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体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管理体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管理体制范文1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多方面因素不仅造成土地这一非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而且价格也成倍上涨。最近几年,国家又出台了相关土地政策,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地方发展与土地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当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工业、房地产行业、商业、服务业等发展,我国的地方经济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逐渐形成了一种土地财政经济模式。地方政府依靠“卖地”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养活庞大的公务员群体,不健全的政绩考核制度、疏漏松散的监管体系、垄断式的土地市场模式使得“城市土地”陷入了依靠扩张换取增长的怪圈。由此可见,政府掌控的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双轨制”土地管理滋生众多问题

双轨制土地管理主要是指:第一,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土地资源资产出让、转让进行的管理;第二,沿用原有管理体制,针对划拨使用的土地资源资产所实行的管理机制,这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首先,各利益全体(小群众集体、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在国家法律之外进行大量的土地隐形交易,导致国有土地资源严重流失。其次,引发土地寻租,滋生腐败。地方政府拥有对土地拥有无可争辩的支配权,领导无论于公于私,都可以通过强制行政力划拨城市土地使用权,整个利益链条中必然产生腐败。最后,造成国家对土地调控的效果不佳。土地管理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宏观调控被变相的“绑架”,国家难以从市场上获得真实有效的土地信息。

2.城市发展缺乏合理长期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正确、长期的规划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市容市貌的改变,而且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协调各个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条件。国外一些著名的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无不是精心规划历经百年而不衰,但是中国的城市规划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一,为了提升业绩,地方政府在没有科学论证规划的基础上,盲目的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导致城市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浪费严重;第二,官员的升迁影响城市土地应用,地方领导在位时间较短,主政期间进行规划建设。当其离职时,新领导会原有法案重新规划,这就造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城市土地资源浪费也是顺理成章。

3.城市土地市场规范不健全

我国的城市土地市场分为三级,一级市场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招标、协议、拍卖等方式将土地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转让给使用者,土地使用者向政府缴纳出让金,有一定的垄断意义;二级市场是指已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集体、企业或个人直接将土地或在土地上所建的建筑投入市场进行交易;三级市场是指在二级市场的基础上,以房屋产权交易的方式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支配。国家对城市土地资源总体策略是:拥有控制一级市场,放宽二级、三级市场的管理。由于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市场发展不成熟,一级市场带有垄断性,二、三级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发展比较混乱。加上近年来我国发地产行业投资火爆,一级市场的土地供应难以满足下游市场的需求。受短期发展利益的刺激,地方政府无形之中放松了对一级市场的管控,造成城市土地使用乱象产生。

4.对土地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和利用

有些土地开发商在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为了尽快收回其投入的成本,对土地进行肆意使用,过度的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超过了土地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上,与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国策是相悖的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权本位意识浓厚,特权就是行政,在土地的使用权上占得一份位置而广大民众因为弱势地位,在集体中没有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被排斥在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之外。

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创新建议

从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原因主要在于机制。因此,对现有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是摆脱城市发展困境的关键。

1. 改革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打破原有的“双轨制”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对当前相对模糊的土地使用方案予以裁撤、合并,创建一元化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实施细则。其次,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实际问题加强土地使用立法,扩大法律对土地管理的覆盖范围,避免出现隐形交易。第三,将土地使用纳入政绩考核,责任到人,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效力。

2. 借鉴新进经验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吸取国外城市规划的先进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切实做好本地区的城市布局工作。在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过程中要树立长期发展目标,根据地方实际需求有条理有步骤的开展项目建设,杜绝盲目性的大拆大建。另外,建立城市土地使用评估机构,赋予该机构否决权利,对地方政府不科学、短视的发展规划进行“过滤”。最后,加强此方面的体制监督、社会举报,让城市土地使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运转。

3. 完善创新城市土地市场规范

根据当前土地三级市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设定管理规范。一方面,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进一步的剥离,提高一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打压二、三级市场土地交易乱象;另一方面,创新对二、三级市场的规范管理,将现有规范进行多元化扩展,在适应下游市场发展的同时,增加对其控制力,为国家对城市土地调控、房地产市场改革创造条件。

4.全面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依法治理,最终依靠的力量还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人员的现状是: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索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特别是缺乏整体索质高的专业人才土地资源管理是个中介性强的领域,这就要求相关人才必须熟悉这些领域,知道这些专业领域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更专业,所以土地管理需要那些具备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特点的人才加入进来。

5.投资主体应遵循市场规律办事

在目前的土地投资中仍然是政府的投资占据主体地位,民间的投资则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投资,而进行了土地投资的企业则应该充分的尊重市场规律,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流失、浪费现象严重,关键在于管理机制问题。只有改革创新原有机制,才能缓解当前城市发展的土地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平.我国土地资源资产管理主要问题及机制创新[J].特别策划,2010(06).

土地管理体制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机构图 三角坐标图 柱状图 曲线图 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6-03

一、问题的提出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明确表达了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的要求,并对这一测试能力要求作了更为具体的表述:

(1)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这一项中,要求“能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在“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这一项中,要求“能虺醪秸莆蘸驮擞玫乩砘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等”。

(3)在“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这一项中,要求“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准确、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要点”。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地理图表”的要求上用了这样一些词语:“获取”“准确理解”“判读”“分析”“填绘”“表述”等。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和学习地理图表。

2.高中地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基本能力,可以说地理图像图表是维系和承载这四种能力的纽带和展示窗口,是地理信息的载体。由此本人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二、“名例确定法”在判读地理分布图中的运用

地理分布图在图像中所占比例大,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政治区域分布图、自然要素分布图、人类活动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整体分布图的出现频率虽较少,但多与其他图形配合或以文考图的形式出现,复习过程中不可忽略。地理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主要遵循以下步骤:

(1)读图名。读图时必须对图示区域内容作纲要性总体认识,如读“世界铁矿分布图”,就应该注重名称中所含的两个知识要素:范围――世界;主要内容――铁矿分布。在读图题中,图下可能没有分布图的名称,但往往在题干部分已加以说明,这都需要我们认真阅读。

(2)读图例。一般分布图中都有图例,只有阅读图例后再去读图中内容,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城市等,都可以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的图形及不同字体的文字和数字注记,能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数量和质量等基本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图例是人为规定的,考试题目中,既可能使用常规的习惯图例,也可能根据需求设定新的图例,如“”在常规图中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铁矿符号,但在特定题目中则可能表示其他地理事物,如某城市、某观测站、某山峰等。

(3)确定位置。地理分布图反映的是某种事物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因此,做题的基础是要正确判断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区域位置。我们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区域相对位置进行分析,判定时一般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例1 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8分)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根据经纬网以及图上信息确定位置,大环境影响小区域,该区域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就是修建铁路的一个不利因素;其次根据图例中“河流,沼泽”明确这是修建铁路的不利条件,但是根据图中信息得出甲乙连线地形平坦,是修建铁路的有利条件。

总结归纳答案:

有利:地形平坦

不利:沿途多沼泽;需要跨越多条河流;降水多,不利于施工

本题充分体现了图例、地理位置以及题目所给大范围图像的有效性,能否把题目完整的做出来,就是要认真审题,读图,在高考题目中,很多答案就跟题目中图像信息都密切相关。

三、地理结构统计图的判读技巧

结构统计图是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展示,常采用几何图的比例分割方法制作而成。

(1)结构统计图类型及其构图特点

扇形图和饼状图――圆形的面积大小表示地理数据资料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柱状结构图――坐标图上的柱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矩形结构图――矩形图是扇形图的变形图,是用各个矩形面积占总矩形面积的比重表示地理资料的图示。

(2)结构统计图的判读技巧

(1)看清图例和图中文字说明,了解该图反映的地理项目。

(2)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例及比例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3)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纵向上可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可以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地理位置对地理事物影响很大,比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例2 [2012・江苏卷] 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2)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观察能力。首先,这是一个柱状结构图,学生要先看清楚横纵坐标所代表的地理含义;其次,看清图例;仔细读图可以得出2010―2011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故D错;根据图示信息,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并不持续,是时增时减,故A和C错;最后,根据图中各要素的比例及比例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B正确。

第(2)题,鄱阳湖和洞庭湖位于我国外流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水体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不稳定,故A正确。

四、数学法分析地理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像。近年高考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二维坐标图和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此外其他类型三维坐标图和雷达图等也不时出现于高考试题之中。

1.二维坐标图

在进行二维坐标图的判读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内容。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所示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

(2)根据“柱”或“线”的高矮,读准对应的坐标数值,分析其变化趋势。

(3)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并对地理事物峰值、谷值及谷峰变化进行分析,否则就无法总结出地理规律。如人口变化特点,不一定呈现稳定增长或一直下降的趋势,有可能呈现波动增长,需结合图示信息准确解读分析。

(4)当出现左右纵坐标甚至多个纵、横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

(5)特别要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不能简单以“柱”或“线”的高矮来比较大小。

(6)要打破思维定势,如横坐标不一定总是向右增大。

例3 (2012年高考浙江卷)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9~10题。

1. 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 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 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状况 B. 产业结构 C. 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解析]第9题:考查内容是城市化。本题的二维坐标纵向上有正负两种变化,根据图表内容,I阶段五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都是负值,确定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确定答案A。

第10题:考查内容是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影响城市化的因素,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根据图中信息V阶段纽约、华盛顿、波士顿三大城市中心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也持续增加,这些城市的发展阶段都属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确定答案B。

2.平面正三角坐标图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在阅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时,要把握四个关键:

(1)学生初次学习,教师可以做辅助线,完成坐标系,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过程。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2)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3)此类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而不像其他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

3.其他类型三维坐标图

三维坐标图可以用来表示某点的空间位置,如某点的经纬度及海拔,也可用来表示影响某一地理事物三个要素的关系(如上图中的甲),上图中的乙反映的是时间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可判断气候类型。此类坐标图的判读方法与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读数时,要注意取坐标轴的平行线,而不是垂线。

4.雷达图

雷达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的。如影响工(农)业区位因素比例图、风向玫瑰图(如上图中的甲)、气温与降水资料分布图(如上图中的乙)。在读图时,要把图的中心位置当作坐标原点,封闭曲线上任意一点道中心连线的长短代表方向的大小,如风向玫瑰图如此可以确定最大风频,所在的方位就是风向。

近年来,高考地理图像图表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以多种形式的图表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读图、绘图及数据的读取、分析和计算能力;依据一种或几种地理事象的图表资料,考查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与成因及其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原有图像基础上加以改造或重组或拆分,另辟视角,或采用最新反映热点问题的数据呈现于试题之中,考查读图、析图、运用知识及归纳综合的能力。

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图像、图表的基本类型及各种图像、图表的主要特点;通过强化训练,掌握判读常见图像、图表的方法与技巧;在掌握常见图像、图表的基础上,搜集一些新型的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图像间的异同,找出读图的一般规律,为挑战高考试题中可能遇见的新型图像做好知识及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年1-6期.

土地管理体制范文3

城市居民住宅难,根源在于《土地管理法》有问题

在现阶段,国家需要保障的是城市居民的住房,农村居民的住房似乎是不存在问题的;事实上,中国所谓房地产市场只存在于城市,农村根本就没有房地产这一说法。这一现象表明,现阶段城市居民住房问题与中国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密切相关:进一步说,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偏顿造成了这一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是以所谓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是现代化的中心,农村地区基本上被排除在现代化之外,现代化的推进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而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区则基本上停滞不前,以致于现代化成就越大,城乡差距就越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资源也就愈加集中到城市,农村也就愈加落后。

这种城市中心现代化的一个明显后果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而随着城市越来越繁荣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一部分城市居民保持了对住宅的强劲购买力,从而使作为稀缺商品的住宅的价格快速上涨,导致只有少数富人能买得起房,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居民一旦买房就成为脖子上套了紧箍咒的“房奴”。从宏观来看,正是这样一种以城乡分隔为显著特征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和住房短缺的恶性循环。

在分隔城乡社会的制度安排中,土地管理法对城乡土地制度的规定是一个关键。按照这一法律的规定,国家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建设用地就是国有土地,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化所用,那里是城市居民的“地盘”,在农业用地上就只有农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一旦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就不予批准。也就是说,城乡居民之间在居住区上泾渭分明,不可越雷池一步。是土地把城乡社会分隔开来,土地制度成了城乡二元体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2006年国家制定《物权法》的时候,“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的条款在几经争论之后,还是把球踢给了《土地管理法》:“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

要害在于未能统筹城乡

立法者的初衷是要通过这些法律来保护农村属于农民的土地。可是,在城乡分隔的条件下,城市自身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在城市小、农村大,城市富、农村穷的条件下,国家以法律固化、强化城乡分隔,后果是多方面的,而在现阶段一个最明显、最突出的后果,就是城市房价高得让城市居民无法承受,从而使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原因很简单,第一,住房是建在土地上的,原来城乡分隔的格局使城市土地供应越来越少,无法满足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的土地需求;第二,土地供应越少,政府越需要管制,而限制土地供应,土地价格就越来越高:二者形成恶性循环:三是按照土地管理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政策,城市居民只能在城市里居住,没有别的解决问题的可能。

目前城市政府采取了许多居民住房保障政策,诸如学习香港的做法,政府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这样的政策应该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内地城市和香港是不一样的,因为香港相对而言是一个“孤岛”,虽然它由于发展的需要人口也在增加,但毕竟人口来源有限。而内地即使有一个户籍制度拦着,城市人口增长的趋势也是无法阻挡的。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在最近20年内人口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更惊人的还是所谓的“二线”、“三线”城市。笔者看到过一个地级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个市政府所在城市5年内人口由40万增加到70多万,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之中。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政府的廉租房提供得越多,人口增长就可能越快,住房问题也就会越严重。中国有7.45亿农村人口,在城乡分隔的条件下,他们都希望到城市里来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而“减少农民”正是政府的一个“大政策”,城市化的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城市住宅问题怎么可能是廉租房所能够解决的呢?

当然,城乡分隔的后果远远不止一个住房问题。在许多城市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的情况下,因为人口高度密集,城市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不得不每天长时间在上下班路上疲于奔命。而人口集聚导致就业机会的不足,使得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工作着是美丽的”的境界再难寻觅,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提高,对一部分居民来说很可能是每况愈下。2007年9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了《中国城市品牌报告》及2007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全部进入“不宜居”城市行列。这样的城市化哪里谈得上“以人为本”呢?

当然,城乡分隔对于农民则更为不利。因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都在城市里,现代化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条件,优质的资源,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现代化的公共设施等,基本上只为城市居民所享有,农村居民因为出生在农村只能干瞪眼。农村居民可以到城市里工作,为城市建设、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但他们只是城市的匆匆过客,他们每年都必须像候鸟一样从城市回到农村,再从农村飞到城市,形成中国铁路的所谓“春运”。

所以,仅就住房问题而言,更加应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建设。试想,如果统筹城乡居民住宅用地规划,突破农村区域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住宅的限制,在城市郊区或适当距离内的农村地区开拓“农村房地产业”,在允许进城务工的农民居住在城市的同时,让愿意到农村居住的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会不会更好地调节城市房价呢?

城乡居民“混居”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一个普遍趋向的时候,城里人到农村居住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许多人口众多的工业化国家,都有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农村,特别是那些富裕的城里人。在日本农村,普遍存在着城乡居民“混居”的现象。在美国许多城市,在“市中心”居住的多是“低收入人群”,而中产阶级和高收入者大多住在郊区或乡

下。白天到城里上班,晚上回乡下,被称为“钟摆运动”。在最繁华的纽约曼哈顿、芝加哥也是如此。

事实上,在我国,城镇居民择居农村也已经成为一种日渐强劲的需求,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在特大城市、大城市周边地区,都有城镇居民到农村买房居住的情况。据2005年的报道,在北京, “新移民”已超过10万人,居住区域除了北京市郊区农村,还包括河北省燕郊、涿州、廊坊等地。2007年4月16日,北京房山区青龙湖镇青龙头村发生的“小产权房”事件,其实也是城镇居民择居农村需求强劲的体现。现阶段政府还在禁止城市居民到农村购房,并且我国的城市化还处于农村人急剧移居城市的阶段,再加上新农村建设还没有真正起步,农村不但不能吸引人,而且都不能留住人,一旦新农村建设开始推进,当政府通过大量投入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条件之后,广大的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必将迎来大批在城市工作但在农村居住的“半城半乡人”。试想,如果农村地区居住环境比城市里好,而房价又远远低于城市市区,交通也十分便利,人们干嘛非要挤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呢?而且笔者相信,一部分城里人成为“半城半乡人”的趋势是不可能阻止的,这个时代一定要到来而且正在到来,城乡人口双向交互流动,将成为遏制城市房价飞涨的一条出路。

有论者指出,如果法律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他们就会把农村变成自己的后花园,城里占着房子,农村再置一套别墅,不仅侵犯农民的利益,还会把耕地占没了。这恐怕是一些政府官员的“懒政”思维。他们已经习惯于城乡分治的状况,作为城乡二元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也习惯了城乡分治的好处。其实,统筹城乡居民住宅建设,首先得利的是农村居民,同时也不会有损于农民的利益,问题只在于怎么做。笔者设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按照即将出台的新的《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可以在城乡区域的政府及居民共同协商的情况下进行规划,选择一些交通比较便利的农村地区,引导房地产商开发城乡居民混居的住宅区,其条件必须是,第一,以利用农民原有的宅基地为主,不得占用耕地;第二,必须给予农民足够的补偿,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第三,必须科学规划农村小区,使原来的村庄变成现代化的社区;第四,按照国家建设部住宅建设标准,不得超标准建豪华别墅。

按照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目前还存在“城里人”和“乡下人”之分,城乡社会的分隔带来了许多社会矛盾。如果能够利用各种条件努力消除这种限制,如果规划科学、措施得当的话,国家完全有可能利用推进城乡居民混居的住宅区建设,来加速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允许城乡居民混居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

现阶段城市居民到农村地区居住,相对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人数也不多。但如果国家的政策不仅允许,而且还能够积极引导和推动城市居民到农村居住的话,他们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巨大的可能是革命性的影响。城市居民在城市赚钱到农村居住,生活消费将有一部分在农村地区进行,这将有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医疗事业、公共设施建设、公共生活等都将提升层次,社会事业和服务业的长足进步,将为农村区域的非农就业创造机会,促进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发展进步。农业也将随着农业人口不断减少而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本身将不再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业, “农民”将成为现代化的专业农民。

土地管理体制范文4

近几年,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各乡镇严格按照长农经[]2号和长农经[]8号两个文件要求,正在逐步规范,并已取得明显成效,得到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为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经县局研究决定,现就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核发、补办、变更登记管理,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调处以及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变更登记工作

各乡(镇)在继续抓好乡(镇)、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业务办理程序,严格区分和把握转让、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各种具体流转方式的不同点,按照长农经[]8号文件要求的操作流程,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手续。

为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行为,减少纠纷隐患,县局统一要求,从年起,凡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土地,原则上必须经县经管局登记备案;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的,要按全县统一规范的文本格式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并报发包方备案。同时,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农户土地流转,并及时做好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真正搭建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服务平台。

二、统一规范经营权变更登记、遗失补发、权证注销及其他方式承包办理程序

(一)家庭承包土地补办经营权证程序

2005年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后,农户因故未办理经营权证,或者因部分农户承包村新增土地需要补办经营权证的,在填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核发呈报表》(一式两份)的同时,区分情况按以下程序办理:

1、98年以来未登记办证农户补办经营权证程序:

对于二轮延包后98年确权发证时未办理经营权证的农户,现申请补办权证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1)农户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写明补登理由,并附原始经办人证明材料及申请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

(2)村民委员会审核后填写《农民承包土地田块登记卡》一式三份,协助农户做好田块四界相邻户签章,并同时做好与农户承包合同的签订工作后,将《农民承包土地田块登记卡》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批;

(3)乡(镇)经管站根据《农民承包土地田块登记卡》、承包合同书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填写《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证登记簿》(一式三份),报县经管局审核后核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2、2005年漏登农户补办经营权证程序:

对于98年已经确权发证的农户,年完善二轮延包时未换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现申请补办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1)农户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审核签署同意办证的意见;

(2)乡(镇)经管站根据1998年存档的《农民承包土地田块登记卡》复印件、承包合同书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填写《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证登记簿》,报县经管局审核后核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二)遗失补发经营权证应提供的相关材料

农户遗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需补办,除了填报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发呈报表》(一式两份)外,还应附以下材料:

1、农户本人的书面申请:要写明具体补发原因,申请人和共有人都要签章;

2、当地有影响力报纸登报声明经营权证遗失的报纸原件或电视台声明资料证据证明(如:三峡晚报、三峡日报、市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3、村委会核实的证明材料(含村组);

4、乡(镇)经管站调查核实的材料;

5、农户承包合同及经营权证登记簿复印件。

(三)注销经营权证应提供的相关材料

对于符合《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注销权证的,应附以下材料:

1、经营权证注销登记呈报表(一式两份);

2、村注销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理由及相关依据材料(终止承包合同的告知书和公告材料);

3、村委会终止承包合同后承包农户书面意见材料(包括在公告时间内农户对不同意终止合同的理由);

4、农户申请仲裁或提请诉讼的材料;

5、被注销经营农户经营权证相关资料(经营权证登记簿复印件及经营权证复印件);

6、原发证机关注销公告影印件;

7、其它相关材料。

(四)其他方式承包登记应提供的相关材料

对于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发包的村集体机动地、园地、荒地、水面等资源,应采取招标、公开协商、租赁等方式进行发包,具体资料包括:

1、村民代表会议确定承包方式的会议记录材料:要有明确的承包期限、承包费用、承包形式及对承包费的使用等,参会人员要签名,对议定的内容要符合法定要求(如:承包期限要根据地类据实确定,且原则上要与家庭承包确定的承包期限一致);

2、公开发包会议记录,与会人员要签字;

3、发包领导小组对公开发包结果公示的材料;

4、承包协议书及缴纳承包费收据复印件;

5、承包地块要有《农民承包田块登记卡》或地块四界图,四界相邻必须盖章;

6、签订其他方式承包合同书;

7、填写农村土地其他方式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

三、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要积极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调处工作,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明确归口由乡(镇)矛盾调处中心办理的乡镇,乡(镇)经管站要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乡(镇)矛盾调处中心工作,对辖区内各村因土地四界、面积及经营权流转等原因发生的纠纷要在查明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引导,组织好基层调解,力保事事有结论,件件有回音,自觉做到有访必接,有问必答,有案必办,确保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对于情况复杂、调处难度大的纠纷案件,要及时请示县局,开展业务综合“会诊”,在县、乡、村三级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调处意见,最大限度确保纠纷调处的准确性和合法性,以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档案管理

各乡镇要严格按照长农业字[]84号《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省档案局关于转发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的通知》精神,继续做好完善二轮延包后发生的土地承包合同资料、土地流转档案资料以及其他方式承包等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明确县、乡(镇)及村各级土地承包资料的归档范围,合理归档。

五、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领导

土地管理体制范文5

在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新法)过程中,为了解决好法律适用性问题,依法准确、及时、有效地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新法实施前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依照下列原则处理:

1.根据原土地管理法规定,不构成土地违法行为,但根据新法规定构成土地违法行为的,适用原土地管理法;

2.根据原土地管理法规定,构成土地违法行为,但根据新法规定不构成土地违法行为的,适用新法;

3.根据原土地管理法和新法的规定,均构成土地违法行为的,适用处罚较轻的法律。

二、新法实施前发生的非法占地行为,在新法实施后继续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构筑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依照新法处理。

土地管理体制范文6

【关键词】 骶管 注射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笔者自2003年5月起共实施骶管注射疗法(Hiatus injection therapy,HI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rotrusion ofluinbar intervertebral disc LIDP)(以下简称为骶管疗法)82例,通过以上病例,我体会到此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程短、见效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现将82例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2例患者中,其中男性58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为18~55岁,其中L3~4间盘突出患者10例,L3~4、L4~5间盘突出患者16例,L4~5间盘突出患者40例,L3~4、L4~5、L5~S1间盘突出患者16例。

1.2 治疗方法 病人采取俯卧位,下腹部置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部突出,用手触及尾骨尖,沿尾骨中线向上触摸,当触及一“U”字形凹陷即为骶裂孔,其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出物即骶角,距尾骨顶端约为10mm。常规给予皮肤消毒后,铺无菌孔巾,在无菌操作下,局麻进针点后用7号带芯腰穿针于骶裂孔处,与皮肤呈70°~80°针尖稍向头侧穿刺进针,针进入皮肤、皮下组织,并达到棘间韧带部位时拔出穿刺针的针芯。穿刺针穿过皮肤阻力较大,一旦刺破,减压甚为明显,因此有落空感,为进一步判定穿刺针是否正确在骶管内,可注入5~10ml空气,体验有无阻力,同时在注入空气时一手轻压骶部皮肤,以感觉有无皮下空气窜动的感觉,此后,穿刺针与皮肤呈20°角水平进针2~3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在试抽3~4ml生理盐水注入无阻力后,即可注入混合液(生理盐水100ml、醋酸确炎舒松A25mg、维生素B12500ug、维生素B1100mg、地塞米松10mg、5%碳酸氢钠10ml),一般滴注速度为30~60滴/min。

对注射药物不宜配用局麻药者可选用东莨菪碱0.3mg,此药对扩张病灶处血管、改善微循环有一定益处。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患者应慎用东莨菪碱。

2 结果

全组患者有效率为80%,效果不显著者为2例,极少患者有头晕、头痛、血压上升等现象,极大多数患者在滴注结束后既感觉腰部及下肢轻松,原有的感觉障碍及功能障碍减弱或消失。

3 讨论

骶管疗法操作简便。其基本步骤:①选择;②常规消毒并且局麻术区;③按配伍药液慢速滴注,时间一般约为60min~80min。

骶管疗法安全可靠。从骶裂孔穿刺,虽然距上侧硬膜囊终端尚有5~6cm的距离,一般不会损及硬膜囊,但由于硬膜囊因人而异,故刺破硬膜囊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仍有发生,严重者会引起高位感觉麻痹及下肢运动功能的丧失,呼吸功能也会受到抑制,个别人还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上述情况一般持续1~4小时,随着药物的代谢、分解,感觉麻痹、呼吸功能障碍、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等症状会相继恢复正常。因此,要注意在这段时间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调整好血压变化,病人多不会发生任何后遗症。

骶管疗法疗程短。每周1次,一般3~5次为一疗程,即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多数人在拔针后即可感觉腰部及下肢轻松,所有病人在治疗后,卧床休息30min均无需再观察,即可自己步行回家或返回病房。

骶管疗法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这是一种高技术、严格无菌操作的治疗手段,只要防止穿刺失误和椎管内感染,所有病人治疗后严格卧床休息,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本组骶管疗法药物配伍的特点:①适当的局麻液:可以减轻椎管内感觉感受器对疼痛的传导,扩张病变组织的血管,改变病灶的血液循环。②使用一定量的神经营养药物。③激素:对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激素使用禁忌症的病人,可以适量加用地塞米松(氟美松)和醋酸确炎舒松A。④扩张血管药:在注射药液中配用东莨菪碱0.3mg对扩张病灶处血管、改善微循环有一定益处。故骶管疗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价格低廉,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及门诊治疗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