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路管理智能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路管理智能化范文1
【关键词】隧道照明;智能节电;应用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大量以桥隧为主的高速公路逐年增加,公路隧道照明系统作为车辆安全通行的保障,同时也使隧道开支运营居高不下。隧道照明耗电占高速公路运营中很大一部分,如不解决隧道照明节能问题,将给管理部门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若采用先进的照明控制系统,不但能明显改善照明效果,增加行车安全性和舒适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费开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使用现状
(1)为了减少高额的运营支出,隧道照明在日常使用中,大量的少开灯甚至不开灯的现象比比皆是。给高速公路行车安全造成了重大隐患。
(2)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隧道照明系统的设计一般按照洞外最大亮度和最高时速来确定隧道内各段的灯具功率和灯具分布密度。实际运营中,需要的照明强度一般远远小于设计参数,在运营过程中按照设计最大亮度照明,造成电源浪费。
(3)高速公路用电采用专线供电,在用电负载功率设计中,箱变要考虑实际功率、线损、无功衰耗、灯具老化衰耗等因素,箱变的设计要远大于实际功率,高压送变也要考虑这些因素,这样就导致低压端电压高于设备额定电压。经常高达240V以上,这样既浪费了电能,也大大缩短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大量的维护费用与人力支出。
(4)高速公路低压配电施工单位众多,施工人员素质高低不齐,施工中不按设计方案施工,三相线路所安装灯具功率不平衡,导致实际用电三相电压不平衡。灯具的质量参差不齐,随着灯具的老化,也会造成三相电压的失衡。三相电压不平衡不仅降低功率因数,浪费电能,同时也会严重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5)由于采用农网专线供电,农网中用电设备的不确定性,导致农网电压随着时间、季节及其他因素忽高忽低,用电低谷时,电网电压会显著上升,一般可达240V以上,因电压波动大,导致高速公路电能浪费及隧道设备损坏的事件比比皆是。
3. 节电依据
(1)电力供电系统中,为了避免送电过程中的线路损耗及用电高峰时造成的末端电压过低,往往都是以较高的电压传输,特别是用电低谷时,电网电压更高,高电压不仅会带来灯具的加速损坏还会危及用电设备安全,更带来额外的电费支出。
气体放电灯只是在启动时,需要较高的工作电压,而点燃后适当降低并稳定供电电压,(实验结果表明,稳定的电压200V-210V范围是盖亚钠灯的最佳工作电压),既可保持其正常照度,又可有效地节电,还能延长灯具的使用寿命。
(2)所有气体放电灯在使用前,其亮度都比设计值(寿命终止时的亮度)高出40%~20%,当灯达到寿命末点时,其亮度正好达到目标设计值。根据这一特点,用智能节电装置补偿灯的这一老化过程,在保证正常亮度的情况下,即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节电。
(3)针对不同时间,隧道照明实行“按需调亮度”的节能模式。白天在不影响照度的情况下,照明灯具自动工作在合理稳定的电压上,在夜晚适当地降低照度,自动调整到保证灯具能够工作的电压上,综合节电效果更加明显。
4. 系统工作原理
通过安装在隧道照明回路上的灯具数据采集开关装置将电压、电流采集数据传到监控中心管理终端上中心管理终端远程遥控输出电压调压稳压节能装置将现场所需要的电压输出给安装在隧道照明回路上的灯具数据采集开关装置
5. 系统功能
(1)数据采集功能:系统对隧道各个回路末端(灯具)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电能计量等数据以及节电柜工作状态进行采集。
(2)动态自动调压:根据隧道照明现状,通过系统自动对隧道照明回路动态电压、电流的数据采集,自动分析,自动进行合理调压。
(3)智能稳压:通过系统设定照明灯具的工作电压。系统根据采集的数据调整输出变压器电压,再通过精密稳压,实行智能稳压供电。
(4)远程单灯控制:能够远程遥控每个灯具的开、关。灵活制定照明方案。
(5)远程设置供电方案: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季节,远程控制调节输出电压。
(6)电力安全报警:当监控终端主动报警或调度中心在遥测时发现警情时,监控中心微机会自动用语音或手机短信报出故障的有关参数。
(7)统计查询、打印功能。
(8)远程抄表功能。
(9)远程查询功能。
6. 应用实例
(1)陕西神府高速公路隧道照明采用专线供电,电压经常偏高,有时甚至高达250V以上,这样既浪费了电能,也大大缩短了灯具的试用寿命,大量增加了维护费用。
(2)通过在卧虎湾隧道加装照明智能节电系统,使该隧道的电压、灯具开关更具合理的运行。据测试数据显示:安装节电系统前,平均每小时耗电122.27度,按0.7元/度计算,每小时电费85.6元。安装节电系统后,平均每小时耗电91.30度,按0.7元/度计算,每小时电费63.9元。每小时节约21.7元,全年节约190092元。结果表明:使每年电费支出减少四分之一,节电率高于25%。
7. 结束语
公路管理智能化范文2
[关键词]智能化设计;多角度设计;公交站台;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62-01
一、研究背景
城市公交的发达水平与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它的建筑设计水平是城市品味的直接体现。公交站台的设计应遵循人性化、智能化,集实用功能和审美兼顾的原则,并且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天,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公交站台好比一座城市的名片,它是一个城市自然、人文、科技文化浓缩的精华,是一个城市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品牌,是一个城市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缩影。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公交站台则是市民短暂聚集的一个小型公共场所。传统的公交站台服务功能单一,外观平庸,缺乏设计感。“智慧城市”理念提出后,很多设计师对发达城市的公交站台进行设计改造,比如说:重庆专门为等车的乘客降温而建造水雾公交站台等等。但是进度很缓慢,成果不够明显,没有真正实现公交站台的智能化。
二、设计原则
我们除了遵循传统的公交站台设计原则如:同一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等以外。我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控制系y的设置原则:
针对现代智能化公交站台在智能化控制系统建设方面的功能需求,结合实际情况,系统设置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系统配置设计:
(1)车辆自动识别与引导系统,多媒体信息显示与人流引导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
(2)实现集中监视、控制与综合管理等多种功能;
(3)智能系统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容错性;
(4)系统设置应能适应公交站台使用要求,创造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达到节约能源和人力的目的;
(5)在实现先进性、可靠性的前提下,系统的设计应达到最佳性能价格比。
三、控制系统的构成原则:
1、可靠性系统应具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技术文件规定功能的能力。应具备系统长期和稳定工作的能力。
2、实用性系统应具备完成工程中所要求功能的能力和水准。系统应符合实际需要的国内外有关规范的要求,并且实现容易,操作方便。
3、先进性系统应是满足可靠性和实用性前提下最先进的系统,特别是符合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最新发展潮流并且应用成熟的系统。
4、开放性系统应遵循开放性原则。系统应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诸方面的接口与工具,使系统具备良好的灵活兼容性,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四、设计功能及实现方法
公交站台智能化的植入,使市民在换乘时,不但能享受到舒适的候车环境,还有便捷的附加服务。多功能智能化公交站台上建设有调度室、候车亭及“隐形”便民凳,设置了公共自行车咨询投诉服务点,并安装了多媒体触摸屏电子站牌及查询系统、智能风扇及中央送风系统、自动伸缩挡板、自动雨伞借还机、手机快速充电器等便民智能装置。
按照推进“智慧城市”的要求,秉承“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建设造型简洁大方、整体通透安全、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的城市多角度智能化公交站台。
智能化公交站台的照明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和普通供电相结合的模式,节能达到60%。第一,站台首次配置安装中央送风系统,当温度传感器到达一定值时,风扇自动打开,给夏日候车的乘客送来丝丝凉爽;第二,智能化公交站台装有自动伸缩挡板,当湿度传感器达到雨水湿度值,站台上的挡板会自动伸出,为候车的人们更好的挡雨;第三,在智能化公交站台,还设置了多媒体触摸屏查询机,可自助查询公交线路、公交站点、附近的公共自行车以及城市景点介绍等信息。第四,智能化公交站台还有“隐形”可折叠便民凳,当市民需要的时候可以放下坐,不需要则折叠收起来,不占任何空间。
五、设计优点
(1)互联网WiFi覆盖公交站台:当下市民越来越对网络产生依赖,很多人苦恼没有WiFi,公交站台实现网络覆盖后,市民能更好地用好等车时间;
(2)LED公交站台智能报站:很多人都是低头族,往往错过来往的公交车,这样智能报站提醒市民,防止市民错过公交班车;
(3)便民资源综合体:USB手机智能充电、温度传感器控制风扇降温、自动雨伞借还机等等,方便解决市民外出产生的不便;
(4)景点查询导航一体:市民可以使用多媒体触摸屏进行公交车信息查询,改路公交车来往班次时间、沿途站台以及附近景点等相关信息都显现出来;
(5)节能减排:本智能化公交站台采用太阳能发电和普通供电相结合,减少能源损耗,环保高效。
六、设计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1)封闭式设计人流量不能太大,适用于交通量不繁忙的公交站台;
(2)实时信息显示需要计算当时的交通状况,计算量大;
(3)多辆公交同时到站时需一辆一辆进入,候车时间延长;
七、总结
智能公交站台利用定位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对公交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控和可视化调度。通过科学的管理,智能公交的广泛应用可以提升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关键的还是做到了以人为本,便民出行。
1、提升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中交通量激增以致公交运输管理出现各种各样问题,智能公交站台对实现城市公交新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了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联网传递和统一的调度管理,为车辆运营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资料,从而降低公共交通压力,提高公交车辆整体运行速度,使公交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2、为公交企业降本增效
公交运行受天气、客流量、车流量影响很大,在天气恶劣、客流量和车流量大影响下公交运行延时、误时情况严重,因此公交公司接到投诉增多、口碑下降;同时在此影响下,公交运行成本增加,进而企业经营效益下降。而智能公交的出现,则通过公交运行管理智能化提高了公交服务准时性和预见性,增强了换乘方案的可预见性,公交企业从而增强了公交服务灵活性,使用IC卡支付方式使公交企业方便结算管理和节省时间,为公交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
3、便民出行
智能公交站台使信息维护更新的及时性增强。由信息互通建立车队、场站、公交工具、司乘人员、交通线路、搭载人员等之间的纵向信息交换服务体系,在安全性上信息互通对事故等紧急信息反馈性能大大提高,从而方便乘客出行。
参考文献
[1] 张国伍.论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协调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01).
[2] 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广州市公交站场布局规划修编研究》,2010(12).
公路管理智能化范文3
关键词:高速公路 信息化建设
1.高速公路管理系统信息化
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系统从技术角度看,采用三级计算机管理体系(其由中心控制机和控制分机和终端处理机组成)及相应的电源系统和通信传输系统。在三级计算机管理体系中中心控制机负担系统数据的存储、统计、计算、报表及各种交通管理命令的下达。控制分机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包装和预处理,并传送到中心控制机。当中心控制机发生故障时,控制分机能行使主机功能,并临时紧急处理一些重要数据。终端处理机负责检测匝道口、路面及收费口的各种数据。
从总体规划的角度,一般可结合具体情况,向发展综合智能交通系统靠拢。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不断成熟及普及,公路运营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卫星定位技术的有机结合开发成为世界智能化交通系统的研究热点。我国在高速公路系统规划中缺乏全国一盘棋思想,没有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以节约成本,进行最优化配置。
2.高速公路管理需求框架的提出
2.1高速公路管理需求的层次结构
从根本上说,公路管理的整体水平是决定主要依托陆路运输的区域经济物流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包括六个方面:养护管理、收费管理、路政管理、交通管理、监控和通信管理、服务区管理和综合开发等。本文将其按照三个层次来论述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需求:
第一个层面主要围绕的是基础层面上的信息技术需求。主要是指养护管理与、路政管理。针对养护管理来说,养护维修作业主要有五个内容:①小修保养,即为了保持路况路容完好而开展的工作:②预防性周期养护维修;③改建工程,即为了改善提高现有道路使用功能实施的;④沿线景观、绿地的绿化、美化;和最后的⑤针对灾害及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抢修及应急养护。
而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路政管理是保证高速公路路产完整,维护路权不受侵犯。
第二个层面是整个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本文将收费管理、交通管理、以及监控通信管理归为重点需求层面。
一方面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监视控制高速公路的运行状况,采集、处理和传输相关信息,为通行车辆和司机及乘客提供最佳服务,以满足安全快速行车的需要。另一方面,通信需要建立高真实、高效率、高保密的通信网络,其建立主要采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紧急电话、指令电话及业务电话。
最后一个层面的需求是而针对服务区管理和综合开发方面而言的。因为服务区目的是满足司机与乘客的各种需求及提倡优质服务,充分利用沿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从事联运、旅游、广告、仓储、信息咨询等多种项目经营。
2.2管理系统组成
通过以上高速公路管理三个层面上的技术需求分析,可以发现由于高速公路建设提供的现代化设施,使高速公路管理打破了原有的公路管理的行业界限,形成了多专业、互相配合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硬件组成决定了管理的规模和层次,软件部分体现了管理的力度和水平,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形成高速公路管理的有机体系,体现出高速公路管理的综合水平。
2.3提出技术选择原则
为达到以上各个子系统的功能,需要正确选择对应的相关技术,本文提出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的技术选择的原则如下:
一是需重点选择核心技术作为主体,高速公路管理系统涉及到的绝大部分岗位都体现了高科技的特性。在硬件上,必须普及现代化管理设施,使操作层与管理层形成一个连续运作的机体。
二是以核心技术为中心整体实施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具有经过严格实施的、科学计算的交通安全设施,具有一系列的静、动态预防设施和提前预告,所有事故处理及时。高速公路系统必须适应目前交通运输管理的需要,并能为未来交通管理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搭建辅助系统平台,高速公路不同于一般公路,其在管理上具有开放性、公益性及特殊的商品属性。我国高速公路大都是贷款修建的,基本上都收费,高速公路在收取通行费的同时有义务提供优质服务。高速公路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服务渗透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特别在管理形式、管理意识上要体现出来。
3.提出建议
分析以上技术选择原则后,明确整个系统的技术选择必须达到以下三个建议:
一是网络通信实时化的建议:在技术上必须满足收费网、监控网和通信网三网合一的高速公路综合通信。这样满足了高速公路管理和运营的需要,为交通通信网提供服务。通信系统具有数据、语音和图像等功能,可满足监控系统、收费系统近期及未来的带宽需求。
二是监控系统集中化、数字化,该系统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主,实行集中监控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优化了管理结构、精简了监控人员,并为今后全区高速公路收费、通信网规划,监控、技术标准等打下了基础。
三是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高速公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维修与养护、交通管理等的综合信息化和智能化,显著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及路产路权维护。
参考文献:
公路管理智能化范文4
“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在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实现了中高速增长。2013―2015年,制造业年均增长9%。目前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近1/4。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高速列车、机器人、隧道、桥梁、高速公路、化纤、机械设备、计算机和手机的生产国。我国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从深层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16年4月,德勤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力领域排名第一,美国位居第二。德勤曾在2010年和2013年两次《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两次均排名第一。以结构指标衡量,“十二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提质增速。一是工业单位劳动产出上升较快,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117.4万元,与2012年98.8万元的水平相比,三年内提高了18.6万元,提高18.9%。二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13―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9.9%和14.4%,增速分别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和10.2个百分点,体现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技术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第二,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高技术产业比重连年上升,且上升幅度逐年递增,2013―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依次为9.9%、10.6%和11.8%;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比重最大的行业,2015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为31.8%;消费品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2013―2015年增加值比重依次为24.5%、25.1%和26.1%;高耗能行业及上游采矿业比重逐年下降,2013―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依次为28.9%、28.4%和27.8%,采矿业比重依次为12.4%、11%和8.6%,显示出工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第三,智能制造成为创新驱动的新引擎。2015年,新型、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和高端信息电子产品成为新增长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的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61.2%、21.7%、14.9%、11.3%,自动售货机、售票机产量成倍增长,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
第四,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1―2015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2.0%、3.6%、3.7%、4.8%和5.6%,降幅一年比一年扩大,累计降低18.2%,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16%的规划目标。特别是2015年,除单位GDP能耗以外,单位GDP电耗比上年降低6.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8.4%,这三个指标均为2005年实行节能降耗约束性管理以来降幅最大的,节能降耗成效十分显著。
二、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对策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握新一轮产业的战略机遇,结合我国基础和未来的产业发展以及工业强国的目标,总体做出的考虑。“十三五”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在“十二五”时期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发展路径持之以恒地继续推进,以最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变。
(一)把智能制造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当前,智能制造正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重组制造业创新体系。我国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智能制造。
1、把握五大发展方向试点推进
要根据智能制造特点,分类开展智能化的重点试点行动。一是针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更准确的说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智能化。在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选取试点示范项目。二是针对产品的智能化,体现在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试点示范。也就是把芯片、传感器、仪表、软件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嵌入到智能装备中去,使得产品具备动态存储、感知和通信能力,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可识别、可定位。三是针对制造业中的新业态新模式予以智能化,在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比如,在家用电器、汽车等与消费相关的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试点;在钢铁、食品、稀土等行业开展电子商务及产品信息追溯试点示范。四是针对管理的智能化。在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上推进智能化管理试点,从而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管理。五是针对服务的智能化。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试点示范。服务的智能化,既体现为企业如何高效、准确、及时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并实时响应,也体现为产品交付后对产品实现线上线下(O2O)服务,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从机器人智能装备开始突破
智能制造涵盖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突破点。发达国家制造升级的过程中,是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作为抓手,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也不例外,机器人不再是简单代替人工作业,实际上是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帮助各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增效的现代化生产及管理。一方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相契合。另一方面,90%尚未实现智能制造的中小企业,将是机器人应用的潜力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在市场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塑料橡胶等细分行业,但我国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 自动化升级所衍生的需求也应实现供给多元化,以实现贴近客户需求,智能化生产的目标。
(二)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当前,标准升级须先行一步。通过行业标准引领产业方向,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一环。
1、提升标准水平
首先要提升创新水平,建立先进标准体系。按照目前我国的标准类别划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从标准自身水平来说,国家标准的要求最低,最后是企业标准。从全球来看,国际标准的要求其实是最低的,而目前我国标准体系里,采用国际标准还是一个主要方式和任务。换言之,我国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是达到国际基本水准。如果要构建中国的先进标准体系,无疑要构建一个高于国际标准的标准体系。一方面,要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使得大多数领域的标准最低要求达到国际“及格”线;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标准更新,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涌现出大量高于国际标准的国内标准,形成一个引领世界发展的中国标准群,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用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去,促进中国制造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2、加大标准化改革力度
首先要改进政府管理方式,要采取新办法,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要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办法,除在危害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和生命健康等方面设置强制性标准,需要强制执行、严格管住外,其他方面要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2015年,国务院就部署了我国的标准化改革工作,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改革的方式,让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就需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安排,加快实现标准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让标准成为质量的“硬约束”,最终实现倒逼制造业提质升级。
(三)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提升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业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牵引与助推。
1、深化分工和合作
转型升级要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业“双轮驱动”的道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基本是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我国既不能沿用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老路子,也不能脱离工业孤立地发展生产业,而是要在分工与互动中选择现代制造业与生产业“双轮驱动”的战略,特别要围绕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业,把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生产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竞争力提升。
2、加强产业融合
要强化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与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融合。当今世界,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在现代产业体系之中,物质生产需要有相关生产业的投入,其发展壮大亦将生产业特别是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先导,通过运用及研发、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协调互动、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生产业已经成为制成品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同样地,服务方式的实现、服务行为的完成也离不开制造业、制成品这个物质载体。服务与产品互为依赖,共同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共生共荣、互为融合的关系。我国正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生产业,并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
3、推动产业集聚
要打造一批生产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以服务业集聚策动制造业升级。集聚发展是生产业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我国各级政府现在也十分强调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正在打造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这种把大量服务业企业及相关机构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的模式,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在城市的产业辐射力和竞争力。纵观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经验,凡是生产业发达、集群程度高的地区,其制造业也相对发达,竞争力比较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并无资源上的优势,但其制造业发达程度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就在于它有比较完善的生产业体系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生产性集聚区和功能区。正是这种生产业的集聚发展,通过规模化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要素的嵌入,推动了制造业的升级。
(四)继续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治理产能过剩业已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
1、不断提升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有关决策部门要吸取“越控制总量,投资越踊跃,产能越过剩”的教训。未来不断提升调控手段与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进一步建立精细化的调控指标体系,差异化不同性质过剩产能的调控方法。
一是建立产能利用率评估和预警制度,将现行企业统计、景气指数分析与产能利用率评价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统一的行业产能过剩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让企业和投资者及时准确地了解行业产能及相关信息,理智决策进入或退出市场行为,商业银行据此控制信贷投向和规模,防止投资过度,规避金融风险;其次,改革“总量控制”的产业政策思路及项目审批准入制度为核准制,且要以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作为前置性条件,监管方式也应该从前置性审批,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的过程监管,提高调控水平。
二是差异化不同性质过剩产能的调控方法,对于不同性质的产能过剩,需要分业施策、多管齐下。对技术落后产能的企业,依照国家法律和法规关停、淘汰,防止这类企业在市场出现短期需求趋旺、价格上涨时“死灰复燃”。对结构性缺陷导致的“低水平”过剩产能实行“有保有压”的调控措施,利用信贷、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杠杆“扶优汰劣”,引导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因购买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相对性产能过剩和部分行业出现的阶段性产能过剩,加强规划引导,提高企业集中度,引导企业战术进步前沿、顺应产品更新换代趋势进行结构调整。
2、加快配套政策的改革速度
公路管理智能化范文5
关键词:弱电自动化;系统;现状;设计;项目管理
1建筑弱电项目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在建筑行业逐渐被广泛应用,建筑弱电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更新换代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当前建筑弱电项目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建筑工程项目中,弱电自动化系统工程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工程的整体性、完整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弱电施工进度慢,再加上现场管理保护状态低,使弱电工程多方面施工受阻。②弱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与土建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等协调进行,由于协调工作不到位,引起资源浪费以及资源争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弱电自动化系统工程的弱化和不重视使其施工的时间、空间都被压缩挤占。③弱电自动化系统自身具有集成性和关联性的特点,而且并没有较为完备的规范要求,致使弱电自动化施工管理呈现混乱状态。④现如今大部分公司企业对于工程项目方面均采取对外承包的形式,由于成本、技术、管理、施工队伍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工程质量难以保障,工程管理难以全面进行。建筑弱电项目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仍需要从设计、技术、招投标、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
2弱电自动化系统智能化设计
弱电自动化系统智能化设计是当前建筑工程不断进步的需求,弱点自动化系统智能化设计应从用户群体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2.1准备工作
在初步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功能需求,并进行功能识别。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要针对功能性要求,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识别,通过价值公式抓好项目与系统,在设计之前就要明确设计所涉及的具体情况,同时确定好设计概算。
2.2设计阶段
在具体设计阶段,应集聚所有相关的设计专家,针对设计要求以及任务书内容,确定弱电自动化系统中每个子系统、机电设备的工程范围,也要对其他如土建、装修、产品供应等相关业务工程范围进行确定,明确工程范围和责任范围。就各系统专业间的合作互补要积极协调,以尽可能地使弱电自动化系统更加完善完整,使弱点自动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其社会性、经济性、服务性的特点,并切实提升所在建筑物的综合效益水平。
2.3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作为工程施工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施工图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弱电自动化系统设计与施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单位要在符合规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用户需求,这样才能满足弱电系统工程的质量目标和投资目标的双重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进度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单位应重视施工图设计过程,全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并切实参与到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来,以提升施工图设计的质量水平。同时,要重视图纸的交底与审核工作,全面进行优化设计,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及技术问题要及时地商定解决方案,并完善施工图。
3弱电自动化系统的招投标
要想工程质量得到保障,在弱电自动化系统工程的招标及工程承包方面要严格进行把控,严格审查核实投标企业的资质水平、技术能力、工程绩效、建设经验,同时通过合法合规的招标过程选择合格有信誉的分包商。与此同时要对设备、工程材料供应方面进行审查,确保工程项目设备与材料质量满足工程要求。对监理单位也要进行审查。通过对弱电自动化系统的招投标工作的严格把关,对工程项目进行严格把控,保障工程项目质量,使其能够满足设计功能要求、用户要求、质量要求。
4弱电自动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4.1施工管理智能化
弱电系统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工程管理的一般要求,还需要满足项目的几项内容:装修、照明、柴油发电机、电梯、给排水、消防、供电、暖通空调、不间断电源等专业。工程施工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综合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还包含其他专业管理内容,主要内容如下:①施工项目组织和管理:人员的合理安排,整个弱电系统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周期安排,工人和工程师人员按时安装和调试,避免不必要的劳动浪费,从而增加劳动力成本。这种管理需要与施工进度管理紧密结合,分阶段组织施工队伍及时完成施工任务。②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进度的合理安排对整个施工人员、设备供应、弱电工程、土建工程、装修工程之间的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需要建立施工进度表来完成对其施工进度的检测与管理。③施工项目的界面管理:施工界面管理的中心内容是装修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弱电系统工程施工,其中智能建筑系统和机电设备、独立子系统的接口界面较多,要求各个系统工程负责人通过调度会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支配,同时建立科学的文件报告制度,记录、修改、协调等都以书面形式完成。④施工现场安全的管理: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施工安全,在具体的施工期间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条例》等。
4.2技术管理
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工程技术管理贯穿其中,其严格执行国际、国内、地方等技术标准和规范,需严格按照弱电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管理。
4.2.1技术标准与规范管理
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弱电工程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因此其他涉及了较多的国际、国内、地方等标准规范。因此需要在设计、施工、设备提供和安装环节上进行检查,遵循各项指标与规定。
4.2.2深化施工图设计
①图纸目录:标明图纸内容、图号和图幅。图纸的图别图号要求编号连续,暂缺的图纸在备注栏中应加以说明,新增图纸的图号也应该编号相连,保证图纸目录能够反映图纸的完整性。
②设计说明及图例:设计说明按各子系统分别叙述。应说明设计的依据、遵循的标准、子系统功能及配置概况、子系统的施工要求、设备材料安装高度、与各专业的配合条件、施工需注意的主要事项、接地保护内容,注明图纸中有关特殊图形、图例说明,对非标设备的订货说明。
③设备材料表:分系统列出各系统的设备材料的选型规格、数量、品牌。
④系统图:表现系统原理图、系统主要设备配置和构成、系统设备的供电方式、系统设备分布楼层或区域、设备间管路和线缆的规格、系统逻辑及连动关系说明。对如BA这样的系统,还需说明所监控的机电设备的工艺流程及监控点设置、监控点的类型及供电等级、控制器的划分、相关的机电设备和电气控制箱编号等。
⑤平面管线图:分层表现该层上弱电相关设备的位置、标高、安装方式、线槽和管路的规格、走向、标高和敷设方式、线缆的规格、走向,弱电井的位置及井内设备材料布置示意等。
⑥室外管线图:标明室外弱电管线的敷设方式、埋设深度、线路坐标、各种管线的规格型号,与其他管线平行和交叉的坐标、标高,与进线管道的衔接位置。
⑦弱电井、控制室布置图:表明弱电井内的设备、线槽、管路的布置,控制室内操作台、显示屏等的布置。明确弱电井内的电源要求,控制室内的装修要求和电源要求。⑧安装大样图:如门禁系统门控制的安装方式等。
4.3工程验收
在我国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验收中,目前还未形成国家统一标准,但某些地区的地方标准以相继颁布。对于工程验收的相关部门应根据相应的国家及地方标准对工程进行严格验收,确保工程质量。据相关设计要求,设计和施工规范,编写调试大纲的合同要求,经过审核后的专业组织实施;记录、检查和调试,组织和实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立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设计要求、调试大纲要求相关测试。还应包括系统的独立测试、调试、运行等工作,进行认真严谨的验收程序,确保处理和设备操作的质量,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始终注意调试工作。
5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化弱电系统在建筑方面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影响较为深远。而对于目前弱电自动化系统工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弱电自动化工程的标准化有待完善,从施工管理,技术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标准,才能够使我国弱电自动化系统工程项目得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兴良,林炎.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探讨[J].电子世界,2017(16).
[2]廖东旭,金峰,田金辉.浅谈智能建筑的发展[J].河南建材,2016(04).
[3]王功胜.建筑物自动化系统(上)[J].大众用电,2005(02).
[4]杨绍胤,杨广,杨庆.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和展望[J].电工技术杂志,2003(09).
[5]任元会.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电气工程应用,1985(04).
[6]张志臣,康茂荣,彭卫平.医疗综合楼自动化系统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6(08).
公路管理智能化范文6
[关键词]城市交通 突发事件 应急系统 宁波
城市交通是由机动车辆及各种非机动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突发事件是发生在城市道路网上,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的不可预见的因素造成的交通通行能力下降,引起社会连锁反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带来不便,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损失的事件,较为常见的有交通事故和非周期通拥挤。
尽管近年来,一些城市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了城市通行能力,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私人汽车大增,给城市土地资源容量和城市环境容量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首都变成了“首堵”。道路基础设施不可能无限制扩容,城市交通的复杂局面仍然将长期存在。依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的交通管理虽然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件的发生几率,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城市交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是政府交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各部门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也是确保城市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特点
1 发生的不确定性
虽然部分突发事件有发生征兆或预告,但是确切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无法预见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很难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其发展轨迹。最初仅仅是道路上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如果处理不及时,最后却有可能导致交通严重堵塞,进而可能出现城市的局部混乱。这就是其中的“连锁反应”和“放大效应”。
2 处置的高难度性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上相对车流量大,交通比较拥挤。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往往使得救援力量无法或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到现场后,又往往局限于地形环境因素,大型设备施展空间有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路面人车混杂,还使得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存在极大的危险性。
3 后果的广泛社会性
城市道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如果交通事故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城市主干道,其影响面会迅速扩大,产生“涟漪”效应。可能导致城市交通进入危机状态。
二、宁波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处理系统现状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交通部组织编制了公路、水运和水上搜救部综合应急预案和部分预案。宁波市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也根据实际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维护正常的出租汽车营运秩序,及时化解行业内存在的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客运出租汽车行业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宁波市交通局出台了《宁波市客运出租汽车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发生的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将突发性出租汽车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事件,并列出不同的处置方法。预案要求市公管处建立监测网络,及时将一般性以上的出租汽车突发性事件信息报送局里。
为促进宁波市交通系统“三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三防”工作能力,保障在台风、洪水、潮汛等自然灾害面前,车辆、船舶、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定了《宁波市交通系统“三防”应急预案》。
为有效防范和处置重特大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升级、后果扩大,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应急处理。制定了《宁波市交通系统重特大事故应急处预案》。
为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及时安全疏运,保证应急求援行动顺利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宁波市交通局制定了《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行动方案》。
近年来,宁波市应急反应机制初步建立,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现有机制总体看应急指挥系统还缺乏标准、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地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增强城市交通应急反应能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政府交通部门以及相关各部门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
三、宁波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思考
1 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21世纪的交通将是智能化的交通。智能交通系统能快速准确地进行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决策和指挥调度,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表明智能交通在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环境、减少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宁波初步建立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建设了包括交通信息综合业务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监视系统、 “电子警察”系统、智能卡口系统、高清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无线移动警务系统等一大批先进的交通管理应用系统。在交通管理智能化发展方面,重点加强了五大系统的建设,即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一期、二期项目)、道路实时交通信息(事件)采集、监测系统、非现场执法系统、高清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无线移动警务系统。智能化、高科技化交通管理系统为宁波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建立应对交通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交通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映灵敏、保障有力的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结合宁波实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宁波城市应该建立预警联动总中心,在该中心下,建立交通突发灾害预警联动分中心。
(1)实现在“总中心”下的资源共享
将城市电力部门、排水部门、气象部门、地质部门、消防部门、治安部门、道路管理部门、建筑部门、交通部门等等各部门都纳动中心,各部门建立预警子系统,通过联动中心实现资源共享。联动中心必须将会影响交通系统运营的预警信息及时传入城市交通灾害预警子系统中,便于该子系统及时采取预警措施。
(2)建立统一的报警号码台
目前,110、119、122,120等多个号码台的存在,使人们在危急关头求助时,还需要首先想一想自己所处的状况和应该拨什么号码,因此必须将各类不同的社会服务号码,如交警96122报警,医疗122急救,高速路政、高速拯救、业主管理处指挥中心、
FM93电台收入交通信息导航等等多报警系统的联动,可以建立统一的报警号码台,或者使各个信号台之间相互沟通,无论是哪个信号台收到报警信息,都有责任将其信号转传给正确的信号台,确保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报警信息,同时向多个部门同时发出指令,立即展开抢险、排险、救护、疏导、保卫、侦察等工作,势必会极大地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3)建立统一的应急领导和指挥体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应急工作
设立专门负责机构,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设立值班电话,健全应急反应网络。其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事件造成的人员伤害和事故的破坏;领导和协调紧急事件管理系统。其主要任务包括: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开展人员培训、处置演练、消防管理和信息技术服务;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各类紧急事件;给予下属机构在处置紧急事件时所需人员、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3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应急预案是将突发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补救措施。应急预案分总预案与专项预案。总预案是指对突发事故(件)进行应急处置的原则、组织、程序,以及有效控制的对策、措施等总体要求。专项预案是按照突发事故(件)的类别,组织指挥各单位,采取应急措施,有效控制的具体对策、措施。公管处、航管处、公路局等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并针对实施中的具体情况,适时对各级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1)完善交通管理和疏导的联动应急预案
宁波是个台风、暴雨多发区,有关部门须制定和完善非正常天气状况下的交通管理和疏导应急预案。交管部门应与气象、水电、市政等部门保持联系,及时通报天气变化情况。如台风来临后,交管部门要派出警车维护道路交通的安全,必要时断绝社会交通,确保交通安全。交管部门还要重点加强环路、桥区等重点区域的交通维护疏导,根据情况,适时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分流主路车辆走辅路。还要建立救援车辆绿色通道,凡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救护车、消防车等,一律派出警车开道,确保特种救援车辆快速通行。
(2)完善交通事故急救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建立的较完备的交通事故急救制度,如要求学习驾车者首先须参加急救培训班并取得证书后,才有资格考驾照:要求司机在车里预备急救箱等等。我国作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的国家,宁波作为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大城市,有必要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交通事故急救制度,除了培训驾驶员、交通部门管理人员等,同时在各级急救中心设立交通事故急救队,保证一定的人员数量、装备和技术,并建立急救培训系统。这些预案和制度的出台会很大程度上杜绝或缓解交通堵塞等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慧艳: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辽宁交通科技[J]2005(11):23-25
[2]朱嘉: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