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1

花木之喻体现中西文化内涵差异

摘要: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它们源于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花木习语的比喻形象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差异。加深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语言更好地发挥文化交际的功能。

关键词:花木 比喻 文化 内涵

作者简介:夏金兰(1979--),女,遂宁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2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做过这样的概括“: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达,讲求意境和深层含义;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达方式,讲求事实和分析。曹世潮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追求思维的延伸、扩展,注重内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点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缩,在于对内在心灵的把握,关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实、论据来阐明对事物的认知和推理……”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产生了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交际表现出来的。仅从词汇方面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中文当中,关于父辈女性长者的称呼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而同样的称谓表达,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词概括。相对比之下,中国文化在表达时更加注重长幼有别和亲疏远近,而西方文化则宽松许多。当然,这些血缘关系并非“我有人无”,其实英语国家也存在,只是英语对此不加以详细区分罢了。中西方文化在称谓表达上的这些差异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级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的时间较长,宗亲、等级、尊卑观念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牢固得多。

中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简单并直接地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就体现了其对应关系。从语法学方面来看,汉语是隐性(convert)语法的语言,而英语是显性(overt)语法的语言。详细而言,汉语更讲究语感,重意境和引申意义,即一句话表达的内在含义,句式多为主动句,强调内容和情感;而英语注重逻辑思维,更重形,讲究说话“有凭有据”,“有一说一”,强调所说内容的规范严谨,句式多用被动,语调相对平直。此外,文化差异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地理位置、国体政体、历史、宗教等。如英国多面环海,英语中很多词和海洋有关。说“挥金如土”,英国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当中drinklikeafish,翻译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农耕和畜牧业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语境影响交际过程

文化语境的不同使得同一语言在表达时形成不同的交际意义。由于文化语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的作用到表达当中,对于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地进行将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了解双方文化语境,并将其渗透到交际行为当中。其具体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想更好的熟悉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就必须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例如“没关系”在英语中就有多种表达:“You’rewel⁃come.”“,Don’tmentionit.”“,That’sallright.”,“Notatall.”以及“Mypleasure.”等。如果了解了这些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的细微区别,就不会再把“Notatall”与“Nevermind”混淆起来,而避免再用“Nevermind”去回答类似“Thankyouverymuch.That’sverykindofyou.”的句子。因为“Nevermind”(没关系)一语是用来回答“道歉”的。另外,中文和英文分别处于不同的语言模式当中,中国人习惯将所要表达的核心论点或总括性陈述放于所表达内容的最后,以示总结或结束,并且在阐释自我观点时常用“也许”“、往往”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字眼。而英文表达尤其是较为正式的场合基本不出现此类现象,总括性陈述一般位于表达内容的开始,同时修饰限定类词语很少见。以此认识为前提,才可以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3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差异;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英语的学习也不单纯是学习一门语言,而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所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直接影响着交际中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于语言的学习,掌握以及熟练的应用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学习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才能对语言的使用得心应手。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脱离了语言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文化的学习。

1.1语言的作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基本手段。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社会中的思想,文明等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扬,才能使社会的文明和人类的进步得以发展。正如美国当代作家和评论家CleanthBrooks和RobertPennwarten在合编的ModemRhetori(《毗现代修辞学》)一书中第一章所指出的:只有借助语言。人才能产生并继承构成文明的整体概念、态度和技艺;只有借助语言。人才能继承过去,理解现在,预计未来;也只有借助语言。人们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也只有借助语言。人才能团结起来形成社会。[1]230

1.2文化的内涵

文化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甚至烹调技术等方面,当然也包括承载文化的语言。所以,语言被认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的七大语系中包括很多种语言,无论何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得以体现,同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

2中西文化差异对比

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的不同,再加之人们的生活环境,,政治制度等的不相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之间较大的差异。文化差异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范围及其广泛,可以说文化差异体现在了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1中英文化禁忌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在禁忌方面当然也是不相同的。这样的禁忌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隐私,中国文化中人们对隐私的保护和禁忌向来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很多在西方人眼里认为是隐私的信息在中国人这里却不是如此,所以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被问者如不回答,则会被认为是不友好或者不坦诚。这些问题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便问及。颜色方面,中国人一般忌讳在别人的婚礼上穿白色,认为不吉利,而西方的新娘都穿白色的婚纱,象征纯洁。

2.2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的表现方面当然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体现在各种不同的语言场合。1)问候和寒暄的方式不同。中国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就是“最近忙什么呢?”“去哪里呀?”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打招呼的口头语,并不一定就是中国人好打听或者不尊重别人的隐私。西方人见面都会说“hel⁃lo”“hi”或谈论天气,体育。这一切不同都是受不同的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2)称谓的不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强调尊卑长幼。这一点在称谓中得到了很明显的表现。虽然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人已经不像古代那样讲究,但还是沿袭了传统文化中的规范。比如是对家族,家庭成员的称谓,一定要有理有据,而且繁复多样,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近亲与远亲等都严格规范,逐一区分。例如在中国农村的有些地方,一个年龄较大的人可能会称呼一个年轻人叫“叔叔”甚至“爷爷”。还有“堂兄,表姐”等这些称呼,在英语中可能一个简单地单词“cousin”就可以表达。在汉语中,中国人出于礼貌,见到年长的陌生人,也会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或者阿姨。甚至对于一些具有明显的标志性身份的人也会冠以礼貌的称谓。比如”警察叔叔,叔叔”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所独有的,也难以让西方人所理解的文化现象。汉文化对于称谓系统如此细密的语言分割,是和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族制度紧密相关。而英语称谓的粗疏模糊则与他们简单地核心家庭结构有关。

2.3中西文化在审美观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中西方人对于自己的精神图腾的认识也不相同。例如在汉文化中,“龙“是权利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指“皇帝”。寓意“高贵,强大及不同凡响”。皇帝的身体称之为“龙体”,穿的衣服称之为“龙袍”。中国人总是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很多象征吉祥,幸运的成语也和龙有关,例如: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在英语中,“龙”则被认定为一种凶猛,邪恶的动物,多指“凶恶,残暴,狡诈的人”。例如在英国的史诗《贝奥武甫》中,贝奥武甫为了他的人民,和邪恶的火龙进行战斗。“狗”在西方国家被喻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狗在英文中常用作褒义或中性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狗”并不是好的形象,与狗有关的贬义词不计其数,比如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等。由此可见,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

3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频繁,跨文化的交际也日益增加。在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国家里,英语的教学侧重于应试,而非应用。所以英语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而不注重文化的学习。为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3.1文化差异在词汇学习中的体现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认为每个英语单词都会有一个完全对应的汉语释义,事实上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周玉忠先生在《英汉对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一文中指出:“语言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3]267受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起源的影响,英汉词汇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熟悉并认知和汉语词汇释义对应却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的英语词汇,以及这些词汇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例如"intellec⁃tual’*一词,在英语释义中指有知识,有文化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但它和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在内涵上却指代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学生的英语课本中“peasant”一词的中文对应词为“农民”指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但是peas⁃ant在英语中却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的定义是“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4]316由此可见,英语词意的多重性使词汇的使用变得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对比英汉词汇的内涵意义,纠正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错误。使学生真正掌握词汇并正确运用。

3.2在语法结构与句子的构成方面

在语法结构与句子构成和语法方面,英语也与汉语不同,比如汉语从严格意义来讲没有形态的变化,语法是通过语序和虚词两种手段完成的。英语动词形式有人称、单复数的分别和时态的变化。汉语主要通过语序、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由于对英语语法及句式学习和掌握不足,在汉语句式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出现了汉语结构的英语句子,如Ispent2hourstofinishmyhomework.这样的句式显然不符合英语的表达要求。不难看出这是中国学生在中国式思维影响下,所组合书写的句子。因而,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摆脱中国式思维的影响,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及句式结构,正确使用英语进行表达。

4如何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

作为第二语言,我们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偏重于应试,而不进行文化的专门学习。但是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脱离了文化,纯粹进行语言的教授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合理地利用资源,进行适当地文化渗透。1)在传统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英语教学仍然以课堂学习为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们要有意识地传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例如担任《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在第三册课本中,第五单元课程设置为“FiveSymbolsofAmeri⁃canCulture.”这为学生们的文化学习提供了很好地素材,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辅助以图片,视频。使学生对美国的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2)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课外材料。利用多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现外国文化。英语的学习不仅是课堂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学生在课外付出很多的努力,而课外大量的阅读则是语言学习的不二法宝,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多读一些和文化文学相关的书籍材料,看一些电影视频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效减少汉语言文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加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的理解。3)充分利用外教资源。由于文化知识涉及生活中的各方面,有些内容中国老师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外籍教师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可以定期邀请外籍教师做一些和文化相关的讲座,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

5结束语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的活动方式,而且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至社会价值观念,下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和文化相辅相成。中西文化的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英文在表达上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我们的学习,交流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乃至于造成障碍。教师们要认识到文化的核心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更要积极地将文化知识及差异融入其中。英语教学必须实行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小清.浅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关系[J].大家,2010(9):230.

[2]冯丽娜.英汉称谓文化差异研究[J].才智,2010(3):129.

[3]程洪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7):267.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4

关键词:语言;文化;习语;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36-01

语言教学中,如何吸取他习语中的精致养分,是语言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视角,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课题。

一、英语的文化性及学习英国文化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语言,就好比打开了这个国家的一扇窗户。因为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文化的烙印。正如林纪诚先生所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中独立发展,自主自灭的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不时地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外国学生在窗前看书,她听见有人喊look 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看”,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儿砸着她。她既生气,有害怕,往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 look out?”(你没听见我喊当心吗?)她回答说:“Yes, and that’s what I 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这个笑话充分说明英语很强的文化性,尤其表现在英语习语中。Look out 这个词组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很容易被理解为向外看,但是当你融入到英国文化中时,就不会这样望文生义了。还有这样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位从美国来北京教英语的女教师,听说人民大学校园内有一个英语角,便去那里观光一番,当有人事后问她感官如何时,她说:“我好像去了一次海关,移民局或警察局。因为他们老是问:‘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What does your husband do?How 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这些问句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提问的内容涉及到英美人所谓的私事,违反了他们的说话规则,使他们误解中国人爱干涉他人的私事,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

由此看来,外语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我们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学生往往机械的模仿,学了什么,用什么,对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心中全然无数。

二、英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习语的作用及重要性正如高尔基所说:“它能很好的教我们学会文字的节约,语言的压缩性和形象性等等,把人们所有生活上的和社会历史上的经验都典型的予以具体化了。”习语的创作和使用离不开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它的比喻和联想是由其民族的背景和现实所决定的。不了解习语所依赖的民族环境是无法理解其真实含义的,有时会导致极端错误的理解,如:Traveling is his cup of tea.旅游是他的最爱;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对于以上习语的理解,若只停留在字面上,是晦涩难懂的。因为这些习语与英语民族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cup of tea”是在历史上,当茶叶传入欧洲各国后,受到人们的亲睐,通常泛指喜爱的东西。“love my dog”够在西方人眼中是忠实的朋友,没有贬义,这与中国人对狗的观念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了解习语总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习语在不同的文化内涵差异渊源中产生、发展,从而为英语教学“披荆斩棘”,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的错误是很容易改正的,但另外一些与价值、信仰、观念有关的错误,却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改正。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更加相信这样的观点——“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然而文化差异是可以逾越的,注意习语的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就能轻松自如的跨越这道鸿沟。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结合习语中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意识呢?

首先,英语学习者要培养对目标文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要善于观察、虚心求教。再者,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作为教学的中间体,既是学习者有事知识的传播者,因此对于英语教研人员有以下建议:第一,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阅读报刊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其重要性是人人皆知的。第二,英语教师应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习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并且应同本族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是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点。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特别是习语的正确使用。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开展英汉习语文化比较研究。当今,科技交流平凡,文化交流日盛,在这种形式下,我们不仅要把语言与文化的探讨深入下去,而且应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因素蕴含在语言中,特别是在语言的习语中。因此,在习语中了解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穿插习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地学习英语,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5

关键词:大文化输入;英语教学;中西差异;应用

现代社会语言人才的缺失成为现实。其主要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的不合理,重点表现为文化输入的缺失。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缺少文化背景的语言不具有交际意义。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评价除了包括交际,还包括其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忽视人文性和学生自身文化意识已经成为现实,英语教学急需改革。

1.文化输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文化是语言学习的依托,脱离文化,语言学习将变得空洞。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语言表达存在差异,如果英语教学中缺乏对文化的解读,学生的交际能力将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文化输入对英语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美中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上也存在差异。如美国人表达比较直接,当他想邀请你就餐时就会直接说“Some coffee?”或者“Some chicken?”而中国人此刻如果既想要又想表达委婉的话将会处于尴尬境地。某些语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已经被定义为不同的含义,如果我们在学习时能够了解这种变化也就不会出现“Why Chinese street girls are so old?”的笑话了。同时,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在某系词汇表达上和对某些东西的情感上存在差异。而文化的输入使学生了解这些差异,从而减少交流中存在的分歧。如在美国人请对方吃饭时,习惯AA制。当然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留学生的增多以及中国文化的普及使得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缩小。因此文化对大学英语指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而现代大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应用文化教学内容较少,教师跨文化意识较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已经迫在眉睫。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2.1 对比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影响英语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内涵不同。正是由于每个国家对不同动物情感不同,08年的背景奥运会才选择了熊猫(panda)做吉祥物。在英语翻译讲解上也应深入对词汇含义的理解。如汉语成语狼吞虎咽在英文中常被译成eat like a horse.另外,中西文化中最大的差异体现在风俗习惯上。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喜欢白色婚纱(white wedding dress),而在中国则习惯红色(red wedding dress)。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注重文化差异,才会在日后工作中减少麻烦。中西方文化不同还体现在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上,如与美国人在谈话时尽量避免涉及个人话题,尤其是女性婚姻,财政等。包括对数字的喜好也不同,如英语国家很多人讨厌thirteen。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是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的重要途径,圣经作为西方国家崇尚的文化,很多英文单词来源于圣经。如a church mouse被以为像教父一样清白或者是贫穷的人,与中文中常出现的老鼠的形象刚好相反。

2.2 在习语和教材中输入文化背景

习语是一个国家长期的文化沉淀,因此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习语学习中结合文化背景,能够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如drop me a letter译为给我写信。英汉不同的习语还有很多,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本句中的“谁”往往翻译成he而不翻译成who.在英文学习中,教师应避免学生死板的一一对应。教材作为学生掌握英文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教材的课文设计较为合理,涉及了大量的不同国家文化背景。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教会学生查阅资料,并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西方文化。

2.3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文化语境

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英语视听和角色扮演的真实语境。利用多媒体图片、广告以及视频普及西方文化,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教案设计,将教学内容从深奥的理论转为现实生活片段。将考核机制从枯燥的单词背诵改为西方文化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实感觉到文化的内涵。角色扮演是目前英语学习中被提倡的方法,通过与西方人模拟对话,使学生了解语言表达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了解并教会学生在性格方面的差异,以免影响表达。如中国人的谦虚和西方人的直接。这样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更直观,文化输入的价值在语言中得以体现。 当然文化学习并不仅限于课内,教师应将其延伸到课文,指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3.总结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文化输入十分必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和设计,在课堂内容上增加文化的解读,并通过适当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随着科技的发达,英语学习方式增多,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也应增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美剧,聆听欧美音乐,从而在提高学生的英文意识,促进他们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作者单位:新余学院)

参考文献: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6

【关键词】文化 冲突与调和 广告 运用

中外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广告的运用中,会呈现出相应的表现形式,在注重广告宣传中中外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在广告中的整体运用都将有很大的效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仅要在本国传播,而且还要跨出国界,融入世界经济文化的大潮中。广告传播中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还是促进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文化交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1 阐述在广告传播中跨文化带来的相关影响

1.1 文化传播的精髓运用

在广告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广告作为一项重要的传播载体,在整个运用过程中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加速商业的流通,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在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一些广告也承载着对本土文化传播的需求性,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霸权的影响下,就会给整个文化的差异性带来影响,广告作为物质文化的一种,对于价值观的影响有很大帮助。

1.2 国外广告的创意性运用

在中外文化背景差异的作用下,中外广告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并在整个过程中收到本国文化的相关影响,从国外广告的整体表现来看,主要包括有原版广告与进版广告两版本,这些广告在不同文化载体的体现中,呈现出相应的文化气息,在文字翻译、创意、图像以及音乐配乐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也能保持好一份独有的原汁韵味的广告味道,因此,对于整个广告商品的文化特质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容。

2 分析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

2.1 冲突一: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在中外文化的一些表现中,有些跨国的广告文化,在广告策划者的自我认知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广告中传递的一些内容与采用的形式与当前的一些现象相违背,不能符合其他国家在整个消费上的需求,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整个广告的运用中,对于广告图像的语言、图像、文字等在突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基础上,抛却一些世俗的东西,在广告中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体现出来。

2.2 冲突二:与广告过文化背景与特征的差异性

在中外广告的宣传中,跨国广告的应用会在实际的运用中带来不同的文化情绪,在结合本土习俗、民情与习惯的基础上,也要增强与整个商品文化的融合度,如果脱离这样的氛围,就会带来相应的广告冲突。从立邦漆这个广告策划的本意讲,也许很有创意,但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不应当拿龙来作文章。因为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自誉为龙的传人。拿中华民族象征的东西来做广告,甚至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2.3 冲突三:广告传播在引领世界潮流中接受当代强势文化

如“摇滚文化”、“追星文化”、“怪异文化”、“我的地盘听我的”等,传递了异类的文化信息。西方MTV音乐频道入主中国,使附着在音乐背后的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对青年一代的影响极为明显。一些年轻人努力追求的“酷”装束时尚、半土半洋的的口语交流,都表现着外来文化对中国当前社会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全球化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难以自主地被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碰撞。

2.4 冲突四:广播传播方式中的文化差异性

从中外文化的整体发展来看,在广告的技术控制中,作为有强大影响力的广告艺术,这些都能从文化的差异中体现出来。从当前电视娱乐文化的整体来看,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电视节目的出现,在中外文化吸收融合的过程中,这些广告效应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中外表现中也呈现出相应的误差,这些冲突主要是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文明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广告方式,在中国文化元素中,更好的体现出一种强大的文化动力模式,并在广告的植入中,侧重于对中国地域文化与汉字文化的融入,形成与中国民众心理相吻合的广告模式,并能在软广告的效应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3 探讨中外文化在广告运用中的交流

3.1 先进文化产业的整体融合

产业与广告文化的融合,是中外文化调和中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在各自的广告中形成文化背景的运用,体现出对先进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许多能与国际文化接轨,在一些发达国际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将一些创新的、开放式的广告理念融入到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经济呈现出来的发展态势,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也给物质精神文明的传播带来更多的元素。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在广告中穿插文化的运用,主要是突出对本土文化的引领效果。譬如,在万宝路的广告策划过程中,通过融入中国元素的广告形态,将一些传统的锣鼓比赛、舞狮比赛等融入到广告之中,与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形成链条方式,并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展示出来,形成一股喜气洋洋的氛围,这种广告艺术的运用,在融入更多的中国古朴元素,将中国特有的诗词、民歌俗语、地域性歌舞等,展示出一种独特的广告艺术,通过这样的传播模式,既能展示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这些文化魅力,并在广告中让全世界进行了解,形成整体的认知与接受。

3.2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与融入

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需要形成一种强大的广告支撑。在中外文化与广告的综合运行中,加强文化领域的调和,在综合各种文化气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国家在文化品位的展现上,形成―种有强大魅力的广告声音。这些整体融入的方式,主要是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将这些文化元素在整个广告产品的宣传中形成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入,才能形成彼此相互交融的广告文化气质,在这种气质的带动下,形成更多的文化体制创新,并将―些在国际市场中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主要产品进行广告效益的形成。譬如,在一些广告的整体形成中,将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包括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形成整体的品质宣传,将厚德载物、在这种跨国际的广告文化调和中,形成内外兼容的文化精神,并在相互碰触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内生力量。

3.3 克服思维定势,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

文化的传播是通过多种综合媒介的,在这个国际化的经济潮流中,中国要通过自身文化品位的宣传,不但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在加强文化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在广告宣传中植入更多的中华文化,这样,才能形成鲜明的中华特色。当然,这种文化特色应该是具备有正能量的,是能够代表文化凝聚的整体力量的,也是能为整个文化融合做出更大的贡献的。譬如,在可口可乐的文化广告宣传中,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作为广告词,当然这种暗含民族排外的广告词,要是在国际市场中的广告宣传,那应该是行不通的。相反,国际品牌可口可乐却形成“泥娃娃阿福”的广告系列贺岁形式,能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心,也能体现出一种跨国文化的宣传,在整个广告的技术处理中将文化韵味巧妙的调和进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广告气场。

结语

中外文化的不同,在广告宣传中就会形成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对于整个经济的共融,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外文化的对接,并在广告艺术的创作中形成有全面内容的创新模式,增强中外文化在广告运用中的交流与完善,将有很大作用。在全面推动中外文化冲突与交流的表现形式中,形成文化渗透与综合管理的有效方式,在扩大中外经济交流的同时,在建立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加强广告传递信恩的能力,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优质一面展示在广告中,增强广告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姚艳梅.从广告语言透析中西文化的差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杨伟明.中西文化融汇的创意[J].广东建材,2007年11期.

[3]华佳.冲突与融合的边界――关于设计的文化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1期.

[4]张娟,云双庆.设计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