实习课程的教与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服装结构工艺、服装设计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及宣传评论、市场营销、服装产品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有:服装效果图、服装CAD、服装工艺学概论、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品牌策划、服装心理学、立体裁剪与制作、创意时装设计制作、服饰配件设计、综合设计等。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设计实习课程,需要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安排,进行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落实。首先,是实习场地的选择安排,选择适宜本专业的实习实训环境。良好的实习环境不但能够保证实习环节的顺利实施,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今后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在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形象,增加从事本专业的信念与决心。学校要综合考察本地区及周围地区的服装资源,选择几家相对稳定的企业或服装设计研究所、实验中心等,设立服装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校企结合,发挥产学研互动作用。其次,在教师队伍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通过实习指导听课、教学指导成果评比、学生与企业信息反馈、实践课程补助、教师技能比赛、校企互培等机制,优先选用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教学辅导,鼓励高水平、高职称的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第三,要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后续课程的培养需要,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项目。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在设计实习教学安排上,针对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开设了陶瓷造型、木材造型、纸盒成型、丝网印刷、图像扫描与色彩管理、设计评价等六个实习项目,教师可以采用六选四的形式,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各实习项目均配备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示范讲解与技术指导,传授实践经验和注意事项,学生边学习还可以边观看课程实验项目的教学视频录像、往届的优秀实验作品图片等,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以及人与机器的磨合期,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化的收获。实习作业多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或专业设计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展开,提高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投产率。设计实习一般为48课时,每个实习项目约占12个学时,各项目学习时间较为短促。如何在短时间内教会学生掌握各实习项目的相关内容,并能独立完成实习作业,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方面,带队教师要提前指导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教材或实验中心网站上的视频教学录像和项目PPT学习,掌握各实习项目的讲授内容和作业要求,提前进行材料的收集准备和图稿的绘制,将不明白的问题在实习期间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咨询。另一方面,教师要熟悉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特点,针对性地设置课堂作业,如陶瓷造型项目可以让学生进行陶瓷服饰配件的制作,利用陶瓷材料设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首饰、手链、耳坠子等;丝网印刷项目实习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图形在不同质感布料上的印染效果,并将印刷好的布制作成新颖别致的布艺玩具造型或窗帘等实用物品;木材造型和纸盒成型项目实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对环艺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开放较多,可以作为服装专业的选做项目;图像扫描与色彩管理项目适合于各专业,设计评价项目可针对服装等产品的造型、色彩等进行眼动实验测试,结合后期数据分析,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设计实习课程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实习的场所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事先制定好的实习计划内容轮流安排进行的,各个实习项目的指导教师也不同。因此,学生首先要提前对各实验室所开设的实习项目进行网上学习,提前了解实习内容及教学环境,了解各实验设备的操作流程和工艺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图稿。其次,学生进入实习地点后,要先了解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注意事项,服从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的安排。第三,认真听取实习单位专家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了解不同项目的素质要求和作业要求,并做好实习日志。课余期间,可参观实习单位周围的与服装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了解服装市场行业动态,对服装的设备型号规格、价格与性能进行了解,对服装用的各种材料、缝制工艺、市场流行趋势等进行调研,了解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的异同,能将收集的各种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提炼,作为实习项目的作业去研究探索,也可以将企业的实题设计案例应用于实习课题或作业中,做到学以致用。

三、如何有效发挥设计实习课程的教学效果

设计实习环节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发挥出该课程的最大作用,为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便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尚有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重视:

第一,不重视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环节。许多高校的设计实习课程存在走过场现象,不注重实效。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却收效甚微。尤其在各项目的最终作业评定与展示环节上重视不够,学生填写好实习手册,教师对着照片评分完后便上交材料。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意见不能得到信息反馈,得失与优缺点不能够深刻认识和体会总结,不利用在后续课程上得到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建议在实习结束后,选择专门的时间对每一期的实习成果进行公开展览,学生在每件作品前都可以自由留言,网上投票评选优秀等,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入认识,总结实习经验与不足,这样的展览与评价效果比单一的教师成绩评定对学生而言会收益更大。

第二,许多实习作品还停留在半成品阶段,不利用作品的参赛与成果转化,不能够带给学生自信和社会评价信息。由于实习时间一般为2-3周,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和设备操作刚刚熟悉便结束实验,不利于成果的深入。因此,需要加强对实习结束后的课程作业延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设计实施完成。

第三,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形式,进行产学研课题研发、企业案例引入、实验创新项目探索等。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产、学、研互动,巩固从课堂、实验室、工厂、公司到市场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服装行业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在实习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专业特色,注重各专业中的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互动作用,提高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加大设计实习项目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组织优质的网络教学课件和国内外优秀服装设计图片,促进实习课程的后期延伸。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实习课程的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让实习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成为学生迈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前的一块强有力的基石。

参考文献:

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范文5

关键词:微课;实训课程;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53-03

近年来,微课、翻转课堂、MOOC、在线教育、智能录播和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并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信息化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传输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具备和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一、 微课与信息化教学

微课,不是简单地录制上课过程的视频,而是一种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强调互动交流的课程设计新概念。

目前,国内研究微课的学者很多,关于微课的定义也有很多种。其中,张一春认为,微课的定义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W效果;并认为微课本质上是完整的教学活动。[1]

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关于微课的评价原则,王岚、张一春认为,应分为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等五个方面。[3]

大数据时代,应告别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资源观,代之以大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的新资源观。[4]如今,国外的微课资源网站建设,相对比较新颖和完善,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国内每年也都有国家级和省级的信息化大赛和微课比赛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能力。但是,比赛只是选取了课程的部分内容或者几个知识点。

国内的微课资源在教学实践上的应用,仍然是处于探索的阶段。微课视频以课堂实录片段为主,内容的连贯性不是很强,录制的效果也不佳,导致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5]

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地位也还不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不够,课程设计也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针对一门课程的一个教学单元或者一个教学项目,设计制作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并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实践的。

二、 高职实训课程与微课

高职实训课程,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下,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一般在2-3周内完成。在实训课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以及手把手的教学。有时,由于校内实训设备和场地的限制,还需要带学生去企业实训。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原因,因此,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对于实训知识的理解、实训技能的掌握,以及实训任务的完成时间等方面。

有些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进行实训课的教学组织时,常常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还可能会有管不过来和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样,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实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也是很不容易的。

微课,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划分和设计,每节微课内容相对完整,时间大约5-8分钟。短小完整的微课,可以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部分难点反复学习,也可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学习。

因此,可尝试将短小易懂的微课,引入实训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中。通过对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将每个教学项目的理论背景知识、应用软件、硬件平台资源等进行剖析分类,挑出难点重点,搭建实训工作环境,按照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进度,建设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微课。

三、实训课程的微课设计流程

拍摄制作微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一定的周期和相当的人力物力。如果请专业人员拍摄制作微课,制作费用也很可观。同时,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课程的教学团队与专业的微课制作团队,还需要进行多次的沟通和协调。

由于实训课中实践操作往往要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在拍摄制作实训课程的微课时,还要提前做好实训设备的调试准备工作。在拍摄过程中,实训操作要注意符合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实际在拍摄制作实训课程的微课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微课脚本设计

拍摄制作微课前,首先需要准备微课脚本,包括教学PPT和详细的解说词。设计微课脚本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清楚选取哪些内容作为微课素材,以及这些素材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例如Flas、实训设备的操作过程实拍、实训原理的讲解分析、软件的录屏操作等。微课脚本设计完成后,需要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讨论微课拍摄方案的可行性。

2.前期准备

拍摄制作实训课程的微课,要根据拍摄内容,预先准备好实训教学中要使用的专业仪器设备、实训台、实训箱、电路板、工具箱等。一些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大型设备或者专业设备,如果校内实训室没有,还需要与相关的公司企业联系。

3.拍摄预案

准备工作完成后,需要反复熟悉拍摄内容和微课脚本。同时,调试准备好实训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并对实训操作部分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解决预案。实际上,即便事先已经多次调试,一些实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小问题和小故障。而微课一旦开始拍摄,由于涉及到现场灯光布置、人员准备、摄像机机位调整等多种因素,如果实训设备总出问题,就会影响拍摄进度。

4.后期制作

现场拍摄结束后,后期要完成的就是剪辑制作和字幕添加等工作。剪辑制作完成后的实训微课,还要进行多次校对和检查,查看有无实训原理讲解错误、口误、字幕错别字以及实训操作顺序错误等问题。

5.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是设计制作微课的出发点。此外,在实训课程的微课制作和应用中,还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具体的问题:

①花费很大精力制作的微课,是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还是能减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

②制作完成的微课,是否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程?

③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是偏重制作技术,还是偏重实际内容?考虑到缩短制作周期和降低制作成本,实际制作微课时,应该注意避免拍摄一些“华丽”但并不“实用”的微课资源。

四、实训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

物联网是一门新兴专业,涉及到电子信息、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多个学科,包括了硬件电路调试、计算机软件编程以及物联网系统集成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近年来,很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依据本校的专业学科优势,开设了物联网相关专业。2013年,我院开设了物联网设备与工程技术专业。物联网终端产品维修实训,是一门专业核心实训课程,共计56学时、2周时间。课程内容包含了功能模块电路的焊接与调试、软件代码调试下载、系统整体测试等。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初学者来说,独立完成本课程的学习项目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学习困难很多,需要老师随时指导和帮助。那么,制作本课程的微课能否帮助学生学习,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呢?课程教学团队尝试设计制作了针对本课程项目三――ZigBee传感网系统的调试与维修的全部微课,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1.微课内容设计

在对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都非常熟悉的基础上,选取了微课制作的素材,设计了微课脚本。项目三包括电源电路、最小系统、TFT显示屏、时钟电路、ID卡读卡模块电路、温湿度采集电路、烟雾报警电路、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电路、光敏电路、ZigBee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等功能电路模块。

项目三的微课资源,针对的是各个功能模块的电路原理讲解、焊接注意事项、测试方法、故障排除方法等,每节微课的时长都不超过5-6分钟。

2.微课设计调整

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初学者如果不注意一些节问题,就可能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电子元器件或者电路模块烧毁。例如,如果将电解电容、钽电容等元器件的正负极接反,电容就会烧毁、冒烟或爆炸。一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辛苦焊接的电路板可能也就报废了,需要重新开始。

虽然对于这门以维修为主的实训课程来说,出现问题能帮助学生学习到很多东西,会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但是,如果因为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失误,导致出现多次的失败,还是会严重打击初学者的学习信心。

因此,对本课程进行后续的微课设计和调整补充时,要在前期设计微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多关注一些可能引起学习困难的小问题。对于这些小细节小问题,可以通过录屏软件、摄像头或者手机,在实训室里提前录制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顺利完成实训任务。

3.微课教学实践反思

通过实训课程微课设计和教学实践可知,相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微课设计的关键还是内容。相比专业微课制作人员,普通教师也应该熟悉和了解一些常用的微课制作软件和设备。毕竟,如果全部微课制作都要依靠专业人员,会存在包括拍摄档期、后期剪辑、制作周期以及与专业制作团队的沟通等问题。因此,如果普通教师也能掌握一些微课制作的方法和软件,那么拍摄制作微课就方便多了。

本实训课程开始时,要求学生复习贴片元件电路焊接方法,并自行练习。贴片元件体积较小,焊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其中,贴片集成芯片引脚较密,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焊接方法,很容易将芯片引脚焊接粘连在一起,造成短路。

因此,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贴片元件的焊接方法,课堂上首先播放了包括集成芯片、排阻、二极管等几个讲解贴片元件焊接的简易微课。所谓简易,是指这几个微课视频都是教师在实训室用普通摄像设备拍摄完成的,没有片头和字幕,时长都在5分钟之内。

相比专业人员制作的微课效果,这些简易微课的视频画面效果并不是很完美,但讲解清楚,焊接方法演示清晰,足以说明问题。观看完视频后,除了极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很快熟练掌握了贴片元件的焊接方法,也学会了拆焊贴片元器件的热风枪的使用方法,说明这种简易微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非专业人员在用手机、摄像头等设备进行微课拍摄时,视频的画面要求也要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如果太过粗糙简陋,不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感受和体验,也不会得到学习者的认可和青睐。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是势不可挡的潮流和趋势,熟悉微课的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微课开发软件和设备,是教师应逐步具备的一种教学能力。将微课引入到实训课程的资源建设中,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王岚,张一春.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5)(下半月):85-88.

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范文6

关键词 能力本位 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 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装配、维修和管理等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确定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设备的使用维护、机械装调、机电设备管理等专业职业能力。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为此,课程组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从“能力本位”出发,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和设计,探索了适合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完成源于职业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设备机械装调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依据机电行业职业任职要求,参照装配钳工和机床装调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 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以应用技能为主的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课程,在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高低又主要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因此,本课程设计时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2 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机电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完成机电设备机械装调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选取课程内容。同时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特点,以“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遵循“工学结合、必需够用、任务导向和情境化设计”的设计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在设计中注重联系实际应用,强调“实用、够用”的原则。通过与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对典型工作任务再进行教学论加工确定课程内容。我们最终选择了以典型的机床设备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再以机床的主要部件为载体构建子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任务内容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力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2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设计。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来组织引领课程内容,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任务的完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3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探索学习。按照“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储备结构认知任务实施检查评估任务总结”的逻辑顺序,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每个任务的完成都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过程工作法。如“车床主轴部件装调”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资讯:采集车床主轴部件拆装信息,包括传动原理、结构功用、零部件的联接关系、装配技术要求、装调方法、所需装调工、量具和辅具等。

(2)决策:确定主轴部件拆装流程的优化方案,零配件的选用,工量具、辅具的选用。

(3)计划:制定主轴部件拆装工艺流程,编制装配工艺文件,填写相关卡片、表格等。

(4)实施:主轴部件拆装前的准备及检查,工具的使用与维护,按拆装流程实施拆装、检查和调整,拆装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5)检查:装配质量检查(包括外观要求、旋转精度及使用性能等),精度调整。

(6)评估:装配质量分析评估,找出精度超差原因及预防措施,总结优化方案,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教学内容与具体任务相融合,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应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所以在不断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综合职业能力。

每个任务从下达到最终完成,要融入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讲授等,最终每个小组要将本组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接受老师与学生的提问和点评。通过具体任务的实施,体现课程内容的实际价值。在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职业素质,必须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出较好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组织讨论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将理论和实践、课堂和实训室、学校和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多样化,主要是进行了区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发了配套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编写了工学结合的教材,建立了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实训室,完善了机加工实训车间和相应的设备及工量具,开发了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训条件有力地保证了学生课内学习和实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能力拓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5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必须注重形成性考核,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建立以能力和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个人、小组、教师三方共同参与其中,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考核共分三个模块,按百分制方式计算,其中考核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比重占30%,操作技能的比重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在每个模块内又进行了细化考评。如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评价中从计划决策、实施、创新和合作意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评价细则。这种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在于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的设计,必须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调研分析制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并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源于企业实际工作的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