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的交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文化的交流

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1

[关键词] 一体化文化交流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一体化进程进程越来越快,中外文化交流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越来越扩展,只要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不停顿,就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文化的包容性较强。随着国力的增强,拥抱世界文化的胸怀会更加宽广。有交流才能有发展,必然会产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一、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

当前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文化本身成了一种产业,一种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产业,以致使文化成为经济的主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规范着经济的方向和推动其发展。这种形势下的文化交流,其内容、方式、渠道等已经显示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点,就文化谈文化已不合时宜。

2.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全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被彻底打破,无论在出版、报刊、音像,还是在影视、娱乐、广告和旅游业中,资本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形成了文化发展交流的国际化,地域和时间概念越来越模糊,文化的世界性日趋突出,固守原有的传统变得越来越困难。

3.参与文化交流的人员群体越来越广泛

尽管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交流可以借助于各种现代信息载体进行,但通过人员进行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各个领域的交流都更加活跃,参与对外交流的群体大大扩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员。

二、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这样一个背景下,固有的中国文化不可能不面临新的挑战。

1.如何处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传承性

这是几千年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今后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新问题。自秦统一中国以来,由于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着强势的地位,故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总的来讲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性和渗透性,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很强的包容性和同化性。就扩张性、渗透性而言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总是在经意不经意间将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向一切与之交流的外来文化施以影响或进行灌输 ,使这种价值观逐渐进入那些外来文化之中并成为其支配性的思想和观念。在这个过程中 ,外来文化逐渐消解了“异已 ”的面貌 ,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变了上述情况。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为使中国的新文化既包容现代性,又接纳好的传统,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模式。这些模式都试图在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一个科学而带有永恒色彩的不变的框架,但皆含有很强的主观因素。真正科学地做到以开放促交流,以交流促现代化,以现代化促传承,非常困难。往往讲现代化时,就忽略了继承传统;弘扬民族传统时,又和文化的现代化对立起来。忽略了传统的继承,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不准确的选择;忘记了现代化,又可能出现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就一般民众来说 ,在一部分人中文化认同感严重地淡漠了,认为中国文化落伍了,只有外来文化才是现代的 ;而在另一部分人文化认同感却病态地强化了,他们希望通过排斥西方文化来弘扬传统文化 ,以此重塑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两种人的思想倾向和方式虽不同,却表现了同一个东西 :对自己本土的文化传统信心不足。因而,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明确提出注意处理现代性和传承性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进行长期研究的。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自然要去处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然要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价值判断去重新解析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顺理成章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实现。所以解决现代性与传承性的问题,应该以现代驾驭传承,最后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归宿。

2.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所谓文化的“世界性”,就是指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具体来讲,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要保持先进地位,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始终维持一种高势能的文化。这种世界性,没有文化的交流是无法实现和保持的。从目前看,其中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

在目前的文化生活中,一方面正统价值观占据了宣传领域的支配性地位,各种主流渠道都在唱响“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另一方面,来自西方 (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各种文化却席卷着文化市场,而且势头越来越猛。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把看好莱坞的大制作故事片当作电影消费的唯一选择,越来越多的孩子把肯德基、麦当劳当做家常便饭,可以说美国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导。尽管这种美国文化是伴随着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强权地位进行传播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文化在保持美国传统精髓的同时,融合了许多外来因素,并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餐厅,在制作食物时均考虑了中国人的口味习惯,所以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同。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作品在国际获奖,也表明中国文化被世界的认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刻苦而持久地进行中外文化的研究,同时持久不懈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才能使中国新文化和世界接轨,才可以具备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当然,也不能忽略文化的民族性。外来文化在中国真正扎根,必须具备了中国的民族特点,才有可能变为现实。民族性是外来文化存在的必备的形式。相反,文化的民族性,只有具备了时代性或先进性之后,才可以传播、发展。文化的先进性或时代性是内核,文化的民族性是形式。时代性必须依赖于民族性才能生存;民族性只有寄托于时代性才可以保持。

3.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国民性的改造问题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交流,新文化的建设,就更和人的水平、人的特性、人的素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以往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的素质决定着文化交流的风貌。

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2

【关键词】 外语教学;异文化交流;外语学习

不同国度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和接受的教育的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意识。不同国家的人在交际往来时,除了在语言上进行沟通外,还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的交流,这就产生了“异文化交流”。“异文化交流”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但是,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对之产生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人们开始从异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1 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异文化交流研究的基本目的

1.1 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

1.2 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流得以继续下去,必须想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

1.3 培养异文化交流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与外国人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我们亚洲的邻国日本,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在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异文化交流的研究在外语的教学与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在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内,异文化交流的基本研究内容

2.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2.2 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又一重要研究内容。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对大家的意见基本上完全赞同,但还有一点稍微不同的看法,不知道能否给大家说一说?”这样的句子时,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到中国人文化和思想中的那种尊重别人的客气和谦逊的说法。而那些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简单描写。例如:“小王是一名大学生”、“日本的富士山很美丽”等等,这些句子按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有文化背景的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这在外语教学时需要特别的注意。 例如,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转

中国:你买什么?(或“您要点什么?”)

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欢迎光临。

美国:Can I help you?/我能帮助你吗?

中国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生意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来接待,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需要帮助的对象,由此而产生出以上不同的说法。

2.3 非语言交流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异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流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流的因素。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 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的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还有我们中国人的点头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有的时候甚至导致悲剧发生。例如,有一位在泰国旅游的美国人,不经意坐在寺院里一尊佛像的头上休息,被人拍照下来,结果被驱逐出 境;还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这就是不懂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语信息所带来的结果。

3 异文化交流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87 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社会上对本科毕业生听、说、写的要求分别为67.25%、71.11%和61.48%,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入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外语的说和听,写的能力普遍不高,同时,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也不够,在跨文化交流时往往会出现问题。例如:日语中的“乾杯(かんぱい)”这个单词在我们中国学生的概念中肯定是“把酒一口喝完”的意思,但实际上,在日本人的酒文化概念中“乾杯(かんぱい)”只是“举一下酒杯,添一添”即可,不用一干而尽。如果用我们中国人的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思维来看的话,日本人跟你举杯说“乾杯”时都是虚情假意的“感情浅”,因为他们只是“舔一舔”!其实不然,这是误解,他对你感情再深也只会舔一舔的!这就是只重视语言学习,轻视文化交流所造成的后果。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对异文化交流的不重视带来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有的人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的人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而且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还有的人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这样的人往往只能重视信息的接收,而忽略信息的发出。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外国人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 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 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出版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重新设计、 重新组织;国际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To know(学知识),To do(学做事)And to be(学做人)”。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祝畹瑾 《社会言语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 束定芳 《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3

中外艺术交流跨文化语言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和描述世界的工具。语言是社会性的东西,它由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所使用。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语言体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帮助人类创造新的文化。语言是文化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语言学习中对跨文化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全面提高语言能力,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语言离不开文化,不同文化的语言必然带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蕴含民族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流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金毅提到,文化是人类自身组成的集体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人类自身及其符号系统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成果。每一种文化有一定的语言模式和一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对外来刺激的感受和意义及赋予意义的方式方法会因文化的背景不同而不同。语言是人类广泛运用的、最重要的符号。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及赋予符号意义的能力使他同动物区别开来。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卡西尔指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艺术方面的交流一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最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象征物的东西差异、交流者的语言功底、对人文风俗的了解及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上表达的差异,会存在一定的跨文化语言交际障碍。吕俊先生曾写一本书,名为《跨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主要论述了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这本书的名字取得很妙。巴比塔(Babel Tower)是圣经用语,出自《旧约・创世纪》,意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洪水大劫后,诺亚的后裔要在示拿平原上建成一座直通天庭的塔。当时人们共用一种语言,互相交流,人多智广,工程进行得很快。上帝对此惊愕不已,于是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无法进行交流。于是通天之塔在一片哀叹中半途而废。(梁晓东,陈运香,张志强,2001:28-29)这个圣经典故表明了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语言文化交流障碍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跨文化交际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不通的问题。即使学过外语,能够用第二语言同说这种母语的外国人进行交际时,仍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障碍仍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没有掌握说第二外语的技能;二是对语言差异知之甚少,或是忽略了语言差异而造成了语言障碍,结果难以沟通。

所谓语言差异是指不同的文化个性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导致了交际失误的频繁出现。如著名英国作家萧伯纳笔下的卖花女一样,当她在语言学家息金斯的帮助下,学到了一口纯正的伦敦方言而摒弃她原来那一连串的土话后,虽很快跻身于上流社会,然而她还是出了许多文化方面的笑话。尤其是在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中应注意对目标国家文化习俗、喜好宗教的研究。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不深入进行研究,就很难学会对方的语言,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如在英语文化中,颂扬比比皆是,尤其是艺术工作者们经常会收到掌声和鲜花。面对别人的赞许,你必须学会说:“Thank you!”而中国文化中,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对恭维与溢美之言的反应,操汉语的人往往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我们往往听到中国优秀的艺术工作者面对赞扬时说“Not at all(这不算什么)”。线性思维的外国友人们就会真觉得你的表演或作品“不算什么”――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要解决中外艺术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语言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知己知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了解本族文化,也了解目标文化,及时发现双方差异所在,尽量避免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误解,从而提高交际质量。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少一方会使用外语,这就要求从事中外交流的艺术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恰恰是问题的难点所在。在文化习俗上,在价值观念上,在中国可以随便询问对方的工资、年龄及婚姻等问题,而在西方打听这方面的问题将被视为对个人隐私权的干涉。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习惯采用归纳思维方式,而英美人则习惯采用演绎思维方式,比如中国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往往先陈述事实,而英美人则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观点。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只有不断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才能突破交际障碍,实现顺利交际的最终目的。

2.寻求共同点。共同点越多越容易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沟通的桥梁也就越多。

3.学会移情。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场看问题。交际中不应该拿某一个文化体系作为固定的衡量标准,只从本族文化出发,臆断对方文化的优劣,而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用他人的文化背景考虑问题,并且对文化差异造成的分歧采取宽容的态度,以此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及由此带来的交际失败。

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4

【关键词】国外施工语言交流语言考量及综合培训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forth company of Sinopec abroad, the support role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s a child of the worker of Sinopec, the autho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overseas construction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of the fourth company of Sinopec in recent year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and mean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nhance employee skill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employees, especially managers, in today’s Sinopec company of “building a prominent feature, leading at home and world-class energ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verseas; verb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eval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C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几年,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先后在沙特、阿联酋、马来西亚等中东地区承揽了石油化工装置的施工任务,并在施工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是,语言交流与沟通仍然成为大部分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障碍,虽然在当初选派人员时,公司有意识地选派了一些年富力强,有一定外语(几乎都是英语专业)基础的人员,但是到了国外,与老外的交流仍然成为施工管理过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困难。因此,加强职工技能教育与培训,提高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语言交流能力,在“建设特色突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能源化工工程建设企业”的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海外施工人员的语言现状分析

1、对专业文档的识别、了解和掌握困难。一线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图纸,与外国管理同行的信函、报批以及指令等一般性的专业文档,由于语言一知半解而引起的歧义等,影响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的配置、优化,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中的风险识别,材料设备的供应,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控制以及费用控制、资金回收等工作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期的延误或窝工等,给公司在国外的信誉以及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与外国同行日常的、面对面的交流中的困难。在每月、旬、周定期的联席项目施工协调会议、经营管理会议,施工现场的HSE检查、质量检查、文明施工检查以及工程施工进度检查等,在有关专业知识的表达、交流与对话中,大部分施工管理人员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困难。在国外进行过施工管理的人员都深有体会:与老外日常交流中的口头表达很重要,与这些外国同行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有时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语言障碍,公司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工作和生活的交流与交往中,很难建立起良好互信的个人关系。

3、不同层次的人员遇到的语言困难有所不同。受个人掌握外语水平、语言交流的能力影响,在与外国人的语言交流中,从学校毕业3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外语水平较高,在施工方案的策划、编写与执行等方面,在语言口头交流上,能够比较准确的进行表述,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刚从学校毕业3年以内的普通管理人员语言交流有着天然优势,尤其是海外留学的毕业生,语言交流比较出色,但是,由于这部分人员对施工现场情况不甚了解,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在对施工图纸以及来往信函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会发生表达不准确的现象。而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由于大部分外语水平较差,基本上与外国人很少交流,有限的交流,也须他人的传递。

海外工程实施管理中遇到的语言交流、沟通问题,并不仅仅是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本身的语言问题,国内和海外工程项目在施工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知识体系上也存在着不同问题,特别是对工程文档的接受和理解困难较多,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磨练。

二、思考与对策

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经过50年的发展,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职工队伍也是一支继承与创新、永不言败的高素质队伍。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输送和培养一大批合格适用的、既懂语言又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既与国际管理惯例接轨又有着丰富的国内施工管理经验人员,仍然是公司各级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首先,要实行应急的人员配置办法。对于海外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选择,在项目组建初期,就不能简单的依赖专业水平的高低,而要有相应的语言考量。对于项目的现有管理人员,在工作安排上,也应该依据项目管理的开展情况,根据语言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相应安排,比如,对于经验丰富、但是语言能力逊色的工程师,可以搭配语言较好的、刚毕业的学生一起工作,起到互帮、互补的作用。

其次,加强平时的语言培训以及综合训练。对于海外工程项目来讲,培训的重要性远大于国内本土项目,大家同时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进行项目的开展和运作,在很多领域上,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海外项目在平时,就应该注重日常的集中与培训工作,这其中一定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培训,这种培训并非一定要以语言为主题,可以以专业技术为主题,但同时包含语言方面的互动和训练,从而,促进职工的语言学习兴趣以及专业提升动力。

其三,运用一定的经济措施激励员工的语言学习动力。公司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员工进行语言的考查、考核和考试,并按照等级,颁发一定数额的语言津贴,奖励数量未必需要多,但会在客观上,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5

自《文化交流》出版后,我便是它的忠实读者,我很有耐心地收集自创刊以来的每一期杂志,直到我出国定居美国也还是定期收集《文化交流》。后来不断有我所熟悉的资深媒体人调到《文化交流》任总编辑、副总编辑,每次回国碰到他们,都要求我利用在国外的机会多多向杂志社提供中美文化交流的信息,并委以我为唯一的驻美国特约记者。这样一个头衔,对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也是一份责任。我便在工作之余捕捉机会报道一些国家级的艺术团体到美国演出的交流活动,也写过一些名人专访,如旅美钢琴家殷承宗,中国第一流的小提琴家李传韵、吕思清在美国精湛演出,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美籍华裔教育家、画家朱一雄,创时代的电脑音乐发明人王戈博士,登顶世界摄影家之列的加拿大华裔摄影家吴海辰等,也发表过一些我在国外拍摄的照片。在这里我要感谢如师长般关心、指导我写作的姚振发老师和其他领导、编辑同仁,是他们给了我一个空间,使我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能有所奉献。

我与《文化交流》的缘分就这样越结越深了!2016年是《文化交流》创刊三十周年,我将一如既往地尽我的一份绵薄之力,为杂志采集信息、拍摄照片、提供稿件。

祝愿我们的杂志办得更好!

办刊,才会有这份与时俱进的高水平刊物。

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6

张磊 李晓红 河北联合大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4064。

摘要: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就是这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对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莫言的创作中,中外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对其作品主题的提炼上,对其创作方法的选择上。结合莫言先

生的文学作品探讨这种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当代文学的创作,而且还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水平。因此,我们广大的理论研究者对此应

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中外文化的影响;题材的影响;主题提炼的影响;创作方法的影响

莫言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莫言的

作品也影响着世界文学的发展。不论是八十年代的小说《红高

粱》,还是后来的《天堂蒜薹之歌》以及备受争议的《丰乳肥臀》

等等作品都给他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读莫言众多的文学

作品,探析文学作品中丰厚意蕴,我们会发现,中外文化对莫言

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外文化对莫言的创作究竟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呢?下边

结合自己对莫言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参考其他研究者对莫言及其

创作的论述,谈一谈中外文化对他创作的影响。

探析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详细阐释:中外文化对莫言文学创作中题材选择的影响;中

外文化对莫言文学创作中作品主题的影响;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

中创作方法选择的影响。

1.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中作品题材选择的影响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作家以及任何一个作家的任何一部文学

作品都不会凭空产生。莫言也不例外。莫言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蕴含着中外文化对其影响的痕迹。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莫言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莫言创作中对题材的选择

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莫言的主要作品如下:

《檀香刑》、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增补版》、《藏宝图》、《四

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酒国》、《食草家族》、

《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

唱歌的墙》、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

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战友重逢》、《蛙》等。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仅以其《红高粱家族》为例,探讨中国传

统文化对莫言创作中题材选择的影响。 《红高粱家族》由以下五部

作品:《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组成。

这五部作品不论是从题材的表面看,还是从作品题材所蕴含

的意义看,都非常明显地暗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

响:首先,“红高粱”既代表着莫言对家乡特产的喜爱,又是代

表作者对故乡人奋争历史的熟悉。作者以特定的“红高粱”所代

表的故事作为宣传家乡,再现故乡生活的媒介,这不仅是对传统

文化中热爱家乡思想的继承,而且还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一

种继承。其次,《红高粱家族》系列作品,从题材来看,所有的

作品都是对生活的再现。而中国的与其他国家

的有着不同形式的内容和过程。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有的形式宣传,利用中国人特有的方式抗击日本侵略

者,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题材选择的影响。如,在《红高

粱》这部作品中,大家在中使用的武器都是具有中国特

色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的土炮、鸟枪等,就连中国特色的农具

铁耙也充当了战斗的武器。特别是作战过程中,农民抗战的特色

更能说明传统文化对莫言创作题材选择的影响了:有的人在埋伏

时鼾声如雷、有人因哑巴跌倒枪走火而出师未捷……

2.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中作品主题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这部作品蕴含的主要思想意义。而对作品

主题影响最深的,或者说对作品主题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应该是

作家本国的传统文化。在上边列举的莫言创作的《红高粱家族》

系列作品中,作家的主题也被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如从题材来

看,作家利用农民抗战的故事来表现作者家乡广大的人民在那场

战争中抗争。但这场发生在作家故乡的抗争与其他抗日题材的作

品一样,题材深处还蕴含着中国文学传统的永恒主题——爱情。

不能说所有的中国的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爱情的主题,但却可以说

爱情的主题可以渗透到所有的中国文学作品中。 在小说 《红高粱》

中,作者虽然选择的抗战题材,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作者却表现

了中国传统的爱情主题。这也就是说,是故事的主要内

容,但在主要内容中,作者却通过具体的事迹表现出“我爷爷”

与“我奶奶”那段惊世的爱情传奇。

3.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中创作方法的影响

中外文化都对莫言的创作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创作方

法中,外国文化中的怪诞的表现方法对莫言的创作影响最大。虽

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怪诞的表现方法,或者说怪诞的创作方

法,如《聊斋志异》等,但细读莫言的作品,外国文化对其怪诞

创作方法的影响显然是最重要的。如在莫言作品《杜小雷》中,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可怕的情景:小说主人公的妻子,因为不

孝,把一只蜣螂放在了自己婆婆的碗中,这本来是一件生活中的

琐事,但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怪诞的结局:杜小雷的妻子因为自

己的不孝的行为受到了上天的惩罚,老天爷把她变成了一个半人

半猪的怪物。杜小雷妻子这种怪诞的变化,足可以说明作者的创

作受到了西方怪诞创作方法的影响。因为作者曾经对自己这样怪

诞的创作说过这样的话语:“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小说产生的影

响非常巨大,我们这一代作家谁能说他没有受到过马尔克斯的影

响?我的小说在八六、八七、八八年这几年里面,甚至可以明显

看出对马尔克斯小说的模仿。”(见新浪网,著名作家莫言作客

新年流访谈实录,2003.08.06)

外国文化中的怪诞对莫言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

先,外国文化中的怪诞表现在莫言利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人物形象

上。在莫言的作品《檀香刑》中的主人公赵小甲就是这样一个怪

诞的人物形象。赵小甲的怪诞表现在他对自己父亲的迷恋上。迷

恋自己的父亲本无可多议,也谈不上怪诞,但赵小甲的父亲却是

与众不同,他是一位刽子手。一个正常的年轻人,不迷恋自己年

轻貌美的妻子,却一反常态,迷恋自己特殊行业的父子,这不能

不说是一怪诞的行为。更为怪诞的是,赵小甲还能推断出当时官

府的衙役是由大灰狼变成的,轿夫是由驴变的,更可笑的是县太

爷是由一只白虎变来的……再如在《红耳朵》中,作者不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怪诞

长相的主人公:王十千的耳朵大得吓人,但其耳朵还比较灵敏。

更为怪诞的是当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还梦见了一个大耳朵的

乞丐, 当他出生后, 这个大耳朵的孩子还专门和长工生活在一起。

在算命的先生发现了他的大耳朵后,他的命运出现了奇迹般的变

化:上学堂、沦落为乞丐……

其次,作者不仅利用怪诞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他还在自己

的作品中, 利用怪诞的表现方式突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 在 《丰

乳肥臀》中,上官领弟因为自己的爱情鸟丢失了,而把自己幻想

成一只鸟。 不仅具有鸟的外形, 还有鸟儿那样轻盈的动作:“……

她跳上石梅树梢, 把柔柄的树枝压得像弓一样。 母亲急忙去拉她,

她却纵身一跃,轻捷地跳到梧桐树上,然后从梧桐树又跳到大楸

树,从大楸树又降落到我家草屋的屋脊上。她的动作轻盈得令人

无法置信,仿佛身上生着丰满的羽毛。她骑在屋脊上,双眼发直,

脸上洋溢着黄金般的微笑……”

在这里,作者把怪诞的创作方法可谓是发挥到了极点。主人

公不仅有怪诞的想法,而且还有怪诞的行为,更有趣的是人物怪

诞的行为还带来了怪诞的结果。即读者对作者这种怪诞创作方法

的认可。

再次,怪诞不仅是作者莫言用来创作人物形象的手段,而且

作者还利用怪诞的创作方法,在人物形象上寄予了对社会问题的

关心,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当然了,这种关注是

基于怪诞手法中的一种关注。在莫言的作品《球状闪电》中,小

女孩蛐蛐利用自己怪诞的“飞”不仅为家挣钱,还引起了众多的

人对她“飞”这种怪诞行为的效仿。而且还把“飞”当成了自己

谋生的手段。可以说,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利用“飞”这种怪诞

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贫困”的一种关

注。再有,近亲结婚的事实,造成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怪诞事情的

发生。作者莫言利用社会生活中诸多的怪诞事实,表现出对近亲

结婚这种现实的关注。

可以这样说,作者莫言在外国文化的影响下,他为我们创作

了众多怪诞的人物形象,再现了这样人物形象怪诞的行为和怪诞

的命运与怪诞的精神世界。

总之,中外文化都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

响表现在作者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在作者对作品主题的提

炼上,同时也表现在作者对创作方法的运用上。当然了,中外文

化早就开始交流并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我们很难把这两种文化

对莫言创作的影响截然分开阐释,但这两种文化对著名作家莫言

的影响却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刘广远,王敬茹.莫言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3.01.30.

[2]王春林.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J].山西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3.01.05.

[3]费立军.莫言小说的怪诞书写与价值[D].延边大学,2012.06.

作者简介:

张磊,女,1984年7月出生,讲师,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及中外文学。

李晓红,女,1973年6月出生,教授,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