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印刷技术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印刷技术知识

印刷技术知识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印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实现对受教育者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完善等,这一任务也正是人们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的目的。目前,印刷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印刷技术专业人才。

一、高职高专印刷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先有兴趣,后有热情,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皆源于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教师的课堂效果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达到双赢的效果。通过专业实践性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工作环境,切身体会企业文化,亲自体验操作机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从而改变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增强对印刷技术专业各种岗位工作的感性认识,激发对印刷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真正地接受并掌握知识。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提高基本操作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求学的积极性。印刷技术是对动手操作、掌握实践技能要求极高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印刷技术专业的各类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就是模拟现实印刷工艺中的操作流程,让学生在掌握各工艺流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能独立地思考、分析、判断在印刷工艺各流程出现的故障、难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经常地变换每位学生在实训中的角色,在不断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不仅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善于捕捉机遇,激发潜能,大胆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实践活动是创新的基础,印刷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恰恰满足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合理设置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故障,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思考、推测和判断各种问题、工艺过程中的故障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而往往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处理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新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完善高职高专印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最主要途径。如何完善印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印刷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方案。

在印刷技术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在每门专业课程设置上基本是独立存在的,理论课教师在安排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时往往只是追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各占50%,达到1∶1的“国家标准”;同一时间开设的不同专业课任课教师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同时受到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限制,容易出现在不同的专业课上安排了相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笔者建议应该整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性教学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达到最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摒弃按照每门专业课的内容设置实践教学计划,而是按照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设计整体的实践教学计划,整合实践教学方案。

2.建好一支有实力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这是保证完成高质量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是实践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努力提高实训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工程师、技师等技术职务职称的培训、考核,逐步实现向“双师型”的转变;二是要积极主动与普通高校、科研所、大型企业合作,多渠道聘请学术造诣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和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做客座教授、学科顾问和实训指导教师,稳定壮大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要提高教师掌握运用专业实验设备、仪器仪表进行教学的能力,倡导并提供必要的条件,使教师逐步具备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督促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落实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五是要加强专职兼职教师团队的建设,就是要加大力度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既可以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又可以负责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3.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创新创业。

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各种才华的机会,可以从中挖掘人才,引导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多,看到的、听到的信息能给予他们许多思考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关键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施展能力的平台。可成立印刷技术专业俱乐部,选择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加入进来,组成团队,进行任务分工,并派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以公司化的模式进行运作,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教学资源承接校内外打印、复印、晒版、丝网T恤印刷等业务,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善于合作的态度、积极的眼光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4.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着力打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与“外”的结合,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办学途径。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中,一要从专业核心能力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训练配备必需的软硬件设备。二要为基地配备有一定实践教学经历与丰富教学经验的管理人员,要有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教学教师,要为高级实践教师创造条件。三要从资金、设备、耗材等各方面保证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校企各自优势把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训练与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建立良好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

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实现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操守的培养,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上和书本上解放出来,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加强与地方印刷行业协会的合作,争取协会的大力支持,并邀请协会参与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这是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力保障。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领导号召的优势,开发更多高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

5.以岗位任务为驱动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学生预期岗位的职业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要求,以及设备、工具、材料与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的内容、范围和水平,据此进行主干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形成具有时代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建设任务:一是要确定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二是要论证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主干课程;三是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岗位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课程。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行以企业实践为载体的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将实习实训与产品加工、生产项目结合起来,由企业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担任指导教师,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融入企业环境。

6.组织参加技能大赛,推进实践教学成果的转换。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大赛,不断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断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抽签选择样品,进行工艺设计,选择设备和试剂,分析样品和处理数据,得出合理的分析结果。采用一对一的监考方式,建立相同的评分细则,包括基本操作、产品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现场作答,逐项给学生打分,得出最公平的成绩。比赛结束后首先要求每个同学写出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邀请系领导、所有参与实训的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开表彰大会,给优秀同学颁发证书和物质奖励。通过参加各种级别技能大赛,学生可以快速地寻找自身的不足,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的潜能和兴趣。

三、结语

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完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应以抓实践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制度,以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单强.打造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国教育报.2007.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4).

[3]陈玉华,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2).

[4]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通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6).

[5]高林,鲍洁等.应用性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1).

印刷技术知识范文2

关键词: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模式;印刷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02-03

一、印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深度较浅,专业技能较弱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一般放置在后两年,由于专业课程较多,过于集中,每门课的学时分配较少,教学深度有限。学生短时间的学习所掌握的技能有限,操作能力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开始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时,由于对专业情况了解较少,整个学习过程处于被动状态,学校安排哪些课程,就学习这些课程,甚至还抱着混学分、混待毕业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很难将专业知识学到一定深度。

(二)难于因材施教

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一样需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不一样,专业兴趣点也不一样,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爱好进行。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统一的,很难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对于印刷技术专业,专业宽度较广,有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印刷操作、印后加工操作等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生所适合的专业方向不同。

(三)学生岗位目标不明确,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度,因此对自己的岗位目标定位不明确,不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技能的学习也就没有目标性。进行实习实训时,没有岗位的选择性,听从学校的实习岗位安排。实训过程中,企业也看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特长,只能安排低技能要求的普通岗位,实习实训效果自然不理想。

二、基于“学生社团”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团根据专业方向或者就业方向设置小组,新生入学就可以加入社团,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的小组,通过社团的活动及社员的交流了解专业的情况,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深入钻研所选的专业方向,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社团提供学习平台,组织社员相互学习交流,开展内部培训,邀请学长、专业教师、企业技师举行专业知识讲座。社团直接由学生负责,按照社团运行机制运行,由专业老师提供指导。

三、“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解决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短的问题

大一新生就可以参加专业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了解专业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功底好,精力充足的学生,可以利用社团平台提前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课程学习时间过短的问题。同时也消除学生等待学习的心理,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有利于学生术业专攻

社团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课后学习平台。课程开课学时较少时,学生可利用社团的丰富教学资源,选择性地补充学习,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有利于学生确定正确的岗位目标

新生入学后就通过社团的活动,提前接触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情况。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时,完全可以发现自己的专业特长,找到自己喜爱的专业方向,确定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目标。

(四)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效率

社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后,学习积极性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提升。同时,学习的方式多样化,有讨论、培训、讲座等方式,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五)解决实训效果不好问题

学生通过在社团的专业学习,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岗位目标,另一方面,学习到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实训时,可根据自己的岗位目标选择实训岗位,专业对口,提升实训效果。另外,由于具有一定的岗位技能水平,深受实习单位喜欢,实习过程可直接进行该岗位的核心技术操作。

(六)提升技能大赛参赛水平

社团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兴趣。“社团”就像体育赛事的“俱乐部”,通过社团培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后,技能水平提高,可充分应对行业的技能大赛,提升参赛水平。

(七)勤工俭学,服务社会

社团可以组织社员勤工俭学,服务社会。当社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后,可从事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可以赚取部分生活费,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实践项目提升专业技能。同时服务于社会。

(八)提升就业能力

目前,行业岗位细化,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于“精”。学生进入社团自主学习,可对某一专业技术点精耕细作,深入钻研,掌握前沿技术,其专业水平可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缩短就业试用期。学生就业质量高,工作稳定。

(九)奠定自主创业基础

通过社团的勤工俭学活动,积累了专业技能和经验,可以确定以后创业的目标,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同时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意识,提高职业素养,为自主创业做好准备,大幅度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四、“印艺社团”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一)建立“印艺社团”

建立“印艺社团”,招收的社员为印刷、包装、出版、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印艺社团直接由学生负责,由校团委管理,按照学校社团机制运行。印艺社团下有7个兴趣小组:图文信息处理小组、印刷小组、防伪设计小组等。小组长由专业技能较强的高年级的社员担当。社员可同时加入多个小组。每兴趣小组选定拥有该专业特长的专业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老师。

(二)社团的技能培养目标与学习内容

通过“印艺社团”平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印刷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首先确定每个小组的岗位目标、技能要求、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

(三)社团学习的方式

1.每个小组的指导老师制定技能培养目标和学习指导书,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目、文献资料、教学视频、软件等。

2.社员自主学习专业技术资料。社员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和学习指导书,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查阅期刊文献,浏览行业论坛,以及查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技术文档、产品说明书,钻研软件等方式,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3.社团建立论坛或者QQ群,相互交流学习。社员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相互帮助。组织社员进行技术讨论、研究,协同解决技术难题。

4.由社团组织培训和讲座。组织高水平的老社员对新社员进行培训。邀请具有相关知识特长的老师、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座。以社团的名义,向学校申请实验设备、实验耗材、场地等,开展专业学习。

5.以社团的形式组织课外兼职。比如印艺社团的印刷小组,可选择印刷企业的相关岗位兼职。专业对口,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企业来说,也愿意选用拥有一定技术功底的专业学生兼职。

6.利用专业技能,承接相关的社会业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实践操作提高技能水平。比如,防伪设计小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客户开发、设计防伪版纹。

(四)实践教学效果收益

开展“印艺社团”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明显。

1.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大部分社员通过自主学习,能在某一专业小分支上深入研究,技能水平达到企业的水平。“印艺社团”社员参加全国包装设计大赛,获奖多项,专业水平突出。

2.优秀毕业论文增多,社员将自己深入研究的专业知识点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部分毕业论文选题来自社团的勤工俭学项目,应用性强,实用意义大。

3.创新能力提升。掌握了很强的自主学习方法与技能,表现在专业文献的查找,学习方法的改进等。创新能力大大加强。培养出技术创新型人才。社团成员申报新型外观专利一项。

4.勤工俭学效益提升。社团成员的勤工俭学比例高,而且专业对口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与普通的勤工俭学项目相比,一方面获得较高的报酬,另一方面,工作经验价值大,通过项目提升专业技能,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也非常有利。

5.社团成员毕业就业平均工资提高。社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要高,深受用人单位喜欢,试用期短,薪资水平高。因为专业对口度高,毕业生工作岗位稳定,跳槽率非常低。

6.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增加。印艺社团数码印刷小组的一个社员,在校时一直从事数码快印的勤工俭学业务,毕业后直接开办一家图文店,无缝过渡,开业就进入盈利期。

7.有利于学生考研深造。部分学员,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研究水平提升,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

(五)“印艺社团”教学模式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基于“印艺社团”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因为“印艺社团”是一个学生社团,按照学生社团模式运行,不会因为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的更换而终止。作为学生社团,可获得学校一定的经费资助,同时可开展勤工俭学,承接社会业务进行创收,为社团运行提供经济保障。印刷技术应用性很强,勤工俭学的机会非常多。图像处理、图文排版、防伪设计、数码印刷、丝网印刷等,这些都是适合勤工俭学的项目,只要有技术,就可以获得业务。

(六)“印艺社团”教学模式的改进

1.前期资源的缺乏。社团成立初期,积累的教学资源较少,特别缺乏具有指性的专业核心实践教学资源。可学习的内容多为理论教材、参考文献,这些资料技术深度相对较浅,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帮助较小。比如防伪设计专业资料,相关的知识介绍较少,后来找到了专业防伪软件以及操作教学视频,才可以深入学习,通过实操练习达到高层次的防伪设计水平。另外,高水平的社员缺乏,缺少领军人物,很难找到勤工俭学项目,需要指导老师投入较多的精力,提供较多的指导、培训,帮助寻找教学资源和业务项目。

2.对小组的实时调整。“印艺社团”各个小组的发展不平衡,有的社员人数多,教学资源丰富、勤工俭学项目多,发展又快又好,有的则相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形式、教学资源等因素,对社团的小组进行调整,或取消、或合并、或新建。

3.实践教学资源的改善。对于印刷小组、印刷实验设备少,实验条件有限,需要开拓校外学习资源。社团积极联系印刷企业,采取双休日到印刷生产车间兼职的方式来丰富实践教学。

4.减少老师对社团的干预,增加引导。社团活动是一个自主学习过程,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指导老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印艺社团成立前期,老师对社团的活动做主较多,社团发展速度较慢,后来变决策为引导。让“印艺社团”完全按照社团模式运行,社团进入良性循环,快速发展。

五、总结

将学生社团模式应用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社团”教学模式拉长实践教学的跨度,拓宽实践教学的广度,提升实践教学的深度,增加实践教学的准度;将被动式大众教育变为主动式精英教育,为学生技能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为以后的技能创新奠定基础,为自主创业做好前期铺路,是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有力补充。“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模式在印刷专业教学上的成功,对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娜,李小东.印刷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广东印刷,2013,(04).

[2]牛一帆.印刷专业人才全新培养模式探索[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2,(03).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Printing Major Based on "Student Association" Mode

XIA Zi-you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0,China)

印刷技术知识范文3

善“变”者生存

很多认识任志坚的人都很佩服他当年放弃部队的安逸生活、选择创业时的那番魄力和勇气。

那是1993年,任志坚当时还在一家部队药厂的供应处工作,朋友请他帮忙将一台二手圆压平标签印刷机给卖出去,任志坚当时试图说服药厂买下这台机器,从事药品标签印刷,但单位对这个新领域始终没有太大的信心。

何不自己试一试?!“只有勇于改变,才有更大的发展可能。”于是,任志坚筹资买了这台设备,又聘请了两位工人。就这样,印刷行业的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了标签企业的掌门人――武汉七彩印务有限公司诞生了!

“印刷方面的技术知识不懂,就努力跟行业人员学习;标签印刷行业的管理经验不足,就积极走访印刷企业……开始确实挺难的。”任志坚回忆到。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任志坚将整套标签印刷流程都记在了心里,在企业管理上也更加得心应手。经过几年的稳扎稳打,到2000年时,武汉七彩已经拥有了多台印刷设备,员工也增加到了几十人。看来。任志坚当年用勇气迎接的那份改变没有让他失望。

可企业发展并不总是顺风顺水,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曾经让武汉七彩陷入困境。2000年,武汉七彩的老客户武警制药厂提出需要自动贴标标签,可武汉七彩只能生产手工贴标标签,武汉当地又没有可以请教的企业,这可怎么办?任忠坚并没被困难吓到,大不了――变,开辟自动贴标领域!为了保住老客户的业务,任志坚苦苦思索如何找到解决办法,最终,武警制药厂的厂长被任志坚感动,建议他去上海的一家知名标签印刷厂取取经,并帮他找到了联系方式,任志坚寻求改变的路子这才见到了一点光。

可对方推荐的日本进口设备高昂的价格实在让人吃不消,经过了解,任志坚选购了一台国产设备,最终实现了自动贴标,也保住了老客户的订单。

“我慢慢意识到,敏锐地感知市场变化并积极做出应对和改变,对于不断追求卓越的企业来说是多么关键。”任志坚不无感慨地说。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武汉七彩不惧改变,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进行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一方面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到2007年时,武汉七彩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不仅跟随老客户的成长而不断发展,还赢得了一批新客户的青睐。目前,武汉健民药业、李时珍医药集团、三九医药等知名企业都跟武汉七彩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的管理水平、设备条件和销售能力等也在湖北地区名列前茅。

作为公司的主要业务,药品标签的生产目前占武汉七彩所有业务量的70%左右。但任志坚并不打算让药标份额始终“居高不下”:“还是要改变,因为药标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增长的空间和幅度所受限制越来越大,所以近两年我们做了一些改变,在业务上进行了转型,开拓了一些新的产品种类和服务领域,比如酒标、食品标签、超市电子秤条码等。2013年我们的产值能实现20%的增长,与我们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呐!”任志坚开心地说。

提到公司以后在业务上的规划,任志坚说:“我们希望能在食品标签和酒标这两方面有所突破,如果我们今年把握得好,那今后食品标签和酒标的业务说不定能占到所有业务量的70%。而且,我们会继续关注家化行业,虽然目前没有打算涉足,但湖北这个广大的市场还是很给人信心的。在企业做稳做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吧,不能惧怕改变!”

踏实为底实 实干为根

作为湖北标签行业的龙头企业,武汉七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变”。但武汉七彩的改变并非“横空出世”,保证其每次改变都取得可喜成果的,是公司多年来由踏实和实干守住的“坚持”,以及这份坚持孕育的不竭力量。

这份坚持是对客户需求的踏实守望。无论进行什么改变,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都是任志坚首先考虑的问题。“为了维护好老客户,我们除了要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交货及时等,还非常重视对客户的回访工作。无论是质量、服务还是销售,客户有任何意见都可以跟我们提,我们会尽全力解决,而且在回访工作中我们还会跟客户讨论一些标签行业的注意事项。”任志坚说,相较一些电子化的客户服务系统,这种回访服务的坚持更容易让客户感受到公司的用心。“这样客户就会觉得很踏实,愿意信赖我们,也愿意跟我们继续合作。”

公司的踏实风格其实更多地来自任志坚骨子里的那股实干精神。从当初创业开始,这股劲儿就没停过。现在,任志坚不仅是武汉七彩的“大当家”,还是武汉印刷行业协会标签印刷专业委员会的“牵头人”,“要顾小家,也要念大家”成了任志坚这几年的工作常态。他经常组织当地标签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不管是印刷技术讲座还是标签印刷质量评比,任志坚都兢兢业业,做得有声有色。

面对人员流动频繁、管理成本增高的局面,任志坚还曾经组织协会研究出解决方案,并主动找到标签材料供应商进行沟通,使行业问题得以及时解决。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地标签企业看到了湖北市场的发展前景,纷纷在湖北设立分厂或分支机构,使得当地标签行业的竞争愈发白热化。“我们作为当地企业,有一定的地域优势,但外来企业在管理理念、技术设备等方面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好这里的标签行业发展,我也愿意坚持为武汉地区的标签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印刷技术知识范文4

【摘 要】本文以国内已经设立数字出版专业的六所高校为例,对比传统出版环境和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探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数字出版环境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为其他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出版教育 复合型人才

出版专业教育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在数字技术产生和迅速发展的九年时间里,如何应对和适应数字技术的冲击改革教育体系是出版从业者和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公布的《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80余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6所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

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引起行业巨变,传统出版环境下培养出的编辑出版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如何根据行业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是编辑出版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国内已经设立数字出版专业的六所高校为例,探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数字出版环境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为其他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

1978 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标志着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开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传统出版专业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编辑出版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编辑出版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数字出版”于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经历了九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幼稚期步入成长期,更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体系是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应有之意。

按照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编辑出版学”的培养目标是符合出版物编印发一体化的宽口径要求,注重培养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了跟上时展的潮流,传统的编辑出版教育环境下,许多相关院系增设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但传统编辑出版教学的思维并未改变,培养出的编辑出版人才素质集中在编、印、发三环节能力的复合,对技术的要求较低,对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也较低。

数字环境下编辑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拥有人文素质和科学理性架构的知识体系、多媒体传播技术和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正是基于此种理念,着力培养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熟谙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武汉大学设立的数字出版专业,旨在培养拥有广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在互联网出版、数字内容生产发行与管理、新闻传播、文化、教育等部门从事数字内容编辑、产品策划、出版发行、营销管理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老牌编辑出版高校设置数字出版专业与新兴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存在着差异。北京印刷学院与武汉大学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出版市场从传统向数字出版转变所需要的编辑出版人才。而上海理工大学与天津科技大学由于其自身办学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方式,其培养目标偏向于数字出版中的数字印刷人才。比如天津科技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培养具备数字出版、多媒体制作和印刷复制技术知识,能在新闻出版、印刷包装、广告设计、网络新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艺设计、生产实施、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差异化

1、学科归属

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挂靠色彩,各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归属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编辑出版专业属于新闻出版院系,有些设在文学院、有些设在信息管理学院、有些设在公共管理学院、甚至有些设在艺术学院,因此各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数字出版专业在这一方面也并未改善,尽管学者和专家多次呼吁建立编辑出版学一级学科目录,但是其中问题和阻力重重。六家设立数字出版的高校,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设在成立于2010年的新闻出版学院,武汉大学2012年成立的数字出版专业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出版数字印刷专业属于成立于2007年的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属于成立于2004年的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湘潭大学2013年由编辑出版专业更名数字出版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院,中南大学2013年成立的数字出版专业属于文学院,由此可见,脱胎于传统出版高校的武汉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仍然存在着学科归属不明确的问题。而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依托其理工科院校优势,其数字出版专业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数字出版主要为数字印刷方向,所以其学科设置在印刷相关的院系。

2、课程体系

学科归属的不同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差异,不管是传统出版环境还是数字出版环境下,根据其不同院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而设计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所在院系和学科的特点。潘文年教授在《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中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两个方面对国内有代表性的10 所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很多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教育应用性和技术性等课程的开设数量不足,对图书营销、财务、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分析等应用性课程的重视不够。其次,反映专业特色课程数量不足,“中国编辑史”、“编辑学概论”等概论式的课程“支撑”着整个课程体系,开设相近课程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数量开设不足。

对比传统出版环境,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专业高校众多,层次纷繁复杂,与传统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相比,目前六所高校设置的数字出版专业课程设置有些摒弃了这些缺点,有些则仍然难以摆脱这种痼疾。一些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应用性和技术性,比如武汉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的数字出版专业。武汉大学其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除了一些基础性课程之外,开设了媒介经营与管理、出版经济学、书业营销学、网络编辑、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等。北京印刷学院作为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老牌高校,其课程体系一直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应用性课程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编辑理论与实务、数字出版物设计与制作、数字出版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出版营销。其次,数字出版环境下,有些理科高校依靠其技术背景和学科特色的数字出版专业,也因为其学科归属设立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信息技术、电介质物理学、印刷色彩学、印刷工艺原理、印刷营销等。天津科技大学其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印刷色彩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数字出版技术、彩色桌面系统等。两所高校的课程体系独具特色,其独特的课程体系也为社会输送了独具一格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从六大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高校已经在探索数字出版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上,做出了很大的变革。如上海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的是数字时代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当然也有些高校仍然处在探索的初期,如湘潭大学和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其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编辑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语言文字应用、文化产业概论、电子商务概论。其课程设置与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但其往数字出版方向迈开的探索难能可贵。

3、就业方向

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传统的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记者、编辑、编务、策划、发行等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近年来民营出版公司和网络公司的兴起,传统出版专业教育毕业生就业也拓展到这些领域。由于数字出版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不仅熟悉出版理论,加强了数字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教育,使得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得到了拓展。比如六大高校各自设置了自身的就业方向,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的数字出版偏向数字印刷,其就业方向主要为印刷公司和企业、数字印刷公司和企业、数据处理中心输出部、文化传播公司、按需出版企业、传统媒体等。北京印刷学院就业方向主要为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湘潭大学等老牌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高校的就业方向为书刊出版、新闻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高级专门人才,能在互联网上从事信息组织与,适应高新技术条件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编辑与的高层次人才。

4、师资力量

数字出版产业从产生到如今刚刚经历九年的时间,而传统出版专业教育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有六百多个编辑出版类专业教学点,在校生数十万人,传统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虽然无法和其他院系专业相媲美,也是相对充足的。而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能拥有数字出版从业经验,同时接受过博士层次教育的教师人才非常稀缺,这无疑限制了数字出版的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要求的差异化

传统出版环境下其对编辑出版培养要求仍然是编印发层次上的复合,虽然增设了关于数字出版的教育,但通常做法是将数字出版的概念拆分,即开设电子出版、手机出版等课程,这种对于数字出版概念的割裂对于学生系统学习数字出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数字化思维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非常有害的。传统出版环境下的数字出版教育尚未形成以数字出版学为中心,建立各级相关课程的体系,只是附属于现有的编辑出版专业里,各大院校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六大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要求对于数字技术的要求更加具体而深入,对于“复合型”的要求也更加宽阔。武汉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培养要求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出版学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原理、信息处理方法;了解并掌握数字内容生产和管理技术,数字出版与数字发行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全国有80多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有6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数字出版专业教育,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形成了一定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规模。六大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数字出版专业的建立是技术发展和图书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数字出版专业教育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管是传统出版教育中的数字出版教育,还是六大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在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数字时代的现状,不管是传统出版环境还是数字出版环境,其对于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契合数字时代的特性和实际,其培养要求在其差异化的基础上也有着一定的共性。通过以上对比,笔者认为两者在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归属杂乱无章、尚未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

(1)根据学科归属实际,打造具有特色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不管是传统出版环境还是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专业的学科归属一直没有统一。学科归属问题一直是业界和学者专家们一直争论的话题,在短时期内学科不可能统一的现实条件下,各高校应该认清学科归属问题,规避其风险,合理利用各个院校不同的学科背景,凭借不同的优势资源,为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引入不同的教学视角,培养出结构合理核心竞争力不同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正是基于理工科在数字印刷技术上的优势,培养出了新时期的数字印刷人才,为高校以后发展数字出版专业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2)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传统出版环境相比,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知识结构上,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因此高校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知识结构的平衡和科学,也要注重创新型和数字化的思维方式的培养。除此之外,编辑出版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还应该重视实践和实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3)根据专业实际,充实师资力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数字出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数字出版出现的时间不久,既具有业界经验和数字技术,又拥有教师资格的人才比较少,各高校应该根据专业实际,来充实师资力量。有些高校非博士及其以上学历不收的情况,会将许多具有数字出版技能和经验的人才拒之门外。各高校应该积极对传统出版专业教育老师进行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数字化的技能和思维,从业界引进兼职教授课程是一个更能直接接触数字出版市场前沿和需求的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2013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出版背景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项目号:2013jyxm031以及安徽大学2013年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数字出版背景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项目号:JYXM201309的资助】

参考文献

①moe.edu.cn/publi-

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010/109699.html

②潘文年、张岑岑、丁林,《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③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8)

④施勇勤,《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发展为例》[J].《中国编辑》,2010(6)

⑤丛挺、刘晓兰、徐丽芳,《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数字化演进探析》[Z].《中国出版年鉴》,2013

印刷技术知识范文5

关键词:数字图书;产业链;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数字图书出版业发展及产业链的重构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纸质图书一直是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整个出版产业链环节中,传统图书出版企业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知识经济快速崛起和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新传媒的快速发展,既为知识的传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图书出版领域发展提供新挑战。特别是数字图书出版的兴起,为网络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和电子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发展动力,也为我国图书出版业与其他产业整合提供了契机,也加速了图书出版产业链整合与重构。

一、纸质图书出版产业链构成分析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是在国家产业管制和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发展和成熟完善起来的,在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监管主体,以各级出版单位为市场主体,以民营书商和出版工作室为辅助、图书报刊发行的销售网络,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出版产业链。为了促进图书出版产业发展,我国对出版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出版单位的企业化发展采用的是集团化方式,经营方式遵循经营性与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相分离的原则。2009年,国家实施了以部委为主管部门的出版改制工作,依据专业分工的原则,组建了中国教育、科学、卫生、医药、财经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到2010年底,除保留少数公益性图书出版单位外,基本完成了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图书出版产业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印刷集团和四川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为代表的出版产业主体。

在纸质图书出版产业链中,按“编-印-发”为主要产业经营链条领域中,出版社、印刷企业、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等不同的图书出版企业,分别在各自经营的领域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底,共有出版社580家,出版物印刷企业9,309家,发行网站168,586处。在此其中,进行全产业链经营的出版集团达到32家。在出版产业链条中,编辑环节产值达到了1,063.6亿元,印刷环节达到了1,320.68亿元,发行环节达到了653.59亿元。

二、数字图书出版发展下的产业整合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出版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开始转向出售纸质内容的数字版权,参与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体系中。而以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等为主体的新媒体企业,以自身的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经营模式对传统图书出版产业进行渗透,推动着数字图书出版的深化与发展,促进了图书出版产业链的融合与演化。

(一)网络运营商与图书出版产业的融合。网络运营商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的聚合和呈现的方式,让人们通过电脑等网络媒介有选择的阅读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是计算机阅读的最原始的推动者。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运营模式:一是以网易、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提供新闻咨询等信息,供阅读者免费阅读,而主要是通过广告和增值服务获取收益。近几年来,他们为读者大力推广各种阅读社区,开通博客等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二是专业性文学创作网站。先是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网站平台创作网络小学,网络平台再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再就是把其内容到网络平台,并提供有范围内纸质出版服务,以便把数字图书资源覆盖到更广阔的领域;三是以中国知网、书生之家、超星图书馆为代表的专业性阅读网站。主要向期刊杂志和出版社购买版权,获得数字化出版内容,为付费者提供专业化的文献检索服务。通过这三种模式,就形成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新媒体产业与图书产业相互交融与渗透,作者、网络媒体、出版单位和读者等之间就形成了新的价值利益链条。

(二)通信运营商与图书出版的产业融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经成为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主要通过手机上网为移动客户提供信息阅读,是移动用户阅读的主要推动者。通信运营商主要通过3G等强大的无线数据传输功能,将数字化文化产品、新闻资讯发放到各种无线终端上,供读者随时随地都能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这种产业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信运营商通过购买相关的图书版权,建立移动阅读服务器,阅读者付费下载阅读;另外一种就是网易、腾讯等互联网运营商或者图书出版企业利用数字化集成技术把图书资源信息转换成移动数字化信息,形成专业化移动阅读平台,而移动通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有偿数字下载通道,二者之间对付费阅读进行利润分成。这样便形成了以移动通信运营商为中间桥梁,网络平台和读者为纽带的商业运营模式。

(三)电子设备制造商与图书出版的产业融合。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各种电子设备微型化和功能多元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星公司推出的平板电脑、苹果公司开发的Ipad、Iphone系列产品、亚马逊的电子书等都为读者的数字化文化消费方式创新提供了基础。电子设备产业与图书出版产业的融合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子书商、网站先购买数字化图书版权,然后放置在电子书内,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有偿地提供给读者下载阅读;另一方面就是利用智能手机内置到综合消费软件系统,用户能够方便地从平台上付费购买,实现在“碎片化的”时间内阅读,然后是手机平台管理商和信息内容提供者按契约约定进行利润分成。智能手机快速推广和4G网络平台开发推进为数字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新媒体运营商和图书出版业相融合的动力,从而也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

网络运营商、通信运营商和电子设备商与图书出版业的交融发展,不断拓宽着自身盈利模式和相互之间的盈利空间,也扩展了图书出版产业链的边界。因此,重构图书出版产业链,对于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数字图书出版产业链重构途径

依据图书出版产业发展趋势,我国图书出版业必须脱离传统产业流程的桎梏,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向更宽阔的产品领域扩展,逐步形成以“内容制作――内容集成――媒介传播――衍生产品”为主要流通环节的全新产业链。

(一)数字化的内容制作与集成

首先,强化内容制作的市场适应性。内容制作是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强化内容质量,搞活图书形式,是数字图书出版发展的内在要求。整合数字图书出版相关产业,就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采用数字化编辑方式,对图书的市场调查、写作、编辑和排版等内容进行创作,加快新闻出版产业与媒介相融合。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内容质量。要基于自身优势,有选择的、进行有领域的内容出版。这就要求做好策划选题工作,强化策划选题的重要性。实现这一点,就要把创意和策划等部门的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选题策划工作公司;二是创新内容制作方式。引进交互式的文学创作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以博客、网络小说为主要形式,形成创作者与读者互动式的创新方式,使作品在正式推出市场之前就接受市场的检验。

其次,作好内容集成,激活图书呈现形势。数字图书出版业就是以图书内容为基础,按照数字化的格式要求,进行数字化转化,形成不同制式的电子文档,在建立完善的下载平台的前提下,为不同数字阅读者提供下载和为数字印刷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基础。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就应该依托自身的内容优势,通过数字化的集成转换,建立起“数字化图书馆”,将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为一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动按适当的格式和版式,在数字媒体终端上进行下载使用。如果需要印刷,可以输出印刷版的资源;如果需要网络或手机阅读,可以输出到互联网或者手机等媒介终端上,最终实现图书内容的多媒介传播。实现这些功能,还需要各种数字化技术升级与支持,主要包括作品内容的数字化、编辑加工过程的数字化、印制过程的数字化、发行终端数字化、销售渠道的数字化以及阅读消费的数字化。

(二)数字化媒介传播创新。图书媒介传播就是图书产品通过消费实体、物流配送体系或者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最终传输到读者手中或者数字化阅读媒介上,最终实现图书产品的消费功能。数字化图书出版产业链重构就是要实现通信技术、网络媒介、各类阅读终端相互协调配合,综合利用,最终实现图书发行的数字化、现代化。

首先,实现纸媒传播方式的创新。虽然数字化媒介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纸质图书阅读还是占据主要地位。据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2011年有75.3%的18~70岁的读者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纸质图书;另外,有11%的数字阅读者阅读完电子版后还会再阅读纸质版。因此,纸质媒介仍然占领主要位置,短期内还不会消亡,纸质图书销售仍然是图书消费的重要手段。销售纸质图书的实体店创新理应成为媒介创新的重要方面,如体验式文化消费就是实体书店创新的最主要方式。比如,专门开辟阅读区、餐饮区、儿童乐园区,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文化消费服务。同时,实体店也要开展电子商务,实现图书的线上与线下销售的相互结合。

其次,实现数字媒介传播方式创新。一是自建渠道的创新。主要是自己生产电子等新媒介,然后内置于自身的数字图书内容之中,如自己开发的电子课件等;二是与通信运营商共建数字图书传播媒介,提供有偿下载服务,然后再与通信运营中间商利润分成;三是构建“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平台,实现互联网在线付费阅读下载。

(三)衍生产品创新。图书衍生产品也可以称之为图书产品的增值价值品,主要体现在已经出版的图书,依托其内容或“故事”的黏性,经过进一步加工整理改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信息服务等产品,实现图书产品链的扩展和附加价值的挖掘。实现衍生产品创新就需要在构建高质量的内容,提高受众群体对内容黏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介并把内容嫁接到上面,扩展图书产品的影响力;最后,再向影视、娱乐等相关产业延伸,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终极目标是实现图书产品链条重构。

首先,大众类出版物的衍生产品创新。大众化出版物具有受众群体广、进入门槛低和其传播的内容容易形成一种社会潮流的特点。由此可知,大众出版物呈现的内容与大众日常生活、休闲阅读、文学娱乐等息息相关,衍生产品开发更应该注重大众喜闻乐见性、大众娱乐性的电影电视产品,休闲娱乐的游戏产品,甚至还可以建成大型文化娱乐主题公园等,如迪斯尼乐园,就是寓故事、影视、游乐一体的产品价值链。

其次,教育类出版物的衍生产品创新。教育类图书出版主要是指与学习、教育及培训相关的图书出版,主要为读者提供各种理论、专业性较强的技术知识等,按照国民教育层次,可划分基础教育出版物和高等教育出版物两大类。这类图书生产过程涉及到研发、审批、招标、机构销售和政府攻关等环节,也是一个产品链比较长和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后续的非正规教育上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后续教育内容的需求存在着专业性、针对性并且不受时空限制性等特征,其产品链的开发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出版商可以利用专业认知方面的优势,挖掘内容资源和人员优势,注重教育培训与评估等衍生产品开发。如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教育。如国际出版巨头培生集团、圣智学习出版集团等,已经普遍采用了在线教育的形式,拓展了商业空间,产品链的价值增值空间非常大。

再次,专业类出版物的衍生产品创新。专业类出版物主要是专供某些专业领域使用的图书,主要包括法律、科技、经济、医疗等行业的专业用书为主要方向,为专业人员专门从事工作、研究、教学等提供支持和帮助。专业类出版物的读者相对比较固定,市场空间与前两类相比,市场比较狭小,但是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衍生品服务。专业类出版物的阅读群体对专业知识的精度和深度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他们也更愿意支付较高的费用购买专业性数据信息,这就为大力发展衍生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的图书出版商向信息服务商和提供商转型,增加产品链条的附加价值。如麦肯锡集团和汤姆逊集团已经成为本领域中的佼佼者。

四、加快数字图书出版产品链创新的措施建议

目前,纸质图书出版面临着产能与销售的“滞胀”局面,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图书出版则是迎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新的产品形态。数字出版商、网络运营商、通信运营商和电子设备制造商等主体相互融合,正形成一种以数字图书出版为主要业务的产品链条。这种产品链条必然是以内容制作为核心的“内容制作――内容集成――媒介传播――衍生产品”的新的产业链模式。那么,实现数字图书出版产品链创新,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着力构建有特色的内容资源优势。数字图书出版业无论如何变化,“内容为王”是不变的主题,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图书内容是数字图书出版产业链迎新中的首要职责,也是能够为整个产品链创造更多价值的基础。图书出版企业依据自身优势,进行出版内容的资源并购与整合,把主要资本力量投入到核心优势的内容上来,剥离自身并不擅长的出版资源,为数字图书出版发行与衍生品开发提供质量保证。企业在保证出版内容专业属性符合要求外,也只在1~2个出版领域进行深度的衍生品开发,以确保衍生品开发的质量。

其次,以产业协作形式开展技术项目的投资。数字化图书出版业的产品链中,渗透进入了更多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这些技术领域丰富的发展成果,支持了数字图书产品的发展。其庞大的资产、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又决定了传统图书出版企业不可能完成这些环节的运作。这就决定了企业要基于自身“内容”资源优势,对其他产业技术要求高的项目进行合作开发,然后按照一定的方式参与分享产业链的价值成果。另外,企业还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产业链中价值厚度高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有限的财务资源创造最大化价值。

再次,加强新型产业链经营人才的培养。人才匮乏是数字化图书出版业进行新产业链拓展的主要障碍。从上市图书出版企业来看,他们募集到资金主要用在新产业链环节的拓展,但是企业投资项目往往进展都比较缓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匮乏。在数字化图书出版产业链中,广阔的产品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来实施投资与管理。数字图书出版中技术需求的复杂性,也要求企业内部加大新型产业链经营人才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冰,邓超.信息传播技术演化下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