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范文1
一直以来,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恢复都是田径界比较重视的研究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训练事故的发生,以及运动员在比赛中因赛前训练强度太大反而影响比赛水平的情况也不少,所以专家们也也来越重视运动员的训练恢复。而与其他运动员比起来,田径短跑运动员虽然正式运动或比赛的时间相对要短,但是正因为运动时间短,所以其训练时间比其他运动员更密集,而且精神也更需要集中,所以对体力的消耗也特别大,也很容易产生疲劳,对训练及比赛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从运动员疲劳产生的角度来提出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方法,对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比赛都将产生重要作用。在日常的短跑运动训练中,如果训练恢复工作做得好,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在比赛中,也可以使运动员不受身体疲劳的影响,发挥良好的水平。
1、田径短跑运动训练中疲劳的产生
一般来讲,在运动训练中产生疲劳是正常的,也可以说也只有产生疲劳,训练才算是有效果的。训练之后如果没有疲劳,就说明该训练书无效的,但如果疲劳产生之后还未恢复就开始训练也为危险的。因此,消除疲劳和训练恢复是田径短跑运动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重视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讲,田径短跑运动中产生的疲劳主要可以分为身体疲劳和神经疲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有着重要影响。
1.1 身体疲劳
任何有效的运动训练都会产生身体上的疲劳,而且身体上的疲劳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运动员运动强度的不同,疲劳在身体上的表现也不一样,一般可以把身体上的疲劳分为三种:轻度疲劳、中度疲劳和重度疲劳。轻度疲劳运动员自我感觉无任何不适,面色稍红,排汗量也不多,呼吸中度加快,步伐轻稳,注意力比较好,能正确执行指示;当达到重度疲劳的时候,运动员会明显地感觉到疲乏、腿痛、心悸,面色相当红,排汗量也稍微增多,尤其是肩部,呼吸显著加快,步伐变得摇摆不稳,注意力稍微不集中,执行口令不准确,改变方向时偶尔会发生错误[1];最严重的是重度疲劳,一旦达到重度疲劳,运动员出来持续中度疲劳的疲乏、腿痛、心悸等不适外,还会产生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现象,而且有的现象会持续较长时间,重度疲劳时面色会非常红或者苍白,也会出现蓝紫色,排汗量也会非常多,尤其是在整个躯干部分,在颞部或者汗衫、衬衣上可能出现白色盐迹,呼吸显著加快,并且比较浅,有的会出现呼吸节奏紊乱,重度疲劳产生之后运动员会出现显著的动作摇摆不定,在行进时掉队,出现不协调动作,注意力也非常不集中,执行口令缓慢,只有大声口令才能接受。从以上就可以看出轻度疲劳不会影响运动员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是中度疲劳和重度疲劳对运动员的训练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重度疲劳,不仅会影响训练,而且极有可能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1.2 神经疲劳
一般的运动训练,都是通过肌肉收缩产生力量来完成,而支配肌肉收缩的是大脑中的运动中枢信号,运动中枢将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从大脑传递都肌肉,因此疲劳首先是在大脑的神经细胞中产生,当大脑皮质中能量物质的消耗达到一定程度时,皮质细胞由兴奋转变为抑制,从而使动力定型发生紊乱,导致神经疲劳的产生。这是比较普遍的运动神经疲劳,而田径短跑运动训练又有其特殊性,因为田径短跑运动比一般运动持续的时间要短很多,这就要求运动员的运动开始及运动的过程中都需要精神集中,所以田径短跑运动训练比一般的运动训练更容易产生神经疲劳,这是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点[2]。
2、田径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方法
前面我们提出了田径短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的两种疲劳类型,因此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需要针对这两种类型的疲劳采取一些训练恢复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运动训练的持续进行,也才能保证运动员在长期训练之后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目前,针对田径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方法也比较多,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2.1 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既是运动训练产生效果的前提,也是运动训练后消除疲劳的直接有效的方法[3]。针对一般的轻度疲劳,稍微休息就可以得到缓解,从而保证训练的继续进行。因此,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安排运动员的休息时间。就算是短时间的田径短跑训练,也需要足够的休息。而当训练结束之后,运动员也要保证自身的睡眠,一般当天强度训练之后,要有八小时以上的睡眠保证,体质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也才能不影响后续训练。
2.2 合格的训练场地
目前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一般是针对训练的需要而提出的,但是要在训练过程中使运动员能及时恢复训练,对训练场地也有一定的要求。部分田径短跑运动训练是在室内进行,但是一般室内比较封闭,空气流通不够,湿度也达不到运动员训练恢复的要求,这将对运动员训练恢复产生不良影响。理想的田径短跑运动训练恢复对温度、湿度以及空气的流通度都有要求,一般要求是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湿度一般的场地中,运动员才比较容易恢复训练。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范文2
关键词 短跑训练 专项素质训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短跑是一项考察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等方面的综合训练。短跑训练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方式、方法的正确、灵活运用,短跑训练在整个体育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常见的体育赛事,掌握短跑训练方法无疑对专业运动员来说受益匪浅。本文通过论述短跑训练中运动员必备的各项身体素质和条件,进一步探究提高短跑水平的方法。
1短跑需要的专业素质训练
短跑训练是一项系统化、专业化的体育练习过程,需要综合、全面的方法加以不断结合练习,才能奏效。以下就详细论述专业素质训练当中的方法。
(1)力量是短跑的动力,根据短跑全程各段落肌肉的用力特点,可以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运动员在做支撑练习中负重固定的时间,体操中的悬垂、倒立和支撑等都是肌肉等长收缩;动力性力量由重力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组成,摔跤、举重和投掷跳远都属于重力性力量训练,通过组织运动员跑楼梯,专门训练他们的腿部肌肉;做负重深蹲,训练其爆发力。
(2)柔韧性练习主要为提高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通过柔韧性练习,运动员会逐渐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通过队员反复踢腿、压肩、压腿、等动作训练,使动作幅度由小到大,防止肌肉拉伤和撕裂。
(3)采用灵活多变、新奇有趣的训练方法,这样会充分发挥运动员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接受运动训练的势头。比如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开展接力跑比赛,路程设置为200米,分3次接力,每50米设置一次,团队里面的几位赛手需要人人具有冲刺跑到能力,才能让每个组的运动员都能通过这样一种紧张的运动氛围带动他们速度的提升。
2发挥队员机体能力的短跑技术方法
在短跑训练中,专业素质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重点培养运动员素质的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和其它有关的素质能力统筹起来开展训练。平时要注重力量、耐力、速度及柔韧性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训练,并把这些素质整合起来练习,最终能达到运动员规定的指标。其实一名运动员能力水准的高低不止在于具有上述专业素质,更与掌握合理、恰当的短跑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改进和提高短跑技术是短跑训练的关键方法。
(1)教练员要处理好短跑的步长与步频之间的关系。日常训练中,运动员经常在要求增加步长时,其步频减慢;加快步频时,步长则缩短。步幅的长短与人的柔韧性、腿长、身高和腿部肌肉力量都能由训练进行改观。步频在16~22岁左右就能达到很高的标准,要有所改变难度很大,唯独有正确的训练技巧,如强化摆臂训练,步频还是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掘。因此要想改变队员的消极因素,教练员需要发扬其积极因素,在不同的训练时期,发展步长和步频应当有所针对性,循序渐进,使二者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教练员加强短跑动作技术方面的示范与指导,应当考虑如何开展有负荷的速度联系。可以用橡皮筋冲刺的办法来进行训练,从有橡皮筋和无橡皮筋的冲刺,从带负荷的小步跑到不带负荷的小步跑。因应用几种方法练习,不断完备技术要领,运动员们的肌肉力量才能得到适当的提高。
(3)肌肉弹性的训练也要带适当的负荷。教练员需要采取带沙袋跑楼梯、带实心球跑和弹跳的训练方法,负荷由轻到重,速度由慢到快,用加快频率进行训练,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这样由量变的积累,才能到质变的飞跃,从不断开发机体潜力,到稳步推进短跑技术的提高。
3短跑训练中加强生理与心理训练的方法
短跑基本技术训练不仅要在理论上准确、全面;还要从实践出发,要做到熟练、实用。理论必须指导技术,技术也要适合于实际比赛要求,唯有如此,运动员才会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展示娴熟的技巧。下面从生理、心理角度分析这两大方面的训练方法。
(1)生理训练方法。腿部肌肉的紧张与松弛是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收缩与舒张的动作交替进行的过程,当工作肌进行收缩用力时,对抗肌则处于松弛状态。当肌肉一次性收缩结束后,在下一次收缩之前有一个放松过程。
(2)心理训练方法。心理准备与自我心理调节被普遍认为是比赛时夺取胜利的关键性因素。16~22岁的运动员训练时成绩要想稳定在较好的水平,就必须要把心理能力作为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精神过分紧张、缺乏大型比赛经验、技术动作紊乱,常常使水平无法正常发挥。教练员需要让运动员的心理有经常性的调节放松的机会,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神经肌肉放松感和积极心理情绪的重要前提。若运动员在训练中注意心理的放松,在比赛进程中把自己正常的水平稳定地发挥出来,就能取得应有的成绩。
短跑训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为了提高训练成绩,除了具备必要的训练方法和技巧,还要费功夫的提高专业身体素质,以提高机体能力和运动能力,为专项训练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保罗,徐文斌.关于短跑技术与训练中的几个问题――全国短跑教练员训练班学习笔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4).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范文3
一、研究方法
(1)心理训练的对象、时间、内容和方法。
①训练对象:宁远中学10名七至九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年龄为13周岁~16周岁。
②训练时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为受训期,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为受训前期(对照期)。
③心理训练内容和方法。
1)内容:“意念训练”和应答发令信号的训练。
2)方法:
A.“意念训练”对运动员提出如下要求。a.描绘自己在短跑训练中的合理技术动作和速度分配。每周进行2~3次训练课,每次训练课可进行5~8次(时间3秒~5秒/每次)。b.把自己的想象内容与实际训练结合起来,以求达到统一。c.想象跑100米时的情形:我启动速度快,能保持高频率的加速跑,快速的中途跑和终点跑,从开始到结束体力充沛,竞技状态良好。d.想象跑200米时的情形:我起跑速度快,弯道技术好,步长逐渐加大步频逐渐加快,身体内倾斜合适,跑直道时速度更快,技术动作运用轻松自然,一直向终点冲去。e.想象400米跑时的情形:我启动顺畅,能逐渐增加速度,动作协调,弯道技术运用很好,直道跑时轻松合理,速度比弯道时更快,呼吸调整得很好,体力充沛。最后的直道跑,我的体力保持到最佳状态,技术动作合理,奋力向终点冲去,逐渐超过全部选手,现场观众热烈地为我“加油”助威。f.比赛前的想象内容为:我今天的心理状态特别好,心情很轻松,感觉体力很充沛,有良好的经济状态,对自己充满信心。
B.“应答发令信号的训练”对运动员提出以下要求。a.相信自己的技术动作能顺利地完成起跑。b.在做好起跑准备后就开始在大脑里想象发令员拿“枪”瞄准自己,当“枪”响时瞬间即感到一颗子弹向自己的后腿射来,马上起跑,避免“中枪”。若无“枪”响,就没有子弹射来,不用考虑起跑。
(2)训练效果。①“意念训练”有利于提高少年短跑的速度分配能力,使运动员的速度分配趋向合理化,效果良好。数据统计表明,受训后10名少年男子各分段时间与总时间的百分比接近国际优秀运动员比赛指数,说明受训后运动员的速度分配能力有明显提高。②“应答发令信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起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数据统计表明,运动员经此训练后起跑能力有明显提高,参加比赛的起跑犯规次数有明显减少。
二、分析讨论
(1)“意念训练”能帮助运动员在日常的运动训练和激烈的竞赛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适应紧张激烈的比赛,保持活动需要的良好心理状态。短跑比赛,竞争极其激烈,身心容易处于紧张状态,比赛时条件和客观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很容易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少年运动员,往往由于缺少正常的心理训练,心理素质比较差,容易在比赛中出现调整不好兴奋点或出现紧张和害怕的心理,影响运动员正常水平的发挥。“意念训练”是根据少年运动员存在的这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发展少年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受训后的少年运动员认为:经过这样系统的训练后能合理调整自己的兴奋点并能很大程度上消除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保持竞技中心理稳定性是获得优秀比赛成绩的重要条件。
(2)“意念训练”特别强调合理运用技战术意识,这样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跑时速度分配的能力和技术动作运用的放松能力,促进短跑成绩的提高。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表明:短跑的前半程如果速度过快容易导致促进和抑制肌肉收缩与放松的神经冲动和传导过程加快,造成神经肌肉过早疲劳,影响后半程速度的发挥。导致此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短跑技战术的认识,技战术的意识差。其实,要增强少年运动员的技战术意识,如果仅靠反复的身体练习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如果训练时能够合理地利用少年运动员的认识能力,发掘少年运动员的认识潜能,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意识训练”的内容之一是强调跑的速度的合理分配和技术动作的放松能力的战术意识,使之在少年运动员的头脑中形成动作意象,再通过不断的意念训练,使头脑中的动作意象与实际要求相一致,以达到提高技战术水平的目的。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范文4
【关键词】核心力量;短跑运动;训练策略
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群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竞技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以及稳定性,帮助力量的传递、整合和控制,为运动员发力创造支点,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取得良好的竞技成绩。但从目前对田径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看,重点主要放在四肢上,而对身体核心部位的训练较少运用。为了促进我国短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适当地调整训练方法,加强核心力量方面的训练。
1核心力量在短跑中的作用
1.1加速起跑,传递力量
如果运动员很好的掌握住了核心力量训练的技巧并且能够很好的运用到竞技赛场上,可以使核心部位的力量更好的向四肢传递,将身体的每个环节都视为运动链当中的一环,在百米跑的起跑中,身体每个参与工作的环节如踝、膝、髋、腰等都对力量和能量的传输起到巨大作用,从而使起跑技术节约时间,加速起跑。百米跑的起跑动作是两手迅速推离地,两臂屈肘有力地作前后摆动,两腿同时用力蹬起跑器,前腿以膝领先摆动。在起跑过程中,特别是重心前移、平衡的控制等技术要素,都需要上下肢协调用力完成,而核心力量的增强可以更好的加强对力量传输的承上启下作用。起跑时人体重心前移,核心力量可以在保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做出冲刺姿态,促进以髋为轴的高速提脚、摆动技术迅速发展,是提高百米跑起跑成绩的有效途径。
1.2提速途中跑,完善技术
对核心力量肌肉群的训练,可以促进百米途中跑更加省时、省力的完成,达到对途中跑的提速目标。“蹬摆结合”技术增加了大腿以髋关节为轴作绕环动作的摆动,更加重视核心区的力量速度应用。以核心区耻骨为中心点形成中心线、髋关节为轴的横轴面形成圆周,在百米跑过程中身体左右移动平稳、腿的前后摆动成弧形落地,膝关节均不超过此圆周,这时达到的力量速度是接近完善的。如何才能保持途中跑姿势的完整性,核心区域的髋关节控制能力、腿肌的运用都要达到最完善的分配与互补,上身放松,以髋带膝,以膝带动脚的跑动是最理想的方式。通过核心力量的训练,才能逐步达到训练目标。
1.3后程冲刺,稳定核心
后程冲刺技术动作与途中跑基本相同,只是由于疲劳的出现,为保持速度应加强后蹬和双臂摆动,距离终点前一步时,应做极速上体前倾动作。以胸部或肩部触碰终点后减缓速度。后程冲刺时能量系统中的磷肌酸或乳酸系统开始起作用,可以立即提供短时间的能量。也可以说磷酸系统是为短跑选手而存在的系统,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来提高。磷酸肌酸和APT一样都是存储在肌肉里的,对核心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就尤为重要。为了保持工作肌肉群的稳定性,只进行跑步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保持肌肉足够强壮,髋关节肌肉群有效控制手臂和腿的摆动;促使速度提高,协调四肢传递力量;并且帮助身体不易受伤,增强核心关节的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还可以延缓肌肉疲劳,在后程冲刺里实现有效的供能,从而提高运动效率。
2核心力量短跑的训练策略
2.1核心力量训练原则
在实际训练中,要依据运动员的实际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首先,在百米跑基础训练阶段,要以自重训练法为主,感受脊柱的力量和骨盆的稳定性。辅以安排平衡球、瑜伽球等进一步提高身体平衡性,控制力量的传递,发展协调性。
其次,在百米跑技能提高阶段,要安排核心最大力量训练进一步提高百米跑的腰胯摆动力,并注意要同步加强腰胯、大腿的肌肉及韧带的伸展性、弹性,和核心区域各关节的灵活性。
最后,在短跑专项保持阶段,应加强核心速度力量、爆发力的训练,提高胯关节的摆动速度和幅度,并结合短跑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核心力量训练。
2.2核心力量训练计划的制定
2.2.1熟悉性肌肉力量训练计划
即基础热身训练阶段,可采取自重训练法或器械辅助的简单训练法。持续时间为1个月,每周训练1~2次。
2.2.2增加训练强度阶段
加大训练的量和强度,达到机体负荷承受范围的60%~80%,持续时间为两周到1个月,每周训练2次。
2.2.3高难度训练阶段
在经历了1个多月的训练计划后,逐渐转向针对性强的高难度训练,即专项训练方法,最理想的方式是在1个星期内至少安排1次训练。
2.2.4针对性训练计划
为了更好的提高身体素质与跑动能力,每周要进行至少两次的针对性训练计划。例如,在所有的核心部位训练中,首先应该掌握的是中心脊柱的训练。做这样的训练首先要让骨盆和地板保持平行,然后用全力收缩躯干,让腹部向后尽量贴近脊柱。同时也要全力收缩背部。然后躯干和脊柱各放松50%左右的状态。
2.2.5预防伤病训练计划
关节肌肉的疼痛会影响运动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安排恢复训练,来预防伤病的产生。至少每周两次训练,通过训练强化关节,改善身体的薄弱点。
2.3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
2.3.1基础核心力量训练
基础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包括自重训练和器械训练两种。自重训练法一般是采用静力性训练或者利用不稳定性训练达到训练目的。器械训练法是利用核心力量训练器械进行不稳定性训练,器械包括瑜伽球、悬吊绳、弹力带等。如普通的仰卧起坐,可以在训练椅或者健身球上来做,训练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增加难度,如手捧重球做转体卷腹等等,以此增加训练强度。
2.3.2专项核心力量训练
专项核心力量训练是指,运用弹力带、绳索、悬吊训练等器械手段,以增强短跑专项核心力量即髋、腰、背肌肉群力量为目的,达到核心力量转换、传递、协调等效果。强调增强核心稳定性及人体深层次小肌肉块的训练。主要采用使身体重心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短跑的核心力量练习可采取的器械训练法包括拉胶带抗阻送胯跑、水下壶铃负重跑、单杠悬垂摆动、保加利亚式分腿深蹲、等训练手段。练习一定阶段后加大训练负荷、增加训练难度,通过抗阻力训练加强对肌肉的控制力,增大肌肉力量;逐渐掌握核心肌群在中心部位的传递;快速提高爆发力,并且加强身体的超量恢复。
2.3.3伤病预防训练
长期的短跑运动会对髋部的小肌肉群、膝关节及N绳肌肌群形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大腿的运动方向,因此强化这部分肌肉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内收肌群静力训练,10~20次,每次至少30s;旋转髋部拉伸练习,每侧拉伸至少30s等,以此训练达到预防伤病的目的。
3结语
总之,核心力量的训练能有效提高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在短跑田径项目的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严格遵循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合理设置训练内容,科学有效的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最终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并且保持在稳定的状态。虽然,核心力量训练是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和发展,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具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传统力量训练的优点也不容忽视,在安排日常训练时需要取长补短,以发挥出二者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服务。
参考文献:
[1]孙佳钰,程传波.栾奕恋.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12).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范文5
【关键字】青少年 蹲踞式起跑 技能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蹲踞式起跑是短跑项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短跑项目技术的发展及规则的变化,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由起跑的速度所决定的。因为起跑瞬间的快慢,不仅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各阶段技术发挥产生影响,因此影响到整个短跑的比赛成绩。比如说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的比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在复赛中跑出比刘翔好的成绩,但在决赛中,由于刘翔在起跑中夺得先机,使得美国运动员在追赶刘翔过程中造成节奏紊乱踢倒了第六栏,而刘翔凭借着这百分之几秒优势最后获得冠军。可将蹲踞式起跑在短跑项目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何提高青少年短距离跑步项目中蹲踞式起跑的速度,是我们每位从事体育工作的教师、教练员及运动员应不断探索的课题。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青少年蹲踞式起跑的速度?首先得从蹲踞式起跑的各因素来分析。
一.从蹲踞式起跑的反应速度来说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反应的性质有三种:即主动反应、被动反应和应激反应。在蹲踞式起跑中,运动员的反应主要是主动反应和被动反应。主动反应能使感觉神经高度兴奋,有效加快其神经的传导速度;被动反应则是在接受刺激后,感觉神经才开始兴奋。因而在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首先得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动作技术本身的主动反应上,其次是把注意力放在“捕捉”发令枪声音上的被动反应。这是因为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比集中在信号上的反应速度要快10%以上。原由是注意力的指向性和肌肉紧张度有关,,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完成该动作有关的肌群紧张度会升高,从而会加快动作的完成。
二.从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来分析
蹲踞式起跑技术作为田径短跑项目中的一个专门技术,它必须符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体打破静止,实现零加速的最大值,减少能量损失等基本条件。在动作形式上应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肌肉在特定姿态下的收缩特征。因而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二个方面
1.加强青少年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
神经生理学专家和动作学习的研究学者,在他们关于动作技能发展即时性理论中认为,在动作序列突变,以及达到动作学习基本成分的力量与方向需要转换的各个阶段时,动作的反馈对速度的控制极为重要。
由于短跑的动作技术是相对固定的,起跑的方向也被统一要求必需符合田径规则规定,因而起跑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熟练的应答动作能反馈给大脑相对稳定的良性刺激,这样能有效降低神经的粘滞性,加速神经脉冲信号的传递,从而加速了动作的反应时间。另外熟练的应答动作能有效提高各技术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得人体各部位发力的连续性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提高动作速度。此外熟练的动作技术也可使运动员把注意力从动作技术上转移到“捕捉”发令枪响的信号上。
因此,在进行蹲踞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应让运动员在掌握正确起跑动作的同时,进行经常反复的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是提高起跑速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2.提高蹲踞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性是指符合青少年各肢体肌肉的用力特点(骨骼关节所处位置、角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姿态)和运动形式(路线、幅度、方向等)上的要求,表现为规则要求下动作技术的相对统一。合理性是指肢体间的用力形式,用力方向、大小、时机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和高度协同,表现为动作的整体性和效益性。因此正确、合理的起跑技术,不仅表现为规则条件下的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特征,更应形成个性鲜明的技术风格。这是充分挖掘和提高青少年蹲踞式起跑速度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从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来说
在许多运动项目中,力量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是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重要因素。从力学公式F=ma中可得知,力量等于人体质量(m)与加速度(a)的乘积,力量是引起人体加速度的原因,力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则人体运动速度也就越快。故在人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体加速度,对力量的要求更偏重于相对力量。相对力量越是大,肌肉越容易在运动中克服内、外阻力产生快速的收缩速度。
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增强青少年的肌肉力量,能有效提高起跑的动作速度。具体的是:
1.要有效提高下肢蹬力
从运动学角度分析,蹲踞式起跑是在特定身体姿态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从技术上讲,好的起跑效果要求两腿蹬力要强,特别是后腿。后腿的蹬离动作是“打破”人体静止姿态的起始点,并开始推动人体重心快速向前移动。故在教学与训练中加强后腿肌肉的收缩力量,对提高蹬离动作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2.要注意加强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
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强调,起跑时两臂的推动力量和离地后的摆动力量对起跑的影响。提高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量,对推动和促进上体的抬起,使上体较快达到适当高度和位置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可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可对下肢蹬离起跑器时力量和速度的发挥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故此,在对运动员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必须注意身体各部位力量的均衡发展。不能有所偏颇。
四、青少年蹲踞式起跑技术教学训练的要领和方法
青少年蹲踞式起跑技术练习中,常用的方法有:
1、各就位
要领:前脚距线一脚远,后膝跪地在前脚边,双手撑地宽于肩。
练习方法: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做几次深呼吸,轻松地走或跑到起跑线前,屈体,两手撑地宽于肩,有力腿在前,距离起跑线1脚到一脚半距离,后腿跪在地面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在一条线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之间有10厘米的距离;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向前,两手约与肩同宽撑于起跑线后,两臂伸直,肩微移超过起跑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方半米处,注意听“预备”命令。
2、预备
要领:重心提高肩过线。
练习方法:听到“预备”口令发出后,后边支撑腿稍抬,臀部和肩平或者稍高于肩,但是后边腿要弯曲,不要伸直,两眼视前方三米处,注意听枪响。
3、跑
要领:蹬摆结合冲向前。
练习方法:听到“跑”口令后,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腿同时猛发力,后腿前摆前腿蹬,充分蹬伸髋膝踝。
在训练的过程中根据青少年的体能特点,选择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能更有效的完成快速起跑,获得更快的初速度,使运动员跑得更快。
参考文献: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范文6
关键词:训练;速度;障碍
在日常训练中,随着对速度素质的强化训练,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速度有了较快的提高但在速度达到某一水平后,往往长时间不再增长,出现了“速度障碍”(即速度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出现停滞现象)。这一现象是田径各个运动专项经常发生的,导致了运动成绩徘徊不前,也使运动员情绪受到影响。如何在运动训练中如何避免和突破“速度障碍”,是运动训练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只要明确它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措施,还是可以避免和克服的。
一、速度表现在不同专项上的特点
1.反应速度,是运动员对外界刺激快速应变能力。如起跑时对发令枪声的反应等。
2.单个动作的速度,即在不加外部阻力条件下,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如跳远、跳高运动员在通过助跑获得较高速度后,在瞬间完成起跳动作的能力;跨栏跑运动员在完成过栏动作的时间,投掷运动员在完成最后用力动作的时间等。
3.动作的频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同一动作的数量。如径赛运动员在跑一定距离时所表现的步频。
二、产生速度障碍的原因及突破方法
1.动力定型形成的
青少年短跑和中跑运动员在发展速度的练习中,过度采用短距离最高速度的反复跑,使一堂训练课中运动员自始至终都在做极限强度的运动。反复的练习和多次的重复,使快跑的节奏和频率成为习惯并得以巩固,出现动作时间特征上的稳定,形成了动力定型。这就难以再改变这个习惯的节奏和速率,于是就产生“速度障碍”。纠正方法是:破坏已形成的动力定型,改变原有的习惯节奏。具体在训练中应用这样一些发展速度的训练手段和跑的练习:①逐渐加速跑的练习。②可控速度跑。③变换节奏跑。在进行这些跑的练习时,应在运动员身体各方面状态良好情况下进行,有时就会出现跑速超过原有最高速度的情况。从偶然的出现到经常地出现,原来的速度能力就得到了提高。④快节奏高频跑。方法在100米距离上,做出全程步频标记,每个标记要略小于平常的步幅,要求用高速,高频率跑完成(也有称这种跑法为跑格)。
跨栏跑运动员在达到一定水平时,其栏间跑的节奏和过栏的腾空时间,也经常出现“速度障碍”。这是运动员习惯成自然的节奏和动作频率及两腿剪绞的速度,形成的动力定型所产生的。克服的办法:①提高绝对速度。②降低栏架高度。③缩短栏间距离。②、③练习迫使运动员减少腾空时间,加快栏间频率,易于形成二快一高。
青少年跳高运动员除了技术以外,不断提高身体助跑踏跳腾空的初速度,是提高专项成绩的重要因素。而助跑的最后四步的水平速度,决定了腾空垂直初速度的高低。跳高选手经常在助跑的最后四步和腾空垂直初速度上发生“速度障碍”,解决的办法:①采用最后几步的计时跑。②提高绝对速度。③克服阻力的助跑练习。④快速的连续跳起练习。
跳远运动员的“速度障碍”,出现在助跑最后10米的速度上和起跳速度上。起跳速度是关系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要突破这方面的障碍,主要是:①提高绝对速度。②提高专项弹跳力。提高绝对速度的训练近同于短跑,但主要不是去发展运动员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而是要重点集中发展在特定距离内达到最大速度的能力。在跑的技术上要求节奏明快而稳定,步幅舒展富有弹性,身体重心高而平稳。
2.训练手段过于单一和集中造成的。
青少年运动员神经系统兴奋程度高,但兴奋点容易转移,并且抑制和疲劳都较成人来得快。这个特点决定了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时手段要多样化,灵活多变。
速度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如和技术、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柔韧性等素质有关。发展速度的训练方法较单一和集中使用,忽视了青少年运动员其他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也是“速度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训练运动员100米跑到11秒的成绩,可以用大量短跑练习来达到,也可以通过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来达到这个成绩。前一种训练方法极易产生“速度障碍”,而后一种则可以避免。
三、如何避免“速度障碍”的产生
1.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训练的初期阶段,不要进行过于精细的专项化训练,不要过早地大量发展绝对速度,应先搞好身体的全面训练。
2.在发展速度素质上,切忌始终都用最高速度训练。发展速度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多采用发展快速力量、爆发力量为主的练习,重点抓速度力量的提高。速度力量是运动员在克服运动阻力时表现出来的加速度能力。它的高低与肌肉运动时克服阻力的运动速度有关,肌肉运动时的最大动作速度实际上就是运动员速度力量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