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土空间管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1
一、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
1.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 2.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不但结构构件要有很好的承载能力,而且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的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是指结构出现局部损坏,但不至于导致大范围倒塌的能力,换一种说法讲是结构能适应与其不相称的破坏。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是依靠结构优良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预防地震、爆炸、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差错导致的巨大灾难,尽量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例如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又如,前段日子的上海的楼趴趴,这也是典型的房屋设计牢固性缺失。
3.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的规范主要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上了,只考虑工程的耐久性,而对环境耐久性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的考虑有着严重的不足。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的危害很严重,其严重程度早已超过了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造成的危害,这是应该被重视的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制定规范规定于安全性相关的要求,例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等,但是都显著低于国外的相关规范,相当于加拿大50年代的水平。它损害了结构的承载力的安全性,从某种程度上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也是对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的使用寿命很有宜的。
二、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见解
在我国的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是比较弱势的,这和我国的长期处于经济短缺以及计划体制不完善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较低的土建结构的安全水准是完全可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并且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接受了一些考验,这些情况下的结构承载力可以承受外界的压力和我国土建科技人员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因安全储备比较低,所以对于外界破坏力的抵御能力是有限的,出现质量问题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如果能适当的提高安全设置水准,那么就会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以及提高工程的抗御灾害的能力。在我国,发生过许多的工程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在管理上出现腐败,用假冒伪劣产品,材料不合格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太差造成的。现在提出的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最主要的是基于客观的形势变化。由于我们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以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求能满足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发展需要,成为标志性的建筑。
三、提高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的措施
1.加强新技术的推广
在土建结构的危害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裂缝、盐冻、渗漏和侵蚀,在这其中最影响安全性和使用性的就是裂缝,在一些安全的检测中,可以应用探测的方式去确定裂缝的病害,在传统的探测方法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是超声波法和声波等,在土建结构的强度检测上,我们主要应用的方法是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以及射线法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检测来反映土建结构的表层强度等级。在一些安全检测中,我们可以用取芯法来对其他的强度测试方法进行校正,在土建结构的内部,对缺陷检测主要是采用超声波法和射线法,应用超声波法进行检测时要求两个被测物有两个相对临界面,而且对于他们的穿透深度也是有限制的,于此同时,还会受到结构物材料中的钢筋和含水量的影响;应用射线法时,它的现场测试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并且对测试者也有辐射。
2.应用合理的技术规范
在土建结构的规范标准下,想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的一些遗留问题,就要求我们对于规范进行合理的编制和改进,不要去强求统一,以免使得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减少,同时导致缺乏实事求的灵活性的优点。我们要提倡各个省市对于规范进行地方性的编制,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以有不同的设置水准。假使全国性的规范制定的越是详细订就会使得一些地方性的适用性变得越差,不仅会造成规范的使用混乱,还可能造成建筑规范的使用本末倒置,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技术的标准中,我们的强制性越强就会导致相关部门承担的责任越大,对于具体的技术承担的责任越重,这样对于政府部门的职责是不公平的。我们要求的规范中的要求应该是最低的要求,在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上,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也应该保证尽量的做到最低的要求,但是要保证公众的安全。政府部门还要发挥在技术标准上编制和修订中的作用,逐步的淡化技术规范的强制性,对于地方性的编制规范(标准),要适当的采用不同的要求,从而去适应不同的地区在地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异,鼓励工作人员去勇于去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3.开展安全监测设施的更新和改造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
近年来,在创新思潮的冲击下,图书馆新业态创客空间的出现,使得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传承文化,提供信息、知识和文化服务中心,更在成为提供工具、鼓励知识与思想交流、激励创意与创新的空间载体。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出现,是当下时代赋予图书馆的新使命,也是新时代推动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必然趋势。
1 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定义与发展
创客空间(Makerspace、Hackerspace 、Makerlab),《创客杂志》中的定义是: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场所,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交流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
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实施源于美国雪城大学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Lauren Smedley的提议,她建议在公共图书馆内建造一个创客空间,使人们能够合作、创造并进行制造。纽约州的费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Fayetteville Free Library,FFL)采纳并实现了她的建议,FFL是美国第一所创建创客空间的公共图书馆。随后各级各类图书馆陆续参与其中,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引起ALA(美国图书馆协会)重视,并得到政策、资金支持、统一规划及战略指导,服务系统逐步完善。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迅速,2013年美国已有51% 的公共图书馆建立了创客空间,大中小学图书馆及混合型图书馆也相继开展了此类服务。
相比美国等技术发达国家图书馆创客空间的迅猛发展,我国创客规模较小,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创客空间的发展建立仍处在发展初期,通过学习借鉴国外与国内图书馆实践经验,为我国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构建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图书馆构建创客空间的意义
2.1 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构建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创客空间是一个开放空间,允许任何知识背景、有着共同兴趣的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实践、分享经验来进行制造和创作。以“实践、分享和创新”为核心的创客空间服务,是图书馆顺应时展创新服务的必然趋势,它可为图书馆提供集动手制作、分享知识和进行知识再创造的新型知识服务模式,丰富了图书馆服务方式,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理念,提升了服务水平,能够提升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2.2 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开创图书馆教育新途径
图书馆创客空间旨在为用户发挥创意和实现创意提供工具资源、技术指导、交流平台,让用户在开放式的实践交流过程中学习、分享和动手制作。创客空间开展服务形式丰富多样,如创客沙龙、专题讲座、手工艺品制作、数字媒体制作、电子器件及工业产品制作、3D 打印、机器人设计和创造等,吸引不同年龄、知识、生活背景的用户参与其中,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及社会课外教育生活,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与创新性,丰富了教育手段,开创了图书馆知识教育新途径。
3 国外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经验
3.1 国外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经验
公共图书馆由于其面向的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家庭、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开设的创客服务内容较为广泛,以迎合时代需求,注重家庭培养、社区民众参与,资金来源主要通过政府支持。(1)美国费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是第一家建立创客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其主要服务内容分为数字制作和实物制造:数字制作内容包括制作视频、博客、游戏、制造机器人并为其编程等;实物制造包括使用3D 建模和打印、业余爱好者学习激光切割机和刻字机、缝纫机、首饰制造等。费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主要特点是精细分工,不同的项目有选择地针对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用户开设。项目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国家资助、会议筹集、网站众筹、基金等。(2)挪威・奥斯陆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面积较小,仅占40平方米,定位于打造一个服务社区所有民众的工作车间,是一个可让民众一起工作、分享关于新技术和其他新兴事物经验和知识的实体空间。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有:编程、手工制作、修缮电子器件、玩音乐、电脑游戏、阅读文学作品、看电影等。目前大部分资金来自挪威国家图书馆。(3)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公园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定位于将民众与服务、资源、信息、设备和生活经验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提供让人们终身学习机会,创建社区交流、创造力为宗旨的社区生活中心。其主要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设立,有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婴儿活动时间、故事会、家长信息会议、暑期活动等,有面向成年人的3D 打印、读书俱乐部、网络与电脑培训、作者见面会等。经费大多来源于政府财政援助和社会各界捐赠。
3.2 国外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
(1)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开展以提供3D打印为核心的创客空间服务,是第一所向学生提供3D打印的高校图书馆。向大学所有师生提供3D打印、扫描与设计服务、激光切割与刻字机、电子编程、机器人创造等服务项目。通过与社区其他组织合作促进实践,举办了Arduino微控制器、移动应用程序开发、3D扫描和建模入门研讨班,还与当地知名的创客空间合作举办解锁研讨班。其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建设资金、年度基金和捐赠。(2)玛丽华盛顿大学辛普森图书馆与教育学院及教学技术部合作,将一间未被使用的教室改造成了创客空g,内设3D打印机、机器人、简单的试验板工具、使用套件的电子产品等,面向整所大学开放,已成功举办两届“集成融汇与制造机器人”研讨会。(3)密歇根大学艺术、建筑与工程图书馆下设部门成立了3D实验室,向全校师生提供3D打印、3D扫描、虚拟现实以及动作捕捉等服务。运营资金主要来自图书馆建设经费,也有通过参与师生项目合作获得拨款支持,学生只需在实验室中支付材料成本即可使用。
4 国内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现状
我国创客空间发展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4.1 我国专业与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
201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技孵化器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与创业平台”,成为我国第一个专业图书馆创意空间,2013 年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2014 年以后长沙市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创客空间相继成立。我国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较多整合了传统文献查阅、检索、信息咨询、专利查新等服务项目,提供3D打印、开展创客培训、为创客提供服务平台、开展手工制造等活动。
4.2 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
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探索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数量有限。起步较早的有清华大学的i.Center、浙江大学的“云造”和中国美术学院的“洋葱胶囊”。随后,三峡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国台湾交通大学浩然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也先后创建创客空间,这些大学图书馆创客空间均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建,以开放交流为目标,通过提供多元、轻松自在的非正式信息交流讨论场所,鼓励师生走出研究室,与不同领域成员接触,激发创意活力,通过动手制作将创意转为现实。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通过有效整合高校强大的学术背景、优秀师资资源,与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高效的运营经验相结合,有效促进高校创客空间持续发展。总体来说,相比国外,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发展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面临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创客文化背景缺乏、发展经验和专业人才不足等困难。
5 实践经验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构建的启示
国外图书馆创客空间成熟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未来构建提供了有益经验。
5.1 明确图书馆定位
各个高校学科背景、专业特色各不相同,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立,应充分立足学校学科特色、充分调查用户需求,以本地需求为出发点,探索构建符合高校图书馆馆情和满足服务群体的服务模式及服务内容。
5.2 开展广泛合作
图书馆在开展创客空间服务时,大多以教学分享、数码编程、数字及手工制作为主要内容,创客空间各项服务建设,需要各种工具资源配置和维护、技术设备及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需要资金保障,仅仅靠图书馆单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作为非营利单位,需要动员所有力量,广泛开展合作,例如,积极寻求政府、学校、企业、专业创客团队支持,才能保障图书馆创客空间持久正常运行。
5.3 宣鞔纯臀幕
目前,创客文化在国内高校还未普及,图书馆要开展创客空间服务,需先积极营造好高校创客文化氛围,利用图书馆网站、微信、微博及日常活动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对创客文化、创客活动开展宣传,吸引用户参与其中,享受创客空间服务,使图书馆成为新科技、新知识、跨学科协作与创新的重要孵化传播基地。
5.4 科学化管理
创客空间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国外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实践提供了诸多经验。例如,建立网上在线交流平台,利用慕课(MOOC)等在线课程教学平台培训及互动,有效地拓展创客虚拟交流空间,实现线上和线下协调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创客空间的发展维护仅仅依靠图书馆员的力量是不够的,通过与专业科技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志愿者等多方合作,弥补图书馆科技专业人员不足短板。此外,规范的安全技术培训是确保创客空间高新技术设备安全使用的基本保障,及时了解用户信息反馈,不断调整、优化业务流程是促进创客空间更好发展的动力。
6 结语
在各国图书馆为寻求自身发展而积极采取创客空间服务模式进行转型的背景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浪潮下,各类型图书馆应把握契机,顺应潮流,开展广泛合作,合理科学地构建具有本馆特色的创客空间,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促进学习、提高民众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进而为促进创新创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发挥应有功能。
参考文献
[1]唐晓阳.中美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比较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 24) : 72-77.
[2]张红利,曹芬芳. 国内外典型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研究和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5,(22):9-16
[3]杨莹. 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构建研究,图书馆学刊,2016,(04)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3
【关键词】土建工程 造价 全过程控制 相关问题
引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土建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逐渐成为建设企业保证其经济效益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部分。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工程造价实行有效的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1 全过程工程造价基础与优势分析
现阶段,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土建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通过采用全过程造价、全要素造价控制以及全方位造价控制方法来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其中,全过程造价控制以对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等各个阶段的造价控制方式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通过全过程造价控制方法能够使投资、建设企业根据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开展造价控制与管理,以此提高造价控制效果。而土建工程施工企业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主要以投标、施工以及竣工结算为重点开展造价控制与管理。通过对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控制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筹建阶段
在开始土建工程具体的施工之前,其项目筹建阶段工作是确保整个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稳定的完成的重要基础,但该阶段工作较为复杂,其主要包括项目的立项、工程设计及竞标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工程的立项是整个土建工程的首要工作,但目前的大多数土建工程为了节省开支而压低了土建工程的造价,进而使得整个工程建设因资金的缺乏随时可能停工。此外,工程设计是决定建筑项目质量的核心,不合理的工程设计,必然会导致资金资源的浪费。在进行工程的竞标时,有些建筑企业会故意压低价格,基于此种情况,在招标时必须确保招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及公开性的要求。
2.2 工程建设施工阶段
在土建工程中,其施工阶段是确保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阶段,施工的开始就意味着工程的筹建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但工程的施工阶段也是出现问题较多的阶段。首先是在施工开始时会发现有的设计存在不合理性,与实际施工情况不吻合,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施工期的延长。另外,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暗地里偷工减料,并选择质量较差甚至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导致土建工程的质量达不到预定目标,出现豆腐渣工程,同时土建工程的造价也得不到合理有效地控制。
2.3 工程竣工检验阶段
在土建工程的竣工阶段,相关的建筑企业应及时检验审核工程建筑,同时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核算,但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土建工程普遍存在建筑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效益而谎报、虚报工程开支或是任意提高工程预定价格标准的现象,同时,有些建筑公司对这一阶段的控制管理不到位,使工程结算时出现众多账目不清、超出预算等问题,进而延长了工程的收尾工作。
3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有效对策
3.1 筹建阶段造价控制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土建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建筑企业应从工程前期的准备阶段就对工程造价进行必要的预算控制,其中包括工程的立项、建筑设计、工程竞标等方面。首先是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调查,施工企业应在项目立项时对相关市场进行分析和调查,减少投资风险,还要对土建工程所在区域进行调查,保证投资估算的合理性。在进行工程设计方案的设计时,应全面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处理,进而节约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此外,在工程的招标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在结合市场行情和自身实际情况下进行合理的报价。
3.2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对于土建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其关键部分就在于施工经费的控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经费的支出通常都是较多的,同时其具体的支出方向也是比较复杂且难以控制的,因此,承包商应严格遵循施工方案,严格控制工程每一阶段的支出,此外,建筑单位也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而较好的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将各个工作的具体事项和工作详细划分安排,尤其是承包单位与设计师之间的关系要注意调配,在出现问题时要注意各方面、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处理。另外,施工阶段由于实际情况发生改变,难免发生设计方案临时调整的问题,因此需要施工部门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应对突发事件,同时土建工程造价也要随着设计方案的改变而发生变动,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控制,保证资金的投入和支出。
3.3 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控制
竣工阶段虽然是土建工程的最后的一个阶段,但其也是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最复杂的阶段,目前,许多建筑单位在进行工程竣工之后的验收工作时,通常都会因一己私利而谎报工程的实际开销,基于此种情况,建筑单位必须提高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视度,严格控制验收结算的资金控制,把相关的经费支出及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审核,采取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审核,确定总工程量以及工程的最终结算价格,防止施工单位弄虚作假、谎报开销,造成超出投资预算的问题进而导致工期的拖延。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4
1 引 言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纷纷推出信息共享(IC)空间,利用图书馆特有的信息环境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服务[1-3]。同时,IC空间建成以后,如何有效发挥其服务功能,而不是仅仅成为读者上机的机房、自习室或是借用来开会的场地,这个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图书馆员的关注[4]。
作为研究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为在校老师、学生以及研究人员等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素养的读者。高校图书馆IC空间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不仅要继承图书馆的传统功能,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开发出对信息发现、利用和创新的功能,使其成为帮助高校师生进行教学科研、学习交流和社交活动的理想平台。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IC空间建设概况
IC空间具有比较先进的服务理念,提倡一站式的服务设施以及协作型的学习环境,力求为读者提供完美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验。为此,各高校图书馆IC空间的建设都是投入最先进的信息服务设备,如最新配置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服务器工作站、最新版本的各种应用软件、便利的无线网络等,同时为了营造利于协作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研讨室、会议室、学习空间。
根据自身特点及能力,高校图书馆IC空间的建设也各不相同,有的在馆内原有的基础上改建,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第三空间”,改建于原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由四个功能区组成:讨论区可进行开放式小组讨论,每组6人左右,配有可方便接入笔记本电脑的大屏幕。休闲阅读区配有休闲报刊、拼接式小桌,可自由组合形成学习交流或讨论小组。电子阅览区阅览桌及窗边吧台座位,皆配有电源接口,方便自带电脑学习。同时配置几十台高性能电脑,形成电子设备支持学习环境。新技术体验区目前配有苹果电脑和Ubuntu一体机,让读者体验Windows以外的系统及软件。空间采取读者自主管理的模式,通过自动化系统现场预约和网上预约等服务功能,合理分配资源,并培养读者自助利用、自我管理的能力。有的高校图书馆专门开辟空间,如美国Westminster学院图书馆IC空间。该空间有14个独立的协作讨论区,配备了桌椅、可以上网的电脑、电源以及网络接口;配备了2个多媒体工作站,学生可以利用高端仪器和电脑创建、编辑多媒体作品;配备了50个工作站的通用计算实验室(general computing lab),支持团队技术项目活动、小组会议,培训写作技能,提供图书馆资源检索等。有的将IC概念贯穿于整个图书馆管理,如美国谢菲尔德大学阿勒格尼学院(Allegheny College)图书馆。空间不仅对学校用户开放,也对外部用户开放。每个学校用户可以带领一个外部用户进入IC空间。学生在网上管理个人IC空间使用情况,包括预约团队研讨室、多媒体制作编辑室,预定数码相机套件、便携式声频/视频记录仪等。教师在IC空间中可以利用最新科技教学设施进行教学,如触摸屏显示系统、互动监控系统以及等离子投影仪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IC2服务模式也是融于本馆建设之中,以“学科服务”为主线,在信息共享基础上引入图书馆主动创新服务机制,支持主题学术交流、支持协同研究。共有24个小组学习室(8―20人),提供液晶显示器或者投影仪、会议桌椅、白板,支持学术研讨、教学培训、讨论交流、赛事支持和社团活动。浙江大学IC空间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比较有特色的,多媒体空间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编辑软件和硬件,支持多媒体制作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包括2个多媒体编辑工作台和1个小型的独立放映室。可以使用性能优良的编辑工具,制作融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格式于一体的作品,也可以进行影视欣赏课程和影视群体赏析活动。文化空间包括宋厅、学术沙龙区等,不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和讲座。系统体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建系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不定期邀请厂商工程师和业内专业人士举行IT技术交流会和新品会。
总体来说,IC空间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硬设施和软设施。硬设施是指物理空间、电脑设备以及安装的应用软件、各种信息技术设备、网络环境、空间环境等;软设施是指IC空间的信息资源建设,为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大范围的信息资源,提供信息互通以及人文艺术陶冶。
3 高校IC空间运行模式初探
IC空间作为一种服务理念,其运行模式包括三个重点:面向的服务对象是谁?提供什么功能?如何管理以提供优质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为师生、研究人员等在校工作人员,他们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文化信息素养,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IC空间建设应当以增强大学图书馆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功能性为目标,通过提供使用方便的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配置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的物理空间,在图书馆多种资源的支持协助下,促进师生的学习、交流、合作和研究。在此前提下,空间应具备如下功能:1)提供便利的有线或无线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电脑软硬件。2)提供技术先进的设备体验。3)提供不同的功能分区。4)开放式的学习环境。5)支持人文拓展、学术研讨、学生活动、讲座交流、技术体验活动。对于高校图书馆IC空间来说,前4个功能是吸引师生走进、使用并喜欢IC空间的必备条件,而使得IC空间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运行模式则必须着重于将IC空间作为一个信息共享的互动平台,协助师生交流信息、研讨学术,帮助师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展示以及满足师生自主体验的分享需求。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种模式。
3.1 学科交叉交流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当前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一直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满足师生对交叉学科知识学习的需求。图书馆是高校师生共享的信息中心,具备多学科交汇交融的资源基础。通过开展各种基于信息共享的读者活动,吸引有兴趣的师生前来参与互动、交流,不受学科和专业的限制,充分体现图书馆学科交叉融合、开放式学习、交流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趋势。
依托于IC空间,在学科馆员的协助下,通过图书馆建立的专家库资源,与高校院系专家教授合作,创建一个面对面交流、畅谈,进行思想和文化碰撞的平台。围绕交叉融合学科的前沿学术选题,突破单一学科学术问题交流的定式,通过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定期举办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措施和方法,为开展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活动内容不限,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只要是关注或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来参与,说出观点,讨论疑惑。活动形式要不同于传统的讲座,不是主讲人单纯地讲授、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师生交融、听众学习为主。活动主题可以由主讲人预先选定,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有共同兴趣的师生来参与;也可以根据师生各自的关注点,组团后选定主题和主讲人,通过宣传吸引人来参与。主讲人借助大数据科学背景、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话题、提问、讨论等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引导听众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参与听讲的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了解话题,发现问题,形成观点。大家在轻松、自由的讨论环境中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在放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
IC空间具备舒适的物理环境、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便利的信息、专家资源,这些都为创建学科交叉交流平台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3.2 知识分享展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大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便捷快速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自主学习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热门的学习方式,在大学生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调节学生的自我学习水平来改善学习成绩,使其成长为有效的学习者。
在这样一种知识获取过程中,渴望分享、渴望理解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的必然需求。图书馆具有海量的高质量、权威性的信息资源以及有效的资源整合,在支持知识分享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借助IC空间,支持开展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为同学提供知识分享的平台。活动可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定形式,量需而定制,可以是读书分享、学习讨论、实践交流等。知识分享鼓励学生在台上主讲,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和同学一起在台下参与讨论和点评。主讲同学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结合主题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组织关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制作简单易懂、精美的课件进行讲解。
知识分享展示平台的搭建不仅能提高同学主动学习、合作沟通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社交舞台。高校图书馆IC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对于他们来说,组建、管理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展示平台也是适应社会的一个良好方法,通过这个平台,使原本互不相识的同学聚集到一起,拓展了他们的互动交流空间,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习领域,提升创新能力。
3.3 自主体验分享
对于即将踏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高校图书馆IC空间是一个开放、自由的自主体验和分享的平台,通过同学之间的经验分享,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有效进行学校与社会的过渡。
高校图书馆IC空间允许同学参与管理工作,通过学生自治,促进其管理技能的提升。还可以提供创新实践的体验机会,例如新技术体验、科技展示、科技创新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定期举办学生实践分享活动,吸引有相同兴趣的同学来参与,分享在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避免错误的发生,共同进步。这些自主体验的活动,都可以由学生来进行策划、提供创意、实施宣传、组织人员,进一步给同学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
4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IC空间运行实践
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IC空间建设内容,IC空间布局包括电脑服务区、技术体验区、休闲阅读区、设备服务区、协作学习室和咨询台。空间内设置了5间大小不同的研讨室,为了方便使用和管理,对研讨室采用预约使用的模式,读者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预定研讨室。目前图书馆研讨室已经成为校内许多课题小组、学生团队、兴趣小组例行组织活动和开会的固定场所。
除了日常功能,为了有效发挥IC空间协作学习、信息服务的功能优势,从学科交叉、知识展示和自主体验三个方面出发,搭建了三大主题活动。
4.1 知识拓展活动
在学科馆员、学院专家教授等多种资源的协助下,依托图书馆IC空间开展了“慧读讲堂”知识拓展活动,强调创意思维,主要在学科交叉领域挖掘主题,吸引师生主动参与,自开讲以来,已经开展了以诺贝尔案例分析为主题的“诺贝尔之梦”,以介绍化学学科特点为主题的“美丽化学”,以鉴赏名画、体验绘画为主题的“艺术之光”,以思考哲学为主题的“哲学思辨”,以品味国学经典、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国学无双”等活动。主讲人有教授、导师,有图书馆馆员,也有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在各种活动中,涉及辩论赛、知识竞赛、作品展示、真人图书馆、名师讲坛和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尤其是辩论赛、知识竞赛以及真人图书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广泛好评,已经决定作为年度常态活动按学年举办,并在之后逐渐扩大规模。
4.2 读书活动
本着“分享、交流、思考”的理念,IC空间创建了“往来书社”读书活动,为喜爱读书、愿意分享的同学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聚集对读书感兴趣的同学,一同交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读书活动每两周举办一次,由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生馆员自主组织:策划活动主题、招揽参与人员、活动宣传、活动中的人员组织、秩序维护、拍照、新闻编写等,成员各司其职,分工有序,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组织、策划以及管理能力。每一期“往来书社”读书活动前期会对相关主题资源,例如推荐阅读的书目、相关视频、慕课(MOOC)资源等进行整合,通过图书馆主页、微信、人人网以及馆内大屏幕等各种方式对外宣传,通过微信报名的方式召集有兴趣的同学或老师前来参与。导读同学从一开始就要结合主题去查阅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制作简单易懂、精美的PPT进行讲解,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沟通以及语言表达、自我展示的能力。导读的同学通过图书馆微信等进行招募,只要是对读书感兴趣,愿意分享的同学都可以报名。从2014年9月开始至今,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支持下,“往来书社”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这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得到了读书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一批爱书的同学前来为书社的发展出谋划策,逐渐形成规模。
4.3 3D打印
3D打印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普及3D打印机的使用,图书馆在IC空间开放了3D打印服务。“3D打印体验活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来了解、使用3D打印机,关注3D打印的研究进展、开发、应用情况以及3D打印行业的发展前景。体验活动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主,首先根据IC空间3D打印服务的有关信息,邀请对3D设计有经验,对3D打印感兴趣的同学,组织体验讨论会,通过这些同学的经验交流,吸引更多的同学来关注、了解3D模型的设计以及3D打印。其次,通过多次的体验活动,吸引部分爱好者组成3D打印兴趣小组,更加深入地了解3D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开发以及应用情况,掌握3D打印行业的发展状况,近距离体会3D打印技术的魅力。最后,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3D打印竞赛”,加强同学对3D打印的了解,提高参与体验的兴趣。3D打印竞赛以设计为主,3D打印为辅。参赛者提交作品文件的同时,也要提供设计理念和表达主题(创新性)、表现技巧(工艺精致性,模型设计技巧)等文字描述。最后以设计理念与主题、表现技巧综合评分,并最终通过视觉效果和实用性评选出获胜者。在竞赛评选的过程中,IC空间根据同学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水平的培训,达到普及3D打印技术、支持广大师生体验3D打印的目的。
合理的管理模式保证了IC空间的高效运行。IC空间实行研究生馆员自主管理,由一名研究生馆员组长和15名左右的研究生馆员助管组成管理小组,在IC空间管理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参与IC空间的推广、宣传等工作,积极参与组织、策划活动,完成空间的日常管理等。
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IC空间形成了“慧读讲堂”“往来书社”“3D打印体验”三大主题活动,每次活动都由组长推荐一名助管来协助IC空间的管理老师进行,包括前期策划、中期宣传和后期组织。助管在参与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表现优异的助管还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增加了助管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定期开展IC空间使用满意度调查,以了解读者对IC空间使用的情况。通过与读者的交互,及时获取了读者对IC空间内设施以及功能的反馈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进行改进,保证了IC空间的有效运行,同时也达到宣传普及IC空间的目的。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5
近十年来,本市郊区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大约有六、七十万亩耕地改为了果树、鱼塘用地,占耕地较多。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确保粮、菜、油生产,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和去年《国务院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精神,特作如下通知:
一、本市郊区国营农场、乡村合作社及承包户,凡占用耕地种果树、建鱼塘的,均按此通知规定办理。
二、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种果树、建鱼塘。
三、确需占用耕地种果树、建鱼塘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规定进行申请报批。其程序是:申请报告经村民代表或国营农场职工代表讨论同意,报乡(镇)政府或农场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不足20亩的报经区、县农业局审查同意,区、县土地管理局批准,发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批准书;20亩以上的经区、县农业局和土地局联合审查后,报经市农业局同意,市土地局批准,发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批准书。
四、凡擅自占用耕地种果树、建鱼塘的,依法限期恢复地貌或生产条件,并处以每平方米5元以下的罚款。对占用蔬菜、粮食、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每平方米的罚款数额不得低于4元。
五、对无权或越权审批占用耕地种果树、建鱼塘的,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占用耕地的单位主管人员或者个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要承担经济损失。
六、对超过批准用地数量,多占的耕地按非法占用耕地处理。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6
关键词:万州、生态涵养规划、多规协同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2013年9月13日至14日,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东北地区被划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个以三峡库区为主的区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除了要实现生态涵养的要求,更有要实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各区县都迅速提出了各自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思路与规划,但是总体仍然是发展战略性规划,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与环保要求居多。而区县相对较小的地理空间,需要更具体的空间落地规划和实施指导,不能够简单照搬重庆直辖市全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方式来落实规划意图,而要探索以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规划编制思路,引导规划有效实施。本文结合万州区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来进行分析。
1、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背景与要求
1.1背景
重庆首次将全域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并根据各自定位,在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调整。五个功能区域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推动重庆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建设;划分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是为了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目的是强化五大区域联动,更好地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五个功能区域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包含11个区县,以万州为核心,包括1个大城市(万州),10个中小城市,196个小城镇,面积约3.39万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底,该区域户籍人口为1096万人,常住人口为833万人,城镇人口为325万人,城镇化率为39.02%,城镇人口占全市比重20.24%。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723.56亿元,占全市域比重17.03%。该区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梯度转移,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2要求
在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中,也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区提出了以下重点要求:
一是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
二是增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城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
三是增强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构建特色旅游经济带。
四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壮大有资源依托、环保水平高、吸纳就业多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机械加工、轻纺食品、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等。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2 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
2.1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基础
万州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目前该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万州区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境内山丘起伏,最高点海拔1760米,最低点海拔120米,中山、低山、丘陵面积占90%以上,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境内河流、溪涧切割深,落差大,呈枝状分布,均属长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共13条,溪沟93条,总水域面积为108.66平方公里。在不计基本农田的因素下,万州全区适宜建设用地约为 71.1平方公里,较适宜建设用地约为 475.1 平方公里。万州适合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承载力约为190万人左右。通过GIS分析,得出铁峰山、方斗山、七曜山以及长江沿线是低安全格局区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需要重点保护和严格限制。
2.2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空间布局
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格局,功能区划清晰,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对主要森林、水源、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形成重点生态涵养保护区域的新发展态势。形成以中心城区及各镇乡的合理城镇体系结构,新农村聚居点为主的乡村居住空间体系,人口分布更加科学,城乡低碳绿色建设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社会事业更加发展,文化内涵更加浓郁,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全区生态涵养发展形成“一核、两轴、多点”的重点开发空间格局,形成四带五片保育与涵养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总体形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城乡空间一体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新空间结构。
一核 ―― 中心城区
两轴 ――长江和318国道两条重点发展轴线
多点 ―― 41个镇乡小城镇和若干乡村聚居区、特色产业项目、旅游、能源基地,围绕各中心,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点状网络结构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四带――长江及沿线、铁峰山脉、方斗山脉、七曜山脉等四片重点生态保障区
五片――甘宁龙沙武陵片、分水李河片、白羊太安片、龙驹罗田白土片、余家后山片等五片主要集中生态保育发展片区
图1开发空间格局规划图
2.3万州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区类型与空间布局
在全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基础上,按照不同国土空间所承担发展与涵养方面的不同特点与职责,宜建则建,宜养则养,将全区国土空间划定为城市建设区、城镇建设区、乡村聚居区、农业保养区、生态保障区五类功能区域,对各类分区进行诠释、定义,在不同功能区综合落实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要求,实现“五规合一”协同。
城市建设区以城市综合发展为主,促进产业和社会事业充分发展,引导区域人口集聚,是最主要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
城镇建设区以城镇特色发展为主,优化空间布局,缓解生境压力,促进人口集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城镇生活空间。
乡村聚居区以农村人口聚居为主,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节约资源能源,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可适当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农村生活空间。
农业保养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主要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等产业,是主要的农业性生产空间
生态保障区以生态涵养为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适当发展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生态空间。
2.4镇乡生态涵养涵养发展的引导与管控
对全区53个镇乡街道的国土空间结合其具体情况科学划定功能区域,分别明确各区引导建设内容与禁止建设内容,既要充分发挥各镇乡资源优势,又要落实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部分镇乡街道拥有前述5类功能区,部分也只拥有其中的几种。各镇乡街道规划以发展规划图、生态涵养管控(负面清单)图及发展管控说明(表)进行表达,如下图案例。
图2龙沙镇生态涵养规划图
2.5规划的实施与运用
本规划探索实施的路径。规划提出经政协协商,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后实施,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突破。对禁止性要求等要重点监督。原则上3年修编一次,修编前对实施情况应进行评估。具体建设时还应按照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程序进行。
要求各镇乡街道要加强规划的实施,在招商引资、项目选址等活动时要对照本规划,作为宏观指导要求。在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时,要以本规划作为中观指导依据。项目审批时,要以本规划作为具体的审批规划依据。
同时也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制度设计与实施。探索完善生态涵养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3 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方法与思路
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的编制,在以下实施导向的重点编制思路与方法探索,为直辖市区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向实施层面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3.1多规协同的规划
生态涵养发展是区县域发展思路的调整,空间布局的优化。而传统的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各自引导着发展和项目实施。为了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意图的落实,就必须要协同各大规划的重点要求,协调各大规划在空间落地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在新的生态涵养发展思路下形成新战略、新布局,同时又探索把生态涵养规划的要求,反转到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等传统法定规划的更新落实,实现动态的有机融合状态。
3.2生态规划要点把控
生态涵养发展规划中“生态”是重点。而各规划中涉及到的生态要素众多,规划综合时既要考虑实现产业转型、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内容,更要重点关注关键生态要素的管控,主要有水源地及相关区域,集中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石漠化、地灾点等生态修复区域。规划既要加强保护,也要通过人为的建设,形成更优的生态空间结构和发展应用模式。
3.3镇乡生态规划的管控
镇乡是规划实施的重要单元。当区县城成为发展的重点区域,项目的建设、生产运行有较严格的控制。而镇乡成为生态涵养的重要空间,一是镇乡小城镇发展中容易忽视环境类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环境污染小企业的重点集聚地,人居环境较差。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对生态意义重要的资源保护,部分农业、畜禽养殖等造成面源污染。本次规划强化将各区域层面规划意图、法规要求结合镇乡实际情况,细化到每个镇乡街道空间,重点强调了生态管控的要素与要求,并以镇乡领导、管理者容易懂,便于使用的图表方式来表达,明白每块国土空间适合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运用于发展战略布局、招商引资等工作情况,大大增强实用性。
3.4 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
在规划技术方法上,加强了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技术的应用。首先是GIS技术对全域生态本底进行分析,重点对山脉、水系、森林和需要控制的景源、地灾点进行分析,结合地形坡度等进行分析,综合评判生态安全格局,成为规划研究的基础。再者对各大规划(如城规、国土、交通、环保等)的要求分解并转化为空间发展布局或管控要素线,进行综合叠加来推导方案,并与生态基础分析叠加评估,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
3.5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应用探索
作为非法定规划,其应用方式与保障路径必须在规划初期就应该设计好,才能够保障有较强的实施性。关键点一是要通过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等方式,获得有类似准法定规划的权威性,二是要设计好评估、检查、监督机制,有一定奖惩的规则,以保障有足够的实施自觉性。