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容积率、舒适度、户型优化及配比

Abstract: a can meet the demand of buyers for living comfort and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ers profit maximiz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of test planning consultant company's planning a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grasp of the market and design units.

Key words: high plot ratio, comfort, model optimization and matching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光明花苑东区项目位于枣庄市高新区光明西路北侧,占地总用地约92509.2平方米(约120亩),经初步概念设计方案讨论,将进入优化方案阶段,在把握“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的经济前提下,尽量考虑风险性,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形成项目可操作实施性。

如何在高容积率的压力下争取居住的舒适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大战略。在建筑领域,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就是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为了达到节能省地的目的,必须提高地块的容积率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在高容积率的同时又保证一定的居住舒适度呢?

提高容积率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楼层数,但层数过高的住宅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感受并不舒适。同时,超过18层的住宅由于消防避难、管线布置等要求,使得公共交通空间面积较大,土建造价提高。而增加的造价最终会由住户来分摊,也加重了住户的负担,因此建议规划设计方案中板式楼最高的楼层数控制在18层,点式楼控制在25层。11层-18层的高层住宅如果楼体过长,也会让人觉得楼栋体量过大,给人以压抑感。建议方案中利用绿化、水景、小广场、行道等元素,将楼栋划分成几处高低错落的板塔和短板,降低了建筑密度,同时也保证了大多数户型的通风、采光,居住的舒适度就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在现行政策日照间距一定的条件下,小面宽大进深的户型是最利于节地的,若要想做到紧凑舒适,单个户型很难做到大进深,势必会采取一梯多户的住栋形式。与一梯两户的住栋形式相比,一梯多户存在朝向均好性差,对视问题严重,每户外墙面占用少,通风差、内部暗空间多,特别容易产生日照自挡现象。目前从光明花苑西区点式高层住户反馈的情况来看,购房者对点式楼并不太认可,并且还存在抵抗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如何在保证容积率的前提下,规避决策定位风险?遵照国家对日照间距的规定,将设计方案中点式楼调整为板塔+短板的形式,东边短板部分的朝向由正南正北向改为向东偏转30度,这样的角度很适合北方地区阳光照射的方向和时段。既保证了楼栋中每一户型都能获得充足的日照,又能有效地缩小楼栋间距,提高容积率。短板东转的另一大好处在于,东边的板楼与西边的厢楼一起,在小区里形成了“东开西合”的建筑群形态,这样一来,春夏季的东南风就能被引入居住区,从而降低空调能耗;而冬季冷酷的西北风则被挡住,又降低了暖气的消耗,为节约能源创造了条件。

二、规划整体建筑形态配比

在产品构筑方向考虑利润最优化及有利于促进销售速度的原则,整体建筑形态建议以小高层、高层、商业等为主,小高层考虑占住宅总建筑面积的40%,高层考虑占住宅总建筑面积的60%。结合商业销售价格对整体利润的有效提升及整体均衡,商业建筑面积考虑47000平米左右。幼儿园作为作为项目形象支撑点之一,建筑面积考虑在2500平米左右,建筑位置考虑在地块中心位置。

上海九歌设计公司提供的5套方案中均在小区西侧考虑步行商业街,此商业街的存在不仅提高小区升值空间,并且还完善小区配套,符合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特别是矿区职工的生活习惯)。光明路作为城市主要交通要道,人流量非常大,但驻足停留人员很少,商业价值并不是太高。通过设置小区商业带能够吸引大部分流动人群,对提高商业价值非常大,并且还能带动北侧商业,使商业形成规模。

毕竟住宅占整个项目地比例较大,规划方案别注意商业区与住宅区要划清界线,住宅区封闭保证居民的居住生活优越感,封闭式小区当然重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此外加以封闭的另一原因是为了尽量避免小区内提供的绿化及园林环境、休憩及居民会所等设施被外来居民占用或破坏。光明西区及东区可以开往商业街的次入口,提高商业区人气。

户型方案优化和配比

户型方案优化及配比对项目成功的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光明花苑东区高容积率情况下进行户型细部设计显得特别重要。此项工作应该做规划方案前期首要考虑的内容,因户型方案决定着平面楼栋形式和建筑立面形式。

户型方案优化,注重细节设计

户型设计在经济舒适的同时,强调其健康品质,良好的朝向和面宽可以保持有大量的阳光直射入室。在总体布局,房型设计,结构选型上做到节约造价,客厅争取良好景观及尽可能向阳,做到明厨、明卫、得房率尽可能高。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可考虑设计部分不计入建筑面积的形态,如露台等。可作为营销推广的卖点。储藏、洗漱、晾晒、炊事之类是不同住宅都必备的基本功能,不论是别墅豪宅还是小家小户都需要为此安排适当的空间。小户型住宅中这部分功能空间所占的比重相对更大一些,是住宅设计的重点所在。在卫生间设计上,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区。对于空间较小的卫生间,可将洗手盆外置,既避免了开门与洗漱的冲突,又方便了餐起使用。

2、户型配比

通过市场调查,光明花苑东区购买的人群主要是矿区职工、企事业单位、个体商户。综合考虑我国目前人口结构形式,当地购房人群的消费水平。加之项目区域位置,建议建筑面积以120—130平方米为主打户型,比例考虑占总建筑面积60%;建筑面积90平米以下户型比例考虑占总建筑面积15%,考虑做两房;90—120平方米小三室比例考虑占总建筑面积10%;建筑面积以130—150平方米比例考虑占总建筑面积8%,考虑做三房两厅;建筑面积以150平方米以上比例考虑占总建筑面积7%,主要是顶层复式。

小结

综上所述,规划设计工作应"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度超前结合。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使项目达到预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最终价值。

参考文献:

社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设计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 新安湖 新安小区

居住区滨水景观设计是一种涉及滨水景观设计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综合性设计,对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引导居住区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寿宁县重点民生项目新安小区规划的人工湖――新安湖为例,从居住区滨水的景观结构、场地竖向改造与驳岸处理、植被选择与造型塑造、地面铺装等视角进行探讨,旨在为新安小区滨水景观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新安湖位于寿宁县南阳镇新安小区的西北部,其原始地形为狭长的、向西南方向弯曲的谷地,河床平时水位10-20m不等,宽度在30-80m之间,汛时水位可淹至渔洋路边。根据新安小区规划设计设想(下称“上位规划”),把该河床的形制整体向西南方向偏移,并在西南角设计拦河坝,且适当拓宽河床,两岸设计束水防洪堤,湖面宽度介于20-55m之间。本研究的范围从新安湖及其周边区域,东至新安小区的友苑,西至新安小区的盟苑,南至24米宽市政规划路,北至渔洋路。区域面积为23128.92m2,包括部分水体、小区道路、居住建筑及绿化用地等,其中水域面积占8921.52m2,小区道路面积占3869.81m2,居住面积占3965.20m2,绿化用地面积为6372.42m2。湖滨南侧的地势高差大,最高海拔为585.20m,最低海拔为569.00m,相差16.2m;北侧的地势相对平缓,最高海拔为573.00m,最低海拔为569.00m,相差4m。湖岸两侧的居住小区,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的联排独栋建筑,设计为蓝屋顶灰白墙的外观模式,使建筑与蓝天碧水融为一体。上位规划对湖滨区提出的理念是“显山露水、蓝天绿树”,使湖滨景观与居住主团融为一体,提高居住品质的同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图1)

2 新安湖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2.1 注重亲水性原则

滨水空间的亲水性设计是作为水体与实体之间的过度,担负着一种从软质形态要素向硬质形态要素过渡的使命。本文的亲水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入口疏散区向水面凸出部分、喷泉广场和亲水木质台阶的营造方面。入口疏散区向水面凸出的部分可以观水,设计为钢混结构的方形平台,使用者步入湖滨区就可以观赏到最大范围的滨水景观;喷泉广场的设计立于水上,可以实现水上赏水,其周边设计一个用护栏围着的小平台,居民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跳舞及休闲等活动,主要是为了创造一种身在水中央的感受;亲水木质台阶延伸到水中,是水陆相连的纽带,从而实现从陆地到水域的自然过渡,使用者可以顺着台阶走到水中,享受水带来的清凉触感。

2.2 景观要素的整合原则

景观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及构筑物,以及公共艺术品等。新安湖滨水景观设计在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还必须满足小区的功能布局、主要服务区域和人群、完善小区整体规划设计中赋予它的功能和服务要求。具体而言,新安湖的地势整体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势,利用地势差合理的配植乔木―灌木―地被,使整体景观在空间上富有层次感和动态感;新安小区的整体建筑风格是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安湖的主体景观塑造上也设计成同样风格,为了增加多样性,局部设计延用西方风格;考虑到新安湖的水是活水,汛期则涨,湖域设计成两端窄,中间宽的形式,并且设计地势自北端而向南端逐渐降低,在增加湖域的容水量的同时也加快了排水的速度。而对植被设计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依据地势、坡度以及滨水绿化带的宽度。配植上遵循从高到低依次种植乔木、灌木和地被的规律。坡度较缓处植花树、绿篱等,坡度较陡处则以高大乔木和地被为主,以此实现固土防灾。滨水绿化带较窄处主要以地被植物的搭配为主,较宽处则设置为纯林景观。

2.3 生态性原则

生态设计指的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张锋在《张家口大清河滨河区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提到德国莱茵河,瑞士的雷维苏河以及日本的三大河流改造方案都遵循了生态性原则,它们的改造理念就是回归自然状态。在本文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时吸收此思想,具体而言,新安湖的场地竖向设计就是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进行挖高填低,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受人为干扰程度较小;绿地系统设计中使用了大量的当地适生树种,如樟树、桂树、柳树、银杏等。本土树种移栽可以较快的适应水土与气候,容易生长,自行繁衍,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然生物循环系统。

2.4 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就是要尊重传统文化、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及合理利用原有景观。新安湖的地方性原则体现在对冯梦龙文化的运用和植被配置上。梦龙文化是寿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湖的设计中融入了这一当地要素,在新安湖的入口疏散区设计配置了一个主题雕像水池,雕像设计为冯梦龙塑像,此外,还预设了一座文化展馆,计划展出冯梦龙作品集和相关故事的图文,意在传扬梦龙文化的精神。寿宁县是亚热带山地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适合常绿阔叶林植被生长。因而选用寿宁常见的樟树、茶树、银杏树、柳树等喜温暖湿润,适应性较强的树种作为主要景观树种。

3 新安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3.1 景观结构布局

方案设计构思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类空间。静态空间主要位于西北角方向和东南角方向,即属于私密性空间,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的、相对封闭的休憩空间。西北角的空间范围在拱桥以西的部分,包括花架,桃花林以及亭子。桃花林中设有一木质结构的通道,与亭子相连接,亭子为仿古的造型。东南角的静态空间主要是指垂钓静思区,设计了木质平台作为垂钓使用,这一平台南侧设置为银杏林,往东南方向设有一木桥,木桥连接垂钓区对岸的一处亭子,亭子四周有各种花树环绕,组成静谧空间。入口疏散区与健身广场之间的路段两侧植有行道树,把这一路段围成了一封闭空间,因而也做静态空间处理。另外,戏语长亭和喷泉广场作为两大休闲娱乐场地,可以吸引集聚较多的人口,相对而言这两处之间的路段就显得较为清净,因而也做静态空间处理。动态空间主要位于入口处的疏散区和中间部分的游憩广场。入口疏散区包括停车场、服务中心、文化展馆以及水池雕像,主要功能是为了疏散人群和提供服务需求。中间部分为游憩广场,包括健身广场、喷泉广场。北侧的健身广场中设计布置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健身广场采用地面铺砖,并设计了一弧形的木质亲水平台,延伸到水面上,呈阶梯状。健身广场边上布置了一座桥,连接湖岸两侧。南侧的喷泉广场,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广场的中间为一个喷泉,水池内有5根柱子,池外为铺装阶梯与地面过渡衔接,周边设有一圆形平台,居民可以在其中进行跳舞、休闲等活动。另外,西北角的长亭拟作为当地戏曲爱好者的活动场所,因而作为动态空间处理。东南方向还设有一处亲水木质台阶,距离入口疏散区较近,人气会较旺盛,也作为动态空间处理。(图2)

3.2 场地竖向与驳岸处理

根据新安湖滨水区地势高差分析,场地竖向的设计上遵循下沉式设计思路,由湖中央向湖滨两侧海拔地势逐渐增高,最低处为576.70m,最高处为581.30m。其中南侧公路与湖岸线之间的缓坡最大高差为3.60m,北侧公路与驳岸之间的最大高差为1.70m。本文的滨水景观设计上讲究突出地形的层次感与整体的自然过渡协调。地势高度从两侧的公路向湖中心降低,依据竖向设计对区域的地势进行整治,即挖高填低,使整体呈现出较规则的层次感。

位于水陆之间的滨水驳岸设计分为自然式的生态驳岸和以硬质景观为主的驳岸。在自然式的生态驳岸设计,主要是沿着湖岸线零散的布置3-5块山石,周边可“随意”地布置芦苇,菖蒲等植被,但在布置时要注意疏密的合理搭配,高矮搭配以及颜色的搭配,使整体驳岸景观看起来自然舒适又不失美感。在桥的入口处安排了成簇的美人蕉或者单棵的桃花树,从而凸显桥的位置,同时作为分割空间的一个标志(图3)。以硬质景观为主的驳岸则与自然式相反,注重于现代化的感受和质感,如石阶、木栈道、亲水平台等,在满足人们亲水性的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把水域空间和陆域空间明显的分隔开。

2.3 植物景观配置与造型设计

新安湖的植被景观配置主要分为四项内容,即水域绿化、滨水绿化带设计、广场绿化区设计和纯林带设计。植物配置上主要遵循乔木―灌木―地被的配置方式,依据植被造势,凸显地势的起伏,营造空间的动态变化。在主要道路及入口处,植物配植采用“行植”规则式布局,绿地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布局,充分体现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注重植物空间立体结构的韵律感,以求得总体布局的协调。

水域绿化主要就是对湖域植被的配置,本文中水域绿化主要选用了荷花这一植物,配植于喷泉广场和水上通道的入口附近,呈面状分布,植株的数量由岸边向水中央减少,集中分布于几个地点,避免造成过于拥挤的现象。

滨水绿化带设计,需要强调观赏性和休憩的功能,植物布置主要以地被、花灌木,点植少量乔木的配置方法,注意乔木-灌木-地被的组合,还要注意与驳岸石头的搭配。具体而言,在植物配置上,沿园路布置垂柳,大概隔5米植一棵;园路与驳岸之间的过渡带则以草和灌木为主,在草地上布置一些红花木等低矮的花灌木,花灌木的边上倚靠着大块的不规则石头,可使之单独成景。另外,西北角设计一片桃花林,作为休憩使用,可春赏花,夏品果,冬天体验凋零的萧条美。而东南角的钓鱼台上设有树巢,则选用樟树、洋紫荆这一类高大的树种,突出区域差异的同时还可遮阳。

广场绿化区主要指入口疏散区的绿化和健身广场的绿化。入口疏散区的绿化是整个滨水区给人第一印象的区域,因而在设计时要给人以大气美观的感觉。主要以常绿植被为主、增加开花树种,配置时要注意与构筑物的外沿线相结合,即在主入口处的花槽内种洋紫荆,建筑物后方植樟树,靠近厕所的位置植玉兰,美观的同时可以除异味。健身广场的绿化主要体现在西侧的两处花坛,花坛设计成弧形的,相对布置,形成一个“八”字形的开口,有“开阔视野”的提示。

纯林景观即成片布置植被的区域,主要位于南北两侧的缓坡和东南角的花树林。北侧的缓坡坡度小,以布置灌木为主,设置成绿篱;南侧的缓坡,坡度相对较大,布置成银杏林,以与湖岸线同一方向凸出的弧线方向片植。东南角的花树林,主要以洋紫荆、玉兰、桂花等色彩鲜明、富有香味的树种为主。

3.4 地面铺装设计

地面铺装遵循生态性与地方性原则,总体上以生态环保为创意,多采用环保材料,既创造出良好的景观,也达到了“乡愁”的目的。铺装作为空间界面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着,由于它自始至终地伴随着居民,影响着居住区环境空间的景观效果,成为整个空间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方案的地面铺装材料主要有透水地砖、卵石、木材等几类。入口处和广场主要采用性价比较高的是地砖,一是地砖比较干净也容易打扫维护;二是地砖相对于其他地面铺砖不容易滑倒,且价格相对较低。滨水区主干道采用青砖路面,一方面防滑排水,另一方面也有较好的景观效果,雨天夜间无眩光,使人们能够惬意享受美丽的景观。而步行道采用卵石,在草坪中点缀卵石,石头坚硬、强壮的质感和草坪柔软、光泽的质感产生强烈对比的同时也相互映衬,从而使得整体更具有动态感。休息区由于花、树多,选择木质的质材,更容易让人放松,特别是在桃花林使用木质铺装,更有一种隔绝空间的静谧感。

本文考虑到上位规划对该片区的居住品质定位和景观设计要求,从划分不同的景观空间入手,融合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把不同功能区连成一整体。在细部设计上,力求最小的地形改造和当地相关景观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注重地域植被、环保生态建材的应用,若干景观小品的设计不仅达到了居民观赏性的要求,同时也达到了生态居住区的功能。总之,文章提出对居住区内外的自然资源和人为活动进行最优化整合、利用、组合的设计思路是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和可参照性。

(致谢:对课题组指导老师符小洪的细心审阅及叶青老师、郭淑玲,林月强,连碧宗,叶彬彬等同学的帮助,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袁剑锋.城市滨水空间的亲水性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4,04:80-81.

[2] 张锋.张家口大清河滨河区景观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08.

[3] 张咏梅,胡斌.人性化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J].绿色大世界,2007,Z1:86-88.

[4] 池方益,刘化荣,周秋萍,等.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8,04:66-67.

[5] 马琳,许大为,吴h.滨江公园景观设计中功能与地域文化的交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1:73-77.

[6] 王卫红,魏建平,邵松柏.城市滨水景观区规划研究――以广州城市滨水景观区规划建设为例[J]. 建筑科学,2006,06:103-107.

[7] 郎小霞,徐欢,朴永吉. 关于城市滨水景观之评价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299-302.

社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规划设计、景观分区、生态休闲区、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南城水濂山森林公园东侧,交通发达便利。绿色大道,水濂中心路直通项目用地。东北面为同沙片区,西北面为水濂山片区,总面积约1.93平方公里。处于中央生态休闲区的核心――“黄旗―同沙―水濂”区域。

规划定位:

本规划充分考虑了游客心态、市场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基地环境等综合因素,确立以“休闲”与“健身”为两大主题,并以基地特有的湿地景观、植物景观和地域文化景观为基础,规划设计有特色的景区、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巧理水、广造绿、精创景、尊传统、赋新意。建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以休闲为主,集文化、健身、游览、科普和生态为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主题:

碧野芳踪、人文山水果香飘林迎莞人,

花田林间踏青山。水清碧绿龙泉隐,石尚形奇载厚德。文明传承留千古。

景观分区规划:

本规划综合游客心态、市场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基地环境等因素,以园区特有的湿地景观、植物景观和地域人文景观为基础,规划富于特色五个景观区:

一、果香景观区――果香飘林迎莞人

该区现存有大片的荔枝林以及两处鱼塘,田园风光突出,适宜利用荔枝林、鱼塘进行农业观光等游憩活动的开展,同时结合入口空间的使用功能,将该区分为“入口景观区”及“观光农业区”两个区进行规划,营造一种“果香飘林迎莞人”的景观空间。

(1)入口景观区入口景观区由公园大门、入口广场、停车场、荷花池等组成。

①大门设计

由于是开放式公园,对于大门的设计主要考虑其标志性,既要反映森林公园自然、质朴的个性,区别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大门,又要融于当地的文化特色,所以其风格、材质和手法遵循岭南造园的手法,充分体现具有岭南森林生态的意境。

②荷韵四方

有“荷韵飘香,喜迎四方来客”之意。规划利用原有鱼塘广植荷花、睡莲,使人们一入公园就感受到满目荷香,清新怡人。一池荷花,白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夜晚,“荷塘月色”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③在水一方

在“荷韵四方”一侧设置一组亲水小筑――“在水一方”,以供人们观荷、小憩之用,建筑采用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形式。建筑粉墙黛瓦,山墙各式各样,错落有致,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静坐室内品茗,亦或倚栏俯视,波光粼粼,好不惬意。

④渔舟垂钓

由弧形亲水平台,以及沿河的园路构成。掩映于草木之中的亲水平台、隐约于山水林间的亭台,以及透着木质芳香的钓台,既自成一景又满足了人们观景、垂钓的需要。

(2) 观光农业区

分为两个景区:果香飘林、荔花香里

①果香飘林

结合其现有的荔枝林,将其打造一个观果、品果、摘果为主的景观区。园中设品果小筑,供游人采摘品尝。亦有当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②荔花香里

取自“稻花香里说丰收”。规划根据实际地形,设林中小路,供游客观看荔枝生长状况的细节。同时沿路布置“立春、芒种、秋分、冬至……”二十四节气景观柱,反映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花田景观功能区――花田林间踏青

设计结合圣茵花场产业区,以起伏的山体为背景,打造一处融花卉销售、观赏、体验于一体的,富于特色的花卉景观区。

(1)落英缤纷

规划运用简洁的构图形式,形成大色块的花田景观。春天百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使人时刻感受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天韵律。同时也形成了热烈的入口空间。

(2)“馥郁芳菲”

“妙笔生花”,结合该区园路林相改造,沿路设置花镜,花开四时,步移景异,多种群落的种植景观令人美不胜收。同时规划还设有科普牌,提供中小学生实习和科普教育基地,让他们亲近和了解大自然。

三、水清景观功能区――水清碧绿龙泉隐

该区现存湿地、湖体、泉眼,水体景观丰富,规划利用现有优质的自然景观,将此区打造成一个赏水、亲水、询水的景观空间。将该区分为以展示湿地景观为主的“芦荡夕照”景观区,以展示泉水、湖水、酒文化为主的“泉源撷醉”两个景观区进行规划,营造一种“水清碧绿龙泉隐”的景观空间

(1)芦荡夕照:

山谷之脉汇聚于此,长满了芦苇,每逢夏季,便是“蒹葭苍苍”的景象。芦苇丛中,山谷的轮廓依稀可见。两侧草木茂盛,规划主要是通过对山谷、草坡、岸边的水生植物以及的树丛,营造出一片轻幽、恬静的自然湿地风光。

(2)泉源撷醉:

①平湖月影

在滨水湖畔修建一组简朴的亭廊群,空间布局与湖水的合理穿插。游走于亭廊之间,湖边凉爽的清风幽幽袭来,对面品酒轩内品酒、休息的人们互为借景。

②“龙脉探古”

青石板雕琢的龙头,不息的潺潺泉水,从龙嘴源源不断流淌出来。引水思源,在其旁有一饮水思源亭,扩充其周围面积,进行植物配置,成为古寺群的一道亮色。寓意对悠悠历史、似水流年的绵绵追忆。

③荷香饮虹:

规划将现有的酒坊产业保留,对其建筑格局及风格做调整,使之与整个园区协调,同时沿湖布置“品洒轩”,游人在此可观赏整个制酒的流程,还可静坐湖边,一边品酒,一边赏影,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石尚景观功能区――石尚形奇载厚德

该区为采石场,地形丰富,地表岩石。利用采石场开采下来的石头,不同的石头质感和造型,给人不同的感觉。同时对该区进行复绿,以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

规划从中筛选了五中形态的石头代表坚定、顽强、刚毅、沉稳、永恒的五种品德,表现石头厚以载德的品性,体现出石头孤置的个体美。同时石与石之间的组合,又可以表现出石的群体之美。

永恒之石:选取造型类似经历风吹雨蚀等自然作用的石头,体现经历沧桑仍采屹不倒的永恒。

刚毅之石:造型棱角分明,块面整齐的石头,体现刚毅的感觉。

顽强之石:造型接近笋石,寓意与外力顽强抗衡的精神。

沉稳之石:造型厚重、宽扁,体现稳重。

坚定之石:造型挺拔有力,头重脚轻,体现坚定之感。

五、文明景观区――文明传承留千古

该区现存东山书院遗址人文景观丰富,该区以突出人文景观为主,结合优越的森林资源,将此区打造一个以书院为中心,结合森林体验,为游人提供一个治学、净心、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景观空间。

(1) 森林体验区

①返朴归真

依据山势设置多条登山道,并使每条登山道变成自然探访路径,野草树木注明其科属、学名及生长特性,寓教于游,同时也寓运动于游,使游客完全置身山林之中,观赏不断变化的自然美景之时,充分体验登山的乐趣。沿林中木栈道布置亭廊、吊床、秋千、石桌凳等,供游客休息。

②沐日春光

结合道路两侧相对平坦的地势,布置沐日广场、综合服务中心、以供人们登上山顶之前,休整之用。

(2) 东山书院景区

依山势由低至高进行书院布局,建筑采用岭南风格,对称式布局,以突显,书院严谨的求学思想。借山依势充分保留植被,并充分加强植被密度,营造“深山藏古院”的幽静氛围。

社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生态环境设计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characteristic proceed, elaborates zoology community design concept, principle and basic target,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building continuous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mmunity.

Key words:the ecology community; planning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of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人类的共识,而建设生态社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

一、生态社区的涵义和特征

1、生态社区的涵义

生态社区以生态建筑为基本单元体,用科学的生态环境观组合建筑和环境要素,以此达到原有社区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真正做到经济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2、生态社区的特征

(1)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生态社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注重环境保护的整体和谐。在生态社区中,人、社区和自然作为其最基本的三大要素,这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3)倡导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统一。生态社区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统一。它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顺序的综合系统。

二、生态社区设计理念、原则与基本目标

1、生态社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对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平衡自然和社会环境,城市社区规划者将生态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思想纳入到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中,因而产生了“生态社区”的概念。生态社区注重社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等,其设计理念的特点是高效性、和谐性以及持续性。生态社区的设计原则主要有:环境保护原则、节能高效原则、整体和谐原则以及社区质量管理原则等。

2、生态社区的基本目标

建设生态社区,其基本目标在于:注重社区生态规划和布局的整体性,追求社会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社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社区、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其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体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以及在社会内形成共同的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环境价值观。

三、生态社区中的生态环境设计

1、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

在生态社区规划设计时,需要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形特征进行合理规划,有效采用“点―线―面”的空间组合形式,由多栋住宅形成点状空间,由社区道路形成线状空间,由公共活动场所形成面状空间。比如威尼斯滨水住宅采用带状空间组合方式,考虑到威尼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城市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布局,形成了狭长的建筑群空间。

2、空间环境的专项设计

住宅空间环境专项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含有道路,建筑群、公共绿地以及水系等环境要素。在上述诸多环境设计要素中,绿地设计比较重要和复杂。其中绿地规划包含有自然式、规则式以及自然和规则的混合式等形式。具体适用何种布置形式,要因地制宜,根据建筑布局,小区环境以及居民要求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要将绿化、居住方式以及小区景观联系起来,形成建筑屋面、阳台和地面等多层次绿化方式。考虑到生态社区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的休憩交流的共享空间,因而在布置空间环境时,要将小区的娱乐性、休憩性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空间环境。

3、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在环境生态系统设计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节能环保。其一生态社区要求节约建筑能耗,在适用绿色能源时,要适当增加辅助能源系统,在安装时要符合建筑群体的整体风格,同时做好防雨、防雷和地热等技术的处理。其二生态社区要求在水源环境系统中充分使用节水器皿,做好污水、中水的处理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其三生态社区的室外照明要求采用绿色照明技术,使用发光指示牌照明设施,室内需要采用节能光源,尽量排除光污染。此外,还要保证生态社区内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以及实现社区内具有良好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

4、生态控制工程设计

一是提高住宅社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可以采用提高园林绿化率,增加减噪设施,控制步行区的风效等措施来提高社区规划的整体水平。二是采用节约能源的设计方案。节能技术在建筑中早已开始使用,但在生态社区规划中,除了使用一般的节能技术外,还需使用保温材料以此提高建筑的热环境性能,从建筑物设计角度来看,可以在建筑物表面使用保温材料,以便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在保温隔热的同时,需要充分利用热量,减少使用空调费用和在杜绝能量使用中的大锅饭现象。三是研制出再生能源的收集、储存装置。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灯绿色能源,设计良好的室内通风户型。在室内外照明方面,也要使用绿色节能装置,此外也要讲每户的热水装置与天阳能热水系统相连接。四是考虑生态社区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垃圾处理。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建筑垃圾,以便日后对居民产生不好影响。在住宅社区建成后,要使用不同的垃圾箱,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鼓励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此外,在生态控制工程设计方面,还有降低污染排放,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措施等。

总之,生态社区倡导的是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希望通过资源、环境整合,培养生态社区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为原则创建绿色家庭,以此构建绿色家庭,使生态社区向更加自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实现生态社区和谐发展,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发挥政府、社区、居民的作用,实现长期而整体的社区建设策略,真正做到社区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经济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参考文献:

社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城市地理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62-02

1 3D打印技术概述

3D打印技术发明于20世纪80年代,是通过电子制图、远程数据传输、激光扫描、材料熔化等一系列技术,使特定金属粉或者记忆材料熔化,并按照电子模型图的指示一层层重新叠加起来,最终把电子模型图变成实物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环境污染小、提高材料的使用率等特点。有关专家表示,这种技术代表了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3D打印机的应用对象非常广泛,应用范围最广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概念模型;二是结构和外观的测试或者实验;三是一些功能性的测试;四是直接制造。

2 教学实施过程及应用

目前3D打印技术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笔者以“城市地理学”教学为例,总结利用3D打印技术开展地理类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3D打印模型了解城市的特点,依据城市3D打印模型了解掌握地域城镇综合体的分布特征和功能、规模结构,可以运用3D打印设计软件对城市进行规划,实现城市的最优化布局。

实物测绘、软件建模 教学活动遵循“提出问题、3D设计、3D打印、知识形成”的过程,采取项目化教学方法,按主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3D作品。要想完成这个项目,第一项就是建立城市3D模型,需要学生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建筑、桥梁、马路、人行道都不可以放过,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是让城市活起来的要素。小组内的成员合作讨论该城市的设计方案,对各项设施和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初步方案;之后将搜集到的数据及设置好的数据库参数输入3D打印设计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

打印3D模型 学生在得出满意的三维模型后,将模型输入3D打印机中,不同的3D打印机操作过程是不同的。以RepRap Pro Ormerod2打印机为例,其打印格式是G文件,如果文件格式是G文件,就可直接打印;如果是STL格式,就需要转化格式,方可打印。通过“窗口”“系统设置”“扩展”“安装扩展程序”,从Slicr软件程序中选择G-code格式,将三维地形模型转化为适合RepRap Pro 0M2打印机识别的G-code格式,即可进行打印。在打印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可能会产生三维数据不准确,出现方向反转、产生缝隙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明白精确绘图的意义。

成品展示 各小组将打印组装好的3D城市规划模型进行展示,向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汇报设计思路,阐述规划理念,说明规划中的亮点,表达设计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其余小组在听取该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后提出问题,汇报小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答辩。待所有小组作品汇报展示完毕后,教师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最初教师可让学生制作简单的社区规划图,随后可通过让学生设计和制作大型的城市规划模型,让学生逐渐熟练和掌握绘图、打印的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3D打印作品的水平。对于小型社区规划,教师以是否精确来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对于大型城市规划,教师要以城区布局是否合理来作为评分标准。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他们更加投入到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中去。

3 3D 打印技术的作用和成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了解城市的体形机构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的天际线、制高点、边缘和入口、建筑物、街道、广场等,这些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空间形象思维。传统的地理实践中采用的是沙盘制作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和图表来设计沙盘,使学生很难直观地判断出设计方案的实际效果。3D打印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对设计方案的总体规划指标进行分析,直观查看效果,不断调整城市布局,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立体空间思维。为了验证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学对于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笔者选定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3D教育和普通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发现,3D教育下的学生立体感更强,兴趣也更浓厚。

由于城市规划的日益复杂,传统的手工模型制作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一个城市不可能凭空建设出来,它总是有背景的,一项好的设计必然将背景因素考虑在内,并且对此做出处理。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制作城市全景式模型,比如可以随意转换组合的模型。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只需要通过不同的组合来改变设计规划,不需要反复从头开始。随着建筑项目进度的不断深入,3D模型的性质也变了。之前已经确定了初步的宏观想法,紧接着便要优化细节了。城市规划涵盖了商业区、居民区等多种设施,学生只需要使用3D打印机就可制作出1:1的等比例的模型。

促进学生的研讨与合作 具有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3D打印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学生之间形成合作团队,自然而然地引进监督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每个个体都处于集体的监督之下和评价之中,小组之间、小组中的个体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这样学生的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另外,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安全感、亲近感,师生之间更能产生一种融洽感,教师也能更直接、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便于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在3D模型制作过程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形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思维。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在传统的城市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城市规划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城市规划的图片,或者拿着一个手工制作的城市规划模型给全班学生讲解,对学生理解科学合理的布局城市有着较大难度。3D打印技术只需学生输入相关的数据就可得到满意的三维模型。过去的实践训练中,需要制作手工比例模型来展示自己的城市规划成果,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昂;使用3D打印技术过程中就可以完整展现学生的实际理念,做出一个与3D图一模一样的模型,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随时修正数据,能很大程度上缩短制作时间,节省费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4 结语

3D打印在医疗、航天航空、艺术等众多领域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高校实践教学中是一项新兴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在吸取国外高校3D打印技术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青,王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社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方案设计;住宅;人性化;生态

Abstract: High-quality residential areas with vitality and life atmosphere are the curr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the general lack of. This project is the demolition resettlement housing, because of its special character of the city, will be more emphasis on a natural and leisure atmosphe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neighbourhood courtyard, to create a harmonious living atmosphere.

Keywords: residential; design; humanized; ecology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来,我国住宅建设成绩巨大,举世瞩目。不少发展商注重创品牌,出精品,创出大批品位较高、功能较好、环境优雅的居住小区。虽然这类小区在整体上还只是占少

数,但它的出现,它的发展,带动我国住宅建设跃上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将会创出更辉煌的业绩。虽然我国住宅建设出现了大批品位高、质量优、环境英的居住小区,但也应该看到,规划建筑设计不好、工程质量与功能质量不高—甚至较差、配套设施不全的小区依然存在,以致造成大量住宅空置、积压,虽经降价,仍是销官不畅。 “人本居住”是过去居住产业始终如一的追求和理想。“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创造“人本生活乐土”更逐渐成为现代居住小区开发的共同理念。

2、规划设计理念

2.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社区开发的招牌式口号,但关键是如何把对人的考虑和关怀转化为具体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关注生活的需求和细节,从使用(功能配置)与空间(视觉感受和体验)两个层面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

2.2“环境”先行

“环境”是影响一个社区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一个社区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在规划与设计之初,就建立“环境”先行的观念。

2.3整体性与丰富性

对于一个社区而言,整体而大气的形象至关重要,它关乎一个品牌形象的建立;而从居住的角度而言,则需要丰富细腻的建筑与环境细节,从而提高居住的舒适性与社区的整体品质。

2.4均好性

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力求消除地块死角,尽可能使每一处住宅都能拥有良好的环境景观条件,提倡均好性。

3、总平面设计

规划设计以满足住户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目标,根据入住群体的生活习性,更好地安排住区功能,组织安全便利的交通流线,营造有利于身体健康,便于交往的生活环境,适应和引导居民的现代生活。

3.1规划设计原则

⑴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魔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衡要时可再改造、提高。居住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居住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

⑵住区的功能区应布里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文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居住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

⑶居住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文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文往空间。

3.2本项目规划设计方法

在本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基地狭长曲折且周边自然景观条件优越,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天然的环境资源创造一种富有诗意的栖居环境成为设计的重点。规划采用整体设计的方法:在规划设计之初,就从环境与基地形态的角度,将建筑与景观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景观环境对于住宅区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营造出一个风景优美富有特色的高品质社区。拆迁安置住户原有生活环境日照充足、通风良好、环境亲切,把握住户最佳的景观视线和建筑朝向,融小区环境与城市景观与一体,充分挖掘地块资源优势,提高住户品质。建筑布局以正南小高层板式布置,使南北方向无建筑遮挡,通风良好,小区景观和城市景观结合延伸,创造出开阔的社区环境,为各种社区活动创造了条件。

3.4道路系统规划

社区交通组织采用人车分流模式,以人车和谐,方便出行和管理,营造良好的车行步行景观为原则。项目地块西至崇仁路,北至文一西路,东边与蒋村花园隔河相对。结合建筑布局,在崇仁路上设小区主要出入口,在北面与规划消防用地之间的规划路上设小区次入口和机动车入口,在最短的距离内将机动车引导进入地下车库,使车辆尽量少帝干扰小区内部,从而减少对地面住户的影响。

本项目设计户数294户,配套公建面积约1824平方米,需配置停车位218个,方案设置20个地面车位,200个地下库车位。本项目地下室设一个双车道机动车出入口和一个单车道机动车出口。人行通过崇仁路上的主入口出入,经过景观步道可到达各幢建筑入户单元,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

4、建筑设计

4.1.建筑形态及平面设计

高层住宅设计中,核心筒和与其相连的管井、走道、前室是标准层主要的公摊面积,相同层数和户数的房型由于核心筒类型的不同,其公摊面积常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核心筒的设计,主要需要满足规范要求,是在消防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电梯厅的集约化,管井的集中化,底层入口的合理化和面积的经济化。

户型设计中,强调房屋的舒适性,在保证总建筑面积的同时,将配套功能性用房设计充分,随着生活模式的变化,套型设计理念应产生指导性改变。不同拆迁住户的家庭情况不尽相同,个体对于住宅的需求也各有差异,故设计考虑户型的可变性,满足不同人群和家庭的需求。

高层住宅高容积率的特点往往造成内部空间单调,空间尺度压抑等问题,因此,在设计中我们提倡建立第二尺度空间的概念,通过住宅公共出入口、景观花架和廊道、宽阔的中心花园等营造手法的运用,使建筑的尺度向宜人的空间尺度转化。有利于户外环境的改善和外部空间的塑造。本小区建筑在限高的情况下,设计师从户型设计和总体布局入手,在保证小区容积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密度,提高小区绿地率和首层建筑地面高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小区的居住品质。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独居老人的不断增加,建筑内在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考虑多设置人性化的设施。主要有:出入口,卫生间,厨房,阳台等户内原则上采用没有高差的构造,出入口,卫生间,走廊设置扶手或留出将来设置的位置,卫生间要尽可能考虑生活援助护理。

4.2建筑立面设计

本项目的建筑设计风格力求在现在建筑风格统一的基调下,以现代的构图比例和丰富精致的细部营造出高品质的住宅建筑,形成整体协调又不失变化丰富的建筑群。

通过对户型的分析和内部空间的严谨逻辑,使建筑外立面自然而然地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的忠实反映。

建筑主体以明快的颜色为基调,以简洁的建筑体块进行组合,简化线脚,并合理安排设置空调机位,创造出干净整洁而又不失时尚的建筑外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