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有名的农产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比较有名的农产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范文1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电商;风险;防范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了极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提出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政策以后,从原来单纯的“单向供应”转变成了现在的“双向沟通”,农村电商在规模和增长率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局面,2016年全年农村电商规模突破4600亿元,并且农产品将会成为网络购物的风向标。河北省伴随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大力发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在广大的农村区域也将呈现井喷的局势。然而由于农村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最前端,物流设施设备落后、物流专业人员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农村区域的供应链风险也是最大的。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中可能产生的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构建出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中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机制,以期对河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2.河北省农村电商中供应链风险的识别

鉴于农村电子商务中供应链风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河北省独特的区域性特点,就使得河北省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1河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1河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

(1)河北省农村电商平台系统初步建成。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河北省建成了以河北农业信息网、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网等6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河北省“农产品进城”的需求信息、产品类型介绍等功能,这些网站的投入使用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电商网站发展迅猛。河北省因其区域特色,形成了以沧州小枣、迁西栗子、安国药材等比较有名的农产品。围绕着这些农产品,河北省搭建了一批以农副产品采销为主的特色网站,使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客户可以了解到这些农产品,这些特色网站的搭建有力地促进了河北农村电商的发展。

(3)河北省农村电商网络覆盖范围不断加快。目前农村在PC机、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不断加大,而且在移动终端的电商消费将会成为未来消费的主渠道,鉴于此,河北省不断加大信息网络的建设力度,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河北省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

(1)河北省农村电商应用型人才不能满足需求。河北省约有80%的农民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接受过电子商务专业培训的更是不足10%。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在河北省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缺乏足够的自信,而且大学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这一矛盾亟待解决。

(2)河北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采销成本较高。河北省比较有特色的农产品在进行采销的过程中,由于区域限制和产品特点造成的采销成本较高,这也是导致河北省农村电商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农村电商网站中的内容缺乏吸引性和有效性。虽然河北省在电商平台上搭建的网络已初具规模,但是很多县级电商网站还处在起步阶段,网站信息已静态信息为主,缺乏交互功能,不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宣传的有效性也较差。

2.2河北省农村电商中的供应链风险识别

基于对河北省农村电商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梳理,除了对电商平台的搭建,最为主要的还是农村电商在采销环节中的供应链风险问题,根据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河北省农村电子上午中存在的供应链风险主要表现在需求风险、环境风险、信息风险和结构风险四个方面。

(1)需求风险。农产品在电子商务中进行交易、预测、运输、储存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都构成了需求方面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交易的未知性、预测的不准确性、运输安排不合理性、农产品储存不当等问题都较为突出。

(2)环境风险。农产品进行供应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诸如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而导农产品质量问题,同时由于供应商分散导致供应链运作难度加大等问题导致了环境风险。

(3)信息风险。消费者在对农产品进行采销过程中,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并且信息在农村电商的供应链网络中进行传递时会出现扭曲和放大的效应,因此对于双方来说信息风险是很大的而且无可避免。

(4)结构风险。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供应链网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节点设置、信任体系搭建、考核机制建立等都需要认真考虑吧,否则一旦出现结构风险,整个供应链网络可能就会崩溃。

3.河北省农村电商中供应链风险的评估

在河北省农村电商的供应链中为了有效地防范风险,就必须对上述识别出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此次研究采用Hallikas的风险评估方法,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角度定量评估风险。其中的概率是风险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将风险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这种风险发生的机率越大;结果则是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产生的的损失,根据风险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将风险结果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风险事件的影响越大。

4.河北省农村电商中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4.1环境风险及结构风险建立

预警机制环境风险在所有供应链风险当中是最不可控的,不以供应链各成员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通过对每次发生的环境风险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形成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库资源,建立数学模型,评估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的损失,通过对环境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最小化环境风险的损失。结构风险是可以通过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努力得以控制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建立供应链的初期可以在利润获取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主要可以通过优质供应商选取、与供应商之间关系改进以及加强供应链监控等手段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些也可以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增加大数据分析在其中的作用来实现对供应商的鉴别、供应链运转状态的监控等各项功能。

4.2需求风险和信息风险设定

预防指标需求风险、信息风险和环境风险、结构风险不同,预警的方式对这两类风险不太适用,因为需求风险和信息风险主要是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只靠数据资源作为参考是不能奏效的,主要还是需要建立一些指标体系来进行风险的防范。

4.2.1需求风险的预防

需求风险主要来源就是消费者的需求不确定性、运输过程的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因素,普遍的做法就是在电商平台上设计一些指标,如订单完成率、订单履行率、订单时效性、运输准点率、运输车辆的满载率等指标,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约束在电商中供应链各节点成员的权利及义务,规范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提升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协同有效性和竞争力。

4.2.2信息风险的预防

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削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是解决牛鞭效应最有利的工具,供应链上的各成员通过共享需求信息、供应信息,共同预测市场上对农产品的需求,就可以有效缓解信息部队称造成的产品积压等问题,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实现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协调主动。信息共享并不能完全确保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由于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各成员会在共享信息的进程中缺乏主动性,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使供应链上各成员共享信息,达成供应链协调的目的。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设定管理指标来评价供应链信息的真实性、供应链成员的考核、替换、发展等因素,实现对农村电子商务中供应链的动态管理,加强各成员的自觉地、积极地、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共享和权利义务履行。

5.河北省发展农村电商的对策建议

5.1建立农村电商中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农村电商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风险防范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规避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进而提升整个省份的农村电商体系的水平。

5.2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性人才

首先,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性指导,提高农民参与电商的热情;其次,通过政策渠道吸引大学生回农村开展创业,到农村进行“技术扶贫”,提升农村电商的素质能力;最后,需要确定培训重点,合理组织农村相关人员进行宣贯和指导工作。

5.3在电商平台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在电商环境下,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农产品的质量,因为在采销双方不见面的方式下,交易是否会达成的关键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不断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电商的诚信状况,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俊淼.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户风险及防机制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刘海斌.供应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企业战略,2016(11)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范文2

关键词:农作物,工厂,部门,产业

巴彦淖尔市是境内的几大盟市之一,是属于比较富裕的盟市。其地理位置位于内蒙古的中部。北靠阴山山脉,南临黄河,西部与宁夏平原接壤,东部与呼市—包头—鄂尔多斯内蒙古经济中心相邻。其地为黄河的冲击平原。因其有肥沃的土壤,顾而盛产各种农作物,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俗语说“八百里黄河唯富一套”指的就是巴彦淖尔市所在的地区河套平原。因此河套平原自古以来又都有“塞外粮仓”的美喻。

巴彦淖尔市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有葵花、籽瓜、番茄、西瓜、华莱士、哈密瓜等。巴彦淖尔市境内普遍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其中五原县侧重于种植葵花,且素有“葵花之县”的美称。磴口县侧重于种植华莱士、哈密瓜,且素有“华莱士之乡”的美称。另外,巴彦淖尔市的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也是相当可观的。其中的籽瓜一般都被农民看好,因为籽瓜子一般都可以卖出较高的价钱。近几年巴彦淖尔市番茄的种植面积也有很大的增长,因为番茄的一些加工制成品也是十分受到人们的青睐。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经济作物,如胡麻、甜菜等。

依托这些农作物作为加工原料,巴彦淖尔市也成立了不少大中型公司企业,以对这些主要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或是深加工。

如有啤酒厂——金川保健啤酒有限责任公司。酒厂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为小麦、高粱、玉米、谷子等。这些农作物都是巴彦淖尔市所盛产的。而酒厂厂址的选择是建立在了巴彦淖尔市人流最多的地方之一。其建厂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巴彦淖尔市人民的消费需求,而现在金川保健啤酒已远销海内外,成为驰名中外的保健啤酒。

如有恒丰面粉厂——恒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恒丰牌面粉,而此面粉就是以巴彦淖尔市自产的小麦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恒丰面粉不仅供给着巴彦淖尔市全境内的旗县乡镇,而且也销往盟市外的其他城市,有的也甚至销往全国各地,如北京等许多大城市。另外恒丰面粉厂也初加工各类面粉制品,如速冻水饺等。各类肉制品,如以当地牛羊肉为原料的各种营养级别火锅牛羊肉卷。其产品质量上乘,肉质鲜美,也颇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恒丰面粉厂厂址位于靠近火车站的地方。其厂址选择选在了靠近交通干线的旁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厂里的面粉产品能够通过铁路线销往全国各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铁路把巴彦淖尔市境内的小麦方便的运回厂里,以便进行加工制面。

如有糖厂,其加工制糖的主要原料为甜菜(俗称糖菜),甜菜经过熬制后便可熬出糖份,然后便可制成白糖红糖等糖类制品。糖厂的糖类产品供给着巴彦淖尔市的广大民众。糖厂的选址地点也在靠近火车站和汽车站的地方,其选址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便于把难于运输的各地大量甜菜运回厂里进行加工制糖。

还有如葵花籽加工厂,即超炒货厂。全市境内这类炒货厂数量颇多,规模却都不是很大,都是一些小型的炒货厂。这些厂子不是加工炒熟葵花籽,就是加工炒熟籽瓜籽。然后打包装入食品包装袋。由于这些厂子大多属于乡办小企业,所以加工设备都不是很先进,其产品包装袋也显得不是很精致。不过瓜子的品质还是很可靠的,所以也颇受广大巴彦淖尔市民众的欢迎。

还有如榨油厂,如宏发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其产品有葵花油、胡麻油等食用油产品。其原料也多为葵花籽、油葵、胡麻等当地作物。公司产品自建厂以来都颇受当地人民的喜爱。由于油的品质还是很不错,所以在当地的一些大型超市里都有销售,甚至也有一部分产品销往外地。

还有如番茄酱加工厂,如河套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不仅生产白酒,还主要加工制番茄酱。其加工规模在众多的番茄加工企业里也是较大的。这类厂子主要在夏秋番茄成熟的季节大量地收购番茄,然后再加入其它的作料制成美味的袋装番茄酱。由于近年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番茄的营养价值,所以番茄的销量还是非常不错的。不仅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还可以部分销往国际市场。也正因为如此,广大巴彦淖尔市农民都有很多大量地种植番茄,以图能买上个好价钱,也能为大厂子们提供原料,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以上所述都是食品类公司企业,其原料都为巴彦淖尔市境内盛产之物。巴彦淖尔市境内还盛产西瓜、华莱士、哈密瓜。可是却没有加工它们的企业。每到瓜果飘香的季节,农民们更多的是把华莱士、蜜瓜、西瓜等都装车销往外地。而有的却只能因产量太多而坏在地里,实在是一种浪费。如果有能够建立一家加工华莱士、蜜瓜的罐头类企业一定可以为巴彦淖尔市人民赚来更多的外汇。

除了食品业外,巴彦淖尔市还有羊绒纺织业也比较有特色。最有名的羊绒纺织企业当属维信羊绒衫厂,该公司在全国也算比较有名的大企业。其产品有的也可以销往海外。其产品原料主要为羊绒,农牧民们把自家的羊绒剪下然后供给给维信羊绒衫厂。厂里经过收绒,洗绒,织线,纺纱,印染等环节,最后制成各式各样的羊绒衫。然后便将产品销往北方各大城市。而其厂址的选择就选在巴彦淖尔市的郊区附近,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把农牧区的羊绒收回厂里。而农牧民一般都住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带。维信羊绒有限责任公司在巴彦淖尔市也算是最有名的企业了。因其产品质量好,销量好,故而公司的蓬勃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养羊业的大力发展,带领不少农牧民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除了维信羊绒纺织厂外,还有5303军工纺织厂,嘉宾纺织厂,天马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春雪羊绒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都是巴彦淖尔市境内较有实力的羊绒纺织企业。

另外,巴彦淖尔市还成立了化工企业,如天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产出各种化工产品。

另外,巴彦淖尔市因为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如砖瓦、沙石、水泥、钢材、钢筋等。所以巴彦淖尔市还设有砖瓦厂,砂石料厂,团羊牌水泥加工厂,还有西部钢材有限责任公司等。

另外除了在巴彦淖尔市区外,在市辖的五原县还有化肥厂,杭景后旗的河套酒厂,这些都是巴彦淖尔市境内较大的企业。

以上所述都是巴彦淖尔市境内的大公司、大企业。为了便于这些大 企业大公司们拉货、运货,巴彦淖尔市还成立了巴运物流公司。公司里有各种大小型的货车、重型卡车,随时随地都能为各个企业们服务。另外为方便各种车辆的往来行驶,巴彦淖尔市还拓宽了街道马路,从而增大了货运量。在巴彦淖尔市区中新修的主要公路干道都为八车道,能够具有极大的货物运输能力。

另外,巴彦淖尔市还划出了相当大的一片地作为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内各种供水、供电、排水、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优良区域。目前该区域内已有多家公司成立,如双河羊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团羊水泥厂,还有各种小型食品加工厂,小型包装公司等。开发区内这些新成立的公司厂家都成为带动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经济越来越得到发展。境内的人口、资金等各种要素也不断地增加与积累,巴彦淖尔市城市建设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如不仅增加修建了一些新型的居民住宅小区,还修建了新的政府办公大楼及各种行政办公工程大楼,而且也相应地铺设了一些新的公路网。这些都是为了使巴彦淖尔市人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乡。

巴彦淖尔市不仅有丰富的电力,如在市郊区内设有自己的电厂、热电公司等。能源石油方面也供应充足。中国石油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下设的各个汽油柴油加油站点为巴彦淖尔市的车辆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供应。煤炭方面巴彦淖尔市一直以来都是以引进乌海市的煤炭或是别的地方的煤炭作为燃料供应。另外,巴彦淖尔市也打算建立自己的风力发电厂,从而为巴彦淖尔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电力支持。

巴彦淖尔市区的排水系统也是十分便利的,下大雨时能及时地把水都排掉,下雪后也能很快地把积雪都融化掉。巴彦淖尔市的卫生防疫系统也是十分优良的,不仅有市防疫站,还有下设的各级预防机构。医疗系统也是十分发达的,有盟级的盟医院,还有市级的市医院,还有各级的医院,私人医院等,能够满足巴彦淖尔市人民医疗的基本问题。巴彦淖尔市的教育系统也是非常完善和有效率的。教育局主管部门下的各级教育学院,有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初等职业学院和高等职业学院),大学等门类齐全。比较出名的初中高中:如一中,五中,盟中学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学校。大学为河套大学,该学校为本科院校,校内设有各种比较优秀的专业。另外,通讯部门也是很发达的,如设有移动办公大楼,联通营业大楼。另外还有网通,铁通等部门。邮电局也设有好几个分点。客运部门也很发达,有火车站,汽车站。其中汽车站为巴彦淖尔市运输公司管理,下设有好几个站点。

以上所述为巴彦淖尔市的工业部门,行政部门及公共部门等。

另外,巴彦淖尔市属于农业城市,农业向来是很发达的。如城市周边郊区都种植大量蔬菜,而且品种繁多,种类齐全,供给着城市居民的消费。城市中有几条大河流经,其中小河又遍布周边郊区县乡,灌溉系统非常完善。也正因如此,才孕育出如此之多的农作物。

巴彦淖尔市的第三产业也是比较发达的,市里有各种门点商户,还有各个大型商厦。另外还有大的市场,如金川市场,东门菜市场,西大批发市场,个体户们在里面经营着自己的生意。

巴彦淖尔市的客运服务业也是很完善的,不仅有大的客运公司——巴彦淖尔运输公司,可以方便旅客的出行。而且市区内也有各路公交遍布整个巴彦淖尔市区郊区。另外还有出租汽车,出租三轮小汽车都能随时搭载乘客去往目的地。巴彦淖尔市的货运服务业也比较发达,除了有几家中型物流公司外,还有巴彦淖尔运输公司下设的物流中心,还有一些私人开设的小型物流公司。公司内停泊着许多辆大小型的重型卡车,远距离运输,近距离运输,大宗量货物运输,小量货物运输都很便捷。另外还有很多私人车主也可以提供一些货运服务。他们大都把自己的车辆开在车辆聚集点——东门大转盘(临五路门口)等候货主们前来使用车辆。另外在一些人流较多,货流较多的地点也停靠着一些小型三轮平板车。这些车辆主要是为市民们提供一些简单的搬运服务。如有的市民买了一台冰箱,便可以很方便地让这些三轮车们帮着搬运一下,都是非常便捷有效的。有为市民服务的车辆,还有为车辆提供修补服务的场所。如在一些主要公路干道通向郊区的地带,都有很多为过往车辆提供服务的摊点,如洗车,擦车,充气补胎,维修等各种服务。

巴彦淖尔市的木材加工业也是较为突出的。巴彦淖尔市周边都有很多育林基地。而且全市境内的农民也都种有树木,所以城市的木材还是不是很缺乏的。因此也有颇多的木材加工业,其产品多为刨花板等各种木材加工产品。因为巴彦淖尔市的木材深加工技术不行,所以各种家具加工企业并不多见,甚至没有。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范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20-02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的外部能源投入,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根据资源、环境特色,通过技术、知识密集,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综合农业体系。其特征是在可行范围内主要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作物育肥地力,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量,最终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一、湖北省京山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京山县地处江汉平原,是国家首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全县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步入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京山县从1985年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的试点探索。1994年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后,生态农业开始进入深化提高、优化结构阶段。经过27年的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7年来,发挥区位优势,建立了四大生态农业经济区。同时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植了农产品基地。针对具体农户,实施大规模的户用沼气建设,优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二、实地探究京山县生态农业建设出现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需要政策的支持,京山县虽然以生态农业著称,但是实际的主导政策却受经济的发展制约而没有如一的贯彻,几年来经济主导政策有所变化,从“主力打造生态农业”到“以农为主,以工为辅”,之后甚至直接主导工业的发展而忽视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取消了生态农业办公室。由此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生态农业也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京山县罗店镇是一个以水稻产业著名的生态水稻区,但是罗店的桥米产业却远不如孙桥镇的桥米产业,主要原因在于政策的不支持,生产经营户生产桥米出售得不到政策的保障措施,而只能改种特色不足的杂交水稻。

2.生态农业产业高新技术含量欠缺

在京山县经济结构中,粗放型农业依然占据很大比重,真正密集化的生态农业比重不大,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仅22亿元,占全县GDP的5.54%,而其中用于农业的技术产业比重则更小,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京山县经济增长迅速,主要依托的是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规模的外延式扩大。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也较大程度的依托生态规模的外延式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很好的转变,生态农业产业层次偏低,资源利用效率没有达到理想情况。

3.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生态文化水平较低

县域内农业科研机构较少,专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强。受区位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与外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较少,引进外地人才或高校毕业生处于困难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全民整体素质和生态意识不高,一些生活旧习惯影响持续,乱倒垃圾、企业违法排污等现象还存在。生态文化还没有真正普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解还非常有限。

4.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

京山县生态农业已经发27年,但是农业体系依旧不完善,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信息市场做的不完善,如面向基础生态户信贷市场依旧接近空白,对于较小的生态农业工程,资金的融资资本处于政府的投资和生态农户的自主融资,相关的信贷市场不完善,这就给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带来了阻碍。京山县罗店镇的马店王家坡生产基地正是由于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基地生产资金的断链而不得不夭折。

三、京山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的启示

1.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

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是一个地区开始发展生态农业或改进生态农业必须明确的问题。它是指生态农业建设要达到的功能类型以及结构形式。具体地讲,就是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什么以及采取何种方式生产的问题。生态农业的模式直接决定着生态农业的设计和各要素的组合,决定着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现在全国有名的几个生态农业建设区基本是采用“猪一沼一果—鱼”、“鱼鳖共养”、“网箱养鳝”等比较有效而且符合市场发展的模式,但是各地的推广应该因地制宜。

2.扶持生态农业建设的经济政策

地区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市场走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应该充分权衡好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考虑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度的把握。以京山县罗店为例,镇政府在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产品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将实际情况和市场相结合,政府所倡导的一些生态基地都偏向于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政策干预过大,导致很多基地效益不佳,甚至失败。除此以外,农业投资和信贷政策影响着大型生态地基的建设,京山县的基地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与财政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有很大的关系。

3.对生态产业各个方面的重视

生态农业涵盖的内容不仅仅在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还包括原生态产品保护,农业污染防治和服务体系建设。单纯的只往一个方面发展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生态农业建设,也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以京山县为例,政府对于生态农业的投资不断加大,从政府的规划数据上看,从2011到2015年间,生态基地建设投资将达到104000万元,对原生态产品保护到达8000万元,对农业污染防治到达19700万元,对服务体系建设投资达到2700万元。生态农业的建设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和建设,根据县域的自身特色权衡好各方面的政策重点和投资方向是推广好生态农业的关键一点。

4.加大发展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国内,由于文化、人口、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和国外的“节约劳动型”、“节约土地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做到一致。在现有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民与市场对话的桥梁,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个前景明朗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京山县钱场镇生态养鸡生产基地为例,该基地实际是农村合作社形式进行经营和管理,有效的解决了单家独户所解决不了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问题,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

四、结语

生态农业是一种结构和功能更为优化的,更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农业类型。但生态农业能否成为主导农业类型,能否可以在我国取得全面的深入的推广,不取决于它有多少优点,而取决于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是否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或比较利益,取决于生态农业技术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取决于是否能够解决好政策导向和市场调节的结合,取决于广大农民是否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生态农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但所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生态农业还有待更多的实践验证。

[1]苑圆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福建稻麦科技,2009(27).

[2]谢春凤.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

[3]胡斌.京山“生态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J].农业实用科技报,2010(5).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范文4

【关键词】 明清浙江 多商帮兴起 影响因素

明清时期,浙江狭小地域内有多个商帮兴起,龙游帮、湖州帮、宁波帮、绍兴帮、杭州帮等,多商帮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浙江经济发展、人文思想孕育的一个必然结果。

一、浙东学派经商思想的影响

明清之际由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是浙东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思想成果。自成一体的浙东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实功实用”、“工商皆本”思想,孕育了浙江人强烈的经商意识,因此,根深蒂固的重商思想和经商传统是浙江地域多商帮兴起的原因之一,形成了深厚的民间经商基础和庞大的商人群体阵容。浙东学派的重要的思想取向是“经世致用”,对浙江地域经商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再以下几个方面。

1、经世致用思想

黄宗羲等一批具有经世精神的浙东知识分子依据市民社会的生活规则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程朱理学,竭力反映“士、农、工、商”的利益,要求经书研究要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案,反对空谈。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生活在浙江地域内的人们深受浙东学派思想的侵染,在浑然不自觉中深深刻上了“经世致用”,思想的烙印。“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地方人文精神的实质,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功利、注重实际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

2、工商皆本思想

在经济观念上,浙东学派揭示了“工商皆本”的合理性。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重本(农业)抑末(工商业)”作为基本国策。明清时期,统治者更是变本加厉地推行这一国策,规定“各守其业,不许游食”,严禁弃农从商。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从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经济伦理观念着手,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从理论上说明了“工商皆本”经济观念的正确性,从而为人们经商,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思想武器。

3、民富先于国富的思想

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学说。而儒家的民本思想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主张以农为本,以“强本”、“务本”的办法富民;富民的目的是强国;富民的原则是“均富”。而浙东学派的富民思想立足于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他们所重视的富已不是“本富”而主要是“末富”,认定“商贾”与“力田”一样都是致富的正途;认为只有民富才能国富,富民是第一位的。因此,他们反对国家压制、侵夺富民的财产,赞同追求财富,只要君子取之有道即可。认为只有民富,才能使官民和谐,使国家变的易于治理。这种富民观念顺应了百姓及时展的要求。

4、义利统一思想

在“义利”观念上,儒家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重义轻利。浙东学派则主张义利统一。陈亮曾说:“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将“理、德”和功利统一起来是浙东学派对商业精神发展的一大贡献,使商业的发展具有了理论上的支撑,尤其是在道德上的支撑,确立了与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义利观。

总之,浙东学派对商业比较赞同,主张提高商人和商业地位,其所倡导的公私观、经济观、富民观、义利观,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他们的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的思想,对后世尤其是明清以来对浙江社会有深刻的影响,成为浙江人的文化自觉,而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功利、注重实际也成为浙江人文精神的重要表征。正是浙东学派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明清时期在浙江狭小的地域范围内纷纷兴起经商之潮,继而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商人群体。

二、自然地理条件对浙江地域商帮兴起的影响

明清时期兴起的浙江地域内以地缘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多个商人集团,与当时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密切相关的。

1、迫于生计去经商

纵观明清时期各地商帮的形成,凡是兴起商帮的地方,其客观条件之一大都是地狭人稠,自然条件恶劣,人田矛盾突出,经商成为当地人无奈也是必然的选择,属于被逼经商。浙江虽相对富裕,地土肥沃,但地域狭小,并且产生商帮的地方恰恰人多地瘠,条件较差,单靠农业产出难以养家糊口,不少人是被逼经商。明后期,人田矛盾更为突出,兴起商帮的龙游、宁波、绍兴在浙江都是自然条件不够好的地方,单纯的务农已无法解决生存问题。龙游地处浙西山区,多山少田,生存困难;宁波“滨大海,居斥卤之中,其土瘠而无灌溉之源,故耕者无终岁之给”,“人稠地狭,丰穰之岁犹缺民食十之三”。湖州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较好,但由于运动后,大批人口为躲避战略聚集于此地,造成人地矛盾突出,单靠农田所入,已无法正常维持生计。在此情况下,经商成为这些区域内人们无奈也是必然的选择,一批又一批地地道道的农民被迫走上了经商道路。

2、浙江境内便利的水陆交通

明清时期江南水运事业很发达,浙江境内盘踞着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八条长龙,密布着杭嘉湖、姚慈、绍虞、温瑞、台州五大平原河网。密布的河网、水系连接着大江南北,为商人的商品贩运提供了便利,沟通了浙江与其它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商帮的兴起提供了客观交通运输条件。

三、浙江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

明清时期,浙江多种经营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市镇经济的繁荣,传统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深刻变化,一大批中小城镇兴起,为浙江地域内商人的聚集、商帮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农业种植的变化

明清浙江农业经济的变化主要反映在由单一的水稻种植逐渐向麻、丝、茶种植转变。

(1)蚕桑业兴起。由隋唐以后至宋元时期,浙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地,农业经营方式是单一的水稻作种植。元末明初时期,这种单一的稻作经济发生了变化,以蚕桑棉麻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与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入明以后,浙江北部地区逐渐成为当时全国丝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杭嘉湖成为全国植桑饲蚕的著名地区。该地区的广大农村,桑蚕种养业极为普遍,几乎达到人皆植桑,户户养蚕的地步。养蚕收入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到了清中期以后,桑蚕种植在浙江农业中占据主要地位,粮食种植降为次要地位,浙江单一的稻作经济为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为“以丝佐谷”的新的主从关系。

(2)棉麻业兴起。浙江棉花的种植以宁波、绍兴、温黄平原为最普遍。当时绍兴府的余姚县所产“浙花”极为著名,至明清时,棉花种植普遍,推动了当地棉纺业的发展。除种植桑棉两宗大的经济作物外,浙江各地还大量种植麻、茶、豆、菱、烟草、柑桔等。

2、手工业的兴盛与专业生产区的出现

浙江的手工业在明代初年还处于手艺人或手艺人作坊的阶段,到成化年间,民间私营手工业在原来基础上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更促进了城市手工业商品生产的蓬勃发展,并由此带动了商业及整个城市及城市辐射区域内农村经济的起飞。

浙江手工业以丝织、棉纺为主,杭嘉湖是当时全国丝织生产与交换的中心,那里桑麻遍野,全国茧丝棉大都出于此地,引来无数商人云集。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杭州一些丝织手工作坊还扩大为手工工场。明末以后,在杭州还逐渐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嘉兴、湖州二府的丝织业及其他手工业亦相当发达,丝织行业还有了相当细密的专业分工,形成了比较有名的丝织、棉纺专业市镇、生产其他商品和进行农副产品加工的专业城市。遍布乡村的大大小小市镇,构成了密集的市场营销网络,到明代中后期,嘉兴、湖州两府就有各种市镇近七十个,至清代又有增加。

3、商业与贸易的兴盛

明清时期的浙江,各种农业区域之间的各种农产品的交换,使生产物转化为商品,推动了整个区域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品种的增加,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带动了其他商业与服务性行业的繁荣。如杭州,就有“杭民半商贾”之称,湖州的双林、南浔经商者更是超过大半。

在贸易方面,浙江的宁波、温州是对外贸易、海外交通的重要城市,浙江区域的商品如丝绸、瓷器、木材等得以通过这两个港口城市输送到国外市场,国内外贸易异常繁荣。由于海外贸易的需求,又刺激了浙江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湖州的南浔镇,既是当地丝、茶特色产品的专门性生产基地,又是国内生丝的集散中心,搭起了湖州丝、茶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除了南浔外,宁波、温州、杭州都曾是明清时期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浙地各种农副产品大量运销全国各地和海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对小农家庭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为浙江商人走向海内外创造了条件。

随着经济、交通等因素的迅速发展,明朝以后浙江区域先后兴起了大量崭新的经济型的城市,如嘉兴一府,称为市镇的就有33个之多、湖州府有31个、温州府在乾隆前已增至39个。城镇的兴起使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镇从事工商业活动,同时,大量人口的聚集与消费也成为商人经商的基础。

总之,明清浙江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大量城镇的形成,使农民逐渐摆脱土地,浙江地域内的商人队伍不断扩大,造就了一种世代相传的商业智慧和商业技巧,脚步踪迹遍及天下,形成了浙江地域内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商帮群体。

(注:本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明清地域商帮兴衰及借鉴研究――基于浙江三地商帮的比较》(批准号:11YJA770018)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潘起造:明清浙东学派对经世致用传统的传承[N].光明日报,2004-11-16.

[2] 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的商品流通与水运业的发展[R].中国经济史论坛,2005.

比较有名的农产品范文5

关键词:近代;京汉铁路;漯河;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136-06

漯河古为淮河支流沙河、澧河交汇处的一个渡口,又名螺湾渡或螺湾河,属河南郾城县管辖。据《颍川郡志》记载,明永乐年间,“螺湾渡在县东五里,乃沙河交会之处,钧、许、陈、蔡南北往来之冲,二水洄环如海螺,因得名。”①漯河沿河上溯可至北舞渡镇、襄城县,下游至豫东重镇周家口(今周口市川汇区)、界首。因得水运之便,明清之际的漯河已经成为贸易集镇。“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②明代郾城知县王季立的这首诗就是对当时漯河水陆交通畅通、商旅云集这样一种盛况的生动描绘。其后数百年间,由于河南东部及中南部的区域经济贸易大多集中在以航运条件更优越的周家口、北舞渡等地,漯河的商业发展相对缓慢。清光绪年间,周家口镇取代豫东名镇朱仙镇成为河南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金针菜、芝麻、香油、小麦、杂粮等大宗货物由此南下汉口或北上京津,年营销额可达四五百万元。③相比之下,同期的漯河镇虽然位于淮河支流沙河与澧河的交汇处,但航运条件明显不及周家口(两地走水路相距约75公里,民船一昼夜可达)。作为周家口的上游门户,漯河只能依附于周家口之利发展商贸。

京汉铁路通车后,具有量大、速快、安全、便利等优势的铁路运输迅速取代淮河水运的地位,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内外贸易通道。因处于水运与铁路的交汇点,漯河逐步取代郾城、北舞渡等地成为豫东南新的物资集散中心,周围20余县的农产品集中在此输出,汉口南来货物由此分销豫东南。“舟车之所辐凑,商贾于此萃焉,视昔且倍蓰过之,固为一都会。”④商业繁荣带动了工商业的兴起。作为一个仅有少量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店铺的小寨子,漯河在短期内聚集了数千商户而发展成为工商业重镇。由于一些新式工商业纷纷落户,漯河的常住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最终于1948年由镇改市。

作为典型个案,漯河的发展轨迹具有近代交通枢纽型城市兴起的鲜明特点。考察京汉铁路与漯河城市兴起的互动关系及近代漯河与周家口经济地位此消彼长的原因,对于研究近代河南商贸中心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铁路交通与漯河初兴及其与周家口衰落之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看到,本文当属引玉之作。

一、京汉铁路与漯河运输业的发展

近代中原地区的市镇勃兴,大致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开始的铁路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起始年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⑤铁路对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可以低廉的价格,使大量商品和人员在短期内进行长距离的交流,大大拓宽了人与物的活动空间”,⑥由此促进沿线城镇的兴起并对周边产生经贸辐射,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区域经贸网络并与国际市场接轨。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建于漯河寨以东1千米处的郾城火车站因靠近漯河,故以漯河火车站代称。从漯河火车站北赴许昌约54公里,北赴郑州约140公里,南到驻马店约56公里,到汉口370余公里。“汉口北来之货,豫南输出之货,多集散于此,故商务颇盛。”⑦铁路运输成本虽然为传统水运的两倍,但不受季节及河道深浅的影响,运输效率显著提高,运输时间大为缩短,存货、堆栈费用也得以减少,优势非常明显。1913年,漯河火车站客货总收入占京汉路的4.4%,在各站中排名第7,客运收入占京汉路96个车站中的6.6%,为各站客运收入的第4位,可见漯河车站作为头等站的地位。⑧

“自通商以后,有京汉、陇海两路之便”“向之航河转运者,均改集火车载运矣。贾鲁河上,帆航之盛,不可复观”“周口商务,因以重受打击,萧条日甚”,⑨不少商务和商业人口陆续转入漯河,其传统大宗茶贸易“十减八九,茉莉园存者,今不过一二处”。⑩周家口的运销路线和贸易的终点市场也发生变化。京汉铁路通车前,周家口贸易辐射豫东南地区,以安徽正阳、蚌埠为目的地,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周家口仍然保持一部分以蚌埠、镇江为终点的水运贸易,但大宗货物主要通过陆路或水路囤积至漯河,改由京汉铁路往南可直达汉口,往北可抵京津地区。周家口原有的贸易资源逐步西移至漯河。

20世纪30年代,周家口工商业发展的步伐并非完全停滞,尚有启新榨油公司、祥盛魁蛋厂等企业,手工业种类仍不下60余种。B11然而,京汉铁路开通后,周家口与漯河的工商业一衰一兴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二者贸易地位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铁路运输之于近代城市兴起或衰落的重要作用。

近代河南是“水系上一大中心之省份”“黄、运、淮、汉”四水中以淮河水运为最。铁路通车后虽“形势大变,南北货物之运输,多为陆路所夺”,B12但是淮河水运在沟通东西货物贸易、联系京汉铁路与广大农村等方面的作用依然较为明显。大宗货物、农副产品由漯河装船后经周家口和安徽正阳至上海、镇江等地。同时,舞阳、周家口、洛阳、开封等地与漯河都有公路相通。漯河作为豫东南地区铁路、水路、公路的交点,腹地“东西纵深180公里,约一万平方公里”,B13初步具有了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的形态。

二、京汉铁路与漯河农业经济的发展

19世纪末以后,“华北农业经济环境变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作物加速发展和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适应这一变迁,一大批以集散棉花、花生、烟草以及商品粮为主要特征的集镇应运而生”。B14京汉铁路通车后,漯河周边的农贸市场日趋繁荣,农民开始进行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从漯河输出的商品主要为“六陈”(这里指粮食中可久藏的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烟叶、牲畜、蛋粉、皮张、草帽辫、油料等,输入商品主要煤油、棉布、火柴等工业品和食盐等。

京汉铁路运输方便及外洋需求旺盛直接导致芝麻价格走高,河南的芝麻种植量和输出量由此大增。到清末,芝麻已居汉口港输出贸易的第二位,输出量由光绪三十二年(1905)京汉铁路通车前的50万担(约2500万公斤)增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1641743担(约8208.7万公斤);B151931年汉口芝麻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60%。其中90%的芝麻来自河南,而漯河又是河南芝麻最重要的生产地和转运市场。漯河车站货物储存量的80%是芝麻,B16足见漯河芝麻种植量的剧增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如果没有京汉铁路的修筑,河南绝不会如此大规模地种植芝麻。B17

伴随着以芝麻、小麦为主的“六陈”商品化的提高及大量流通,漯河逐步发展成为省内较大的粮油集散市场和城乡物资交流的中转市场。据《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记载:“民国以来,漯河之商业日渐发达,市场之活跃与否,全视粮食是否畅销为转移,故粮食业为漯河之命脉。”1906年,漯河寨内的粮行只有21户,到1930年就增至170余户,另有转运公司42家。“祥顺”“中和”“福太”“恒丰”“茂昌”“丰茂”“永隆”“兴昌”等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粮行。在中国近代,代客买货者谓之“行”,代客卖货者谓之“坊”。粮食收购者购买粮食后,转卖于“坊”,再由“坊”卖给粮食客商,然后交转运公司输往其他各地。B18正常年景,漯河小麦日均上市量40多万公斤,年输出量1.5亿公斤,芝麻日均上市量15万多公斤,年输出量近6000万公斤。B19数量十分惊人。

清朝末年,河南中部只有襄城、叶县两地种植烟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烟草公司的势力逐步深入到河南、山东农村,并于1915年在许昌开办烟草公司。为提高烟叶产量、改良烟叶品质,该公司不仅有计划地给当地农民改用英美种籽,而且还专门组织传授肥料改良和熏烟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不到5年时间,漯河附近十几个县尤其是京汉路沿线的郾城、临颍等地,“除了佃农、雇农以外,几乎每家必种烟叶”。B20漯河各区约有24%—40%的耕地都种植烟叶。1930年代初,仅襄城、许昌、禹州、郏县四地的产烟量即多达1600万公斤。B21

由于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物资集散容易,以周边畜牧业为支撑,自然形成了以牛皮、骡、马、驴皮为主的畜产品集散地。久之,漯河便发展成为与广西金城江、安徽界首、内蒙古包头等齐名的全国四大牲畜市场之一。

牲畜市场交易旺季一般在春耕前、麦收后和麦播后等农闲季节。上市牲畜70%来自南阳、信阳、驻马店及临近各县。此外还有安徽阜阳、太和蒙城的牛和骡子,湖北枣阳、应山、随县、孝感的牛以及来自广西、云贵的马匹,全年可上市牲畜80万头,成交量达28万头。其中,牛的交易量占牲畜交易总量的70%。漯河的牲畜贸易大多通过寨外牛行街的“公义和”“徳太成”“赵天顺”等牛行完成。据统计,1935年漯河的牛行多达140家,从事交易的人多达1400余人。为调解纠纷,保护同行利益,1921年还专门成立行业组织“马王会”,历任会长由牛行掌柜共同推选。B22

20世纪以前,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限制,河南的经济作物多在乡村附近以集镇市场圈为中心流通,属于小生产者间的互通有无。铁路的兴建使近代华北、华中等地的区域经济和贸易体系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向外向型发展。漯河农业经济的商品化不仅影响到农作物和牲畜品种的选择,而且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与区域化发展。通过铁路与国际市场的联接,漯河的传统手工业不但没有遭到摧毁,反而在农村经济专业化与新技术引入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三、京汉铁路与漯河工商业的发展

为适应商货的长距离、大批量运销需求,京汉铁路开通后,漯河开始出现了以囤积货物和食宿商客为主要经营内容的行栈和转运业。

铁路开通前,漯河只有少数手工业作坊和小型商店。京汉铁路通车后,交易频繁,商户日增。初有汉口、周家口等地迁来的多家行栈,继而宁波、两湖、怀庆、济宁诸商帮以及北舞渡的客商云集于此,建立会馆,代客户包运货物,承揽车船,。此外,外籍商人的商业活动也很频繁。“漯河两镇商务,以民国九至十八年为最盛时期。每岁陆陈市开,商贾如云。各大粮行,各大转运公司,均仓廪充实,堆积如山。”B23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漯河有42家转运公司以及油行、杂货行等38个行业。其中,粮行就有170余户、牲畜行百余户、油行及烟叶行各50余户。个体商户2500余户,日用工业品店铺980户。其中,药房55户、金店13户。商人阶层兴起后,商人组织也相应地建立起来。1912年,漯河镇商会在寨内成立,内设商团,入会商号98家;1915年以“豫庆”“广兴”等18家转运公司为支柱的漯河车站商会成立。B24商会建立是漯河商业繁荣的突出表现,也反映了漯河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按照商业结构发展的逻辑,“机制棉纱、机具等生产资料出现于市镇交易中,当是集镇行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又一次新迹象”。B25处于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并以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漯河,由于运输业和以行栈业为代表的商业发展,工业发展具备了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条件,蛋粉工业、面粉工业、电力工业得以兴起。

如前所述,清末漯河地区烟叶种植面积大量增加。每年秋季收获烟叶后,烟商向农民收购烟叶后,通过火车集中转运至汉口或上海销售,并不就地加工。在出售烟叶外,农民将部分保留下来的烟叶制成烟丝、烟卷出售,郾城县渐渐出现了制作烟卷的手工作坊。1929年,冀宜亭等集资首建四友烟厂,从上海购进1台卷烟机,生产“羚羊”牌香烟,销往周围各县;1936年闫秀海等人创办大昌烟厂,有1台“七支带”卷烟机,生产“快活”牌和“摩天”牌香烟。后来“公试”“光华”“裕民”等卷烟厂陆续开业,繁盛时小型卷烟厂多达32家。B26

畜产品市场的繁荣与牲畜市场的兴盛紧密相关。作为京汉铁路上最重要的畜产品集散地之一,漯河的畜产品市场驰名全省。有“金记”“茂记”“庆昌祥”等七家私营皮行从事购销业务。他们收购各种原皮,经加工打包后出售,并直接向汉口、上海等口岸外调输出皮革产品;另有九家皮革商店,生意亦相当兴隆。B27

蛋厂从蛋行、蛋庄收购鸡蛋,将蛋白蛋黄分别制成粉,装桶封固,由铁路运至汉口转输国外。“凡蛋厂设立地多在铁路繁盛之站”B28,京汉铁路沿线“主要工厂,以漯河为最”。B291912年,有一浙江商人在漯河创办元丰蛋厂;接着,新乡同和裕蛋厂经理王晏卿在漯河先后创办“元隆”、“祥盛魁”两个蛋厂,蛋制品年生产能力约在1200吨左右。1917至1921年,先后又有“同裕”、“徳和”、“永孚”等三家新式蛋厂开业。以上几家蛋厂从业人员共有700多人,日碎蛋量10—20万枚,年生产能力可达300万公斤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B30

1933年,由绅商杨靖宇、许道远、黄自芳等人合股投资9.6万元创建大新面粉公司,从此开启了漯河的面粉加工业。坐落在大新街北端的大新面粉公司全部使用机器生产,有“米亚克”磨粉机和复式钢磨5台,平筛3台,洗麦机、打麦机、清粉机、小型气轮机、拉丝机及110匹马力发电机各1台。公司职工最多达120人,日产500—1200袋(每袋20公斤),是豫东南地区最重要的面粉加工企业。到1939年,漯河共有3家面粉厂,日产面粉3.3万公斤。B31

1935年,西平冯定和集资3万元在竹木街创办华光电气公司,初购置1台24千瓦煤气内燃机,次年又置1台52千瓦煤气内燃机,揭开了漯河电力工业的历史扉页。继而,机械工业亦开始萌生,“信昌”“振兴”“豫兴”等机器厂和翻砂厂先后建立,主要生产弹花机、轧花机、石印机等机器设备。B32

这一时期,时局动荡导致铁路的中断也对漯河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直皖战争、、和的相继爆发,导致京汉铁路时有中断,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商业公司因此被迫停业,商民被迫搬迁,各行各业深受其害。每次战争结束后,市场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慢慢复苏。如抗战胜利后,因战乱撤走的商号又陆续向漯河云集,新建的复兴商场和东安市场又逐渐聚集了百余家商铺。

四、京汉铁路与漯河近代城市化进程

近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京汉铁路通车后,作为区域经贸中心之一的漯河可谓商贾云集,都市人口剧增。民国初年,镇内人口即达万余人。B33到1933年,包括漯河镇在内的郾城县常住人口多达41.7万人。B34据《中州新闻》的统计,1947年,漯河县城内有11473户,54829人。B35

漯河新增加的城市人口部分是来自汉口、周家口、怀庆等地的商人,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当地的村民。一方面,工商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市政方面也可以安置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口。伴随着铁路通车和公路、水运运输的需要,搬运装卸业发展迅速,搬运工或在车站、码头装卸,或在行栈旁听命搬运。1947年漯河的搬运工人已达1000余人,这些工人几乎都来自农村。B36人口的增加改变了漯河的职业结构,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则是由京汉铁路运输条件所决定的。

外来人口的不断扩充与漯河商贸的日益繁荣,使漯河市区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和城市中心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铁路未通之前,漯河传统商贸活动均在漯河寨(亦称源汇寨)内进行。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之后,“遂为附近物资集中地,交易频繁,商店日增,遂成繁华街市,外绕城壁,广袤略同县城。”B37距漯河寨东1公里之遥的漯河车站很快成为商贾、工人的聚集之地,火车站所在地不久就被划为“五权镇”。此时漯河寨内的商业以东西向之顺河街和南北向之小西街最为繁荣,两街以“六陈”、土布、棉花、烟叶、牲畜行点为主;寨外车站附近以煤炭、石油、百货、布匹杂货行点、银号、旅馆、饮食业和转运公司为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农贸市场的扩大,寨内空间已不能满足大宗货物的交易需求,一些贸易行开始向运输方便的漯河、沣河岸边聚集,从而形成寨内外的贸易往来及空间上的交流,同时也吸引寨内市场向外转移。1925年,一家叫“公义和”的牛行率先自寨内搬至南门外,接着又有20余家牛行也陆续迁过去。不久,牲畜市场也从寨内移至寨外。到第二年,南门外已经汇集了100多家牛行,形成了专门用来牲畜交易的牛行街。1932年,粮行也逐渐由寨内转到火车站附近。同一时期,火车站附近还兴办了淮漯汽车公司、蛋粉工厂、现代银行等新式工商企业,商人也纷纷在那里投资置地,兴建房产。这样,在火车站东西两侧很快形成了马路街、老街、煤市街、万祥街、天桥街等30余条街道。B38

20世纪40年代,漯河、五权两镇基本连成一体,整个城市以京汉铁路为中轴呈团块状形态,而郾城县城仍保持旧县城规模,商廛只集中于东西街,“繁盛不及漯河镇”B39。在京汉铁路运输能力及贸易转运的吸引下,工商业经营地域、商业中心和人口分布逐渐向车站一带转移,漯河、五权两镇渐成一体,漯河镇空间形成以车站为中心的扩张态势。由于京汉铁路与沣河、漯河的水陆联运便于货物集散,郾城的一些商业店铺也逐渐向漯河镇转移或迁至沿河流域,致使郾城县商贸重心越出城墙向东移动,在与漯河镇持续的接壤与整体融合中,两地空间上渐为一体的态势十分明显。

随着漯河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地位的上升,过去狭窄混乱的城市形象大大改观,城市面貌与城市生活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邮政总局、电话公司、红十字会、西式医院等新式机构纷纷在漯河设立。自电力工业产生后,用电灯照明的繁华街市也开始出现。福音堂、安息会、天主堂等西方教会活动逐步开展,信教群体不断扩大。这些都反映了市民“华洋并存”的生活方式。高级餐馆及“第一舞台”剧院等餐饮娱乐业的发展市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迅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和西方重商观念的冲击下,漯河传统经济社会中的重农思想也日渐淡化。虽然一些保守绅士对这一新的社会风气多不以为然,认为“铁路既通,则侈心渐生,游子轻去其乡,闭户弦诵之声虑日微矣”。B40然而,从实质上看无疑展现了近代漯河商业文化形成一个侧面。京汉铁路的开通不仅为漯河带来了现代化的交通设施、社会组织和思想观念,而且为漯河的近现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五、结语

在引入中国的现代经济设施中,铁路的影响最为深远。正是京汉铁路的通车,使得漯河转运业、农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其技术、劳动力、资金资源的出现有力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京汉铁路和淮河水运构成的交通网,使漯河周边农村得以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贸产品的现代化,进而保护了农村原有手工业,使之一度免受洋货的冲击。京汉铁路的通车使漯河的商贸中心由寨内转向寨外,最终形成以铁路为轴心、东西分区的经济格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集聚增加、新的城市面貌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漯河的城市化进程。

铁路未开通之前,中原地区的经济“属于区域内的封闭性的、内贸性的市场,商品流通主要是区域内的互通有无”“缺乏高层次跨区域的中心市场,也缺乏具有集散转运能力的中间市场”。B41近代铁路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商品化生产、商品流通、人口流动和经济布局的重新组合。在近代,铁路沿线的漯河、驻马店、许昌、道口等一批新兴市镇迅速崛起。其中,漯河最具代表性。这些新兴城镇共同构成了水陆枢纽式新型市镇的兴起模式。分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于铁路、水路、公路交通的交汇点,以铁路运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有机配合,从而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市场,对周边农村具有巨大辐射和吸引作用,构筑了城乡互动的经济关系,确立了趋向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二是通过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功能的强化,或对周边衰落城市经济资源的吸收,在人口、城市规模或经济总量上超越了上层行政机构,突破了原有的城市等级,由镇上升为市县。三是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铁路在城市空间的延展中都起到了坐标性作用,商人、工人阶层及其组织的形成使城市的职业结构与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

透过铁路交通对近代漯河城市初兴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到更为丰厚的历史感悟,认清近代历史演进的复杂性、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而且能够体会到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及历史累积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以及传统,从来都不会外在于我们现代的生存方式和基本的生活样态。B42在近代河南,虽然以漯河为代表的新兴城市得以迅速崛起,但其发展历程也值得我们反思。一是中国近代的经济问题过于复杂,绝非增加运输效率、减少运输费用即可解决。铁路虽然能够带动新兴工商业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一个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往往还会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B43如果工商业经济基础过于薄弱,或者说现代经济发展要素不完备,就很难形成完备的工商业体系,这也是漯河等新兴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的根本原因。二是多个新兴城市相聚太近,必然会造成吸引力较高的中心市场的缺失。漯河与许昌、驻马店等城市类型相似而距离太近,势必会造成转运货物的分流与经济功能的分解,限制了城市向更高层级发展。铁路交通至今仍然是漯河等城市发展的最强劲动力,而上述制约因素在当今河南城市发展中仍然清晰可见。

注释

①陈链:《颍川郡志》卷十二,永乐十一年(1413年)刊本。

②⑧B13B19B22B23B24B26B31B32B35B36B38漯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漯河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502、1、559—622、15、1008、560、10、16、383、112、523—525、62页。

③⑨B12B37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中央地学社,1925年,河南省部分第33、32—33、143、46页。

④B40民国《郾城县记》卷四《疆域篇》(下)。

⑤B14B25B39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36、146、146、197页。

⑥江沛、熊亚平:《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⑦⑩B12B29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中华书局,1927年,第210、165—170、202、36页。

B11《周家口特种工业调查》,《国际贸易导报》,第7卷第6期(1925年6月),第182页。

B15B17B43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第92、92—93、142页。

B16《漯河调查报告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业务调查及一般业务往来函稿》,武汉市档案馆藏,1931年,卷宗号:68-3-383。

B18陈秀超等:《许昌地区粮食志(征求意见稿)》,漯河市档案馆藏,1984年,第20页。

B20明洁:《英美烟公司和豫中农民》,《中国农村》第2卷第7期(1936年8月),第1—2页。

B21南秉方:《河南产烟叶区之调查报告》,《农林新报》第12年第6期(1935年2月21日)。

B27B30漯河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志室:《漯河市经贸志》(征求意见稿),漯河市档案馆藏,1987年,第18、44页。

B28刘景向:《河南新志(民国十八年)》(上册),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第193页。

B33[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8卷·河南省),东亚同文会,1918年,第56页。

B34崔宗埙:《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财政部直接税署研究室,1945年,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