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1

道路绿化作为“点、线、面”中“线”的部分,起到连接、导向、分隔、围合等作用,其绿化的宽度、质量和距离对于整个居住区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起着关键的作用[1]。首先,加强道路绿化的宽度,将原本狭窄的道路绿化带建成带状绿地。可将建筑退后道路红线,加宽道路绿地的宽度,使之成为居民散步、休憩的林荫道,这样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不仅增加了公共绿地的面积,也有助于正好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其次,充分发挥道路带状绿化的绿色纽带作用,将分布在住区各处的散点绿化斑块有效联系起来,带状公共绿地与住宅群庭院空间绿地互相渗透、连通,其共同构成整个住区的绿地系统网络,保证了整个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让绿地生态化、系统化、野趣化。

提高绿化配置的生态适应性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所占据的基本生活单元,体现了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首先,居住区环境的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运用生态位、互利共生、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理论来合理进行树种配置和空间布局,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合植物群落系统,从而更好发挥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营造高质量的绿化景观。植物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地带性树种,它们一般比较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需要的养护、水分等投入也较外来植物少,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其次,也应注意在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中强调立体绿化的模式。

所谓立体绿化是指包括阳台、平台、屋顶、墙面的绿化,是“土地空间化”设计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绿化形态。它可有效增加绿化面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微气候环境。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植物种类多样性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同时,植物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也将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有数据表明,同样面积的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的综合效益(如释氧固碳、蒸腾吸收、减尘杀菌及减污防风等)为单一草坪的4~5倍,而养护管理投入之比为1:3。生态效益的趋势是乔灌草复合型群落>灌草型群落>单一草坪>裸地[3]。所以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应避免盲目使用大面积的单一草坪,而建设综合生态效益更佳的复合林地绿化。

水环境是居住区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良好的水环境能对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住区中的水环境建设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人造景观、特定的功能建设方面,水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研究如何收集和利用自然降水、有效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水环境的生态化建设,对营造居住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雨水的蓄水再利用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而大量的居住区环境建设用水基本上是城市供应的可饮用淡水,资源的浪费与我国的缺水程度形成强烈的反差。有效进行雨水的储留再利用是住区水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

首先,利用住宅等的屋顶蓄水。其主要包括集水区(通常是屋顶)、输水系统(沟槽、落水管、管道)、过滤系统、储存系统(水箱、水池)以及配水系统,有时还设有渗透设施,并与储水池溢流管相连,当集雨量较多或降雨频繁时,部分雨水还可以进行渗透。其次,通过利用基地的池塘、洼地或人工开挖而成地面景观蓄水池来蓄水。一般可按自然排水坡度将居住区分成几个汇水区域,每个区域最低处设蓄水池。地面景观蓄水池可将水池设计成高低水位两部分,高水位部分四周采用自然渗透土壤设计,让雨水慢慢渗透回土壤,低水位部分底层采用不透水基质,可储存高低水位间的雨水进行蓄水再利用。改善基底的储水渗透性居住区中大量不透水铺装阻绝了雨水渗入土壤的机会,使得土壤丧失了良好的吸水、渗透、保水、蒸发的能力,容易造成热岛效应。改善基底,提高渗透性可令地面雨水直接渗入地下,涵养地下水源,缓解住区土壤的板结、密实,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也提高土地蒸发水分潜热的能力,有效调节住区气候环境。首先,力争保留最多的绿地,因为绿化的自然土壤地面是最为自然、最环保的保水设计。

大雨时树叶可将10%~30%的雨水截留住,地面上的植被、落叶等也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和暂时储存雨水,并且绿地的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疏松多孔,吸水量很大。其次,选择合适的铺地材料。在居住区停车场、步行道等负重小的路面采用植草砖、空心水泥砖等透水性铺装材料,或用不透水铺装有间隙地铺砌,让雨水渗入地下是重要的一种解决措施。或者在开阔地域下方填入砾石材料,让雨水暂时储留在砾石间的孔隙之中,然后再以自然渗透的方式入渗透到土壤中。另外,在高密度开发地区,无法保证足够绿地和透水铺装时,可采用人工设施辅助降水渗入地下,常见的设施有渗透井、渗透管、渗透侧沟等。这些人工设施主要是将基地内无法自由入渗的雨水通过排水工程集中到管内,然后通过管壁的渗透,慢慢渗入土壤中,达到其辅助入渗的效果[4]。促进水体的自然净化居住区中适宜的地表景观水体不仅丰富、美化了景观视觉,同时开放的水面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若无完善的水处理系统,景观用水必须频繁更换以保持清洁,所以节约用水、加强地表水的自净能力,促进水的循环也是住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2

关键词 林业生态建设;气候变化;措施;成效;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1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199-01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 470~2 900 m;植被在水平带上属于温带草原带,具有由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原州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30 mm,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年降水量57.7%,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1 361 mm,多年径流深25 mm。境内年均气温为6.2 ℃,低于全区5~9 ℃的多年平均气温,年积温2 263 ℃,干燥度1.63,无霜期103~148 d。

1 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

1.1 加强领导,保证林业稳步发展

固原市原州区党委、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将林业发展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生态建设督查小组,落实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从多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创新林业管理模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解决问题,使林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1-2]。

1.2 合理规划,整体推进林业建设

原州区遵循自然、经济和科学规律,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1.3 科技创新,提高林业建设效益

一是在全区进行病虫鼠害防治示范,综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二是通过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枸杞示范,在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带动提高了枸杞品质,通过了自治区产地认定和质量检测,从而使原州区枸杞种植户收入逐年快速增长。三是探索了漏斗式集水坑集流整地、覆膜、套杆、生根保水剂、截干深栽于一体的综合抗旱造林技术,为当前和今后原州区乃至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建设和培育后续产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技术储备[3-4]。

1.4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保障林业生态建设

近年来,原州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序进行,共有3.23万hm2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自2006年,原州区3 466.67 hm2森林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畴,2009年,原州区新增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77万hm2,使原州区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了2.11万hm2。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显著提高,防火基础设施和重点火险区建设得到加强;依法治林工作逐步加强,林业案件查处率达到95%;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5年累计防治鼢鼠面积5.4万hm2,防治落叶松叶蜂0.4万hm2,防治率均达到100%,全区森林病虫害监测覆盖率达到88%,产地检疫率达到95%。

2 取得的成效

2.1 退耕还林工程有序开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实施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截至2010年底,原州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72万hm2,荒山荒地造林3.67万hm2,封山育林0.27万hm2,使原州区的林草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局部地区已经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生态治理目的,极大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原州区退耕农户累计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5.7亿元,远远超过了地方财政收入,户均受益1.59万元(人均受益3 435元),使全区近50%的退耕户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彻底摆脱了贫困。截至2010年底,有近10万人外出务工,年创收6.2亿元,有效地推动了劳务产业和农民增收。

2.2 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1)福银高速公路原州区段绿化工程。工程涉及原州区开城、清河、中河、彭堡、头营、三营5个乡镇,绿化总里程72 km,绿化带宽两侧各50 m,总面积590 hm2,栽植苗木126万株、14类。同时对三营及青石嘴高速公路2个出口进行景观绿化,栽植苗木56万株。

(2)贺家湾水库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总面积逾666.67 hm2,其中核心区绿化近333.33 hm2,共计栽植各类苗木67万株,建设休闲亭、林区道路、灌溉管道等基础设施,并对库区农户实施搬迁。

(3)原州区须弥山旅游线路产业带工程。在三营高速出口至须弥山道路两侧完成造林266.67 hm2,绿化总里程12 km,共栽植各类苗木48万株,同时还完成银平公路三营附线2 km绿化,在三营小城镇入口处育苗6.67 hm2。

(4)镇村道路绿化及小城镇绿化工程。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原州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镇村道路和小城镇绿化步伐,2007年以来,累计完成镇村道路绿化728 km,栽植以云杉、樟河柳、新疆杨等为主的各类苗木逾50万株。采用园林绿化方式对张易、杨朗、三营等小城镇进行了特色绿化,取得了明显成效[5-7]。

(5)北部农田林网建设工程。自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高速公路两侧农田防护林带100条,面积235.2 hm2。共栽植杨树、刺槐、柳树大苗12万株。

(6)完成须弥山河道及两侧山体333.33 hm2绿化。原州区对须弥山旅游线路寺口子至老庄渡槽段6 km河道及两侧山体进行绿化,绿化面积333.33 hm2,共栽植苗木108万株。

(7)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林业生态工程。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工程2006年3月在原州区正式启动。工程实施以来,原州区共营造以落叶松、云杉、油松、沙棘、山桃、桦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水源涵养林6 333.33 hm2;实施封山育林1 666.67万hm2;新修林区道路8.5 km;改扩建苗圃13.33 hm2。工程的实施为有效增加区内林草覆盖度、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8)万亩枸杞基地建设工程。完成三营甘沟、头营马店万亩枸杞基地建设。原州区正在形成多个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枸杞产业基地,将为全区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8-9]。

3 参考文献

[1] 李银霞,苗润奇.试探海原县林业建设的做法及今后工作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4):12.

[2] 杜良平.对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94.

[3] 陶文科.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营林优化配置效应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 李卓.固原市原州区林业产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10-211.

[5] 高才,叶宏忠.原州区2010年林业工作及经验总结[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6):19.

[6] 马学林.东马场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4,217.

[7] 王珠娜,张晓磊,黄广春,等.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65-68.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3

土地整治是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农用地中的土地整治主要是针对农用地进行整理、开发和复垦。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我国现有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效益的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效益评价方面,这对提高我国土地整治的施工水平,提高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评价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本人针对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农用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各种影响、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研究方法、农用土地整治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1 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的相关概念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一定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进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它关系到人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土地整治中讲究生态效益,就是要确保土地整治的各种工程在施工后,能够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生态平衡状态,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的,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倒保证。所以,在土地整治中,只有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生态效益,才能获得较大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

2 农用土地整治施工过程中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

农用土地整治的施工具体包括农田、水利、道路、林网四项工程。其中农田整治主要是指针对农用地的零散地块进行归并、整平、取直、翻耕,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其整理成适于耕作状态的梯田或者田块。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的农业景观美化了乡村的生产劳作环境,水利设施的投入也加强了田间作物的灌溉率,为农业的丰产丰收打造了坚实的基础,田间道路的通畅为农业机械化车具进地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扩大农业经营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田间林网、植被的种植即让当地农业经济林的收入水平增加,又增加了绿化面积、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但这种农用土地整治的统一施工模式,导致田块大而平,使农田的细碎化遭到破坏,部分田块过大反而不适于野生动物的栖息,破坏了生态平衡;硬化的沟渠改变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很多地方由于原来的土沟被混凝土排水沟代替,从而出现了青蛙无法跳跃出去,野生植物无法在混凝土沟渠生长,各种微生物灭忙的现象;原来曲曲折折的小路被认为的曲直,增加了劳作的距离,破坏了各个田块间的联系;林网与护坡工程中,由于种植物种单一,引起病虫草害的侵袭机率增加;由于追求新增耕地增加,部分坑塘、季节性河流等被复垦成为耕地,这导致了水源的减少,对当地小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

农用土地整治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样存在不少隐患,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不太明显,我们可能暂时看不见,但并不表示在长期内就没有负面影响,很有可能在长期环境下不合理土地整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3 农用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的确定

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中常采用的指标有:土壤肥力改善指标、农田有效防护率、水土流失减少面积、植物新增固氮、释氧量、小气候的变化、土地质量的变化、田块规整率变化、人均绿地面积变化、灌排保证率变化、生物多样性的破环、引起病虫草害防治成本等。指标的选取采用静态和动态、正效益和负效益结合的方式,静态指标指对土地整理项目及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一次性永久改变效应的衡量,如对项目生态景观的改善;动态指标则是对项目区长期发挥生态效益作用的指标的衡量,如新增生态林固氮量现值等;正生态效益方面的表现有保持水土、改善项目所在区域小气候等,其负面效应主要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环,引起病虫草害防治成本的增加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极值标准化法、层次分析法、多种因素求和法等方法。在实际研究中,通常多种方法结合或者交叉使用,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对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做出定量的经济价值核算对项目的指导意义并不大,相反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纵向比较评价,找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施工在生态方面的问题,对改进土地整理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生态效益是农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我国农用土地技术,促进农用土地整治事业发展一个重要条件。

4 农用土地整治中生态效益的重要意义

生态效益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开发决策提供科学分析依据,生态效益分析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潜力分析、整理规划、整理活动实施、项目运行一起,形成完整的农用土地整治管理体系。农用土地整治在效益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但在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更多的是追求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综合改善,生态效益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纵观土地整治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生态景观设计是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首要的一部分,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提高是维持土地整治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农用地土地整治活动给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地方在开展农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出现了毁林开荒、垦殖草场、围湖造田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的做法,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合性,导致当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下降等等,增大了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与学者对土地效益的理论估计相去甚远。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土地管理者和经营者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片面理解,使得增加耕地成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但同时也是由于生态评价方法的研究未能与土地整理活动同时起步和深入发展,因而缺乏相应技术措施和评价方法,使得整治活动的生态环境评估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导致农地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无法量化比较,难以融入土地整治决策的价值判断体系。因此,通过生态效益评价,监控农地土地整治前后区域生态环境的状态及其变化趋势,认识农用土地整治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后果,便于及时对危及区域关键生态组分和生态过程的整理行为制定科学管理策略,采取预防、控制、调整和补救措施,保证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农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方法,是农用土地整治科学决策和实践的前提,对实现农用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04)

[2]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科技传播.2011(12)

[4]冯新伟,朱嘉伟,陈伟强.浅析土地整治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22)

[5]陈世权.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

[7]石寿江.农发行支持农村土地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启示[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1(04)

[6]郑敏.合理整治土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合肥市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状况探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7]郧文聚.鸟瞰日本土地整治[J].中国土地.2011(03)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4

作者:史阿宝 丁奎敏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由于一些农业生态园在建成后,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造成园内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1],生态知识缺乏,对园区的发展缺乏长远的合理规划,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生态园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造成园区建设和服务没有特色,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不合理,甚至存在服务质量差,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园效益的提高。

加强经营管理,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与国外相比,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在东部沿海地区已颇具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园已成为必然趋势。加强对我国农业生态园的管理,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态园符合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2]。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注重高素质管理团队的培养,加强对管理理论的知识的学习,加强行业间的经验和知识的交流,才能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种植和养殖,制定规划种植种类和数量规模,使农业生态园区向着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的方向发展,实现对园区科学规划和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探索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在积极吸收国外和先进地区的农业生态园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按高效示范、观光旅游、生态循环的定位引进项目,探索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园在带动农业收入、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收及生态建设的作用,实现农业生态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生态园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村社会化大生产,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农业产品生态化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加快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建设,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要建设农业生态园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业生态园的科技含量,是生态园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要推进农业生态园与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促进研发基地的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园区加快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传统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引进扶持高新技术的农业企业的发展,扩张农业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增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走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加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态效益生态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在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布局种植和养殖,并合理高效地制定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进行循环农业生产和集约化农业生产,并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用生态理念科学管理,提高生态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地制宜,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在生态农业园的开发与建设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塑造出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适应相协调的,与人们生活水平相一致的的旅游品牌,注重提高品牌质量的提高,同时要突出地方特色,把农业生产、科技、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品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可参与性,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精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3]。实现专业化、生态化的科学管理现代农业生态园中,由于项目多、员工多等原因增加了管理难度,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要注重增强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对园区管理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资源,切忌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4]。

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对于振兴地方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当中,要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提高生态园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规划、管理、营销三方面制定农业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生态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5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10-02

1 引言

自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昌吉州积极相应“再造一个山川秀丽的西部地区”的伟大号召,并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遏制生态恶化,推进三北防护林的建设,遏制荒漠化等。结合昌吉州的实际情况,把生态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等发展相结合,争当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排头兵。但是,昌吉州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在发展林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2 昌吉州林业实际概况

据统计昌吉州荒漠化面积占37.7%,是个典型的少林区域。昌吉州森林覆盖率也只有5.8%不到,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以及一些河谷地带,其中沿天山一带的林区因其位于新疆的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带,生态效益十分重要。新疆原有的一些森林和荒漠植被,由于历史原因和经营管理的问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加之原有生态系统的脆弱,出现大量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这些退化生态系统面临如何恢复?依靠什么来恢复?是个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3 造成昌吉州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

主要原因

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世界上没有那种自然资源能够像森林在人类活动与发展中具有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回顾自50年代初以来新疆的开发建设前期走过里一条“重农、轻林、毁林”的弯路,人为的毁林毁草开荒的后果造成了昌吉州北部几百万亩野生荒漠生态林永久性消失,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在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的过度采伐,造成环境恶化加剧,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沙漠化危害日益加大,灾害天气增多,农牧业减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也真正认识到“要把林业的生态效益放在首位”的重要性,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

4 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林业投入大、见效周期长,林业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林业缺少资金投入,社会不关心、不重视林业发展。对林业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而忽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量的森林资源由于种种原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加之原有生态系统的脆弱,出现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现代林业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绿色产业。在政策优惠和法律制约上,要利用一切可以的政策和条件,积极发展植树造林事业。对征占林地进行严格控制,对滥砍乱伐、毁林开荒进行严肃查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林业发展的不利局面。从而实现农林并举,协调发展的局面,使昌吉州经济得以持续稳步快速发展。

但在新疆这样一个地大物薄而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程度都有相当差异的地区,一定要科学规划,选准实施重点,集中财力、物力,不能搞一刀切。对于新疆昌吉州来说,应集中在基础状况较好而生态效益影响大的天山北坡一带,但同时也应鼓励一些企业自主开拓发展,跳出林业认识林业,走出林业发展林业,开拓视野发展多目标经营,处理好与社会经济结构相联系的协调关系,对于全疆的生态环境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作都将是意义深远的。

林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要引起全社会重视,让全民参与进来,积极治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没有林业各族人民的生存条件将不复存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必须走生态第一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5 结语

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共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6

1.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1.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本文由收集整理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1.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滞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

转贴于

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本文由收集整理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 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3.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3.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