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观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活动观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活动观察

班级活动观察范文1

根据温州市纪委《关于开展“创业发展办事难,纪委监察来督办”活动的实施意见》(温纪发〔2007〕14号)和市纪委、监察局的要求,结合我市民政工作实际,决定在我市民政系统开展“民政对象办事难,纪检监察来督办”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围绕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创业发展办事难”遇到的一些问题,积极发挥纪检监督职能作用,全面、深入、系统地剖析造成“办事难”的原因,以“内部流程优化、政务公开深化”为着力点,加强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促进行政机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办事难”问题,进一步优化我市创业、创新、发展软环境,全面推进民政各项工作,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二、督办主体

这次活动的督办主体是市民政局纪检组。(包括纪检组授权督办的有关人员)

三、督办对象

这次活动的督办对象为市民政局机关各业务科室及婚姻登记中心、殡仪馆、救助管理站等“窗口”服务单位以及上述单位(科室)的有关人员。

四、督办内容

(一)围绕重点难点,推进“办事难”问题的专项破解。围绕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参与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阳光投诉”、梳理群众投诉举报件和向社会公开征集等方式,每年确定一批党委政府关心、群众普遍关注的涉及民政工作业务方面的问题,通过专项督办,集中力量予以突破和解决,并从制度、机制层面加以规范。

(二)围绕办事程序,推进政府部门履行职能流程优化。督促局机关有关科室进一步严格界定各项职能,及时解决职能交叉、缺位、越位的情况。清理行政认可和非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内容。按照建立健全窗口式、一站式服务机制的要求,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办事效率。进一步规范和减少在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自由裁量权。

(三)围绕办事效能,推进集中办事窗口和基层站所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开展基层站所民主评议活动,推进集中办事窗口和基层站所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窗口办事规则,全面推行AB岗、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公示制等办事制度。积极倡导“把方便留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和“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服务理念,完善服务网络和服务平台,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提高服务质量。

(四)围绕政务公开,推进“阳光行政”和依法行政。局机关各业务科室及“窗口”单位各项工作规范、办事程序公布于办事大厅,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进一步规范听证制等办事公开制度和复议制、申述制等行政救济制度,切实维护民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五)围绕勤政廉政,推进部门干部规范履职。进一步加强对中层干部的廉政勤政教育,开展中层干部述职述廉活动;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趋利性行政、凭关系行政以及吃拿卡要、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等严重影响民政服务对象办事的违法违纪问题;强化效能考核和行政问责,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干部轮岗制,促进中层干部依法办事、廉洁从政。

五、督办方式

(一)快速处理投诉。通过向社会公布“办事难”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采取自办、协办、转办等方式快速处理相关投诉件,并建立催办和督办机制,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努力解决民政服务对象反映突出的“办事难”问题。

(二)加强督查督办。严格执行效能建设“四条禁令”,不定期开展对集中办事窗口的监督检查,并通过发整改通知书、建议函、监察建议书等方式,切实查纠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制度不严、劳动纪律松懈、办事拖拉扯皮、服务态度恶劣和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

(三)实施行政问责。受到投诉经查属实或明查暗访中发现的行政过错行为,要按照相关党纪法规启动行政问责程序,在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同时,还要追究所在科室(站、所)负责人责任。督办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予以立案查处。

(四)公开通报曝光。充分利用媒体、网站、简报等载体,对正面典型、好的做法进行通报宣传,增强示范效应;对反面典型则予以公开批评或曝光,起到查处个案、教育警示一批的作用。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加强对该项活动的领导,市民政局成立领导小组,支小琴为组长,陈群扬、章义为成员,陈群扬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

班级活动观察范文2

关键词:饲养 幼儿 幸福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41-01

虞永平教授指出:“幸福体验是指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幼儿的需要、兴趣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天性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被充分关注,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进而使幼儿产生对特定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从而生成有意义的活动。”新《纲要》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饲养活动是一个为幼儿提供有益经验习得、幸福体验的有效载体,因此我园以饲养活动为切入口,让幼儿在照料小动物、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的感觉。以下就以一些案例为说明,幼儿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享受了幸福体验。

1 幸福体验之幼儿主动观察

观察力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能力。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也指出:创设和帮助儿童注意四周的环境,可以发展儿童的各种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幼儿在主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过程中,获得幸福体验。

案例:观察泥鳅的外形

泥鳅是孩子很感兴趣的动物,他们对泥鳅充满了好奇。一天,孩子们说,老师泥鳅身上怎么有小的斑点的啊,于是带着孩子们好奇心,我对孩子们提问:“泥鳅长的怎么样?身上有什么啊?”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泥鳅的外形。有的小朋友说:“泥鳅有尾巴的;泥鳅有嘴巴、眼睛还有胡须呢;泥鳅身上还有那个像小扇子的,那个还会动的;泥鳅身上是黄黄的,但是还有点小的黑点点。”

分析:在观察泥鳅外形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是第一次观察泥鳅,但是孩子能通过自己的主动观察来获得有关泥鳅外形的经验,这让幼儿觉得很幸福,这也是对自己的肯定。

2 幸福体验之幼儿主动探究

陈鹤琴先生认为:每位幼儿都具有自发的学习潜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知识强塞给幼儿,而是培养其自发学习的欲望。应该给予孩子的是自主探索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在饲养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获得幸福体验。

案例:泥鳅喜欢的食物

通过实验论证到底泥鳅喜欢吃什么。在活动之前我和孩子们进行一次谈话活动:“孩子说老师你知道泥鳅喜欢吃什么东西吗?”带着这个问题,于是,我请孩子们带一些你认为泥鳅会喜欢吃的东西来,喂泥鳅。”第二天,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都很积极,有的孩子带了螺丝,有的孩子带来了饲料,有的蚯蚓。两天后,我们发现蚯蚓和螺丝变少了,这证明泥鳅喜欢吃蚯蚓和螺丝,饲料什么的都没有变化。

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好奇产生了这个《泥鳅喜欢的食物》科学探究活动,实验证明我们发现泥鳅最爱吃的是蚯蚓,螺丝也喜欢,饲料不喜欢吃。幼儿从产生疑问“泥鳅喜欢吃什么”到最后知道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幼儿是获得了新的知识点――泥鳅喜欢的食物,获得幸福体验。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我们的孩子很关心泥鳅,照顾它,坚持每周喂泥鳅吃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帮助泥鳅换水,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3 幸福体验之幼儿的意外收获

幼儿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惊喜,充满乐趣,充满意外,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在饲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时不时地发现一些特别有趣的事,使他们感到很惊喜。

案例:捉泥鳅

某天下午户外活动,我带着孩子们去园内散步,孩子们走到泥鳅池边,很多泥鳅。这时候,我们孩子就问我:“老师,这个泥鳅池里的泥鳅好多啊,我们能不能把泥鳅抓到我们班级去养啊?”看着孩子们这么喜欢泥鳅,于是,决定让我们的孩子体验一下抓泥鳅的乐趣。

分析:在徒手捉泥鳅的过程中孩子都没有捉住泥鳅,孩子知道泥鳅身上很滑,这个滑就是新的知识点,泥鳅身上滑就是粘液,孩子们通过自己在捉泥鳅的过程中获得这个知识,孩子们是获得幸福体验的。

4 幸福体验之家庭资源的重要性

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可见,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通过家庭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让我们的幼儿在饲养活动中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

案例:怎么样才能捉住泥鳅

粘液是泥鳅的特性,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让别人捉住。同时又生成新的探究点,孩子说:“老师,我们怎么样才可以捉住泥鳅呢?”孩子们知道因为泥鳅身上很滑,有粘液所以捉不住,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探究点,我们怎么样才能捉住泥鳅呢?陈思绮说:“老师,用工具就可以了。”我又追问:“用什么工具?”有的孩子说:“用网漏斗捉泥鳅”“用木夹子捉泥鳅”“用塑料袋子捉泥鳅”“用塑料篮子捉泥鳅”“用碗捉泥鳅”。最后发现网漏斗是最容易捉住泥鳅的。

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知道用工具,孩子们在爸妈的帮助下选择认为可以捉住泥鳅的工具进行捉泥鳅,最后发现网漏斗是最容易捉住泥鳅的。虽然孩子通过自身的探究最终获得这个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但是和我们的家庭资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只有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家长切实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使我们的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我希望通过饲养、种植活动,做幼儿乐意观察探究的事、做适合幼儿发展的事、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儿能接受挑战的事、做幼儿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有思维参与的事。真正增进幼儿经验,真正让幼儿感受幸福。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幸福.经验.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34).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班级活动观察范文3

“望”即观察。通过认真细仔地观察了解学生,了解班级。首先,要对学生个体的观察,每个学生就是一个子系统,这个系统的开放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是孩子信任的人,他们是不会向敞开心扉的。每个学生通过与其他个体的联系、交流和自身的行为习惯发生信息,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班主任应该从不同的侧面,选择不同的观察点,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要注意观察方法的策略性、灵活性和技巧性。如观察表情可以分析学生的心情,做好“望”与“闻”。开学不久,我发现陶俊同学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那双眼睛失去了原来的光亮显得暗淡无光,我断定他一定碰到了什么难题,就找他来谈心,原来是他的母亲因脑瘤开刀住院,他担心母亲的病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一边安慰他一边组织同学们为他的母亲唱祈祷歌,并带着同学们为他母亲插下花篮去医院探望,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集体来分担她的痛苦,使他比较顺利地度过了这一艰难时期……

还可通过组织活动观察班级是否有凝聚力,第八周学校举行六年级拔河比赛,我班上输了,结果全班同学哭成了一团,我也补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我在心里说:“输了好,输了让我看到了班上的凝聚力”。

通过“望”得到的信息有限的,而"闻"是从系统获取信息的另一个环节。俗话说:"言为心声""弦外之音",要做到闻其声而知其人。比如从上课时班长的"起立"声洪亮、有力、干脆,说明班长充满自信,班级工作开展顺心。反之,则说明班长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通过问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1、听学生的议论,从学生的谈论中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了解学生关心的事情。每当下课十分钟,我都会来到教室跟学生打成一片,下午放学后亲自带领他们跑步煅炼。这样自然就听到了学生很多的你不了解的情况;2、听科任老师的反映,了解老师对学生的看法,老师对班级的看法等;3、听班干部的汇报,了解班级工作开展如何,班级有无进步等。每周五的上午的第四节课就让我们班干部例会,从中能够较全面时听到班里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如果说“望”“闻”是了解学生,了解班级的起步、基础,是从系统获取信息,那么“问”就是在望、闻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的关键,是进入系统的探针。问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科任教师、前任班主任和一切与你要了解信息相关的人员。我特别重视家访,在我的班主任工作计划里第一个短期目标就是通过一个半月家访走完全班同学的家。

作为施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关注优生,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通过家访,不但了解了家长,跟家长作了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距离,增进了了解,产生感情,达成了共识,更重要的是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每个学生,使我的工作做起来比较从容,比较有把握。

“切”即“切入”。是叩启心扉让灵魂闪光的手段。通过望、闻、问,你基本了解你的学生你的班级,这时你已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寻找到适当的基本切入点,然后掌握正确的切入角度和方式,抓住最佳切入时机输入你的有效信息,激活学生、班级自身的潜能,使你和学生你和班级之间产生谐振奋。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后进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和班级达到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目的。

班级活动观察范文4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习作选材中盲目选择材料,以至影响习作速度与质量这一问题,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法,从“课外主动观察,积累习作素材”、“课前通过回忆,罗列材料清单”、“课堂细化题目,选择习作材料”等三方面论述了指导学生选择典型而真实的习作材料的有效途径,化盲目为自觉,为写好习作奠定基础。

习作选材;主动观察;回忆;细化题目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第一步。所以,我们要在指导学生选择材料方面花大功夫,避免选材时的盲目。

一、课外主动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也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本身对世界就充满好奇,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调动多种感官功能,通过看、闻、听、触、尝与感受、体验等方式,通过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以及社会现象,利用电视、电脑等现代传媒系统,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当然,观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特别要注重的是采用专题观察与平时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人”,习作之前,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物”专题观察,并作记录,为写好人物做准备。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生的观察所得,如果不加整理,一个月后,只留下百分之二十一,如果久了,甚至会从记忆中抹去。因而,要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素材可写,就得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我们引导学生在体验大自然的美丽、留意家庭日常生活、关注校园学习生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使用专门的笔记本,坚持记录当天接触的人、发生的事、参加的活动、欣赏过的美丽景色、独特的感受,每周定期收阅,发现好的素材,在班级交流,鼓励写成习作。

观察得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学生的选材过程就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化盲目为自觉。

二、课前通过回忆,罗列材料清单

考察人教版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习作题目,除了看图作文外,很大部分只是给定习作的范围。学生在选材过程中,既要“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写谁)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写作材料)”;又要“聚合思维――把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写作材料)。”这就涉及到思维过程中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还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很难有效地调动各种思维方式,所以如果单纯在课堂习作指导时,让学生进行无准备选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面对这样的“广阔空间”,表现出来的是无从下手,不知要写什么,陷入被动,以致盲目选材。因此,可以把习作课中的选材提前。比如,在以“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习作指导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册第六单元),课前安排学生回忆、采访与父母相处事例,感悟父母之爱,获得习作素材,表现浓浓亲情。

首先,从回忆中获得素材。在学生学习单元组课文时,布置他们课后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五个例子,让他们从回忆中找到正面的写作素材。其次,从访谈中获取素材。安排学生采访父母,让家长谈谈自己对孩子付出的爱,并且要求学生边采访边记录五个事例。家长所列举的事例能较客观地展示为孩子“付出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父母之爱,扩展学生的写作素材。第三,从“反”面与反思中寻找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和自己相处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不满的事例”,并想想“他们的出发点会是什么”;另一方面,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苗头与具有一定主见的特点,引导学生记录与“你对你的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后悔的事?说过什么伤害他们的话?他们面对你的伤害,是怎么处理的?”等问题相关的事例。这样做,让学生对父母之爱能有个立体式的感受,不仅在习作的选材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多方面的回忆,能获得较多的素材,再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选材的盲目性。

三、课堂细化题目,选择习作材料

一方面,教材没有明确的习作题目,加大了教师指导的难度。教师在具体指导习作的时候就没有太多的针对性,显得很盲目。另一方面,学生对局部的把握能力胜过对整体的把握,因而在学生对习作题目整体把握无所适从的时候,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细化,落实到某个点上,从细处着眼,选择材料。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可以根据要求把所要写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熟悉的人,一类是偶然见到的陌生人。对于学生来说,第一类人更容易写,于是对第一类人又进行分类:同学、老师、父母与其他亲人、邻居等。这时,还可以就“同学”这类人按品质、特点进行分类,比如可以试着给出具体的题目,如《(幽默)的(小东)》《我们班的(科学)迷》《班里有个他(她)》等。

班级活动观察范文5

关键词:后进生;案例描述;转化策略

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本人对自己所带专业班级中的一个典型后进生转化案例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究与思考,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典型后进生案例描述

班里的男生小×是最令我头痛的一个学生。由于家庭变故,他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上课迟到,不做作业,上课睡觉更是家常便饭,各门功课考试都不及格。科任老师经常向我告状,真让我头痛。该生打过架,翻过围墙,逃过学,除此之外还存在拉帮结伙欺负同学、沉迷网络等坏毛病,无论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或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均无济于事,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是一个存在较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

二、促使后进生转变的措施与方法

面对这样棘手的学生,我一次次苦心策划的转化计划都宣告失败,实在是无计可施了,但又不忍放弃,放弃不等于宣判他“无药可救”了吗?于是我便去小×家家访,这才知道,原来小×初一时成绩不错,后来因他的父母在他初二时离了婚,他的母亲又改嫁,他也跟母亲到了继父家,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却忽略了对小×的关心,受家庭变故影响,加上母亲和后爸对其关心不够,才导致小×变成目前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便与小×父母进行了思想交流,讲了小×现在的学习情况和父母对子女教育培养的责任,使其母亲和继父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转变了观念,在学习和生活上开始关心小×。同时,我在他已经习惯我的“热处理”后,突然对他“冷处理”,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对他不闻不问,每次犯了错误我让他给我上交一份材料,告诉他这将作为上报政教处的依据。时间长了,也没老师督促他学习了,他渐渐地孤立起来,自己反倒觉得不自在。在他最失落的时候我把准时机,突然又开始给他分配一些小任务,并给予适当的表扬,慢慢的他找回了信心,我特别注意他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产生了失而复得的感觉,他开始珍惜老师的关心、信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看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与自信。使人能够珍惜的最好的一种刺激物是失而复得的感觉,曾经体验过失去滋味的人,会更懂得珍惜;使人前进的最大的一种刺激物是一种成功的感觉。做了一点事的人,无论事情大小,只要他尝到一点成功的喜悦,便会渴望再次成功的光荣”。终于我看到了他逐渐好转的迹象。于是我便“乘胜追击”,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姿态和他拉拉家常,谈谈理想,谈谈生活;以姐姐的身份帮他垫付学费,购买学习、生活用品,还针对他擅长木工修理、善于表达的特长,让他担任班级的公务委员,鼓励他参加学校的主持人大赛,并将丈夫一次未穿的军人礼服作为他比赛时的着装。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感化,该生的所有坏毛病都改了,学习兴趣浓了、纪律好了,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出色。

三、后进生转化后的案例反思

1.感化,拨动转化之弦

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爱,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让爱浸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田,只要班主任努力用爱心感染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交谈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发自内心朋友式的友情、家人般的关爱,从而搭起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桥梁,遇到问题,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引导。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也不管是什么样的错误,只要班主任能够“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2.学会“沙里淘金”,建立“表扬场”

在任何一次思想交流之前、之中,都必须把这类学生当作正常的学生来看待,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言语深深地传递这种“正常化”的情绪。而且每看到这类学生做了一点点好事或把老师安排的工作做好的时候,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事情,都要毫不吝啬地做出表扬。让他们在老师、同学故意建立的“表扬场”中慢慢建立自信,回归正常心理,自信是自卑的最强克星。

总之,我们要时刻记住:学生决非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木头,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机能的有机种子,要做一名善于启发的教师,给予他们适宜的培养和护理,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

参考文献:

班级活动观察范文6

调查多所幼儿园,八零九零后成为了教师主流群体,独生子女教师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敏感、自我、有新思想,开发这一特殊阶段教师的个性特征,让其增强职业归属感和使命感则需园长有新的管理策略。

接地气导向示范

从师幼为本的管理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管理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利控制与约束,而是接地气富有人性的帮助和服务;从管理理论上看,园长和教师不能是上下级简单的领导和服从的关系,而是需要园长导向示范积极的让每个个体,包括园长在内的每个教职工都有管理和被管理的相互约束关系。

如何成就园所发展的共同体,让全园上下形成合力朝既定目标靠近,作为园长的我每周必须深入班级观摩半日活动并与教师交流所思所想。而我园常态的教研活动、年级组活动、后勤服务活动中,没有行政的检查,只有行政人员作为一个参与者关注每个教师的成长,并时时给予引领和示范。

如今许多的园长因为事务性事情缠身,办公地点多在办公室和校外,对于园内的最近发展状况却不多了解。真正接地气的管理是园长抛开解决纯事务的角色,做一个倾听者与观察者参与园内的各类活动,了解每个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进行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这不仅有益于教师的稳步成长,也有益于园长的统筹管理。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园长的跟进也能适时的将管理意志融入其中,及时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得教师不做无用功和走弯路。

把好脉对症下药

一个团队犹如一个人的身体,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毛病。园长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这些疾病的存在,同时还得如医生看病一样,找出病源、拟定诊断方案、对症下药。新时期的幼儿教师也有其成长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经历制约,个性问题明显表现在日常工作中。作为园长,我在理解教师、允许她们有些问题的存在的同时还得帮助其完善自我、更新思想。

另外,许多管理者在深入一线时,为了体现自己比教师技高一筹,往往会干预性的说“你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者是“你怎么这样啊”,既带有官腔又带有“法官”味,让教师难以接受和畏惧园长的到来。当我发现问题后,会将“不能这样”的指导语变成“如果这样”的引导语,既不带指责也不带评价,只有引导才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样让教师不惧怕,不排斥,同时园长也能针对性地帮助其规划好专业成长路径。

支好招搭建舞台

现代管理策略中,关心、理解、包容员工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成就员工的发展,帮助找寻成长的空间则是管理者的终结境界。什么是成功的园所管理?启用一知名中学校长所言:唯有教师专业成长花开果熟的声音,唯有教师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渴望,才是管理成功的标志。

面对独生子女新生代教师群体,需要看到的是每一位教师内心的人生梦想,园长需帮助和引领教师把这种梦想变为现实。比如我园制定了岗位两年轮调制度,两年一个时间段开展一次岗位与人员互动选择的活动,即是每个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园内的每个岗位,同时要向所有老师公开承诺自己如何优秀的完成岗位职责。既让每个教师都有体验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用展示各岗位的细节要求来约束竞聘岗位的每位教师。在我园实施此项制度后,教师们一改过去岗位终身制的现状,激活了整个团队的工作热情,也有效地推动了各岗位工作向专业化发展。

画粗线

多年的管理经验告诉笔者,面对学期结束所谓的量化考核,教师们大都持排斥态度。对职工进行考核,到底是服务于管理者的管理还是推动被考核者积极上进?面对较为物质的新一代教师,运用这样的尺子合适吗?经验告诉我们,考核的细则制定得越细,暴露出的不公平公正和矛盾越多。所以,园长需找准考核之本,做到即可,“求大同,存小异”,保障宏观的公正性。在我的园所管理过程中,一直坚持粗线条考核管理,多方面促进每个人对自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进行建构,而非单一的用尺子去量化。

如我园长期以来强化每个个体把工作转化为三句话――“为尊严而行,为职责而干,为荣誉而战”,让每个职工有作为教师的尊严感,有体现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有工作结果差异性产生的荣辱感,每年我们都将围绕这三句话开展职工演讲比赛,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工作、认识所取得的成绩和在其中建立的荣辱观。在建立这样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后,我园忽略了过去大而统的量化考核,而是坚持开展每月一主题的观摩展示交流。观摩的主题将在期前由园务会确定,如本期观摩的主题为以下四项:班级幼儿区域活动观摩;大班组幼小衔接活动观摩;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观摩;各班种植园观察活动那个观摩。主题优势也延伸到行政园长的一天或者厨房师傅的一天等等。观摩结束后,为了提升每位教师自主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特建立了“三优一次”交流制度,大家互相观摩后,需挖掘被观摩者的三项亮点,反思自己的一点不足,让教师产生同伴认可的喜悦,有荣誉感,也让教师当众表达自我不足,有反思。这样的评价模式的坚持,有助于教师敢于亮相、敢于突破、敢于反思,有效提升了教师自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